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泥鳅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类型的名优水产品种,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1:

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摘要:稻田养殖泥鳅,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收获一定量的泥鳅,经济效益明显。本文从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泥鳅的放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关键词:泥鳅;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被称为“水中人参”的泥鳅,是广西稻田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利用稻田养殖泥鳅,不但可以节约水面,收获一定量的泥鳅,又能使水稻保持原有的产量,从而使鱼稻共存,获得双重的经济效益。而且泥鳅在日常活动时可以疏松土壤,吃掉许多田间害虫,且粪便又是肥沃的有机肥料,优点多多,生态效益尤为显著。因此,在稻田种植面积十分广阔的广西地区进行泥鳅养殖,既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也是稻田生态养殖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稻田的选择和清理建设

1.1 稻田的选择条件

泥鳅由于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且成活率较高,无论是养殖方法还是养殖条件上都比较简单,在池塘稻田间都可以养殖,但二者在泥鳅养殖条件上略有不同,养殖泥鳅的稻田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1.1水源必须充足无论是降雨还是人工灌溉的地表水都要保持充足,不溢出不渗透,充分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1.1.2水质要好在酸碱性的选择上尽量保持在中性和弱酸性上,少泥沙,水中多微生物,切忌混浊,保证水质干净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生态养殖的条件。

1.1.3 选择连体成片的大面积稻田,便于养殖管理田间垄沟平坦,灌溉和排水方便,土壤要选择松软肥沃尤其是腐殖质丰富的粘性土质,营养丰富保水性强,满足泥鳅的生长营养发育需求。

1.1.4水稻要选择抗病力和抗病虫害强且高产的品种植株矮小短粗,抗倒伏,便于应对大风等恶劣天气。

1.2 稻田的清理建设

1.2.1水位要长期保持在安全水平上由于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较多,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加高,防止大雨破坏田埂,田埂的宽度保持在1米左右,高度维持0.6米左右即可,再通过人工进行夯实,必要时可通过薄木板、石块等支撑于田埂内侧。

1.2.2开挖鱼沟、鱼溜鱼沟、鱼溜的作用就是给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自由且与稻田隔离的场所,方便在给稻田种植、施肥、上药的过程中泥鳅有地方可去,而鱼溜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方便逮捕泥鳅。鱼沟可根据田地大小设计不同的形状,面积不能超过稻田的10%,主沟一般位于稻田中心,宽度和深度在0.6厘米左右即可,而鱼溜的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为了方便泥鳅进出,要设置2~4个不等的缺口,无论是鱼沟还是鱼溜都不宜太靠近田埂,但可以在靠近鱼沟和鱼溜的稻田梗上搭建庇荫乘凉的小棚,既可以防暑降温,又可以增强泥鳅的安全感,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

1.2.3 要对田地进行施肥以每亩400公斤的有机肥量对田地进行重新翻耕,给足稻苗充足的营养,同时也要给开挖的鱼沟、鱼溜添加基肥,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保证泥鳅每天的营养需求。

1.2.4 要重点进行防逃脱建设由于泥鳅个头小、体滑,稍微有点空隙就会逃脱。因此要严格的进行防逃脱设置的建设,在田埂的两端设置两道防逃网,可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等抗氧化耐腐蚀的材料进行设置,深度至少下挖0.2米,而高度则要高于水位,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最终的目的使鱼不能出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范一些外在的危害如水鸟、青蛙等生物,都有可能造成泥鳅的减产,因此要加强进水口的防范,对于飞鸟一类的可以通过树立几个高大的人字形木桩,摆上鲜艳的布条,以此来起到威慑和恐吓的作用。

2 泥鳅的放养管理

2.1 泥鳅放养

插栽秧苗10天左右,即可准备放养泥鳅苗。放养之前,利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泥鳅苗进行消毒杀菌,以此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每亩放养4厘米大小的泥鳅苗10000尾。

2.2 饲养管理

2.2.1 喂养方式泥鳅的喂养,主要有精养、粗养和精粗结合三种方式。精养主要是以人工饲料为主,缺点是在泥鳅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优点则是产量较高。粗养基本依靠水田里的天然饵料,优点是基本没有投入,缺点是产量低。精粗结合则是在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适当投入人工饵料,保证泥鳅营养的有效供给,优点是不用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就可取得较高的泥鳅产量。

2.2.2 饵料投放泥鳅属于杂食动物,食谱广,如昆虫、虾仁、小鱼、豆渣、玉米面、动物下脚料、食物残渣等都是它的可口食物。泥鳅在刚放养的一周内可不需投放饵料,之后每周可以投放3~4次动物性的饵料。随着泥鳅的生长,饵料要由动物性饵料转变为植物性饵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放量根据实际吃食情况进行投放,避免投饵过量或者不足。在投放饵料的同时,每隔一个月追加有机肥,培育浮游动植,补充生物饵料。

