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音乐剧音乐鉴赏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歌剧音乐剧音乐鉴赏

以音乐剧为参照思考歌剧创作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歌剧问题的研讨会,缘于我在2002年参加创作的音乐剧《日出》,在2017年6月以歌剧的形式复演,这才与歌剧界有了交集,得以听到歌剧界各位的真知灼见。

歌剧一直是我深为崇敬的艺术形式。在做学生时,得到的“灌输”是“歌剧是艺术殿堂最高的音乐形式”,听西方歌剧时总抱着敬畏的心理去打消自己听觉上的不习惯。毕业后成为专业的电影音乐作曲,和歌剧就没了联系。1990年代曾有过一次结缘的机遇,那是为上海歌剧院写一部歌剧《郑和》,但之后也因故作罢。但我对这种在舞台上用音乐和戏剧结合的艺术形式总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1992年,我在纽约看音乐剧《猫》,这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这种音乐戏剧形式,非常喜欢。这和我看歌剧时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不是“敬畏地学习”而是“喜悦地欣赏”。我好像找到了另一种音乐戏剧的呈现方式。回国后我就与吴贻弓、董为杰合作写了这部《日出》。也因此,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学科的工作。要做老师,就必须学习:学习音乐剧的历史,分析音乐剧的作品。越学就越觉得仅在音乐剧的领域里研究音乐戏剧是比较狭隘的,必须结合西方歌剧、民族歌剧和中国戏曲来观察比较,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音乐戏剧。这也是我院音乐剧系后来改名为音乐戏剧系的原因。

我对歌剧的研究是“浅薄”的,是将其作为音乐剧的对照物来观察的。这次,我也想把音乐剧作为歌剧的“参照形式”,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在音乐剧创作时的一些思考。

一、先确定受众,再选择手段

创作和制作一部剧,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也就是说要想好你的创作是给哪些人观赏的。不要以为有了一个好的“题材”就可以做一部好戏了,不考虑“受众”这个问题,创作和制作就会处于盲目状态。有广大“受众”关心的题材,的确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但不确定“受众”,就无法找到体现好题材内容的表现手段——说到底,观众是来欣赏表现内容的手段的(因为作为舞台艺术的歌剧和音乐剧都是“表现生活”的艺术,而不是像电视剧那样是“再现生活”的艺术,这是大家所共知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群体性的“受众”,由于生活经历、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的差异,对一部作品的观赏认知会有较大的不同。在国外,音乐剧是文化产品,受众认可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票房——所以有的剧可以演十几年,甚至连演42年[编者注:外百老汇音乐剧《异想天开》(The Fantasticks),首演于1960年,为世界上演最长的音乐剧],而有的戏演了一场就下档(不止几十部)。这是由观众的态度所决定的。

和国外制作人一样,我国的音乐戏剧制作方也希望要面对广大“受众”的欣赏习惯去创作和制作,让作品得到广泛的接受。但另一方面,受众的欣赏习惯是分层次的,一个作品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就算是同一受众群体,他们的欣赏也是流动的、渐进的,不会总停在一个水平层面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纽约的音乐剧界就采用不同的剧场演出不同的戏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也就是所谓的“百老汇”(成熟的商业戏)、“外百老汇”(新戏接受市场的考验)和“外外百老汇”(打破常规的实验性的小剧场戏)。这样的区分好处是一旦确定了受众群,创作者的表现手段就有了具体的方向。

二、既尊重歌剧体裁的传统,又要打开创新思路

确定戏剧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确定该剧的结构类型。这里是指音乐和戏剧结合的不同方式而产生的不同作品类型。从创作方法上讲,可以从“戏剧”出发要求“音乐创作”具有戏剧性,完成戏剧目的。音乐剧里通常称其为“剧本音乐剧”,一般来说就是“戏+歌+舞”。这种类型的优点就是戏剧脉络清晰、歌曲通俗易懂、舞蹈情绪欢乐,整场戏寓意明确、节奏明快、受众群广。从音乐的角度去说,就是因为受众广泛,纯粹“歌曲”类型的音乐剧从其黄金时期一直到本世纪还是占有主要地位:但就音乐本身而论,其唱段内部的戏剧性是薄弱的,它的戏剧性只有在不同段落的对比中才会形成。

