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土保持是江河治理的根本, 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源头和基础, 是与水资源管理互为促进、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免受外力侵蚀, 既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 也是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要内容。从保护土地资源、减轻土壤退化的角度上讲, 水土保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时间内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 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 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 维护生态平衡, 而绝不可轻易地去破坏它。

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础, 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 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 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 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 根除灾害, 时不我待, 刻不容缓, 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的精髓。预防水土流失就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手段, 使人们在生产活动、开发建设中, 尽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 更不能加剧水土流失。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三:一是坚决禁止严重破坏水土资源的行为, 如禁止毁林开荒等;二是严格控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 并要求达到法定的条件, 如实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等;三是积极采取各种水土保持措施, 如植树造林等,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治理水土流失就是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 采取并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因害设防, 综合整治, 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针对新的水土流失的不断产生、水土流失危害日趋严重的现状, 《水土保持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主要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最终引发人类生存与发展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为破坏生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

水土保持是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 江泽民同志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 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 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 深刻阐明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目前, 我国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 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 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 是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 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 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 根除灾害, 时不我待, 刻不容缓, 应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 不要忽视这个重要环节。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化熏陶下一篇:基于借势营销对卷烟营销策略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