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语言艺术风格

摘要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创作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渡边与患有精神疾病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的直子与阳光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主人公自我成长的旅程。小说通过运用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修辞手段表现了诙谐奇幻、色彩明丽、压抑忧伤等语言艺术风格和魅力,给读者留下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及新的视角。同时,也启发读者对小说深刻和理性的思考。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使这部爱情小说的审美品格得到了提升,其审美内涵与小说的语言文字之间呈现出一紧密相连的动态关系。本文从《挪威的森林》中的修辞特色、对话特色及叙事特色等方面着眼,分析人物性格及景物描写,对小说独有的语言艺术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修辞特色 对话特色 叙事特色

一 引言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颇具影响的著名新进小说家。曾荣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和耶路撒冷文学奖。作为日本当代最有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小说写作风格受到西方作家的影响,没有日本战后沉重压抑的文字气息,被誉为首位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先锋。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写作的成功典范。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渡边与患有精神疾病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的直子与阳光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主人公自我成长的旅程。这部小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语境中创作而成的,小说对人生与成长、生存与理想进行了反思。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精神”,也融合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小说既描述了日本的美丽风景,又糅合进了作者自身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作者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和大胆奇妙的描写手法对小说的人物命运进行妥善的处理,使读者潸然泪下而回味无穷。

总之,《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关注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小说,通过关注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实现了对平凡生命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审美品格,而作者的的叙事策略则丰富了小说的审美内涵,其审美内涵与小说的语言文字之间呈现出一紧密相连的动态关系。小说整体语言清新,主题鲜明,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景的描写入木三分,凸显出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 小说的语言修辞特色

小说《挪威的森林》里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 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修辞手法,这是他作品中的标志性的写作方式。比喻通常是对于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和描述时所运用的手法,而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里却往往对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来运用比喻进行描述,这是他的特别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却让读者感到是合情合理的,这使人们在阅读小说时不但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为小说的语言上的新奇特点而折服。

在小说《挪威的深林》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使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比如:“不过相比之下,我的房间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这里面房间的“干净”被刻画得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毛骨悚然,这种比喻给人以一种奇怪的感觉。村上春树还可以将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组合与联系在一起,这让读者感觉为之惊叹。例如:小林绿子问渡边“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回答“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这种比喻让读者好像看到了老虎变形为黄油的奇异景象,不仅感觉到了爱情的热度,而且好像闻到了黄油的香味,这种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上的体验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爱情的气势如虹,本来与爱情毫不相关的老虎,被作者用来比喻爱情的猛烈,甚至连老虎都被融化成了黄油。村上春树还将时间的长度变化比喻成黄昏的影子,黄昏时,人的影子会随着日落西山而变得越来越长,但是很少有人将人影的变化与时间长度的变化相联,村上春树的比喻非常的独特但却又恰到好处。这种随心所欲的比喻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体现,这种非正常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想象,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种语言艺术魅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2 夸张的修辞手法

《挪威的森林》中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夸张修辞手法,也体现了村上春树的语言特色。例如,作者在刻画“敢死队”的人物性格特征时,说“敢死队”洗脸时间惊人的长,“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一遍”,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非常到位,没有人会把牙拔下来刷,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次是在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方面,也运用了较为夸张的语言。比如:

天地间的一切全都红彤彤一片。我的手、碟子、桌子,凡是目力所及的东西,无不被染成了红色,而且红得非常鲜艳,俨然被特殊的果汁从上方直淋下来。就在这种气势夺人的暮色当中,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是什么东西。

这种夸张的手法同时渗透着一种奇异的色彩,把暮色中所有的事物渲染成红色的果汁从上方淋下,这种夸张的手法令人叹服。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的夸张的修辞手法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 拟声的修辞手法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拟声词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音来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拟声词的使用可以使《挪威的森林》显得更加活波生动和清新自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例如:

(1)直子“噗嗤”笑出声来。

(2)早上“劈里啪啦”时停时下的雨,上午就已完全止息了。

(3)锅里煮着什么,“咕嘟咕嘟”直響。还洋溢着烤鱼的香味。

文中大量的拟声词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自然,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贴近现实生活,也是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4 拟人的修辞手法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运用拟人手法使小说的语言表现出生动诙谐的气息。如:

“飞溅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耀眼,孔雀们生怕溅到身上;火鸡则扬起脖子,像是老大不高兴的老人似的拿眼珠瞪着我。”

这种拟人的描写手法不仅不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反而会使读者有一种愉悦之感。作者还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些难以表达的心理现象也生动地表述出来。比如:“天台上没有人影,不知道是哪个忘记收的白色衬衫搭在晾衣绳上,活像是一个空壳在晚风中摇来摇去。”这个描述反映了小说主人公的空虚心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5 幽默的修辞手法

村上春树的语言艺术使他成为文学大家。他的语言魔力使他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诙谐幽默的修辞手法使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独树一帜,鲜活有力。行文中不时出现的风趣话语,使读者在忧郁的氛围中也能开心一笑,给人们增添了一种愉快的心情。小说的语言冷静中带着幽默,文采上也非常生活化。比如:“把我从上到下打量了好半天,我真担心她马上从衣袋里掏出卷尺,动手测量我身体各部位的尺寸”。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展现了渡边无奈的感觉以及他思想的单纯。村上春树的语言带有一种苦涩的幽默和压抑的调侃风格,显示出刻意的潇洒魅力,人们在阅读《挪威的森林》时,很容易被小说的新颖别致的幽默语言风格所感染,在微笑中透出一丝酸楚。由此可见,《挪威的森林》的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挪威的森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幽默风趣的对话。比如:或许我这么看着,突然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眼睛圆鼓鼓的,她就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起打滚好么?”村上春树的对话描写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惊奇和喜悦,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浪漫和幽雅,使读者多了一份恬静的感觉。小说中也有很多对话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十分有幫助,对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他们身份和性格的语言。比如:渡边和绿子之间的一此对话:

“喜欢我的发型?”

