八十年代的爱情

2022-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十年代的爱情

90年代的家庭爱情故事

进入90年代,中国引进的外国电视剧数量增加。颇具代表性的有美剧《成长的烦恼》、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韩剧《爱情是什么》等,一度掀起收视狂潮,成为伴随中国人探索市场经济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股清爽的风。同时,90年代的引进剧,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一定基础。

凸显平民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阶段。与这场盛大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还有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巨大变化。同时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

这一时期的海外引进剧,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流行起来的。

如果说1980年代的引进剧《排球女将》《罗宾汉》《女奴》及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剧集,具有较多的“雅文化”色彩的话,那么可以说1990年代的引进剧更为平民化,具体体现为家庭爱情剧成为引进剧的主流。以美国家庭剧《成长的烦恼》,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韩剧《嫉妒》《爱情是什么》《星梦奇缘》,新加坡剧《出人头地》等为代表,这些关注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生活的引进剧,开始走向市场、走进家庭。

不少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不足,电视台长期依赖引进剧。在90年代后期,海外引进电视剧在内地电视荧屏达到了一个播出高潮。这些引进剧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影视文化产业方面,还影响到受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是引进剧成为跨国经济交往的“升温剂”。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自由,引进剧的热播对拍摄国来说,无疑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展销会”。大量外国产品借着这股“东风”涌入中国,索尼、松下、丰田、三星、现代等国外品牌由此广为国人所知,成为中国市场的宠儿。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投资也实现了迅猛增长。

二是引进剧成为中国人开阔视野和大众价值观变化的“催化剂”。90年代的引进剧使得国人对国外工业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个时代的热播剧《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剧集表现出的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也塑造着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闯荡者的精神世界。

三是引进剧成为生活方式变化的“助推剂”。90年代,引进剧对中国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等领域继续得到扩散和增强。中国人从这些平民化的电视剧中了解到外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例如韩剧《爱情是什么》的热播让中国人了解到普通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态等,并从中找到中韩文化交流的共同点和契合点。“韩流”一词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1999年11月,韩国“酷龙”组合来华演出成功后,中国媒体出现了“韩流”一词;90年代末,韩国偶像组合HOT、男星安在旭等抢滩中国市场,人们开始纷纷效仿他们的着装。

促进国产剧成长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人在观众愈加殷切的目光下,借鉴日韩剧等的经验,努力创作符合中国观众口味、满足观众需求并能与引进剧相抗衡的国产电视剧。这一时期的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引进剧和国产剧相辅相成,共同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1995年,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在中国开启了偶像剧播出的先河,随后热播的《悠长假期》《美丽人生》等都在中国观众中引起轰动。韩国也紧随其后开始学习和模仿日本偶像剧制作。90年代后期,韩剧《星梦奇缘》等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的“偶像剧”风潮。

日韩偶像剧在中国的热播和流行,给中国的观众和电视从业者带来了许多启示。1998年,号称“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将“青春偶像剧”的概念引入并发展的同时,也一举捧红了李亚鹏、徐静蕾等偶像明星。至今,这部电视剧仍受到不少影评人的“点赞”,也屡屡出现翻拍和致敬之作。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副教授刘彬彬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是被引进剧“喂养”大的一代,这对现代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利好。“他们火眼金睛、口味很刁,看得出谁是良心剧,谁是‘绿幕剧’,谁在背台词,谁的场景如何……养成了一批高水准的电视观众。”

刘彬彬表示,这批高水准的观众比一般的不思进取的编剧要高明,倒逼中国电视剧要良心制作、匠心制作。另外,互聯网时代的到来、电视剧播放的多“屏”多元化,以及网剧的兴起等,在为中国电视剧提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阮周围)

第2篇:被政治左右的爱情——浅析胡玉音的爱情悲剧

【摘要】古华的长篇代表作《芙蓉镇》堪称一部史诗性作品,里面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可以说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他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用在了玉音妹子的身上:她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我们从胡玉音同黎满庚、黎桂桂以及秦书田的爱情历程来看,她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切的坎坷和艰辛都与我们共和国的政治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

