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章,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以彩陶纹饰装饰性艺术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彩陶纹饰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1:

史前彩陶纹饰和商朝鼎纹比较研究

摘要:史前彩陶纹饰和先秦尤其是商朝鼎纹是中华文明在混沌初开的萌芽阶段的两朵奇葩,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的线性方块字和重线描意境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滥觞。

关键词:彩陶;青铜器;纹饰;商朝;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史前彩陶文化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是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高峰,对于后来的以商朝为代表的先秦青铜纹饰的出现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史前彩陶纹饰和商朝鼎纹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本文以二者的异同为线索,分析中国黄河流域早期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

1 史前彩陶纹饰和商朝鼎纹的联系

以仰韶、马家窑彩陶为代表的史前彩陶纹饰和商朝青铜纹饰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1.1 二者风格上具有传承关系

彩陶纹饰风格由细腻精致的写实风格逐渐转向粗犷的抽象风格[1]。典型的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型和衰落期的馬厂型彩陶纹饰,该时期的彩陶纹饰高度概括化、几何化,与严谨威严的商朝青铜纹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之前的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如鹳鱼石斧缸则以写实为主,夹杂少量甚至无主观臆想[2]。

1.2 商朝鼎纹受到史前彩陶纹饰的间接影响

时间上大致位于马家窑文化之后的继承者龙山文化则出现了彩陶和青铜器并存的现象[3],且此时的彩陶已经没有或者缺乏纹路,青铜器上则开始出现与之前的彩陶上类似的纹饰,这说明此时青铜器已经部分取代陶器,可以看出彩陶纹饰与青铜纹饰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龙山文化又与具有夏朝文化特点的二里头遗址有传承关系,商朝鼎纹又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朝文化[4]。由此可以看出,史前彩陶和商朝青铜纹饰之间具有传承关系,间接影响着商朝青铜纹饰。

1.3 商朝青铜纹与史前彩陶纹饰图案内容具有传承性

从图案内容演变来看,彩陶纹饰逐渐由具体的客观事物走向抽象和主观[5]。以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为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主要纹饰由人脸和四条鱼组成,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具有真实性。时间位于其后的马家窑文化蛙纹内彩盆内部绘制的青蛙便有了一定的艺术创作印记,蛙大眼圆睁,似笑非笑,腹部浑圆,短小的四肢呈现钩形[6];之后先民似乎逐渐强调青蛙肢爪的力量,蛙纹的腹部逐渐被忽视省略简化为一根线,肢爪则逐渐加大加粗,甚至由两层变为三层、四层,形成“丰”字形图案,与最初大相径庭,学者称为蛙神纹、神人纹,反映了纹饰由具体转向抽象,趋势进一步发展,便是商周朝青铜纹中随处可见的现实中不存在的饕餮、夔龙、凤纹[7]。

同理,仰韶文化的彩陶钵体鸟纹,飞鸟双翅伸展,鸟嘴前伸,惟妙惟肖[8],马家窑文化时期则转化为由三角形、圆形等组成的高度抽象化、几何化的纹样[9],这与后来高度几何化的商周青铜纹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史前彩陶纹饰和商朝鼎纹的差异和特点

2.1 题材选择有差异

史前彩陶纹饰题材更为广泛,先秦青铜纹理则相对单一[10]。

史前彩陶纹饰的题材不局限于鸟、蛙、鱼、云等生活中常见之物[11],还有为数不少的描绘场景[12]彩陶,如马家窑文化的上孙家寨人形舞蹈彩陶盆[13]上便描绘了先人跳舞祭祀的场景,马家窑文化中还有疑似先民着兽皮播种的画面[14]。

而商朝青铜纹饰相对单调,这是由于商朝文化相对统一,文化稳定性较强导致彩陶的题材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 纹饰变化的程度不同

史前彩陶文化发展变化明显,而先秦青铜纹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15]。

马家窑文化中早期,纹饰中出现大量与水有关的纹饰,如手掌大小的笑面蛙纹内彩碗、中心对称的旋涡纹,表现水静态的平行水波纹[16],牙齿锐利的鱼形纹,龙一样的蛙神纹[17]。这些纹饰随着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先增后减,与此相对的,中晚期网格状纹饰出现并逐渐增多,复杂程度日趋加深,出现了“四大圈纹”这种极具艺术性的花纹[18];晚期,与水有关的纹饰几近消失[19],反映了土地崇拜循序渐进地取代水崇拜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史前彩陶纹饰的发展性[20]。