2.3 病害防治

2.3.1 稻田防病养殖泥鳅的稻田和普通的稻田相比,病虫害的几率很小,这是由于养殖的泥鳅在一定程度上消灭了一部分害虫,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应选择毒性低、效率高、蒸发快且残留少的农药,像市场上卖的比较好的多菌灵、稻丰散等都是低毒高效的环保农药,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含有剧毒对人体伤害较大的农药。用药时,严格遵守各种农药的浓度和用量,尽量避免药液撒到鱼沟、鱼溜里,造成二次污染。

2.3.2 泥鳅防病放养前,要把泥鳅幼苗放在浓度4%左右的盐水中浸泡10分钟,进行消毒杀菌。养成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鱼沟、鱼溜进行消毒,改善水质,避免泥鳅染病。一旦发现泥鳅患病,就要及时合理的用药,精心照料,避免交叉感染,降低因病造成的泥鳅死伤所带来的损失。

3 泥鳅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1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稻田养殖泥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每年的夏季也就是5~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得病的泥鳅因为体表附着车轮虫而显得局促不安、身体较虚弱,进食较少,防治方法: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ppm浓度化水泼洒,或者每立方米水用0.5~0.7克晶体敌百虫化水泼洒。

3.2 胀气病

泥鳅由于饵料、水质等原因容易患上胀气病,胀气病使得泥鳅的肚子滚圆,进食较少,长期胀气则会爆发肠炎病,尤其是夏季高温天气时,由于胀气造成的肠炎病使得泥鳅的死亡率高的惊人,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防治方法:3%浓度的盐水全田泼洒,或者内服药饵,1公斤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克、甘泰乐5克、大蒜素2克、食盐3克,连喂5天~7天。

3.3 气泡病

泥鳅肚鼓如球,浮于水面。防治方法:换水并用3%浓度的盐水进行全田泼洒。

参考文献

[1] 李应森,王武.稻田生态种养殖新技术研究[A],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10.

[2] 夏艳洁.稻田泥鳅起捕及注意事项[N],吉林农村报,2010.

[3] 张新峰.泥鳅的稻田饲养[J].水产科技情报,2004,(06).

作者:周大颜 杨宾兰 徐鸿飞 黄彩林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2: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为高蛋白质、低脂肪类型的名优水产品种,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的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左右,高于一般淡水鱼类。

作者:檀基良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论文 篇3:

示范点稻田养殖泥鳅技术总结

安徽省蚌埠地区池塘泥鳅养殖起步较早,繁殖苗种总量省内领先,将泥鳅引入稻田养殖可以拓宽稻渔种养内涵,实现稻渔种养模式多样化,规避稻渔发展以虾为主模式单一市场风险。现就示范点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稻田选择和田间建设

1. 稻田选择

选择面积15亩,长方形,长宽比为5∶3,周边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的稻田。

2. 田间工程

在稻田田埂内侧1米处沿四周开挖环型沟,沟深1.2米、宽3.5米,坡比1∶1,环沟长度取决于沟的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没开挖环沟的地方留在田埂靠近路边位置作为机耕道,便于机械收割播种。田块横向每隔20米开30厘米深的浅沟,沟宽50厘米,与周边环沟连接,以便泥鳅能从不同方位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需要烤田时泥鳅能洄游到沟内,环沟与浅沟呈“月”字形。

3. 防护设施

防护材料选择聚乙烯网片,网片规格10目,高70厘米以上,沿田埂四周填埋,网片埋土的深度为15厘米,网片每隔3米用细的毛竹加固。防护设施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雨天泥鳅外逃和敌害进入稻田。在田块上方架防鸟网,防鸟网离稻田高度3米以上,防鸟网材料也选择聚乙烯网片,网目直径10厘米。

4. 进排水设施

进水用PVC管连接,直径30厘米,管子一端连接水渠进水口,进水口前部安装过滤栅,过滤栅用直径0.6厘米的钢筋焊接,栅的缝隙0.5厘米,起着阻挡杂草、野杂鱼等功能;管子进入田地另一端用网片固定,网片做成直径40厘米的筒型,筒长4米以上,网目规格40目。排水口设在环沟最低处,底部预埋直径30厘米PVC管子连接到排水沟,稻田一侧管口连接直角弯头,弯头上连接垂直的管子,管的高度1.2米,管的上端装上过滤网罩,当水位超过设定的高度,水自动溢出,需要排干池水,将管子拔掉,在管口放上防逃设备即可。

二、泥鳅放养与管理

1. 苗种投放

投放时间6月25日,插秧后15天,秧苗返青,放养品种选择台湾泥鳅,放养规格5克,每亩放养量1.5万尾,共计75千克,沿环沟分散投放。放养苗种要求体表光滑,黏液丰富,体色一致有光泽,无异样斑点,无伤病,游泳迅速,逆水力强,规格一致。投放前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泡10分钟,浓度为3毫克/升。

2. 投喂

泥鳅苗种投放3天后开始驯化投喂,驯化前期每天2次,上午和傍晚各1次,沿环沟四周投喂饲料,开始少量投喂,避免浪费饲料,污染水质;驯化1周左右,泥鳅养成到环沟集中吃食的习惯,每天投喂改成1次,傍晚投喂。

