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发展定位

2022-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元谋县发展定位

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从元谋县肉牛产业现状出发,介绍了元谋县肉牛养殖的优越条件,分析了制约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肉牛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元谋县黄牛、水牛的疫用地位逐步下降,肉牛养殖在标准化养殖示范的推动下,以肉牛生产为主的养殖模式在广大农村已形成支柱产业,并有力支撑着元谋县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散养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养殖方式落后、品种杂混、良种良法不配套,防疫制度不健全、疫病风险大,养殖整体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学、研相接合,整合人、财、物、技术信息,实现 “种、料、饲、管、销”综合配套服务,有效推动肉牛生产化进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20多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现就本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来,供参考。

1 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5年,全县肉牛存栏63 211头,比2014年增长0.4%,出栏23 048头,同比增长4.88%,肉牛养殖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广大农村,总体是城乡接合部养殖密集,饲养管理及良种化水平高,养殖效益显著,养殖方式以舍饲养、放牧及半舍饲养为主,全县有适度规模养户584户,2015年出栏肉牛2 398头,其中饲养100只以上的1户,25~99头的27户,20~24头的12户,15~19头的7户,10~14头的36户;全县有肉牛改良点7个,其中个体改良点3个,国营站4个,主要推广运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云岭牛,摩拉水牛冻精液与本地黄牛开展杂交改工作,截止2015年11月25日肉牛杂交改良5 151胎(其中:黄牛改良3 379胎,水牛1 772胎),已受胎4 706胎(其中黄牛2 950胎,水牛1 756胎)。

2 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元谋县滇中高原北部,属金沙江流域。全县总面积2 021.46 km2,大部分地境处于海拔1 000~2 200 m地带,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元谋县为川滇交往来门户之一,有“云南北大门”之称,成昆线纵贯全县78公里,共有13个站点,沟通元谋与全国的联系,永武高速公路横贯元谋,与相邻县公路畅通,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据草山普查资料,全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86%,平均每公顷天然草场产可利用鲜草8 700 kg。有海拔在1 500 m以下地区的“山地草丛类”草场5.54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1 235 kg。有海拔在1 500~2 000 m以的“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4.67万 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8 817 kg。有海拔在1 700~2 500 m以的“山地疏林类”草场2.2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4 048 kg。海拔在2 000 m以的山地林间草场0.69万hm2,年平均每公顷产鲜草2 954 kg。

3 饲料、牧草种植利用情况

2015年全县累计推广种植牧草5 152户共554 hm2(其中黑麦草340 hm2,黄紫花苜蓿178 hm2,其他牧草36 hm2)。利用氨化饲料21 340 t;青贮饲料113 108t。全县推广粮经作物套种青饲料3 224 hm2;青贮饲料推广面78个村委会15 864户农户,建有青贮氨化窖30 214 m3。

元谋县2014年粮食用物播种种面积达16 467 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 249 hm2,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农副产品丰富,大量的水稻、小麦、玉米豆秸、花生杆等农作物秸杆及常年不断的青绿饲料可为研发氨化饲料、微贮饲料、青贮饲料提供保证、以及部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可作饲料。

4 技术服务体系及畜产品市场情况

现阶段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共有工作人员82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29人,执业兽医师2人,初级职称12 人,村级动物防疫员108人。通过多年的科学养殖综合示范区和基地县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基本能为养殖户进行畜牧科技推广和动物防疫灭病技术服务。

元谋县2015年招商引资的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南都牧业有限公司”在我县投资建厂,总投资7千万元,该企业投产建成,将会极大推动全县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5 肉牛产业发展制度因素

(1)政策资金扶持不够。多年来政府只重视生猪产业的扶持和建设,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投入滞后,虽然落实了草原生态建设奖补机制度,退耕还林后继产业种草养殖畜项目,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对部分适度规模肉牛养殖户进行了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草养畜及肉牛产业的发展,但是具体对肉牛产业建设滞后,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养殖试验示范带动力弱,传统粗放的散养殖方式仍然在延续和传承,肉牛养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良种化进程杂乱。本县原有本地黄牛滇中牛曾以优良品质、独特肉质风味,远销深圳,广东等地倍受亲睐,在当地形成了名特优产品,随着良种化进程的推进和畜产品流通过供种,优质的西门塔尔牛、短角紫红牛、夏洛莱牛,辛地牛等生长快的大型肉用牛品种在我县养殖数量增多,部分养殖户改良路线不明确,找不到优良杂交组合模式,同种品种和不同品种之间任意交配,杂交优势不明显,不注重本地黄牛的提纯复壮和保种工作,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的本地品种逐年减少和退化。

(3)饲养管方式落后。现在本县大部分牛已属杂交品种,但大多群众从养殖理念和养殖方式上还没转变过来,饲养的是生产快、产肉量高优的质肉牛,采用的是传统粗放的管理,牛只不分群、不补饲、牛舍简陋、防寒保暖差,日粮中能量及蛋白质饲料供给不足,同时不设置补料槽、草架、饮水槽等设施,肉牛长期处于不利生长环境中,生产性能难以发挥。

