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700例临床观察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常用手术之一, 临床主要应用于初产妇、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足月臀位产、严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宫口开全胎儿宫内窘迫需尽快结束分娩者、早产儿等[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广大妇女朋友从心理上、生活上和身体方面都受到加倍关注和爱护, 在优生优育的前提下, 对医院产科分娩技术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变旧的方式, 尽量避免痛苦是产科医护工作者的目标[2]。2010年10月以来, 该院产科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探索, 对传统会阴侧切缝合术进行改良, 发现新的侧切缝合术与以往相比, 具有缝线无膨胀性, 无炎性反应, 切口对合严密, 有利于机体吸收, 减轻术后切口疼痛, 易于切口愈合等优点, 可使切口美观, 提高坐式哺乳率,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且操作简单、安全, 是一种新的理想产时会阴侧切缝合方法。为了探讨产时会阴侧切缝合术经改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以该院2010年10月—2011年8月收治700例产妇为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700例在该院足月阴道分娩产妇, 平均年龄31岁, 孕龄37~41周, 阴道清洁度正常,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0例, 观察组产妇采用改良式会阴缝合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丝线皮外缝合法。两组产妇均无阴道手术助产, 均采用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1.2 缝合方法

常规用0.5%利多卡因20 mL稀释1倍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加局部麻醉, 第二产程胎儿的先露部位开始扩张会阴, 胎儿将在2~3次宫缩后分娩, 于宫缩时以左手示、中指伸入阴道内撑起阴道壁, 右手持钝头弯剪自会阴后联合线内左侧15~44°角切开3~5 cm, 于第三产程胎盘娩出后开始缝合会阴切口, 缝合前, 以0.2%甲硝唑溶液冲洗切口, 采用2-0“怡乔”可吸收缝线自阴道黏膜切口顶端以上0.5~1 cm处连续锁扣缝合至距处女膜环0.5 cm处打结, 持针从切口对侧处女膜环内侧进针于近侧会阴皮肤黑白交界出针, 再于对侧皮肤黑白交界进针, “8”字缝合于近侧处女膜内侧出针打结。间断缝合肌层、皮下脂肪, 持针于切口顶端0.3 cm处作盘扣式打结, 后从切口顶端紧贴皮下作褥式缝合皮肤至阴道口处女膜环外侧打结。术后两组产妇均给予2%碘伏消毒会阴部及切口2次/d, 切口对侧卧位, 遵医嘱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产后坐起哺乳天数、会阴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

2 结果

从表1看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均较好, Ⅰ期愈合占到99.4%和97.7%, Ⅱ期愈合占0.6%和1.4%, 而未愈合产妇对照组仅1例, 观察组无, 两组术后切口愈合均较好, 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注:P>0.05。

观察组产妇相对于对照组产后坐起哺乳时间、切口疼痛时间、住院天数, 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结论

会阴是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 厚3~4 cm, 呈楔形, 怀孕后会阴组织变软有利于分娩, 分娩时助产士对会阴的保护可防止裂伤[3]。会阴侧切缝合术是产科常用手术之一, 临床主要应用于初产妇、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足月臀位产、严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宫口开全胎儿宫内窘迫需尽快结束分娩者、早产儿等, 可较好的避免产妇分娩时严重的会阴裂伤, 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当今临床产科会阴侧切率约达90%以上[4]。2010年10月以来该院产科对传统会阴侧切方法不断改良, 通过临床统计观察, 发现传统方法采用会阴部直切或45°角侧切, 分娩中常使切口延长至直肠及损伤过多肌肉组织和血管, 出血较多, 术后会阴切口疼痛持续时间达到6 d左右且不利于切口愈合, 4 d左右方能坐起哺乳, 术后3~5 d拆线, 产后5 d方能出院[5]。而改良后的会阴侧切缝合术改用自会阴后联合线上0.5 cm向左侧15~44°角切开所经之处为双侧耻骨尾骨肌筋膜的左侧边缘, 末端切口仅波及少量左侧耻骨尾骨肌束, 避免了损伤肛门括约肌, 切口暴露明显, 缝合时不会穿透直肠壁, 切口角度小, 损伤肌肉和神经少, 出血少, 可预防阴道撕裂伤, 产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只有2 d, 术后1 d即可坐起哺乳, 无需拆线, 术后2 d出院。传统的2-0铬制羊肠线, 具有膨胀性、弹性大的特点, 在37℃的体温及体液下很快增长、增粗成为组织异物, 使皮内缝合时对合严密的切口出现间隙, 增加炎性反应, 且不能有效地压迫切口处皮内组织的小血管, 使之形成数个小凝块, 影响切口愈合。术后绝大多数产妇会阴部残留蚯蚓或蜈蚣状手术瘢痕, 影响美观。部分产妇3d内不能向切口侧卧位, 不能坐位哺乳, 严重影响产后生活质量。改良后采用"怡乔"可吸收缝线为快速吸收合成线, 较羊肠线具有更小的组织反应;缝线张力适合短期伤口愈合, 缝线设计了与组织相似的同质涂层, 穿过组织平滑, 对组织损伤小, 组织反应小, 不会有肉芽增生。缝合针的持针横纹使持针稳定, 进针精确, 方便手术的缝合。术后不用拆线, 消除了产妇对拆线的恐惧, 术后99%达到Ⅰ期愈合, 伤口完整美观, 受到广大产妇朋友的欢迎。

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与以往相比, 具有缝线无膨胀性, 无炎性反应, 切口对合严密, 有利于机体吸收, 减轻术后切口疼痛, 易于切口愈合等优点, 可使切口美观, 提高坐式哺乳率,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减轻了妇女分娩的痛苦, 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 受到广大产妇朋友的欢迎, 且操作简单、安全, 是一种新的理想产时会阴侧切缝合方法,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符合当代发展趋势, 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产时会阴侧切缝合术经改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700例行会阴侧切缝合的阴道分娩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会阴缝合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侧切缝合方法, 比较两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产后坐起哺乳天数、会阴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切口愈合均较好, 观察组产后坐起哺乳及切口疼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相对于传统方法可使产妇术后切口反应小、痛苦少, 切口局部美观, 缩短住院天数, 降低住院费用, 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产科,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荣, 武明娟, 孙树静, 等.会阴侧切改良式缝合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3) :172.

[2] 王淑杰, 顾启梅.会阴侧切皮内缝合56例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14) ;268-269.

[3]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

[4] 未振云.如何免除会阴侧切口晚期疼痛[J].中国乡村医生, 2008 (8) :35.

[5] 程建平, 孙竹平.改良式会阴侧切皮内缝合30例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36-237.

推荐阅读:

上一篇: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下一篇: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的效果观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