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Inmarsat-Fleet77的船舶监控指挥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根据监控和指挥需求,对系统的主要应用部分作了详细的介绍,着重论述了各个部分的连接、实现功能及工作原理,GPS、Fleet77、GIS实现的功能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储能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储能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篇1: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工程项目其任务是要在某市属行政区下辖的某街道片区新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本文将整个系统分为传输、前端、监控 中心三个子系统分别予以论述,讨论了监控系统核心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工程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视频监控;传输系统;前端系统;监控中心;

引言:为全面完善社会社会治安视频系统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创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特制订本方案。把加强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建设作为搞好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行措施,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項目背景

本单位所在地级市的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该建设项目,要求该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高效率运行”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条块结合、整和共享、安全可靠、规范管理”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力积极参与,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从社会治安监控需要出发。争取在一定时间内,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完成全市所有道路、街道、公共场所、要害部门、公共交通系统、案件多发地段、城乡结合部、社区和居民小区等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改造整和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形成基本覆盖全社会治安防范区域的全天侯监控网络。

2.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视频监控系统(VSCS)是安全防范系统(SPS)的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是一种防范能力较强的综合系统。数字网络监控系统虽然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图像质量、网络延时、可靠性等方面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系统架构设计

3.1 该片区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本项目所在的片区,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属于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人口稠密,道路纵横、住宅密布、企事业单位众多,面临的城市治安管理任务日趋繁重。

3.2 该片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需求

根据全市统一规划,本项目拟在该片区部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以对该片区域的全部主干道路、重要街道、交叉路口、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居民小区、案件多发地段等重点部位进行视频监控,形成基本覆盖全社会治安防范区域的全天候监控网络,有利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提高紧急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和安全稳定的和谐环境。

3.3 系统总体要求

根据(南方某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要求,该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应由各类视频监控点、传输网络平台、视频数据平台、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各级监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体系等七大部分。

3.4 系统构架设计

本项目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选择模拟监控系统并分为前端系统、传输子系统、监控中心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按用户单位对监控地点、监控范围的要求,根据现场查勘的结果确定。前端摄像设备采用模拟制式,分散供电方式。前端采集得到的监控信号,有视频光端机通过光纤传送到监控中心有监控中心内对应的视频光端机还原成电信号后,分别送往模拟矩阵系统予以显示和录像设备用于存储,光缆组网采用星行组网结构,将每一个前端监控点与视频监控中心直接相连。

4.网络传输设计

4.1传输系统概述

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中,传输子系统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输系统将位于前端的摄像机和位于后端的监控中心相连以组成整个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选择何种介质和设备传输图像信号和其他控制信号直接关系到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质量和系统可靠性,甚至影响着前端系统和监控中心系统中相关设备的类型选择。

4.2接入传输方式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入传输方式设计主要是指前端与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介质选择与信号调制模式问题。接入传输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传输距离的远近、监控网络的模式、图像质量的要求等综合确定。从总体上看,前端系统接入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大类,且各自有可细分为不同的接入方式。从实际应用的成熟度考虑,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与选择:有线接入方式中的同轴电缆接入、双绞线接入、光纤接入。

4.3接入组网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入组网方式设计主要是指前端与监控中心的传输网拓扑结构设计。传输网拓扑结构关系到监控网络的安全行,对监控设备的选型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本项目对模拟监控系统的选择,本文不讨论数字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仅就当前使用光纤接入的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常用的组网方式进行简单的讨论主要有端到端、环状和节点式组网三种方式。

4.4传输设备选型

传输设备的选型对整个传输系统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视频监控系统中,主要的传输设备有视频光端机及光缆。

4.5传输系统的防雷与接地设计

本项目物理传输介质选择光缆,相比传统的同轴电缆,光缆由于不含铜介质,防雷效果相对要优于同轴电缆。本项目光缆的敷设,基本采用管道方式,防雷效果要优于架空光缆。即便如此,由于光缆护套和加强件内含有金属构件,仍要设计相应的防雷措施。本项目要求:引入监控中心机房的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及屏蔽层在接头处不作电气相同。

4.6通信管道

在市区内敷设光缆,一般需穿放在通信管道内,通信管道是保护光缆不受外界损害的最有力的保障。通信管道是通信运营商基础战略资源应节约、有效利用。本项目新建主干光缆均利用电信运营商现有主干管道资源敷设,本项目并不需要新建主干管道。但为了将前端监控点接入主干光缆,需在前端监控杆与主干管道之间新建一段引接管道。

