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作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作文(精选10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作文 篇1

这是一部着重再现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学习生活及政治军事生涯起步的电视剧,剧中塑造了青年毛主席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立志为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而奋斗努力的光辉形象,很让人激情澎湃。

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自然有他自己所具备的常人没有的特质。青年毛泽东,惊人的胆识,超群的智慧,精准的预见,卓越的才华,这些无不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先决条件。另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他生命之中有幸遇到的几位良师,像湖南第一师范的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等,这些具有大智慧以及优良品格和学识的导师们,也启发了他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 《恰同学少年》是一关于教育,关于做人,关于励志的题材作品。看着看着我不由的就想到了自己的学生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过于安逸,少有人立大志。完成义务教育就不需再读书了;读普高比读职高更光荣;考个好点的大学或是求个好点的职业,就能混一碗饭吃。作为一名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老师,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一种失职。马上就要上第四单元《理想与使命》了,我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如果只是纯粹的教知识,这难不倒我,可要教会学生立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看《恰同学少年》时我就想着让学生也看一看,并不是要孩子们去学他们怎么样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而是应该用他们那种求学的精神,一种忧患的意识,来关心自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把自己融入到整个时代中去。可惜片子太长,没那么多时间让他们看完。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们很多人被深深地打动了。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篇 1 暑假里,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感触很深。这部电视剧讲述了青年时代...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们很多人被深深地打动了。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篇 1

暑假里,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感触很深。这部电视剧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剧中的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刘俊卿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一起考进湖南一师,但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前三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而后一个却走上了卖师求荣的道路。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天差地别?是因为刘

俊卿的父亲把儿子读书当做天下第一大事,只让孩子关门读书,自己累成什么样也不让孩子插手,结果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父亲说成是挑夫,父亲在家吃糠饼,儿子在学校摆阔,最后父亲死在儿子造成的罪过中。然而,我们现在像刘俊卿的父亲仍然大有人在。他们把孩子上学看做是天字号第一大事,还说:只要读好书,什么都不用干。一切都满足孩子,可孩子怎么读的书呢?书没读好,其他什么又都不愿做。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孩子多干点活吧,在干活中,他能体谅到你们的难处,他能学会勤俭节约,他能变得更聪明,会更加用功的学习;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吧,这样会让孩子知道如何读书,如何做人。

>的播出让还我体会到了很多很多,有一次,杨老师偶然看到了毛润之的鞋子已经破旧不堪了,便给了几个铜板让他去买一双新鞋,可是毛润之买鞋时经过一家书店,发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伦理学的书,于是就用手中的钱买了这本书。而现在的我们,国家在一天天的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辛的我们或许早就把勤俭节约抛到九霄云外了。想想现在的学生和他的差距该有多大呀,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一从父母的手里接过钱就会奔向超市,网吧,游戏室,又有多少学生会把钱攒起来买书呢?的确,虽然《恰同学少年》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却值得我永远回味。青年的毛泽东,经过时代风和雨的打击历练,完成了自己的鸿鹄之志,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我们呢?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在人生的征程上一展风采了吗?你准备好迎接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挑战了吗?

篇 2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但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如说它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篇 3

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今又为何感到迷茫?江山代有人才出,上下求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知道这些年如何混过来的,但自从我看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就知道,我的是生活变了。遥想风华正茂的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的酣畅与潇洒,难忘教书育人的先生们,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竖长天的开明高尚与坦荡无私。我不只一次怀疑现实,怀疑中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怀疑当代的同学少年。如今艰难探求,却恐迷失在这茫茫人海。

理想似乎离我们青少年越来越远了,作为在蜜罐中泡大的一代,是否失去了什么呢?邓颖超说过:“希望你们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饿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大一代。”故我今日之少年若昏昏噩噩,贪图安逸,碌碌无为,那么谁来担负起民族振兴只大任,谁来完成先烈们的革命思想?人的一生不可虚度。

诚然,我们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用刺刀和子弹去筑造新中国,不必用鲜血换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我们必须明白:国家仍很贫穷,民众仍很愚昧,思想观念仍很落后,物质上的利益正蛊惑国民的心智。所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社会上的一切不公平与不合理都必须被改变。梁启超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

