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通用11篇)

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 篇1

夜真的很深了,她还是兴奋得不得了,没办法我只好把她拥入怀中,就象小时候。时间真的是飞逝,想想过去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女儿已经从一个吃奶的婴儿长成了大姑娘,比我都高了。但她的纯真善良没变,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女儿懂事乖巧,学习成绩优异,我觉得为了她我付出的种种牺牲是值得的。女儿依偎在我怀中睡着了,看到她那恬美的睡容,我轻轻地亲了一下她的脸。真希望她还有我能永远保持那份纯真恬美,这样的内心世界才可安静,心灵之窗才可宽敞明亮,才可容纳更多美好。

今早醒来,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雨的样子。真担心下大了会淋湿了她而感冒。女儿却说:“老天爷就爱和我们开这样的玩笑,每当我们上学放学经常要这样,可他玩够了就好了,今天开学第一天他不可能不给面子,一会儿风就会把他的坏心情带走的。”这小人,真会给自己的心找出路,太可爱了。果真,一会儿风停云散,我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女儿要走了,她在家陪了我两个多月,真有点舍不得,临走时我亲了她一下把她送下了楼。

在楼上目送女儿远去。一阵风吹来,好凉啊。是啊,秋天已经到了,外面的一切已经被浓浓的秋意包围。这时我的心中突然涌上一阵凄凉的感觉,我是最受不得这秋风吹过,这时的我总有一种凋落的感觉,秋总是让人伤的。花红落了一地,秋叶也像一片片枯叶蝶随风而舞最终坠入红尘化为泥土,等待来年的相约。而人呢,我们已人到中年,就象这一年四季,我们已步入秋季,也正是花红落地,秋叶飘零的时候,可我们再也不会再重新来过,这又怎能不让人触景伤情,顿感凄凉?

好在秋还是收获的象征,她还有丰收的喜悦。人到中年,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历了春的躁动,夏的浪漫,我们已积累了较多的人生经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我们已渐趋成熟,事业处于高峰,家庭和谐美满,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收获,收获得心中满满的。不过,这里面也有很多尘事凡俗的东西在困扰着我们,有时也会让我们不知所措,甚至犯错,但愿我们心中仍存的那份纯真能把这些东西清除。

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 篇2

余秋雨将文学与媒介结合,通过抒情主题和文化主题的双重表达,燃起了当时大众对散文的阅读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从《文化苦旅》开始,到之后的《山居笔记》等,诸多散文精品闯入了人们的阅读生活。余秋雨携带着他的这些文化散文,在这个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里,意外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但同时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毋庸置疑,他的散文创作的风行与当时日渐开放的话语氛围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余秋雨本身的创作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传媒的狂欢达成了某种契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众生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也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时社会的市场化和传媒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感知世界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样也使作家的文学创作取向发生了改变。作家们开始用大众媒介来激活市场、激活大众。人们惊诧于当时大众传媒的活跃状态,这为余秋雨的散文得以刊行和出版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取与大众媒介合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传统作家的创作,从某种层面来说,属于一种封闭式的创作。作家与市场、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媒介的关系可以说是较远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著在内,绝大多数是在作家本人去世多年之后,才获得了大众的认可,才得以在市面上畅销。而当今大众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作家对市场、读者和媒介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余秋雨由戏剧理论领域转向散文创作领域之后,积极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和喜好,适应市场的要求,把精英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相融合,对人生大命题进行全面思考,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引领喧嚣时代里不愿思考的人坐下来认真打量我们这个时代,并满足了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对散文文采和厚重感的双重要求。同样地,他也不排斥与报纸、电视媒体等大众传媒合作,为自己的散文作宣传。

就其身份而言,余秋雨当时已是著名戏剧理论研究者,同时还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这种文化优势使他能够将在戏剧理论研究中积累下的文化感悟与读者的市场需求相糅合,把戏剧理论解读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思考相结合。可以说,余秋雨作为作家,不仅找准机会主动寻求与报社等媒介的合作,并积极主动地向优秀作家、作品靠拢。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余秋雨名声大噪。

可见,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媒介化取向是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冲击下的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余秋雨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的转制、社会文化诉求的强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使得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必然要建立在丰富的学识和厚重感的文化底蕴之上,同时还要兼顾到媒体的认可并且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客观来讲,当时知识经济时代的大众传媒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文学与传媒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的关系场。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一种新的文学关系——“作家(文本生产者)- 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应运而生。换句话说,就是作家从世界获取信息,写成文学作品,再通过媒介传播到读者手中。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媒介作用能不能实现,关键是读者需不需要、期不期待,由此就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的问题。

“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简言之,“期待视野”就是读者在以往的鉴赏活动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但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多元的时代,这种活跃,既体现为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体现为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市场开拓的多元性、大众阅读的多元性。而在文学创作领域,真正能打开读者市场的文学作品并不多。由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多元形态表现,使得受众特别需要介于纯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文学样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这方面,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恰好迎合了读者这种品位的变化、这种期待视野的变化,将旅行与思考相结合,把感性的才情融入到理性的思维中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打破了传统散文或艰涩或通俗的弊病,作品既有强烈的议论又有深度的思辨,它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不乏历史的厚重感,是雅和俗的结合体,典雅中平易,通俗中有才情,这很好地迎合了读者的需求。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成功的,他最大的成功就是与媒介的无缝对接,与广大读者美好阅读欲望的良好对接。事实上,大众传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的作用下,大众媒介成为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平台。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纸质传媒开始向电子传媒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完全进入信息时代,大众媒介被高度重视。而大众媒介的异常活跃,使得文学作品传播形式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如许多畅销书被改编成电视、电影,同时也有很多热播电视剧、电影转化为纸质文本在市面上发行。