5.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

5.1测试环境

针对系统功能与性能部分的测试在监控中心机房内进行,实际测试当天该市区天气情况:晴到多云,27-35摄氏度,相对湿度50%-85%,空气质量等级为良好。测试时段约为上午9:30-11:00.测试用监控器使用本项目安装的21”纯平监视器,水平清晰度为625TVL。监控中心机房内照明光线柔和。

5.2系统功能检验

控制功能

检验结果显示,本项目系统通过控制键盘,能对前端视频图像在监视器上进行固定显示、时序切换显示。对前端受控部件的操作,云台转动平稳,镜头伸缩准确,控制力强,操控手感好。

监视功能

监视功能部分主要检验的是各摄像机的监视区域范围,是否存在监视盲区,该部分由用户单位监控人员负责检验。

记录与回放功能

本部分检验的是系统对前端视频图像的存储能力以及回放图像的效果,检验时,操作人员调出了在试运行期间录制的距验收半个月前的记录图像,以此证明本项目系统DVR设备能满足图像以4CIF(704*576)格式实时存储15天的要求。回放图像清晰、流畅,与实时图像相比无明显劣化。

6.结语

本文所论述的的建设项目,是较早实施的一个项目。在认真理解省公安厅、市视频办相关纲领性文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在通讯接入网工程上的多年设计经验,给出了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从项目开始到现在,主要完成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将片区派出所级别的视频监控系统分成前端子系统、监控中心系统、传输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进行。将通信接入网络设计知识应用到视频监控接入系统中,总结了前端选点的经验,给出了关于前端选点的思路与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南方某省公安厅.南方某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挥:2005

[2]伊鑫.监控系统发展的历史与趋势.金卡工程.2002.07:85-86.

作者:邬岳峦

储能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篇2:

基于Fleet77的船舶监控指挥系统的设计

【摘要】 基于Inmarsat-Fleet77的船舶监控指挥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根据监控和指挥需求,对系统的主要应用部分作了详细的介绍,着重论述了各个部分的连接、实现功能及工作原理,GPS、Fleet77、GIS实现的功能等。

【关键词】 监控指挥系统;Inmarsat-Fleet77;船载终端

近年来,随着航运在交通运输中的不断发展,船舶监控指挥系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出现的船舶导航监控系统多是基于AIS,而AIS在VHF的单工信道CH87和CH88上传输,覆盖范围有限,比较适合港口监控。结合全球移动通信提供的数据通信业务,出现了基于AIS和GPRS或CDMA的船舶监控系统,但是这类系统在大洋中仍无法满足需要。对于船公司来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船舶远程监控显得十分必要。

2002年4月,Inmarsat-Fleet77系统的推出突破了原来一直限制船舶监控系统向陆地航运企业延伸的通信瓶颈。Inmarsat-Fleet77在船岸通信中为许多新的应用系统开启了大门,可实现岸上公司对船舶航行状况、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远程监控。利用该系统新推出的MPDS(mobilepacketdataservice)功能,Fleet77船站与船舶网络监控系统可保持实时在线连接,可实现岸上有关部门对船舶航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GPS具有定位精度高、实时性强、全天候工作且成本低廉等优点。GPS定位技术的出现使得对船舶的实时跟踪成为可能,同时结合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为交通和航运公司等部门建立高效、现代化的监控指挥系统,使航运公司指挥调度与安全管理进入实时、准确、直观、、大范围的集中式监控管理。本文以解决船岸系统之间的相互隔离,实现船岸数据共享为出发点,以GPS和船岸卫星通信系统为载体,在对GIS地理信息系统、GPS船舶定位技术和INMARSAT通信卫星技术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Inmarsat-Fleet77的船舶远程监控系统。

一、系统设计要求

1.定位功能。这是整个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能实现对系统内所有船舶的实时定位显示,同时提供包括位置、方向、时间、速度等船舶定位信息。

2.报警功能。当船舶发生异常情况时,系统能自动报告,同时控制中心能自动显示。

3.指挥功能。可通过船舶定位终端的无线通信模块实现通话,并通过船载液晶显示调度指令和其它短信。

4.历史资料查询功能。可通过控制中心的记录查船舶的历史情况,如查询船舶在过去某个时间的位置、速度、状态等数据。

5.扩展功能。良好的设计应为系统的升级和功能扩展提供稳定的基础,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密措施,可以脱离开发环境运行,同时系统还应具备可扩充性。