【关键词】胡玉音;爱情悲剧;政治

对于《芙蓉镇》,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横行时期赤裸裸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抨击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灾难,由衷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品。狭隘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写的是一个女人同三个男人的婚恋的故事,背景则是我们共和国的政治运动在那个叫芙蓉镇的偏远小地方贯彻与落实,集中地写了一个女人在我们共和国的屡次政治运动中的劫难与复生。

一、与满哥的爱情

胡玉音与黎满庚的爱情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相爱和别离。

玉音和黎满庚本是青梅竹马,两人是真诚相爱的,因为爱情使两人以为可以结为夫妇幸福地生活一辈子。但是两人的背景却有着很大的差距:玉音的妈妈以前是做妓女的,又加上玉音天生丽质,生得一副好容貌,外界的人或是出于妒忌,或是出于其他,所以对玉音的评价很不好;而黎满庚则是刚则从部队回来,又是共产党员。这样一来,如果他们要结合在一起,所要承受的外界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妓女之后。此时的黎满庚面对着选择的两难。他本人是很爱玉音妹子的,很想和她生活在一起,但是却因为身份背景,家庭出生的不同,组织上不允许他们在一起。最终,由于黎满庚坚强的党性和软弱的人格,他放弃了玉音,结束了玉音的第一段感情。可以这样说,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玉音的人生理想和外界的政治气氛格格不入的条件之下,抑或是说成是外界的政治气氛破坏了玉音的这段感情。

二、与桂桂的婚姻

黎满庚因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放弃了玉音,放弃了他们的爱情。而玉音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也要生活,她不可能一辈子都守着她和满哥之间的爱情。于是,她和桂桂结婚了。

的确,她和桂桂是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因为他们勤劳,他们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好景却不长,“四清”运动开始了。“四清”运动打破了这小两口生活的宁静。他们本是因为自己的勤劳辛辛苦苦地盖了一栋新房子,却因为如此被划为新富农,成为批斗的对象。为了躲避搜查,玉音将自己剩余的积蓄交给黎满庚为自己暂时保管一下,毕竟在多年前的那个河边,满庚曾亲自对她说要一辈子保护好干妹妹。但是最终满庚却把钱交给了组织上,逼得桂桂也自杀而死。满庚为什么要把钱交到组织上去呢?一方面是因为满庚老婆的醋意和满庚人格的软弱,但更多的却是因为残酷的阶级斗争。玉音的婚姻就这样被扼杀了,因为“四清”运动,因为残酷的阶级斗争。

三、与秦书田的爱情

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情是从他们“偷情”的故事开始。两个人的结合是因为他们都是批斗的对象,被罚每天打扫那条长长的石板街。每天早上,当其他人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那们两个却因为上头的命令要在一起扫街。加上丈夫桂桂的死,玉音又是单身一人,扫街就理所当然地为他和秦书田的爱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两人感情一步一步地加深,却因为自己的“牛鬼蛇神”的身份而不能和秦书田名正言顺地在一起,玉音觉得生活很无助。当组织上给他们的门上贴上一副白对联,写上“两个狗男女,一对鬼夫妻”的时候,秦书田便钻空子,告诉玉音说,既然是鬼夫妻,那也就是承认我们是夫妻。被李国香之流剥夺了做人权利的秦书田、胡玉音依然以特殊的方式反叛著,他们要夺回做人的权利,不管“黑五类”有没有结婚的权利,他们也点起了红蜡烛,还有了一个共产党员谷燕山为证婚人。虽然他们活得很辛苦,但他们也依然顽强地活着。

本以为事情到这儿也就可以完结,但并没有。当时正值1969年,文化大革命高潮刚过的一年,国家政治经过三年的动荡,开始重归秩序。李国香和王秋赦的联盟终于牢固形成,而为了进一步打击胡玉音和秦书田,他们分别被判三年和十年有期徒刑。刚刚以为人生有了着落,现在却又分隔千里,不能在一起。

