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剧资阳河流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末明初, 战乱频发, 百姓身处乱世难以为生, 江浙一带百姓举家逃亡, 过着居无定所的颠沛流离生活, 但就是这种生活状态使百姓们传播了独有的文化意识, 弋阳腔也在百姓们的传播下成为一种人们宣泄情愫的娱乐方式, 也将百姓们的生活形态深深地植入到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中。正因为这种基因的延伸和发展, 四川作为天府之国, 幅员广大, 水陆交通发达,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 以川语川音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形式并很快以四大流派的艺术载体组成了不少班社。资阳河川剧流派是以沱江流域资阳, 资中, 内江, 自贡等地的班社的活跃, 以弋阳腔为鲜活母体并结合本土特色, 擅长以唱高腔戏为主, 形成了帮、打、唱为特点的川剧高腔艺术风格。

一、资阳河流派艺术的主要活动

清乾隆六年 (1741年) 至咸丰三年 (1853年) , 以四川阳县 (现今资阳) 为中心, 当时, 每年元宵节前后, 当地以举办盛大的城隍庙会为主, 吸引了许多商贾云集此地, 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繁华景象, 经济的繁荣而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四川各州, 县争着去阳县搭班唱戏的艺人和众多班社云集, 形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氛围。应该说阳县是资阳河川剧流派的根脉, 在此期间是一个发展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这门艺术大量吸收了四川曲艺扬琴、清音、川江号子、民间秧歌声调, 再借以弋阳腔为母系的原始声腔符调推陈出新, 大大增加了对剧本人物各种思想感情的表现能力, 形成了川剧四大流派之一的高腔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阳县每年单一的城隍庙盛会, 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强大需求, 川剧班社的日益增多和艺人的涌入更加地需要更大的平台来提高知名度, 从而提高自己的薪资。此时, 自贡自流井早已盛产井业, 富甲全川而闻名了, 由于盐业的兴旺, 经济的发达, 地方富裕, 井灶商号的盐商们趁势纷纷以高薪酬邀请班社来自流井搭台献艺, 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演出模式, 自流井地方不大但班社众多, 艺人们纷至沓来一为献艺争角, 二为博得更高的报酬, 随着来往的名角荟萃, 剧目的不断创新, 不同河道的流派艺术汇聚于此, 不同河道的名角相互取经, 应该说, 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就是在这种互学互补, 相互融会的基础上得以延续至今的。

不到自流井算不上好班社, 不到自流井算不上好先生, “品仙台”“戏窝子”早已成为当时的标签。

自流井作为川南盐业重镇, 水路相通, 运盐码头林立, 艺人常通常往十分频繁, 寻师访友天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研讨平台。鉴于自流井“玩友”众多, 读书人多, 许多人热衷于艺术的研究, 切磋技艺蔚然成风, 逐渐形成了规格完整、节奏鲜明、帮、打、唱紧凑而精细, 以高腔为主, 注重套打, 锣鼓考究、音乐、唱腔、严谨有度、规格严格的艺术风格。

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在无数艺人的精雕细琢下, 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传承至今, 是无数先行者遵循发展传承理念, 借鉴各艺术门类的精华, 在不断演绎中一步一个脚印而积淀的结晶。常言道,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就可佐证川剧剧目在其中的剧目之繁多, 高腔剧目又可称“高腔四大本”以《黄金印》《琵琶记》《红梅记》《投笔记》为代表资阳河流派的保留剧目, 以上四个剧目特别注重曲牌运用, 严格遵循“飞、专、重、犯、提、顿、南、北”八字诀, 紧密结合剧中人物和剧情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帮腔是高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演出中起到定调、过门、烘托气氛、叙人、叙景、叙物、展现内心世界情感交流的作用。

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 历史悠久, 积淀深厚, 明代以来活跃在自流井的班社有“大名班”“富春班”“玉升班”“玉华班”等科社, 为川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名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有谢海潮, 黄炳南, 唐金莲, 刘汉章, 张德成, 彭华廷等, 其许多代表剧目均已失传。

二、川剧资阳河流派艺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文化艺术的振兴和发展, 加大政府资金上的扶持力度, 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从事戏曲创作的生活待遇, 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作和学术活动。将许多民营剧团重组后改为国营剧团。从剧目创作、生产、排练和演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而规范的演出载体。

自贡市川剧团是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的传承中心。早在五十年初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 先后将大安区、贡井区两个民营剧团合并组建为国营院团。自贡市川剧团堪称资阳河流派的一枝花, 名角荟萃, 班底雄厚, 阵容强大, 川剧泰斗张德成先生曾赞誉“自贡市川剧团是资阳河川剧流派的根脉”。剧团发展至今, 始终秉承资阳河流派艺术的特色, 不断挖掘资阳河先辈艺人的传统剧目, 在传承上下功夫, 先后演出了具有资阳河艺术风格的代表剧目, “高腔四大本”和《飞云剑》《百花公主》《九龙屿》《归正楼》《玉簪记》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 开拓和创新了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新的风貌, 达到了新的高度, 成为川剧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 川剧这门艺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期, 面临的观众断层, 演员的青黄不接, 创作人员的匮乏, 剧团面临严峻挑战。四川省委于1982年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 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于1978年至2018年演出了由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创作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潘金莲》《岁岁重阳》《中国公主图兰朵》《夕照祁山》和本市著名作家廖时湘创作的《人迹秋霜》《刘光第》《还我河山》《惊蛰》等一大批原创剧目。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大奖无数。到目前为止, 共有九代资阳河川剧流派的传承接班人。

川剧是戏曲百花园中盛开鲜花之一, 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是四大流派中最具艺术风格的河道之一, 追根溯源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程, 通过无数从艺工作者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有艺术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犹如宇宙星体耀眼夺目, 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 更是耕种于平民生活中的无价之宝。自从事这门艺术起, 我就深深被它真诚而补实, 深厚而广远的艺术精髓所吸引, 近四十年的寻梦轨迹是我对初心的坚守, 回首青春岁月, 注定了我这份执着的追求, 是我永生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摘要: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历程。元末明初时期, 形成了以江西弋阳腔为代表的徒歌式的演唱形式, 其声腔慷慨激昂, 粗犷而不俗, 充分展现了人们在战乱纷扰的年代下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资阳河川剧流派艺术正是以江西弋阳腔为母体,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高腔演唱风格, 从起源到发展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川剧流派,起源,发展

上一篇: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基于交叉耦合算法的AUV矢量推进系统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