相比之下,商朝鼎纹则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并没有因时间而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2.3 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不同

史前彩陶纹饰生动柔和、流畅自然,动感较强[21];先秦青铜纹饰则秩序井然,令人感到威严恐怖[22]。

马家窑彩陶纹饰大量采用几何图案[23],设计感强[24],简约大方。

商朝青铜器纹饰精致繁复[25],威严神秘、诡异可怖、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尤其是兽面纹、饕餮纹、夔龙纹,配合沉重的青铜礼器,给人压抑、肃杀、惊悚感,视觉冲击力极强[26];为维护统治,统治者赋予青铜纹饰秩序井然、等级森严、气势恢宏感[27],依靠青铜器中无处不在的对称、均衡[28],以及纷繁错杂的图案构成和较高的绘画难度震慑人心。

2.4 采用的绘制手法不同

史前彩陶采用的绘制手法较多,先秦青铜纹饰绘制手法相对较少。

史前彩陶多采用点、线、面三者结合绘制法,如马家窑文化蛙纹内彩盆中的蛙纹,采用点状(眼睛、水花)、线(四肢)、面(头部)结合增加了画面的丰富程度[29],有的彩陶甚至会使用浮雕和指甲压印的方法绘制纹饰,这在极早期的素陶时期较多[30]。

商朝青铜器纹饰则几乎全部采用线进行表达,只有极少数的纹饰会采用大块的面作为装饰纹理,如商朝后期的人面方鼎就采用了浮雕作为面进行表达,但是该方法运用并不广泛。

3 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重要彩陶纹饰对比(绘图:薄春雨)

4 结语

彩陶是史前人类艺术的高峰,而青铜器是上古时期中国的代表,二者都在当时和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史前文明的彩陶纹饰是母系社会如女性一般温和活跃的火种,那么商朝青铜纹饰就如同父系社会的男性一般刚毅果决的剑锋。无论是天真洒脱的史前陶器纹饰,还是古朴庄重的先秦青铜纹饰纹饰,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 宗立成,尹夏清.史前彩陶造物设计艺术的形式与审美意象[J].包装工程,2020,41(18):378-383.

[2] 管雪松,柳叶淳,王礼哲.浅谈鱼纹在车挂装饰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6):95-96.

[3] 汪瑞霞.张宏《止园图》册中的文人心态与景观映射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3):117-121.

[4]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5]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6]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7]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8]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9] 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以江南传统村落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9(04):213-223.

[10] 夏爱爱,汪瑞霞.“象思维”:一种“取象比类”的设计思维范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8-59.

[11] 张景淼,徐玮,湛磊.浅析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20):144-145.

[12] 钦元昭.浅议中国画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千里江山图》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21-122.

[13] 高琴.《航拍中国》的“点线面体”叙事结构[J].艺术科技,2020,33(23):91-92.

[14] 张彦锋,王小柠.江南园林叙事结构中的点、线、面、体[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2-103.

[15] 陆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海,2020(11):162-163.

[16] 孙磊,张乘风.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87-89.

[17] 赵菁,张乘风.饕餮纹的符号识别分析[J].设计,2019(05):72-73.

[18] 陆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海,2020(11):162-163.

[19] 祝遵凌.青铜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观中应用研究——以安徽铜陵城市雕塑景观为例[J].设计,2019(16):55-56.

[20] 陈晨,祝遵凌.青铜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观中应用研究——以安徽铜陵城市雕塑景观为例[J].设计,2019(15):152-153.

[21] 蒋幸珈.紫砂艺术与鉴赏[J].艺术科技,2020,33(21):21-22.

[22] 王斯睿,熊瑶,陈玮.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自觉对园林叠石营造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99-100,105.

[23] 陈希.金属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和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14):69-70.

[24] 张琦,周杨静,曹艺馨.中国传统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探索[J].大众文艺,2019(19):93-94.

