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世界不同的国家在发展本国成人教育方面各具特色,韩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本文根据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总结出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并对韩国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趋势展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殖民地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殖民地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篇1:

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探析

摘 要: 殖民地时期的教育是美国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宗教奠定了这一时期教育 的基础,是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时期兴办的大学在继承英国大学传统的同时,因地 制宜,不断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在追求实现宗教目的的同时,它们也十分注重 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大学办学模式多样化,彼此自由平等竞争 ,崇尚自主与独立,逐步显现出世俗、包容与开放的特质。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后 来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本质特征形成的源头。

关 键 词:美国教育;殖民地时期;本质特征

美国建国时间虽然不长,却有着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时, 许多人将其归结为美国发达的经济、雄厚的财力、先进的设施、宽松的环境和一流的人才。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与其说所有这些是 美国现代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不如说它们是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的 结果。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前的殖民地时期。

1607年,英国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据点。在此后一 百多年的时间里,大量欧洲(主要是英国)移民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定居,建立了13个英属 殖民地。殖民者自欧洲带来了宗教信仰、教育传统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尽管这一时期的美 国仍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各方面条件差,但来自欧洲的移民仍克服重重困难 ,大力兴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美国后来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

作为美国教育的起步阶段,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剖析这些特点,对于研 究当代美国教育的发端,探讨其独特之处和本质特征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演进过程,把握其未 来走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宗教动力、借鉴与创新和多样性三个方面就美 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 宗教需要与追求是兴办

教育的原动力

从17世纪初到美国独立前,英属殖民地的殖民者大部分是新教徒。他们自欧洲移居北美主要是 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追求信仰自由,寻找实现宗教理想的乐土。如何在新大陆确立基督教的 主体地位,维护基督教的纯正性和确保信仰的连续性,是早期移民关注的主要目标。

新教徒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源泉和最高权威,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够读懂它,对它的 领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徒宗教修养的境界与水平。因此,读书写字能力是成为上帝优 秀子民的前提与条件。托克维尔指出:“在美国,启发民智的是宗教。”[1]35在 新英格兰海岸定居的移民中,“按比例来说”,“文明程度高的人远多于我们今天欧洲任何 国家。他们所有的人,也许没有一个例外,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中许多人因才华横溢而 享誉欧洲”[1]27-28。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实现培养神职人员和具有读书识字能力 的教民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段,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有人说,如果殖民地时代 的社会是一个人,那么教会好比他的灵魂,家庭好比他的心脏,学校好比他的思想形成的大 脑[2]。

为此,教会在殖民地兴办各种学校,扮演着教育的担当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为宗教目的服务 是早期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色。新教理念和思想追求表现为各种形式,在办学的过程中得到 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层面。

首先,殖民者以法律的形式启动初等教育并明确其性质。1642年,马萨诸塞殖民地通过一项 法令,要求其公民履行教育自己子女学习教义问答手册的义务。该殖民地1647年通过的一项 被称做“老骗子撒旦法”(The Old Deluder Satan Law)的法令指出,“老骗子撒旦的一 个主要计谋是阻止人们去掌握基督教圣经的知识”。 法令要求50户或50户以上的村镇必须 聘请一位教师教孩子读书识字,居民达到一百户的村镇必须建立一所文法学校, 学生家长或 村镇的居民负责支付教师的薪酬, 违反者将被课以罚金[3]。这项法令成为美国公 共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不久,其他殖民地也先后仿效马萨诸塞的做法,颁布义 务教育法令,要求居民聘请教师,提供校舍,为孩子购买课本。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圣经》的能力是早期殖民地中小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学生先学习字母 ,然后进入与教义相关的启蒙知识。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马萨诸塞 殖民地儿童使用的《新英格兰识字课本》, 实际上是经过简化的宗教经文,《儿童教义问 答》、《教义问答手册》和《美洲儿童精神乳汁》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初级教材。

在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神职人员构成了核心和骨干。校长和教师大部分是牧师, 这一点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地方,他们是为数不多受过教育的文化人,负责学校的 日常运行,承担识字教育和宗教课程,同时讲授古典语言、数学和法律等。教会代表定期考 核学生熟悉和理解《圣经》的程度,以此衡量教师对宗教知识、教义问答和赞美诗掌握的水 平。

在重视初等教育的同时,新教徒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早在1636年,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不久 就仿效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在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正式成立殖民地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将其命名为剑桥学院。两年后,为纪念青年牧师哈佛的慷慨捐赠,学校正式更名为哈佛学院。 它的创办标志着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兴起。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殖民地虽然仅 有260万左右人口,却已经拥有9所学院。它们大多数都是在不同教派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 具有不同的教派背景。