名与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3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______梁启超

永远的青年-----<<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剧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英雄气慨所震撼,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风采.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毛泽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电视剧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在进行革命活动中,青年毛泽东结识了很多同志,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相结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十分耐人寻味,他和他的同学们满怀崇高理想,一起登麓山,一起畅游橘子洲,一起游泳湘江......他们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点江山社稷;他们爱憎分明,激浊扬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常形之于文章;他们蔑视权贵,视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历地给予痛斥.1916年暑假,毛泽东与罗章龙,蔡和森等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1919年底,毛泽东又领导了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湖南.“问茫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当时湖南开展的很多次反军阀斗争中,毛泽东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与他的同学们对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自由、民主、进步,从少年时起,以自己远大的革命志向和敢于对人民的敌人作顽强反抗,英勇的精神已经作出了成竹在胸的答案......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简短 篇4

《恰同学少年》描述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希望以后,在荧屏上能以这种艺术再现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伟人、中国伟人,给年青一代更多的启发和鼓舞。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简短范文,为大家推荐。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简短一: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简短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

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外,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剧中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学习师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轻松的选择,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剧中的招生考试。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能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现在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简短三: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为背景,真实表现了毛泽东、蔡和森、易礼容、何叔衡等一批伟大的共产革命先驱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同时再现了毛泽东与陶斯咏、杨开慧,蔡和森与向警予等在这个时期美丽纯真的爱情故事。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主要以下有几点感想与看法:

初看此剧,一股青春活泼之风立即扑面而来,有种“民国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之感。剧中人物个个光鲜亮丽、朝气蓬勃、个性鲜明,实在是赏心悦目。尤其是扮演杨开慧、向警予的两位演员,不仅有一种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更把聪慧、开朗、大胆、不服输的新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的形象也值得一提,本剧没有找特性演员,而“重表演不重形似”,。不过这个毛泽东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想必比历史上的毛泽东形象更好,这种做法也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

剧中第八集讲毛泽东偏科的问题。校长孔昭绶由此请各科老师座谈,老师们意见不一。“有的说毛泽东既聪明又勤奋,有的说是他聪明不勤奋,有的说他是勤奋不聪明,还有的干脆说他是既不聪明也不勤奋。”(第八集孔昭绶语)为此,杨昌济老师的解释是“我国之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如此驳杂而主次不分的功课设计,这科学吗?这种恨不得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的教育模式,本来就为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所诟病。”杨先生爱才之心有目共睹,但把偏科的问题归到教育体制的错误上,这种说法有为毛泽东开脱之嫌。我们在正确认识毛泽东他性格中、才知上的不足之处,既无损他的光辉形象,反而可以为他增添一分亲切、真实之感。

毛泽东是个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的诗人,一个天生的反叛者,他性情中豁达、豪迈、不拘小节的一面,在本剧中也有多处表现。毛泽东一人诵《少年中国说》,后引致全校群诵(第六集);众人大雨登岳麓,在雨中狂欢(第十集),不禁让我们感慨青年豪杰的满怀豪情与欣欣向荣之貌;当年的学生们也真是敢作敢为,新校长上任大动干戈、推行月考,学生们为了反对他,全校三分之二的人都故意考不及格(第十三集)。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学生领袖,学生老师都对他厚爱有加。杨昌济因为看了毛泽东的文章决定在一师任教,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一次次地接济他;袁吉六先生起初不欣赏毛豪放的文风,但毛的作文终于得到了袁的肯定,对文章大加赞赏,后来因为张干执意开除毛泽东,他说“假如张校长要开出毛泽东,袁某现在就辞职。”(第十五集)

再说说全剧中的“大反派”刘俊卿。后来查证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剧本创作者可能为了更加突出伟人的光辉,这也解释了他无法避免的悲剧性命运。刘俊卿从小家境贫寒,靠老父亲卖臭豆腐,妹妹在别人家里当丫鬟做工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他又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可惜利欲熏心,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只看重官位高不高、薪水多不多。这与毛泽东在臭豆腐摊上交刘俊卿的父亲和其他小摊贩识字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外在是贫穷的,内在是少爷般的,他好面子,贪慕虚荣。不仅如此,他品质恶劣,嫉妒心强,不择手段。他为了拿第一,偷了萧子升兄弟的入学考试文章。在学校里他只同富家子弟王子鹏作伴,装富摆阔,看不起学校的伙食,嘲笑吃剩饭的蔡和森,自己的家境条件又何尝比他好呢?他与周南女校的赵一贞相恋,却被一贞的父亲反对。他从作弊开始,指控校长,印书案中告发原来的同学,搜查母校,走上为非作歹的不归路。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800字 篇5

