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歇后语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死的歇后语(精选10篇)

生死的歇后语 篇1

企业的两个崩塌年——1997年和2004年

崩塌1997

有人称, 1997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在此之前的三年里, 联想、海尔、长虹等本土企业依靠价格战和高举民族品牌旗帜, 在家电、饮料等消费品领域中节节取胜。企业家们沉浸在“500强梦想”中, 政府及企业的信心已近爆棚。想不到的是, 在此十余年之后的2008年也只有联想勉强进入了世界500强。

在这年, 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及中国企业界的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事件, 让很多企业的梦想如泡沫般幻灭。亚洲金融风暴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一一发作, 金融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展现出了它凶狠和强大的破坏性的一面。这自然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经济和民众心态, 就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 那些超速发展而对风险毫无预警的著名企业都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出现“雪崩”。

这些企业其中包括, 因为一个带有戏剧性的偶发事件而全面崩塌的三株集团、具有“标王”之称的由于“白酒勾兑”丑闻而走向末路的山东秦池酒厂、自称为是“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而又能几次咸鱼翻身的史玉柱旗下的巨人集团。这一年, 那个一心想以日本八佰伴为榜样, 在连锁商业领域独具风光的郑州亚细亚公司同样也陷入了绝境。年底, 广州太阳神公司也由于创始人怀汉新的辞职而江河日下。

从另一方面来讲, 亚洲金融风暴给中国企业变革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那就是, 中国的企业不再像以前那样仿效日韩企业。企业观察家说:“这个中国式转轨在1997年十分微妙地出现了, 并最终把中国带进了一个国家商业主义的时代。”在这个1997年, 其实也有人创出了商业兴奋点, 丁磊、王志东和张朝阳把中国带进了“互联网元年”。还有就是后来被视为“企业家偶像”的华为老总任正非, 在这一年, 还没有什么知名度的他提出了一个“基本法”, 日后, 这个“基本法”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制定的第一部企业管理大纲。

崩塌20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 中国历次宏观调控都有相同的“规律”, 那就是:经济过热造成能源紧缺, 引发激烈的争夺, 于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进行调控和再分配。而在这种调控和再分配中, 国有企业、跨国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获得的政策待遇“等级”不同。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这种现象几乎每隔三到五年就会出现一次, 形成了30年来的经济周期。”

这次宏观调控的警笛是在2003年底鸣响的, 大闸是在2004年的4月份正式拉下。跟历次宏观调控一样, 总有一些人会靠近“倒霉”一词。在这一年, 铁本公司由于违规建设等五大问题被高调处理, 成了2004年度宏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时铁本事件被认为是本轮调控的分水岭, 此后, 众多民营企业在钢铁、电解铝及水泥等行业的投资项目纷纷搁浅。

有观察家回忆说, 2004年, 随着宏观经济的骤然趋冷, 一个几乎没有悬念的伴生事实就是股票市场的雪崩。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德隆集团, 在数周内, 股市就将其过去5年所创造的奇迹和纸上财富全数抹去。

在这一年, 昂然进军上游垄断企业的民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而那些对宏观调控缺乏防范经验的企业也付出了惨重的学费。除了铁本和德隆之外, 之后的几年内相继爆发了重大危机的大型民营企业还有IT业的托普、房地产业的顺驰, 以及顾雏军接手的科龙和张海收购的健力宝。

过冬?

2008年, 刚过一半, 每个企业就都体会到了其中的困难, 大牛市的轰然破灭、货币从紧政策、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等连锁反应也在企业中得到了体现。有人说, 在未来的2~3年里, 中国企业界会不会出现过往的几次低谷的悲喜?我们不得而知, 按理说, 中国企业界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济周期应对经验, 但是, 每次低谷总还是有人挺不过来。如何过冬, 也许每个企业都应该找对属于自己的方法。

在这一年, 任正非第三次提出“冬天论”。

华为自身极为低调, 任正非明确要求要少接触甚至不接触媒体, 而在冬天的预报上却声音洪亮。有媒体说, 任正非在2000年第一次提出“冬天论”时, 在中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认为这篇文章说出了所有做企业的人的感受;联想集团新帅杨元庆把这篇文章发给所有中层干部, 要求认真学习;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公司成立十周年大庆之前, 向下属推荐阅读本是任正非针对企业内部做出的一份冬天的预警, 却让整个中国企业界感到寒意的影响力。

正是我国宏观调控严峻之年, 也是我们的企业出现第二次崩塌的2004年, 而相对于IT业却是一个“暖冬”, 国内互联网企业大批奔向复苏的纳斯达克, 整个IT行业也开始乐观起来的时候, 任正非第二次提出“冬天论”, 任正非这次做了一个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暂周期上的预测。而在2008年, 他第三次提出了“冬天论”。他说, “对经济全球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与华为“冬天警告”不同的是, 位于长三角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 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企业——飞跃集团却在面临着一个真正的冬天。它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2008年是最困难的一年”这句话的沉重意味。飞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典范, 创办人邱继宝低调而务实, 2002年前后,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

基去飞跃调研称之为“国宝”。在2006年来京参加中非论坛北京峰会的邱继宝,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还称对非洲市场充满期待。在今年的5月底, 该公司突然被曝“资金链断裂”:因欠下巨额贷款, 民间借贷本利之和也达上亿元, 银根紧缩之下, 飞跃再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加之债权人逼债, 顿时陷入困境。因而也引来“2008将是缝纫机行业洗牌之年”之说。

近期, 同样位于长三角的又一个知名企业倒掉, 有“公路大王”之称的上海茂盛集团董事长刘根山因挪用公司注册金及涉嫌骗贷而被警方羁押。

7月, 国内最大的袜业公司之一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突然失踪, 浙江义乌昔日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 如今因数亿元巨债而面临“土崩瓦解”。据称, 金乌集团并非个案, 目前在义乌已经有近三成民营企业资金断链。更让人担忧的是, 更大的民企“倒闭潮”正在全国蔓延。