这些学院早期首要的目标是按照本教派的需要,为教会培养信仰虔诚、举止优雅、具有良好 教养的年轻教士;其次是造就笃信基督、“正直”和有气质风度的绅士。正如1643年出版的 《新英格兰早期成果》(New England’s First Fruits)在讨论哈佛学院成立的宗旨时 所指出的那样,“上帝把我们安全地护送到新英格兰以后,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房舍,解决了 生活用品,修建了方便的教堂,成立了文官政府;接着,我们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求 知并传给后代,因为我们担心现有牧师离开人世以后目不识丁的牧师会充斥我们的教堂” [4]。1754年,耶鲁学院院长在谈到办学宗旨时声称,“学院是传教士的社团,以造 就从事宗教事务的人才为己任”[5]。国王学院在成立时表示,自己明确的办学目 的在于“教育和指导青年理解耶稣基督,热爱并服从上帝,养成优良习惯,获得有用知识” [6]。

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各校都规定宗教课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神学受到广泛重视,是 奠定学生哲学基础的最主要科目。各学院普遍开设由校长或著名神学教授讲授的“道德哲学 ”课。它试图结合基督教义、理性和科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文化观念和价值 取向。另外,传教布道、研读经书需要掌握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也是各校学生学习 的重要内容。 不少校园内宗教气氛浓厚,设有大大小小的教堂,甚至有些学校的建筑物也 带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熟悉宗教礼仪,旨 在为学生毕业后担任牧师奠定基础。

二、 借鉴与创新并举,因地制宜办学

欧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不少北美早期移民在欧洲都上过大学。在1646年之前来到英 属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中,32人曾就读于牛津大学,100人曾就读于剑桥大学[7]。此 后又有一些在欧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陆续来到新大陆。他们带来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传统,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初创与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来自于英格兰高等教育模式。人们在哈佛学院身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牛津大学和 剑桥大学的烙印。它强调对少数“有为有志”青年实行道德、情感和心智三位一体的综合教 育,注重塑造个人完美心智和健全道德,旨在培养可以继承传统、捍卫文明和示范社会,具 有绅士风度、精英素质和特权意识的“领导阶层”。在许多方面,哈佛学院就是剑桥大学伊 曼纽尔学院的翻版。哈佛学院早期的办学章程直接取自剑桥大学的章程,校内对不同年级学 生的称呼(freshmen, sophomore, junior sophister, senior sophister)也都源于英格 兰大学[8]。

苏格兰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对殖民地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它表现出不同于英格兰大学 的办学特征,即大学教育为从事一定职业做准备的倾向。17世纪下半叶,许多苏格兰学者 来到新大陆,带来了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威廉和玛丽学院、国王学 院和费城学院的课程设置。逐步导入职业培训、增加应用知识是这些学校教学内容特色之一 。

然而,北美的情况毕竟和英国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殖民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环境恶 劣,人烟稀少,既无条件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经验。在继承英格兰、苏格兰大学办学传 统的同时,各殖民地学院按照北美的实际,因地制宜,大胆革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在管理体制上,殖民地学院与英国大学存在明显的差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的是教 授治校的方针,采取的是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由教授组成的学者公会或团体负责大学的日 常事务,决定学校的各项政策。而在殖民地,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方面,许多殖民地学校初 建时师资不足,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靠自身的 力量无法解决全部的办学经费,社会的支持十分关键,社会参与办学也就不可避免。哈佛学 院成立之初,其领导权就控制在一个由校外12人组成的学校监督委员会手里。它包括马萨诸 塞殖民地总督、财务官员、地方官员和6名牧师。后来,由于监督委员会成员不住在校内, 加上交通条件差,行使管理职能十分不方便,学院又另外设立一个由院长、教师和司库组成 的“院务委员会”。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为哈佛学院所独创,其他学院则多采用单一董事会 的管理模式。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殖民地学院打破英国大学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学校的传统,采取了十 分灵活的做法。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内部各自有许多学院,实行的是二元架构。每个学院都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和自治实体,拥有自己的收入、财产和师资。它负责招生和日常教学 ,为学生指定导师、提供食宿以及其他学习必需的条件。大学主要负责出题考试、阅卷和颁 授学位。殖民地幅员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远逊于宗主国。在这种情况下, 集中兴办类似牛津和剑桥一样含有多个学院的大规模学校既不可能,也不符合殖民地的实际 。殖民地学院分散建立在各地,虽然规模很小,仅相当于英国大学中的学院,却不拘泥于英 国大学的模式,而是负责从招生入学到颁发学位的所有环节,承担起全部的职能和任务,方 便了学生,节约了经费,解决了实际问题。

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来看,后期的殖民地学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超越了英国大学的范围 ,逐步走出以培养牧师为主的既定目标,彰显出面向社会需求的趋向。各学院虽然仍以宗教 信仰为各科的灵魂,但是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的人文知识,强调在虔诚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 这方面的内容。受苏格兰大学的影响和殖民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冲击,多数学院的课程设置 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7世纪中叶以后,哈佛学院便开展法学与医学教育,培养律师与医生。 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则鼓励哈佛学院为地方培养行政官员。耶鲁学院院长克莱普亲自向学生 讲授有关“国民政府的性质\",“法院种类”,“宪法、土地法、民法、惯例法、军事与海事 法规”,“农业、商业航海、医学、解剖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国王学院于1774年增设航 海、测量、矿物学、地理、商业管理及家政等实用性课程。

