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是当前刑事司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取保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对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取保候审制度上的一些不足,导致取保候审率低,超期羁押严重。而西方国家将保释制度作为羁押的一种替代措施,目的在于限制国家权力,实现程序正义,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也更加完备,在人权保障和节约司法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常见刑事强制措施,然而司法实务中对于取保候审决定权和决定机关的划定仍欠明晰,使得这一制度在适用中问题很多。本文从取保候审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缺陷,着重对取保候审决定权问题进行详细阐述研究,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促使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更加适应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当代法治建设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取保候审;法律适用;司法实务

作者简介:杨朝飞,男,中共党员,湖南凤凰人,兰州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任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一、取保候审概述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任何法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都是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宗教诸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①任何一项诉讼制度的构建都是以与之相配的理论基础为支撑,这囊括着立法者的法律价值追求。

根据我国刑诉法,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供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并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②可看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动机和理论初衷就是要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西方“保释”制度存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理论基础的差异。

(二)刑诉法关于取保候审规定

1.适用情形的规定。刑诉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可以看出,刑诉法关于取保候审的适用类型规定范围较为宽泛,从管制、拘役一直到有期徒刑以上;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怀孕的妇女等特殊人群给予的人性关怀。第四款对于羁押期限届满的情形,主要用意在于防止侦查机关超期羁押、不当羁押的问题,这些规定都是“尊重与保障人权”理念被写入刑诉法后,从而在取保候审制度方面的充分體现。

2.取保候审类型。关于取保的类型新刑诉法基本上延续了过去模式,即人保和财保两种方式。对于财保,仍规定只能用金钱作为担保,而对于有价证劵、动产、不动产等类金钱化的财产都不能适用;对于保证人的归责原则仍倍显尴尬,法律并没有规定对保证人失责后可采取何种有效惩戒措施。另外,我国没有规定金钱保证与保证人保证相结合的方式,也没有规定具结保证的方式,使得有些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但缺乏保证金和保证人的当事人丧失取保候审的机会。

二、取保候审适用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现状

取保候审制度从1997年刑诉法颁行以来,无论是与国外相比还是与我国其他种类的强制措施相比,适用率都处于极低的状态。据统计,“在英国,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大约只有所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5%,95%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被保释。在意大利,开始审判前,被告人被羁押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所有被告人的15%。”③但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形成了以羁押为常态,取保候审为例外的传统。另外,从公、检、法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比例来看,人民法院的适用率要远远低于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

出现上述两种状况,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侦查职权主义体制的制约,侦查机关对于案件的侦办往往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了保证侦查程序的顺利完结,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将已被控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羁押,即对嫌疑人进行拘留、逮捕。在公、检、法三机关均有权决定取保候审的前提下,为何法院适用率远低于公安、检察机关?我国目前为止,还很少适用法院案件审前审查机制,刑事公诉案件只有在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之后,人民法院才开始介入案件相关材料的事实审查,所以在案件前期侦办当中,侦查机关有可能对其认为合符规定的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案件在进入审判阶段后,如果法院认为公、检部门的取保无误,并且无需判处实刑,则会继续维持;如果觉得被告人可能会被判处实刑,则只需要变更强制措施,实施羁押。所以无论何种处理结果,法院都很少直接适用到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二)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

1.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目的与该制度起源的理论基础相冲突。取保候审制度的最初起源雏形是英国的“保释”制度。英语中的保释(bail)一词来源于法语,最初是指将被释放之人移交给为其提供担保或者保证的人看管。④这充分体现西方保释制度的人权保障机能。只有在尊重人权理论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保释程序,才能够合符该项制度的运行规律。

在我国,刑诉法中虽然也融入了人权保障的价值蕴含,但从其设计之初的立法基础来看,取保候审制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保证诉讼顺利进行。“公、检、法三机关分散行使取保候审决定权与公安机关统一行使执行权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⑤三机关对取保均享有决定权,此违背了权力制衡及互相监督的原则。三机关对同一案件当事人取保候审不同的决定意见也反映出刑事诉讼的不统一性,不严肃性。有些司法工作人员滥用取保决定权,侵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使司法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2.检察院、公安机关对于某些案件取保候审的适用情形上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刑诉法规定了适用的四种情形,即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有期以上、患疾、生活无法自理……,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有期徒刑以上”,没有明确法定刑的期间,给人以十年、无期、死缓等区间的刑罚都可以适用的错觉。同时,对于什么是“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形,也没有明确给予界定。

