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翻身护理法对预防偏瘫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 由于长期卧床, 局部组织受压, 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肢体受压红、肿、破溃, 且部分患者体重较大或伴有大小便失禁, 皮肤长期受潮、污染, 抵抗力差, 更容易发生压疮。目前已有气垫床、水床等医疗设备用于压疮的预防, 但是按时翻身护理仍是预防压疮关键护理措施[1]。为了探讨不同翻身护理法预防偏瘫患者压疮的临床效果, 2008年1月—2012年5月, 该院将仰卧和健侧卧交替翻身法应用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预防压疮护理中,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362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 男96例, 女84例;平均53.2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患者18例;体重超过75 kg 19例;对照组182例, 男97例, 女85例;平均年龄53.9岁;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患者19例;体重超过75 kg 20例。

1.2 方法

所有例患者均同时采用喷气气垫床, 在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实施翻身护理。观察组:仰健侧交替法, 患者仰卧, 由2名护士站在其偏瘫侧, 1名护士拖住患者颈肩部和腰部, 另1名护士拖住病人臀部和腘窝部, 同时将病人抬起平移向自己, 然后, 分别拖住病人的腰、臀和膝部轻推病人转向健侧, 病人背对护士。将一翻身枕放于背部支持身体, 另一翻身枕放于两膝之间并使双膝呈自然弯曲状。2 h后保持患者仰卧位, 每隔2 h仰健侧交替卧位翻身1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左右侧卧位交替翻身护理法, 每隔2 h/次。翻身具体操作方法同上。翻身后床铺应保持清洁, 干燥, 平整无皱褶, 无渣屑。每次翻身后护士将患者的的皮肤情况记录在“床头压疮卡上”。

1.3 观察标准

有受压现象:局部皮肤发红, 有压痕。压疮一期:皮肤无破损, 局部皮肤受压, 出现暂时血液循环障碍, 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触痛。压疮二期:受压部位呈紫红色, 皮下硬节和或有水疱形成。压疮三期:轻者浅层组织坏死, 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 脓性分泌物增多, 有臭味, 甚至到达骨骼, 更严重者还可出现脓毒败血症。

1.4 统计方法

所有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翻身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翻身时间比较

观察组翻身护理时间平均为 (1.15±0.23) h;对照组为 (2.03±0.36) h;观察组翻身护理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由于常常伴有大小便失禁, 皮肤营养状态的恶化以及细菌对皮肤的侵袭等原因, 极易发生压疮, 其压疮发生率约为3.7%~39%左右[2]。压疮多发生于经常受压和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的骨隆突处。间隙性解除局部受压是预防压疮发生的首要措施, 而经常翻身是简单而有效的解除局部压力的方法。翻身护理以按时、到位、舒适为原则, 翻身后保持床单平整、干净、无渣屑, 也是预防压疮的关键[3]。

偏瘫患者的感觉神经冲动传导障碍, 肌张力下降, 肌肉松驰, 患者的身体大部分重量压向患肢, 翻身后许多患者的患肢有受压现象。此时使用左右卧位交替翻身法, 可导致之前受压患肢的皮肤继续受压, 引起压疮。研究显示, 采用仰卧和健侧卧交替翻身法, 患者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时, 肢体肌肉张力正常, 患者体位可保持到位时间, 使之前仰卧位受压的部位皮肤得到缓解, 与左右侧法相比, 操作更为简单, 且减少了皮肤擦伤, 同时节约了护理时间, 在偏瘫患者预防压疮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翻身护理法预防偏瘫患者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62例住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80例采用仰卧和健侧卧交替翻身法, 对照组182例患者采用左右侧卧位翻身法, 比较两组翻身护理所需的时间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翻身护理时间及压疮人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仰卧和健侧卧交替翻身法节省了护理操作时间, 并且护理效果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瘫,翻身护理法,压疮,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德芳, 陈海蒂, 黄敏, 等.加强压疮预防管理的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5) :51.

[2] 何华英, 杜峻, 王素芳, 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9) :803~805

[3] 李婕, 熊小红, 吴桂芳.流程管理在骨科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0, 21 (11) :2074.

上一篇:宁夏吴忠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下一篇: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