随着文学与大众传媒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视等媒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影像阅读逐渐取代了文字阅读,无形中使得文学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得以广泛传播。于是,站在文化前沿的余秋雨很快找准了表达自我的平台,成为文化名人、学术明星,正如后来的易中天、于丹等。余秋雨深谙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于是积极主动寻求与媒体的合作。1999年,凤凰卫视邀请余秋雨作为主打嘉宾,一起拍摄纪录片《千禧之旅》。这种散文创作方式很独特、很新颖,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由于品牌效应,再加上全国知名电视台同全国学者的关注,余秋雨的名声大大提高,凤凰卫视也获得了高收视率。文化学者主动介入传媒,把散文创作与大众传媒相对接,面向大众,通过媒体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使自己名利双收,显示了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对文化的巨大影响。

客观来讲,余秋雨在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的确具有开拓意义,他能始终坚持面向市场化,自觉地与市场相结合,把文学置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下,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抓住时代脉搏,走文学创作与传媒相结合道路的典范。

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篇3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没有情书的年代散文 篇4

我想电子情书和传统情书更象可乐和红酒:可乐是用来解渴的,而红酒是用来品的;喝可乐是为了享受结果,而喝红酒是为了享受过程;红酒可以储藏,而可乐不可以。

如果男人写给女人的情书和女人写给男人的情书最终能够和一本精美的婚纱照片珍藏 在一起,然后两个人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或者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重温往事,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然而这一情景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在一个充斥着QQ、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年代,那种专门用来书写青涩的爱情故事的彩色信纸像没落的贵族一样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最传统、最古典、最富有想像力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情书几乎要销声匿迹了。一想到这是一个没有情书的时代,我不禁感到有点悲哀。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那些相濡以沫数十载的老夫妇,还能找出一直珍藏着的情书,在字里行间搜寻当年的欢乐、热爱、思念和牵挂,我总是感动得要掉下泪来。可是我们这一代却什么都没有留下。

电子邮件虽然在形式上和传统的情书几乎没有区别,但在精神实质上却全然不同。传统的情书是有灵性的东西:精美的信纸、独一无二的字体会让人不禁去联想他怎样在昏黄的灯光下冥思苦想,怎样在彩色信纸上一笔一划地雕刻文字,又怎样一遍遍撕掉重写,即使是对某个单词的修改也能体现出思绪的变化;一张薄纸不但印着她的指纹、散发着她香水的气息,还可能带着她的几滴泪痕……想想这其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散发着怦然心动的温馨。而电子情书无论文字多么感人都缺乏性情上的生动。更要命的是,它可以那样轻而易举地复制粘贴上千遍,又可以那样轻而易举地删除得无影无踪。

如果一个人在信纸上把心上人的名字写了一千遍叫做浪漫,那么一个人在电子邮件上把一个人的名字copy了一千遍就只能叫做无聊。比如一个女子把数封情书焚为灰烬的场面是凄美而且悲壮的,那么在电脑上删除一百份情书只是在转瞬之间,而且可以不触动一根神经。

手机短信虽然能传递最新鲜的思念,却总是在人感受到温暖的瞬间就被删除了,即使想保存些最令人感动的只字片言也是徒劳,因为它会不断地被随时变化的情感更新。

短信传情就像是坐上一列单程的观光列车,你会时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却绝没有机会回过头来再品味一遍,时间久了,其间的精彩便也在记忆中褪去了。QQ则更像是一种感情快餐,无需为了某句情话冥思苦想、仔细斟酌,毕竟重要的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瞬间的心灵感应,也许每句话在日后推敲起来都索然无味。 潮流总是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循环着。在书信传情的日子里,电子情书似乎是充满了时尚的浪漫,而在这个数字化爱情的时代,传统情书似乎又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厚和悠远的爱恋。

我想电子情书和传统情书更像可乐和红酒:可乐是用来解渴的,而红酒是用来品的;喝可乐是为了享受结果,而喝红酒是为了享受过程;红酒可以储藏,而可乐不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传递爱情、时时感受爱情的温暖固然是一种幸福,但是用一支笔去雕刻爱情、在不确定当中保持期盼之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瞬间的心灵感动固然重要,珍藏着每一份刻骨铭心的感动直到老去又何尝不是一种最深刻的浪漫呢?情书如同两个人穿过浩瀚的感情森林时在树干上留下的路标,如果有一天你和这个人在感情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每一封情书都能够帮你回忆起爱情之路上的点点滴滴,也许能够帮助你找到回家的路。

好在在众多的朋友当中,还有一个人在写情书。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只要他想她的时候,就会拿起笔,在信纸、病历纸或者任何他找得到的白纸上写上长长的一段,然后在下班的时候跑到马路对面的邮局去发信。他之所以不辞辛劳地这样做,只是因为她在信上说过:“收到你的信,我总是舍不得看,按捺着期盼的心情上完课,才带上你的信,爬到校园后面的山坡上,在落日的光辉里静静地享受你寄给我的每一句话”。

我的九十年代散文 篇5

90年六月的一天,我在大学里评为优秀学员班干部,在上千人的大会上领了奖,那时心里酸酸的,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感袭上心头。

到了晚上,就是翻来复去睡不着,想到了人生的坎坷,想到了自己上大学前被信任教一段初中的学校生活,想到了自己是一个初中生考上大学的,还能在这么多人的大会上领奖,是多么地不容易,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想着想着这些事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毕业典礼结束后,同班的同学和其他班的同学一个个和我告别走了,可我却要等着向后勤交完班里的一些手续,签上自己的名字才能离校。就是在那一个夜里,一个人在宿舍里,心里七上八下,很不平静,想得很多,尤其是想离校后能在一个中学里做教书工作的事情。

回到了农场报道时,突然觉得寒心了:一位领导知道我没有家庭背景,脑子转都不转一下,就有点不太待见地说:“你从那个单位上学走的,还回那个单位去吧!”就这样,我被分到了原来的单位,可那里的中学已经撤了啊!