(4)草料开发利用不足。优质草料供给是肉牛生产技术关键,但我县存在对天然草场重利用,轻管理、不严格遵守轮牧和禁牧制度,草场退化面积逐年增大,草场利用率低;农作物稻草、小麦、玉米、花生、豆类、等的秸杆,果蔬的枝、叶、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农副产品等不经调制直接饲喂,利用率低下;在肉牛生产中高产优质的豆科及禾科牧草种植利用普及率不高,不能提供四季均衡,优质充足的饲草饲料。

(5)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不够。肉牛养殖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现状是养殖肉牛作为农业的附代产业在千家万户散养,从业者大多是老人,文化素质偏低,至使肉牛选种选配,母牛选育、犊牛培育、放牧后补饲,种草养畜、牛舍改造,驱虫、防疫、短期育肥等技术措施得不到推广应用,适度规模养殖发缓慢,专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低,科学养殖技术在广大农村带动和示范力弱。

(6)养殖疫病风险加大 。随着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数量、范围、频率增大,加之临近省、州及周边地区疫情不断,信息互通、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以及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使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增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依然存存。虽然每年政府都组织两次两阶段的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病免疫工作,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免疫空白点、户依然存在,零星散发动物疫病时有发生,检疫、隔离、消毒等措施没有列入常态化制度,老病尚未净化,新病发生和蔓延可能性加大。

(7)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肉牛养殖属农业附带产业发展,农户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自发养殖,小而散的低水平散养殖方式,难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畜牧部门虽然对部份肉牛生产示范列入了项目扶持,对肉牛品种进行了改良,老式牛舍进行了升级改造、推广了种草养畜等措施,取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但政策、资金、技术投入与全县肉牛产业地位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养殖业科技含量低,肉牛生产整体进程缓慢。

6 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根据《元谋县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加快山地畜牧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建议由畜牧部门对全县山区、半山区、坝区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着重从肉牛的分部、品种、结构、数量、草场资源状况、饲养管理水,基层畜牧科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研究,找准客观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综合性撰写出《元谋县肉牛产业发展方案》,《元谋县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报上级部列入本地区门畜牧业发展规化,并建议分期组织实施,同时也要有计划的做好肉牛生产综合技术研发工作,抓好人才和技术储备,为肉牛养殖发展奠定基础。

(2)推进良种化程。建立完善良种场——扩繁场——商品群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以本地滇中牛选育、选种选配及提纯复壮为主要改良路线、有计划引入努西门塔尔牛、云岭牛、短角紫牛、摩拉水牛与本地母开展经济杂交,生产出二元或三元杂交品种供肉牛养殖,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优的商品牛供应市场。规范牛冻精改良站点的管理,改进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和良种覆盖率,使肉牛生产业整体水平提高,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

(3)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是关键,要进一步优化牛群结构,适当增加能繁母牛存栏,强化基础母牛培育,规范母牛怀孕前期、中期、后期饲养管理,着重保证能量、蛋白饲料、优质牧草等搭配供给,满足怀孕期营养需要,保持母牛健康体况,根据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发展目标,完善养殖设施建设,制定免疫程序,建立检疫消毒制度,保证肉牛生产性能发挥,着重推广犊牛、架子牛、成年牛短期育肥技术,提高肉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4)强化饲草饲料的开发和利用。①以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为契机,加大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着重严格实行轮牧和放牧制度,对自然草山草坡矮灌木、攀木、攀缘木进行改造,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进养殖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②改变养殖方式,改传统放牧为舍饲、半舍饲加放牧模式。③研究转变种养模式,实行粮草轮作,加快农作物从“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料转变;推广运用农副产品加工、贮藏、秸杆氨化、碱化、青贮技术,调制出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供养牛业用。④引进适合的豆科牧草以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保持和完善人工牧草种植,充分利用林间地、果树地、间隙地,冬闲农田,在全县不同气候海拔地区,推广种植试验成功特高宽叶型一年生黑麦草、先锋高丹草、热研四号王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白喜草、苇状羊茅、紫花苜蓿、印度木豆、白三叶、红三叶、大翼豆、圭亚那柱花草、光叶紫花苕等优质牧草,为山牛养殖供给优质牧草。

(5)推行复合畜牧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养殖,使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接合起来,元谋县是云南省南菜北调节蔬菜生产基地县,土地复种指数高,大量有机肥料使用,土壤板结逐年加重,通过堆集发酵处理后的牛粪便,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供给农业生产,可从综合生产方面增加养牛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6)完善动物防疫制度。健全的动物防疫保健网络是肉生产根本保证。从历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随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各项综合措施的落实,肉牛W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牲畜交易频繁和养殖环境净化难度大,牛流行热、牛巴氏杆菌病等疫病传入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今后防治重点要规范引种审批程序和严格检疫,对私自引种造成疫病传入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次要强化免疫制度和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施,使适度规模养殖场肉牛随时处于免疫保护状态。

(7)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①逐步转变生产模式,实现散养殖方式向适度规模养殖发展,适度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过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一批规模养殖户或养殖协会,在资金上加大扶持,总体上实现品种、饲料、管理、防疫、销售五统一,带领更多的养殖户并入适度规模向规模养殖转型,提高肉牛产业的市场竟争力和抗风险能力。②认真落实招商品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行政审批经,配套设施、“绿色通道”、激励机制、舆论宣传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实现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8)强化肉牛产业技术扶持和人才培养。对全县肉牛养殖场(户)要落实联系监管制度,公开联系方式,抽调县级专业技术骨干,深入到专业村、养殖户、规模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难题。县畜牧局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管理,采取外出培训、选派人员到规模养殖场顶岗锻炼,鼓励达到条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提高从业能力等手段,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本领,同时建议实行绩效奖励机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为养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殖出一批优秀的肉牛产业服务团队。

