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2023-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评课稿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上周很高兴地参加了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活动中领略了许多名师的风采。于永正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王崧舟的《去年的树》,薛法根的《我选我》……都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其中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恳。王崧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下面就谈一下我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童

话,谁来给我们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直截了当的开场和他的笑容一般淡淡。我惊讶于四年级孩子们满含感情的声音和端正整齐的坐姿,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找出关键词“天天”,配上柔和的音乐,变化不同情境的图片,让孩子们接起火车不停地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反复——是王老师这节课里点击率最高的一道程序。不同的情境下,孩子们在王老师抑扬顿挫的提示语声中自如变换感情,变换读法。

“你能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是的,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读,就能让孩子们纷纷举起手说出自己的体会,无论是对“鸟儿”与“树”之间关系的体会,对它们之间感情的体会,对人物表情的体会,对人物心理的体会……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学习内容,老师的“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的“学”却是更应得到锻炼的。王

老师在让孩子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要求他们自主完成句子,如:“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让孩子去想象人物的外貌,让孩子去开发自己的词库,但王老师在这里又着重提醒孩子们在仿写时加上“特别”一词。配着和缓的音乐,孩子们的练习本沙沙作响,不一会,音乐结束,孩子们也端正了坐姿,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景配合体现在整堂课中。

“千万树中,只为这一棵唱;千万鸟中,只听这一只唱。”一句简单的话,一片深邃的情,我忽然感受到王崧舟老师那淡淡中蕴含着的某种浪漫,孩子们应该也是感受到了的,于是他们便更加卖力地感受着文字中的深情。

质疑,是解读文章的又一法宝。在带领孩子们感受深情之后,王老师突地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鸟儿的外貌也好,树的外貌也好,都是同学们写出来的,课文中写了吗?”课文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与“鸟儿”、“树”外貌有关的句子,在

得到学生的认同后,王老师擦去了之前写的第一自然段“写外貌”的板书,这里作者写得非常“浅近”,可我们却都能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这种感受不也又是“深厚”的吗?

对话,是体会文章思想,理清脉络的重要线索。在分角色朗读的分配中,我感动于王老师的课堂用语“你愿意吗?老师也一起读可以吗?现在可以读了吗?”他低沉的声音吐出这些语句令人有种被充分尊重的感觉。朗读过后,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刚才的对话时有一个人读得不好,他是谁呢?”就在大家都稍有紧张的时候,王老师却说:“老师读得不好。”学生们都好奇地睁大了眼睛,“老师读的提示语太平淡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怎么样读才能有意思一些呢?”

“怎么样才能有意思一些呢?”——再自然不过的一句转折,也同样自然地将孩子们再次领到了“语用”训练中,请同学们给提示语加上些形容词来形容人物说话时的心情。然而王老师也并不是

直接就让孩子们放手去写,而是带着孩子们再一次沉浸在音乐中,沉浸在“鸟儿”和“树”的亲密中。

“这是鸟儿和树的一个春天的约定,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又是一份令人遐想的温情,王老师不断用他浑厚的声音为故事营造一种静谧也带点忧伤的气氛。在和孩子们共同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他再一次否定了之前自己写的板书,文章中也没有写到人物对话时的表情啊!这里依然是“浅近”的,可它们的表情似乎就是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那么那么的“深厚”。

“鸟儿”的寻找一路又一路,“树”的凄凉遭遇一波又一波,当鸟儿看着灯中跳跃的火花,那个“春天的约定”还被记在心中吗?音乐声再次响起,然而这一次却与之前的悠然欢快不同,显得那么悲伤,那么惋惜。王老师依然与学生们一起,用鸟儿的眼睛“看”着灯火,它在回忆,它思绪万千,轻轻地,反复地诵读着同一句话:“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

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唱……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无论日起日落,潮起潮退,夏阳白雪,春华秋实……听到这里,我听到了孩子们哽咽的声音,也发现自己早已不觉湿了眼眶。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他在课后也对与会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师们都能够在教学中落实“三个融合”:

一、学习语用与情感体会融合;

二、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融合;

三、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他认为如果可以很好的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精彩的课堂或许是今天你眼中的帷幕,但也可以是未来你脚下的舞步!