“好得不行。”

“怎么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全部倒在地上。”

这种对话生动话泼而不失幽默,简洁传神,具有生命力且充满了意境,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默契。对话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感受。这种精练幽默的对话给有些悲情的《挪威的森林》带来了一丝喜悦之感。

6 排比的修辞手法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故事情节起伏并不明显,人物也比较简单而不复杂,小说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优美的语言,其中排比的使用也比较突出,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与句之间的排比,使字里行间蕴含着美感。小说《挪威的森林》的序中有这样一段排比句:

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

因为没有人可以包容。

因为没有人可以安慰。

又如:

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及其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惯常动作,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

这种排比句的使用对读者的心灵和视野都是一种冲击,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感情的涌动。

三 小说的行文对话特色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精彩对话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简洁明了的人物对话对人物个性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上春树在小说的对话创作中,会根据人小说的话语特征,来表达个人感情。小说对话中使用了很多的感叹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心情和语气。日语表达使人有一种啰嗦的感觉,但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没有使用那些陈旧的句式,他的创作是灵动光鲜、引人入胜,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行文对话中。小说中的对话洗练利落、异彩纷呈,这种语言风格非常接近日本青年人的实际生活用语。

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有许多的精彩的对话,在行文中可以让人们在忧伤的氛围中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愉悦之感。比如: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你能看见我寂寞的眼泪吗?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水对鱼说:我知道,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在呢?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不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

可是,你的心里有我吗?

这段对话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刻画十分到位,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使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这部小说的对话很多,对于不同的人物都好像是量身定做了符合他们身份和个性的语言样。尤其是主人公渡边和绿子之间对话尤为精彩,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优美传神。比如:

“呃……你讨厌什么?”

“讨厌鸡肉、性病和饶舌的理发匠。”

“此外?”

“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

“此外?”

我摇摇头:“再想不起别的。”

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如此的简洁,并且充满了情感以及优美的意境,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互相彼此有很深的了解。对话中充满了想象力,语言幽默风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活力。读者会因此而产生奇妙的内心感受,与作者形成共识。渡边在回答绿子讨厌什么时,说“讨厌鸡肉、性病和饶舌的理发匠”,“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使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如果说这段对话是一种充满情调的感性话语的话,那么另外一段深刻的话语体系则非常具有理性。这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富有理性意味的对话。比如:

“你愿意跟我一起死吗?”阿绿闪着眼光说道。

“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我会跑掉的!想死的话,你一个人死就行了!”

“好冷酷呀!”

“我才吃了你一顿午饭,总不能就要我一起死吧!至少再吃一顿晚饭。”

这段对话给小说增添了特别的风格体验,使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味道。小说中精彩的对话内容使我们感叹不已,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对话感受现实生话,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剧情的需要和主人公的性格要求,男主人公渡边不善于言辞,因此他的话语非常幽默且富有理性,经常会出现只有非常简短有力的话语,这也是村上春树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读者在平静的对话中,感受到震撼的弦外之音,增加了一种对爱情的心理体会。

从以上的三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挪威的深林》中对话虽然简短精炼,但句句精彩传神,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这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 小说的语言叙事特色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用大篇幅的笔墨来叙述主人公的内心的孤寂。小说的语言有张力,叙事具有特色,它的语言叙事特色分析如下:

1 对生理和心理的直白叙述

作者运用细腻的文字,带着一丝阴郁,对小说中人物的生理和心理描述得非常深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传神的语言叙述不断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对女性的胴体的描写,包括性爱描写凸显了女性身体的魅力与神秘。小说的语言叙述非常直白,没有回避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他们在青春成长期间的一些生理现象。在这部小说中,通篇暗示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作者本人都无法解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困惑和迷惘。?其实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选择都是自己所想要的,要忠于自己的选择。主人公对未来的期望使读者的心理充满希望。这也是春上村树小说创作的魅力所在。

2 对死亡的冷静叙述

死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恐怖和神秘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死亡结束现实世界的痛苦。因此,对死亡的叙述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渡边的感叹。直子的死更加重了这种情绪,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死了,但渡边幸运地活过来了。小说对死亡的冷静叙述仿佛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人都有一死,有死才有生,小说有两次很相似的死。一次是木月的死,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读完小说之后,让人感觉到伤感和颓废,有所失又有所得,心情复杂、难以表达。作者对死亡的描述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创作手段,也是一种对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进行渲染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痛苦,在情急之下选择死亡。前几个人的死亡更加重了主人公渡边对爱情的渴求。