走出领导的办公室,我的眼泪都快要流了下来,那是想到了在学校管后勤的人见我指挥班里同学劳动的情景,就当着那么多的人,说我到了社会一定是当官的料;那是想到了系主任离校的前几天给我写的留言:地震的土地上,有了你便有了希望。那些说法和留言虽说过了头,可当时却使我心里酸酸的还参杂一股股的温馨在翻腾。

单位离场部比较远,还有那么重的行李,那时,多想找一辆车回单位,可到处找车偏偏又找不到,无可奈何,只有背着行李靠两条腿走路了。

路上,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像霜打的茄子样,就尽量强迫自己想一些学校里愉快的事,来安慰自己。想到了学校里下雨时有人给我打雨伞,看到我的衣服脏了还有人帮我洗衣服,想到了一次我指挥我们班与其他班篮球比赛时的欢快情景,还想到了几个同学小饭馆吃饭时议论我和谁挺合适的……想着想着居然笑了。

可是,快到了野狼谷,所想的美事就被另一种心情一下子取代了,是心里突然害怕了起来。那是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件令人心惊胆颤的`事情:有两个卖小货的男子,连夜上路说到别的地方明天叫卖,其实是为了节省两元钱的住宿花销呀!他们的命运太惨了,就是在野狼谷被狼吃了……

不知怎么的,在那样的情况下,就自言自语地面向苍天祈祷起来了。快来一辆车吧!快来一辆车吧!快来一辆车吧!也许是我们班的哪个同学正在默默地向神灵祈祷我平安地回到单位,也许是自己心太虔诚感动了苍天,我便隐隐约约听到了汽车声音。激动啊,那时的激动与我去年在学校突然收到的北京一所大学的聘书一样激动啊!

说起来还是挺走运的,遇到的是个好心的师傅。我向他说明了情况,他同情我,说我应该在场里学校教高中的,说着说着触痛了他的心,还和自己遇到的事联系起来了,见他气的脸色煞白,接着居然骂起人来了……我上了车,就这样到了我的原单位。

到了单位后,操心的是工作和住的地方,不过后来都解决了,还渐渐变好了,这也是常给我来信操我心的几个同学放了心。

1992年3月我调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德令哈市二中,这里的环境相对好多了。

来到这个单位,想到的是在新的学校里站稳脚跟。我勤奋地工作着,可没过多久两件事情想都没有想到就落到了我的头上了:一件事是才在学校里上了三个星期的班,学校就任命我当一个比较大的教研组的组长;另一件事是我在这里大约上了八个月班的时候,就碰到了市上语文抽考。当时想,以前自己都是教数学的,这下可砸锅了!可没有想到的是,我教的学生居然在市上统考中平均成绩得了第一名,还有位同事激动得在教学楼里当着那么多老师和同学高呼我万岁,其实,我心里比她还激动呢!为学校争了光,校领导在全校的大会上美美地表扬了我一顿,当年的优秀教师自然也就跑不了了。

我这个人不善于和别人交往,也不会和领导套近乎,自然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工作不顺心时,有一种被别人想往哪里搁就往哪里搁,低着头活在夹缝里的感觉;还有……我不想使自己的眼睛流眼泪,谈学校伤心的事伤自己的心,还是继续谈一些90年代的高兴事吧!

任教务干事,1993、1994、德令哈市语文统考,所任课程统考均获市第一名。1993、1995年评为校级优秀教师。1994年评为校最受欢迎的老师,同年学校从四个毕业班根据成绩选十名同学参加市举办奥林匹克英语、物理竞赛,自己所带的初三(2)班被选上六名。发表论文《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统一》、《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浅谈中学写景状物作文教学》。《浅谈中学写景状物作文教学》载入了《世界学术文库》,个人业绩入编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辞书。发表《浅谈教学中的几点问题》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奖,这一年我评上了中教一级。

我在德令哈市二中遇到的这些愉快的事还有心寒得泪流满面的事,都曾经告诉过大学时的明俊、玉莲还有其他远方的朋友,他们也一一告诉我他们遇到的高兴或伤心的事,还有他们在大学时心里内藏的秘密。我们彼此都把心里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即便跌倒了被人用脚踏住也要爬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里积累了一大笔可贵的感情财富和最有价值的东西;那是因为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各自都要走好人生的路。

虚拟空间里的纯真散文 篇6

才女姐姐,在吗?您好,才女姐姐,我有事想求你,不知可以吗?姐姐,您怎么了,日志还是19日更新的呢,这不是您的作风啊,好担心哦。

4月30日,外出回来,一上扣,我就看到了这接连不断的呼唤,迅速地心里有个地方柔软了一下,为了那份遥远却很近的关注。不知道对方那位我不熟悉的分不出来男女的空间朋友是否在线,我赶紧回复道:谢谢。我去外地啦。谢谢你的信任,请讲我有什么能够帮到你的。

不久,对方就回应了。下面便是我们交谈的经过和内容。

我打算开一个以月嫂为主的家政公司,想请姐姐帮我起个名字。

谢谢信任。你公司打算在什么地方开,得告诉,我才能琢磨出名字来。

我是河北省迁安市的 ,您听说过迁安市吗?我就住在这里 , 我想在市里开一家家政公司。

学地理的时候学过,迁安和磁山,产铁。只是没去过。

姐姐请把“家好月圆”这四个字用上,多谢多谢。

家好月圆,冠在你公司的名字前么?