剧中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学习师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好处,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简单的选取,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构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剧中的招生考试。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潜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此刻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这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之后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此刻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 篇6

通过本片我了解到了一段更加真实的毛主席的青年生活:与杨开慧同志纯美的爱情,与蔡和森等人真挚的友情,对祖国独立理想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时时在思考,同样的青春年华,我应当怎样更加有意义的度过?和毛主席年轻时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条件优越了许多,但却消磨了许多斗志,忘记了许多责任。这部影片也提醒了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虽然没有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却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虽然不用再为学费所困只能就读于不收费的师范学校,却也不能拿家长的钱只顾吃喝享乐;而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毛主席那代人身上勤奋好学的精神,先把属于学生的本职工作搞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青年毛泽东的生活中除了学业以外,就是“良师”和“益友”这两大部分了。在今天,看看我自己的身边,也有许多知识渊博,师德高尚的老师,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真心相待的朋友。从毛主席身上学到的尊重老师,善于求教的精神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而他与朋友们的共同追求和革命事业的起步更深深的鼓舞了我。让我明白了高校的学生并不是只会读书就可以了,在课堂之外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与蔡和森,向警予等人组织了“读书会”,共同探讨时代问题,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风范,这也提示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高校中成熟的学生会和学生党支部等学生组织,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团结,共同进步。

《恰同学少年》观后心得 篇7

1840年的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同时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战场上,中国军队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天朝上国的形象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得灰飞烟灭,而此时的中国还在沉睡。少数的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的危机,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以救中国,可惜治标不治本,中国依旧受着列强的欺辱,国力每况愈下,终于,民众开始觉醒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成功的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从本质上讲,袁世凯从来不是一个讲民主的人,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这一点早就路人皆知了。他面对小日本的入侵,一再退让,甚至承认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此时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还好,袁世凯的皇帝梦没做太长就被护法军打醒了。但是,中国的连年征战并没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未来到底在何方?中国的道路在哪?仁人志士,有志青年们在探索着……一师范的学生就是其中一部分……

二,环境分析

不论是杨昌济、孔昭绶,还是黎锦熙、徐特立。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有了这些博学、明理、仁义、民主爱国的师长们的支持,让毛泽东等新一代有志青年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为他们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石。在这里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虽然他并没有在剧中出现。那就是湖南督军谭延闿。谭帅是读书人出身,而且毕业于一师范,由于这样的背景,校长孔昭绶解决了学校经费的问题,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免收学费、免收食宿费,还定期发放津贴。这样的条件吸引了无数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穷苦子弟。一时间,一师人才济济,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埋下了种子。

三,人物分析

不同的人物性格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一)毛主席

毛主席的出场就非同凡响,他倒立于屋内,啃书。任屋外战乱纷争,他自岿然不动。他也可以在书店呆上一天,水米不进,这足见其求知的欲望;他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了烧饼充饥,却将大半送给了前来乞食的女孩,他自己却空着肚子。他出身贫苦,也关心疾苦。

在第一堂修身课上,当导师杨昌济问到他此生的理想是什么,他没有回答。这么有才华的学生却没有自己的理想,这确实是匪夷所思。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杨老师的慧眼,应为他已经看出了毛泽东的鸿鹄之志。于是,他们约定在毕业的时候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毛主席的理想观众都很清楚,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在剧中就能初看端倪。

诗言志,当毛泽东和陶斯咏在书店偶遇,并因雨抒怀时,我们就能看出毛主席的豪气冲视界——我之观《恰同学少年》 天,看出他的心怀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他和萧子升的数次争论也反映出他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思想。他似乎是天生的反抗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总喜欢逆天而行,用他的话说就是“什么难搞搞什么”。他胆识过人,指挥两百手无寸铁的学生军对抗三千全副武装的湘军,并奇迹般的将其逼降,自身无一伤亡。他在谈判桌上睿智缜密,谈吐不凡,身陷敌阵千钧一发而从容不惊,尽显大家风范。