[25] 苗梅花,纪圆圆.“非遗”视角下的陶瓷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2):139-140.

[26] 张苗苗,汪瑞霞.试论波普艺术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74-75,78.

[27] 罗雅,邵晓峰.陶瓷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创新設计[J].大众文艺,2018(19):59-60.

[28] 孙靖雯,汪瑞霞.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09-110.

[29] 杨荟,李雪艳,陈玮.陶瓷在南京地铁中的设计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108-109.

[30] 汪瑞霞.中国青铜设计文化“象思维”洞悉[J].文艺争鸣,2010(22):138-140.

作者简介:王元鹏(2001—),男,河南周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薄春宇(200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汪瑞霞(1970—),女,江西鄱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作者:王元鹏 薄春宇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2:

彩陶纹饰分析及其在现代装饰画中的应用

摘要: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章,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以彩陶纹饰装饰性艺术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彩陶纹饰的传承性和创新性。通过研究和总结彩陶纹饰的装饰规则,运用现代表现手法来扩展彩陶纹饰在现代装饰画中的精神内涵和应用发展方式,有助于促进现代装饰画的视觉表现力,并增加其强烈的文化内涵,对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動意义。

关键词:彩陶纹饰 现代装饰画 装饰元素

引言

中国彩陶发展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类型之多,并因其陶器数量之丰富、器型之多样、纹饰之精美,使之在世界彩陶史上具首屈一指和无与伦比的多维价值与多重意义。彩陶之美首先在于纹饰,观之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神秘古朴的纹饰蕴含了古人对于天地万物的奇思妙想,是解读古人心理认知世界的符号密码。仰韶村是最早发现彩陶的地方,随后在不同的地方相继发现了不同的彩陶,因为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所以彩陶纹样也表现着不同的文化、风俗类别。这不仅是人类史上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更是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一、彩陶纹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人类文明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发现并延续彩陶,现代美学的创新发展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从始至终不断地对彩陶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历史和艺术都有很多的启发,并能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气息,更能发现和挖掘出祖先文化的历史和精髓。进一步阐释其在人类艺术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对探讨中国彩陶在东方文明史上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色彩绚丽、图案优美的彩陶艺术,以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向人们反映着其作者独特的诉求,这些彩陶有着怎样的历史,渴望着向人们传达怎样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智慧,是现代人思考的永恒问题。

(一)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

彩陶纹饰由种类繁多的几何形图形组成,由此也是早期器物中人面纹以及鱼网、水涡、植物等纹样图案的演变和转化,于此也是古人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涌动和强烈的视觉涌现。因此,本文在中国传统纹饰和现代设计理念与应用美术为研究平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与彩陶纹饰的结合,分析彩陶纹饰的架构,将彩陶纹饰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研究,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学术意义。彩陶和先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把彩陶纹饰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中,不仅能给予当代视觉设计带来新的美学感触,于此同时还能传递出现代装饰画独特艺术性;把彩陶运用到装饰画中对现代装饰环境具有一种时代美的作用,在衬映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浓厚艺术氛围的同时,更起到了一定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彩陶纹饰与现代装饰画的结合点

千百年来不断流变和绵延的彩陶之美,不仅预示着人类艺术的体味世界,同时更展现着群体大众对审美意识的需要和探索。它承载着冥想与哲思、呈现着心境与追求所令人神往。我国现代装饰画着重强调装饰美发挥的主要作用,而彩陶纹饰则强调的是其装饰性元素的特点鲜明,中国现代装饰画应该如何汲取彩陶纹饰中的艺术营养,进一步创作出兼具民族感与时代感双重特色的装饰画,是本文着力探讨和研究方向的结合点。现代装饰画中突凸出来的多样化、个性化、科技化越来越引起关注,将彩陶纹饰的艺术形式、造型规律体现在现代装饰画的创作中,凸显出彩陶纹饰具有独特民族艺术底蕴以及文化理念和技法的融会贯通。

二、彩陶纹饰概述

(一)彩陶纹饰的发展

从仰韶文化、半坡、到马家窑文化等,彩陶发展的历史非常漫长。在这悠久的历史中,先人的审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彩陶纹饰也随之发展。从最初简单的黑色、红色宽纹,到由直线和曲线表现,随之的动物纹或者人物图像且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经历着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为什么彩陶纹样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同时人类艺术文明追溯到古代以至于流传到近代,彩陶文化承载着重要艺术表达形式一,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二)彩陶纹饰的类型