从艺术发展的规律上说,加强音乐戏剧性的要求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样在创作方式上就有了另一种视角:这就是从“音乐”出发去要求“剧本写作”具有音乐性,让剧本为音乐戏剧性提供可操作的基础。在上世纪后半叶音乐剧的发展中,特别是在桑德海姆的作品中,用这种思路去创作,使音乐的戏剧性大大加强。在音乐戏剧中这是一种必然,无论中外都有同样的情况,西方歌剧的发展是这样,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是这样。从民间小戏的音乐和古典戏剧如昆曲的音乐的“曲牌体”,发展到近代戏曲如京剧、越剧等音乐的“板腔体”,都体现了音乐戏剧中音乐戏剧性不断加强的结果。就拿我们的民族歌剧来说,从《白毛女》音乐的歌曲化结构到《江姐》等剧目音乐的所谓“成套唱腔”的演化也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无论是哪一类音乐戏剧,当形成自己特有的样式、类型的时候,剧本创作就要按这个方向去写。在我们的戏曲创作中就是这样做的。戏曲的音乐样式基本是固定的,剧作家写作的格式因此而明确:而在音乐剧的创作中按音乐的固定样式,如“摇滚音乐”“嘻哈音乐”去写剧本的方式也是非常常见的,最近引起轰动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路生说,音乐戏剧的剧本要旨在于“设计能引起强烈冲突,以及由冲突带来深厚情感空间的特殊人物关系”。近期,我们在歌剧题材上写近代和当代人物的比较多。这类作品因为需要真实的史实,所以很容易写成“编年史”,这给创造特殊的人物关系带来一定的困难,很容易削弱人物的感情表达,给音乐表现提供的空间很小。在歌剧创作中,当你明确了“受众”,也应该按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考虑音乐和戏剧结合的方式。从实践来看,由戏剧出发去要求音乐创作,受众比较广,剧作家也较为主动,比较能完成主旨任务。倘若从音乐出发去要求剧本的配合,作曲家就应该起主要作用。这在西方歌剧中是必然的——当我们谈起某一部歌剧时记住的总是作曲家,就是這个原因。在音乐剧的实践中也是这样,有时甚至剧作家和作曲家是同一个人,如《汉密尔顿》《吉屋出租》。所以我们的作曲家要加强戏剧修养,最好自己能当编剧、当词作者,至少能根据音乐的需要去调整唱词。但不管是何种创作方式,剧本一定要符合特定的音乐结构去安排各种段落,如声乐的、器乐的、合唱、重唱、独唱、小型单曲和核心唱段(大咏叹调),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大结构,那一定能使我们歌剧的音乐戏剧性大大加强。

三、融合其他手法时,注意内部统一

有关音乐戏剧呈现的手段,语言问题是一个关键,这也是受众接受作品的关键。这里指的语言主要是指音乐语言(剧本语言问题也应该如此)。而音乐语言有创作和表达(主要是指演唱)两方面。

第一,一定的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在表达情绪的同时,也代表了一定地域、时代的文化。而对一部有时代背景及地域方位的音乐戏剧来说,用音乐来诠释这些特征是必须的。创作音乐剧的音乐时这是思考的重点,如《艾薇塔》的拉丁风格、《吉屋出租》的摇滚风格等等。当然西方歌剧中的这种例子也很多,如《鲍里斯

戈杜诺夫》《卡门》等等。中国戏曲是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所以音乐中的地方特色非常鲜明,因而民族歌剧的音乐地方特色也亦然。《白毛女》的河北民歌,《洪湖赤卫队》的湖北民歌,《江姐》的四川川剧音乐都把戏剧的时空内容体現得很到位。当然,地方音乐只是一种手段,有特殊意义的音乐旋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如代表军队的不同进行曲就具有时代和人群的识别度,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也如此。除了这些表面层次上的文化内涵外,从更深的音乐结构上来说,不同的音乐结构织体如管弦乐队、室内乐队、民乐队、流行音乐乐队,都会给音乐戏剧带来不同的文化含义。

第二,演唱是音乐戏剧最容易贴近受众的表演手段,一定的曲风要有相对应的演唱方法来完成。音乐剧的演唱,从一开始贴近轻歌剧的唱法到贴近各种流行音乐的唱法,都是随着曲风的改变而变化的。我国的民族歌剧直接来源不是西方歌剧,而是中国的民间歌舞和戏曲。中国戏曲的演唱方法就是根据音乐风格和中文语言(地方语言)做到“字正腔圆”的,所以好的民族歌剧演唱应该做到与音乐风格和戏剧内容完全吻合。在原创的歌剧中,演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作曲家做到“词曲匹配”,当然演员也要做到发声和吐字的吻合。特别对学美声唱法的演员来说,把科学的发声和清晰的吐字结合起来,完成塑造人物的音乐戏剧任务,不然就会像那句调侃的话——“作曲死在演员手里”。我认为,在演出时打字幕实在是在创作和演唱不到位时的无奈之举。

四、注意音乐与戏剧的有机结合

要从不同类型的音乐戏剧中学习表现手段来创作歌剧,不能固定在一个视角上,或一种形式里,必须要开阔视野。不管什么地区和民族,音乐戏剧永远是受众需要的艺术形式。他们创造的音乐戏剧样式尽管语言不同、表现的材料不同,但在体现人的感情需求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也必须充分认识各种音乐戏剧的内部同一性,也就是说各类音乐戏剧都有自己的规范。所以在创作歌剧时根据受众的需要及认定的风格样式,把音乐和戏剧的材料结构在内部统一的“样式”里成为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在“想”的时候要开放,想一想、捋一捋,哪一种音乐戏剧手段是可以借鉴的:在“做”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手段——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思考的。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各种音乐戏剧语言的特殊性,如戏曲的音乐戏剧性呈现主要靠线性的“板式”,而西方歌剧主要靠纵向的“声部”等。但是,把不同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常常会产生“违和”的现象:所以认清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内在特性,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结构里就成为关键。