不能连用,是我们加盟规定。把这四个字放在公司名字里,得把四字拆开。

哦,这是上头的要求么?拆开不就看不出来总店名称了吗?我记得连锁店一般都是这样的顺序:分店名+家好月圆迁安分店。

我只是加盟我市的,没在总部加盟,不能用“家好月圆”,可我想把这四个字加到我的公司名里。

我觉得这样加是否合适?你需要问一下。

我可以把四字分开加到我的`公司名里。

那得多长的名字啊?

就是什么什么家政服务公司

不好记,让人觉得麻烦。名字简洁醒目,特别才好。家政范围太广,你的经营项目都是什么?

所有家务活我都接,政项但以月嫂这块为主,那就以您的理解去想吧。

哦,拆词,既不好起也容易显得拖沓。你想想,若看或说一个长长的别嘴的名字是什么感觉,就知道客户的心理了。

以月嫂办工商牌照,不行,只能以家政服务公司的名字起。 明白。

那姐姐您就看着起吧,费心了。

费心倒没有,只怕辜负了你的信任。

姐姐我信您哦 ,姐姐您若用月嫂什么的,我给您派最好的哦。

“锦上家政公司”或“绿叶家政公司”再或者“搭把手家政公司”。第一个取锦上添花之意,第二个取好花也要绿叶扶之意,第三个通俗是通俗了,但意思明了,让人容易接受。另外,绿叶还象征咱的公司有生命力,锦上,意味着良好的基础和前景。搭把手呢,不但显得有善心,还证明咱有出手的实力。你看看行不行?仅供你参考吧,我权当抛砖引玉。

非常谢谢姐姐,有时间来迁安玩哦,我们这里有最原始的长城哦,还有特别漂亮的人工湖哦,非常欢迎您来哦,小妹会带您游遍迁安,很好玩的!期待才女姐姐到来……

谢谢。有机会一定去,去了一定找你。祝你公司创办成功!你忙吧。再见。

至此,我都不知道喊我姐姐的屏幕那面的人长什么样,因为,我们此前几乎都没聊过天 。她对我的了解应该也只是从我随时更新的空间内容和照片。然而,这却是虚拟的网络让我感到真实的无数个例证之一。

《纯真年代》中的对比艺术 篇7

关键词:《纯真年代》,对比艺术,人物刻画,婚姻和生活

引言

伊迪丝·沃顿(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在批评界多次引起争论的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五十多年,长篇小说《纯真年代》将她的文学生涯推向高峰。1921年,沃顿凭借这部小说成为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第一位女作家。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有目共睹。

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纯真年代》抨击了旧纽约社会的腐朽,一成不变,拒绝新生事物,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揭露其“以传统替代领悟生活真谛的阴险倾向”,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难以割舍与旧纽约千丝万缕的关系。沃顿既向往埃伦的自由独立,又和纽兰一样无法超越生她养她的旧纽约社会灌输给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笔者就典型艺术手段———对比艺术进行研究,探讨作品中丰富的各种对比,如人物刻画、情景、小说结构等。

一、从人物刻画角度进行对比

《纯真年代》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伊迪丝·沃顿个人生活的写照。作为女性作家,沃顿十分同情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的遭遇,她鲜明地指出男权社会中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同时也抒写了女性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既想奋起抵抗却又无能为力的辛酸历程,表达了她对女性这一可怜群体的无限同情。在作者刻画的不同类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主人公埃伦·奥兰斯卡和梅·韦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她们从外表到处世态度各个细节展开了鲜明的对比。

沃顿夫人在塑造梅·韦兰这一形象时生动地借助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女神形象。梅从小受到她那阶层的妇女所应受到的最完美的传统教育,她美丽,矜持,循规蹈矩,纯真得近乎肤浅。在纽兰的眼里,她身上具有与其他旧纽约人物一样的神人特征:“她面部表情代表了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仿佛她本来可以被选去扮演市民道德之神或希腊女神,紧贴着她那白嫩皮肤流淌的血液本应是防腐液体而非可以令她憔悴衰老的成分。她那不可磨灭的青春容颜使她显得既不冷酷又不愚钝,而只是幼稚和单纯。”(伊迪丝·沃顿,1999)梅第一次出现时身着银白色长裙,手捧洁白的铃兰。在西方文化中,铃兰象征着纯洁,同时也代表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狄安娜。此后作者多次直接把梅比作狄安娜,如在博福特家的聚会上,她“身着银白色服装,头上戴着银白色花朵的花环,看起来就像刚狩猎归来的狄安娜女神。”(伊迪丝·沃顿,1999)。而梅喜欢的射箭运动也暗示了她具有狄安娜的特性。梅·韦兰的这些狩猎女神的特质似乎让人对她有种摸不透的感觉。正如纽兰所迷惑的:“假如‘优雅’到了最高境界竟变成其反面,帷幕后面竟是空洞无物,那将怎么办呢?……他还从未揭开过那片帷幕。”(伊迪丝·沃顿,1999)作者通过纽兰的疑惑暗示梅的优雅只是一种表象和形式,在其背后却是空洞乏味的思想,同时也暗示了梅的所谓纯真只是一种伪装和掩饰,因为象征自然纯真、母性的女神狄安娜在狩猎和保护自己家庭时往往会施展其无情的威力。深藏不露、对旧纽约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的梅非常善于利用强大的传统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毫无痕迹地把情敌埃伦逐出纽约。从某种意义上说,梅·韦兰,这位被旧纽约精心塑造的典范就是旧纽约的象征,一方面她代表着旧纽约的道德价值取向,如表面和睦、稳定、负责任的家庭关系和纯洁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她狄安娜特性,隐喻了旧纽约流于形式的优雅纯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本质。