彩陶纹饰伴随古代农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中国生态建设领域是原始彩陶最集中的区域。主要有黄河下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屈家嶺文化和南部沿海地区上游大汶口文化和东北红山文化等。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两种不同类型的彩陶艺术共同诠释了我国灿烂的彩陶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了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出远古时代中华先民的智慧与成就。

三、彩陶纹饰中装饰元素的艺术特点分析

彩陶纹饰的特点是密集,以线为主,粗细变化不大。彩陶图案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组合是几何图形创作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点、线、面恰当搭配时才能配置出灵动多变的有韵味图案。用线的曲直表现动态和静态,以线的方向变化表现旋转;线条特点简洁、规整,图案则讲究对称、整体、统一。纹饰排列疏密有致并有其顺序和规律,反映出古人高绝的审美水平。

(一)装饰特点,符合现代艺术的规则;

几何纹样的抽象化表达,自然纹样的具象表现,于此基础上将不同的技术相结合,从二方连续到四方连续等,从而承载着现代艺术的重要部分。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曲线,追求新的审美,充分表达了原始人类的高度审美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整体把握。花纹简洁但不简单,这表达了人类最初层的聪明才智,符合现代的艺术规则,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图3.1)。

(二)装饰信息丰富,充满了想象力

先人对宇宙自然及生死等现象因无法解释而产生的恐惧、敬畏等感情因素,就是“图腾崇拜”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还有极少数的具象作品,则表现出与生产劳动和巫术有一定联系。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从而展现彩陶纹饰在具有装饰艺术性的同时不乏象征性意义。

随着仰韶文化的发展,彩陶纹饰出现了很多抽象图案和几何图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根据造物主的心理需求为基础,展现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重新排列对象,其突出的创造特点是以超越现实、超越自然,折射出先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丰富才能,同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三)彩陶纹饰节奏感强,色彩对比明显,符合现代装饰元素特点

彩陶纹饰以线为主,厚度变化不大,以线动态和静态的表现,反映出旋转的方向,注意线的整洁流畅。设计组织讲究对称统一,密度适当,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通常有规则的水平线,以静衬动,具有的意义是使流动的线条出现凝冻的效果,使感觉相对静态的线条更具动感,增加纹样的流动美感。彩陶通常呈现出黑色、红色和白色的颜色,颜色的搭配绚丽多彩对比鲜明,揭示了原始人类质朴和单纯之美。

四、彩陶纹饰在现代装饰画中应用

(一)彩陶纹饰在现代装饰中的构思

现代装饰画的表现手法用于创建出完整的艺术作品,形式上不刻意追求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思想和情感注入了丰富的个性化语言。固有的现代装饰造型美和艺术是一种具有史学意义的独特韵味,使其摆脱各种类型的绘画、装饰造型和现代高度主观的感情色彩与抽象艺术手法的表达,给大众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美的良好平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所需要的装饰美是递增的,更多装饰性的绘画已经成为了人们美化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传达美的艺术形式。在图案上提取植物原生形态下的图案,加以变换和革新,用以作为装饰的图案,在既讲究美感的同时也能突出装饰画的特色,有利于全面正确地传达美的艺术形式。

例如彩陶纹饰几何图案应用在鞋的设计上,被人熟知的就是国内知名运动品牌李宁,其品牌在2007年所推出名为“半坡”篮球鞋,设计提取源于彩陶文化中的漩涡图案为元素,尽可能地展示着彩陶浓厚的历史感以及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积淀与深厚的历史神秘性,同时赋予这彩陶几何图案在设计上的文化寓意,外观的整体色彩上,运用了半坡陶器片所特有的河沙黄和淤泥黑两种颜色。在踝部内衬区域上绣有神秘的鱼图腾(当时的半坡居民,把鱼看成是氏族部落的保护神),把古老神秘的彩陶文化与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相结合,恰当地运用展现出具有新时代的彩陶纹饰特征。