作者:金复载

第2篇:论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本文以多元化、民族化、抒情化为三大理论视角,对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且比较深入具体的论述。力图对于我国歌剧的音乐创作,提供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歌剧;音乐;审美特征

歌剧,按《辞海》的释义,为“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 (注:《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0页。)

由此可见,“以歌声为主”和“音乐戏剧”,是歌剧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说,音乐是歌剧的核心和支撑。因此,研究探讨歌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对于整个歌剧,会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这对于我国的歌剧艺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多元化

歌剧音乐的第一大审美特征,就是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充分体现出歌剧音乐的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也充分体现出它的动态性、发展性、创新性特点。具体而言,这种多元化又可以从以下五大层面来理解。

其一是类型的多元化。歌剧的主要类型,有西洋歌剧、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剧三种。每一种类型,又可细分为更小的类型,例如西洋歌剧,就又分为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多种。又如音乐剧,又可细分为纯音乐剧、音乐舞剧等多种,特别是音乐舞剧,更是音乐与舞蹈的多元组合,如最近阿根廷上演的音乐剧《探戈女郎》,就是成功的范例。

其二是构成的多元化。歌剧音乐的构成,也呈明显的多元化格局,仍以西洋歌剧为例,其音乐构成就有序曲、间奏曲、舞曲、进行曲、终曲、配乐等器乐形式;也有咏叹调、宣叙调、咏叙调等声乐形式;还有独唱、重唱、合唱、伴唱等演唱形式……如此等等,都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其三是唱法的多元化。歌剧的三大类型,分属于三种不同的唱法:西洋歌剧属于美声唱法;民族歌剧属于民族唱法;音乐剧则属于通俗唱法。

其四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三大类型的歌剧,产生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其文化背景是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标榜,以“人文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为核心,以冲破反动宗教思想的束缚,摧毁严禁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旧礼教,彻底背叛崇尚“神”的观念,追求“人”的生活,要求“人的个性解放”,表现对新生活的热爱,追求真理,歌颂纯真爱情等为特点。中国的民族歌剧产生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其文化背景是以“新文化运动”为核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猛烈冲击封建主义,广泛宣传民主主义,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等为特点。音乐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因其以纽约的百老汇为演出中心,故又称“百老汇歌舞剧”,其文化背景是以现代都市商业文化与市民文化为核心,以通俗化、浅显化、平民化、轻松化为特点。

其五是创作原则的多元化。比起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创作的“以一总万”、“以少胜多”原则下的“一曲多用”,歌剧音乐创作则以“以万总万”、“以多显多”原则下的“多曲多用”为特点。所谓“一曲多用”,即不同剧目、不同人物、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均用相同唱腔;所谓“多曲多用”,即不同剧目、不同人物、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情感,分别创作不同的音乐。

二、民族化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民族化作为闪光点与动情点,乃至作为生命和灵魂。正如俄国伟大的作家赫尔岑所言:“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 (注:赫尔岑《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而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 (注:《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8页。)

歌剧音乐也以民族化为其第二大审美特征。具体而言,这种民族化可以从以下四大层面来解读。

其一是西洋歌剧音乐的民族化。西洋歌剧音乐虽然产生于意大利,但是后来发展到世界各国,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风格。例如意大利歌剧原有的热情奔放、夸张外露的风格;德国歌剧的含蓄严谨、细腻优美的风格;奥地利歌剧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风格;法国歌剧的浪漫清新、秀丽典雅的风格;俄国歌剧的沉实厚重、雄浑宏大的风格;日本歌剧的小巧精致、多愁善感的风格等等。同样,中国的西洋歌剧,也显示出真挚亲切、自然质朴的“中国式”风格。

须要指出的是,西洋歌剧音乐的民族化,是由整个剧目的题材、主题、人物、风格的民族化所决定的。例如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作曲的西洋歌剧《图兰朵》,因为描写的是一位中国公主图兰朵的故事,所以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用作剧中第一幕中的女声合唱曲,以增强中国的民族化特色;又如普契尼作曲的另一部西洋歌剧《蝴蝶夫人》,因为描写的是日本女子巧巧桑(蝴蝶夫人)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相爱成婚,后被平克尔顿所弃,悲极自刎而死的故事,所以采用了日本民歌《江户日本桥》、《赵后狮子》、《樱花》等的旋律,以增强日本的民族特色。由此可见,西洋歌剧音乐的民族化是开放的、动态的,而不是封闭的、僵化的,亦即不仅具有本土性,而且具有异国性。