与梅·韦兰和其他旧纽约代表人物的完美、超凡脱俗的神人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埃伦的凡人特性。埃伦从小随父母在欧洲大陆旅居,深受欧洲文化艺术的熏陶,充满独立、自由的个性和气质。为了摆脱不幸的婚姻,埃伦重返阔别多年的纽约,希冀从亲人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却得不到纽约上层社会的理解。作者通过对其着装、住处的摆设和装饰物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其身上散发着的独特个性和异国情调。与梅的白色衣裙、银白花环相对应的是埃伦的猩红色披风、约瑟芬式的深蓝色天鹅绒长裙和琥珀链珠;与梅相伴随的是白色的铃兰花,而与埃伦相联系的则是黄色、红色的玫瑰。这些象征物件暗示了埃伦的生命力、激情和成熟的女性美,同时又暗示以旧纽约的审美标准,埃伦属于有伤风化的异类,因为“暗红色与琥珀色的着装按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是激情与享乐的象征”(伊迪丝·沃顿,1999)。然而正是她身上的这些特质深深地吸引了纽兰。埃伦有血有肉,会痛苦、会哭,能够直率地表达和流露对人、对物的看法和情感。与旧纽约人物的长生不老特性不同的是她会衰老,纽兰发现“她早年的那种光彩的确已经不见了,那红扑扑的脸颊已变得苍白,她瘦削、憔悴,看上去比她年龄稍显老相———她一定快30岁了。然而她身上却散发着一种美的神秘力量”(伊迪丝·沃顿,1999)。埃伦的美还表现在她的同情心,她为摔倒的邻家男孩包扎伤口;当佣人外出时,她把自己的披风借给她。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手法,暗示了埃伦与众不同的凡人特性。与银行家博福特一样,埃伦是闯入旧纽约的一股新风,不同的是博福特代表了物质上的新兴力量,而埃伦则是精神上的新力量,她的形象象征隐喻了十九世纪后期在各种文艺思潮和工业化文明影响下追求个性自由,渴望冲破旧的婚姻牢笼,具有新思想、新眼光的上层女性。然而旧的势力毕竟还处于支配地位,它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难以逾越,也正因如此,埃伦的独特个性很难得到冷漠僵化的旧纽约的认同,最终她只能被迫选择离开。

二、两代人婚姻和生活的鲜明对比

沃顿在小说《纯真年代》的创作中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精巧的安排。通读小说,可以看出沃顿小说创作的风格和技巧。本章重点探讨小说中两代人婚姻和生活的鲜明对比。第一代以纽兰·阿切尔、埃伦·奥兰斯卡和梅·韦兰为代表。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与两位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一位是成为他妻子但他却不爱的梅·韦兰,另一位是他所深深爱着的却是别人妻子的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同时也是他妻子的表姐。纽兰·阿切尔在这两个女人之间无法抉择,几度抗争最后又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放弃他所真正爱着的埃伦,娶了他并不爱的梅。最终他随波逐流,了却余生。

沃顿的作品所塑造的主人公都被社会大环境的习俗、礼仪、文化等客观因素束缚,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最终只有悲剧性的结局。纽兰·阿切尔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热爱艺术,喜欢读书,追求自由。他所读过的人类学的书籍使他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观察社会,来思考社会问题。他对于传统习俗的束缚与压抑会试着去反抗,对墨守成规的枯燥生活不时产生反感。他从心底厌恶这些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虚伪无知。尤其是纽兰在对于女性的问题上有着他独到的见解,他坚定地认为:“女人应当有自由———跟我们一样地自由。”(伊迪丝·沃顿,1999)纽兰对女性的态度体现了他内心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可以说他有着模糊的女性主义思想。因此,当他看到全身洋溢着热情自由气息的埃伦时,眼前一亮,甚至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她。与美丽羞怯、固守成规的梅相比,埃伦大胆奔放成熟自信。他同情埃伦,决定支持埃伦与她放荡的丈夫离婚。但这样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年轻人在男权社会这强大的势力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甚至沦为男权社会制度的维护者。因为当他以律师的身份被派去办理埃伦离婚这件事时,他违背自己的心愿发表了一番宏伟言辞,劝说埃伦放弃离婚的念头。

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他背弃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弃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选择了梅作为自己的妻子,放弃了深爱着的埃伦,是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道德行为准则导致纽兰不敢违反社会的传统理念。为了所谓的顾全大局,为了不被那个上流社会排挤,他宁可失去真爱。纽兰自认为思想学识高人一等,但是在社会舆论这把无形的利剑面前,他也只能妥协,以失去真爱的代价换来了平静乏味的婚姻生活。