他勤奋,博学,睿智,思维敏捷,胆识过人,加上“万家忧乐总关心”的胸怀,他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正如导师杨昌济所说:“他像一团雄雄的烈火,像一道惊天的闪电,光芒耀眼,不顾一切。他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英雄豪杰,为世人所敬仰,但这也注定了他只能朝前看,不会留恋两个人的温馨与浪漫,他的感情不会为大众所理解。”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他在感情路上的坎坷了。

(二)蔡和森

蔡和森的文笔和毛泽东不分伯仲,但两个人的文章却是不同风格,一个气势磅礴,一个以平见奇。在剧中蔡和森给人的一贯形象就是低调,总是低头做事,实事求是,不会意气用事,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那么理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它的劣势,他缺少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助手,但不能独当一面。他可为相而不可为帅,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人物,可惜他被叛徒出卖,英勇不屈,英年早逝了。天妒英才呀!!

(三)萧子升

剧中的萧子升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读书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尊敬长辈,谦卑有礼,但性格有些偏弱。他比较沉稳,真如他写文章“谋篇布局,成竹在胸,方可下笔”没有十足的把握,他就不会做出一个决定。他学识出众,而且潜心学问,但他缺乏一种气概,一种热血青年应有的野性。为了庆祝毛泽东的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众青年渡江踏青,男生游泳女生坐船,唯独一人例外,那就是萧子升。任凭别人在水里百般刺激,他都不为所动。而他和毛泽东之间的数次争论也反映出了他们理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温良恭谦让,不要总想着与人纷争,那些不温和的互斗和纷争终归是没有结果的。他的温良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适和那个**纷争的年代。随意他适合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潜心学问,开坛授业,实现他教书育人的理想,就像一根蜡烛,光芒虽然没有烈火闪电那般壮美,但却温暖祥和,明亮一方天地。

(四)陶斯咏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饱读诗书,明事达理,温文婉约,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可惜却是个悲情人物……她的悲剧和她的性格其实不无关系。

她到第一师范参观的时候,也想上第一师范,但也就想想而已。她不像向警予,想什么就做什么,从不管后果如何。她的内心是如此的细腻却又有些怯懦。她和毛第二次在书店相遇时,毛询问她的芳名,她欲说还羞,却见国语课本拿出来给毛看她的名字。她因为毛的豁达开朗,博学多才,气度不凡而未经过深入了解就喜欢上了毛泽东,但她却不敢说错来,而一直在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其实她也有俏皮可爱的一面,在大街上再次见到毛泽东,他在毛旁边坐下来,说:“我坐我的,别人怎么看,管他的。”而毛的无动于衷也注定了陶斯咏爱情的悲剧。

在那个思想传统的年代,儿女的婚姻皆有父母一手操办,思想的固守,也为她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只喜欢毛泽东,或者说她喜欢她幻想中的毛润之。她拒绝没有感情的婚姻,所以她反抗,但她的反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她幻想中的毛泽东。,但她性格上的缺陷却注定了她不能彻底的反对那一纸婚约,或者说是那个旧的社会,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最终,在那个虚幻的梦醒来后,也许是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她终于接受了现实,接受了那份没有感情的婚姻。正在此时,长沙吿危,她不顾一切,前往第一师范,去找毛泽东。她已经知道了毛泽东和她不是同一类人,但她还是放不下毛的安危。“斯咏,你怎么来了?”“我是怕你…..我是怕你们大家出事。”而当得知学生军要去对抗溃军的时候,她也不顾危险加入了行动。逼降溃军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奔跑下山,享受胜利。而她却只是站在原地,舒了一口气。毛泽东安全了,她才放下了心头的石头。如此重情重义的女子,实在难寻,人生得此红颜,夫复何求?