二、系统结构设计

1.系统概述。通过Fleet77船站和卫星地面站实现的船舶监控指挥系统,是将GPS技术、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计算机串口通讯、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将装有GPS船舶的位置数据通过卫星地面站传输到监控指挥中心服务器。客户机连接到指挥中心的服务器可实现GIS的图形化监控查询功能,从而对船舶进行监控、指挥和管理。

2.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该系统由船载GPS、Inmarsat-F leet77、地面站、监控指挥中心及客户端工作站五大部分组成(图1为船舶监控指挥系统结构框图)。GPS船位等数据与本系统之间的无线传输方式为:

船载GPS接收机→Fleet77船站←→卫星信道←→Fleet77船站←→服务器←→客户端。

航行的船舶装载船载终端,船载终端有接收器和发射器,完成船舶定位、与岸上调度中心通信功能,处理岸上调度中心调度指令。

陆上监控中心系统通过Internet和卫星接收站Fleet77连接,由卫星接收站提供固定的IP地址和端口,陆上监控中心由三大服务器和监控终端组成,服务器分别为通信服务器、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通信服务器与卫星接收站连接,负责接收和发送卫星数据,数据的处理和存储;GIS服务器将数据库中的坐标数据加入到电子海图中,形成可视化实时监控图标;Web服务器负责完成网上发布,使多个监控终端可以同时实现对航行船舶的实时监控。通信服务器与卫星运营公司之间的连接采用C/S(Client/Server)结构,Web服务器与监控终端之间的连接采用B/S(Browser/Server)结构。

3.船载终端。船载终端置于航行船舶上,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如位置信息、文字信息等,内部带有存储器,用于存储最新的接收数据;在进行通信时,需要放在信号好的开阔地带,无遮挡、少干扰。

船载终端为卫星导航定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将Inmarsat-Fleet77、GPS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主要功能是定位、保密报文通信、数据采集、目标监控、门限报警、集群指挥、导航、视频音频广播等功能。船载终端开机后,终端状态信息需要发出询问后才会有应答,根据它的应答信息,可以知道终端是否可以正常工作,终端状态包括禁止收发、收发单向、收发双向,只有在收发双向的情况下才是正常工作的状态。船载终端接收GPS定位数据,和INMARSAT-Fleet77卫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在本系统中用到的功能主要有:

(1)定位功能。终端定位采用GPS,刷新频度为1秒,终端接收到定位信息后,将通过串口实时传输经度、纬度、高度、时间、速度、方向、精度、GPS可用卫星数等信息。

(2)通信功能。终端能通过PC机进行电文键入、编辑、发送、接收和显示,并在接收通信信息后自动发送通信回执。

(3)报警功能。可向主站、其他终端、监控中心发送报警指令。报警指令包括:本机位置、救助方式和信息内容,同时可接收其他终端发出的报警指令,并获得遇险者位置和报警内容;按先入先出原则动态存储收到的报警信息,存储能力与存储器的大小有关。

船舶定位由GPS完成,并返回到船载终端,INMARSAT-F卫星完成数据的传输工作。

4.陆上监控中心系统。数据库数据信息为通信服务器、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所用。通信服务器和GIS服务器所用数据表主要包括船舶信息表、实时数据表、历史数据表、实时发送短信表、历史发送短信表、实时接收短信表、历史接收短信表;Web服务器所用数据表主要包括船员信息表、用户信息表、航标信息表。

通信服务器连接卫星运营公司提供的特定数据网关,与卫星运营中心形成C/S结构,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前台应用可以违反的规则,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运行数据在服务器程序中不集中实现,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定单的规则。船舶信息及航道数据信息被通信服务器接收后,存入Oracle数据库,供其它数据库调用。

(1)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将船舶信息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并负责网络发布,Web服务器采用B/S结构,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的负载,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2)陆上监控中心。只要拥有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登录上卫星运营中心,可以在任何一台PC机上进行航行船舶的监控,一般是拥有一个陆上监控中心主站,服务器都设立在主站,在其它各级航运公司、各个港口建立远程监控终端。监控中心主站拥有操作权,可以和航行船舶进行直接的通信,分站仅拥有监督权,只能通过网页掌握船舶的航行信息,不可直接和航行船舶进行通信,不可直接控制航行船舶。