作者:张爱美

第2篇:元谋县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元谋县的工业经济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基础不强,水平不高,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财政的贡献能力仍然很弱。2006年,元谋县有工业企业1058个,从业人数7730人,工业总产值85402万元,工业增加值13493万元,上交税金1205.8万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个(其中国有企业2个,即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占0.6%,从业人数1039人,占13.4%,工业总产值21073万元,占24.4%;增加值3284万元,占24.3%。从全州情况看,2006年元谋县GDP109361万元,在全州10县市中排名第6;地方财政收入4989万元,排名第7;工业企业1058个,排名第9,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7个,排名第5,从业人数7730人,排名第7,工业总产值85402万元,排名第5,工业增加值13493万元,排名第7。以上排名可以看出,元谋县的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在全州处于中下水平,与元谋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条件不相符。

一、近年来元谋县发展工业经济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抓住机遇,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十五”初期,元谋县委、政府认真执行国有资产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改革政策,积极稳妥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破产、拍卖、兼并和股份制改造,使纳入州改革计划的25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成为产权明晰、责权明确、自主经营、风险自担的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为元谋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活力。

(二)加大招商力度,盘活国有资产

在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中,县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破产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商”嫁接破产企业,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妥善安置了职工,为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电业和农产食品加工业

元谋县地处龙川江下游,地势低凹,有龙川江、勐岗河、蜻蛉河穿境,水能资源相对丰富。为发展小水电事业,专门成立小水电开发办公室,积极开展水电招商引资工作,先后招入外商建设凤凰箐电站、小河口电站、华竹电站、朱布一级电站、朱布二级电站等。目前共有电站17座,其中:建成投产电站13座、在建电站4座,资产近2亿元,有力推动了元谋县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元谋县十届县委、政府以来,把绿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下大力气进行培植建设,狠抓无公害和绿色菜果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先后建成了云南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元谋林峰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利明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欣欣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金珠有限责任公司、元谋金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推动了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创建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

元谋县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确定以能禹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并着力加紧建设,现整个园区规划和可研已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核心区建起了大型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投资建厂条件基本具备,为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引导和招商,现已入住加工、保鲜、包装、储运企业40户,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建筑建材业的发展开拓市场

近年来,元谋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推出了许多水利工程、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年均投入资金数亿元,有效开拓了建筑建材市场,为建筑建材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扩大了市场空间,使元谋县的建筑建材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仅砂石开采企业就有28户,比原来增长了一倍。

(六)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非公经济发展

元谋县为了加速非公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地方实际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从而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环境,有效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发展。2006年非公经济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都在三分之二以上。

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工业经济的认识存在差距和误区

一是对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可通过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来弥补工业发展的不足,就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工业的思考。二是对生产与市场的认识错位。过分强调资源和原料,忽视了市场对工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发展工业的思路不宽、方法不多,局限于资源原料型工业的发展,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型工业的研究探索不多。三是把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对立化。对工业污染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把工业与污染直接划等号,谈工色变,就担心工业发展了,环境也污染了,几十年来打造的绿色产业也就保不住了。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抑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环境欠佳

一是基础条件薄弱。108国道路面狭窄,维修养护跟不上;铁路虽已提速,但运力仍然紧张;水电供给受季节影响大,旱季工农用水用电矛盾突出;土地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工业用地审批难;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跟不上,园区基础设施未完善,功能效应难发挥。二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元谋县财力紧张,对工业发展支持有限,

税收偏严,财政支持不足;监管部门重监管轻服务,没有把工作前移到企业、到问题发生之前,以罚代管的现象多有发生。三是各种服务跟不上,办事难。政策不配套、部门协调配合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办事人员不主动协调、配合,以致企业办事难、难办事。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奇缺。元谋县劳动力多,人才少,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更少,出现企业招工难,招中高级人才更难的现象。五是融资平台未形成,企业融资难。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平台未形成,企业筹融资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三)自然资源贫乏

元谋县境内目前初步探明有2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除铂钯矿外大多数品位不高、储量不大,属小型矿床,开采价值不高;非金属矿除了钠钾长石有一定价值外,其它的都属于低值矿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虽有89485千瓦,但元谋县境内河流都属季节性河流,并且分散、不集中,开发价值有限。故总体上讲元谋县属资源贫乏县。

(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企业个数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元谋县2006年末的1058户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家庭式、作坊式的小企业,缺乏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优质骨干企业或企业群。二是企业原料不足。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因受季节的影响,有半年多时间处于停产状态;云南龙川江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原料需求量巨大,采供困难,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产时停;元谋土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石灰矿,现元谋已基本枯竭,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三是小水电上网电价过低。因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垄断的原因,小水电上网电价实行丰、平、枯三种电价,丰水季节电价0.13元/度、平水季节0.18元/度、枯水季节电价0.23元/度。而元谋县小水电水源属于季节河流,只能在丰水季节发电,由于上网电价低,造成水电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发展前景堪忧。四是传统小企业资金短缺,营销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多年来局限于本地市场。如元谋县有名的泡果、酸角糖等产品,很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资金短缺、规模小等原因,只能在元谋销售。