(五)向警予

同样是一位富家小姐,她的个性却跟斯咏天差地别。她活泼开朗,爱恨分明,敢想敢做。就因为一句“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就去报考第一师范,被轰出来后还不服气,联合陶斯咏以“向胜男”的名义参加了第一师范的考试。只在第一的她们只考了第四,让她大为不爽,并要记下毛〃蔡二人的名字,扬言要超过他们。而当她读到毛蔡的文章时,才心服口服,连连夸赞。但她没有就此罢休。她再次见到在街上擦鞋的蔡和森时,为蔡的真诚所动,决定留下来帮他擦鞋,再聊天时,她也说总有一天要超过蔡和森,敢想敢说,毫不含糊。她自己的事就由自己做主,追求平等〃自由。她喜欢蔡和森就主动表示出来,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她坚信男女平等,女人一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一样可以为万夫雄,后来其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人物,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员。后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四,后记

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在千千万万革命先驱的鲜血上,为了中华民族,为了天下苍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向革命先烈致敬!!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8

虽然此剧我才看了7集,但却有许多感慨。作为老师,谁不望生成材呢?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老师的所作所为,绝不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百花齐放才是。在此剧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为人师的杨昌济了,是他的思想、学识影响、教育了毛泽东,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伟人。当然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也是人啊,因此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了。但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更不能以个人的标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优其所长,补其所短。

此剧中的蔡和森也是现在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母亲肩上的担子,他边读书边擦皮鞋,从不以在路边干下贱活为耻。他为了妹妹能填饱肚子,把自己的饭让给妹妹,还撒谎说已吃过了。之后便偷偷地去捡别人吃剩的窝窝头而遭到别的同学的羞辱。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让他屈服。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剧中的徐特立老师了。当时学校许多学生都叫他“徐叫花子”。乍一瞧,还真名副其实:一身粗布衣服,一双草鞋;每天与学生共餐,连教师食堂每天的1毛钱也舍不得花。可经校长介绍,徐老师的工资最高。他的钱哪儿去了呢?原来他建了一所小学,那儿所有的孩子上学都免费。他,无私的胸怀,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

剧中的学生刘俊卿,身上就有许多不良习气。老父亲冒严寒顶酷暑靠卖臭豆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已经够拮据的了。可刘俊卿呢,攀比心理十分严重。不管父亲能否承受重负,偏要与纨绔子弟看齐。居然在公众场合说自己的父亲是雇的挑夫。这能说不是教育失败的一面吗?难道不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龙而最终却成了蛇的真实写照吗?这,的确应该成为有些父母的一面镜子。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恰同学少年》电视剧观后感 篇9

以前,我对毛主席并不怎么熟悉,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周总理。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后,我对毛主席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剧中让我最深刻的`剧情:就是他带领了200名师大的学生,佩带着扁担做的假枪,放鞭炮充当枪声吓唬溃兵。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枪声”大作,旌旗招展,到处是围上来的“人马”和“缴枪投降”的叫声,溃兵都以为中了埋伏,一时乱作一团。溃兵们终于答应派人去谈判。最后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三人一起去谈判。就在溃兵团长命令溃兵“缴枪”时,忽然马疤子逃了回来,并揭发了他们。而这时,毛主席居然能故做镇静的,不紧不慢的倒了碗茶水,喝了起来。那样子,就好象自己真的是个如假包换的桂兵似的。

就连我这个局外人,看到这个情景,吓得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所谓皇上不急,太监着急。可是没想到,毛主席竟能如此完美的演绎了一段生死之交臂。这足以显示出他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气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如何去逃避,去躲开它;很少会有人会勇敢的去克服它的。如果毛主席他们,当初也是选择逃避的话,那我们这些后人还能看到如今的湖南么?答案不言而喻。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篇10

它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

《恰同学少年》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剧一样,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但跟韩剧和其它偶像剧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电视剧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看后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这部电视剧也使我想起即将离开的大学校园,正在工作岗位上实习的我这才明白大学的光阴是最珍贵的。好怀念大一的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老师、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一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还会想起那条熟悉的街道,那熟悉的计算机楼,那熟悉的教室,春天里的绿草坪,夏天里的花海,秋天里的落叶,冬天里的皑皑白雪……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有我们太多的憧憬,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如果时光再重来,大一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会为之震撼。

上一篇:细节能决定成败下一篇:“课改”教师动员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