等到他们再一次相见的时候,那是在10年以后了。国家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胡玉音、秦书田的富农、右派身份得以平反,这一次,两人才能真正地没有任何包袱地生活下去。

《芙蓉镇》再现了一系列真实可信、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还原历史的真实,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同国家的政治政策紧密地联系起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给《芙蓉镇》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在小说中,人物的兴衰沉浮完全由国家的政治政策决定以及回荡在芙蓉镇上空的王秋赦沙哑的幽灵般的感声,使这部特定年代中国民众的心灵史和性格史,在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古华.蓉镇[M].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古华.芙蓉镇.后记[A].芙蓉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向春琳

第3篇:写信的那个年代爱情诗歌

在那个写信的年代曾与你有书信的往来

谁做了我们的邮差

谁急切的把信封打开

不怕回信的漫长等待

就怕寄出的信石沉大海

不怕真心得不到表白

就怕有太多的无奈

时间过的真快

快的我都跟不上节拍

再见你时

你还是那么的清纯可爱

我却早已不是

当年那个帅气的男孩

想把情书去翻晒

却挥不去心中的阴霾

想向你诉说情怀

却又一时的语塞

第4篇:1980年代的爱情读书报告

爱情,隐忍的味道

在九月底快结束前抽空读了作家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书不厚,很快就读完了,但我却一直回味着野夫描绘的最终从乡村到城市成功发展的小关与在爱情中挣扎最终亲手结束两人恋情的丽雯的平淡的爱情味道。说平淡,但却是更加隐忍的滋味。

小关与中学同学丽雯的爱情从一开到结束都是波澜不惊,似乎没有现在人所认为的爱情要轰轰烈烈,一定要彼此相守。他们爱了,但却散了。

小关和丽雯之间的故事很简单。小关告别了在城里的女朋友,被分配到了偏远的“公母寨”。在公母寨里,因为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对女朋友的思念使得小关不免有些厌烦。然而命运总是神奇的,他会悄悄安排好下一幕。小关在街上的供销社里遇到了正在工作的中学同学丽雯,双方的见面都很激动,小关是颤抖着的,他很难相信在异地还能看到以前暗恋的女孩,当年心怀情愫并朝思暮想的人儿如今就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丽雯也是激动的,刚开始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还不太理解,觉得她应该也是吃惊见到老同学但因为某种原因而选择逃避。后来直到结尾时老同学向玉娥道出了隐藏的真相,我才知道丽雯在那一刻是害怕的感情更多,她害怕因为自己而耽误了小关的前途,因为从后文的发展来看,丽雯多次真心劝说犹豫不决的小关回城里发展,她不希望他因为顾虑而失去可能的大好前程。

全书中丽雯都是以一个长相貌美、温婉甜美的乡村女子的形象出现的,丽雯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失控都是因为她深爱的人小关。记得在小关要离开公母寨的时候,他与丽雯的分别时,他自己尽力隐忍住快要喷涌而出的情感时,而一向隐忍温婉的丽雯却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情感了,她扑到了爱的人的怀里,泪水决堤般的流淌,但丽雯还是选择了将这份爱深埋在心里,平静中的激动,是要忍住多少悲痛和思念才能这样平静啊!但也正是这次分别时的丽雯泪水让小关明白了两人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情虽然两情相悦却没有结果的的悲伤。

之后再次失控是在丽雯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那是在老同学向玉娥举办了为小关庆祝的同学会后两人回到宾馆里发生的一切。这一夜是疯狂的,是不可思议的,两人之前从来都是小心谨慎,不敢言说爱情的人,但却在这一刻因为原始的欲望而纠缠,也许是醉了才这么大胆,也许是想趁着醉了才敢表现压抑多年的深沉情感。两人在之后的品茶时终于说明了这么多年的隐忍的情感,让人泪流满满,悲从中来。但是由于错过的无奈和丽雯对小关的寄予厚望,两人最终不能在一起。两人都明白这是因为时代的束缚,这爱从70年代的扭曲开始,从政治运动的**开始,一直延续到觉醒和挣扎的80年代,时代注定了爱情的悲剧,奈何无力而为之。80年代的爱情,是爱情还年轻的时代,是爱情还纯洁的时代,一个令人不敢亵渎爱情的时代。他们只能远远地虔诚地膜拜,而不敢向前踏出一步,这太难了。