(二)彩陶纹饰原有色彩在现代装饰纹样表现

彩陶纹饰大多以线条为基准,将彩陶纹饰进行几何图形化的整理、排列。在对彩陶文化与其人文背景进行挖掘后,从彩陶特有的纹饰元素当中抽取出具有代表的色彩,接近客观现实中彩陶的实际色彩,如红、黑、黄、白、赭等颜色加以配色和比对。将提取出来的色彩在纯度和明度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达到构图色线生动,相交融汇,展现出情景交融的绝妙境界,使得整体装饰画看起来更加协调,还原彩陶色彩。同时既保持着彩陶纹样总体特征的原始性,又将以运用在现代介质上,充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和谐,从而更好地表现现代装饰画的艺术美特征。

(三)彩陶纹饰与现代构成结构的结合

在现代装饰画的构成方式中,装饰画主要是平面化的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通过透叠法和其他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表面效应;在色彩运用上,装饰画通常是在具体实际中的图像需求结合使用颜色,巧妙地用平涂层方法压缩空间,从而表现出非常自然的立体感,这经常用几套颜色来实现多层次的色彩搭配效果,通过对布局与风格的多样性交融,使装饰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构图,更好地实现装饰画的平面化、整体化的艺术性表达。

流行于现代大众文化的波普艺术,在思想和行为上主张后现代主义的要旨,其目的是削弱并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尽可能使艺术融入普通人们的生活中去。通过解构、拼贴、反复实践的手法来进行艺术表现,强调视觉层面的审美效应,将彩陶纹饰中的日月山纹,人面鱼纹,蛙纹进行几何化重组,使其彩陶纹饰和波普风格相融合,颜色搭配也采用波普风格中的常用色红、黄、蓝。进而更加突出彩陶纹饰在现代装饰画中应用的可能性,从中也可以领略到独特多元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如图4.1)。

结论

彩陶的图案纹样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總的构想产生以及彩绘绘制的过程中,创新与随机应变也会不断产生。各时期各文化类型的彩陶花纹都有各自的母题,根据呈现器具与形式法则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制陶技艺和艺术实践的存在并发展着,使生活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意境、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因而更富有特殊的美学品质和传承价值。我们现代人審视下的彩陶及其图案,是纯任以审美的观点,视乎成为唯一,即便承载它们的造型朴素,纹饰依然是美的,陶器与图案合璧,转瞬间成为经典,启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

作者:王若鸿 邹瑞

彩陶纹饰艺术性论文 篇3: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一、课程内容分析

在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的装饰纹样中,鱼纹和鸟纹深受我国先民的喜爱,其寓意深厚,表现特征多样,成为原始彩陶器上重要的装饰纹饰。

(一)新石器时代彩陶鱼纹

鱼纹源于先民对自然界鱼类生物的观察。当时的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经常与河中的鱼儿打交道,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对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较多的了解,加上审美意识的出现,鱼纹逐渐成为先民艺术创作中的装饰元素。

除此之外,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卫生水平低下导致儿童容易夭折,先民在长期的捕鱼劳作中发现鱼具有极强的繁衍能力,这与他们祈求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相吻合,因此鱼纹作为强繁殖能力的象征就被应用在陶器上。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原是盖在瓮棺上的盖子,而瓮棺是用来安放夭折的儿童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内纹饰神秘莫测,在人面双耳的部位绘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图案将人与鱼巧妙结合,构成人鱼合体的形象,后人推测人面鱼纹这一形象表现的是当时巫师的身份特征,为夭折的儿童祈福,寄托着一种美好吉祥的情感寓意。从画面来看,图案以黑色线条勾勒,布局采用对称方式,造型古朴简洁、形象生动,鱼纹装饰简洁明了,写实性较强,富有动感。整组纹饰展现了远古先民具有时代特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生动的线条表现力。

半坡遗址出土的另一件鱼纹彩陶盆(图2)腹上部绘有比较写实的鱼形图案,鱼嘴大张,口中露牙,鱼目大睁,游姿栩栩如生。图案纹饰简练朴素,线条以黑彩勾勒并部分填色,红色作为底色,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古拙质朴的感觉,形成了原始彩陶简洁明快的艺术特点。