从今年的4月, 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可怕的产业惊恐和企业外迁, 到六七月份, 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也都出现了呼吸困难的局面。这些以往具有“野生经济”之称的民营企业, 在这种危机时刻, 金融机构的支持和介入便显得十分重要。

有人把坚持惜贷政策的政府与渴望资金的民营企业比喻为两个把头浸在海水里的人, 现在就看谁先沉不住气了。不过从现在的景象看, 民营企业的“内伤”显然已经造成。从而可以看出, 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向“过敏”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眼下, 正在经历2004年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

生死的杂文随笔 篇2

长大之后我只参加过姥姥的葬礼,姥爷的葬礼当时我在读高中,家人没告诉我;奶奶的葬礼当时在外地工作第一年,家人不同意我回去。参加姥姥的葬礼的时候,好像是在读初中,只记得麻木的.自己和痛哭的妈妈,也完全没在意姥爷失去老伴的表情。直到高中失去姥爷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失去亲人的那种悲痛。于是写了篇文章,祭奠了我的姥姥和她那棵老的已经长不动的石榴树。

再后来,我在姥姥姥爷的坟墓边发现了一个蛇洞,想到他们的躯体可能会被蛇吃光。原来我们死了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我独自陷入了悲伤。

这些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读大学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过生死的问题了。

然后就是妈妈得癌症的那年,我又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记得,接到确认是癌症的电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打开百度,一个字一个字敲入的问题是:得 了 癌 症 会 死 吗?

我想这是我们遇到癌症之后,所有人想的第一个问题,“会死吗?”“还能活多久?”

看破生死的禅语 篇3

2.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5.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6.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7.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8.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9. “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了生死,六道轮回又有何可怕呢?“万物看起来实有,都是因为暂时的相似相续的存在,但终归是有生有灭。”认同。如果你能看透,生灭跟寂灭我觉得也没有区别。寂灭是以某一种形态恒久存在于宇宙中,生灭只不过是不断地变换形态,但还是没有脱离宇宙。大家都在宇宙中。

10. 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

11.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12.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13.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14.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5.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6.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7.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18.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9.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0.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1. 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22.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23. 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24. 如果不是拿无言的诚恳和慈悲的香油,任何东西都无法将伤口的毒针拔掉。你为什么让自己对别人的恶念.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25.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26.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7.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8.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9.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0.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31.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32.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3.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34. 你要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

35.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庄子的生死观 篇4

作者:genchuzi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现分述之。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吕览》高诱注刚引庄子佚文说:“生寄也,死归也”,人之有家室如禽兽之有巢穴,狂风暴雨及长夜漫漫之时,唯有家可以给我们温暖,庇护。庄子以死为归家,如生无所苦,对之当有所恋,既以生为哀,以死为返(庚桑楚篇),以为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不能不说庄子对于乱世的生活方式有所厌恶。

可是问题不止于此,如果死真的如归家那般安乐,那我们人人都 可以通过一条捷径回到自己的家园。而庄子也可以沿这一捷径通其明道 ,这捷径即是:自杀!庄子未因恶生怀死而自杀,这里边潜藏着这样的台词:庄子的生死观是矛盾的。庄子固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主张养生,乃是顺乎自然,全其天守,凝其精神,不竟外物,不溺私欲。这是他养生的宗旨。否则徒然养形而已,一般世人注重物质形式,虽终身役役,终有之尽的一天。不如弃世而修心:“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无累,无累刚正平,正平则彼更生,更生几矣。事奚足弃,而生奚足累。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刚精不高,只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不但要弃世而修心,最好能外生而不恋生,已外生产,而后能朝撤,朝撤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不生不死其实上就是要取消个体的主体性。个体之存在以形为载体,形修心正意味了庄子要超越形体以求得生命的本质性存在。那便是融于道之中,道家学派自老子将道 作为其学术的核心范畴伊始,到了庄子,道 已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诗意状态。道 无所不在,人对于道 的企及便是使自己物化。所谓物化也即是个体取消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状态,融入到客体之中。“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郁守常,以物为量”。此之谓也。这种主体融于客体的人生存在状态,庄子认为可以以“坐忘”求之。

庄子书中《大宗师》《知北游》二篇所论者,为内圣之道,以无心为妙用,以泯全天人,冥绝死生,而达于坐忘之境为空极。其实所谓坐忘之境,即是极端内在修养的人,于外在一切死生成毁的变化,不能扰乱其内心的宁静,亦即置现实於不成顾,寓心虚无渺茫。《人间世》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身,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章也。”此于心齐坐忘之境言之已明。不以身听,而以心听,心听者,以之所想;自听者物象之真,心章者,虚而待物,此即是说拾物象之真而入于幻想,惘事物之变而虚静以待。《大宗师》说:“忘其胆肝,遗其耳目……芒然,徘徊乎垢尘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知北游》说:“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亦是舍现实之垢尘,任精神之幻想,“知忘是否,以这适也”(达生篇)。可以说坐忘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从全社会之角度讲是一种消极幻化的冥想,但作为修养却不妨姑妄听之。戴厚英于其《结缘雪窦》有一段话可作为庄子《养生篇》的注脚:“我梦见自己走在一条河边,河很宽,岸也很宽。河水静我也很静……我何不将影子抛进何里,化为河水,与河融为一体?那样,河不见,我也不见,岸也不见了。便不需要再寻找什么,不要船,不要桥,不要救生衣。我在河里,河在我心。宁静活渺,川流不息。岂不是大自在了。”而后世禅宗的修练,也多少吸取了庄子养生论的养份。

前面说到庄子于生于死的态度是矛盾的,说是生不如死,却不采取自杀的方式“回家”,于生无少恋却念念不忘“养生”。也说到了其养生的指归是坐忘过于无生无死的`存在状态。这种矛盾滋生了两个婴儿,一个是生无足乐,而不“自杀”的“顺天安命”思想,另一个弃世修心而滋生的消遥自由思想。

