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茵栀黄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淤胆型肝炎30例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茵栀黄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例系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病人, 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 随机分治疗组30例, 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 (26±7.6) 岁, D-BiL (125.6±45.8) umol/L, ALT (256±38.4) U/L。对照组26例, 男15例, 女11例, 年龄 (25.4±6.3) 岁, D-BiL (106±36.8) umol/L, ALT (248±45.80) U/L。2组病人年龄、临床表现、性别、肝功能受损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人均接受保肝、降酶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mg+5%GS500mL静滴, 1次/d, 2周后改口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500mg, 2次/d, 茵栀黄 (北京第四制药厂生产) 40mL+5%GS500ml静滴, 1次/d, 疗程1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D-BiL, ALT较治疗前下降80%以上, 肝, 脾肿大回缩;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D-BiL, ALT较治疗前下降但未达到80%;无效:自觉症状无缓解, D-BiL, ALT较治疗前无变化或较前升高。统计学分析:资料以比率和 (x-±s) 表示。

2 结果

2组病例D-BIL, ALT治疗前后情况比较, D-BiL, ALT下降幅度治疗组更大 (P<0.01) , 见表1, 2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P<0.05, 见表2。

注:对照组相比, P<0.05

毒副作用:除1例患者静滴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后出现昼夜节律紊乱, 睡前服用催眠药后症状缓解, 2组病例均未见其它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淤胆型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是否与变态反应有关尚待证实。其病变主要在毛细胆管及其微绒毛以及细胞器, 肝受损后导致胆汁排泌障碍, 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2], D-BiL/T-BiL〉60%。高胆红素对心肌、神经、肾脏、免疫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3,4]。茵栀黄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能;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中的腺苷蛋氨酸是存在于人体所有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 能调节肝细胞膜, 细胞器膜的流动性并促进解毒。本组资料显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茵栀黄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者结合可提高降黄疗效, 并可缩短病程, 从而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对人体的损害。本组病例较少, 其机理及更合理的联合用药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茵栀黄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在保肝、降酶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注射液1000mg+5%GS500mL静滴, 1次/d, 2周后改口服思美泰500mg, 2次/d, 茵栀黄注射液40mL+5%GS500mL静滴, 1次/d, 疗程1个月。结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茵栀黄治疗淤胆型肝炎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淤胆型肝炎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56~62.

[2] 姚光弼, 范上达, 廖家杰, 等.胆汁淤积性疾病[J].临床肝脏病学, 2004:478~479.

[3] 吴刚, 任惠民, 黄峰平, 等.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10 (4) :420~423.

[4] Ceryak S, Bouscarel B, Malavolti M, et al.Extrahepatic deposition and cytoxicity of lithocholic acid:studies in tow hamster models of hepatic failure and in cultured human fibroblasts[J].Hepatology, 1998, 27 (2) :546~556.

推荐阅读:

上一篇:淮南豆腐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下一篇:关于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