这部小说是野夫的半自传体小说,就是半真实半虚构的爱情故事。这其中肯定有野夫自己的影子,寄托着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悲剧的伤感。野夫不想简单地讲述一个老套的爱情悲剧,这样的悲剧从古至金从来都不缺,缺少的是向往却捉摸不到的爱情,那是神圣纯洁的,也是难以靠近的。野夫或许是想用小关和丽雯这样的隐忍着血泪的爱情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纯洁的爱情,尽管在90年代以后爱情已经慢慢沾染上金钱的味道,但这恰好是我们最初的爱情,也是最难获得的。野夫用温柔的笔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情感,经历风吹雨打后却依然不可磨灭的真情。我总是在想,野夫的人生中也许曾经出现过像丽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许他们也难以长相厮守,我猜不到真相的背后。也许他的生命中没有这样一个女子,但我能确定的是野夫一定有过这种对年轻纯洁爱情的渴望,毕竟在爱情年轻的时候,野夫也是年轻的。他在自己老了之后想追忆那个年代,却只能找到也许并不存在的一段爱情来祭奠。

就像野夫说的,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可思议,才会觉得这样的爱情太过于虚幻,就像照镜子一样,容易看到太多的丑陋不堪。

第5篇:读《1980年代的爱情》有感

郭。 东南北的话

这本书也是在我生病期间读到的,一个病房一共三个病友(60岁老阿姨,35岁年轻母亲的陪床老公,还有我),在无聊的挂水中都看完了这本书。

正如书的题目,1980年代是个奇迹,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没多久,中国还处在慢慢摸索着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门路,人们也还在从那个年代一点点觉醒调整与挣扎,这个时代赋予了难得的“清纯色彩”。那时的野夫年轻纯洁,爱情更年轻纯洁,似乎拉手、在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蔑视金钱和权贵,才是爱情的最低标准,让人怀念和羡慕在河边野炊弹琴聊人生的简单。

在整段故事的大前半段,铺垫了他和女主丽雯的情感积淀,从最开始的初恋,到下乡重逢的惊喜,到划出的陌生线抵不过刻意编排的接近与关心,人心到底是热的,再又回到熟悉的俩人,却都还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那道关系。在读到这段的时候甚至都可以感觉到作者扑出文字和纸张的情谊满满,好像只要一个人轻轻一伸手,就可以把米糊糊般丝薄的隔阂捅破。但两人克制了,对爱情的尊重和为对方考虑的奉献让这段爱情充满了“神圣”:

“我的手在颤抖,有些蠢蠢欲动,希望借此夜色的掩护将她拉入怀中,错过此刻的我也许永无勇气。她隐约感觉将有什么要发生,她努力试图控制住自己的紧张,但又似乎期待着那难以抵御的诱惑。暴动正在酝酿之中,我想抓住什么,又不敢贸然行事,我怕拒绝之后的难堪,我并不知一切发生之后的结局。”

最终雨夜的长谈,到空气中凝固的安静,小火苗还是没能燃起,野夫也如遭重创。

而在野夫得知自己要被调回省城,无法带走心爱的姑娘被迫面临分别,那种撕心裂肺,无可奈何的无能为力,幻化成野夫笔下的一字一句:

“一切都像是在为我们的离别布景,冷静的万物之下,掩饰着人生临歧的内在热流。很短很短的青石板小街,我们相识赴难一版的隐忍和辛苦。似乎该说的都已经说完,剩下的时间只是刑场上最后的注目,只想把目光深深地钉进对方的影子,把一生的记忆带到来世。”