庄子知道生死是自然的变化,但究其主宰,则是莫可推则、无可解释的,他把这些全归于无可解释的命。《达生篇》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命也。”命象一张包罗万象的大网,无物能逃于外,万物对他莫知究境,原非人力所能了解。对之无可奈何。所以《人间世》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故知命只有顺从,不可反抗,不可变易。《知北游》说:“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如些说来,死生实在自然之象,犹如日月之常,不是人为所能参与的。《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昼之常。天也,人之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山木篇》则托仲尼之言,对生死“正而待之而已耳”。

易系传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遍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庄子也是如此,知道了生死乃自然之道,既然生死乃自然之道,而人性应顺其自然,“无以人灭天”。因此庄子当然不会“自杀”而求得“回家”的解脱了。于是追寻的路子便返回到了逍遥。庄子列《逍遥游》于篇首,并不是随便的,逍遥者,不以物累,不以已悲,游形于物外,无所结而自由在也。一语蔽之,及由必然进入自由之明道也。鲲,鱼子也,鹏,麻雀也。以鱼子之小而喻无穷之大,以麻雀之微而致无极之远。是等大小,等大小目的是取消道主体之独立性。主体的存在是需要依恃的,这便是有待,便是不自由了。所以《逍遥游》在颠覆了一切现存价值的羁绊,使精神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有人说《逍遥游》恣肆汪洋,而事实上庄子的精神指归也是这“恣肆汪洋”。关于人的解放,卢梭只到十七世纪才提出:“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桎梏之中。”可想见庄子 的时代这种自由度要小得多。在取消了主体性之后,庄子所想达到的无疑是艺术化的境界。

人世间充满了种种必然,也就是命。命是不可知亦不可变易的。顺天安命是顺应天地物理的消息,逍遥则是在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以达由必然而自由的明道,取消个体的主体生,于逍遥至关重要。首先这要求主体的先存在。如果主全不先在,也便无所谓取消,所以逍遥的境地便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所谓暂时,也就是说他只存在于取消个体主体性的瞬间。话说回来,“自由”一词从构词角度讲属于主谓短语,也即是这主体性的存在是自由的弘旨,当他被取消时,真正自由与否便只能说是不知道了!

庄子的生死观中的“坐忘”与“逍遥”,与艺术创作的境界是异曲而同工的,人固不能选择生与死,但对于生对于死的诠释是每个活人的权利。文艺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文艺创作都是向死亡的行动。《庄子》三十四篇又何曾不是如此。

庄子的生死观不失有矛盾之处,但是正是在这仲矛盾里,人的本质性显现了,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为哲学之核心问题,也是困扰人生的最大问题。思维显示着人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庄子取消了主体性也便是割断存在与思维的这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永远存在的。割断只是暂时,它不永恒,所以不足恃。因此,庄子生死观背后一直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那便是:感伤!

红军与武当道士的生死情 篇5

1931年5月20日,贺龙带领红三军到达均县浪河(今丹江口市浪河镇);21日凌晨,抵达草店(今武当山特区);23日攻占均县城;28日黎明时分攻打郧阳城;郧阳城没有攻下,红三军主力部队撤到均县的浪河、六里坪、孙家湾、官山、老营、元和观等地驻防,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活动。红军驻防的这些地方,分布着净乐宫、玉虚宫、遇真宫、五龙宫、周府庵、冲虚庵、元和观等宫观,在庙道士600多人。在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官府财产的情况下,红军没有没收道家宫观的任何财产,也没有和道士发生任何冲突。在均县和草店等城镇,红军向老百姓分发粮食等物资时,也向道士发放。

在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同时,贺龙率指挥机关、后方医院、修械所等所属机构来到了武当山紫霄宫。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有着严格的道规,修道之人以修身养性为主,严禁道士参与军政之事,而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进驻,对于武当山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解除全体道众的顾虑,贺龙在进入宫观前给全军制定了严格的“约法三章”:第一,全体红三军官兵必须尊重道教道规;第二,保护武当山宫观的一切文物;第三,不损坏道观的一草一木,不拿道人的一针一线,违者严惩。

当贺龙等人来到紫霄宫时,武当道总徐本善亲自带领紫霄宫道士50余人在东天门外的威烈观夹道欢迎,还组织南岩宫、复真观、中观、下观等宫观的道士热情接待红军官兵和伤病员。道士们协助红军安排好500余名伤病员的治疗和休息。徐道总还亲自部署,将紫霄宫西道院作为红三军的后方医院,将紫霄宫父母殿的西陪房作为贺龙军长的卧室兼红三军司令部办公室,并派弟子暗中保护贺龙同志的安全。

武当山地区当时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军需供应极为困难。徐道总见此情景,就把紫霄宫库房内库存的准备度灾荒的钱粮拿出来支援红军,首先保证红三军伤病员的饮食所需。由于红三军的伤病员很多,后方医院十分缺乏医护人员和医药,徐道总安排大弟子梁合启带人到武当山的深山老林中采集中草药,用武当传承秘方配制刀枪金创药为红军伤员内服外敷;指派王教化、罗教增等道人协助医务人员护理伤病员。俗话说,十道九医。在道人们的积极协助下,大批红军伤病员很快恢复健康,回到前方部队。

此外,徐道总和道人们还与红军一道战斗。1931年初秋的一天(阴历七月十四),当得知国民党五十一师欲从光化(今老河口市)走水路运送大批枪弹到郧阳,我军计划中途截获的消息后,徐道总便面见贺龙军长,要求随部队一起前往。考虑到徐道总及弟子的安全,贺军长婉拒了他的好意。徐道总却放心不下,连夜带领段合烟、李合林等弟子赶赴光化,探听船只起程日期,并同我军战士一道隐蔽埋伏在孙家湾,待运送枪弹的船一到,徐道总巧使计谋,利用与运送枪弹的敌兵连长(也是个会武功之人)比武的机会,配合红三军一举俘虏了押运弹药的敌人,缴获了敌人的全部枪支弹药。当时有人曾留下一副对联,联语云:“红三军,打河口,破均州,旗开得胜,为劳苦大众战沙场,江山易得;五一师,送枪炮,赠弹药,夹尾认输,够江湖义气献厚礼,盛情难却”。横批:“欢迎再送”。