但是伴随着小说的发展,以纽兰和梅·韦兰之子达拉斯和博福特私生女范妮·博福特为代表的下一代,与上一代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小说的标题《纯真年代》实际上就包含了沃顿夫人对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无情讽刺和抨击。当时的世袭贵族们固步自封,狭隘无知,丝毫没有意识到外部世界正慢慢地发生变化,并很快将他们和他们所固守的社会传统统统地埋葬。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后,纽兰与梅的孩子们就已抛弃了他们父辈所信奉的旧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的“生活更为开阔,观念更加宽容”(伊迪丝·沃顿,1999)。博福特的私生女范妮·博福特成人后进军纽约上流社会并很快被纽约上流社会所接纳———她的出生没有人再看重和追究,而达拉斯·阿切尔迎娶范妮·博福特也为上流社会和其父亲纽兰所接受。在法国,达拉斯·阿切尔鼓励父亲再度追逐自己的真爱和幸福。他们可以享受独立的生活、自由的爱情。这一代,经过了短短二十多年的岁月,将旧观念抛弃,更加勇敢,更加开放,思想更加自由。他们是纽约社会新思想的代言人,和他们的父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结语

伊迪丝·沃顿正是通过这种高超的对比艺术,刻画了以梅·韦兰和埃伦·奥兰斯卡为代表的两种女性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两代人婚姻和生活的鲜明对比,突出地说明新一代人的思想更加自由,他们已经抛弃了旧观念,成为了新时代的代言人,而且他们可以享受独立的生活、自由的爱情。作者用看似琐碎的爱情题材,通过高超的对比艺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主题,使得这部小说历久弥新,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鲁枢元, 刘锋杰, 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伊迪丝.沃顿.纯真年代[M].赵兴国, 赵玲译.译林出版社, 1999.

[3]Singley, Carol J.Edith Wharton:Matters of Mind and Spiri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00.

[5]吴霞, 胡泓.解读《纯真年代》中的梅.韦兰[J].外语教育:185-189.

时代回忆散文:票证年代 篇8

我是家里被差去领粮票次数最多的一位。也碰巧多是我都在家的时候会有人在楼外吆喝。

排队领粮票时,也是街坊邻里们彼此能见上面,能交换各种各样信息八卦的时候,小屋里一派祥和。

那些年,家家的粮油米粉都是定量的,同时发的还有肉票,豆腐票,布票。谁家人口多,谁家会领得多。发票的那位面前,桌上堆着一摞厚厚的粮本儿,你急他不急,钢笔在一本一本的粮本儿上划着,又在手边儿那一大沓的各类票证上撕扯着。稳妥中带着麻溜,还很少出错。

也有急性子着急上火的,拱手作揖跟排队的街坊邻居一一招呼,说他家里的确有事,要忙着先领。也不等人家乐不乐意,直接将自家的粮本儿往最前面一横,一般这种情况,人群里也最多几声低低地砸嘴声,回忆起来,那会儿民风世风也的确朴实,难见谁跟谁急眉瞪眼或是不依不饶的。

我家大大小小五口人,父母之外,哥儿仨三只公鸡头。领回的票证也被粮本儿夹的鼓鼓囊囊的。别看这么多票证,父母直嚷不够花销,尤其粮票。哥儿仨又都正值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的发育期,领回没几日,粮票会用的精光,不得已,父亲只好悄悄跑去街上买回议价馒头或是烧饼,吃得稍好些,会吃上父亲从大西路九如清真菜馆外卖店买回来的“草鞋底”烧饼。

那个时候家里一天三餐也就只能吃上一顿干饭,早晚稀饭酱菜,偶有馒头搭着,面条配着。

面票只能买粮店里的面粉,买回来抱几顿饺子也就没了。肉票当然更吃紧了,一周吃上一顿肉就算很奢侈了,很难想象那些没多少荤腥的年代也就这么熬过来的。

只不过,想吃肉,光有肉票还不成,还得起大早去菜场排队才能买上肉。去晚了,有票也白搭。老二与老大常常冬天被闹钟闹醒,极不情愿地从暖烘烘的被窝里钻出去菜场。不去又不行,为了能吃上难得那顿肉,哥俩只能半梦半醒地拎上一只菜篮子,跌跌撞撞的去五条街菜场排队买肉。别看你起得早,早有比你起得更早的人把头缩在大衣里在那儿蹲守着,更可气的是,队伍里,会有些空菜篮子或是空砖头在那儿摆着占位子,等天快亮了,不知从哪儿那人会突然冒了出来,理直气壮往砖头那儿一杵,跟没事儿人一样笃定。

因为小时候怕起夜也怕黑,哥俩才常常相伴着去菜场排队。两个人会轮流排,一个人站累了,出来跺跺脚,跳上几跳,往手心里哈上几口热气,暖和暖和,换另一个排上去。一般排到肉摊跟前称上一斤肉之后,兄弟俩会在菜场隔壁那家油条烧饼店,买上几根油条,要两碗豆浆,顺便吃顿早点,再带上几根油条,几块烧饼回家。

老大到底老辣,没排几回队,天刚擦亮,自个儿先溜到小店里豆浆油条先搓上一顿,热热呼呼的从店里出来赶上我正好排到我,买到肉,害得我冻得手脚都僵了,迟迟没人跟我“换岗”。

都说一般家里的老大“鹾刮”,老二“蔫巴”,老三“拧巴”,我们家哥儿仨还真是。这段往事“刻骨铭心”,都老大不小后,兄弟几家每逢聚会,我都会拿出来数落一遍老大,每回,老大都咯咯笑着,这一笑,我们也都到了老爷子的年龄。

