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对

2023-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死对

读《生死无尽》有感 《生死无尽》读书笔记

原创: 庄镇凤

每一个人类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步一步地踏在岁月的长河上,一点一点地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灵魂的不断升华,直至死亡。没错,我们人类的终点站就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常常逃避这个问题,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谈论国家美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会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没有所谓的"未来",我们迈向的,一直是死亡。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受挫的时候,在我们心灵平静下来的时候,在我们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我们都深思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之后是什么?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梦想,梦想是为了什么?梦想是一种渴望。而渴望是人的一种欲望,是一种灵魂需求。那么再进一步,灵魂为什么要有需求?我想,是为了填补寻求为什么活着而不得的空虚吧!人,总是得要有一种信仰,支撑着他过活。因此,有人说活着为了家人、责任、奉献……

《生死无尽》中讲述的就是余德慧教授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他迈入中年心境的散文集。他说,年轻时迷信【科学】,对看不见的【精神】置若寡闻,当时研究的是"没有心的心理学",那是一种没有血肉的知识游戏,拯救不了生命的烦忧。后来他慢慢转向,开始安静地看人,而这几年他更走近安宁病房去,看尽生死之间的各种故事,对生命、对死亡、对人的心灵状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书中,他探寻活着的滋味,也思索善终的真意。他谈童年记忆中的雨声、谈安宁病房中的原住民老人家、谈虚无洪流中的心灵之光、谈潜意识和梦境,他引用卡缪的小说、惠特曼的诗歌、托尔斯泰的 散文、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佛学及禅学经典……借此告诉我们:生死之间没有边界,过去和未来也在此刻的瞬间。生命是以"我们"作为起点,而不是"我".人活着是跟其他人紧紧相依,人的死去,也是朝向更广阔世界的一种皈依与返回。生命宛若似水年华:所有的快乐、悲伤、圆满、缺憾,以及瞬间与永恒。不需要可以拥有什么,重要的是去品尝一切。

读《生死无尽》,与其说像是在与智者说话,不如说是思想汇入了奇妙的海洋,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谈及活着的问题:我们不愿意对生命说谎,所以我们必须用一种本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活着。最本真的态度是把"活着"当做问题,而不是理所当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后半生还很长,不用着急,每天都虚度着岁月,消磨着时光,似乎对于我们来说,这一辈子依旧是缓慢的时序。这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仅仅是知道活着。我认为,我们偶尔也需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活着提出"濒临"的对策,也就是将生死的界限抹掉,在任何时候的瞬间都能够准确的捕捉到死亡和存活的同时存在。若喜,则生死同喜;若悲,则生死同悲。活着,意味着瞬间生命出现与死亡。此生,真的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秒我们还存活在所谓的世界上,可能下一秒,我们就是面临死亡,死亡和存活是并存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在活着里的死亡,太过热切于活着,最后总会被证明是一件蠢事。就像是古代帝王总想寻求永生,千秋万代,最后不过是从云端摔落,跌得遍体鳞伤,虚梦一场,化作一抔黄土罢了。

我们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次死亡。就如书中讲到,现世的活着,是基因不断组合中,一刹那之间形成的一个暂时现身的东西。我们刚好存在同一个时代,不过是意味着我们彼此曾在此世的相同时间共处,我们有了同一时间的游戏。我们彼此因为机缘而联系在一起,我们恰好在同一时间而存活,因为血缘,即基因的亲近,我们依赖着父母和亲人,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我们和其他人有了解不开的丝丝缕缕,因为灵魂的触动,我们会爱上一个人。似乎,我们接受了这个世界规则,不知道是谁灌输进来的,是谁规定了法则,我们得不到答案。我们只是一昧地接受,我们的一生:诞生在世界上,学语言,学走路,学会自理生活,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等待死亡。我们似乎绕进了一个怪圈,以至于我们走走停停,看不清终点,看不清世界的本质,把生命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沉溺或哀怨,等待一个神明的救赎。