故事的结局远没有这么平淡,回城,结婚,离婚,入狱,岁月狠狠的在野夫的身上划着刀印,却也在为后来的重逢铺垫着惊喜。为了让野夫重新站起来找回自信,丽雯用“爱”,一种身体力行的“爱”给予了他世间最有力量的温度。 但是重逢的喜悦还是短暂,丽雯知道野夫一定会是个有所作为的人,所以还是像当年乡里的离别一样,放手离去。直到丽雯去世,野夫才重新又有了她的消息,与此一同知道的,还有几十年前他写给她的那封情书完好无损和“爱”一直都在。

是的,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盛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野夫在这里讲述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为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

当然通过这本书,认识到了野夫这位作者。网上流传着对他的评价--一个最荣耀,最霸气的囚徒。是,相信正因为在人间经历了纯洁初变跌宕回归平常,才可以比平常人多了一丝细腻,用如此侠情傲骨,温柔如水的文字描述这样一段情感故事。

野夫的作品里没有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没有长袖善舞的将相,更无金字塔顶端指点江山的帝王及其操纵的权力游戏。但文字点滴里面展现出的是广阔无边的江湖,江湖是没有顶端的,江湖只有“无穷的远方”,还有“无数的人们”,而这些都和他相关。

附百度上野夫的介绍,看到最后一段在汶川地震后他的介绍,确实和他的文字反映出来的“尊严”是一样的,虽不意外,但还是让人尊敬。普普通通的生命个体,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时代为之设置的血泪斑斑的人生。无论是年轻时候的下乡,还是后来的“史诗级”作家,在社会存在的角色都在淋漓尽致的反映这两个强而有力的字。只是介绍中没有提及野夫还有过6年的牢狱经历,虽在小说中也是轻描淡写,但多少都说明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土家野夫又名野夫, [1] 本名郑世平,(1962年- )出生于湖北省利川市。中国自由作家,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约一百多万字。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2010年1月,《江上的母亲》获 2010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是中国大陆首位作家获得此奖项。2013年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提名。

曾做了几年出版,野夫又进入了编剧的行当,先是担当了电影《玉观音》的制片策划,纪录片《关注末代匠人——正在消失的职业》总制片人等,接着又亲自担当《父亲的战争》编剧。现在在云南生活、写作。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土家野夫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县做农村调查,准备写一本《大地生民——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关于乡土社会的问题的书。部分文章《治小县若统大国》、《废墟上的民主梦》、《余震绵延的大地》已经在海南《天涯》杂志上发表,前两篇并列2008年中国散文学会评选的优秀散文奖第四名。

地震发生后,就在当地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罗江县募集到约200万现金,成立罗江县精神重建基金会。土家野夫还培训当地农民自编、自演、自导拍摄电视短剧介绍灾区的真实境况,并将影片拿到县电视台播出,在2008年杭州国际传媒大会上得到抗震救灾纪实片一等奖。

第6篇: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真实系列二:四十年一诺的爱情

订单

简介: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是2006年由中国妇女报社和岳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动。因为“爱情天梯”人物的去世而被网友重新阅读。参选的故事必须是目前健在人物的真人真事。

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二:四十年一诺的爱情订单

这是一对世纪老人的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震响在洞庭湖畔的爱情颂歌!这是一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事!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吟咏着屈原《湘君》、《湘夫人》的美妙诗句,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个新世纪的真实的牛郎织女和湘妃的爱情神话。

一、1945年――1947年:由倾心热恋到庄重订婚

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名叫余琦,1922年春出生在湖南常德市城区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曾经出国留学,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亲堂兄余嘉锡是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主任、民国时期社科院院士,当代著名作家丁玲是她的亲姑妈的女儿,丁玲在离开常德前与她有不少交往。余琦长得十分漂亮,就读于常德市女中时,是学校的“校花”,因家学渊源等原因,她从小雅爱诗词,字也写得非常秀气。余琦高中毕业后,在城区小学任教。大约受其表姐丁玲以及新思潮的影响,她一直未谈婚论嫁,1945年,23岁的她到常德县中师范班进修深造,遇到了英俊潇洒的县中教师刘自平,于是,二人便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爱情故事的演绎。