第2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用“浅近”书写“深厚”——听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 (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各组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提示语) 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王老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由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巧妙!自然!)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三处: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斥责)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2、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认真、爽快„„) 师:他们就要分手了,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份约定。(齐读对话)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答案让人揪心,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的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我们怎能忘记去年的约定,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听了大门的回答,她更加惶惶不安了,她觉得消失了整个春天,她知道她的朋友以被切成细条儿,可她依然忘不了去年春天的那场约定。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一次又一次在鸟儿的耳边回响。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 师:鸟儿对小姑娘的问是她的最后一问。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的内心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她和大树要分手的时候,她——依依不舍; 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地——爽快;

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 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师朗读修改后的提示语)

3、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浅近) 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那结尾又是怎样的?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课件上放大:白色空心字);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记忆犹新,树已不在。)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相对朋有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

(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 (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写心理,深厚)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自由发言:告别、永存友谊)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板书) 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附王崧舟课后分享:

贯彻一条主线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落实三个融合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事迹。培养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2、感受他们舍生忘死、顽强不屈、视死如归、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鬼子:什么样的人叫鬼子?(鬼子: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的憎称) 我们还把哪些侵略我国的外国人叫鬼子?提起日本鬼子,你想到了什么?

正是日本鬼子的这些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八年中,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了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你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交流?

正是这些英雄抒写了中国历史上壮丽辉煌的篇章。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狼牙山上的五位英雄。

2、请同学们坐好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解说:狼牙山在我国河北省易县,因形状酷似狼牙而得名.)

二、检查预习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读(其他同学主要听) 齐读 读了这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描写五壮士的成语)

面对嚣张的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挺身而出,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我们再来读描写五壮士的这组词语。(齐读)

2、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结合课前的预习,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五壮士到底是以什么感动了我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一起走进1941年的秋天,走近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课文,遇到让你感动的句子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三、品读体验:

(一)品“走”

课件:“为了不让敌人——引上绝路”

1、自由读,看哪个词语让你感动?

2、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班长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就是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陁(出示图片),课文中说这是一条―――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绝路呢?

难道他们面前只有绝路一条吗?(不是的,其实面前有两条路:齐读有关句子) 来,同学们,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这是一条——,走这条路,就意味着—— 在这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

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 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班长明明知道这是一条绝路还是斩钉截铁地走了上去,这一走,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一起来读。

3、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指读。 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当时,你们也紧跟在班长身后了吧,你们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我知道这一走还意味者( ),所以我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都知道这一走还意味着( ),所以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出示课件)

4、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抓住一个“走”字,细细的品出了其中的感动,五壮士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真会学习,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4-9自然段中你们画的句子,看看你们又抓住了哪个关键的字词,并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其中)

(二) 品“砸”

出示课件“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

1、看看你能从这个“砸”字 品出什么?

2、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的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齐读

3、小结:这一砸,砸出了五壮士的满腔怒火,砸出了战争胜利的喜悦。尽管此时枪尽弹绝,但是五壮士也不屈服,就是用石头砸,也要同敌人血战到底。这又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就是这种顽强不屈感动着我们,

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顽强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品“跳”

就是这样的五位壮士,在前是万丈深渊,后是咆哮之敌的情况下,他们的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

1、你还品出了哪个关键的字?(跳),从这个“跳”字你品出了什么?

带着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示:课件“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从悬崖往下跳。”)

五壮士英勇跳崖,宁死不当俘虏的壮举让人震撼,如果我们再来品一品五壮士跳崖前的神态、动作,相信会带给你更大的震撼。(出示:课件“五壮士屹立在——胜利的喜悦)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看(出示课文插图)

看,这就是跳崖前的狼牙山五壮士!

A、此时此刻,他们正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眺望着,心里想。。。。。。 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队伍中可能有他们朝夕相处的战友,有他们最亲爱的家人,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升华:五壮士的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他们就这样深情地眺望着。 B、他们又回头望了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这又是怎样的一望啊? 生: 他们就这样××地望着向上爬的敌人,心里想。。。。。。 这还会是怎样地一望啊?

(引导:此时远去的主力部队已安全了,他们胜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敌人顺着这条绝路还在向上爬,这会是怎样的一望啊?)

C、此时,他们还看到了自己即将走向——?(死亡)是呀,他们即将走向死亡,但是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种气概就叫—(视死如归)(板书)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生齐读课题)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

2、看影片。

五位壮士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纵身跳下了深谷。(放音乐)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五壮士啊!看到他们一个个纵身跳下的身影,你想说什么呢? 小结: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心中涌动着太多的不平静。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深深的敬仰,再读这一段。 (生齐读此段)

3、听(理解最后一句)

听,狼牙山上响起来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教师引读:

这不仅仅是五壮士的声音?(这还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五壮士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却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立在了我们地心中.