从上述两件鱼纹彩陶盆中可以发现,鱼纹结构形式多样化,有些纹样已突破现实形态,局部以几何形式呈现,并出现了单体鱼纹、复体鱼纹。单体鱼纹是指描绘单独的一条鱼的纹样,充分展现了鱼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比例协调,如鱼纹彩陶盆中的形象,或简化成以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与线条组成的图案。复体鱼纹则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有的是多条鱼共用一个头部,有的是两鱼相交有身而无头,有的则是两鱼平行叠压,合二为一。

通过观察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鱼纹的演变过程,其中以上下平行的三角形复合鱼形(图3)、左右相对的简化鱼头组合纹饰和左右两侧由黑白三角形组成的类似鱼身的几何图案特点较为突出(图4),由此可以看出鱼纹的样式趋于简化,逐渐走向了几何纹变体形式。

(二)新石器时代彩陶鸟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鸟纹装饰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仰韶文化[1]和马家窑文化[2]彩陶上的鸟纹。

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彩陶中的鸟纹写实性较强,各部位描绘得清晰可见,整体风格简洁质朴。如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鱼鸟纹彩陶壶(图5),壶腹部以黑彩描绘了鸟衔鱼的画面。细看,鸟站立的姿态略显前倾,又准又狠地咬住鱼尾不松口。任凭游鱼挣扎甩动,鸟儿依旧保持不动,神情自若。几段黑色线条就把一幅动感十足的场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不得不赞叹先民的智慧,让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6000多年前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画作。

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有具象、写实的,也有简化、变体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鸟纹正面形象(图6)和侧面形象(图7)发展演变情况来看,装饰艺术性愈发突出,抽象化程度明显提高。

另外仰韶文化的大河村、秦王寨類型彩陶上的鸟纹别具特色,有正面形象的鸟纹和飞鸟纹两种。正面鸟纹常夸张地突出某一部分,连带身体变形,最后演变成为抽象画面,如添加多足、使双翼延展,然后在拉长后的鸟身左右添置代表鸟头的圆点,使整体变形,不易辨认。而飞鸟纹饰则夸张了鸟展翅飞翔时的姿态,以鸟的头部为中心,将双翅延长弯曲,形成横向S形,后期逐渐演化省去鸟的头部,形成符号化纹饰,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化的过程。(图8)

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有多种变形的鸟纹,如天水出土的彩陶对鸟纹壶(图9),其纹饰特征鲜明,图案以简化的鸟头和翅膀组成单元纹样,两个鸟头相向,鸟头、鸟身基本对称,似乎展现出一幅二鸟争“食”的场景。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食”就是太阳,以圆点表现太阳,形成鸟纹与太阳纹的组合纹饰。

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及之后的类型中,鸟纹简化程度加剧,有的甚至以一条线延展出三条弧线来表示鸟的翅膀。黑白彩飞鸟网格纹罐(图10)以飞鸟纹作为主题纹饰,鸟身用黑色粗线条绘制,流畅自然。一双翅膀呈弧形护在身体两侧,翅膀由三条弧线表示,这种呈现方式虽然简化了鸟的细节部位,但仍能将鸟在飞翔时的速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人新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

(三)新石器时代彩陶鱼鸟纹组合纹饰

彩陶艺术中的鱼和鸟的组合纹饰较为常见,如鸟衔鱼和鱼、鸟、人面等组合图案。其中,有的组合图案含有一些特别的寓意,它们可能曾被当作氏族的图腾。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图11)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画面左侧绘有一只站立的白鹳,圆眼、长嘴、昂首站立。白鹳嘴上衔着一条鱼,鱼身僵直,毫无挣扎反抗之态,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画面右侧竖立了一柄石斧,石斧的外轮廓用黑墨勾勒,突显了白鹳的不同与气势,增强了画面的氛围感。学界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身份权力的象征。人们将首领生前曾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事迹绘制在首领本人的葬具上,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整幅画面生动形象,色彩搭配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感,是中国远古绘画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文物,让学生了解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和鱼鸟纹的装饰特征。

(2)通过识读鱼纹、鸟纹的演变关系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纹饰的变化规律。

(3)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艺术构思及创作,体会、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史前彩陶器上代表性纹饰——鱼纹、鸟纹进行评述与探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参观学习和分享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具有代表性的鱼纹和鸟纹的装饰特征及其蕴含的寓意,感受先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会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课程准备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新石器时期彩陶器上鱼纹、鸟纹两种装饰纹样的相关知识。(回答课前小问题:你在生活中或者哪些文物上看见过鱼纹、鸟纹?这些纹饰是什么样的?你能描述这些纹饰的特点吗?)