其二是民族歌剧音乐的民族化。我国民族歌剧的音乐,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自立于世界歌剧艺术之林,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如民歌、民族器乐曲、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等音乐精华,从而彰显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与独特艺术魅力。例如《白毛女》的音乐就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青阳传》、《拾麦穗》等音乐素材;《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的音乐就吸收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素材;《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的音乐,就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就吸收了湖北天沔花鼓戏、襄河民歌《襄河谣》及其他民间音乐素材;《红珊瑚》的音乐就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与地方民歌的音乐素材;《红霞》的音乐就吸收了江南民歌与昆曲的音乐素材;《刘三姐》、《阿依古丽》、《柯山红日》、《苍原》等剧的音乐,也分别吸收了壮族、哈萨克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特别是《江姐》的音乐,广泛吸收了川剧、婺剧、越剧、京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等多种戏曲、曲艺的音乐素材,构成了一道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民族音乐的亮丽风景线。

其三是音乐剧音乐的民族化。音乐剧最初的音乐,以美国的黑人民歌与爵士乐为音乐素材,形成流行音乐风格。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音乐剧的音乐,也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例如我国近年来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就通过流行化与通俗化的作曲及演唱,将原影片中的插曲名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演绎得十分精妙,充分展示出音乐剧音乐民族化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各种音乐剧音乐的地域化。无论是西洋歌剧还是民族歌剧、音乐剧,其音乐均共同显示出地域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地域化是民族化和全球化的有效途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注: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91页。)张葆成先生也认为:“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 (注:张葆成《黑土戏剧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西洋歌剧音乐的地域性特色,自其诞生伊始,便十分鲜明。仅以意大利歌剧为例,就因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形成了罗马学派、威尼斯学派、米兰学派、波隆学派、拿波里学派等多种。我国的民族歌剧音乐,也有山陕风格、关东风格等多种。音乐剧的音乐同样如此,例如《鹰》、《山野里的游戏》等剧的音乐,就充满黑龙江地域音乐的特点,因而被称作“黑土音乐剧”。

三、抒情化

歌剧音乐同所有的音乐一样,都以抒情化作为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关于这一点,早就被世所公认,也在歌剧人中达成共识。人们都信奉黑格尔的一段名言:“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 (注:转引自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人们也赞赏李斯特的一段警语:“……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 (注:同上,第264页。)具体而言,歌剧音乐的抒情化,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来分析。

其一是人物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几乎所有歌剧的音乐,尤其是其中的声乐,都以抒发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为明显特征。例如西洋歌剧《蝴蝶夫人》中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就抒发了蝴蝶夫人对爱人的思念、期盼、等待、担忧等等多种情感。又如民族歌剧《江姐》中江姐的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也抒发了江姐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共产主义的深爱之情愿为革命牺牲一切。再如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的唱段《怀念战友》,同样抒发了阿米尔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之情。

其二是作曲家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歌剧音乐创作同所有的音乐创作一样,是作曲家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强烈情感,化为剧中人物的情感。这种“化”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的“情动”过程。

其三是演唱者与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歌剧音乐同所有的音乐一样,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是具体的音乐而不是纸上的乐谱。而把作曲家的乐谱变为真正的声音艺术,再把它们传达给受众,以收到用心拨心、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就离不开演唱者与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换言之,演唱者与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是连通作曲家情感与受众情感的中介与桥梁。谁都知道,作曲家并不与受众直接进行情感交流与面对面对话。

综上所述,可见歌剧音乐的多元化,要求作曲家广收博采、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求作曲家以民族特色为灵魂和生命;要求作曲家、演唱者、演奏者满怀真情,倾情投入,做有情人、多情者。

(责任编辑:郭妍琳)

作者:张春阳

第3篇:《歌剧魅影》音乐剧的艺术表现特征

【摘要】《歌剧魅影》音乐剧是一部经典著作,出自英国音乐剧大师韦伯之手。在《歌剧魅影》音乐剧中,韦伯融入了许多创新之举,使音乐风格、题材、表现形式较为新颖,令音乐剧呈现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迎合了大众的审美特性,使其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一部音乐剧。在此,本文着重分析《歌剧魅影》音乐剧的的内容简介,提出《歌剧魅影》音乐剧的艺术表现特征。

【关键词】《歌剧魅影》;音乐剧;艺术特征

引言

韦伯在音乐剧创作中具有较高的天赋,《歌剧魅影》音乐剧是韦伯的一部代表作,该部作品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价值。韦伯在《歌剧魅影》音乐剧中的创新意识与独特的艺术特征是该部剧的亮点,为该剧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使之成为风靡世界的一部经典音乐剧。因采取的多元化艺术手段,迎合了人们的审美特性,使《歌剧魅影》音乐剧很多受到大众的认可与青睐。可以说,《歌剧魅影》音乐剧的生成,为广大人民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因此,本文做出一些论述,进一步了解《歌剧魅影》音乐剧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歌剧魅影》音乐剧的内容简介