细思,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看了一半的书,有多少买了又不穿的衣服,有多少丢弃在回忆里的悔恨,又多少次曾在寂寥的夜晚忍不住埋进自己的臂弯,止不住心疼地抱住自己……心中仿佛追求着什么,却又空荡荡的;想抓住什么,滑过指缝的却是挽留不住的似流水的无奈。于是,尽管我们常常被一堆物质包围和亲朋好友关心,但依旧感受到了灵魂深处的孤寂。每每到这,我们总会分外想珍惜大雨中为我们撑伞的人,帮我们挡住外来物的人,在黑暗中默默抱住自己的人,都自己笑的人,陪自己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自己的人,陪自己哭过的人,在医院陪自己的人,总是以自己为重的人,带自己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自己的人。我们像是渴望触碰太阳的人,想紧紧地拽住最后一根稻草,企盼着如冬阳般的温暖可以救赎自己整个灵魂的寂寥。不至于彷徨,不至于无措,不至于迷失在人流中。

当某天,我们第一次遇见死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不再是影片中寥寥几个片段时,那会是我们第一次看见揭开死亡的面纱。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有着深刻共鸣的亲友,我们会被悲伤和无助淹没,会第一次意识到,死亡,是隔绝灵魂的墙,是如斯可怕的事情,让人可恨又无可奈何。如若,死去的是与我们交际不多的人物,我们会对死亡视而不见,认为不过是世界又减轻了一个人口压力罢了,在葬礼上,我们依旧笑看岁月,谈论下次放假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两种情况相同的是,逝去的人,终将会被我们遗忘。是否真是忘川河的神秘威力,抑或是孟婆的巧思造就?于是给予了我们一个可笑的理由——我们要看向未来,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什么是未来?我们从未拥有过未来,我们拥有的一直只有现在!

人性,或许,本来就是冷漠的代名词。只有在面临自身危险的那一刻,才会真正去碰触,人,不得不死亡的事实吧!我们总是兴味地注视着某些事物:子女、事情、工作或者休闲。每个人总是在某些频道里生活着,一个他愿意驻留的地方,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以及他愿意与之相与的人群。

但是,我们逃避不了自己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在某年某天某刻,也许是嗅到一种熟悉的气味,也许是听见同样的台词,也许是经过某个地方,我们仿若脱离了世界的喧嚣,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脚尖延伸至心脏,充斥着自己的感官,唤醒了自己沉寂许久的灵魂,回顾自己走过的时光,恍然如梦。有人曾经比喻过,人生不过是梦一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恍恍惚惚间,有时我们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夜梦里,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剥掉堂吉诃德,我们什么都不是。昨晚夜里,梦见我听人们说话。有人说很悲愤,有人说很诚挚。我问,为什么这样说、那样说?人们回答我,如果我不这样说,我就没有我‘这边’的感觉,我‘这边’的世界;如果你不那样说,我就没有‘那边’的感觉、‘那边’的世界。我说话是我的世界。你可以赞美我的话、我的世界;你可以诋毁我的话、我的世界;如果你连诋毁 都不愿意,你根本连我存在的世界都不肯承认。你完全没有资格这么做,做人就是活在世界,就是说话",也就是说,余德慧教授认为,人所生存的文化层正是人作为"堂吉诃德"的所在之处。梦境是粗糙、原初的心,只有从梦境这里,我们才脱离文化层的制约,反身看到文化层在我们的存在之中。

时间就是活着。我们在时间里头,而不是在时间之外。

作者|庄镇凤

第2篇:生死恋

作者:许行

“你为什么要在日本鬼子的刺刀前,说是我的媳妇呢?”

“因为你打鬼子呀!当时救你只有这一招了……”

“还有呢?”

“救个打鬼子哥,光荣呀!……”

“还有点别的什么原因没有?”