当年,父母还算机关干部,又都是复转军人,也没见有任何特殊照顾。父亲也就赶上逢年过节前后,偶尔会弄到几张精贵的烟票,也都是我和老大轮着去军分区招待所后门一家小卖部,排队去买上两条“牡丹烟”。

好在一家人不讲究穿着,父母部队转业穿剩下来的军服,改改弄弄,哥儿仨“套裁”几件,穿的也够精神的。

票证年代,计划经济,家家都在小心翼翼,勒紧裤带计划着过日子,压根儿没有大吃大喝的机会。忘了是从什么时候起,完全放开了,用不着再发什么票证,粮本儿也丢在一边儿了,也再也听不见居委会的人上门吆喝了。

三四十年的功夫,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只剩户口簿,人人只有身份证了。只要有钱,柴米油盐酱醋,鸡鸭鹅蛋猪肉,好像没什么东西被受限制不能买到的了。人还比从前多出好几倍,也再没闹过粮荒,饿的发慌过。

再见到这些个票证原件或是仿制品,一般会在古玩市场,或者在百度图片上。那是一段段不会被忘怀的年代记忆,也见证着各个时期的市场交替和经济变幻。

再也回不去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是满满地情怀和浓浓的生活韵味,当然,这当中还浸泡着每一个人不尽相同的情感故事和多彩往事。

作者:张波

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 篇9

那日在朋友家做客,饭后帮忙收拾杯盘狼藉,习惯性的接出半盆水,将碗筷认真擦洗。朋友笑道:“到了这不必那么节俭了,冷热水随时可以取用,看来你节约用水已经成了习惯。”看看朋友整洁明亮,完全现代化的厨房,水槽里哗哗的水流自如的倾斜,不由哑然失笑,是呀,习惯永远如影相随。

因为我们住在村外,每年的饮用水相当困难,尤其到了夏季,家家户户用水量增加,院子宽敞的人家不肯将院落白白闲置,总是种些时令蔬菜,一来比集市上买来的新鲜,吃着也放心,二来也节约一部分菜金,所以为着取用水的方便,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挖了小井。这就苦了我们这些住在村外的人家,五天才放一次水,要足足等半天的时间,你趴在井沿侧耳细听,才能听到细小的水流声羞怯怯的时断时续,那才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呢,所以,家中的房子尽管一应管道设备齐全,终因水源的缺乏而成虚设。幸好,去年村中集资打了两眼深水井,一切才得以缓解。可是害怕了那些无水的日子,依旧小小心心的使用着。

屈指数来,村子里用上自来水有二十多年了,不再每天起大早挑水,减去了农人多少辛苦,而今的孩子们已不知辘轳扁担为何物,只有水桶依旧在用着。偶尔,没水吃的日子里会怀念从前的.水井,可那带辘轳的水井早已绝迹,那只是久远年代里一段温馨的清凉回忆。若不然,自己挑起水桶出门去,何至于如此窘迫呢。

想起年少时自己第一次挑水的经历,那过往的酸楚竟平添了几分温情。

……家中又没水了。不好意思老去人家家里要,大老远的谁挑一担水也不容易。找出扁担和水桶,寻思自己去吧,万事开头难,可总得有第一次,那就挑水从今日始。挑起空桶荡悠悠的有几分得意,那是一家之主的责任,什么难事呢,自己未必不能。一般的人家都是早上下地前把家中的水缸挑满,正晌比较闲在,我去时,井台上空无一人。

以前看过大人们提水,依样比划着将水桶用井绳上的铁钩栓牢,两手紧紧抓牢辘轳明亮的铁柄,小心的慢慢放松那缠绕的井绳,看井绳将尽未尽时,猛听得水桶落在水面的声音,寻思可以往上绞了,居然不沉!自己满心欢喜的将辘轳转动,等水桶上升到井口,居然会是空桶。唉,难怪大人们往上绞动时都用力,想自己真是榆木脑袋,白白空欢喜一场。

想起来看大人们都是抓住井绳用力晃几下的,至此方明白晃动的缘由,为了使水桶沉下去。依样画葫芦的用力晃动,感觉绳索一沉,心想这次一定可以了。果然再转动就吃力多了,看着那水桶清亮亮,晃悠悠的上升,小心眼里骄傲的欢喜。看着那满满的水桶到了井口,也学大人们一样,一手抓牢辘轳柄,一手去抓那水桶,终究人小力单,手底又生疏,也不知怎的,不仅水桶没抓牢,连另一只手也松开了,更不知自己怎的倒向一边,眼看着辘轳飞速的转动,眨眼间,水桶带着井绳扑通落到井底。素昔爱哭的我怔怔的坐在一边发愣,连哭也吓忘了,心下兀自敲鼓一样狂跳。

正傻在那不知所措,有乡邻前来挑水,见此情景不由轻斥:“小孩子家怎么一个人来,这可是玩闹的,没水了不管向谁家要点先用着,谁还能不给你?这也是你人小命大,没把你挂井里去。”自己想想也觉得后怕,扑簌簌落下泪来,总和人家要水吃也不是回事,早晚总有头一回。乡邻长叹,说没娘的孩子早当家。