在武当山休整期间,军长贺龙、政委郭凡曾执意向徐道总拜师学拳。徐道总却称自己不能为师,只言一起研练,切磋技艺。贺军长在军务间隙,向徐道总学得一套完整的武当拳。政委郭凡为答谢徐道总关照之情,自认为是武当门外弟子,甚至改名郭合喜。贺龙军长临别时,特赠武当山道人1公斤黄金和一些银元,以示答谢,并赠对联“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一副,暗嵌“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之情,也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当年气吞山河的凌云壮志。1931年7月,红三军撤离武当山地区去开辟房县苏区以后,徐道总率王教化等道友,精心治疗隐蔽留下的红军伤病员,并在他们病愈后帮助他们化装成香客、道士,将他们顺利护送归队。红军弟兄临别时,大家你一块、他一块,共送了35块银元给道士王教化,表示感谢。新中国成立后,王道长将33块银元上交给国家,留下2块作纪念,临终前他又将留下的2块交给了武当山道教协会,作为永久的纪念。

7月18日,国民党调集重兵向武当山扑来,包围了紫霄宫。红军指挥机关、修械所和大部分红军伤病员已安全撤退到房县。扑了个空的敌人把隐藏在紫霄宫内外的红三军伤病员搜了出来,威逼这些伤病员交出“当官的”,并扬言不交的话就全部枪毙。在这紧急关头,为了保护战友的生命,有6名重伤员挺身而出,抢着说:“我是班长!”“我是排长!”结果这6名红三军战士被敌军枪杀在紫霄宫西道院后面的一棵大白果树下。他们就义前高呼“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道人和当地群众悄悄将红军烈士的遗体掩埋。为了纪念这6名红三军战士,他们将烈士牺牲的地方改名为“红军坪”,称大白果树为“红军树”。1965年,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紫霄大队党支部,将“红军坪”处烈士的忠骨取出,分别安放在棺木内,移葬在武当山紫霄宫对面的一个叫赐剑台的地方,修建了红军墓和红军亭。

红三军主力离开武当山后的1932年秋天,均州地方民团营长马老七一伙匪徒,闻知徐道总手中有贺龙所赠的黄金,便三番五次软硬兼施,强令徐道总交出黄金。徐道总坚定地说道:“黄金有,就是不能交出来,你们就是砍下我的脑袋,也休想得到黄金!”匪徒们见威胁不成,又纠集30余人,欲在紫霄宫十方堂后面的大院里对他下手。徐道总毫无惧色,飞起一脚,将石栏踢倒,又将200余公斤重的望柱连同云板举了起来,顺势向前一推,那望柱连同云板被甩出两丈开外,众匪徒被吓得面如土色,悻悻而走。匪首马老七恼羞成怒,未隔几日,又暗派8名持枪匪徒前来报复。他们得知徐道总这天出山门有事,便事先在路上暗中埋伏,当徐道总行至万松亭山垭口时,两名匪徒突然出现,举枪向他射击。徐道总当即飞身向前,伸手抓住两把枪,“叭叭”两枪射向蓝天。徐道总正欲惩治两名匪徒,不料被另一名匪徒开枪击中后背。徐道总就这样为保存贺龙同志所赠黄金而惨遭匪徒杀害,时年七十有二。后来,武当山道众将道总遗体隆重安葬于紫霄宫东门外。

徐道总惨遭匪徒杀害后,紫霄宫知客道长尹教盛也遭敌人杀害。道士王教化等人因与红军有过接触,被国民党五十一师官兵打得遍体鳞伤。各宫观道士为躲避官兵、土匪的残害,纷纷离开武当山,到外地云游化缘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仍然十分关心武当道教的发展和道人的生活。1953年5月,贺龙元帅以个人名义给湖北省有关领导专发加急电报,详细询问武当山政治、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情况,武当道人健在多少?生活状况和政治待遇如何?当年最后一批伤病员的去向和现状等。贺龙元帅特别提到道总徐本善的状况,指示要关怀道人,特别要关怀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作过贡献的老道人。省政府接电后,除了迅速派人到武当山调查有关情况外,还邀请部分道人到省政府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武当山道教发展和文物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此后,老道长罗教佩、王教化分别被推选为省、县(均县)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在政府的关怀下,全山道众一心跟党走,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教事业、保护文物等方面,均作出了显著成绩,部分道人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同时,均县(今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文物古迹严防破坏的指示》精神,下发了均教文字第4号通知,并积极落实和监督中央人民政府拨专款1.5万元修葺紫霄大殿的工作。随后,均县人民政府还查处了一批破坏文物的恶性案件,保护了武当山的文物和环境资源,为以后武当山古建筑群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死的作文150字 篇6

20xx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从我姥姥家坐公交车回家,等了xx分钟,车终于来了,我上了车,车里开着空调,感觉凉快极了,15分钟后,我到了我家,我刚进家门,就摸了摸口袋,家门钥匙、扑克牌,好像少了点什么。

啊!是校卡!我通常都把月票放进校卡里,结果校卡忘在了车上,我立刻冲出家门,来到车站,幸好车还没走,我上了车,对司机说我的月票忘在了车上,然后我到了我当时做的座位那,此时,座位上已经坐着一位大哥哥,他把月票交给了我,我对他说了声谢谢,然后就下车了。

于生死的名言名句 篇7

1.生气就是在虐待自己,拿自己宝贵地生命与死亡做赌住,与鬼神做交易。那是一种愚蠢地做法,一种人格缺陷地体现。

2.七种基本恐惧是贫穷、批评、疾病和身体痛苦,失去爱、失去自己、年老、死亡,被恐惧所奴役的人不会是真正富裕、洒脱、自由的人。

3.人生中无能为力的十件事:天灾;疾病和死亡;毅然决然离去的人;流逝的时间;无法选择的出身;孤独;遗忘;回不去的过去;流言;莫名其妙地喜欢某人。

4.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5.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6.秋铸就了叶子生命的华章,叶子才有面对死亡,平静如初。面对满天纷纷扬扬的落叶,刚才的伤感已经一扫而光,我忽然有了敬佩之感,我想,这些漂亮的天使已经完成自己夙愿,把个秋晕染的美丽动人。现在它们可以从从容容的去死。也许离开大树的那一刻,它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归宿所在。然而,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秋的.灿烂尽一份力,仍然随风飘舞着留下美丽的倩影。

7.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8.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9.工作如同上战场,下属总被上司炮轰,难免有人壮烈牺牲,要想永不死亡,就得辛勤工作,没日没夜不休息,才能取得胜利!