3.取保候审适用的法律监督空白,导致“脱保”、“不能诉”、“以保代侦”、“以保代审”等问题普遍发生。刑诉法对取保候审的法律监督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只确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均享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具体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对于公安机关自己决定的取保候审,或许对被取保人还能有效进行监督,但对于检察院、法院决定的取保候审,则因为法、检系统自身人员力量配备的限制性因素,以及与本地区公安机关关系协作远近程度,决定了法、检机关所决定的取保候审在实践中的法律监督难以得到保证。

4.在适用主体上存在取保候审决定权的混乱使用。根据刑诉法第六十四、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同时享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在实践中已经造成决定主体混乱对刑事诉讼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决定取保候审的不确定性,造成執行中的随意性。实践中经常出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批准当事人取保候审,后通过法院的审理过程当中发现当事人可能会被判处实刑,而由于取保候审法律监督的弱性,造成被取保人逃跑、脱保等后果的发生,不利于法院对刑事被告人的处刑,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很大被动。

三、取保候审决定权问题的解决

(一)对刑诉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解读及完善

刑诉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了取保候审的四种大的适用条件:

1.对于第一款中“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对此学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该款中的三种情形基本上可以认定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并不大,归责程度不高,对当事人适用取保候审的负面风险较小。

2.对于第二款“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争议较大。笔者认为,应该明确出“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情形以及“不应取保候审”的适用类型,其刑罚幅度区间应与社会危险性高低强弱相一致。笔者建议,对于“如果犯罪性质较轻,涉嫌罪名不重,犯罪情节不很恶劣,犯罪手段一般,平时表现尚好,犯罪以后有悔改之意并积极帮助被害人挽回损失”⑥等情形,可以认定其“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在判别“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及强弱时,应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情节、涉嫌罪名以及犯罪后的归罪表现进行综合评判。

另外,对于曾经被采取过取保候审,在取保期间严重违反取保规定或者逃跑的,即使是再次主动归案,也不能适用取保候审。

3.第三款规定中明显掺入了人权保障的价值内涵。但要明确的是,并非只要出现第三款中的情形都会被取保,如果当事人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现象,或者被取保期间违反规定,干扰证人作证,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妨碍刑事诉讼情形的,即使不便于收监羁押执行,也应当变更强制措施,诸如适用监视居住等监控性稍强的方式。

4.对于第四款中的适用类型学界争议较大。突出表现在按照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程序,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如果羁押期限届满,检察机关会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方式来规避刑诉法六十五条第四款的适用情形,从而在实践中架空这一款的效用,致使立法者立法初衷无法得到实现。

(二)取保候审决定权和决定机关的确定及完善

取保候审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应当从该项机制的决定权集中做起。因为只有集中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归属,才能有效避免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因不同需要导致重复取保或者取保变更随意性大的弊端。从而有效维护刑事诉讼程序的严肃性和法律观点及意见的一致性。对于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到底由谁来集中行使更为合适?根据我国刑法的明确规定,任何人在被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不能认定其是犯罪人,而能够做出判决的只有审判机关。“法官的诉讼目标不是追求对被告人的定罪或者使其免受刑事追究的结果,而是在确保各方参与人受到公正对待的前提下,查明事实真相,审查控诉方的指控能否成立,并对那些已被确认有罪的被告人确定刑事处罚的种类和限度。”⑦因此,取保候审决定权和决定机关应集中归于人民法院来统一行使。

(三)取保候审的救济途径

法谚有云,“无救济则无权利”。我国刑诉法对于取保候审制度申请权的救济却是空白,当取保候审申请人的申请被决定机关予以拒绝时,只能被动接受,这在客观上也放纵了决定机关对取保候审决定权自由裁量的滥用。在美国,经法院拒绝保释的被告人,还享有请求复审、提起上诉及申请人身保护令救济途径以求纠正羁押决定,从而使自己获得保释。我国现有的体制中,同样可以找到相类似的影子。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参照我国关于回避及管辖权异议申请的程序。对审批机关作出的取保和撤销取保决定不服的,具体执行机关应有权要求审批机关复查并说明理由。如果对复查决定不服,还可以向审批机关上一级申请复核,此复核为最终决定。同时,法律应赋予当事人对取保候审决定不服的救济权。

[注释]

①卓泽渊.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0.

②陈光中.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③邝贝贝.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保证方式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6.16.

④王莉.香港地区保释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比较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01.

⑤方润龄,杨德莲.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2.