5.船载监控分中心。陆上监控主站可以设置船载监控分中心,船载分中心上安装特定的船载终端,可接收到陆上监控中心转发过来的所有船舶航行信息。船载分中心对于各条船舶拥有监督权和指挥权,可以和其他船舶进行直接通信,并可以对其他船舶的船位报告频率进行设置。

参考文献

[1]李兴林.船舶监控技术的应用[J].中国航海.2007(4):58~61

[2]莫馁,李勇建,许华胜.基于GPS/GPRS的船载导航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压电与声光.2009(1):24~26

[3]陈放,李建民,张英俊.海事卫星船站数据传输信道选择的优化控制[J].中国航海.2008(4):319~322

[4]李顺亮,李满启,张均东.基于Inmarsat-Fleet77的船岸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船海工程.2006(1):67~69

[5]褚建新,郑士君,寇长超.网络化岸船远程机舱动态监控系统[J].船舶工程.2008(6):50~54

作者:赵长宏

储能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论文 篇3:

兆瓦级锂电池储能系统设计及应用

摘 要:在电网侧布置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消纳新能源,并在电网调峰、调频中发挥巨大作用,促进电网发展模式的变革。基于天津某电网侧集中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开展兆瓦级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完成了规模化储能电站设计。储能电站可实现精准快速的功率控制,平滑新能源并网波动,为集中式锂电池储能电站在电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储能电站

我國电网供用电不平衡矛盾突出,导致电网面临峰谷差进一步加大、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突增以及电网调峰调频不确定性增多等问题。电化学储能技术贯穿于可再生能源并网、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输配电和用户侧等,可以有效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丰富电网调峰、调频和调压等辅助服务手段[1],使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和“智能”,促进电网发展模式变革,是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之一。

2017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出台首个国家级储能政策《关于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国内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电化学储能技术迅速发展,已有多座大规模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如河南电网100 MW电网侧分布式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工程、江苏镇江电网侧储能电站工程等[2-3]。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14.2 GW,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的累积装机规模达到13.1 GW,占比92%以上。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电化学储能电站规模将高速扩大。

电池储能系统的工程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储能系统设计、储能电站建设、电网接入与运行等方面经验不足[4]。本文依托某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示范工程,进行了兆瓦级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设计,完成了储能电站接入方案设计,并分析了储能电站的运行效果,可以为储能技术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1 兆瓦级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设计

1.1 储能系统结构设计

集装箱式储能系统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集装箱采用13 m标准集装箱,主要包含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以及消防系统等。

1.1.1 电池系统。电池是储能系统能量储存和释放的核心设备,也是影响储能系统性能的关键设备。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好、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之一。本文采用容量180 Ah磷酸铁锂电池单体(天津产)进行电池系统成组设计。电池系统由电池单体串联为电池模块,电池模块串联成电池簇,电池簇并联而成。电池系统共包含8个电池簇,每个电池簇包含20个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含24只单体电池。电池系统额定容量为2 MW·h,额定功率为2 MW,额定电压为768 V。磷酸铁锂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及电池簇结构,如图2所示。

1.1.2 电池管理系统。图3为储能系统电池管理(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3层架构,按照电池模块单元、电池簇单元和电池系统进行分层管理。电池模块管理单元(Battery Management Unit,BMU)通过电压、温度采集模块,配合数模转换电路,实现单体电池电压、电池模块电压以及温度的采集,同时可针对电池单体间的电量不一致情况进行均衡。电池簇管理单元(Battery Cluster Management System,BCMS)完成电池簇电压、充放电电流以及电池簇的高压绝缘电阻检测,并汇总BMU采集的数据,进行电池簇剩余电量估计、故障诊断、均衡控制以及安全控制等。电池系统管理单元(Battery Association Management System,BAMS)实现对储能系统的全面控制与保护,并实现与储能变流器和站内监控系统的通信。

每套储能系统配置4套电池管理系统,实现舱内电池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均衡管理及保护,并与站内监控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每套电池管理系统包含1个电池系统管理单元(BAMS)、2个电池簇管理单元(BCMU)和20个电池模组管理单元(BMU)。

1.1.3 热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采用风冷散热方式。热管理系统主要由空调、风道、风扇以及温度传感器等构成。空调送风进入风道,最终送至电池插箱背部。电池插箱前端面板上风扇将热风抽出,流向空调回风口形成气流的循环,从而达到电池保温/散热的目的。