10.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 有人正受着病魔的折磨,和死亡搏斗,挣扎。世界保健日提醒你,不要忘记平日养生保健。

11.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2.有人说:“微笑是一种前进的力量。”这一点,我从未怀疑过,学会微笑,就算前方有再大的困难,也会挺得过去。海伦凯勒,因为儿时的多病,导致到了少年,就双目全盲,无法用语言表达。这对于一个正在于一个像花一样的季节中,打下了重重的暴风雨,无情的泪水,悄然地从脸颊旁落下,她失望过,她放弃过,她寻死过,可她的心灵,从未批准过,促使她,笑而挺过。在日后的时间里,她学会微笑,把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这不正很好的说明了学会微笑,是面对生活别后默默支持的一种强大力量。

13.我是一只躺在岸上的鱼!注定了死亡,也注定了彷徨,也许有一天我遇上了雨水。但那时可能我已走过奈何桥。我宁愿受尽煎熬,也不愿喝下孟婆汤,使我忘了你的模样!

14.想把你留住,和你一直幸福,想把你抱住,和你一直温暖,想和你恩爱,直到末日终点,想和你知心,互相珍惜每一天,想和你浪漫,不管死亡和时间,想和你幸福,直到世界的永远。

1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16.生命中唯一不可丢弃的财富就是诚信,没有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在许多人看来诚信并没财富来得重要,但他们忘了,没有诚信,即便现下财富再多,欺骗会把它压榨的一分不剩。丢弃了诚信,就像本该属于天空的雄鹰放弃自己翅膀,等待它的只有死亡。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17.温暖归根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温暖如举手投足间的小细节,虽微小但不可或缺,温暖似天地正气间天翻地覆的大事件,足以拯救濒临死亡的人类重获新生。

18.每天给自己一个笑脸,告诉自己要开心,因为比起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健康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19.生气就是在虐待自己,拿自己宝贵地生命与死亡做赌住,与鬼神做交易。那是一种愚蠢地做法,一种人格缺陷地体现。

20.我害怕突然的死亡,更不愿在这种疼痛中死去。

21.有时候,会想要迈过青年、中年,之间进入老年。住在一个老老的四合院里,不大的院子,不大的房子。我可以一边种菜,一边种花。再养一条狗,可以是奇怪的雪纳瑞,也可以是高大的牧羊犬。它会在我织毛衣时,静静地趴在身边,犯了错会底下它平时高昂的头,它会在我带它散步时欢快得摇尾巴,也会在开饭时高兴地在地上打滚。早晨,它会陪我锻炼,黄昏,我们一起散步。老人的生活总是有趣而宁静的。一直这样,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一定可以很勇敢。

22.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括号是出生,右边括号是死亡,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在生命当中,阳光心态可奉为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就是要锻造靓丽多彩的事情,培植豁达乐观的好心情把括号填满。正所谓 内心愁苦命运也将愁苦,心态决定命运。

23.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郁闷;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你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灭;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你心灵的死亡;所以我们凡事要看淡些,心放开一点,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24.牧师:“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或者富有,健康或者疾病,直至死亡。即使你们因为买卖二手房而暂时离婚、再和别人结婚、再复婚也不离不弃、忠贞不二,就像从来没有分开过,你愿意吗?”新郎:“我愿意!”

25.如果人生最坏的只是死亡,生活中怎会有面对不了的困难。

26.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27.不要追求什么结果,每个人结果都一样,就是死亡。

28.爱心是一盏闪亮在黑暗的明灯,使寻求死亡的人明白生命的宝贵。

29.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大雨里潮湿的回忆,所有的香樟,所有的眼泪和拥抱,所有刻骨铭心的灼热年华,所有繁盛而离散的生命,都在那个夏至未曾到来的夏天一起扑向盛大的死亡。

强生一场关乎生死的公关战 篇8

美国强生公司 (Johnson&Johnson) 成立于1886年, 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期, 公司的主打产品泰诺胶囊 (Tylenol) 在美国销路很广, 一度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 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 带来的利润约占公司总利润的15%-20%。然而这些辉煌业绩曾因7个人的死亡惨剧差点化为乌有, 最后依靠艰难的公关工作, 强生公司才逃过一劫。

7个人的死和一个公司的灭顶之灾

1982年的9月29日到10月1日, 美国芝加哥发生了7个人因服用解热镇痛的强生泰诺胶囊而死亡的重大事件。最为悲惨的是阿灵顿海茨地区的贾纳斯一家。9月29日, 斯坦利·贾纳斯和他的妻子特丽萨满含悲痛, 赶往其兄弟亚当·贾纳斯家里, 因为亚当·贾纳斯心肺方面突发急病, 当天死在家里。也就在这一天, 斯坦利·贾纳斯和特丽萨因悲伤过度, 身体不适, 服用了强生泰诺胶囊, 也突发急病。斯坦利·贾纳斯当天去世, 特丽萨两天后也病逝。另外还有4人死去, 其中包括一名12岁的小姑娘玛丽·克莱曼。9月29日早上, 小姑娘的父母极为悲哀地发现, 她倒在了卫生间的门前, 已经凄惨死去。