⑥唐启迪.我国刑事诉讼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5.

⑦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7.

作者:杨朝飞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2:

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研究

[摘 要]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是当前刑事司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取保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对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取保候审制度上的一些不足,导致取保候审率低,超期羁押严重。而西方国家将保释制度作为羁押的一种替代措施,目的在于限制国家权力,实现程序正义,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也更加完备,在人权保障和节约司法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并加以利用。

[关键词]保释制度;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借鉴完善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及特点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具有它的法律特点:

1.有限性。既然我国的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方法,那么取保候审制度作为其中的一种,它必然会具备限制的这种特点。另外,在取保候审过程中,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住所,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住处的,应当经公安机关批准。像这样类似的规定显然体现了限制性。

2.保障诉讼的进行。取保候审的适用目的是为了预防和阻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妨碍刑事诉讼活动,以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任何的一种强制措施,在我国的法律看来,它必然都是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不仅是取保候审,其他的都是一种临时的并且具有保障性的一种特点。

3.短暂性或临时性。通过法律条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取保候审就是一种临时的、短期的一种强制措施。另一方面,取保候审就是一种短时间自由的剥夺,如果时间变长就是变成不当的羁押。

二、国外的保释制度

(一)英国的保释制度

保释制度起源于英国,经过近8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己经形成了一项较为完备的保护被逮捕或羁押人权利的制度。保释的英文“bail”原意是指保释金,作为法律概念是指诉讼中的一项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嫌疑人、被追诉人为了获得释放而提供一定的金钱或财物作为担保条件,以保证其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英国的保释制度基于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人在被证明有罪之前都是无罪的;二是无罪的人都享有自由权利。英国的保释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即保护公众;保护证据;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保护公众,就是防止犯罪嫌疑人重新犯罪;保护证据,是防止犯罪嫌疑人恐吓、干扰证人,妨碍司法程序;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是为了保证开庭时其能按要求出庭受审。”①

1.保释的种类

(1)根据法院的自由裁量权,可分为权利保释与裁量保释。英国的权利保释就是只要不是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形,一经申请就可以直接受理。“英国实行权利保释,只要申请人不具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拒绝保释的例外情形,都有权利获得保释。裁量保释是指针对犯罪嫌疑人、被追诉人的保释申请,负责官员有权裁量决定是否准予保释。它可以因保释请求权人请求而予以裁量,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予以裁量。裁量保释的决定权完全在于法庭对被追诉人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害性的自由判断,而非法律的预先设定。”②

(2)根据法官决定保释是否可以附带其他条件,可以把保释分为不附加条件保释和附加条件保释。所谓不附条件保释,就是被承诺人在以后的时间内,任何一次传唤都可以随时到庭。附条件保释又称有条件保释,是被释放人除了承诺在法院今后因本案的任何一次听审时,依照法院指定的期日、时刻和地点自动到场以外,同时还要附带上一些限制的条件。

2.保释的使用范围

在英国,保释的使用非常广泛,所以一般任何人随时都可以申请保释。所以范围也是相当的广。 “英国法中,保释适用对象不仅包括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追诉人,还包括被采取逮捕措施而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追诉人。由于英国法实行‘逮捕前置主义’,因此大多数被逮捕人是先被羁押而后才取得保释的,但并不排除在逮捕同时可以保释,而且在此情形下实行无条件保释。”③

3.保释的保证方法

(1)具结释放。就是指被释放的人在法庭签署一个承诺书或者保证书。通过签署保证书,这个人就保证自己不实施一些行为,或者交纳一定的金钱作为履行该保证书或承诺书的担保。

(2)保证人担保。保证人也可以向法官或者治安法官签署具结保证书,承诺如果不符合规定的具体条件,他将向法庭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就是说,如果被保证人没有做到自己保证的事情,那么保证人就要承担责任,比如交纳金钱等。

(3)财产保。财产保是指被保释人只要交纳一定的金钱就是作为一种保释。

4.违反保释的法律后果

(1)撤销具结保释,并令其重新具结保释。

(2)逮捕归案。“如果在刑事诉讼保释中,被具结释放且负有义务向监管法院自动归案的人,未在指定期日自动归案,法院可以签发逮捕令。如果被具结释放人在向法院自动归案后,在法院准备开始或重新开始听证程序之前,有任何一次不到庭的,法院可以签发逮捕令。”④

