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占有制度的调整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凡是涉及到物权内容的,都有可能涉及到占有制度。但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专门性规定极其简略,只有短短的五条。笔者认为未规定占有的概念、未规定占有的构成要件、未对占有的类型进行说明等,是物权法占有制度过于简单、笼统的表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研究论文 篇1:

占有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的新《物权法》中对占有制度设置了专章,但是只做了简要规定,在现今财产利用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占有制度在物权制度日益完善的现代社会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占有的性质、地位对于更好的解释现实的复杂情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权法;占有;性质;地位 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 日通过并予以公布,自2007年10月1 日起施行。《物权法》 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问题有待说明。就以其中的占有制度为例:根据《民法通则》及其他法律的规定,是将占有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来加以规定的,并未承认占有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 《物权法》出台以后,该法在其第五编中明确规定了占有制度,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占有制度在整个《物权法》的247个条文中只有五个条文,对于占有的规定如此简略,且不论大多数公民对这五个条文是否能有深刻和完整的理解,这也与占有制度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情况是极不适应的。我仅就从占有制度这一方面简单论述一些疑惑并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提出一些观点,不求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但求对制度的进一步理解。

1 占有的性质

《物权法》第十九章对占有的规定中回避了占有的定义,也并未对占有的法律性质做出明确规定,只是在第241 条规定:“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占有及占有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占有( possessio) 一词是由“posse”( 权力、掌握) 和“sedere”( 设立、保持) 二字合成,即对物件设有权力,乃指对物件的事实上的支配、管领。罗马法一般认为,占有是事实而不是 权利。 占有在古罗马的历史发展中被用于描述一种事实上的优越地位,即某一主体对某一具体的物拥有现实的、排他的支配地位。 日耳曼法上,占有(Gewere)被认为是一种权利,所有的物权均以Gewere的外形(持有或用益)来表现,占有被称为“权利的外衣”,并没有与所有权严格区分。现代法上的占有制度并不仅仅来源自一端,不仅具有罗马法占有制度的精神,同时也继受日耳曼法的占有制度的特点。

占有制度产生到发展至今,在各国民法的编排体例上不尽相同,除了本国国情的影响外,对于占有法律性质的不同看法也影响到相关立法:第一,认为占有是一种事实。如《德国民法典》将占有规定在物权编的第一章,该法第854条规定:“物的占有,因对物有实际的控制而取得。”《瑞士民法典》也认为占有为一种事实状态,将占有规定在物权编的的最后,该法第919条规定第1款规定:“凡对某物进行实际支配的,为该物的占有人。”第二,认为占有是权利。如《日本民法典》则规定占有为权利,直接规定了占有权,有放置于物权篇的总则和所有权中间,体现了占有作为物权基础的意思,该法第180条规“占有权,因以为自己的意思,事实上的支配物而取得。”在日本民法中,占有权是把占有这一事实即以为自己的意思而持有的事实作为法律要件而产生的一种物权。第三,将占有规定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如前苏联的《苏俄民法典》第92条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所有人对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它倾向于认为占有是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当财产由财产所有人实际控制的时候,占有只是作为财产所有权的一个具体权能的状态,依附于财产所有权而存在。

在我国《物权法》未出台以前的《民法通则》承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立法体系,将占有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加以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对占有的规定是在71 条: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实际中,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相当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占有的规定。在新《物权法》中并没有规定占有权,而只是规定为占有,并且将占有置于《物权法》的最后一编。由此可见,我国更倾向于认为占有是一种事实。