六十多年以前,聂荣臻元帅这样评价五壮士(课件出示:宁死不屈乃革命军人应有本色 视死如归乃燕赵英雄应有精神)

六十多年后地今天我们仍然这样评价他们:(同上)

四、拓展延伸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课下让我们再去感受他们的壮士形象。 出示课件:

1、拓展阅读文章:

《北国雄师——赵尚志》 《中国陆军战神——张自忠》 《中华空军勇士——阎海文》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2、推荐网站:

中华抗日战争网 民族魂网 血铸中华网

第3篇: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观摩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方正县会发镇中心小学 徐淑敏

我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一次诗性的洗礼。

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可谓诗意正浓,但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写法的秘密。课堂的精彩纷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味无穷:

一、情境创设、语言煽情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王老师根据童话的特点,善用音乐和绘声绘色的语言把学生一次一次带入美丽的童话王国。

教师诗意的语言一次次引领,是“垫”,垫起了学生读出意味、读出体验、读出画面,强化着学生在朗读时,对主要信息和关键信息的摄取,同时,在信息组合中,形成自己的理解。目的就是要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形成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回环,是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实践性学习。

二、三读三写,习得语言。

三读三写,扩大语用容量,构成课堂的全过程,形象呈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化,这样的课堂,语文味不仅很浓,而且很美。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悄无声息地落实了三个融合: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诗意不是单纯的诗意,训练不是生硬的训练,王老师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一切都像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第4篇:王崧舟教学艺术《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名师教学艺术赏析》 题目: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课例赏析

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1中本4 学号:2011014465 姓名:张明芳

1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一、品读“天天”,进入文本

1、《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 (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

2、一棵树、一只鸟、一首歌,多么美好的日子,多美的画面,一起读。 (学生齐读故事的开头)

3、想一想,鸟儿可能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 生:难过、开心、生病了„„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师:那么多的可能你是凭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天天

师:齐读开头,注意把“天天”的味道读出来。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

2 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高大,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5、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师:那么故事接下来还是这么浅近地写的吗?自己接着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对话,体会情感

1、师: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在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你还记得吗? 生:树、鸟儿、门、树根、小女孩。

师:这五个会说话的人物,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对话) 师: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最重要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各组分别读其余人物的对话,师读提示语) 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王老师)不能全怪我,这提示语还真不好读。怎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才有味道?

3 (由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巧妙!自然!) 生:有形容词。 师:这一单元有一篇课文的提示语就很有特色。

(出示《巨人的花园》片段)朗读片段。(三处:很生气、又发脾气了、大声斥责) 师:每段话当中有一个词提醒了你。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3、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难过、认真、爽快„„) 师:他们就要分手了,可谁也不会忘记这份约定。(齐读对话)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师:答案让人揪心,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这时,鸟儿的整个心都提了起来。我们怎能忘记去年的约定,引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 (指名朗读加上提示语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听了大门的回答,她更加惶惶不安了,她觉得消失了整个春天,她知道她的朋友以被切成细条儿,可她依然忘不了去年春天的那场约定。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这声音一次又一次在鸟儿的耳边回响。指名读——(树和鸟儿的约定)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

师:鸟儿对小姑娘的问是她的最后一问。鸟儿忐忑不安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

4 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心如刀绞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近乎绝望地问女孩,引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鸟儿的内心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她和大树要分手的时候,她——依依不舍; 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地——爽快;

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 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

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 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师朗读修改后的提示语)

3、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浅近) 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那结尾又是怎样的?

三、品读结尾,体悟永恒

1、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一个细节,很不起眼,是鸟儿唱歌前和唱歌后发生的。一个动作,一个字——看(课件上放大:白色空心字);意味深长地读——看;轻轻地读——看。 师:鸟儿在看什么?(昔日的朋友)

师: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

师: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

5 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她仿佛又看听了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她仿佛又听见自己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再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记忆犹新,树已不在。)

2、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相对朋有说。请用“树啊,树啊”开头。(配乐,生写话)

3、交流。

师:当鸟儿看着这灯火,对着去年的树,她有千言万语想对树说。 (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告别)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 (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舍心理,深厚)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6 (生自由发言:告别、永存友谊)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板书) 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附王崧舟课后分享: 贯彻一条主线落实三个融合 ——《去年的树》设计理念 一条主线即学习语用

1、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写鸟儿和树的外貌,“一棵”、“一只”不仅是数量的指称,“一”是“唯一”,因此要用“特别”这个词。

2、扩大语用容量

设计了三次练笔,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想对树说的话。

3、提升语用品位

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落实三个融合 :

1、学习语用与陶冶情感

2、学习语用与内容理解

3、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

7

第5篇: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课有感.2

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后记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 ,树呢,天天

;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 ,树呢,天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

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

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我庆幸,我还是一名新老师;我庆幸,我刚来淝小就有机会来观摩;我庆幸,我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庆幸,我仔细聆听了王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庆幸,我今天就领悟了这些;我庆幸……我有好多庆幸,这些庆幸,只因为——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语文老师!

上一篇:镇城乡结对共建下一篇: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