(3)没收担保物。被保释的人最后没有到庭而且有提供了担保物,除了法院认定有正当的理由,法院就可以没收担保物。如果担保物是货币,法院罚金以相同的方式计算和支付。

(4)构成潜逃罪或藐视法庭罪。如果被保释人没有按时到案也没有正当的理由,将构成犯罪。其犯罪可能构成潜逃罪或者按藐视法庭罪处罚。

(二)法国的保释制度

法国1970年7月17日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典,修改了有关控制羁押决定的规定,其目的在于减少采用审前羁押,此法律条文主要呈现出三大特色:第一,确立了一个有利于预审释放的推定。第二,列举了一些例外情况和形式上的要求。第三,首次引入了“司法管制制度”(又称司法监督),给予预审羁押控制的广泛限制和规定审前保释的条件。“《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7条明确规定,只有因预审之必要,或者以保安处分之名义,才能命令实行司法管制。因此一般的规则是,在预审过程中,当事人应仍然处于完全自由状态。”⑤建立司法管制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嫌疑人获得“与查明事实真相以及维护公共秩序之要求相适应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因为,接受司法管制的人并没有受到羁押,而“仅仅是在行动与社会生活方面受到某些限制,并且法院要审查其是否真正遵守了强制规定其履行的义务。”因而可以说,法国的司法管制事实上也是对审前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保释。

实施司法管制的条件及决定。在法国,只有具备的某些条件,才能使用司法管制。第一,被审查之人可能被判处监禁刑以上的刑罚。第二,实行司法监督措施应当是因预审所必要,或者是作为保安处分措施加以规定。

保证金的设立。法国的司法管制的保证金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是为了保证被审查人可以按时并且遵守规定到庭。这一目的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保证到场。其次为了在需要判处罚金或者赔偿民事当事人损失或给付赡养费的案件中用来执行财产刑或者支付赔偿金或赡养费,如果同时判处罚金和赔偿金或赡养费的,应当优先偿付赔偿金或给付赡养费,这一目的可以称为保证支付。

违反司法管制的后果。对于违反司法管制义务的人,不论其罪行可能判处何种刑罚刑期如何,主管法官可签发逮捕证或羁押票,对其实行临时羁押司法管制没有确定的期限,原则上持续整个侦查期间,但是视不同的情形,可以于侦查终结前结束,也可以持续到侦查终结后。

三、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

(一)理念的转换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理念,才可能建立起先进科学的制度,只有真正普遍接受了构建制度的先进理念,才有可能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这些制度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要改造我们的取保候审制度,必须大力宣扬科学先进的司法理念,并最后确立这些理念。在取保候审制度的性质定位上,由“权力”向“权利”转变。李建明教授指出,如果取保候审制度在观念上不进行转变,依旧将其视为公安司法机关的权力而不是公民的权利,即使引进国外现行的保释制度也不能使羁押率有明显的下降,因此也无法到达改革和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目的。所以,在性质定位上,取保候审应是向着保障人权的方向进行下去,只有这样其他的执行理念和执法理念才能贯彻下去。

(二)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取保候审的使用条件

关于取保候审的条件,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法定主义为主,酌定主义为辅的立法例。如美国规定,对轻罪被告人,所有的司法区都适用保释,对死罪被告人不适用保释。在英国,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有权被保释,保释是原则。除叛国罪罪犯、逃犯、有所控罪行相同的前科、曾被保释但违反保释规定而未按时到庭受审者不许保释外,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可保释。保释的适用对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被逮捕人;另一种是被羁押人。其中,被羁押人包括尚未宣判有罪的人和己经宣判有罪的人。我国可以借鉴这一世界通例,在立法上首先明确对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适用取保候审,然后对不准予取保候审的情况有着特殊的规定,比如对严重的暴力犯罪或者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不能适用取保候审,对具有以下情形又没有特殊情况的刑事被追诉人,像有疾病的、怀孕的女性、未成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明确规定适用取保候审,以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三)建立保释监督管理机构

我国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建立起如英国那样的“保释支持小组”工作机构,但我国政府基层组织机构健全,公安机关有分别设置了派出所或警务区,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治保委员会,这些都是一些力量,还有包括被取保候审人员的单位、学校、亲友参加的帮教组织。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这种组织有管理和监督被取保候审人员的职能,既发挥了社区的作用,又解决了警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帮教组织,可以更好地帮助和监督被取保候审人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防止被取保候审人脱管、失控或外逃,从而更好地发挥对被取保候审人员的监督管理作用。

[注释]

①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韩涛,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②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研究,黄利,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③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陈卫东,刘计划.