3 对孤独寂寞的舒缓叙述

小说《挪威的森林》以独特的语言韵味显示出了小说的魅力。小说中对孤独与无奈的舒缓表述是小说的另一个亮点,意义非凡。小说中的孤独寂寞不同于世俗中的无意义的和负面的孤独寂寞。在用舒缓的语调把小说中的人物的无奈和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在成长中的一种自我认同和完善的方式。作者旨在通过小说,表明他清醒地对待孤寂和无奈的勇气。比如:“渡边与直子几次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宗教仪式,专心致志地大走特走。”又如:“直子的孤独,在一处特别的地方,劳动、养动物,按作息,读信。”

在这些舒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主人公面对孤独时,他们会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排解孤独的心情。人们在对待孤独寂寞时很难做到理智和乐观。往往在孤独时找人寻欢作乐,对于恶劣的环境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而不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求幽默和可有可无的淡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中的主人公渡边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作者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的舒缓描述对读者的人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对青春夢想的唯美叙述

小说《挪威的森林》对青春梦想的叙述唯美传神,文采非凡。比如小说中的“在浮动着玉兰花淡淡幽香的苍茫暮色里,自己的心开始无端地膨胀、颤抖、摇摆、针刺般地痛。”这段话表现了这时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隐含着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梦想中杂糅着梦幻般的憧憬和向往。这种诗一般的唯美叙述让读者体会到美好的意境,这也是作者语言的简洁、淡泊的语言叙述方式以及审美倾向的体现。《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留住了读者心目中的青春。在舒缓唯美的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着生活的存在质感,与单纯的青春爱情小说,村上春树所描述的是青春爱情是略带生命的苍凉和深刻的内涵的。

五 结语

《挪威的森林》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巨作,小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村上春树也凭此小说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演绎和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的成功表现在运用比喻、夸张、拟声、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加上优美的语言、独特的叙事以及细腻的心理描述,对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进行了思考,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这就也许是《挪威的森林》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话语新叙事话语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林少华:《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及其艺术魅力》(总序),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4] 谢志宇:《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外语研究》,2004年第4期。

[5] 魏大海:《村上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张雪梅,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作者:张雪梅

第2篇: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语言艺术风格分析

摘 要:《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作品的故事情节环环紧扣,人物也描写得栩栩如生。小说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渡边和患有精神疾病且情绪异常波动的直子,以及阳光可爱的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恋纠葛,全篇展现了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成长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在小说描述过程中,其语言艺术风格和手法不同于传统写作方式,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语言风格使作品诙谐奇妙、色彩鲜明,其中的情感体验给读者以崭新的阅读视角,同时文章也极富深度,带动读者对小说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由于高超的表现手法和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使得这部爱情小说的审美品位提高了一个档次,并且小说的语言文字内容和审美内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小说中相关语言的修辞特色和对话方式,分析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以及人物性格,着重分析小说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语言艺术;修辞特色;叙事描写

《挪威的森林》这一小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对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的叙述和描写,通过对主人公以及小说内各角色的刻画,展现出平凡命运的人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思考。小说中描述主人公的特色语言艺术风格大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审美水平,作者的叙事手法更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且作品的审美内涵和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艺术风格还有文字叙述的方式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内容鲜明、语言清晰,角色刻画非常生动,极具语言艺术魅力。

一、文章内容的语言修辞风格

在小说故事情节描写过程中,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方法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小说主人公以及各角色的丰富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一)“比喻”的运用

通过阅读作者的文章发现,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非常之多,这也是村上春树的标志性写作方式。比喻就是把相似的事物进行双双比较和描述,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相关比较事物的相似度并不高,但是却又能够对二者进行比较和描述,这是村上春树的创作特点。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却让读者感到很合理,符合小说情节,读者在惊叹于小说内容丰富鲜明的同时,更惊叹于村上春树的特色修辞方法[1]。

举例来说,在小说中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人物的刻画描写上就运用了非常多的新奇比喻。比如下面这一句:“不过相比之下,我的房间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这句话当中的“干净”比喻为太平间一样干净,这样的刻画和比喻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是毛骨悚然背后一惊,通过作者的刻画描写,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描述,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被村上春树的比喻手法所折服。再来看这一句,“小林绿子问渡边‘你能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的回答是‘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都化成黄油’”。这样的比喻一出来作者就会联想到老虎化成黄油的样子,不仅仅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热烈程度,仿佛更嗅到了黄油的香味,给读者嗅觉和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感受到这爱情是如此的浓烈,就连百兽之王老虎都被融化成了黄油。这种随心所欲的比喻在文章的各个情节各个故事中都有体现,作者的创作手法丰富了读者的内心情感,调动读者的感官进行阅读,让读者折服于作者的创作艺术和语言魅力[2]。

(二)“夸张”的运用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有着一点讽刺意味,当然这也非常生动地体现了村上春树的语言艺术特色。举例而言,在文章中对于“敢死队”中的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刻画的时候,把“敢死队”的洗脸时间刻画的很长,“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刷洗过”,这样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于小说角色的刻画和描写是非常到位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洗脸是不会有人把牙齿取下来刷洗的,这样的画面内容又展现了作者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再比如下面这一段:“天地间一片全都是红彤彤的,我的手桌子碟子凡是目力所及的地方,无不被染成了红色,而且红得非常鲜艳。”这样的夸张方式,把暮色黄昏的红色写活了,仿佛是鲜红色的果汁倾倒在了大地上,令读者叹为观止,更加表现出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出神入化手法使用境界[3]。