“你这人真坏,救了你的命还这么磨牙!”她着实打了他一杵子,他笑着把她搂住。

这是他们当年非常甜密的对话。

现在,她已病危,他们又这样说起来,这已是跨越了时空的温馨。

她说:“那年我才16岁,不知为什么,一照面就叫你给迷上了,让我豁出命来也要在刺刀前冒认你……”她苍白失血的脸色也红润了起来。

“你为什么非要跟我去打游击?”“打鬼子人人有责。”“可你为什么偏偏跟着我?”“你这个坏蛋,捡个便宜还卖乖。”她又打了他一拳……她说:“自从鬼子刺刀下拉走了你,我就是你的人了。父老乡亲都知道,洋鬼子也可给打证明……”他攥着她的手,他们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的手像一把点燃了的干柴。

唉!幸与不幸往往就在一瞬之间。那天夜里突围时你拽断我的后衣襟滚下崖去,我下去摸遍了石缝、草丛,含着泪悄声呼唤。只要我有一口气就不能扔下你……直到后卫部队过来我才硬被他们拉走了。那时你是不是昏了过去?半天没有言语。

终于在一阵沉默之后,她说:“我是摔昏了,可又痛醒了,我听见你含泪的呼唤,我把嘴唇都咬出了血,我怕你听见我的呻吟……”“你说啥?”他霍地站了起来。

“我不想叫敌人抓去两个俘虏。”她说得很平静很平静。

他浑身一震,原来如此?

她仍喃喃地说:“不然解放后就会有两个受审对象,今天就会有一对清洁工。”而现在,她是清洁工,他是县长。

“啊!你……”他激动得不能自己,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生死关头我认识了你,冒充了你的妻子,又跟你一同去打了游击。这是天缘,也是我的福份……”“不,你给了我一切,只是苦了你自己……今生今世可怎样报答你呀?

怎样报答呀?”他这个县长,这个男子汉,此时已痛心彻腑,泪雨滂沱。

“你……”她轻声细语地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十多年来就带着它……”“什么?”她欲言又止,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你现在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可惜过去我们太傻,太正经,只追求战斗的快乐,还没有做过一次真正的夫妻……我已等了你这些年!”他哑然,事已至今,难道在临死前这还能弥补吗?唉!他愧疚万分。

她的声音渐渐微弱了。“我想等我们都死之后,骨灰是不是可以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其声细若蚊吟,其情则如汤沸。

他一惊一叹,如醉如痴,俯下身去频频点头,轻轻吻她。

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恰快,便慢慢闭上了眼睛。

身旁的护士也忍不住大恸。唉!人呵,真太痴情……现在还说这个干啥?

身前人怎管得了身后事?!

第3篇:生死告诫

生死告诫!骇人经历!

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写下来,其一检讨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刻骨铭心;其二告诫自己也劝诫和我一样的姐妹们,一定要杜绝高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珍爱自我。

我大学毕业后,恋爱的失败,找工作的不顺利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接连发生,让我对自己,对生活,对感情失去了信心,于是开始放纵,最终我做了高级陪侍,也就是高级小姐,高级小姐就是高级妓女。这个职业很特殊,但这个职业也很高薪,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的女孩都能做这个的,不但要有高学历,还要身条好,长相漂亮,有气质,最重要的是技术要好,而且**的思想很解放。据我所知,和我一样的女孩还有

6、7个,但我们都不认识,我们只和我们的上级单独联系,到底这样的女孩在深圳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我和这几个女孩有过合作,虽然认得但是彼此之间都很少说话,更不来往。其实原因很简单,毕竟干这行不是件光彩的事,而且我们都是有学历,在社会中属于那种‘小资’式的女孩,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我们所干的行业,也不知道会用什么眼光看我们。至少不能让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生活范围内的人知道。

一年中,我们可能只工作几个月,这几个月挣的钱基本上就可以维持一年的开销了,我们的客人一般是某大公司的高级经理,大老板或是政府中的某高官,或是某大官的公子爷,或是外国人士,总之,都是非常有钱的人。