三、 多样性办学,竞争、自主

与开放并举

多样性是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又一显著特点。所谓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 殖民地的教育机构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的各个层面上很少雷同,彼此之间在宏观和 微观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宏观上,不论是教育机构类型,还是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 金来源都不尽相同。微观上,各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的聘用 、提职晋级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许多方面,各大学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

多样性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既有政治、宗教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殖民地时期,英 国政府与议会内没有具体的官方机构统一领导与管理殖民地教育。由于宗主国与北美洲相距 遥远,英国国王和政府不得不把许多权力交给殖民地的皇家总督、业主、股份公司和立法机 构。然而,殖民地政府和英国政府彼此之间权限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存在着很大的模糊和 真空地带。与此同时,殖民地政府内部总督与立法机构之间的权限分配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此外,各个殖民地之间彼此平等和独立,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殖民地各 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各自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条件下决定自己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之间 无法整齐划一,也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个殖民地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和标准兴办 学校。各个大学也充分利用法律上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及行政管理上的松散,想方设法追求 和扩大学校内部事务的决定权。

殖民地教育多样性还源于殖民地的宗教背景。殖民地移民中的大部分人是新教徒,属于不同 的教派,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教派的多样性为教育的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土壤。由于没 有官方教会,各教派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主张,扩大自身的影响 ,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互相竞争,竞相建立服务于本教派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个教派每创 办一所大学,就会成为其他教派创办自己的高等学府的说辞,因为每一个教派都强调要把更 多的人从竞争对手的虚伪教义和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就这样,教派的多样性直接促成了不 同学院的产生。公理会创立了哈佛学院(1636)、耶鲁学院(1701)和达特茅斯学院(1769 ),威廉和玛丽学院(1693)则控制在圣公会手里,新泽西学院(1746)属于长老会,罗得 岛学院(1764)由浸礼会兴办,女王学院(1766)属于荷兰归正教会[9]。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学院都发展成为影响颇大、各具特色的美国著名大学。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是无法完全脱离本国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实际的。在 这一点上,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也不例外。英属殖民地自从在北美洲出现那一天开始,实 行的就是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市场,自由竞争。由于地理 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特点有所不同。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工商 业发达,中部大西洋各殖民地以农牧业为主,南方则严重依赖种植园经济。殖民地大学不但 教派背景不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地区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为社会经济服务在很大 程度上关系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生存与发展,成为摆在各大学面前需要解决的实 际问题。它使得各个学校意识到不能继续囿于侧重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思想,仅以传统、古 典和单调的形式办学,必须以多维和更宽广的视野与角度,面向社会实际,充分发掘自己的 潜能,满足市场需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各校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改革办学模式 ,拓宽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地方发展形成互动,开拓自己的特色,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 持。在这一过程中,地区差异强化了各校之间的竞争,调动了它们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促 进了办学的多样性,提高了办学质量。就这样,殖民地大学变得日趋世俗、包容和开放,宗 教色彩与特征在不断地弱化。各校毕业生从事神职工作的人数日趋下降。18世纪上半叶,各 校毕业生中大约有一半成为教士,到176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7%。

四、 结语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历史不长,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肇始于宗教,脱胎于英国教 育传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以渐进的步伐,基本完成了从宗教到世俗,从出世到入世 的嬗变过程。因地制宜,不守窠臼,勇于创新,在与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求得生存 与发展是美国殖民地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政府管理上的松散和法律上的模糊与真空,多种 教派并存与纷争,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独立自主,相互竞争,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 ,今日美国教育的发达与独特不是孤立的,有其历史渊源,人们似乎可以从殖民地时期的教 育发展进程中窥见其端倪。也许这就是美国教育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推动美国经 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参考文献:

[1]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M]. New York:R andom House Inc., 1981.

[2]Bremer F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Bradford to Edwards[M].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5:105.

[3]卡罗尔•卡尔金斯.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M]. 邓明言,程毓征,彭致 斌,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4-36.

[4]Peirce B. A his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its foundationin 1636 to the period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M]. Cambridge: Brown, Shattu ck, and Company, 1833: Appendix 3.

[5]Brubacher J S, Rudy W.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 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636—1956[M]. New York: Harper & R ow, 1958:8.

[6]Cubberley E P.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 Ca mbridge, MA: Riverside Press, 1919:265.

[7]克雷明. 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1607—1783)[M]. 周玉 军,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61.

[8]张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 高教探索, 2006 (1):68-71.

[9]Good H G.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 New York: TheMacmillan Company, 1962:16.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olonial America

ZHAO Wen-xu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Key words:American education; colonial period;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刘晓萍)

作者:赵文学

殖民地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篇2:

韩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

摘要:随着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世界不同的国家在发展本国成人教育方面各具特色,韩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本文根据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总结出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并对韩国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进行趋势展望。

关键词:成人教育;历程;经验;趋势;韩国

作者简介:李金,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同许多曾经是殖民地的国家一样,韩国的成人教育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结束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韩国曾经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农业国,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随着成人教育作用的日益彰显及其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人教育在世界上逐渐达成共识,成为世界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韩国树立起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平生教育”观,形成了独具韩国风格的无人不学习、无时不学习、无地不学习的成人教育体系。当今,韩国能够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主要受益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其中,成人教育是促进经济起飞的重要动力。