三、加快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其实质就是发展工业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有效的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

就业岗位,为财政增加财源,为农业产业化造就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快速、持续的发展。

与时俱进,增进认识,完善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在继续抓好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同时,应全面把握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并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强化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再认识,在全县上下形成一手抓绿色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手抓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思想氛围,促进元谋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形势和元谋县的实际情况分析,未来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路总体上应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谋划,重点突破,放手发展”。即首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冶金矿产业;其次是积极推动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再次是探索发展两头在外型工业,把黄瓜园确定为综合性工业园区进行规划,最终形成能禹、黄瓜园两园多业的工业体系。目前,着重加紧元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建设,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不足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做好铂钯矿的深度开发,严禁卖原矿。

面对现实,处理好发展与规范整顿的关系。元谋县的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工业企业少、小、弱的实际情况比较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地区的工业是在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完成量和质的积累后才进行调整提高,使之飞速发展。元谋县应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减少框框套套,放手发展,尽快完成初始积累,到时才有规范整顿的余地和条件,才能使元谋县的工业发展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否则对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工业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落实元谋县的优惠政策,并把它整理归类使其系统化,便于宣传落实和监督检查,为工业经济发展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

强化服务、分类指导。对现有企业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列出重点帮扶对象,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策的帮扶策略,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分期分批的选派一些干部到攀枝花、昆明和州内的一些企业、公司挂职,使挂职干部从思想认识上、行为理念上加深对企业管理和工业经济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是人事劳动和职业学校,要加强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培训,重点抓好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做好人才储备,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对外联系、沟通与协作。特别是要加强与攀枝花、昆明两大城市政府间以及大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引进几个他们转移的企业到元谋县落户,促进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监管方式,工作前移,灵活办事,提高办事效率,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发展,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完善融资渠道。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争取上级支持。紧紧抓住元谋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县和云南省40个工业强县扶持对象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元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极引入人才。积极做好县城及黄瓜园镇的规划建设和文明城镇建设,为经济发展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围绕市场谋发展,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二是企业要多谋善变,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把握市场脉搏,紧跟市场走,围绕市场转,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做到有的放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三是企业要提高人才意识和科技意识,加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是企业要依法办事,诚信经营,要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结合起来,要树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撑的观念,做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第3篇:元谋县平田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2011—2014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建设为基点,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学校体育卫生教育,完善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制度为重点,大力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条件保障,全面提高我校体育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构建与平田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具有平田特色的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 1 -

幼儿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目标

(一)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所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课是开足率均达到100%。

(二)构建科学的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校本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改革,更新理念,调整结构,整合内容,优化评价,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体育课程体系。

(三)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所有完小都应组织学生体育课外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至少参加两项课外体育活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配齐配足专业教师,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教学和活动需要的体育卫生教师队伍。

(五)加大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所有学校都要按教育部制定的体育器材目录配备要求建设配备体育活动场地设施。

卫生健康教育目标

(一)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起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传染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

(二)学校卫生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全面提高卫生健康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积极推行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对所有学校食堂实行量化分级管理。

(四)强化学校卫生保健教师队伍。配足配齐学校卫生健康教育人员,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提高,建设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卫生健康教育需要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平田乡中心完小应争取建立校卫生室,校卫生室应独立设置,按《中小学卫生室器材与设备配备目标》Ⅲ级以上要求,配备相应器材,其他村完小应争取建立保健教室,做好学生的健康保健和医疗工作。

三、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建立较完善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卫生工作的政策规划、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把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各完小要有领导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负责研究、统筹、协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加强体育卫生工作教研人员队伍建设,配齐人员,提高素质,检查体育卫生教学课程计划的执行,及时指导和管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研究教材教法,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的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卫生规章制度。建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纳入素质教育检查、督导、评估的指标之中。

(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学校的创建工作,积极推广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各完小要建立学生运动队,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学生在系统锻炼中增强体质,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队伍。

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鼓励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的相应措施。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树先、进修学习、教育科研以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和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其辅导工作应计入工作量,辅导工作的成果作为考核实绩和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卫生器材设施建设

各完小要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经费投入,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加。设立体育卫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活动、发展体育特色项目、添置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等,以满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需要。

(六)理论结合实际,完善教育科研体系

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行总体规划,配备专职教研员,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体育教育研究队伍。结合学校体育卫生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确立校级教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激励机制,及时推广优秀成果。

元谋县平田小学

2011年2月25日

第4篇: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

内蒙古发展定位解读⑨

编者按: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8337”发展思路,贵在“实”上,亮在“新”上,无论是发展定位、发展路径,还是工作重点、主要任务,既切合实情,又提出实招;既体现了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又回应了入民群众的新期待。“8337”发展思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符合中央对内蒙古的—贯要求,符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保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8337”发展思路,着眼于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立足于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抓住了内蒙古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要遵循。

特殊的时间,常因特定的事件而让人难以忘怀。

对于内蒙古人而言,2013年3月就是这样—个月份。就在这个月,与区情实际进—步接轨的内蒙古发展定位高调推出。

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与八个发展定位形成呼应的是“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与发展定位息息相关的是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发展思路关乎行动,行动关乎前途与命运。

沿着“8337”这—凝聚着科学发展智慧的思路,事关内蒙古发展前途的三大命题发人深省———

【主题词】内蒙古何以选择“8337”?