(三)“拟声”的运用

拟声词在日本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范围,通常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都会用一种象征性的语言来模拟。从小说的以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拟声词的使用使得文章角色刻画非常生动与饱满。

举例而言,直子“嗤嗤”地笑出了声;在早上“噼里啪啦”下的雨,上午就已经完全停止了;锅里面煮着什么,“咕嘟咕嘟”的声音一直响,烤鱼的香味在空气中洋溢着。作者大量的使用这些拟声词,将小说语言变得生动自然,并且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使得语言刻画更加平实生动接近读者的现实生活,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小说中作者创作环境的丰富性。拟声词的使用是村上春树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这部分的内容读者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

二、语言叙事特点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叙述的方式对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和描述,这样的方式指的是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和笔墨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张弛有度,感染性强,极具叙事特色,笔者通过文章阅读着重分析以下几个叙事特点:

(一)生理和心理的直白描述

在文章中,作者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描写,所使用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都是非常细腻的,并且还带了一丝抑郁,这就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生理和心理情况。首先,作者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进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述,这样生动的描述,会直击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共鸣。而对生理特征的描写,也就是小说中对女性胴体的描写,包括对性爱画面的描写,都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女性身体的奥秘和魅力。小说中作者没有回避人的心理和生理,以及性爱色情的羞耻感,对这些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和直白的叙述。文章中对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刻画,暗示着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有迷茫和困惑。而言外之意则是告诉读者,人对于生理选择和心理选择都是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来进行,人要忠于自我正确的选择,这引发了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村上春树的小说描写过程中写作魅力的表现[4]。

(二)对于死亡的描述

死亡對于一般普通人来说既是充满神秘的也是恐怖的,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死亡可以结束现实生活的痛苦。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死亡的描写和叙述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见的主题。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对死亡有一个这样的描写片段:“死并非生的对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是渡边的感叹,因为这时真子的姐姐死了,真子死了,出美死了,木月死了,死亡给主人公带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最终归于平静。而文章中对于死亡的描述也是非常的平静,仿佛这一切都是死后的重生,读者读完之后既有伤感又有颓废,并且也有释然,心情极为复杂。这使得读者和主人公以及作者三者的情感共鸣更加的深刻,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是非常平静的。

三、结语

《挪威的森林》对于村上春树而言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作品,作品在文学界内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村上春树也成为国际上非常知名的文学家,他以难以言表的描写叙事方法,极具艺术风格的语言魅力,给作者带来了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从而引起共鸣。文章中各种修辞方法和叙事方式的运用,使情况刻画得极为生动,读者更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得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单天洪.《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20(01):56–57.

[2]赵海涛,陈彩虹.村上春树小说叙事中的大自然声景——以风声,水声和雨声等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28–31.

[3]何逸凡.论村上春树《图书馆奇谈》中的表现主义风格[J].青年文学家,2020(02):106–107.

[4]王瀚若,王成军.论格非与村上春树小说对西方文学的接受与变异[J].名作欣赏,2020(01):116–117.

作者:李响 尹丽婷

第3篇:出版30年,再品《挪威的森林》

【摘 要】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角渡边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截至2017年底,《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的销售量已突破2000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中国,距离这本书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也已28年。优秀译者的介入,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学生命在进入中文世界后不但没有被损耗,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以中国读者为受众对象,但中译本的出版仍然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其价值。

【关 键 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出版

【作者简介】魏海燕,西安翻译学院。

1987年,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首次在日本出版,至今已满30年,距离其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也已28年。然而,这部作品至今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截至2017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的销售量已突破2000万册,是日本销售总量最大的书籍。在中国,它同样拥有大量读者,面世至今已经有了三种译本和多个版本。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对其进行修订再版,出版全新版本。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渡边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故事。直子美丽而忧郁,原本是渡边高中同学木月的女朋友,三人常在一起聚会。木月在17岁时突然自杀身亡,一年后,渡边和直子邂逅并交往。后来,直子因为不适应现实社会而住进了与世隔绝的疗养院。在这期间,渡边遇到了开朗活泼的绿子,绿子热烈地爱着渡边,渡边却因为无法放弃直子而彷徨。最终,直子在疗养院的树林中自缢身亡,渡边在失魂落魄的流浪中拨通了绿子的电话……小说并不局限于表达情感,还描绘了一群都市中孤独而困惑的年轻人的形象,通过现实笔法描绘了逝去的青春风景。

一、《挪威的森林》日文出版与中译本的出版历程

1987年9月,《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这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第五部作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难以捉摸的隐喻,而这部小说却采用了現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人生阶段性的苦恼乃至心灵苦难,引发了日本读者的广泛共鸣,一举奠定了村上春树在日本当代文坛的地位。《挪威的森林》问世9年后,在小说销售纪录中居于榜首的司马辽太郎和渡边淳一的作品的总销量都不及村上春树的一半。至2009年,《挪威的森林》上、下册的印刷发行总量已超过1000万册,创下日本小说单行本印刷发行纪录。资料显示,《挪威的森林》是日本第一畅销书。