一、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

韩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被划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一)扫盲阶段(自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至1950年末)

在1948年建国时,韩国全体国民的文盲率较高,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重视。政府认为,韩国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实现国家发展。针对建国后绝大多数人不会使用韩文这一现状,韩国建国后的首要文教课题便是尽快普及民族语言,尽快摆脱绝大多数国民仍是文盲的极端落后局面。[1]为此,韩国政府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扫盲教育计划,以读、写、算为中心内容。经过10年努力,大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受到良好教育,韩国的教育有了迅速发展,这为韩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泛国民社会教育热潮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19世纪60年代的韩国,经济发展落后,应当优先发展成人教育,特别是发展技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2]随着韩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需求高涨,韩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民主市民教育运动”,这一运动集中体现了民众教育需求的高涨;6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把侧重点转向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并开始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资,并在此基础上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新乡村教育运动”,这项运动从农村不断波及到了城市,影响深远,在农村主要进行新村精神启发教育,在城市则主要为了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此时,还出现了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训练机构、厂办专门学校。1972年,辐射全国的“韩国放送通讯大学”(电视大学)应运而生。继之,1974年,“韩国放送通讯高中”锦上添花,为怀有不同需要的社会大众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要求承担更多责任,作为终身教育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三)“平生教育”阶段(19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90年中期)

80年代的韩国,成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底通过和公布的《社会教育法》,标志着韩国成人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注定了成人教育仍要完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目的,但在这个时期,成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它不再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中下级技术人员,而是通过高档次的“研修”,帮助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除此之外,成人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国民教养,提升国民品位以及改善国民生活质量。于是,“平生教育”的概念便产生了,“平生教育院”、各媒体百货店附设的“文化中心”等成了平生教育的代表机构。韩国建立“企业教育发展基金”,政府规定,企业主必须为每月工薪低于1 000韩元的员工向政府交纳相当于其工薪5%的金额作为该项基金,用于资助工薪低、只具有初中文化或初级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企业教育和培训活动。

(四)国际化阶段(1990年中期至21世纪)

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的翌年,韩国成为“富国俱乐部”——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32个正式会员国之一。在此背景下,当时的总统金泳三提出了“世界化”的目标,要在2010年之前成为“世界五强”(美、日、中、俄、韩)。于是,成人教育的概念在韩国再次发生本质性变化,即:它不仅要面向祖国,而且要走向世界。在具体形式上,成人教育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韩国成年人开始大举走出国门,赴国外研修、学习,提高英语、汉语等外语水平;韩国成人教育的内容也不像过去那样过分拘泥于民族主义,而是将视野进一步开阔。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曾经险些使“韩国号”沉没,韩国人从对这次危机的反思中更加坚定了其“国际化”战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韩国政府逐年增加企业教育经费,加大对企业教育的投入,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韩国政府还先后与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进行合作,建立了与各国的企业科技学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提升本国成人教育的技术和档次。

(五)终身教育阶段(21世纪至今)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当代各国和各地区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韩国在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在地方行政单位中设立终身学习馆,在地方推广终身教育课程。韩国政府正努力鼓励全民成为终身学习者以提升国家整体在全球化社会中的竞争力。[3]2008年,韩国终身教育振兴院正式开院,它不仅为家庭和学校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样也使社会团体受益。终身教育所倡导的教育观是从人的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持续不断的受教育过程,即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是二者的结合体。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来系统化、策略化以和完善化地实现对个体终身的教育。韩国终身教育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不断完备法制;不断完善终身教育的推进机构系统;通过学分银行、自学学位考试制度、终身学习城市等“载体”,完善推动机制。[4]

二、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韩国成人教育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对韩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将韩国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政府对成人教育投入的力度较大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韩国政府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特别重视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为此,韩国政府不仅颁布了《非正规教育法》,而且,还建立了“成人教育发展基金”,以资助那些工薪低、只具备初级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相关的成人教育或培训,并且由生产力发展局公布每年的资助项目。即使是私营企业举办的培训院校,生产力发展局也为其提供培训设备和20%的资金补助。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私营企业办学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政府意识到,未来世界将是一个竞争激烈、高度发展的世界,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重心将转移到亚太地区,这将为韩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韩国政府开始逐年增加成人教育经费,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从而在确保成人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保证成人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

(二)加强成人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韩国政府对成人教育立法给予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教育立法为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韩国先后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职业训练法》《职业训练促进基本法》《科学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成人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根本任务、基本原则、机构设置及政府对发展成人教育的职能和作用等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为韩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为了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韩国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颁布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提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这一系列系统的法律法规,使韩国成人教育事业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正是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了韩国成人教育的迅猛发展。[5]

(三)重视职业教育

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韩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韩国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这也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的结果,韩国重视职业高中的发展,鼓励提高高中阶段职校学生的比例,并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渗透,进行职教、普教“两轨一体化”的尝试,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训练课,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韩国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探索新型的职教办学模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鼓励企业附设学校和一些相关技术技能的特长班。这些措施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韩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将根据韩国新提出的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新型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方案继续发展下去,建设未来新型职业教育的框架。[6]