“8337”将给内蒙古带来什么?“8337”对内蒙古意味着什么?

发展愿景召唤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催生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这是内蒙古的发展愿景。

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内蒙古的发展目标。

而实现目标,必然要有深谋远虑的发展思路。

从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到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从“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到七项重点工作,“8337”发展思路既立足于内蒙古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的愿景,又着眼于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回应了全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说:“‘8337’发展思路,既切合实际,又提出实招,既体现了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保持了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抓住了内蒙古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是符合区情实际的发展思路。”

这里的区情主要指:

我区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初级产品居多。

我区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但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

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位居西部第一,但两项收入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我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艰巨。

我区生态建设已见实效,但生态脆弱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区草原文化内涵厚重,但体现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却亟待做大。

我区已拥有1.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但外贸依存度只有4.4%。

我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型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亟待突破。

我区的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虽已占全区总量的59%,但全区还有约一半左右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旗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2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

我区东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最大障碍,县域经济、非公经济亟待发展壮大。

„„„„

毫无疑问,欠发达是内蒙古的最大区情。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的话语重心长:“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

当前,中国已进入深度转型期与改革深水区。而转型与改革靠的是思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于是,“8337”发展思路沸腾出炉。但是我们更应该考量清楚:“8337”出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选择“8337”,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缓解国家能源供需矛盾和提高我区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选择“8337”,是内蒙古借助科技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和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迫切要求。

选择“8337”,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畜产品安全供应、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

选择“8337”,是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深化改革开放、发挥“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作用的迫切要求。

选择“8337”,是保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良好局面的现实需要„„

无疑,只有选择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才能推开发展机遇之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欠发达的内蒙古而言,这比什么都重要。 内蒙古选择“8337”,凭的是什么?

沿着“8337”思路所划定的方位,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内蒙古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牛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粮食实现连年丰产,牲畜存栏量稳定在了1亿头(只)以上,这是我区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原崛起战略、中俄蒙经贸合作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内蒙古产品走出区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舞台,我区通过取长补短优化资本结构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市场保障。

内蒙古已形成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并掌握100多项煤炭加工专利技术,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我区已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产业基础与保障。

随着富民强区进程的加快和国家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内蒙古正在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单一的制约,惠民增收、减负增收、产业化增收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区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倍增,这是内蒙古确定“8337”发展思路的群众基础。

“这些基础与保障充分证明,内蒙古的‘8337’思路是继往开来的科学谋划。”自治区统计局科研所所长张晶说。

而继往开来的思路,必然伴随远大的发展抱负。“8337”发展思路将给内蒙古带来什么?

点击与“8337”思路密切相关的内容,一句句承载着全区人民梦想的“内蒙古承诺”为我们作答:

“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实体经济,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改善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

“推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努力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努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

“8337”发展思路直指一个目标: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8337”对内蒙古意味着什么?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2012年,我区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内蒙古迎来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先行工业化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进入这一阶段,一个地区往往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的自治区两会上,内蒙古发出这样的声音:“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毫无疑问,正因为内蒙古的决策者们早已敏锐地洞察到了新阶段的发展特征,‘8337’发展思路才最终走向前台。”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

为了让发展思路更具可操作性,在3月19日召开的自治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部署鼓舞人心。

——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一要围绕“清洁”搞好资源转化;二要围绕“输出”加强通道建设;三要围绕“基地”做大产业规模。

——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试验示范,争取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一手抓产业化发展,防止试验示范项目“只开花不结果”。

——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加工业要着力在产业延伸升级上下功夫,装备制造业要主攻煤机、矿机、风机、化机、重型机械等特色领域。

——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重点要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创建、产品质量监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我区农畜产品绿色无污染这一优势。

——建设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既要着力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又要着力培育一批大型旅游集团,还要着力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多措并举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首要的是维护民族团结,基础在于化解社会矛盾,根本要靠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与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相结合,坚持加强经济合作和开展各方面交流相结合。

踏浪而行,高歌猛进。

对内蒙古而言,“8337”发展思路意味着新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内蒙古走向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号角。在这铿锵有力的号角声中,我们期待着内蒙古的新崛起!(文/杨帆)

第5篇:大足神农发展战略定位

大足神农战略规划

第一部分:大足神农的宏观环境分析

早在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就预言:发达国家将相继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珍惜生命、重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追求。从中国来看,健康休闲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方式。足浴作为一种典型的健康休闲产业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全社会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足浴独特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使其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从而获得了迅速增长。

一. 国家政策方面

1. 国家倡导引起关注。

2005年,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蓝皮书中,足浴被确定为最具投资操作性行业之一,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同时,消费者对足浴行业的认同度也逐渐提高。

2. 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设立。

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函

[2008] 125号)批准,由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组织筹建。全保委组织筹建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保健按摩、健康理疗、洗浴桑拿、健身美体、母婴保健、视力保健等行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和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包括管理、人员配备、综合技术、环境、设备设施等在内的以及按摩器材和相关产品的服务国家标准。

2009年7月,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部、中消协等相关部门及百余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并针对保健服务行业夸大宣传、资质不达标等问题进行首次讨论。