《挪威的森林》首次进入中国图书市场是在1989年。这一年,林少华第一次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并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起初它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只是在一些读者的小圈子内引发讨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屡屡占据文学类畅销书的榜首,从而进入主流文学的研究视野。1996年7月,漓江出版社推出了第二版《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从进入中国到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前后用了大约10年时间。

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从漓江出版社引进版权并再版《挪威的森林》,这成为这部作品出版历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时期也是《挪威的森林》反响最大的时期。此后,《挪威的森林》及其作者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此后的17年间,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引进出版了42部村上春树的作品,印数总计超过1000万册。这使村上春树成为在中国出版作品最多的外国作家,在中国,甚至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挪威的森林》现象”。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后,仅2001年2月到 2002年6月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挪威的森林》就印刷了12次,印数高达52.17万册。在1999—2005年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中,《挪威的森林》位居第二,仅次于蔡智恒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可以看到,2000年前后,这部作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发生了巨大的跃升,并一直居高不下。至2011年,它仍保持着每年10万册以上的销售量。截至2014年,林少华译本的出版量突破200万册。作为村上春树作品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挪威的森林》始终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时至今日,这本书仍不过时。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的出版计划中,该社将对村上春树的系列作品进行修订并推出新版,列于首位的便是《挪威的森林》。2018年,这本书将以全新的形象与读者见面。

二、《挪威的森林》的寻觅主题经久不衰

在这部小说中,所有的角色都徘徊于失落意义的都市生活之中。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主人公渡边的叙事时间则是在1980年,即使是在刚刚引进中国时,两个时间也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存在不短的“时差”。但有趣的是,书中刻画的都市年轻人的那种孤独感,始终能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共鸣。

小说中的日本社会处于“二战”之后的经济大发展时期,虽然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二战”失败的阴影依旧笼罩着日本社会。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匮乏,充满疏离感。主人公渡边就是一个对一切都保持着距离的年轻人,虽然身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东京,身边充斥着流行音乐、洋酒和各色人等,但他并没有满腔激情地投入其中,而是选择冷眼旁观。书中充满着感伤、忧郁而孤寂的气氛。渡边说:“人们好像很幸福,然而,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内心幸福,还是表面幸福。”

小说刚刚进入中国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时期,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快速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翻番,新兴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时的中国社会,与小说中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日本社会十分相似。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的年轻人体验到了与上一代不一样的青春,也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迷惘和孤独。《挪威的森林》在此时出现,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而在当下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现代都市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挪威的森林》有了更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新的生命力。书中探讨的都市生活中的种种情感要素,如爱、孤独、寻觅、救赎等,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让读者感动。

在书中,渡边和他所爱的直子常常一同在东京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虽然两人相依相伴,却被浸泡在孤独中。书中以渡边的视角写道:“如果可能的话,有时我真想将她一把紧紧搂在怀里,但又总是怅然作罢。我生怕万一因此而伤害了直子。这样,我们继续在东京街头行走不止,直子在空漠中继续‘苦吟’不休。”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跃然纸上,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部30年前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着长久生命力的都市文学作品。论者李德纯认为其符合都市文学的特质:“多以存在主义的宏阔视角和神秘的梦幻,揭示城市居民在丰富驳杂而又变动不安的现实生活中,难以理喻的心态和病态的道德面貌。”译者林少华也认为:“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本情调。”

三、永不过时的女性形象

《挪威的森林》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书中对直子、绿子等女性形象的出色塑造。

小说中的两个女主角直子和绿子都性格鲜明。直子充满神秘感,绿子则活泼大胆。直子有一种诗意、病态的美,绿子则有一种现实、健康的美。在渡边眼中,直子是“尽管我的脸同她的脸相距不过30厘米,却觉得她离我几光年之遥”,绿子却“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两人的气质和经历迥然不同,但一样让人过目难忘。

直子是书中最美的女性,却过早遭受了死亡的侵袭。在直子11岁时,与她相处融洽的姐姐突然上吊身亡,几年后,她的男朋友木月也突然上吊自杀,这些伤害使她由此陷入了迷惘、孤独和绝望之中。这同时也导致了她出现精神问题:病重时出现幻听,无法组织语言去表达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她身上始终流露着一种病态之美。《挪威的森林》是直子最爱听的曲子,她对曲子的感觉也凸显了她的性格特点:“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地,里面又冷,又黑,又没一个人来救我。”这是她灵魂深处的迷惘与无助。

绿子则一如她的名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与渡边相遇时,绿子也处于人生的困境之中,却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勇气,反而始终活泼热情,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绿子的母亲早逝,父亲也因为脑瘤而不久于人世,但她的生活态度是独特而乐观的。她说:“把人生当作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地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会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再下去就好办了。”

直子和绿子的性格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译者林少華将两人比作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如果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灵感,又可以说两人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史湘云非常神似。年轻的渡边徘徊在两人之间,谱出一首青春的恋歌。