(四)结合本国特色进行成人爱国主义教育

韩国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重视,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教育方针上,韩国政府都对爱国主义教育都进行突出强调,韩国《教育法》的7项基本方针,3项是与爱国主义教育直接相关的;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21世纪的教改方案”的重点内容就是对成人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韩国还通过排除外国文化的影响来强化成人对韩国文化的认同,并通过保护本国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产来增强成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涉及国家领土问题时,态度强硬、立场坚定,坚决不妥协、不退让,这都极大地激发了承认的爱国主义热情;韩国政府维护独岛主权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成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使得成人对韩国的国家认同感得到大大强化。[7]由此可知,韩国政府在进行成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采取的政策和举措,起到了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信息化已经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时代在发展,信息也在世界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韩国也特别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成人教育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韩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平生教育”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成人学习,韩国建立了全国信息服务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能促进成人教育以更快地速度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通信设备和教学手段,创造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化学习机制,网络学习、远程教育、数字广播教学、录音授课等,使成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讲课内容,成人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为成人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学习模式,学习者甚至可以在地铁站讲习所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这为成人学习提供了便利,方便了成人灵活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了韩国成人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多样化。

(六)全方位推进建立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

为了促进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1999年8月31日,韩国颁布了《终身教育法》,以调动并运用一切手段确保每个公民都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从中获益的平等机会。按照《终身教育法》的规定,2000年3月19日,韩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终身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终身教育方面的研究,并提供师资培训和收集发布有关终身教育方面的信息。2002年1月29日,韩国教育及人力资源发展部制定并公布了发展终身教育的综合计划。该计划旨在增加终身教育的机会并建立终身教育的基础,主要任务是:扩展终身教育的架构并提供平等的机会,鼓励发展终身教育项目并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增加对弱势人群终身教育的扶持,启动在职终身教育项目,提供终身素质教育等。同时,加强学校、职业、社会生活的连接性,以确立循环的教育体制。在终身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韩国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了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为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经济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三、韩国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展望

在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韩国鲜明的国家特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在成人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在今后的发展中,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在成人教育事业上不断进步。韩国政府认识到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韩国政府直接参与教育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顺利进行,韩国的成人教育将尊重个性发展,能动地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8]韩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一)成人教育将是多样化的教育

韩国的成人教育形式多样,既包括社会教育、职业训练,也包括成人基础教育或成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准学校教育、职业与技术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三大类,准学校教育是指以在职的青年或成人年为对象,采取业余时间教学进行的补习性教育,这不属于正规的学校体系,而是一些公民学校、技术学校、企业附设的初中和高中、还包括高中层次的夜校、广播和函授高中、开放大学等;韩国的职业训练按培训机构的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公共组织或机构举办的公共职业训练、产业实体举办的面向内部职工的职业训练以及民间机构举办的职业训练。韩国的一些民间组织或机构经常性地举办以青少年、妇女和老人为主要对象的、旨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所以,韩国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灵活多样的。这些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为韩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元素,所以这也会是韩国成人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成人教育将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

韩国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把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到韩国《教育法》中,体现了韩国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韩国学校重视对青少年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还专门开设特别活动课来传播各种民间习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身土不二”的观念更是渗透到了每个韩国国民的血液之中,这也成了韩国政府号召国民购买国货的响亮口号;韩国的节日、民俗和民族文化艺术都是为了加深韩国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感情;韩国人民有着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历史和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英雄、烈士一直受到人民的崇敬……所以,韩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将会有浓厚的成人教育特色,并贯穿韩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始终。

(三)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日益实用化

因为韩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所以,韩国成人教育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是韩国成人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韩国成人教育课程大都根据职业群分析法和职务分析法来开发,追求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参加相关的培训,培训内容注重实际技能操作,使成人学习适应其实际的工作需求,提升成人工作技能和水平;韩国政府注重结合各种职业所需的专门教育,向成人提供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试产需求的职业教育,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实用性,使成人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不是脱离实际需求的一些空洞理论。

(四)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特色显著

在现代社会中,规定年限的传统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持续不断的、终身的教育。韩国于20世纪80年代就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重新组织了韩国终身教育的国家管理机构,设立了韩国终身教育振兴院。韩国政府正努力鼓励全民成为终身学习者以提升国家整体在全球化社会中的竞争力。在这个新的世纪中,韩国教育制度的远景将由全球化、人才强国、教育自主、教学卓越为主轴辐射发展,不断壮大。

(五)成人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向终身学习账户制转变

学分银行是韩国在1994年成立教育改革总统委员会时提出的一项改革设想,是韩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1998年3月,韩国正式实施学分银行,这是一种开放的体系,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经历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其终身学习。学分银行是沟通衔接各类高等教育形式、推进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机制。[9]可见学分银行制只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者,最终目的是获取大学学位,所以,无法普及到所有民众。[10]“终身学习账户制”是一种将学习者个人学习经验累积起来,收录于终身学习账户中的一种制度,它不仅可以累计和管理学习者的学习经历,还可以对学习者的未来学习做出规划。这是符合韩国终身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变,也是能够促进成人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新型举措。

参考文献:

[1]李立绪.韩国成人教育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117.