《歌剧魅影》音乐剧是艺术家韦伯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中无论是音乐还是人物特征、形象都表现的十分卓越,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歌剧魅影》音乐剧主要讲述的是Cristina与魅影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浪漫、坎坷、诡异的爱情故事在描述与呈现中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为该剧增添较多的色彩。魅影是一个长相丑陋的男孩,因其丑陋,众人都称之为恶魔之子,在生活中一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人歧视的他一直隐藏在歌剧院的一间密室之中。女主Cristina也是被遗弃的孩子,生活在歌剧院,与魅影不同的是Cristina较为善良,并且具有一副天使般的美丽面孔。Cristina的出现给魅影带来很多的改变,使魅影黯淡无光的生活出现光明与色彩,他们在黑夜中相互交谈,魅影教授Cristina唱歌,在两人日复一日相处中,魅影成为Cristina最为尊敬的人,魅影渐渐地爱上了Cristina,那段时光是美丽幸福的,然而幸福的时光不会太长久,劳尔子爵的出现打破这种美好,他是Cristina小时候的朋友,在与Cristina相处中也爱上了Cristina,从此一段三角恋开始了。

《歌剧魅影》音乐剧剧情跌落起伏,故事结局很出乎大家的预料,男主与女主的爱情更牵动者观众的心,一面是长相丑陋的音乐天才魅影,一面是能够满足女孩爱情愿望的劳尔子爵,女主在爱情中难以抉择,这让观众对这部剧充满了想象与好奇,加之整部剧的艺术渲染魅力,更加得到观众的青睐。总结《歌剧魅影》音乐剧分为以下几部分。其一,男主与女主的关系较为密切,在相处之中男主爱上了女主,女主为男主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其二,劳尔子爵的出现,女主渐渐的远离男主,男主的生活较为暗淡;其三,男主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对劳尔子爵与女主进行宣战;最后是女主做出了选择,以自身爱情真实的感受选择爱人。《歌剧魅影》音乐剧的每一部分都具有鲜明的特性,牵动这观众的心,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较强的情感带入感。基于此,《歌剧魅影》音乐剧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并且对人们爱情观、生活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歌剧魅影》音乐剧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开放的题材

在《歌剧魅影》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韦伯始终坚持开放性、多元化,并且在以往音乐剧的创作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较多的艺术审美特征,使其适应大众审美需要。《歌剧魅影》音乐剧中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艺术表现特征,能够在其音乐题材创作中看到。韦伯在音乐剧中题材创作较为广泛,诸如童话题材、爱情题材、政治题材、宗教题材等。《歌剧魅影》音乐剧题材是改编悬念小说《歌剧魅影》作品,在此作品中进行创新,融入开放性艺术题材特征,使其不仅兼顾悬疑题材,又包含爱情题材,使音乐剧剧情较为紧凑,吸引大众。一直以来韦伯在音乐剧创作中,较为追求创新,想将爱情故事元素融入到音乐剧中,当他看到《歌剧魅影》作品时,深深地被吸引住,激发其创作灵感,经过其反反复复的研究与实践,最终《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生成。韦伯在《歌剧魅影》作品的基础上,融入开放性的音乐题材,以爱情故事为音乐剧创作主线,融入一些诡异的题材情节,丰富爱情故事内容,为人们呈现音乐剧的神秘色彩,以此彰顯《歌剧魅影》音乐剧中的艺术魅力。

(二)多元化表现手法

在《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中,韦伯在表现手法中融入了创新元素,使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进而使该部剧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欣赏《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中,能够了解到韦伯在作品创作中融入民间、流行、古典等创作手法,在美声与通俗演唱形式中进行创新,实现了传统进行曲与现代流行电声演奏的相融合表现形式,而这些多元化创作表现形式,为《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增添新的审美艺术特性。在《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创作中,韦伯运用音乐剧元素与歌剧元素,实现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将大量的古典音乐表现形式融入到《歌剧魅影》音乐剧中,呈现以通俗唱法为主的演唱形式,以美声成分为辅的演唱形式,彰显《歌剧魅影》音乐剧独具一格的审美特性,这些表现手法的融入,为《歌剧魅影》音乐剧舞台表现形式增添了魅力。

(三)特有的音乐艺术风格

在欧洲音乐史中,音乐艺术风格包含三大类,一是古典主义风格,二是流行主义风格,三是浪漫主义风格。《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创作过程中,韦伯借鉴这三类音乐艺术风格,将这三类艺术风格进行整合,结合《歌剧魅影》音乐剧创作需要,都融入到其中,实现三者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协调作用,使作品成效独具一格的音乐艺术风格。可以说,《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风格是韦伯在音乐剧创作中的一个重大之举,他大胆创作、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实现多元化音乐艺术风格的融入,综合这三大类音乐风格的优势,在研究与实践中,使《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中,韦伯创作较多的经典曲目,如三重唱《All I Ask of You》等,融入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风格,使《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具有特有的艺术审美风格,这也是《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与其他音乐区分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韦伯的《歌剧魅影》音乐剧作品,具有开放性题材,融入诡异情节,加之女演员的歌唱魅力,烘托音乐氛围,呈现悲剧、痴迷的氛围,带动大众情感,吸引观众与之一同探究其中的艺术魅力。该音乐剧在风格与表现形式上,大都以创新为主,融入较多的音乐元素与艺术表现形式,使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后人推广与借鉴其中的创作手段。

参考文献

[1]侯莹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与唱段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36(3):148-157.