④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徐静村,潘金贵.

⑤法国刑事诉讼法,法国,贝尔纳布洛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研究——兼论保释制度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的借鉴[D].黄利,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保释制度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D].吴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3]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D].韩涛,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4]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改进[D].张文,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5]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M].陈卫东,中国检察出版社.

[6]美国刑事诉讼法院诉讼程序[M].美国,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法国刑事诉讼法[M].法国,贝尔纳·贝洛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刑事诉讼法[M].日本,田口守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英国刑事诉讼程序[M].英国,约翰·斯普莱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高幸(1989—),男,西南民族大学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

作者:高幸

取保候审制度研究论文 篇3: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一项很重要的强制措施,很好的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也节约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这一制度在被大量的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许多问题,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暴露出取保候审制度本身立法上存在的缺陷,本文通过对取保候审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规范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有帮助。

关键词:取保候审;刑事诉讼;基本理念;刑诉

作者简介:秦世达,男,汉族,河北邢台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立法与实践中的缺陷

(一)取保候审期限的规定存在缺陷。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12个月。但是在理论上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3年。因为公检法都有权利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这一制度。而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保证犯罪嫌疑人的人身的相对自由,那么这一意图更应该体现在时间上,如果对犯罪嫌疑人候审的期限过长,那么这一制度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二)取保候審的适用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被取保候审人在获得取保候审之后,应该遵守不妨害诉讼顺利进行的义务与规定,其中有一项就是被取保人不能随意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县、市,脱离监管,但是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执行机关没有足够的人力与精力去监管,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被取保人脱离了管理,甚至去随意的串供,危害了被害人的利益。

(三)取保候审的救济制度欠缺。关于对取保候审的申请,刑事诉讼法第95条以及相关的解释说明,相关的主体可以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公检法也可以主去动适用,在权利人申请这一方面,只是仅仅具有申请权,不能参与决策,根本没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辩解与努力,到底是否适用这一制度,都由司法公安机关自主决定。

(四)取保候审的方式规定单一,在实践中存在因不能提供法律规定的方式而不被取保的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犯罪嫌疑人不能提供保证人而且因为生活艰辛不能缴纳足够的现金,这时根据法律的规定,决定机关就不会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即使犯罪嫌疑人有足够等值的物品也不能代替保证金,这样僵化的规定没有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以更加精细的立法规定以及实践操作来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

1.改革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

对于需要缴纳的保证金的数额,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来设置不同保证金范围,在一些贫困地区要降低金额的范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提高保证金额的范围,这都可以由司法机关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来很容易的确定的。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在根据不同人的收入来确定具体的保证金的收取,法律可以建立一个标准。同时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拿出相同的价值的等价物也可以代替现金。

2.设立有效的救济途径

对于犯罪嫌疑人获得取保候审权利的救济,可以允许犯罪嫌疑人以及近亲属、辩护律师在取保候审的申请被驳回的时候提出复议,这里的提起复议的机关不能是作出决定的机关,可以向法院或者作出决定的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对于复议的申请,相关机关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重新审查是否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制度。保证犯罪嫌疑人获得取保候审的权利。

(二)规范取保候审的执行

1.建立对取保候审的法律监督制度

在取保候审实际适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致力于加强对于取保候审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监督权力的行使应由国家的法定机关——检察机关来执行,该机关应当肩负起对于取保候审进行监督的职责。

2.加大监管力度,加重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惩罚力度

公安机关是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其应在内部设置专门的部门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取保候审的监管工作,以便深入了解取保候审的实际执行状况。监管人员可以与被取保人定期谈话,要求其定时报告自己的情况,一旦发现被取保人实施了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告知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的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取保进行一定的处理。对于被取保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朱培新.取保候审制度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3):59.

[2]杨军.浅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2):262.

[3]光焰.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10-211.

[4]周琳凯.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缺陷及其完善对策[J].宁夏党校学报,2005,11(7卷6期):69-70.

[5]吴姗姗.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4):58-59.

[6]李昌林.侦查阶段的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J].刑事法评论,2009(25卷):154-180.

[7]郑莲.浅析中国取保候审制度的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上):66.

[8]葛朋飞,陈卓.取保候审强制措施适用之困境及因应——以审查起诉为视角[J].公民与法,2014(9):58-61.

[9]唐磊.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2005(1):89-92.

作者:秦世达

推荐阅读:

上一篇:办事处工作思路范文下一篇:卫生局会议讲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