我是学医的,知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后果,因此这几年的小姐生活,我对个人卫生一直很讲究,接待客人也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在我看来这样能够确保我不得性病,而且每年我都上医院做全面检查,保证身体不出问题。但直到最近我的一次献血,我被检查出HIV阳性,让我感到:天快要崩下来了。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更不可能相信,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我上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地方的权威医疗机构作检查,但所有的结果都显示:我已经感染艾滋病。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一事实,。我知道自己干这一行可能会患上性病,可凭我的专业知识,我对这方面的防御工作一直很谨慎,为什么还是感染了呢?最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位非常有名大夫检查。那位大夫看着我拿的一叠检验报告,说:“你的确,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我每次都有用安全套,而且我在使用安全套前进行过吹气检查,一旦发现有漏气的就换掉;并且使用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有破裂,这几年里都没有破损过。我这么小心谨慎,怎么可能还会得艾滋病呢?”大夫说:“ 安全套并不一定安全,现在市场上所售的安全套它自身存在有一定的自然裂缝,一般精子透不过去,而病毒比精子小100倍,完全有可能透过安全套,一旦在**过程阴道壁有损伤,就可能会感染上。目前都普遍认为,只要带安全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AIDS。但许多实验表明,即便正确使用安全套,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也有 30%左右的失败率。”

我彻底死心,安全套不安全!我想我患病的最大可能性就在于此,是安全套把我给毁了。这让我怎么面对我父母和亲朋好友,要是他们知道我是这样患病的,我真不知道后果会是怎样,我恨„„我恨自己不该进这一行,我恨社会不应该有嫖客,我恨苍天对我的不公平,为什么是我?我也只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努力生活,为什么??我想不通,我的心很痛,并决定要报复社会,报复所有的男人,我要让更多的人感受这一种痛苦,这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对死亡的恐惧。

在随后几个月的接客中,我对我的客人不用安全套,客人也很乐意。因为不用安全套能

让他们更有快感,想要延时时间长的,就会给他们喷点神油。而且他们也没有心理负担。在他们看来:像我们这样的高级小姐一般都很干净,定期去检查,不会像那夜总会小姐或是发廊妹一样。就这样先后有几个客人和我不戴套多次**,这些人必死无疑。在那段时间里,我过得很麻木,就象是行尸走肉一般,对自己没有将来,没有目标。似乎在我所剩余的时间里,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让更多的坏男人患病,我承认那时的我,就只想找更多的人陪死。

人在极度悲痛和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家,那个曾经让我痛恨的家,因为我一直觉得;家里人没有给我优裕的条件。我不能象其他同学那样有家里人为他们安排工作。但我不甘心,我不认输,我告诉自己:必须靠自己出去闯,靠自己去创造想要的生活。所以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没有回家。但这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我那下岗的父母,看见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到他们为我煮饭、为我烧水„„生活中的点滴,都让我觉得是那样的真实和快乐。突然觉得:之前的物质享受都是虚有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外表,真正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我心里没有了叛逆,没有了埋怨,有的只是忏悔。就觉得:上天赐给我美丽的样貌就是对我的恩赐,在这么艰难的家庭环境还能让我顺利念完大学就是对我的眷念,让我有这么疼爱我的家人,就是对我的照顾,为什么我还不知足?想到过去父母供我读书;中学时老师对我的照顾;大学学院辅导员老师给我勤工俭学的机会;学校每年给我颁发的奖学金„„

我觉得:过去自己被生活的物质享受冲昏了脑袋,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很幸福。现在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机会报答他们。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再这样下去,尽管无法改变我得病的这一事实,但我有能力不把自己的病传给其他人,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父亲、不能让更多的家庭破碎、不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想对大家说:“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但不能确保百分之百保护率;不要以为有了安全套就安全,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小孩、为了你的父母,请不要放纵自己的性行为,小心下一个安全套可能毁的——就是你。”

第4篇:生死场

于绝望之中生

关键词:

压迫的世界

阅读《生死场》,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

而通篇读来,最深的感触恐怕是对于被压迫的女人的命运了。处在社会地位最低处的女人同时遭受的多方面势力的欺压,金枝的遭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震惊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

看,“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的轮回中。

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对不起娘„„”。与其他女工不同,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此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她重新上路了。

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

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金枝诉苦无门。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这是

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小日本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

金枝本着逃脱小日本魔爪的愿望去了都市,却受到本国同胞的侮辱和女性同胞的漠视,直接伤害金枝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虽然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

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所幸在当时,沉睡的中国总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从苦难中觉醒,举起刀戈走向光明的道路 。相对于绝望,