2 占有的地位

对于占有在物权体系上的地位,我国民法理论界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基本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辅助地位、平等地位和基础地位。辅助地位是被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认为占有制度应当作为物权的辅助制度,占有应被界定为一种事实状态,否则会破坏传统物权体系的轮廓。平等地位则认为占有应与所有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所有权并不以实际握有财产为前提,实际握有的事实是财产利用的先决条件,而占有是对实际握有事实的定性和解释,因此,与占有无法分离的不是财产归属,而是财产利用。中国的物权制度,应该成立所有权和占有权,作为并列的两种物权。”基础地位说与传统占有的辅助地位说刚好相反,认为占有在物权法中处于基础地位。“占有是物权的起点,在不具有任何法权因素的纯粹占有中,包涵了物权法的全部最为基本的特征:意志性、支配性和排他性。占有构成物权实现其支配性和排他性的基础。”

我国新《物权法》中新增设了占有制度的规定,将其放在《物权法》的最后一编,有所突破,但是仍未打破传统的对占有的定位。显而易见的是,在新《物权法》中,我国对占有制度在的编排很体现的是承袭了传统民法的观点将占有定位为辅助地位。

3 结论

经过仔细分析,占有制度中的“占有”并不是仅指构成所有權权能之一的占有权能,而是还包含了控制财产的一种事实。当事人占有某项财产可能具有法律根据,也可以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民法学界的通说将占有定性为事实,是为了在于更好地保护和支持占有。并且“占有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权利或利益的外在体现。对占有进行保护,也就是对站立于占有‘ 背后’ 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法律保护占有,就是保护占有人的这种民事利益,只不过在法律上没有认为它是一种权利而已。”

由于“现代社会的财产利用趋向于创造远高于财产原有价值的财富。”没有对物的占有,使用不知从何谈起,所有权制度侧重于物的归属确认,占有制度侧重于物的利用。在现代社会中,财产归属关系固然重要,但财产利用关系同样重要,财产利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利用的日益重要,占有制度也应该相应的发展得以满足现实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当然认识占有制度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否认所有制度的重要性,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部不过分的扩张占有制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占有权的观点有待商榷,因为占有制度的内涵并不是占有权所能完全涵盖的。物权立法须尊重传统更需结合国情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符合社会现实,对于占有制度的规定也应该如此。权利保护对中国人固然重要,但正确对待占有并不是削弱对权利的保护。新《物权法》的占有制度从241 条到245 条共有五条内容,其中四条内容是对权利人的权利和占有人的义务的规定。可见,《物权法》对占有立法以“占有人的义务为中心”与占有制度应有之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合的。

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经济学角度看,占有本身就是所有制,占有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关系。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占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法律现象。丘汉平先生说:“ 罗马法上最繁复问题,厥为占有。不惟意义纷纭,且议论滋多,莫衷一是。”可见占有制度内涵的复杂与深刻。而我国法律向来以“宜粗不宜细”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使立法只具有宣示作用,可操作性很差。对于占有制度的简单规定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占有制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社会日益发展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法律未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能够充分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向甬.论占有制度在现代物权法中的优越地位[J].南华大学学报,2006.

[2]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物权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丘汉平,罗马法[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作者:刘 静 盛 函

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研究论文 篇2:

《物权法》的占有制度探讨

[摘要]占有制度的调整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凡是涉及到物权内容的,都有可能涉及到占有制度。但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专门性规定极其简略,只有短短的五条。笔者认为未规定占有的概念、未规定占有的构成要件、未对占有的类型进行说明等,是物权法占有制度过于简单、笼统的表现。

[关键词]占有的概念;占有的构成要件;占有的类型;简单;笼统

占有制度是一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物权制度,它调整范围极其广泛,可以说凡是涉及到物权内容的,都有可能涉及到占有制度。但物权法对占有制度的专门性规定却极其简单,只有短短的五条,有些内容应进行明确却未做规定,这不能不说占有制度的规定是简单、笼统的。对此笔者分别从占有的概念、占有的构成要件、占有的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以促进、完善我国物权法的占有制度。

一、未规定“占有”的概念

占有的概念是占有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但物权法在占有制度中却未对占有进行任何定义,这在法理上是说不通的,似显占有制度的过于简单和不严谨。