[2]李花.音乐剧中声乐演唱特征及教学研究——以《歌剧魅影》为例[J].名作欣赏,2018(6):170-172.

[3]翁晓宇.《歌剧魅影》中唱段分析下的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7(8):177.

[4]郑昭玥.浅谈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J].北方音乐,2015,35(6):71-72.

作者简介:翟书艺(1980—),女,汉族,研究生,讲师,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钢琴艺术教育。

作者:翟书艺

第4篇:音乐鉴赏——歌剧《猫》

歌剧《猫》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诗作更适合表达情绪,而音乐戏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从来没有过事先的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

韦伯找来了一批能人,导演由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担任,他在剧中解决了许多人们认为无法解决的戏剧问题。还有舞蹈设计是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她在观察了《猫》之后,发现猫具有孤癖,冷淡,多情,充满柔韧性与神秘感等特征,于是他将这些特征融进《猫》中,创作出了富有新概念和充满能量的舞蹈。还有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他于1980年11月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并设法创作了一个猫儿们聚集一堂的场景。他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结合了猫和人类的因素,为每一只猫设计了服装。绝大多数的服装都是柔韧而易于移动的,而且带有强烈的舞蹈特质。

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在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登场了,首演于新伦敦剧院。正如人们一开始预计的那样,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在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投资赞助,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

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打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那些忐忑不安地为《猫》剧投资的人们,收回了几百,几千倍的回报。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当时各大报纸纷纷刊登《猫》成功演出的消息: 导演特雷沃尔.努恩(Trevor Nunn)和舞蹈设计吉莉安.莱尼(Gillian Lynne)构思了一部令人激动,丰富多彩的演出。在音乐剧中独树一帜。

《回忆》:

比起其他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他,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对于中国听众而言,这首歌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猫》。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了音乐剧的《猫》。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首演已经临近的时候,导演努恩依然对剧中这个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还撑不起整部剧目,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听从了导演的要求。他当时告诉努恩,不要对下一首抱太大的希望。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努恩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努恩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后来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回忆》。

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同其他《猫》中的歌曲不同,《回忆》并不是根据艾略特的诗作编写的,也没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诗。为此,努恩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回忆》的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努恩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也更明确了整部《猫》的主题。格里泽贝拉猫成为了《猫》剧的感情出口。她在《回忆》里表达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经的快乐和美丽,以及最后对温暖的渴望。简单的歌词中传达了太多的情感。

努恩不仅写作了《回忆》,对艾略特的诗词也进行了微小的改动,比如“杰利克之歌”(The Song of the Jellicles)就多了八行歌词的重复。此外,“楔子”、“伯里克狗的行车曲”(The Marching Song of the Pollicle Dogs)”和“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故事,都是从艾略特尚未出版的故事里找到的。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服服帖帖地认为应该让“格里泽贝拉猫”升入天堂。

格里泽贝拉猫(Grizabella)的最初扮演者是著名英国女演员朱迪.登切(Judi Dench),后来她在排练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跟腱炎,所以才不得不在首演前五天替换了著名的伊莲.佩吉(Elaine Page)来担任这个角色。伊莲.佩吉在扮演了“格里泽贝拉猫”后大红特红,之后就在音乐剧舞台上一帆风顺20年,如今她已被认为是音乐剧舞台上的第一夫人。

至今,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巴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帕拉契奥.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的音像和唱片销售也已经突破了惊人的4千万张。

第5篇:《歌剧魅影》之音乐鉴赏

歌剧魅影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讲述了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神秘而凄美的爱情悲剧。本文主要对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加以评论,并就其中的精华即背景音乐和插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赏析。最后简要阐述了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以及音乐剧与歌剧的差异。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

这部音乐剧的电影版和舞台剧版的情节基本一致,描述了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

《歌剧魅影》中,背景音乐的表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特定时间和空间出现的背景音乐,如在一开始的拍卖会上,当拍卖品水晶吊灯上的盖布被拉下时,音乐突然闯入画面,管风琴严峻的演奏营造出了突兀诡异的气氛。这时出现了一支雄伟的旋律,随后旋律由弦乐和铜管乐器一起演奏,很好地表现给观众当年歌剧院热闹的场面以及非凡的气派;

二、表现角色心理活动的背景音乐,当舞台上魅影的面具被克里斯汀揭下时,随着水晶吊灯的坠落,魅影趁机将克里斯汀带入地下。在这里,前面出现过的多个主题音乐被连缀在一起并进行了变奏,音乐的紧张度不断加深,同时也体验出女主角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得复杂起来;