1.1.4 消防系统。消防灭火系统如图4所示,包括柜式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声光报警器、放气指示灯、紧急启停按钮、温感、烟感和可燃气体探测器等。当温感、烟感以及可燃气体探测器三者中任两者触发报警阈值,系统控制均将切断非消防配电,通过中间继电器控制电池管理系统切断直流电气回路,促使储能变流器停机,并将信号反馈到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控制声光报警器发出报警。火灾报警控制器将信号传递给气体灭火控制器,由气体灭火控制器控制七氟丙烷灭火装置,30 s延时后向电磁驱动装置发出启动信号,开启电磁阀,释放灭火剂。灭火剂通过喷嘴释放到保护区,达到灭火的目的。

1.2 储能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储能系统的控制包括电池控制、储能变流器控制、火灾报警系统控制以及视频监控系统控制等。本文采用以电池系统管理单元(BAMS)为控制核心的储能系统集中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框图如图5所示。通过BAMS实现与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等的状态监控、数据采集、历史数据库维护查询等功能,同时具有与站控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能实现对空调系统、安防系统等的控制。

2 储能变流装置设计

储能变流器是储能系统与电网进行能量交换的关键设备。储能变流器采用四象限变流技术,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和有功无功四象限控制,主电路原理如图6所示。储能变流器具有输入输出功率因数可调、自动软启等功能,通过通信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节。储能变流器控制器通过CAN接口与BAMS通信,获取电池组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

本文采用的储能变流器额定功率为500 kW,直流侧电压范围为580~900 V,交流侧额定电压为400 V。储能变流器结构如图7所示。外部主要部件包括LED指示灯、LCD触摸屏、启停旋钮以及紧急停机按钮等。内部元器件主要包括主控单元、功率单元、滤波单元、交流侧断路器、直流侧断路器以及采样霍尔单元等。

3 储能电站设计及运行

储能电站主接线原理如图8所示。储能电站规模为10 MW/10 MW·h,由5套2 MW/2 MW·h储能系统构成,每套储能系统接入4台额定功率为500 kW的储能变流器,储能变流器交流侧接入额定容量为2 200 kVA的双分裂升压变低压侧,并通过变压器升压后接入10 kV母线。

储能电站可以实现如下的功能:支撑电网削峰填谷,延缓电源和电网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电网整体资产利用率;提高电网需求侧响应的能力,缓解电网运行压力,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消纳,改善电能质量,减少弃风弃光。

储能电站通过站控层网关与调度控制系统连接,接收市调、地调调控指令,实现削峰填谷、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自动电压控制(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AVC)、紧急功率支撑以及紧急电压支撑等功能。其中:AGC功能由地调下发指令至站内AGC子站实现;AVC功能由地调下发指令至站内AVC子站实现。储能调度控制系统配置有前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数据服务器等设备,负责整个储能系统的通信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运行管理等功能,对各储能电站进行协调调度。

储能电站运行时,根据调度AGC指令进行充放电。当区域负荷过高时,调度控制储能电站放电,将负荷尖峰削平;当区域负荷降低时,控制储能电站从电网吸收多余的电量[5]。此外,储能电站还可以有效平滑储能电站内光伏和风电功率波动。储能电站功率控制结果如图9所示,储能电站功率控制精度为0.2%,充放电响应时间为216 ms,能够实现精准快速的功率控制。

4 结语

锂电池储能系统在电网侧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开展2 MW/2 MW·h锂电池储能系统集成设计研究,阐述了兆瓦级储能系统用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变流器等核心设备结构及功能设计,完成了基于集中控制技术的储能系统控制策略设计。具体的,以储能系统为单元,完成10 MW/10 MW·h储能电站设计,储能电站功率控制精度为0.2%,充放电响应时间为216 ms,可以实现精准快速的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欣然,黄际元,陈远扬,等.大规模储能电源参与电网调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7):145-153.

[2]李建林,徐少华,靳文涛.我国电网侧典型兆瓦级大型储能电站概况综述[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7(13):1-7.

[3]甘江华,吴道阳,陈世锋,等.電网侧大规模预制舱式电池储能电站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J].供用电,2018(9):36-41.

[4]李建林,王上行,袁晓冬,等.江苏电网侧电池储能电站建设运行的启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8(21):1-9.

[5]郎丰饶.锂电池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8):92-93.

作者:张鹏杰 罗军 杨文辉 曹增立 李占军

上一篇:弘扬高尚师德演讲稿二下一篇:竞聘公司办公室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