占有这个概念历来就有多重涵义,在法学上有“事实说”、“权利说”、“所有权权能说”、“非所有人占有说”等多种学说,而且对占有的不同定义也会产生不同的占有制度。因此对占有进行定义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占有的学说中,最为典型的是事实说和权利说,本文也仅通过这两个学说来说明“占有”概念的规范应考虑的层面。

1.事实说

该学说认为占有是一种事实状态,而不是权利。

事实说源于罗马法。在罗马,占有是指人可以充分处分物的、同物的事实关系,它同时要求具备作为所有人处分物的主观意图,即占有的含义是指真正的掌握对物的事实的控制状态。因此,在罗马法中,占有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事实状态,并且认为,“所有人”与“占有人”可以分离。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

2.权利说

该学说认为占有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事实状态。

占有是使物的占有人(包括合法占有人与非法占有人)在受到他人非法侵害的时,因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成为一种权利。权利说是由于《日本民法典》的颁布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的。《日本民法典》将占有置于物权编中,并直接称为占有权。在日本民法中,占有权即为占有的概念。

马克思曾指出:“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第382页)这一论述表明: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实际占有,一方面表现为事实;但同时说明,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定、法律的调整,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占有,才被法律所保护。

很显然,我国占有规定采用了单纯的事实说。“占有是人对物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物权法释义)。如果仅简单地这样规定的话,那么对偷来的、抢来的物的占有岂不是也要保护了吗?因为物权法占有制度245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显然不是立法者的初衷,更不符合民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对权利人也会造成损害。因此本人认为:仅以存在占有事实就进行保护的规定是不妥的。它会造成司法的混乱,让当事人费解,给社会造成误解。

笔者认为要对占有进行相应的科学的定义,不应单纯地采用事实说,而应采用权利加事实说较为妥当,这样占有制度才能逻辑地建立起来,权利人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二、未规定“占有的构成要件”

占有的构成要件,也应是予以明确的,但物权法却未做说明,也说明了占有制度规定的简单。

在对占有进行保护时,必然会涉及“构不构成占有”的判断。笔者认为占有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占有人应是确定的

对于物的占有,占有人应是确定的。但若按现行法规来确定占有人,有时还真有点困难。请看某地方报纸法制专栏刊登的一个法律咨询案件。

一老妇家住农村,相邻是一对年轻夫妻。很久前,夫妻二人出去打工再没回来。2008年春天老妇的儿子要结婚,她就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儿子居住,自己搬到了邻居的房子居住。,5月份来了两个自称是邻居丈夫的哥嫂的人,他们强行把老妇从邻居的房子赶了出来,自己住了进去。老妇问律师,我是否可以让他们把房子腾出来给我居住呢?律师解答:你占据邻居家的房屋,虽是一种无权占有,但只要你有占有的事实存在,占有状态就应受到保护。依据物权法245条的规定,你可以要求现在的占有人返还原物,即你原先占有的房屋。

律师是依法解释的,但如果是这样的话,疑问就产生了。对同一个物,先后产生了两位占有人,同样存在占有的事实状态,法律该保护谁呢?面对先后占有,法律似乎要陷入一个循环保护的尴尬境地。如果老妇有权请求侵占人返还原物的话,则又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既然法律规定“只要占有事实存在,就受法律保护”,那么此时占有房屋的邻居的哥嫂,他应该受到保护,而不是老妇。怎能既要保护占有的事实状态,又要让占有人返还占有物呢?