3.相关法规的出台。

目前,上海、杭州、南京等市已经相继发布了有关对足浴行业的各项规定,各地政府也希望借此规范该行业,以便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决心在保健服务行业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按标准对行业进行管理,成立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管理保健服务行业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组织来管理,这个行业就会一团糟,鱼龙混杂,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甚至将整个行业都堕落异化成色情业的代名词。同时也说明公众对国家整治保健服务行业的殷切期望,让整个社会风气净化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百姓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愿望。

二.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使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43%。1980年至2000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普遍达到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达到50%到60%。

2.残酷现实的客观要求

2005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0.2%,就业人口比重仅为31.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面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加快足浴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而出。

三.社会影响方面

1. 拉动经济的发展。足浴业的发展将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另外,足浴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将对GDP的增长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2. 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原陕西咸阳市市委书记张立勇大力支持足

浴业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被称为“足疗书记”。2007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认为,足浴行业已经在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口问题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足部保健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国足部按摩师平均月收入都在1000员

以上,发达地区在3000~5000元以上,收入高而稳定,足部按摩完全能够成为终身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足浴这个行业,慢慢地也接受这种保健服务。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势必让人们的消费观念及生活追求发生变化,其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追求身体上的轻松愉悦,追求更健康的体魄。大足神农为帮助员工改变命运,启动员工模式改革后,使许多员工在城市落户,过上富裕的生活。大足神农组织使命的确立,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明确了企业的奋斗目标。

四. 专业技术方面

1. 行业现状。

足浴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影响该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足部按摩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足部按摩师一定要懂得医学知识,能摸准人体穴位,经过培训取得资格才能上岗。目前500万足浴从业人员中,只有不到5%的从业者持有劳动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顾客在接受不正规的足部按摩而造成身体不适甚至引发疾病、损害健康的实例屡见不鲜。

2.大足神农组织优势

早期设立的“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作为一个培训平台,在源源不断的为大足神农输送着优秀的员工。大足神农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着技术、产品、服务等的创新,时刻保持自己技术的先进性,将创新作为发展之源。

第二部分:企业分析

A.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是指在传递客户价值中生产消费的物理因素,它包括企业的财力资产和实物资源。

好像没有提及

B.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是指那些在传递客户价值中,没有发生损耗的、隐性的产品因素;它是根植于企业历史中的,对企业经营发生长期作用的资源,它包括技术资产、商誉等。

(一)“大足神农”无形资源的历史演变

1999年2月15日“华宇良子”1店的“五良精神”既:良家子女,用良药,凭精良技术、靠优良服务,挣良心钱。

在“华宇良子”的经营中,何勇、容学文已经发现,影响足浴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店铺环境。首先,装修要上档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室内光线的设置。如果室内光线昏暗,从外面很难看到里面,就会使顾客产生顾虑,甚至怀疑店内是否在进行正当经营,严重影响上客量。因此,千子莲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全面“CI”设计,取“莲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店铺风格清澈、透明、整洁、健康,环境明亮,没有暗锁、反锁,门上都有透明玻璃,同时在店铺装修中融入了敦煌文化元素。

2001 年3 月,以“千子莲”为品牌、何勇为法定代表人的“兰州千子莲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正式登记注册。同年,千子莲公司在股东会上提出了“千子莲,千家店”的口号。

2001 年10 月30 日,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给千子莲公司核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批准设立“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

2002 年2 月20 日,以“甘肃足部保健按摩培训学校”为承建单位的“甘肃省第四十九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获得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从华宇良子时期开始,何勇就在员工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编写了《企业文化培训手册》,

大足神农创办公司报刊、谱写企业歌曲、编写“企业文化三字经”、“店长三字经”“员工四字真言”等企业文化口诀,重新整合了原有的企业文化。

(二)“大足神农”的组织使命

大足神农是健康休闲产业的领先企业。公司以引领健康生活、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运用中华保健养生技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健康休闲服务与产品。公司秉承仁爱和谐的经营理念,以创新求发展,助员工自我实现,与股东分享财富,为缔造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三部分:足浴行业的竞争强度分析

1、同行竞争不厉害。表现在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强。

2、进入门槛低、新进入者威胁较大。

3、替代性产品或服务较多。如spr 桑拿 等等

4、属于服务行业几乎没有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压力

5、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弱。能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人群一般都认可现行的价格体系。

第四部分公司发展战略

一.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就是确定公司发展之路的目的地。“大足神农”企业的整体战略定位就应该是以中医文化为基础的高附加值健康休闲产业链

根据“大足神农”目前所处于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内部经营情况来看,该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足疗项目得市场前景也被广泛看好,依托企业当下在技术,经验,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

“大足神农”第一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将自身发展目标定位在全行业的领先者。“大足神农”将自身的品牌建设目标定位在:成为中国足道行业内“最具文化品味、最具人文关怀、最具专业水准”的品牌。这很好的将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了阐述。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各国有着广泛的认可度。第二阶段国内市场发展基本完善,企业要将目标市场向外扩张。以“神农文化”为发起点的大足神农必须把握这一发展优势积极开拓在海外的市场,并以此为前站将足浴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从而完成企业性质由劳动型企业向文化型企业的转变。

