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与私欲:官德建设中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古以来, 官德建设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已有“德不厚者不可使民”的著名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党历代领导人无不重视官德的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核心, 民主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基础, 勤政务实和公道清廉是毛泽东官德思想的方法论。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2013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 再次强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一、认清形势———官德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在历届领导集体的重视与积极引导下, 我国的官德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外, 在我党九十五年的奋斗历程中, 涌现出了不少道德高尚, 为国为民的好干部。但不容忽视的是:官德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困境。

(一) 人民过高的期许与官德建设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

历来, 中国老百姓对于“清官”文化有着独特的喜好与执着的追求。“精忠报国”的岳飞, 人人称颂的“包青天”, 敢骂皇帝的“海青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做官只有做到他们那样才能称得上有德行的好官。而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一部分官员存在着信仰丧失、贪污腐败、懒政怠政等诸多官德方面的问题, 从而造成与老百姓这种过高的期许之间的矛盾冲突。

针对此矛盾, 一方面我们的执政领导要敢于正视官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敢于解决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 狠抓官员道德作风建设, 以猛药去疴之勇气, 壮士断腕之决心惩治腐败。我们的反腐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官德建设中, 不可因一时取得的成绩而放松警惕, 自我降低标准, 要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另一面, 人民对于官德的期许也要回归理性。以同理心看待官员身上存在的问题, 充分尊重领导干部的自然人属性, 切莫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

(二) 尚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官德考评机制

自建国以来, 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提倡“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但如何选拔出有德行的好官始终是一个难题。目前, 我们对于官德的定义有了趋于一致的认识。有些地方不断加大官德考评力度, 积极完善官德考评机制。但道德范畴的事物, 有其特有的内隐性与不稳定性, 考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具体的考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考评内容单一, 更多的关注领导干部私域。考评透明度不高, 群众参与度不够。[1]

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去完善考评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官德”深处的价值观。

公私观作为道德观的基础, 是任何时代研究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2]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公私观呢?如何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二、突破困境———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一) 公私观的嬗变

公私之辩, 自古已有。据《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这里饱含了先哲们对“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热切期盼。在古代的公私之辩中, 呈现出明显的“贵公抑私”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在理学昌盛之后, 公更是被视为“天理”, 私为“人欲”。大力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 也正是由于古代社会对于公的过分推崇, 一切“私”均被视为罪恶, 视为不道德, 造成了社会普遍的虚伪与伪善。

到了近代, 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私”的重要性。最早对传统的“贵公抑私”公私观提出非议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龚自珍。他宣称, 私乃是人的天性, 无可指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介入, 中国人开始大胆的追求“私”。他们说:“有人而后有世界, 人人有利己之心而后有世界。宗教也, 学术也, 社会也, 国家也, 推其所由始, 察其所由成, 迹其所以变迁发达之故, 无不基于人类利己之一心。”

在这种大胆求“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人们的天性得到了解放, 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 促使近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也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这也成为了中国“利己主义”的滥觞。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公私观

无论是古代过分崇“公”对人性的泯灭, 还是近代西方“利己主义”的传入, 均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实际。公与私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以往的公私之辩中, 我们更看重的是两者之间的矛盾, 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统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对“公”的推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对私的重视。“尚公重私”方是公私之辩的根本出路。

公与私作为一对矛盾, 必定有对立之时。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这才是树立正确公私观的关键。首先要坚持“公私分明”, 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 在发生矛盾冲突之时, 做到“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现实中, 有不少的官员“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 这些错误的做法均是没有划好公私的界限。正风反腐, 从“不敢腐”、“不能腐”走向最终的“不想腐”,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也是从源头上涵养拒腐防变的价值观的源泉。

三、知行合一———正确公私观的实践运用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德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而且对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均有实践意义。

(一) 树立正确公私观, 不断加强官员道德建设

作为官德建设的主体, 每位官员要从自身做起, 尽快的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 树立起正确的公私观。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 从他们感人的事迹中, 汲取精神的养料。

官员队伍道德水平的高低, 必须经由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我们深知:官员的权威和凝聚力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地位, 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领导者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过往的无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群众真心爱戴拥护的官员, 必定是一心为民, 无私忘我的官员。一时权力的显赫, 赢得的是人民的“畏”而非真正的“爱”。明代《官箴》里有句话:“公生明, 廉生威。”要想树立起自己公正廉明的形象, 赢得群众的信赖, 必须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二)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 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的营造, 离不开领导干部的正确公私观, 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公私观。

在正确的公私观的引导下, 官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了一份正直, 少了一些歪风邪气, “逆淘汰”现象也不会频频发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 要划清公私界限, 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营造政府良好的形象。作为一名普通公民, 在遇到问题时, 要多诉求于正常渠道, 相信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切莫遇事就“找熟人、送礼”。

(三)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习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红利, 国家让利于民, 藏富于民, 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充分尊重与肯定了个人之“私”, 才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 进一步的改革之所以难以推动, 主要原因即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一己之“私”, 百般阻挠。此时, 即需要我们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公私观, 宣扬集体主义。使改革的阻力方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积极主动的配合改革的推进, 促使“两个百年”目标的早日实现。

摘要:官德建设备受历届领导人的重视, 建国以来, 我国的官德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以“公私观”为突破口, 分析目前官德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并探索出符合目前实际的公私观。在文章的最后部分, 浅要论述了正确价值观在实践中的价值运用。

关键词:官德,公私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西忠.建立“官德”考评体系的方法路径[J].领导科学, 2010 (31) .

[2] 马亚鹏.正确树立党员干部的公私观[J].现代营销, 2011 (8)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政府购买服务账务处理的探索与思考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发展模式探索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