男主人公刘自平,1914年冬出生在湖南桃源县的一个殷实人家,1938年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满怀抗战的激情,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部农本局等单位工作,辗转于长沙、芷江、重庆等地,主要为抗战作一些募捐贷款的事情。他温文儒雅,一表人材,在爱情婚姻方面,不乏姑娘追求,朋友牵线,但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944年,刘自平因病辞职回乡,待得病情稍愈,县立中学便热情聘请他去执教。当他在县中课堂上一见到余琦,便被她那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我第一眼看到她美丽的容貌,就觉得自己踩在了一个土坑里,有了一种失重的感觉!”——刘自平老人后来回忆说。而余琦女士聆听着他的讲课,也被他的英俊潇洒和不凡的谈吐吸引住了,“他的眼睛有磁性!”——余琦老人后来也回忆说。

从1945年到1947年,刘自平先后辗转于几所中学教书,热恋中的余琦也就跟着他在学校做女生辅导和保育员等工作,1947年春节,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两位年轻人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订婚照中,刘自平戴着金丝眼睛,英俊文雅,余琦则静静地、幸福地依偎在他的身旁,脸上荡漾着蒙娜丽莎般的笑容。

二、1948年――1987年: 40年的苦苦寻觅与坚贞守望

1948年,不甘做中学保育员的余琦,与刘自平反复商量后,决定随大哥到东北大城市去谋新职,“你先去吧,你安定后,我随即便来。”身体已完全康复的刘自平对余琦说。于是,余琦坐船出沅水,过洞庭湖,顺江而下,在洞庭君山旁,她轻轻地吟诵起楚辞《湘夫人》的诗句,又想到洞庭湖君山《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于是赋诗一首:“鼎城(即常德城的旧称)分袂互叮咛,海誓山盟共此心。暂别实为长聚首,鸿雁传书两地情。”

余琦出洞庭,下长江,沿着津浦线北上,因当时战事紧张,时局发生了变化,到山东泰山脚下后,便再也无法前行,进退两难的她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铁路子弟学校开始了教书的工作。没有想到这一停下,就在泰山之阳呆了整整十六年,直到1963年她才回到家乡湖南常德。

再说刘自平听说余琦暂居山东后,便也放弃了北上的计划,等待时机。二人远隔千山万水,只好频频鸿雁传书,以慰相思之情。1949年夏天,湖南和平解放,立志报国的刘自平投笔从戎,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四野历任班长、排长,下潇湘,渡漓江,到广西剿匪。在刘自平刚开始参军时,二人还有联系,余琦曾写诗道:“忽接家书重万金,书生投笔已南征,柳丝敢系英雄志,红叶深藏儿女情。”诗中写出了对自平的称许和对他的无限思念。由于当时军旅生活颠沛紧张,没有丝毫的浪漫,行军打仗居无定所,加上当时通讯极为不畅,余琦的工作单位又几经转换,不久,二人便失去了联系。

1952年,肃反运动开始了,厄运降到了刘自平的头上。在度过了三年紧张的军旅生活后,刘自平因曾在伪政府工作和多种说不清的“历史问题”,定性为“历史反革命”,被清理出军营,就近管制在南宁的一个印刷厂管理仓库,这一管制就是整整18年。

五十年代,身在山东的余琦,曾数十次写信,投问刘自平的信息,但多次回信,都被打回,上面批道:“查无此人”。眼看着年岁渐渐增长,余琦的家人、朋友为之着急了,纷纷为她牵线搭桥,而在她身边的小伙们也是频送秋波,其中一个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硬是为她苦等了数年,可是余琦终不为之所动,继续为刘自平苦苦守望,并放出话说:“李商隐不是有诗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对于我的刘郎,我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坟’,然后再另作打算。”1963年,眼见在北方难觅信息,余琦只好辞去工作,告别十五年相处的朋友,告别巍峨的泰山,只身带着一个小时候患过脑瘼炎、生活不能自理的养女,千里南归寻夫。