第三段企业的战略发展将是由单纯的足疗服务向“健康休闲产业”过度。整合足疗、按摩、药浴等一系列健康休闲服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竞争战略的制定

根据调查,目前国内有超过2000家的足疗企业。行业竞争压力较大,而且恶性竞争威胁着足浴产业的发展。一些足浴店既不消毒又不培训就开业迎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就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造成足浴市场的混乱。另外,由于个别足浴企业仍然存在色情服务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严重败坏了足浴行业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形成了足浴行业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与色情行业无异的观念。这导致许多消费者至今难以接受足浴服务,使足浴行业的市场拓展障碍重重。面对以上竞争者企业要以文化品位的塑造为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服务的品味和价值,使顾客感受到企业文化和高档次的服务。

国内较为知名的足疗企业有良子足浴、足来足往、千子莲等。这些企业都是大足神农的直接面对的竞争对手。

因此制定差异化战略将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企业文化差异作为基础,在室内环境设计、员工着装、音效设计等细节方面来细化服务差异给顾客带来不一样的按摩服务体验,让顾客对企业文化产生共鸣。统一的员工培训统一的环境设计统一的服务技巧催生属于“大足神农”品牌的独特服务。

三.职能战略的制定

(一) 市场营销战略:

(1)市场细分化:在进入一个区域之前做好市场调研和文化调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有的文化环境在设计服务环境时进行区别,使顾客产生亲切感。类似的市场细化目的在于尽可能的为顾客带来舒适的体验。

(2)市场营销:将服务的差异化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宣传独特的服务优势即中医文化。

二 人力资源战略:

(1)企业内部结构优化 ,完善企业内部晋升制度。

(2)统一的技术培训,服务培训。通过企业“使命”的确立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企业文化凝聚企业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打好软基础,建立健全完善的奖励,福利机制。(3)员工入股企业,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激发员工潜力。

(4)鼓励创新,涉及制度,技术等各方面。

(5)从企业内部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三 研究开发:

(1)创新技术,自主研发药剂。

(2)完善从药材种植、药剂配置到药物使用一系列产业压缩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第6篇:明确发展定位 创新工作思路

努力实现柳园市场服务业经济全面提升

近年以来,柳园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实际,把加快市场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使市场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层次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街道服务业概况

近年来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 8.2 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8% ,同比增长 0.9% ;新增限额以上贸易及餐饮住宿企业12 家。民营经济营业收入达到59.69亿元,同比增长15.7%;民营经济税收完成4997万元,同比增长22.7%;近年办事处市场及大中型商业网点年交易额达25亿元,税收达 3600万元,同比增长55.5%。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点工作:

一是抓责任落实。我们明确市场服务业经济为党政一把手工程,认真实施突破战略,狠抓项目建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行副科级干部分包企业、重点项目,并将任务层层分解,严格兑现奖惩,激发工作活力。

二是抓特色产业,突出品牌、平台效应。街道将加快发展,形成服务业的聚集效应,逐步形成了以铁塔商场、龙山副食、交运大市场、鲁西科技广场等为代表的十大商贸流通市场和以女人 1

街、利民电动车一条街、育新农贸交易街等为代表的六大商贸特色区。

三是抓优质服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抓资金、土地运作以及安全生产,不仅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家投资经营的安全感。近年市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6.4亿元,同比增长25%,分别投入在新东方国际、银座商城、利民商贸楼、搜酷城、塑料皮革市场改建、育新商贸城改建等。

二、科学统筹 多措并举,实现招商工作全面提升

办事处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着力打好“招商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一)重点抓好优质市场服务业招商项目建设,培养经济新增长

办事处从实际出发,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强”的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敢用天下钱,敢招天下贤”的勇气和胆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解放思想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要素”,把推介工业园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名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抢机遇争进位。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分管副主任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截止目前,共引进项目28个,预计投资总额达12亿元,现已到位资金

3.5亿元。

首先,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对已确定重点项目,我们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土地、资金方面的协调,切实解决好项目落户的难题。其中其中重点项目有:

1、山东银座集团聊城银座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2.6亿元,已清理土方25万方,地基加固已完成。

2、中储粮大生粮食物流有限公司粮食物流项目,总投资0.75亿元,征地手续已完成,正在进行土地公示。已建成围墙及少量附属建筑。

3、聊城市天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总投资0.45亿元,厂房建设4000平方米,引进设备60余台,现已经投入生产,投资完成,预计2010年投资0.45亿元。

其次,抓好招商项目的落实。对签约项目,我们将跟踪服务,促其尽快产生经济效益。特别是把为企业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倾尽全力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招商签约项目有:

1、新世纪项目,总投资0.5亿元,已到位资金0.3亿元,装修面积5000平方米,东半部分已开始试营业,为聊城首条市内步行街。正在积极协调西半部分剩余商户的搬迁工作。

2、育新街农贸市场开发项目,已投入资金达1亿元,居民回迁楼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与外墙装饰。项目主体已经建设到地上2层。总投资达3亿元。

(二)突出招商引资,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把招商引资工作当成服务业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专门出台文