她们生活在无爱和无望的世界里,却坚强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

小说题名为“生死场”,小说从一开始就写二里半与他的山羊,且又以二里半与老山羊的离别作为结尾,这中间用了大量的章节(尤其是前十个章节生活流般的叙述)来叙述发生在村庄里的生生死死,表面上作者的这些努力仿佛只是在冷漠地叙述一个生死轮回的村庄和它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寇入侵杀害了二里半的家人以后,他最终觉悟,含泪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便是对生死轮回命运的挑战,对遭受他族欺凌的耻辱的反抗。

小说中有不少地方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金枝在都市遭

受到自己同胞的侮辱,这使得这个年轻而脆弱的女性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悲凉感慨之音。然而在小说的结局,连二里半这样的“缺乏政治思想”的脑袋都醒悟过来,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能说这不算是希望。有探索就有出路,有反抗就有希望。

麻面婆“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象一块衰弱的白棉”,一遇到不快,就“象是一摊蜡消融下来”;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女人,会被爱情控制命运。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探索。

与乡村“在而不属于”的关系。

第5篇:生死笔记

生死一轮回,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笔尖记录下了人间至情。(《目送》读后感)

——题记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目送》中,作者极尽柔情地书写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尽管面对一些无奈与失落,却依然能够欣然的接受,并对人生进行理性地思考!

虽然多次阅读《目送》,但我依然会在读到文章的某些章节时,感受到那些平淡的文字所传来的强烈的心灵上的震撼,有时不禁眼中已有氤氲。文字是平淡的,但透过文字到达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那样的激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使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那种瞬间刹那的“美”,感受“她们”稍纵即逝的逼迫。这种美并不是只存在作者生活中,只是作者敏锐的感觉,使得这种美被放大。然后,作者借助细腻生动的语言,把“她们”描述出来,就能轻易地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也正是如此,人们常说,龙应台“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适时放手

在《目送》篇,作者描述,幼儿园的毕业生,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作者接自己的孩子回家的路上,“华安(作者孩子)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们很容易想象这幅画面—一位母亲看着孩子望过来的目光。“她”似乎存在于我们的童年记忆里,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温柔。作者仅用一段话,就把这种“美”从我们的心底引出,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之后,作者又写了,儿子在十六岁赴美学习的机场,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上大学在街边等车的身影。这些都是儿子长大后的变化,却也表现了一位母亲当时的落寞情感。凝望华安背影的同时,也让作者想起了另一个背影—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作为女儿的作者,连接父亲与儿子的背影。文章写出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那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连接着生命中的起点与终点。

目送是为了相聚。目送亲人离去的背影,我们会有痛苦,不舍与无奈。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悲欢离合,作者在最后告诉大家,“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有时真正的爱,并不是永远的紧握,而是适时放手、旷达的接受,让他飞,给他更广阔的空间。适时的放手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

适时陪伴

“我——是你的女儿。”作者每天一通电话,打给母亲,但母亲已经不认识“我”了。于是,就有了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对话的母女。

想起以前听到的故事,照顾患老年痴呆症母亲多年的儿子说,虽然母亲已经不认识我了,但我认识她。是啊!即便有一天她们老到不认识我们了,但依然还是那位把一切都给了我们的母亲。虽然她不认识我们,但她们的容貌却印刻在我们的心中。“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母亲在知道“我”后,期待再次相见。文中也讲述了,作者与母亲呆在一起的时光。天微亮,母亲望着静静地作者写作;洗温泉;搭公交,还有照相。“‘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妈妈。’她看着我,微笑了。”

之后,作者又讲述了与母亲在一起的,诸多片段,选取的都是生活里的片段,但简短的对话却我们体会了母女之间那种深情。

“每次到屏东去看妈妈,还没到时先给她电话:‘你知道我是谁吗?’ 她愉快的声音传来:‘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欢的人。’” 令我感触很深的还有一段,作者与母亲呆在家里过年。灯灭了,母亲却看着前方的黑夜,喊着作者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还问父亲怎么没回来!母亲记忆衰退,灭了灯,母亲就回到了几十年前、她熟悉的世界。