回到家乡后,余琦到处打听,仍然没有刘自平的半点音讯,她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给人缝纫钉扣子或捡破烂卖钱来维持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家庭原因,她被赶出常德城,带着十多岁的病残养女,下放到湖南慈利县一个偏远的山区务农,在农村,由于家中无劳力,生活极为艰苦,直到1973年才回城。后来有人介绍她到职业学校、中小学去代课,这样才算有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

再说刘自平为什么不与余琦通信联系呢?一是因为余琦工作几经转换,地址已不详细,二是觉得自己成了“历史反革命”,不愿意拖累余琦。这是为对方着想的最真挚的情感。其实,地处西南僻地,身受管制的他,又何尝不思念心爱的人呢?

1970年,已是56岁的刘自平也被赶出城市,遣送回湖南桃源老家务农。在偏僻的乡下,他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劳力,一个人过着极为孤单、凄苦的生活。这期间,他非常想念未婚妻余琦。粉碎“四人帮”后,有人告诉他,说余琦回到了常德,只是不知道近况如何。刘自平听说后十分激动,可是想到仍未平反,自己的身份还是“历史反革命”,若去找她,只会给她带来麻烦。于是,刘自平只好把对余琦的思念继续压抑到心灵的深处,打消了到常德找她的念头。

三、1987年:二人在建军节结婚

历史的车轮,辗过泥沙枯草,终于推进到了崭新的时期,1986年下半年,刘自平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彻底平反,落实政策后,享受军队离休副团级待遇。此时,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兴奋不已,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上见到日夜思念的未婚妻余琦。通过多方寻找,1987年,他终于在当时的常德市教委找到了余琦。

历经四十年,经历了多少磨难,刘自平、余琦二人终于重新聚首了。四十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呢?1987年8月1日(这一天正好是古历七月初七),已是74岁的刘自平老人和66岁的余琦老人庄重而低调地举办了婚礼。当时,由于他们具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太感人了,前来贺喜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络绎不绝。一位教授为他们写下新婚门上的对联:

山盟海誓,四十载凄凄相思,娥英泪何止斑斑点点;

玉露金风,七十秋欣欣并蒂,郎织乐更在岁岁年年。

这副被爱好古典诗词的余琦老人称赏不已的新婚对联,借助秦观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的意境,化用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和《红楼梦》林黛玉《题帕诗》的典故,叙写出了二人四十年凄苦相思的经历,表达了众人对二位有情人在订婚四十多年后,终于成为眷属的衷心祝福。

四、1987——2006年:“郎织乐”的爱情婚姻

二位老人举办婚礼时,七十四岁的刘自平老人曾兴奋而郑重地对余琦老人许诺道:“我至少还要陪伴你十年!”事实却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至今,二人在一起已是相互陪伴了两个十年。令人遗憾的是,她从山东带回来的病残养女已于1998年4月不幸去逝。

两位老人现居住在常德市城东区新四村的一栋普通的居民房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刘自平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余琦老人梳头发,然后上街买米粉、豆浆。白天,他除了做家务事外,便是栽花种草,小园子里,一年四季春意浓浓。余琦老人作为文人,更有多种雅好,常年写诗练字不辍。二老情意绵绵,日日如新婚。有时,他们也到外地旅游,机关里组织离退休老教师开展活动,他们总是积极参与,有时还登台表演节目。刘自平老人能文能武,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心境平和,谈吐幽默,平时见到他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欢笑。

余琦老人在她的床头有一幅书法长卷,上面有她2002年亲笔书写的一首诗云:

《偶感》

冷月如霜夜见凉,二九春秋似电光。

聚短离长虽堪惜,犹胜双星各一方。

三间陋室遮风雨,半庭花木映纱窗。

晚来一枕沉酣梦,饭软茶香度夕阳。

这首诗,是二位老人晚年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年,刘自平老人已是92岁高寿,余琦老人也有85岁。刘老师称余老师是家中的“董事长”,自己则是“小经理”。家中虽然雇了保姆,可是老人还经常出门走走。“董事长叫咱往东咱不敢往西,叫咱买鸭咱不敢买鸡。”二老一天到晚喜笑颜开,举止谈吐,幽默风趣不减当年。爱情的鲜花啊,在两位老人的家中,在他们的心中,绽放得非常鲜艳!