这就是占有制度的简单规定导致出来的法律悖论,也是单纯的事实说必然产生的弊端。如果按现行的物权法的规定,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占有人有时将难以确定。

2.占有人具有主观意思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既然人要对物进行控制和支配,那么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必然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项有一种意识。而如果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占有”的状态,那么要如何确定这种“占有”行为,继而在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的保护呢?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假如一位乘客把包遗忘在出租车上,在司机全然不知道的情况下,那么从事实上看可以说该包处于司机的控制和支配下,但本质上司机并没有对该包实施实际的控制和支配,因此该种占有应该不能成立。但如果司机发现该包并把包置于隐蔽处,那么我们应该认为该司机对乘客遗失的包实施了占有行为。因此占有是否具有主观的意思应成为占有行为是否发生的一个构成要件,而不应只要存在占有事实就认定占有行为成立。

3.存在占有物

占有物,为占有的对象,系指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法对此规定的比较详细,本文不再单独说明。

4.存在实际上的管领力

所谓对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力,指对物的支配具有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由于占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判断人对物是否具有管领力,须从人对物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占有的空间关系指人与物在场合上须有一定的结合关系,强调人对物的现实支配;占有的时间关系,强调人对物在支配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果不强调这两点,则无法说明人对物的管领已处于须排除他人干涉的状态。除上述两点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间接占有、辅助占有等占有形式,使占有变得丰富、复杂,认定占有的管领力也复杂起来。间接、辅助占有形式使直接支配渐次扩大至观念的支配,占有概念体现出扩大与限制并存的状态。如出质人作为间接占有人通过质权人的直接占有使占有成立,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受雇人作为占有辅助人,虽有占有的事实却不能取得占有权。由此可见判断是否存在占有的管领力并不能仅从是否具有占有事实来判断,占有制度“仅保护占有事实”的单一事实说的规定再一次表现出简单、笼统和相互矛盾的遗憾来。

三、未说明“占有的类型”

占有的种类非常丰富,划分标准也非常多。简单说来有如下的图示分类。

占有除去上面的简单划分模式外,还有大量的分类名称。根据占有是否依据本权,划分为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根据占有人是否以所有意思进行占有,可分为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根据占有人在事实上是否占有其物位标准,可分为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根据占有人的人数为标准,可分为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根据占有人是否亲自占有为标准,可分为自己占有与辅助占有;根据占有在时间上有无中断为标准,可分为继续占有与不继续占有等种类。

占有种类是如此的丰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占有进行区分,对占有的保护也应该有区别的对待。一方面,法律不应该笼统的对一切占有进行同样的保护,这样的话(偷盗占有、贪污占有也受保护?)势必造成法律的不公正。另一方面,会造成人们对法律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人们会认为公平不能通过法律得到维护,正义不能通过法律得到伸张,导致人们对法律的期待值下降。

在占有保护制度上,最有争议的是法律对“非法占有”是否进行保护的问题。

根据现行法律,普遍的说法认为:非法占有受到法律保护。难道非法占有人也该享有占有保护请求权吗?

有学者指出:所谓“非法”占有,表示法律否定了该占有行为,占有人不得为该占有之行为。因此,非法占有人不享有占有保护请求权。

该学者以全国人大法工委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说明:“占有保护的理由在于已经成立的事实状态,不应受私力而为的扰乱,而只能通过合法的方式排除,这是一般公共利益的要求。例如甲借用乙的自行车,甲到期不还构成无权占有,乙即使作为自行车的物主也不可采取暴力抢夺的方式令甲归还原物;而对于其他第三方的侵夺或者妨害占有的行为等,甲当然可以依据本条(《物权法》第245条)的规定行使占有的保护。因此可以看出,占有人无论是有权占有还是无权占有,只要其占有受他人侵害,即可行使法律赋予的占有保护请求权;而侵害人只要实施了本条所禁止的侵害行为,即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不问其是否具有过失,也不问其对被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是否享有权利。”

该学者认为:借用合同到期,即使是借入人不履行合同归还物品,出借人也不能采取暴力方式夺回自己的物品。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借用人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并不包含借用标的物),并非保护借用人的无权占有。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任何人不得通过非法手段从非法占有人处取回占有。但因此也不能推论非法占有受法律保护,非法占有人享有占有保护请求权。

虽然有些学者进行了相应的说明,但对这个问题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非法占有受到法律保护,要不然就不会出现普遍的看法。对此法律释义也没有阐述得清楚明白。

结语:

占有制度是对人们占有行为的评价与引导,是对占有道德的引领和倡导。占有制度作为物权法的重要制度,在民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构建完善的占有制度对于完善物权法、维护交易安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地规范占有制度,仍是一个重大的法律和社会课题,有待于更多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完善物权法的占有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锡鹤.物的概念和占有的概念.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4).