在《回家》篇里,作者让读者体验到了悲喜!母亲如孩童般与作者哥哥对话,让我们开心了一阵;在夜晚的回车上,母亲满眼泪光地喊着,要回家,又让我们心中隐隐作痛。我们知道,母亲口中的家,其实是记忆中的一段时光。正如作者所说,“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当一切都消失后,对于母亲,同时也是作者,适时的陪伴,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适时的“珍惜眼前的人”

或许,作者记录的与父亲之间生活片段,正在我们这个年龄段上演。有这么一个人,辛苦抚养你长大,默默地替你承受一切,当你能独挡一面时,早已习惯了你的一片世界,就忽视了他的存在。

《幽冥》篇里,作者讲述了父亲经常做的梦——旷野、平原、黑暗。醒来后的“精神恍惚”,似乎都在讲述父亲的衰老、一生的奔波操劳!

《缴械》篇里,“八十岁的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个挂号包裹。”也许,时间的流逝,老了你的容颜,可你的心还在追逐。不愿停下,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可能是父亲不愿放弃使用车子的原因吧!不过,这里还是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谐。只是父亲,“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其实,父亲对作者的爱,有时也是急切地。父亲的大吼,是出于对作者的关心,然而,当时却没有得到作者谅解,之后,就是作者的悔恨。不管如何,文字中依然蕴含着深沉的父女之情! 《魂归》篇,写了父亲的逝。作者和家人带着父亲回到了那山沟沟里的家,不管讲述在那的经过,作者都在最后想要从他们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来到这陌生的地方,你一滴眼泪都不掉。但是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父亲的湘楚之音,是父亲教作者读书识字的腔调!亲人逝去,是悲痛的,这也让作者陷入了对父亲的回忆与深深的思念。也许,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在这不断地目送,缘分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旷达的接受,适时的珍惜。

适时的目送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适时的目送,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6篇:生死朗读(模版)

《生死朗读》影评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但我还是无法将它彻底弄明白,更加不知如何欣赏它。因为欣赏这部影片需要很多的生活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就会像其他人一样不知所云正像许多文艺片往往只是叫好不叫座,文艺片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这区别于商业影片,即通俗来说的大片,但是好的影片并不一定是有华丽的布局,精彩的特技,我个人对优秀影片的定义是:能够引起我内心的碰撞。我想“生死朗读”确实震撼到我了。

对于一部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从”生死朗读“中感受到的是:爱,压抑,救赎。影片上半部,两个年龄阶段的人走到了一起,往往是要经受考验的,所以当麦克在学校碰见了年轻女孩时,他蠢蠢欲动,他感受到了女孩身上与汉娜身上不同的气质,但是他知道自己深深的爱着汉娜,他没有背叛汉娜,我觉得这就是爱,面对爱,麦克没有害怕,他鼓起勇气面对。但是汉娜失踪了。在影片的中间,充斥着矛盾与压抑,二战过后,人们深深的仇恨着纳粹带来的痛苦,但是汉娜就是纳粹中的一员,麦克害怕面对,不是因为两个阶段的爱情,而是人们对纳粹的嗤之以鼻,他不能接受汉娜的过去,他鼓起勇气去监狱,但却半途而费,我能够理解他,作为那个时代背景,社会的呼声是难以忽视的,他选择了逃避,但麦克心中却很难忘记汉娜。而汉娜却在深深的赎罪,可是她又能怎样的,他们夸大了她的罪名,可是她决定来救赎自己。影片的最后阶段,汉娜与麦克的爱从来没有熄灭,但是两个人内心充满着各自的挣扎,但是麦克却迟迟不能坦然接受汉娜,最后,汉娜也明白了麦克的心思,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当麦克知道了这一切,他悔恨自己,他几乎在心里把与汉娜的爱因为世俗而隐藏了一辈子,他深深的痛苦着,在影片的结尾,他终于把隐藏心中多年的话说了出来,这不算一种解脱,而是对汉娜的愧疚。其实影片没有真正的结局,我想这是导演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我想每个人的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样的应该就是敢于把爱说出来不要让自己遗憾。