老师准备:首先搜集相关资料,确定教学涉及的展厅及文物,安排好讲解路线。其次与校方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控课程教学深度和教学方向,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最后准备教学辅助用具,如纸质扇面、彩色铅笔、彩纸、墨汁、颜料、画板等,并提前制作教学课件。

(三)課程设计与思路

1.确定主题。对史前彩陶纹饰中鱼纹、鸟纹进行初探,让学生思考纹饰的装饰特征和演变关系。

2.讲解与梳理。通过文物介绍,向学生讲述鱼纹、鸟纹及鱼鸟纹的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

3.补充与延伸。简单介绍彩陶装饰纹饰的种类及相关学习方法以及有关本课主题的其他文物。

4.实践活动。借鉴和利用彩陶上的装饰纹样,让学生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并写出设计思路。

5.分享与总结。由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文化创意设计,分享各自的创意理念,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

(四)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开展依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和教育体验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

1.引出课程主题

(1)让学生谈谈他们见过或了解的鱼纹、鸟纹纹样以及带有这两种纹样的文物。

(2)让学生说说对鱼纹、鸟纹的理解,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框架和学习目的。

(3)引导学生欣赏带有鱼纹、鸟纹或鱼鸟纹的史前彩陶文物,让他们了解鱼纹、鸟纹的装饰特点及蕴含的寓意。通过鸟纹、鱼纹的演变关系图,让学生了解两种纹饰的演化过程。最后让学生运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文创产品。

2.展厅学习

通过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壶、彩陶对鸟纹壶、黑白彩飞鸟网格纹罐和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六件文物,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史前彩陶上的鱼纹、鸟纹和鱼鸟纹等纹饰特征及其寓意,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倾向和艺术想象力。通过博物馆现场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博物馆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补充与延伸

(1)向学生介绍彩陶装饰纹饰的种类,理清知识框架。

(2)向学生介绍装饰纹样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向学生介绍带有鱼纹、鸟纹的其他类型文物,如鱼形木质工具(图12)、圆雕木鱼(图13)、牙雕凤鸟匕形器(图14)和鹰形陶鼎(图15)等,开拓学生思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4.交流与实践

参观学习后,带领学生进行第二阶段的教学课程内容。在体验区教室,老师对展厅的教学内容加以提炼、总结,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指导学生完成手工体验教学目标。

学生根据老师课件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老师提供的绘画工具,完成纸质扇面的平面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领悟传统纹饰丰富的文化韵味及寓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5.分享与总结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创产品,分享各自的设计理念及创新之处。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装饰艺术的认识。

三、课程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有关史前彩陶装饰纹样的知识框架,熟悉并掌握有关鱼纹、鸟纹和鱼鸟纹样的装饰特征、演变规律和丰富寓意。从认知自然入手,以相关文物为载体,让学生在感知古人智慧的同时体会时代性的审美情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对传统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整个教学设计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启发、引导、观察、分析、总结、反思、实践、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发展个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释:

[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为主干的仰韶文化,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典型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沟、西王村作为前后相接续的三个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2]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的考古学文化,以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命名。马家窑文化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其中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古代中国陈列文物精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丛书: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

[3]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陶器卷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史前时代[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4.

[6]王嫚.新石器时代彩陶鸟纹装饰特征探究[J].中国陶瓷,2013, 49(03):73-76.

[7]罗琳琳,章海虹.新石器彩陶鱼纹装饰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 2018(16):98-99.

[8]王嘉雯.澄泥淬火 绚丽多姿——探寻中国史前彩陶艺术之美[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08):48-51.

作者简介:王嘉雯,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者:王嘉雯

推荐阅读:

上一篇:信贷工作意见(精选2篇)下一篇:冠心病护理医学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