2.马晶晶.北大法律信息网.论我国物权法上的占有制度.2007.

[作者简介]张攀(1965—),女,辽宁海城人,讲师,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者:张 攀

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研究论文 篇3:

对物权法中占有制度若干问题的探析

摘要:占有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它的出台是我国物权法立法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和进步,对于市场经济的缺陷不断凸显的今天,利用法律对市场秩序加以规范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占有制度还不够成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关键词:物权法 占有 制度

一、引言

占有制度的规定,对完善我国财产法律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占有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并由它们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相互影响孕育而成的。其中,罗马法偏好于占有人或者主人对实物的实际处置权来对占有进行规定,日耳曼法则未将事物的占有和所有严格地划出分析清晰的分界线,认为占有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物权。占有和实际上的处置权相统一,便是权利的雏形。在现代相关物权法中的占有制度就是在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相互作用下衍生出来的。

我国于200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物权法》中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立法空白填加了实质性内容。过了一年后,在08年3月16日,我国又进一步细化了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的规定,我国物权法依照我国发展阶段、基础条件和社会行为风俗和习惯将占有与所有权、担保物权等非常明确的相关物权并列,并对在物权法中对占有制度进行独立编制,这反映了占有既与其他相关物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体现了占有作为特殊制度在物权法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尽管我国在占有这一重要的物权立法领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是与法律体系完善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占有制度的立法上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我国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这不仅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需要,更是适应我国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各种法律关系愈加复杂化对法律提出的更完善的需求。

二、我国物权法中占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解析

从当前我国《物权法》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安排,以及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占有制度的立法还存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 占有制度概念、性质等基本问题界定不清晰。在我国物权法第五编中,单独以独立的一编对占有进行了规定,这是我国民法工作历程中的一大重要进步,但是该编只有一章的篇幅,而具体的法条也只有5条,这对于占有制度牵涉到多个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质是杯水车薪,无法完全满足占有案件的审判。该5条中并未出台具体细则条例对占有的性质、概念进行清晰的定义。首先,关于占有的性质问题一直是立法界所争议的热点。在我国,学者们也为占有是事实还是权利而存在着较大分歧。大部分法学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占有定义为事实,然而这一想法并未在物权法中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得以实现。对于严谨的法律来说,法律条例未对占有进行明确的说明和定义,会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一系列问题,为切实运用占有制度带来困扰,为审判带来困难,因为对占有的性质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法律对占有加以保护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占有被认定为是一种事实,那么法律以事实的依据来对所有的占有加以保护,而不理会占有人的占有权利是否真正存在。在涉及占有的诉讼案件中,法院也仅会考虑对占有的侵害,而对真实的占有权利不加以考虑。但是,如果占有在法律上被定为具有权利的性质,那对占有制度的运用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占有被当做权利时,按照权利的取得需要合法的法律原则,任何通过非法或者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占有(权利),在法律上是不予承认和保护的。尽管我国物权法第五编并未明确占有的性质,但是考虑到条例中并未出现占有权等规定,主流普遍将占有认定为事实。