[2]李水山.韩国的成人教育[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50.

[3]奇永花.韩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实务运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9(3):10.

[4]刘红.韩国终身教育改革的推进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82.

[5]张凤巧,倪守建.韩国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93.

[6]王鲁新.韩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1997(6):68.

[7]阮博.韩国成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98.

[8]池青山,金仁哲.韩国教育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67.

[9]刘安,王海东.韩国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及经验[J].中国考试,2013(5):32.

[10]王涛涛.韩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学习账户制探析[J].成人教育,2011(8):125.

[责任编辑金莲顺]

作者:李金

殖民地教育发展探析论文 篇3: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演进与现代思考

摘要: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美国,其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与特点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辉煌的发展史。通过梳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发展、独立时期的农业与技工教育、南北战争后的赠地学院与初级学院、二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新世纪以来美国职业教育五个阶段的发展历史,借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寻有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启示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尤其在顶层设计、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一,社会吸引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升学为导向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和特色弱化,职业教育投入渠道较单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有待提升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其社会认可度,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需要把握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要素,逐步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生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从教育功能来说,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时代使命。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职教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突出表现为职业素质不高、专业化发展理念淡薄、服务和创新意识不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依据教育经济学观点,职教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向就业市场输出的一种教育产品,其自身具有公共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从商品性视角分析,职教人才自身质量高低决定了其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聘用和认可,决定了其自身成长空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晋升通道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职教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完善,职教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合法性和职教功能合理性的法理依据。职教政策法规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均作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但从体系建设的视角看,目前我国职教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职教发展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这不利于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不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益。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攻坚期的历史关头和现代转型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其中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破解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比较借鉴的视角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科学、完善、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其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探索和实践创新,有助于开拓我国职教改革的新思路,科学规划我国职教发展的新路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注重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管理体系、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及时变革,不仅提升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

17世纪初,英国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以及打败西班牙等老牌海上霸主赢得海上霸权,对新大陆财富的觊觎重新点燃了英国殖民者对于北美的向往。在英国等殖民国家对北美的开拓和争夺过程中,促使本民族文化、教育被引入北美大陆,使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呈现出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性特征,如主妇学校、阅读和写作学校、慈善学校等。在殖民地发展后期,富兰克林受到启蒙思想影响,主张学校应传授学生实用知识,培养殖民地所需的熟练工匠,并在1747年的《关于宾夕法尼亚青年教育之提议》中描绘了文实学校的蓝图。由此,促进了北美殖民地文实学校的兴起。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初始形式,起源于中世纪行会制度,伴随欧洲殖民活动而进入美洲。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儿童获得一定的就业技能为目的,以家长的允诺为前提,跟随行业师傅进行技能学习,具有自愿性;另一种则是失去父母的孤儿或者贫家乞儿在政府的强制之下成为学徒,具有强迫性。在1642年的《马萨诸塞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和师傅必须教授孩子阅读和理解宗教教义以及国家法律等能力,任何家长或师傅违反了该法,都将被处以罚款,并应将孩子送到那些愿意执行该法的新主人那里。1647年的《老骗子撒旦法案》又进一步强化了学徒制中的教育因素。

学徒制以契约形式约束师徒双方的权、责、利关系,一旦匠师签约接受培训任务,市镇当局便会提供给师傅传授技艺的资料和工具。同时,由匠师和家庭或者儿童保护人签订契约,契约中一方面规定匠师进行教育并传授技术,不准苛待或只用不教;另一方面规定学徒为匠师服务,不准犯规或有不良行为。学徒制契约涵盖多个行业,包括纺织工、印刷工、船工、医学等。对于学徒的学习期限,1665年纽约市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学徒必须注册登记,从10岁左右开始接受学徒培训,且学习期限不得少于4年。1711年,将学徒制的学习期限延长至7年。在规定的学徒期完成后,师傅根据学徒的学习情况判定学徒是否完成学徒培训。如果予以认可,师傅便会在市民大会上对这一事实予以承认并载入大会记录,由此学徒便可独立从业,而那些师傅对其学业不满意的学徒将无法从业,并且面临着延长培训期的后果,直至师傅对其学业予以认可为止。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不仅成为美国殖民地时期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殖民地的青年人获取从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二)独立战争后的农业与技工教育——美国职业教育的初步发展

18世纪上半期,伴随着启蒙思想对英属殖民地的影响,英属殖民地民族的民主意识逐步觉醒。1785年,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社会逐步趋于稳定,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对棉花、大豆等农产品需求旺盛,但传统的农业生产设施落后、手工加工方式粗糙,难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应运而生,开创了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河。

1775年,美国在费城创办了旨在推动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自治团体“农业促进协会”。该协会在州立小学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倡导在青年农民工群体内普及农业科普教育,并要求教师将农业科技知识与各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开创了美国教育史上将职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的新模式。