在《生死朗读》里,年仅15岁的米夏?伯格生活在二战之后的柏林,这个不幸染上了猩红热的少年在一次呕吐里被电车的检票员菡娜给救助。就在菡娜住宿的那个房间里,正处于青春期的米夏从门缝里看到了风情万种的菡娜穿着吊带丝袜的勾魂之媚(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莫妮卡?贝鲁奇那勾魂的背影、蜂腰丰臀和让人窒息到心跳停止的黑色吊带丝袜。但凯特?温斯莱特不是莫妮卡?贝鲁奇,她过于丰腴的大腿让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泰坦尼克》里的露丝,只不过岁月无情,当年那双丰腴光滑的大腿虽然依旧丰腴,只是略带下坠的曲线了),内心开始了一种异样的悸动。而后,治愈的米夏一次次往返于菡娜的房间和学校之间,两个人全然不顾相差近乎20年的差距而跌落在情欲之中。

其实我们还是憧憬于这般忘年交一般的爱情,我们认为这超脱了世俗的道德观和媚俗的价值观,可关键是,现实里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更加没有这样的勇气。所以,即使我不看了,我也知道这个结果在德国的柏林也没什么大的区别。米夏迷恋于菡娜丰腴的躯体和性成熟的技巧,而菡娜则沉迷于米夏年少有力的身体和不知疲倦的青春,特别是米夏为她朗读的那些传承的经典名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翻云覆雨的床榻之间、在戏水深吻的调情里,情欲逐渐的变成了爱情。但,即便米夏年少无知,大米夏几乎20多岁的菡娜岂能不知道世俗的坎坷和阻挠?当售货员那句对米夏说“你和你妈妈的感情真好”脱口而出的时候,这时才感

受到了现实的残忍和无情。最终菡娜选择了离开,离开米夏,离开那份炙热到让人几乎忘却生死的爱情。

但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是如何在地狱里高声朗读的,如何将自我的心声传达的。我认为这才是这片影片所要表达的,这也让我的心灵有所强烈的震撼。男主角用自我的朗读来救赎爱人,让她的心灵得到好的安慰。

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相当出色,整部影片几乎看不见她本人的痕迹。凯特与生俱有的英伦式优雅成了她饰演的那个叫汉娜·史密茨的背景,而汉娜却始终像永远都捋不直脊梁那样佝偻着。在有轨电车上卖票的汉娜,穿着制服,真有些纳粹党的作派;可她祼身侧躺在床上时,臀部与腰窝勾勒出的线条有莫名的柔媚。凯特在[生死朗读]中绝对不是美女,她胸部下垂、背部粗壮、胳膊布满橘皮组织,发火的时候嘴角呈现出令人生厌的弧线,直指地心。可是,她的侧面,皱着眉头焦虑与忧伤并存的侧面,很美,很雕塑。

是化妆的特效吗?还是出自凯特深度解读汉娜后由衷的发散?那样的焦虑和忧伤,绝对是从凯特灵魂里散发出来的。

对于斯蒂文反复去突出汉娜这个角色的侧部之美这一点,很是折服。[生死朗读],逐渐地看进去,汉娜的侧部的美,成了惟一可资用于抵御整部影片大面积忧郁的小愉悦。

这位不洁净的女人简直快成了质问良民们的神。

片中有一句台词,从汉娜口里讲出来,内心一凛。在法庭上,作为因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写下的书而被曝光的6名纳粹看守之一,法官不断向她要一个解释,要她解释为什么她们会眼睁睁看着犹太人被烧死在教堂里也不肯打开门放她们逃生,汉娜说那是她们身为看守的职责,她反问法官:“换了你会怎么做?”这一句,问得实在太彪悍!以至于我的良知都被将了一军……

“二战”时期的德国民众,谁没看见集中营里行尸走肉般的犹太囚徒?谁没看见焚尸炉里冒出的大股黑烟?等罪行败露,逮几个女人出来审判,目的不过是借此洗刷一番自己的良知,其行径犹如用尿冲澡,更显腥臭。

汉娜不洁净吗?那得看跟什么比!跟蒸馏水比吗?对,她很不洁净。跟我们比?未必。我的意思是我们未必比她更洁净。

汉娜坐了20年牢,即将出狱的前一周,迈克去看她,他问她在监狱里学会了什么没有?我学会了什么?