不过,不论是封闭的直子还是阳光的绿子,都是十分独立的女性形象,而非男性的附庸,这与当时日本文学中流行的女性形象有很大的不同。直子表现一种对“性”的脱离,展现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她的存在不但不是男性角色的附庸,反而更像是一种对男性角色的压力,她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女性形象。绿子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在日常相处中,她非常直率地表达自己对渡边的喜爱,而在被渡边冷落时,她也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能反过来把渡边“打入冷宫”。她还扛起了照顾病重父亲的重任,甚至能兼顾学业,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女校拿到“不迟到的奖学金”。不论从哪个方面看,绿子都是独立而可爱的。

除了直子和绿子,小说还出色地塑造了玲子这个女性形象。玲子从小拥有出众的钢琴天赋,却因为屡受打击而精神失控,住进了疗养院,并因此成为直子和渡边的朋友。即使是在疗养院中,玲子也给人从容不迫、高贵大气的印象。在小说的结尾部分,37岁的玲子离开了疗养院,当她穿着直子留给她的衣服与渡边见面时,渡边曾一度恍惚是和直子在逛街。玲子就像是直面现实而坚强存活下来的直子,一个屡受伤害、却勇敢走向未来的女性。

这些可爱的女性能够出现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与时代的发展有关。20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开始经历生活和思想的大动荡,女性问题受到空前关注。与此同时,美国也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嬉皮士音乐等各种新鲜元素流行。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村上春树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关注。这些女性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即使在当下的语境中看,也仍能给予人思想上的启发。

四、中文译本的成功及其出版价值

《挪威的森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与其中文译本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这部作品一共出现了林少华(漓江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赖明珠(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叶惠(香港博益出版社)三种译本。其中,前两者影响较大,两者中又以林少华译本最为大众所接受。林少华曾阐释过其“翻译观”:文学翻译不仅是语汇、语法、语体的对接,还是心灵通道、灵魂剖面、审美体验的对接。因此,林少华的译本着重于依托作者深厚的中文功底,再现原著的艺术性美感。赖明珠则主张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不宜在译文中融入译者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因此她的译本语言简洁,忠实于原文的词义和语法。叶惠译本与赖明珠译本类似,也趋向于直译,但由于版权等原因并未长期印刷和广泛流传,因此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都不及林、赖两种译本。

应该说,林、赖两种译本在不同翻译理念的指导下,翻译风格有所不同,而林少华译本在《挪威的森林》的本土化方面进行了更为成功的尝试。他的语言风格略带中国传统的朦胧美,词汇更为丰富,在一些修饰语的处理上也不失艺术色彩,实现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归化。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是中国销量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译本,此后,林少华开始翻译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从1989年的《挪威的森林》,到2018年即将上市的《刺杀骑士团长》,林少华共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42部,是翻译村上作品最多的作家。

优秀译者的介入,使得《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的文学生命在进入中文世界后非但没有被损耗,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强化。虽然这部书并不是以中国读者为写作对象,但中译本的出版仍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其价值。据统计,1990年1月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刊登了关于《挪威的森林》最早的读者评论,白烨、秦朔等文学评论家及知名人士也很早就阅读和关注这部作品。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李欧梵曾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国内著名哲学、史学专家袁伟时则认为,《挪威的森林》体现的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张扬,在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和风潮后,将有助于推动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形成。在这部作品进入中国的近30年间,来自普通读者的肯定不胜枚举,很多中国70后、80后和90后的阅读趣味,甚至生活方式都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可以想见,在未来,这种影响力还将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盛力. 关于日本出版业的现状考察及启示[J]. 中国出版,2012(7).

[2]林少华. 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 外国文学评论,2001(2).

[3]王向远. 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

[4]刘喜萍. 村上春树文学的独特风格——解读《海边的卡夫卡》[J]. 延边党校学报,2009(2).

作者:魏海燕

第4篇: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

一种方式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 知道村上春树是很早以前,早到那时候的自己根本不情愿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很有内涵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学要增加很多自己曾经不在乎的东西。之所以选择村上的书是因为喜欢他的名字,而且我一向喜欢悲伤的调调,走进村上的世界是从《挪威的森林》,这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把人类的痛苦和孤独无限放大,诉求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让读者清楚的感觉到这种感觉真实的存在过,甚至存在过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是那时我们未曾发现。

才开始读这本书时,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全不知其索然,压着耐性往下读,接下来的文字时而朴实,让人觉得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时而华丽,让人惊叹村上的才华。

全书根据主人公渡边的生活展开,讲到渡边身边的朋友,最亲近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生活中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全然做不到和同学谈天说地。

最初是渡边的好友木月没有预兆不知原因的死去,接着是同一个宿舍的舍友敢死队也突然失踪了,下来是认识永泽,本以为会成为好朋友,可后来渡边却发现他们其实不能够成为朋友,最后永泽也离开了,认识小林绿子,让渡边的生活有了一丝生气,小林绿子的父亲死了,下来是渡边一直喜欢,也是渡边一直的思想支柱直子也死了,永泽的恋人初美也在认识渡边两年后死了。故事的结局渡边仍然孤单一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孤独与无奈始终围绕着渡边。本书里的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渡边所认识的人都有点思想怪异甚至是神经。

也许书中渡边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发生,孤独,没有朋友或者身边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自己,渡边选择坚强,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接近逃避的方法来生活下去,既然他的朋友会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就选择不交朋友,形单影只的生活,可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难免和别人接触,有的人无意成为我们在乎的人,我们无从选择,渡边后来还是遇到很多让他在乎的人,因此当在这些人离开后,渡边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着打击,最后渡边完全放弃了这个社会,放弃去了解自己此时此刻身处的环境。放弃一直以来漠不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放弃了那种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不会开口主动接触外部世界和寻求帮助,最后渡边主动打电话给小林绿子告诉她自己需要她!