7个人的死, 引发轩然大波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多怀疑。当地一个毒物检测中心的两位专家托马斯·金和约翰·萨利文, 在检查这些病例的时候, 就曾一直怀疑这些病症与剧毒的氰化物有关。一名细心的消防员菲利普·卡皮泰利, 突发联想感到玛丽·克莱曼的死与服用泰诺胶囊应该有一定关系, 于是主动联系了曾经救助过贾纳斯一家的医护人员。很快多项证据聚焦到泰诺胶囊之上, 最后的官方检测结论也证明, 这7个人的死都与服用过泰诺胶囊有关。当地首席毒物检测专家迈克尔·夏弗尔检查了他们曾服用过的胶囊, 发现内含大约65毫克的氰化物, 这些剂量足以把一个人毒死一万次。

在这一消息还没有被媒体曝光之前, 强生公司已经有所察觉。第一个蛛丝马迹源于一个蹊跷的电话, 强生公司的公关职员吉姆·默里接到了《芝加哥论坛报》一名记者的电话, 询问了一些有关泰诺产品的小问题。吉姆·默里有些敏感, 心生疑虑, 就报告了自己的上级, 强生公司公共关系部门主管罗伯特·尼芬。罗伯特·尼芬要求吉姆·默里深查此事, 最后这个记者告诉吉姆·默里, 他正在调查芝加哥7个人莫名死亡的案件, 而且发现泰诺胶囊与之有关联。

警方的侦查告诉了人们最终的结果。经过细致分析、检查、侦破, 警方认为泰诺胶囊里被混入了剧毒氰化物, 联邦调查局怀疑凶手可能是一名20多岁的白人男子, 他从不同药店买来泰诺胶囊, 向胶囊中注射氰化物, 封装回包装盒里, 然后偷偷放回6个不同的商店、药店里。所有被投毒的泰诺胶囊共发现了75粒, 引发的死亡人数最终确定为7人, 都在芝加哥地区。

不论事件真相如何, 强生公司实际上已经深陷其中。调查显示:94%的美国人将泰诺胶囊和毒药联系在一起, 87%的人认为受害者死亡不应归罪于泰诺, 但是61%的人表示在未来不愿意购买泰诺产品, 50%的人表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购买泰诺类产品。此外, 92%的人认为, 泰诺品牌肯定撑不过这次危机了。强生公司确实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自从1975年问世以来, 作为公司主打产品的泰诺胶囊在美国销路很广, 一度年销售额达4.5亿美元, 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 带来的利润约占公司总利润的15%-20%。而这些很可能即将变为乌有。

一句格言和一系列公关行动, 挽救了一个公司

强生公司在公共关系方面一直是美国的一个先行者, 也制定过特殊问题的应对预案。但是在泰诺杀人事件这样一个极端特殊的问题上, 还没有任何具体的应对方略。因为自强生公司成立以来, 这样的事件还从未发生, 对于美国国内来说, 如此大的公司遇到如此事件, 也属首次。在这样的时刻, 强生公司极度艰难, 但后来强生公司的副总裁劳伦斯·福斯特总结道, 幸亏还有一点可以指望, 那就是强生公司的格言。强生公司推崇“首先对医生、护士、病人, 以及所有使用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人负责, 其次对自己的公司雇员和所在地区负责, 最后才对公司的股票持有者负责。”事实证明, 这一格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危机到来的时候, 强生公司首先不加任何隐瞒, 深度配合警方的各项调查,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得出最后结果, 公开宣布致死原因与强生公司的产品无关之后, 强生公司才开始展开行动, 挽救自己的品牌。

吉姆·伯克当时是强生公司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戴维·科林是研究、生产泰诺胶囊的分部门负责人, 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相关警示信息。他们牵头组织了一个由25名公关专家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 24小时不间断跟踪应对, 强生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尼芬危难之中则受命出任组长。

专家们立刻认识到事态的严重程度, 以及对产品品牌和公司的影响深度。于是拯救品牌的行动开始了。罗伯特·尼芬建立了一个包括上至公司高层领导, 下至公司员工、分销泰诺胶囊的基层网点人员的内部垂直交流沟通网络, 他还建立一个消费者、立法人员等在内的外部沟通网络。在使这些网络发挥作用的同时, 他还确保公司领导能够获得、掌握公司发布的任何一条信息。最后, 罗伯特·尼芬还向博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这一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公司求助, 当时, 博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在危机处理方面名列同行业前茅。为了配合警方调查, 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巨奖 (考虑到当时美元的币值) 以获得任何有助于缉拿罪犯的线索。

相比以上, 还有一件事情让强生公司更加难以决定, 就是是否需要将所有泰诺胶囊产品从全美下架。10月2日这一天, 就在强生泰诺胶囊杀人事件新闻独占了美国媒体头版头条的时候, 一个电话打到了强生公司, 有人要求得到100万美元, 然后说出真相, 让这一切恐怖的负面新闻烟消云散。联邦调查局鼓励强生公司不要向这一勒索屈服, 同时顺藤摸瓜逮捕了这个勒索者。审讯的结果是, 此人叫詹姆斯·路易斯, 他并没有投毒谋杀, 只是想趁乱敲诈强生公司一笔, 最后他被以敲诈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不过, 后来仍然有人一直怀疑此人的动机。

面对所有的一切, 强生公司做出了最终的决定。10月5日发表声明, 下架所有泰诺胶囊产品。这一决定代价沉重, 带来的系列损失高达100亿美元。产品下架的同时, 强生公司设立了泰诺胶囊热线, 回答所有问题和质询, 仅仅在第一个月, 公司热线就接到3万个热线电话。10月12日, 泰诺产品包装、外形改为更加坚固的三层密封包装, 相应的广告也刊登在全美主要报纸上。这一包装也开创了抗污染日用品包装的先河, 日后各大公司多纷纷效仿。与此同时, 强生公司针对大众的最后一个行动就是, 向每个打过热线电话的人士奉送2.5美元的强生产品优惠券。前后三周的时间内, 强生公司共接到21万个热线电话。