1812—1815年,在反英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从半殖民地经济进入独立自主经济状态。产业革命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一批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诞生。1820年,纽约成立了第一所机械学校,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史上最早的职业学校之一。但由于这些学校多为私人所办,师资、经费、设备等缺乏保障,而且人数较少,因此尚处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

1840—1860年,由于工商业不断发展,中高级技术工人培养乏力,美国开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学生严重缺乏职业准备的状况,1751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文实学校,教授测量学、航海术、机械等课程,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将古典课程与现实实用学科相结合、兼顾升学与就业双重目标的中等学校。到19世纪中期,美国共建立文实学校六千多所,招收学生26.3万人。但文实学校由于其私立或半私立的性质,属于收费教育,从而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望接受教育。同时,由于规模有限,后期的不少文实学校更倾向于学生的升学而非就业,成为变相的拉丁文法学校,从而难以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合适的人才。在此背景下,1821年在波士顿诞生了美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立中学,该类中学具有大众性、实用性特征,不以学生的升学准备为目标,而是面向学生的就业,由此也被誉为美国的实科中学。

19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对技术工人的文化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人阶级无法负担子女教育费用的处境,促使政府萌生了通过建立公共学校以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想法。这也成为美国公共学校运动兴起的诱因,其中贺拉斯·曼作为美国公共学校运动的代言人,创立了美国第一所提升教师能力的学校。由此,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发展的道路。

(三)南北战争后的赠地学院和初级学院——美国职业教育的勃兴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日益发展的农业和工业对于工程和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新的需求,但由于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经济刺激,使得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为此,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案——《摩雷尔法案》,并提出:国会的每位议员应按照每人3万英亩公共土地的标准向各州赠地,所赠土地的经营收入用于资助已建的农工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由此使得《摩雷尔法案》成为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对公共教育最早的干预。1887年,由于赠地学院师资不足,加之学习工程类的学生远多于学习农学类学生,美国国会颁布了影响颇为深远的《哈奇法案》,该法案提出要资助赠地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1890年,美国制定了第二部《摩雷尔法案》,明确规定联邦第一年补助各学院1.5万美元,以后每年追加 1 000美元,直到每年补助2.5万美元为止。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程度高一度成为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骄傲。针对当时许多家长欲使其子女接受中等后教育而又无力承担费用的状况,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于1901年和1902年呼吁修改学制,并率先将大学的四个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学年和中学最高年级构成一个教育段落,即初级学院;后两个学年命名为高级学院,学生在完成初级学院学业后可获得文科副学士学位。1901年,伊利诺伊州成立了美国第一所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Joliet Junior College)。随着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初级学院设在社区,并把社区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因此,也被称为社区学院,并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独立层次,由此成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

191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史密斯—莱韦斯法案》。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应协助各州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土地授予法案权限。1917年,国会修订并颁布了新的《史密斯—休斯法案》。新法案提出联邦政府须协助各州进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农、工等五类教育。该法案颁布实施后,高中阶段开始分设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这种在普通中学进行职业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情形,使普通中学逐步变成了综合中学。由此,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系统逐步形成。同时,《史密斯—休斯法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法案。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造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改变了美国中学以往单一的升学功能,对美国综合中学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美国中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1929—1933年,美国经济的大萧条使职业教育在全国青年失业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愈加受到重视。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史密斯—本赫法案》(The Smith-Bankhead Act)、《乔治—埃尔译法案》(The George-Enlrzs Act,1934)等法案,使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无论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该阶段的职业教育立法都满足了当时美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农民工等其他群体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有利于解决美国青年失业率极高的社会问题。可以说,职业教育立法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二战后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凭借其高科技和发达的军事工业成为盟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为满足军事工业快速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美国国会在1940年通过了《国防职业教育法案》,并紧急调拨一亿美元财政专款用于开展军事工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1946年,美国教育总署颁布了《关于中学生活适应教育法案》。此外,还成立了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提出了“生活适应教育”思想。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乔治—巴登法案》,将2 900万美元分配给农业、家政、工业、商业四个部门,这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获得政府财政资助,也有利于推动美国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使美国上下为之震动,美国的教育家及公众猛烈抨击本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并将美苏军事竞赛中的劣势归咎于美国教育,要求尽快进行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ce Education Act),该法并非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颁布,但其对于建立地区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却发挥了积极作用。1967年,美国国会再次通过相关法令,继续延长《国防教育法》的有效期并扩展了其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对工人和技术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日益提高。面对日益攀升的失业率,政治家们将目光聚焦在职业教育上。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估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肯尼迪就任后还敦促美国国会分别于1961年和1962年颁布了《地区开发法》和《人力资源开发训练法》。从法案的影响来看,有助于增加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扩大职业教育范围。196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这是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法案涉及职业教育的内容如下:组建全国性职业教育委员会;重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扩大职业教育对象范围;增加2亿美元职业教育拨款,支持职业教育科研和实践。在1963年《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美国国会于1968年颁布了《1968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该修正法案着重强调扩大美国职业教育的适应范围,增加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将学术教育、技能训练与工作实习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产业部门的日益增加,职业变换速度加快,由于普通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薄弱等原因,使美国的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首次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概念。“生计教育”是一种广义概念上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指某类特殊的职业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能力。197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生计教育法》。1977年底,联邦政府制定了“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划拨4亿美元财政专款用以鼓励州立职业教育发展。但生计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劳动和实际经验,而忽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失业问题,因此,生计教育并未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1988年,《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的颁布,进一步突出了职业训练的现代性,明确指出90年代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焦点在于发展经济,并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也纳入职业训练的对象范围内。