件,推出“六个强化、六个实现 ”即:“强化思想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实现招商引资的全员化;强化组织领导,抓好机构建设,实现招商工作的专门化;强化平台建设,围绕资源、产业优势打造平台,实现招商平台的多元化;强化站点建设,与大中城市建立联络,实现招商信息的便捷化;强化客商联谊,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实现联谊形式的制度化;完善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实现激励机制的科学化”。同时,我们将整合资源,破解项目用地瓶颈。除积极配合土管部门进行土地修编外,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内占大用小和经营困难的项目进行清查摸底,积极牵线搭桥,向外商推荐,努力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

三、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市场服务业工作全面提升。

办事处全力抓好市场商贸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使辖区市场服务业规模和档次在平稳发展中得到提高,市场服务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一)抓项目,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载体上取得突破。立足提升城市形象,繁荣城市经济,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招大引强年”和“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拉动投资,提高经济总量。一是做好已建成项目招商扶持工作,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在谈项目实际性进展;四是抓好储备项目招商工作,推进工业园区改造,

为增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和后续动力。

(二)抓业态,在提高市场服务业发展质量上取得突破。以强力推进市场服务业经济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市场服务业龙头的引领作用,延伸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服务业滚动发展。一是突出商城平台经济。以新东方国际、银座商城为载体,筹备召开商城经济座谈会和服务业招商载体推介会,加大招商载体推介力度,优化入驻商户结构,争取年内新引进品牌商户达到26个以上,叫响全市密集区的品牌。二是发展精品商贸服务业。以搜酷城和金鼎购物中心设施为载体,加快引进精品百货、名牌特色连锁店,打造城区商贸中心。

(三)抓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积极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环境优势、服务个性和消费特点的特色街区。做大做强特色街区,加大特色街区的培育力度,全力打造秀水女人街和新世纪步行街,形成丰富多彩的特色街巷经济。目前秀水女人街签约用户115家,签约率88%,开业率85%,年内争取实现开业率由70%提升至96%以上,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为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精品街区;新世纪步行街目前入驻商户125家,入驻率达96%,年内将加快完成整体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购物街。

四、强化措施,促进服务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近年以来经济发展形式是严峻的,目标是艰巨的,但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办事处

市场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实现跨越” 这一目标,抓住“全面提升年”和“争先进位”活动为主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实现服务业经济工作的新突破。为此,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多措并举,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定期组织、协调召开企业座谈会,促进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双向交流,为解决企业贷款难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抓好资金争取工作,设立专人负责对上争取资金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评工作,争取上级政策上资金注入,帮组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突出特色保项目。我们将继续按照“拉大框架,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增强服务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同时,合理规划现有资源,积极盘活整合土地闲置资产。

三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城市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转变职能,完善制度,强化措施上项目。为完善服务,全面落实各项目优惠政策,简化办公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抓好资金争取工作,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注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7篇:2(明确发展定位 突出战略重点)

国办29号文件解读之二

明确发展定位 突出战略重点 推进甘肃经济社会新跨越

战略定位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

发展模式。确定战略定位,既要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未来发

展大势,又要立足现实基础条件和自身比较优势。国务院办

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若干意见》)从甘肃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

条件出发,确定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

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

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

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

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西北边陲联系

西南、中东部的大通道,在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和“五纵

七横”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中占有重要位臵,国家西气东输

主干线通过我省境内,国家通信光缆建设敷设我省全境,是

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邮电通讯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这

是建设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

枢纽的必然选择。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和生

态功能区,是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黑河、疏勒河、石羊河

三大内陆河是维系河西走廊绿洲及其下游地区的生命之河,

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把甘肃建成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构筑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甘肃资源相对富集。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条件优越,且风电可以共用场地,实现风光互补。特色农产品丰富。金川有色、白银有色、酒泉钢铁、玉门油田、长庆油田、兰州石化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些都使甘肃具备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良好条件和基础。甘肃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有少数民族54个,人口2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些定位明确了我省在构建西部交通枢纽和生态屏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明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赋予了我省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民族事业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文件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省发展的高度

重视和寄予的期望。

围绕这些战略定位,《若干意见》还提出了我省今后发展需要实施的五大战略:

——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我省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及发展模式等都不尽相同,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分类指导。省委科学分析各地的潜力和优势,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省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细化,是以新视野谋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伟战略。《若干意见》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明确,是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我省提出的要求,是对我省工作的肯定,充分说明这一战略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各市州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交通设施覆盖程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物流成本较高,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公路密度居全国倒数第5位,高等级公路比重低,特别

是二级公路建设严重滞后,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31个县不通二级公路。铁路密度仅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的70%,长距离、大宗产品运力不足。民用航空机场少、航线航班少,尚未建立起合理、快捷的航空运输网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任务艰巨,农村电网建设不足,广播电视“村村通”延伸到自然村的工程量还很大,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欠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状况,为改善我省的发展基础,《若干意见》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提出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草场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沙化、沙尘暴连年肆虐,我省已成为国内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补给量急剧减少。祁连山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雪线上升,造成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逐年减少,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我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若干意见》提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建

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类型最为复杂的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发展水平与全国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都处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的后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全国的差距逐步拉大,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而且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焦点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若干意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施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尽快消除贫困现象,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与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发展滞后是我省所有矛盾的总根源,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在地理区位、能源资源、产业基

础和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比较优势,但产业结构单

一、层次低,“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长期形成的重型工业结构对能源原材料依赖性强,节能降耗和资源保障的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省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我省加快发展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情况,《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方案下一篇:河流该不该建大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