在环沟不同地点,设置饲料吃食情况观察点,观察点用聚乙烯网片做成食台,食台做成圆形,直径1.2米,放在水面下50厘米处。

食台上投喂饲料量与环沟其他地方量一样,投喂半小时后观察,如果吃完,则增加饲料量。投喂过程中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多项参数调整饲料投喂量、投喂时间。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5%,9~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投喂饲料是泥鳅专用硬颗粒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泥鳅能摄食田间小型昆虫,为增加捕食虫量,在稻田边安装太阳能灭虫灯5个。

3. 水质管理

养殖前期,水质较瘦,为防止青苔等藻类大量繁殖,施用生物肥肥水,同时培育天然饵料供泥鳅摄食。定期泼洒EM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生物制剂具有无残毒、不污染水质、抑制或杀死有害菌、提高动物免疫力、改善水质等优点。高温季节,水质变化较快,为防止池水过肥和老化,每天补充新水,补水量与消耗量一致,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1/10,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

4. 水稻管理

选择抗病、耐肥、抗倒伏、紧穗型的粳稻品种。

6月3日,田块施足腐熟有机粪肥或生物肥,然后上水至田面上,待田泡透后,进行提浆、整平、灭茬,6月10日插秧机插秧。水稻行株距为30厘米×18厘米,每亩栽插1.3万~1.4万穴。

分蘖肥每亩施用尿素3~5千克,抽穗肥每亩施用尿素8~10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灌浆期每亩施用磷酸二氢钾250克加尿素500克。

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虫害有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防治病虫害选择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喷施。喷药时,喷头向上对准叶面喷施,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并采取加高水位降低药物浓度的方法,或采取降低水位只保留浅沟有水的办法,防止农药对泥鳅产生不良影响。喷雾药剂宜在稻叶露水干之后喷施,而喷粉药剂宜在露水干之前喷施。

5. 日常管理

①防逃

每当雨天,特别是暴雨天,注意田埂四周有无水流入稻田,一旦有水流入形成水流,要及时堵住,否则泥鳅会顶水而逃。经常检查排水口过滤网罩是否堵塞和破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②防病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每隔15天用生石灰和强氯精消毒1次,注意两者交替使用,生石灰每亩用5千克,强氯精使用浓度为0.3~0.4毫克/升。发生赤皮病,泼洒0.3毫克/升聚维酮碘,严重时连续泼洒3天,每天1次。

③起捕

在水稻稻谷收割后进行,10月中旬开始缓慢降低田块水位,逐渐将田块水放干,让泥鳅聚集于环沟之中,用地笼起捕上市,晚上捕获率高,每隔10米放1只地笼。当水温低于15℃时泥鳅活动能力下降,可采取冲水方法提高捕获率。

④稻田水位

插秧后立即注水促进秧苗返青,水位控制在 4~6厘米深,以不淹没苗心为准。定植后7天,秧苗活棵返青,稻田水位保持3厘米深,以提高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结束后,排水烤田2~3天,当水稻叶色由浓绿转为黄绿色时,应立即复水至5厘米深,并保持浅水位至幼穗分化期。之后随着水稻生长,水位逐步加高至30厘米深。水稻收割前7天,将田中积水彻底排尽,晾干泥土后便可收割。水稻种植后,返青期沟水低于田面,泥鳅在养殖沟中活动。水稻开始分蘖到水稻蜡熟期,沟、田水相平,泥鳅与水稻共生。10月中旬,水稻黄熟后至第二年再次种植前,沟水低于田面,泥鳅重回沟内。

三、总结与讨论

1. 效益分析

经过115天的养殖,泥鳅平均规格25尾/千克,捕获泥鳅6 000千克,投喂泥鳅饲料8 400千克,泥鳅售价每千克16元,泥鳅收入96 000元。水稻单产542千克,收获水稻8 130千克,单价每千克2.7元,水稻收入21 951元,总收入117 951元。

水稻种植每亩成本860元,水稻种植总成本12 900元,泥鳅养殖每亩成本4 400元,泥鳅养殖总成本66 000元,泥鳅养殖和水稻种植生产总成本78 900元。

最后得出总利润39 051元,每亩利润2 603元。与常规种植水稻每亩利润603元相比,稻鳅共生每亩利润增长332%。

2. 稻米品质

稻田养殖泥鳅,泥鳅可以吃稻田內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草等,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泥鳅活动改变土壤结构,有助于水稻生长。泥鳅残饵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稻渔种养,水稻种植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化肥用量和农药用量下降30%以上,稻米品质提高。稻鳅共生稻米的价格通常是常规种植稻米价格的2倍。

3. 生物制剂应用效果

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EM生物制剂改良水质,经常泼洒生物制剂的稻田,与不用生物制剂的稻田相比,其浮游生物明显丰富,尤其是浮游动物更明显。分析原因是生物制剂将水体中残饵、粪便等分解成水、无机物等,分解产物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浮游动物利用浮游植物生长繁衍,大量的浮游动物为泥鳅提供优质的饵料,降低饵料系数,改善水体环境。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233000 )

作者:汤二红

上一篇:扶贫攻坚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高三英语教学总结(通用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