(五)新世纪以来,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面对新世纪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逐步开始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上议事日程。为确保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更加符合新世纪美国经济发展要求,继1984年颁布的《帕金斯法(I)》之后,1990年又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即《帕金斯法(Ⅱ)》)。该法案倡导“技术准备教育”,建议各州制定“技术准备教育计划”,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主张将地方或州的高中与社区学院衔接在一起,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内容,为学生做好从学校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准备。1992年初,美国著名学者雷·马歇尔在《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一书中提出,美国若想建立高工资、完全就业的经济体系,就必须提升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效率,借助德国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计划。该书的出版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反响,并促使1994年美国《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简称STW)问世。该法案强化了职前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提供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为期三年的学校职业教育加企业培训,完成计划者可获得高中文凭和产业界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STW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以工作场所为基地的学习和连接两者之间的教学活动。通过STW的实行,在1997—1999年间,美国中学阶段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人数由100万增加到250万。但由于受到政府换届影响,许多政治家对该法案当初制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并持反对态度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在2001年被废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由专门型向多元型、综合型转变,促使人们对学生生涯成功所需的持续发展能力、职位适应能力等内容愈加关注。在此背景下,STW逐步被STC(School To Career)理念所代替。STC是在继承STW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合时代所需强调终身性、全面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终身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关注个体发展以及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等内容。STC改变了以往职业教育仅对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加以关注的观念,使职业教育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开始为个体的生涯发展提供支持。STC理念的执行,不仅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综合性的需求,也有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因此,STC在今天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依旧发挥着重要影响。

三、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作为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之一,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够及时地颁布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使职业教育在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从比较借鉴的视角看,应理性思考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科学借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情,积极探索美国经验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为当前和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教育运动的开展,使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关注个体生涯发展。1974年颁布的《生计教育法》明确提出,生计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应通过学校模式和社会模式,对学生和社会成人开展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乃至在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20世纪末,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由STW向STC的转变,凸显出美国职业教育对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促进生涯成功的不断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论述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个体的自然成长、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体对社会的改造,职业教育的设计应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体现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彰显,注重对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对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仅着眼于学生某一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向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过渡,不断加强对个体生涯规划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信号,主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

美国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主动进行教育改革,从而使职业教育在美国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有效发挥其时代功用。例如,二战后,针对退役军人顺利转入平常人生活的问题,1944年,美国国会先后颁布了《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和《退伍军人就业法》,为大量的退役军人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在此阶段,社区学院通过开设短期课程、专业培训,与军队签订合作协议,服务于二战期间以及二战后的形势需要,使社区学院在此背景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性、滞后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地位愈加重要。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国家发展背景下获得大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前瞻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积极营造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有效性。

(三)完善职业教育立法体系,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不仅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等多方面的有效保障,也促使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职教立法协同共生。1862年颁布的《摩雷尔法案》不仅是美国政府资助职业教育发展的开创之举,也推动了以农工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促使美国中职学校系统形成。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标志着美国地区职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也有利于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1994年《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的颁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现由学习到工作的顺利过渡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备是校企合作未能有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不仅应及时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还应不断制定和完善推动职业教育各方面发展的配套法规,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覆盖面全、权责明确、各方利益协调的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George Emery Littlefield.Early Schools and School-Books of New England[M].New York:Russsell & Russell,1965.

[2]Butts R F,Lawrence A.Cremin.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 Cultur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53.

[3]Kaestle C F.Pillars of the Republic:Common Schools and American Society[M].New York:Hill and Wang,1983:31-32.

[4]Lawrence A.Cremin,America Education:The Colonial Experience,1607—1783[M].New York:Harper & Row,1970.

[5](美)L.迪安·韦布.美国教育史[M].陈露茜,李朝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82,78-79,138,225-226.

[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2.

[7]刘传德.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2):56-57.

[8]刘传德.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外国教育动态(比较教育研究),1982(5):43-47.

[9]张渭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2,24.

[10]Rippa S A.Education in Free Society[M].New York:Longman,1984.

[11]刘传德.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历史和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

[12]董维春,刘晓光,等.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66-67.

[13]顾金玲.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兼析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启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19-22.

[1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65-267.

[15]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6,106-107,154,206-207.

[16]Venn Grant.Man,Education and Work[M].Washington D.C.:America Council on Education,1964:60-61.

[17]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资料选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76-180.

[18]续润华.五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60-62.

[19]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33.

[20]陈雪芬,吴雪萍.浅析美国的STW运动[J].教育与职业,2002(6):46-48.

[21]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73-74.

[22]顾月琴.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3(3):91-92.

(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赵学瑶 林若鑫 卢双盈

推荐阅读: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案05-29

上一篇:市场营销个人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上半年学生工作总结优选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