汉娜告诉他:“ 我学会了阅读!” 那阵子,我差不多是想蹿进银幕里揪住迈克的衣领吼:“你Y带不带眼出门!”

难道他没看出来吗?汉娜一直活在自己灵魂的炼狱里,挣扎过、耍赖过,可还是自虐式地老实待里面灼烤着。迈克16岁生日那天她冲他发鬼火,因为当天同事告诉她,她升职了。后来,在审判她的法庭上我们才知道:她应聘党卫军看守的那一天,也是她在西门子获得升职的时候。

迈克寄来的录音带仿佛是打开了她灵魂炼狱的门,够了吧?她想。结果,迈克——她生命中“惟一的守护天使”——讲出那句屁话,又一巴掌把她给煽回去了。

于是,汉娜把自己的肉体也一并扔进炼狱里去。迈克是什么时候才领悟到汉娜一直在对自己实施惩罚?是在他把汉娜的钱带给把她告上法庭的犹太幸存者的当天。

他走进依兰娜·玛莎的豪宅。奢华、典雅、简洁营造出的宽敞与汉娜一生中所处的狭窄、阴暗的环境,形成强烈地视觉反差。这位女士穿着某奢侈品牌的经

典款式,终生仇视汉娜。她听说迈克曾经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遗址“学习”了一番,嘲讽着说:“学习?我们去奥斯威辛不是为了受教育!”是的,当我们被投入炼狱和奥斯威辛,都不可能是为了接受教育。在这两个地方,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受难。

事实上,迈克也一直把自己投入在对汉娜的爱的炼狱里。他在影片中除了遇见汉娜的那一次,所有的流泪都只为了汉娜。我记得16岁的迈克躺在空荡荡的床垫上的姿势,他的手搁在汉娜曾经躺过的地方。这个姿势,当他为狱中的汉娜录制磁带累得睡着后,得到了还原。

“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历尽艰辛,吾爱弥深。危险惟使吾爱繁盛,使其更热烈,使其更香浓。我是你惟一的守护天使,你之死将更华丽,尤甚于你之生。上帝将你召回,直视你说:惟有一件事可让灵魂完整,那就是爱情。”迈克把女儿带到汉娜的墓前,他用手轻轻扫开落在墓碑上的落叶,向女儿敞开心扉。

其实,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菡娜和米夏那样很难定义的爱情经过,也不是后来两个人感情波折的串联,而是菡娜作为纳粹份子在法庭受审的过程。作为一个文盲,菡娜不具备判断所谓正义感的方向和能力,她简单的将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看守当作一份工作而已。所以当整个战俘在被转移到教堂里后失火导致300多人被烧死后的责任定义和问责,菡娜只是简单的认为,她不能开门让那些犯人逃离,那样局面无法控制,她则是渎职。我很惊诧于德国人对于工作的忠诚和精神,只是很好奇的是,在集中营里,菡娜就喜欢挑选一些有阅读能力的战俘给她阅读那些经典的小说,她在其中没有领悟什么?就算文盲如此,可一个人天生的善良岂能如此被泯灭?

从开始的情欲开始,到法庭的供认不讳,到最后监狱里最后时刻的诀别,凯特?温斯莱特将复杂的菡娜的人物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多言语的冲突和无声的泪水又将菡娜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纠结表露无疑,无怪众多影评家评论凯特?温斯莱特在2009年的表现可谓完美,也正是凭借塑造《生死朗读》里菡娜这一复杂的人物塑造而荣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让们无法忽视的是,同时她凭借在《革命夫妻》(最近在看,会另有影评)里的出色发挥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在同一届金球奖里同时获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可谓惊天动地的前无古人之举了。在获得5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后均铩羽而归的凯特?温斯莱特在2009年的奥斯卡评选当中,很有可能众望所归的拿下那座沉甸甸的小金人。但不管其是否最终问鼎,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来说,是无法忽视凯特?温斯莱特在塑造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天份和努力的。

上一篇:合资代理协议书下一篇:强化军魂意识心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