三、表现角色外在情感的音乐,由于克里斯汀被带走,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寻找她的下落,在这里,由双簧管的连续跳音构成主旋律,节奏欢快跳跃,旋律诙谐幽默,这段旋律充分体现出了众人的不知所措,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此外,这段音乐还采用了传统歌剧的演唱方式,既有独唱,又有重唱,把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音乐的修饰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魅影》中的插曲因为融会了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其中《Phantom of the 0pera》、《Think Of me》、《Angel of Music》、《Music of the night》、《A11 I Ask of You》等歌曲韵味十足,是欣赏者体会剧中感情最直接的方法。就其中的《A11 I Ask of You》进行分析,夏尼子爵劳尔和克里斯汀从小一起长大,互相爱着对方,夜晚,在剧院的顶楼上,两人互诉心中的爱意,尾随而来的魅影看到了这令他嫉妒的场面。这首男女声二重唱是这部剧中最著名的唱段,歌曲分为两部分,A段旋律平稳流畅,B段用大幅度跳进音程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这种大幅度跳进音程的旋律恰似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情感。整首歌曲的伴奏基本是由木管和弦乐构成.舒缓的演唱和开放性和弦伴奏与飘雪的画面组成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夜晚美景,使观众深深地陶醉其中。

纵观《歌剧魅影》的音乐艺术,不仅音乐风格和乐器实现了多样化,表现方式也是十分丰富,且带有许多深情、阴暗、幽默的表现成分,渗透出不同的情感。歌曲表现上表演者更是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以有意识的表现给人们一种艺术化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把现实中一个人的具体的喜怒哀乐情感升华为某种普通的,可供大家共同感受的形式,使听众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表演者的深情演绎使观众在音乐欣赏中产生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最后再简要谈谈对中美音乐剧差异以及音乐剧与歌剧差异的理解。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大多讲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即使是以动物、以想像的人物为角色的音乐剧,也在心底下有着灼热的现实关怀,而中国音乐剧则大多演绎神话般虚幻的故事,易将人物神化。此外,原创华语音乐剧的音乐偏向流行歌舞歌曲,缺乏音乐剧所需要的音乐戏剧要素,这也是有待发展的地方。

关于音乐剧与歌剧的差异,歌剧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一般指以歌唱为主,以管弦乐队伴奏,有舞台布景、化妆与舞蹈动作的戏剧,有时还加独白、对白等。歌剧是综合性艺术,包含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妆、灯光等多种艺术成分。音乐剧则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

总的来说,音乐剧称得上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现如今,很多经典的剧目已被创造出来,点缀着艺术殿堂和人们的生活。通过观赏音乐剧,我们在为精彩情节及优美音乐与舞蹈沉醉的同时,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系别:化学与生物工程系班级:化工本101班

学号: 100610401010

姓名:林朝娟

第6篇:音乐沙龙之歌剧魅影

103433徐舟

这次去看音乐沙龙时可以说是非常的意外,因为自己完全没有想到这次的主题居然是歌剧,虽然我还是第一次现场听歌剧,但是早这之前,我就深深地喜欢着歌剧。因为在很多的电影作品中都有歌剧的影子,让我对歌剧印象最深刻的电影莫过于电影《歌剧魅影》,可以说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歌剧的。相比于前两场的室内乐等,歌剧里加入了人的演唱和表演,因此对于音乐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更容易把握,而且表演也使得整个音乐更有意思。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和柯尔西家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之后随着歌剧的发展,逐步分为了四个种类:佛伦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和那不勒斯歌剧。1637年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威尼斯歌剧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那不勒斯歌剧使歌剧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

1)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 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这次的音乐沙龙共演唱了十二个曲目,其中大多数是威尔第和亨德尔的作品,譬如威尔第的《女人善变》和《亲爱的名字》,亨德尔的《回到我身边》和《绿树成荫》,当然其中还有莫扎特的作品。在演唱这些作品之前,王老师都大致讲了一下关于这首歌剧的故事,这也使得我们能更加了解和领悟其中的一些感情。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首《回到我身边》和《请与我同行》,《回到我身边》讲的是一个虽貌美但却贫穷的女子对花花公子公爵的思念之情,然而她的父亲却并不公爵,因为公爵很花心,对自己的女儿并不专一,父亲担心女儿和公爵相恋最后可能会受到伤害。在这首歌剧中,缠绵悱恻的音符中却夹杂着一些沉重的具有节奏的节拍,仿佛是父亲那沉重的脚步声。

节目最后,王老师也给大家献唱了一首她的保留曲,非常好听。总之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音乐沙龙!

第7篇:《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结课论文

歌剧与交响音乐学习心得

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对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本学期我选修了《歌剧与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此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交响乐是作曲家用来表达其对人类历史,社会,民族,世界,情感,自然等众多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之所以选择交响乐是因为交响乐的音响丰富,声部众多可以满足较大的题材,并且结构完整又可以满足各种戏剧性的冲突情节,对比展开,张弛自如。其内涵和管理一样,表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哲理的思考。

旋律是一切音乐的灵魂。欣赏一部交响乐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主题,即主旋律,主旋律就如同一部电影里主人公,抓不住主旋律就谈不上欣赏。音节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欣赏音乐首先要学会欣赏生活。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通过音速 音高 音色这三大要素来表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欣赏交响乐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将抽象的音乐具体为现实生活,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