从容应对媒体, 成功处理危机

在整个危机期间, 强生公司特别关注媒体的动向。尽管从未去过惨案发生地, 也没有拜访过受难者家属, 吉姆·伯克一直努力以其他方式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在好几个电视节目和电视广告中现身, 努力向人们解释公司采取的各个步骤。

媒体对于这一事件, 则极度感兴趣。自从越南战争以来, 还没有哪一个事件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围绕这一事件, 美国报纸上刊登了8万条新闻, 电视、广播中播出了数百个小时的节目, 专门寻觅相关资讯的热线电话也打进了2000个。在应对媒体过程中, 强生公司也曾有过失当之处。比如, 公司副总劳伦斯·福斯特在接待媒体访问时, 多次声称在强生公司的所有生产车间没有任何氰化物。然而, 事实是有的。不过, 在媒体加以传播之前, 危机处理小组已经成功消弭了这些不利于产品品牌和公司形象的言论。

泰诺产品的重新上架, 也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强生公司在平面媒体和电视上做了一系列广告, 力图告诉大众强生公司做了足够的努力, 能够确保泰诺这一公司最著名产品的安全可靠。公司还展现出一副自己也是事件受害者的样子。一位研发泰诺产品的负责人托马斯·盖茨博士, 在公众面前多次深情地以整个公司的信誉为泰诺产品担保, 他说:“二十多年来, 泰诺获得了医学界和一亿美国人的信任, 我们相信这份信任无人会变, 我们期待您继续信任泰诺!”

强生公司还将公关的焦点放在了医学界人士, 他们是真正联接着公司和大众的人, 45万条各类信息被送到医生们和药剂师们手中, 告知他们强生公司如何生产、销售新的安全泰诺产品, 并派销售员上门演示产品的用法, 同时赠送大量新泰诺产品给他们, 以方便他们亲手将新泰诺开给病人。强生公司还努力避免公司内生产泰诺产品工厂人员的波动, 有关调查进展和公司决定的录音带每日播放, 全体员工、各层级管理人员都能定期获得最新调查状况进展的信息。一些提升大家忠诚度的内部公关工作也在开展着, 比如大量发放了印有“我们正在回来”的徽章、标识, 让大家可以随身带着, 随处看到。

生死价值的名言名句 篇9

2、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3、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4、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

5、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6、能够为人民劳动,便是最大的幸福。——关向应

7、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8、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9、一个人吃好穿好不算幸福,只有天下穷苦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王杰

10、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11、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12、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鲁迅

13、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人的。——鲁迅

14、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汪莘《水调歌头》

15、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16、生命靠许多分歧的问题维持下去,这些问题不能不“与生俱存”,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解决。——舒美赫

《生死朗读》:无法评说的价值 篇10

【一】

单看影片的开场,根本无法预知影片的核心情节。和一切干脆利落的文学作品一样,影片一开始就让观众投入到一个电影的“存在”中去。一般而言,这种“存在”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交代任何来历的,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才会发现它是如何融入整体剧情的。这样的设定,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上来,又保持了足够的神秘性或者说悬疑因素——俺的感觉——有这样开场的电影,一般都差不到哪去。

果然,影片接下来的情节线索,好几次挑战观众的心理预期,并进而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与人性思考,主题“纠结”的程度,足以名列2008好莱坞电影之冠。

首先,就男女主角的情欲关系而言,基本上已经触及了好莱坞可以触及题材的极限。因为影片不仅是像《西西里美丽传说》那样以青少年的生理冲动为题材,而是真实直观地以镜头表现这种情欲。说白了,影片中的性爱镜头,虽然没有《色.戒》那么集中而持久,单就暴露程度而言,已足以令影院里保守的美国欧巴桑们不忍卒“睹”了。

对于情爱镜头的处理,影片采取的也是欧洲同行们惯用的自然主义风格,没有特别去渲染任何情绪或者气氛,更没有刻意风格化。这种力求还原当时情境下“真实”状况的手法,与影片的开场一样,演绎了以“真实的手法”展现故事的非凡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真实的手法”,并非指镜头和画面效果看起来像纪录片。如果是那样表现的话,那片中的情欲场面就会近同于毛片的感觉了,事实并非如此。影片情欲镜头所关注的,依然是“情节”,只是它非常隐忍地不透露有关情节的任何信息,只是纯粹展现当时的状态,所有的联想,包括对于剧情发展的猜测,以及对于角色行为的解释,都由观众自己去完成。

由于角色行为的突然变动,影片前三分之一关于主角们感情关系的处理,显得悬而未决、没有任何结论——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并非真的什么都没说。至少,观众应当很明白:少年男主角是非常“迷恋”女主角的。但是,这种“迷恋”是否称得上“爱”、而女主角对少年的感情又是怎样的,电影到这里为止都没有给出任何结论性的信息,聪明的观众可以做出自己的猜测,但千万不要期待结果一定会如你所愿。

【二】

在一段似乎“无因也无果”的畸形感情关系描绘之后,影片“笔锋”一转,已经是好几年之后了。这时男主角已经成了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少年情事是否在他心里留下痕迹?编导在这个时候一如既往地没有给出明示。从他与女同学眉来眼去的劲头来看,“过去”似乎真的是成为“过眼云烟”了。

然而,聪明的观众知道女主角会回来的,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再入故事,恐怕是多数没看

过剧情介绍的人没想到的,至少本人就比较意外。由于对战后德国历史的不熟悉,我根本就没想到在人家那里也有我们熟悉的“清算”问题,而且是在二战结束已久的上世纪六十年代。

既然要“清算”,很可能大多数人最先想到、同时也最感兴趣的,是如何看待德国普通民众在纳粹掌权期间的行为。有关二战期间德国民众作为一个集体对犹太人的迫害,要不要追究、怎么追究?无论是在法理学术界,还是在大众舆论层面,这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原著和电影都深知泛泛讨论这个问题的麻烦,所以并没有拘泥于去揭露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将视角集中在个体身上,去真实地表现个体的想法;108.186.242.130通过对不同个体不同想法、以及在想法支配下不同行为的反映,观众能得到一个比给出简单对错答案更为复杂、同时也更有意义的思考机会。