2.占有制度对于占有人必要费用的返还没进行明确。在《物权法》第五编第二百四十三条对占有人必要费用的返还问题进行了规定,该条规定基本反映了善意占有人和恶意占有人在必要费用的返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即他们都负有返还原物及孳息的义务,但是善意占有人比恶意占有人多了一项权利,那就是善意占有人对必要费用拥有偿还请求权。但是关于必要费用返还上,占有制度规定中还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析:第一,该规定对善意占有人予以了保护,赋予了其对必要费用具有偿还请求权的权利,但是对恶意占有者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并未予以保护,对恶意占有者的惩戒过于严重,或者显得有些一刀切。在符合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下,对于恶意占有者的必要费用应当予以保护,就此恶意占有人应该拥有以无因管理为由提出对必要费用的偿还请求。第二,该条规定只涉及对必要费用的规定,但是在占有物的有益费用并未作出规定。在占有人占有物品时,可能会增加物品的价值,产生有益费用,比如对房屋进行再装修,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更新或者加装设备等,对于这类有益费用,占有制度并未进行规定。对于这方面的立法也需要我国在未来立法中加以明确。

3.占有制度对于占有物损害赔偿的问题。对于占有物的损害赔偿问题的处理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这类损害是否可以归责,对于可不可归责是在物权法占有制度中我们需要探析的问题。对于占有人占有期间,占有物的损害或者破损的责任问题,各国在立法中以公平为准则,对可归责于占有人和不可归责进行区别对待并加以法律上的明确。在对占有物的损害的责任无法归咎于占有人时,占有人一般不承担对占有物损害的赔偿,而当有可靠的事实表明占有物的损害占有人负有责任时,占有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赔偿责任受到占有人是否善意或恶意的影响。回过头来看我国物权法第五编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我们会发现该规定并未对占有人在占有期间对于占有物损害赔偿责任做出详细的规定。对此我们只能参考《民法通则》来做进一步的分析,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对于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使得占有物出现损毁灭失的,应该对于损害是否是由占有人造成的进行界定,对于不可归责于占有人的占有物损害的情况,占有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占有物损害赔偿责任的归属,我国物权法中占有制度需要进一步加以规定。

4.占有制度中占有保护请求权问题。物权法第五编第二百四十五条对占有保护请求权进行了规定。占有保护请求权由以下三个权利组成,即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占有妨害除去请求权和占有妨害防止请求权,对此我国法律还对返还占有物的请求权进行了一年的除斥期限,这是由保护占有物具有时效性、暂时性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占有保护请求权的理解,我们必须将其与物权请求权加以区分,两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是在调整法律关系上、实现功能和作用以及行使主体和期限限制的要求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首先,占有保护请求权的行使方法不同。占有保护请求权行使的途径有且只有一条,行使该项权利必须通过诉讼的手段来实现,但是物权请求权的行使手段就多样化得多。其次,占有保护请求权的功能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保护占有本身之外还对本权也加以了保护,而物权请求权功能在于当物权的完整形态受到他人侵害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保护。再者,范围不同。占有保护请求权范围较大,在我国占有被普遍当做事实,占有的事实性质使得其可以具有多种法律关系内涵,这就扩大了占有保护请求权的使用范围,而物权请求权是针对权利(物权)而言的,其使用基础只能以物权为先天条件,这便缩小了其使用范围。最后,占有保护请求权具有期限限定。占有保护请求权有除斥期间的规定,期限为一年,这目的是出于督促占有人及时行使权力,但对于物权请求权,我国法律并为对其除斥期间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基于物权请求权的使用基础不同,且物权作为特殊的权利具有排他性,所以对于物权请求权不应有除斥期间的限制。

三、结论

在《物权法》对占有制度进行规定,无疑是我国在物权法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占有制度对于《物权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占有是物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其对物的归属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物的效用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占有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历程中才刚刚起步,可以看到我国在完善物权法,加强占有制度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不断地法学理论创新下,在司法实践的经验积累上,我国的占有制度将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2]刘智慧.中国物权法解释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694-695

[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释义和立法解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作者:李小博

上一篇:信用社岗位竞聘演讲稿下一篇:高中生开学典礼演讲稿精编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