管理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管理。

欣赏交响乐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细心、安静地去感受。欣赏前,你应该先了结一下这个交响曲的来历以及写作背景,如果可以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意图。欣赏时,要注意对音乐形象的把握,有的在旋律上,有的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总之主要音乐形象会多次出现,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其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并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故而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反复的聆听,你会发现,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交响乐的神之处,其内蕴含的管理精神是永不褪色的。在管理中,我们也应如此,凡事要事先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认真分析,最后再去作出决定。

歌舞剧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将抽象的音乐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具化为舞蹈,歌剧等艺术行式,有助于初学者对音乐的感悟,因此,歌舞剧对音乐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例如比才通过歌剧《图兰多》刻画了一位性格独立不羁的女主人公卡门。对于卡门这个人物的性格,让我有种矛盾的感觉。首先,卡门在对自己感情的认识方面很大胆、很直接,也很热情,“你不爱我,我偏爱着你。你爱我,就要当心了。”女主人公一直在反复地唱这一句,让观众能直接地对卡门的性格,特别是对情感的态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喜欢她敢爱敢恨、独立专行的性格。我认为,在管理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像卡门一样,对事情认识清楚,决定果断,客观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让我们一起,怀揣着一份崇敬的心情,走近交响乐,聆听它,揣度其中的精妙之处。

第8篇:高雅艺术进校园之《中外歌剧及经典歌剧音乐会》圆满落幕

10月30日晚19点,“2011高雅艺术进校园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专场《中外歌剧及经典音乐会》”在我校花江校区19教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演出由中央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承办,演出单位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副校长黄家城教授、党政办副主任陈松青和各级领导老师均出席了本次音乐会。

演出开始前由副校长黄家城教授代表桂电向中国歌剧舞剧院赠予名画一幅,紧接着演出在《好日子》热烈、喜庆的旋律中华丽开场。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李小祥担任音乐会的主持人。本次演出集合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多种唱法,精品荟萃、异彩纷呈。经典红色歌剧选段《珊瑚颂》带领观众领略了奋进时代的激情;选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演唱风格豪迈,反响热烈;结合美声与流行唱法的男生对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形式新颖,狂放、奔腾的曲调引人入胜;女高音曹雪独唱《歌剧2》、《忐忑》high爆全场,将现场气氛一次次点燃,掌声不断。此外,由青年演员宫政演唱的临时添加流行歌曲《你是我的眼》以及由黑骑士演唱组带来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游击队之歌》更是给晚会注入了时尚与活力。最后,合唱《二十年后再相会》激情高昂的旋律响起,16名学生代表上台为艺术家们献上鲜花,这场经典荟萃的音乐会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落下帷幕。

据悉,参加本次演出人员有国家一级演员,以及在各类大赛中获奖的优秀青年歌唱演员。在这场音乐会上,同学们欣赏到了美声唱法的嘹亮饱满、民族唱法的生动优美,也亲身感受到原生态唱法的淳朴自然、通俗唱法的个性随意。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以先进文化为向导,以民族音乐作品为载体,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活动的举办不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好地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也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9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最新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最新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下,高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学积极探索和研究,下面是就爱阅读为大家准备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1

高中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基本能力学科的开设, 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 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2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要做到终身受益。 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 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 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地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 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力。比如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戏曲和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4、 采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县方设法的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具体为:

⑴ 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观看视频,对各单元的内容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⑵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打拍子、打节奏,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有困难,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性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⑶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响设备,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便哼唱旋律,反复练习,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⑷ 课堂内让同学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主体主动的参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使的学生的情绪高涨,是的音乐课上的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同学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同学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出音乐中最纯净的美。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3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 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4

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怎样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高中音乐鉴赏课体现优质高效的特点,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要想让获得音乐感知则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获得音乐体验。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感知、领会音乐的过程。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教师具有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当中,受到音乐的感染,才能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讲通、讲透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在欣赏相同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会依据自身经历与生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课中不宜过多讲解音乐内容,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二、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师生互动

创建科学高效的音乐课堂,常常以师生间的合理互动为前提。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可以大量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利用设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话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享受同学间的音乐感悟,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自多个方面增加自己对音乐的认知。教师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存在显著错误的、与科学道理相违背的看法要及时给予指导;而针对那些立意新、创造力强的意见,则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与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巩固原有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各种问题当中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展示各种音乐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愿望,进一步体验学习过程;如教师可以反复播放经典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初步认识,才能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战火纷飞年代的意境,在具备一定的感情基调以后,教师可以展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相比,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自理解音乐主题开始,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结合音乐内容和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构成与体裁,感悟音乐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赏析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它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在赏析作品时具有认知、强化、研究、评价等多种情感体验与升华。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过程,在当前的审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丰富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捕捉到学习重点,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也易将精力用于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上,而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过少,不能进行认真的教材教法设计。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得到成功。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人们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高中音乐教学质量也必须提到提高,因此广大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与发展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课水平。 猜你喜欢:

以上关于“[反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最新音乐鉴赏教学反思”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对就爱阅读网的支持!

上一篇:之星评选下一篇:机械设备租赁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