具体而言,影片只是通过细节去展示女主角是个怎样的人,并通过她与当年同事的不同表现,来加强观众对她个人的印象。与前一部分她与男主角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关系一样,编导在这一幕当中,也是极力隐忍镜头的“结论性”:影片通过法庭对答的一些细节,其实是非常明确的突出了女主角的个性与隐含的行为动机。但是,这种表述的明确性,并不能让观众轻易对女主角做出同样明确的评价,反而有一种“真实到无法评说”的意味。个人以为,这种意味是本片最宝贵之处。

以往虽然也有不少影片,貌似“将判断权留给了观众”,其实大多还是暗示了可判断方向的,《生死朗读》则杜绝了“过分读解”的可能。表面上看来,可能有些“添堵”,因为似乎没有那种“释然”的感觉。但从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而言,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因为世事与人性之复杂,往往是超出人想象的。太复杂了,就难以完整地表现。所以,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抽取了“真实”的一部分、通过“善恶”对比、来提升为一种所谓“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美感”。这种高妙的“美”欣赏多了之后,我们反而有一种低级渴求:“非艺术化”的生活本身是什么样子呢?其实,“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对于本片的题材与内容而言,还原这种“真”,还比那种“提炼式”的美更有艺术感觉。

【三】

影片第三幕也许最符合大众观赏心理的,可能主要是因为这段内容在感情基调相对前两幕温和一些,男女主角此时的互动,也更容易让多愁善感人士觉得是在进行真正的心灵交流。

然而,以个人的看法而论,这第三幕不仅依然秉承了前两幕“不动声色”的叙事特色,甚至还将这种特色推演到近乎“无动于衷”的极端。那些总喜欢借看文艺片来唏嘘几下感想的小资们,面对这样的风格可能会彻底失语。这倒不是说这后三分之一的故事不够唏嘘;其实,这里所能激发的感想,比前面内容更丰富。但是,通过控制情节表现的尺度,导演也就控制了观众能够多愁善感的范围。最关键的,片中人物的结局,还是不能让人有“释然”的放松,反而有种郁结于心的感觉。

这主要是因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有别于一般文艺电影的“终结”套路。对于喜欢把“救赎”挂在嘴上的西方文化而言,那几乎是他们文艺作品的最终目标,因为人人都有“原罪”,所以最后如果没有“救赎”,那就是无法得到解脱,不说可怕吧,至少是件很郁闷的事。而对于熟悉这种文艺调调的影迷而言呢,“救赎”的结局就成为了一种心理定势,看不到的话

也会觉得不爽。

可是,理性思考一下的话,就会觉得这种“救赎”情结固然有心理共性,却缺乏现实基础。或者说,也许因为现实中“救赎”很难实现,所以文艺作品才极力营造让人在现实之外得到解脱。而过于雷同的“解脱”,且不说欺骗大众,至少会令人失去直面真实的勇气。《生死朗读》恰恰就有这种勇气:能说汉娜(Hanna Schmitz)最后是“赎罪”了么?能说迈克(Michael Berg)忘却自己的背叛了么?能说犹太女作家原谅过去的罪行了么?恐怕都不能。

影片的力量,正在于这种“说不准”的状态。因为唯有营造出这种状态,才可以真正激发各种不同的思考,而不是大家都热泪盈眶地找到同质的安慰。认清了这点之后,就会觉得那种俗套的救赎结局其实是很不必要的;直面真实虽然不那么舒服,但会有另一种“通透”。

【四】

以表演而论,本片堪称绝佳的“角色性格分析”教材。汉娜这个角色,可以说是近年来罕见的接近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真实人性,简直无法归入任何商业或文艺片人物套路。编导似乎始终没有将这个角色完全剖析给观众,总给人一种很难概括的感觉。可另一方面,观众又会觉得这个角色很有吸引力,对她很有感觉,仿佛很早就熟悉了、而且一直在期盼看到的样子。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角色的表现,有着很真实的微妙特质,就如同现实中的你我一样,有时候自己都无法认清自己。

个人觉得温丝莱特(Kate Winslet)在本片中的演出好过《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这里固然有编导角色设定及调教的功劳,温丝莱特的本人的悟性也不可忽视。她在本片中的表演,不仅仅是“洗尽铅华”那么简单。她的演绎没有那种为了表现朴素自然而带有的刻意性,她所带来的角色的魅力,108.186.242.123让人觉得不是来自她的“表演”,而是因为角色本身是很典型的“真实”。这种“真实”无意去拷贝与现实之间的“形似”,而是从精神内涵上把握现实的神韵。所以,这种表演的魅力本身,也是很复杂而微妙的,难以尽表;这就好比如果我们当生活中的自己是个演员、会无法回答“自己演得怎样”的问题一样。作为一个银幕形象,能达到这样的层次,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高妙了。

相对于汉娜这个形象的典型性,“迈克”这个角色就比较落入一般文艺片的窠臼了。无论是演青少年迈克的克洛斯(David Cross),还是出演中年版迈克的费恩斯(Ralph Fiennes),不能说演得不好,但还在人们可以预期的所谓“优秀”、甚至“灵气”范围之内,没有惊喜可言。

【五】

电影以“朗读”贯穿全片,除了点出汉娜这个角色的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又决定她一生的命运之外,“朗读”在影片中,还有契合电影意境的作用。

像片中表现的那种“朗读”,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阅读”,后者暗含学习、思考之意,而前者是相当于“伴有零星思考的复述”——在不间断出声朗读的时候,是无法思考得很仔细而缜密的,但朗读的内容,却是和书本完全一致的。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在经历的时候,根本无法像文艺片常描绘的那样有“深入思考”的时机,很多东西都是

不经意之间意会到、却无法明说的一种感觉。《生死朗读》这部电影,至少在汉娜这个角色上,就还原出了这种真实的微妙性。

上一篇:那一次我懂得了坚持是一种美优秀作文下一篇:金融工程专业申请留学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