借用一位译者的原话“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繁杂多变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性和诗

意的活法,为小人物的灵魂提供了一方安然憩息的草坪。读之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导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抚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顿,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那是茫茫原野上迎着夕晖升起一股袅袅炊烟的小木屋,是冷雨飘零的午夜街头永远温馨的小酒吧!”

村上的作品让小人物的生活,伤口无限放大,给人以提醒,教人释放其压抑。

此书越是到最后越吸引人,在渡边一次承受离开后他会怎么做?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究竟是谁最后能陪着他?这些问题当我读到末尾时十分想得以解答,促使我看下去,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小说的结尾虽然没有很明白的告诉读者结局是什么,但是这无非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渡边曾经失去的朋友都回来了那是科幻小说的结局,如果最后渡边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那是现代网络爱情小说的结尾„„这样的结尾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渡边一生是孤独的伤感的,不可能突然有什么关键的转折,这个就是村上的才能,没有人能够猜出结尾。

小说里有很多对话,村上让这些对话生动,活泼化,让读者很容易的变身为书中的主角,用那种语气说话。

但我还是有点遗憾,毕竟村上是日本人,小说的创作决非是用日语,我现在读的版本是译本,虽然译者尽自己的努力接近村上的原文,但还是有很多语气,神韵和表达方式没有原样诠释,我觉得《挪威的森林》值得二次拜读,一来是将其了解透彻,二来是试着看到不一样的感觉和观点。

很高兴自己能够“认识”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给我以很大的震撼,村上能如此恰到其好的把握小人物的悲伤,痛苦,无奈和种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反省自己,各种压抑的释放,更加坚定信念。

第5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读罢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休闲的生活方式与时尚心理。对于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村上的小说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满足。在村上的笔下,都市休闲的生活场景触目皆是,它对于年轻人的诱惑是不可言喻的。

村上小说中主人公的品牌消费意识都很强,他们穿衣必要名牌,驾车一定是奔驰、宝马之类的名品,听音乐一定是各种曲名的经典唱片。男主人公几乎都抽烟,抽的必定是品牌香烟。

村上以其流利的笔触绘制出的物质繁荣时代的休闲生活图画,不管是现实的描写也好,亦或是一般人梦想传达也好,总之是切中了我们年轻人的时尚脉搏。

其次就是性文化风景。村上写男女之间的性交往,不隐藏,不躲闪,不朦胧,不夸张,不造势,而是坦然处之,当写则写,没有一块遮羞布。在他的小说中,女孩同男孩的交往很随便,有时随便的叫人无法理解。可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中国的男女交往不是那么随便。基于这个原因,村上的小说迷大多数就是年轻人了。有人曾这样调侃到:阅读村上的小说,在纸上过一把瘾,不失为一种畅快的体验吧。嘿嘿……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残酷的,青春是孤单的,青春是忧伤的…所以青春只能是迷惘的……渡边、直子、木月、绿子和玲子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第6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范文一】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滤布 ,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范文二】

赋序者在序中说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起 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寂寞。在我读《挪威的 森林》时,也是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孤独和无奈,但是,这种被世人所业务、 所认为是贬义的状态。在村上的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 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 自得,自乐的情怀。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的男生。他对学校这个 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 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

他有典型的大学生的特点:孤独、迷茫、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 哪里。他读书、去酒吧、交朋友,感觉都很机械,只有在等直子的信或写信给直 子时,才感受到他的感情

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 很明显,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 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 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 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 伤害。所以,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贯穿始终的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 的一部分永存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 一个人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 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对于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读来只是觉得充满怜悯,哀其不幸。至于 感受,却是没有过多的体会。

然而,对于绿子,却有一种深深地震撼。她美丽、聪敏、坚韧。同样是面对 这个令人无奈地现实,可以说,她所遭受的灾难更多,她所承受的无奈更深。但她活得比直子更好。如果说直子是柔弱的、避世的,读她,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那么,绿子是坚强的、鲜活的、入世的,读她,会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 力,坚韧的毅力,和苦中作乐的乐观、自我调侃的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 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她独自承受下来。还在窘困中 学会一手好厨艺如此积极的生活态度,岂不让人顿生敬意。

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 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 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 的思考。

永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 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 而不是做想做的

(这是永泽的无奈),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 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所以,他只能在生活作风上放浪,以这种自虐式的方式去尝试随心所欲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静静的、关于青春的著述。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 伤,那些迷茫、那些无奈、那些孤独,夹杂在青春年华中,读来深受触动。