他教我如何将桶放至井底,只需轻轻晃一下就往上提,太满了怕我没那么大力气,宁肯多费些事,不要伤着才好。然后帮我将水提上来,只给我每桶倒入小半桶,说多了我也挑不动。

就这样,我挑起了生平第一担水。那肩膀究竟嫩的很,饶是小半桶,犹感到钻心的痛,只好将双手在肩膀处帮忙托起。自己当时的样子一定很滑稽,几乎是抱着扁担在街里左摇右晃。街中总有那闲散无事的妇人三五成群的对过往行人品头论足,时至今日,我对这份陋习依旧深恶痛绝,不懂得为什么那么多人乐此不疲。

就这样,我在那观赏的目光里益发的摇摇晃晃,偏偏的有路人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驶过,左躲右闪,他的闸儿失灵,我的人儿失控,险些儿撞到一起,好歹我放下了水桶,他闪过了一边,真的万分狼狈。第一次挑水就这样惊心动魄,而闲散的妇人们却编排着说我挑水演杂技,将水桶挂在人家的车把上。让人哭笑不得。直到今天,儿时的伙伴说起当年,犹自打趣,不由急急分辨,哪有的事!

后来,父亲知道我自己能挑水了,只有欢喜。终究父亲是粗心的!所以在我自己有了儿女之后,对儿女们已经力所能及的事,犹自不能完全放下心来,种种的担心不由自主的溢于言表,让儿女们无比的厌烦。唉,我的孩子们如何能懂得他们的母亲幼年怎样的凄惶……

风景的优美散文 篇10

人生处处有风景。许多人心中对风景的定义只是简单的旅游风景区的风景,只是有着浓郁的异地特色的地域一角。但风景绝不仅仅是这样,家门口的小草,社区里的老人,道路旁的路灯等等都可以称其为“风景”。其实风景一直都在,只是看你有没有怀着一份赏风景的心情。

就如同汪曾祺所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他们开的并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看着绿叶。

对着花草自言自语,在旁人看来该是多么无聊的事,但却看出这人心中对风景的心。

人生时时有风景。我们总怨这世界没有好看的风景,不是太冷就是太热。在李丹崖的笔下,同一片湖,春天去时,可以看那春水微澜,草色青青;夏天来时,眼前是那一片水草招摇,鱼翔浅底;秋日当中,我们仰望那天空高远,鸟雀浅底;冬日之时,还剩下冰雪聪慧,圣洁肃穆。

同是一片湖,春夏秋冬却各有风景。

有些人也是我们曾经错过的风景,而我们总是在后知后觉中开始自己的懊悔,总会问道:曾经,那个人对我那么好,我为什么还会错过?曾近,这个词多么想滴在素色裙摆上的墨迹,不经意绣成一朵荷花。开了不凋,好生寂寞。

任何人对自己而言都只是旅途中的一次中途休息,时间一到,他们都会离去,无论你愿意与否,一切都会过去。就向车窗外的风景,一切都会过去。

春雨的优美散文 篇11

滴答滴答的雨声唤醒了梦中的我。黎明时分,我披衣站在窗前,把头伸出窗外,尽情吮吸着不断落下的雨水。我感觉这雨是清泉,是甘露,是救命灵丹。尽管我的头发被雨湿透,却毫无感觉。我仰头看着雨中长空,舔着头上流下的雨水,自言自语地:“这是及时雨,这是及时雨啊!”

渴望甘霖的人们从雨声中,听到了春音,听到了春韵,听到了希望的歌声。

“春雨贵如油”,春雨对于干旱许久的开远大地是一种莫大的恩惠。

天亮了,我冒雨漫步在大街上。春雨潇潇地下着,那些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犹如一串串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草坪也似乎一下子绿了许多,像绿色的地毯。雨中,空气润滋滋的,大地湿漉漉的,人心暖融融的。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无法体会到古人那幽深的春雨意境,但雨后的开远美得实在让我心醉。春雨滋润了大地,涤荡了尘埃,梳理了柳枝,浇灌了小草,把绿色和希望洒向人间,使花朵尽情绽放鲜艳的色彩,路边的树木都长出了新芽,生机勃勃。城内城外姹紫嫣红,大地八方春色融融:公园里五彩的花瓣上滚动着亮晶晶的水珠;泸江边鹅黄色的柳条上也挂着串串水珠;大街两旁一幢幢高大建筑群和城东一排排刚建的商品房呈现出开远城特有的朦胧美;郊外田野间翠绿的庄稼捧着纯净的雨珠,桃红李白,菜花摇曳,麦苗青青,梨花绽蕾。

春雨是及时的雨,给人们带来希望,让人间花团锦簇、美轮美奂;春天的雨是丰收的雨,让大地生机盎然、五谷丰登;春天的雨是幸福的雨,给人们更多的喜悦与快乐。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雨滋润着大地,当希望开始萌芽,一切便都开始重生。农人们不失时机地在春雨中勤奋劳作,宛如在画一幅湿润润的新农村田园风光水彩画,是那样充满勃勃生机,又是那样的富有、迷人。

春雨的到来把万物洗涤得清新明亮,整个开远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嫩嫩的,好像一切都重新开始,树是新的,新得绿芽满枝;草是新的,新得娇嫩纤弱;花是新的,新得含苞欲放。我的心情好像被雨水清洗过,也是新的,一种明朗欢快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在心中滋长,浑身有一种清爽愉快的感觉。

春雨使我想起了人生。人,毕竟不同于春天,春天可以每年都是初生般的新鲜,而人却是一年年地走向苍老。

春天是留不住的,所以我把每年的春天都看作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从不拒绝大自然的馈赠。

【纯真年代的优美散文】推荐阅读:

任性的年代更需要信仰06-06

现代文学20年代新诗06-09

上一篇:超市销售员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商务日语邮件写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