千千万万的湖湘儿女,愿这对订婚四十年后才结婚、已近百岁的世纪老人永远健康长寿!愿他们的爱情传奇像洞庭君山湘妃的故事一样,长久演绎下去!

第7篇:革命年代的爱情:老一辈革命家情书撷英

“革命年代的爱情”: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情书撷英

毛泽东第一次给妻子杨开慧写情诗: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填写婉约派爱情诗词,而且是写给他最爱的人杨开慧的。

周恩来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信:山居中秋,对月怀人

1947年3月周恩来在陕北1947年3月底,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邓颖超随中央工委赴华北,参加河北省平山县三交镇双塔村附近农村的土地改革复查工作。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明月当空,对月怀人。这是当天深夜,周恩来写给远方妻子的信。

陈毅与张茜的最初相识:一见倾心 寄写情诗

又过了不久陈毅又寄来了一首诗,一首真正的情诗。没有任何政治色彩,只有对所爱之人的深深的爱恋。“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这一切使张茜心动不已,除了崇敬、仰慕,又增了倾心、知心,炽热的感情如奔涌的长江潮水,再也止不住了。

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梦中的你是如此之亲热

写这封信时的瞿秋白,正身处苏联库尔斯克州利哥夫县玛丽诺休养

所。除了革命任务,对妻儿的牵挂与柔情也溢于言表。妻子的信使他获得莫大的慰藉,“我像饮了醇酒一样,陶醉着”。还有对女儿的挂念,“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读来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左权殉国前3天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家书是1942年5月22日晚即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冼星海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 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这是他在苏联期间以“黄训”署名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匆匆别后不觉已届两度寒暑,两地遥隔,能不依依?时为秋凉,尤望加衣珍重。别后想必学业进步,身体健康。我在这里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工作更比以前进步,见识亦较以前广泛,身心非常愉快。”

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 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

第8篇:十年因为爱情纪实故事

第一年他说,我暗恋的女生有了男朋友。她看着他笑嘻嘻的说,不一定,也许是男生朋友。第二年他说,我喜欢的女生说讨厌我。她拍拍他的肩膀说,讨厌是喜欢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第三年他说,我想离开这座城市了。她点点头没说话,那一年的高考志愿她悄悄填了和他一样的城市。第四年他说,他每天都会遇见一个女孩子,不是很漂亮,但足够吸引人。她觉得他在成熟。

第五年他说,他每天都邂逅那个女孩子,在图书馆,在公共课上,那是他的小计谋。她点点头,眼泪咽下去,小心翼翼。

第六年他说,我恋爱了。这次她没有说话。

第七年他说,快毕业了,我不想失去她。她想了想说,只要坚持,就会在一起。

第八年他站在火车站,一个人失恋。她收拾好行李,借口跟他去一个城市工作。

第九年他没有再提起别的女孩子,下班的时候接她一起吃饭,周末的时候一起逛商场,工作卖力,业绩上升,越来越吸引人。只是他开始安稳,细心生活,她猜他还是受着伤,不肯痊愈。

第十年他说,我好像又有喜欢的女孩子了。她在厨房洗碗,转过身,开大了水龙头,眼泪一颗一颗滴下来。

那年后她回家乡了,相亲,结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十年,从17岁到27岁,最美好的年华给了他,终于等不起。那一年洗碗的流水声淹没了他口中的名字,他以为她从来都不喜欢他。

因为爱情,十年后他们没有在一起。

上一篇:绿化养护措施技术方案下一篇:老婆出轨的生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