第7篇:挪威的森林

学院:翻译学院 年级:1001 姓名:王琪 学号:2501100118

《挪威的森林》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很难有一个整体感受。具体的言之何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灵感并萌生了很多情愫,让我豁然了很多郁结于心的阴霾。我一口一口呷着咖啡努力地回味着这本书给我的滋味,和咖啡一样淡淡的苦涩却是回甘。现在好想听着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让笔尖在纸上旋转,将那仅剩两寸的油墨延展铺开成文字。可那有点太完美了,不是吗?这是一个安静的深夜,我找不到那首歌。

故事不单纯,并不适合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可我读到了人生的许多无奈,也感受到了一点一点努力垒起的城堡顷刻间崩塌的痛楚,可有些事我们只能束手无策。随着故事的推进,浓重的伤感一点点让人窒息。但我的心不曾心灰意冷,也不曾对生活绝望过。这么说好像很奇怪,那不是我的人生。我又如何能真切的感受到呢?可我却是把自己置身其境好像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这些我人生中并未出现的情形。我可以真切地触碰到感受到那近乎绝望的境地,但我足够坚强的面对这一切。我的心告诉我我会同主人公一起穿越那遮天蔽日浓密阴冷的森林,然后站在高高的山顶热烈而疯狂的拥抱阳光,大口大口的呼吸着空气里的幸福,让这一切温暖着自己的灵魂。勇敢地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将我打倒。”

“不要同情自己”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我多多少少有些太爱怜自己,明知自己不是一株脆弱的植物,还对自己惺惺相惜。我不会在同情自己,可怜自己。在我遇到人生中必要的不如意时,我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给我带来的小伤痛,舔舐伤口就像不曾受伤一样。没有任何人任何事会把我击倒,我要坚韧自己的意志。可我却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所以也没有什么大彻大悟。安逸平静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斗志。我不想波澜不惊的度过一生,我要快点振作起来。凭感性的生活,人生无疑是悲剧。我要克制自己,过去我活的太随意了。我应该做好我应该做的。而不是逃避,叹气。恩,心中好像开阔了好多。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脑袋无比清醒,能把我迷迷糊糊的事弄得一清二楚。他们很聪明学东西很快,考试不用复习,心态超好,考试成绩也没得说。虽然我不是特别用功,但考试前还是下了点功夫。可结果却是很让人失望的。这让我有点失落,有点自卑,有点怀疑自己。我也困扰了一阵子,现在却是完全明白了。自己有点太急功近利了,看重结果。把那种叫做喜爱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铭记于心的“世上是有这种人的:尽管有卓越的天赋才华,却承受不住系统训练,而终归将才华支离破碎的挥霍掉。把用功看成了无聊的勾当。忽略了对人格形成必不可少的这一主要因素。”所以我没必要沮丧,我要正视自己。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我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并且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既然我不聪明那就用努力去弥补。踏踏实实地而不是去效仿别人。谢谢那些朋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让我不得不努力,让我明白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很高兴这一刻我能够坦诚的看待自己,并且真诚的面对自己。勇敢地说出

学院:翻译学院 年级:1001 姓名:王琪 学号:2501100118

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许会暴露出我的小险隘亦或是不成熟。那又何妨呢?反正我还是个孩子,我正在一点点长大啊。就让我在可以迷茫的年龄尽情的思考吧,让我在可以痊愈的年龄尽情疼痛吧。然后那些疼痛和迷茫会化作我最坚硬的地方······

第8篇:挪威的森林

~-8-31

读完《挪威的森林》后的感觉和读完《情人》一样:都是恍然若失四字。别人从中读出了“爱情”,我读出的却是“时间”。

“我已经老了。”杜拉斯在小说的第一句就把意思说了出来。其实井上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个。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小说中许多似乎没有必要的闲笔了。

下面是我对《挪威的森林》里主要人物的几点看法:

1.直子是一意求死的。自从少时恋人死后,此人一直没有恢复过来,也是铭心刻骨的相思吧。精神应该没什么问题,只不过一直下不了死的决心,神志难免恍惚而已。

2.直子的少时恋人为什么要自杀,我始终没有搞懂。莫非是小日本变态的一种方式?还望有识之士见教。

3.绿子和所谓的男朋友关系不过泛泛。只是主人公老惦记着别人,她不得不时不时抬出个男友来,以免显得太寒碜了。

4.直子在精神病院的roommate其实倒是真正的精神病,虽然一直显得很委屈,不容于世。精神病都那样。

5.主人公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他在当时对任何人都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他最终没有和绿子走到一起,因为在书的最后,任何妨碍两人的外界因素都已消除了。

书中体现出的情绪那样忧伤,那样怅惘,只不过因为一切都已逝去,错过的无法挽回。回忆总有超过现实的美,是故遗憾更为痛切。正如我在开头说的,一切其实在于“时间”。

我认为《情人》比《挪威的森林》要精致的多。然而《挪威的森林》仍是第一流的文字。主人公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然而这篇作品却能打动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魅力。

第9篇:《挪威的森林》有感

编辑1102 刘海鹏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少年渡边彻。十七岁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 还有后来遇见的绿子。后来直子自杀。余下的,便是渡边和绿子。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

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述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一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

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了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

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

可能自己还太年轻,还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推荐阅读:

上一篇:银行电话银行下一篇:主题活动党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