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作文

2023-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作文

做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育人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中国人文社会领域最高荣誉“吴玉章终身成就奖”。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为加强我国教育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青年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成长,共同发起筹备“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同年,我把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颁发的“优秀教师”的8万元奖金和在日本讲学时节约的3万多元课时费,共10多万元作为资金投入其中。经过一年的筹备,基金于1998年正式成立。

基金成立伊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青年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成长,鼓励青年学者刻苦研究、学业进步。初始我不同意以我的名字来命名此基金,基金最后命名为“顾明远教育研究发展基金”(简称“明远教育基金”)。“明远教育基金”中的“明远”之意,是鼓励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鼓励教育界人士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好地鼓励教育基层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创新,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精神,“明远教育基金”决定从2013年开始增设“明远教育奖”。

“明远教育奖”以“专业、创新、开放、国际”为特色,用专业的力量鼓励专业的发展,它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励,而是用专业的力量,鼓励创新;它是开放的平台,鼓励愿意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参与其中;它是国际性的,欢迎国际上致力于研究中国教育的各界人士。而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研究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尤其是在实践领域。

“明远教育奖”的设立首先要感谢各位支持者,没有他们,奖项无法设立起来;其次,要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评委都是教育界的专家,他们的参与保证了奖项的权威性。

希望实践类获奖者,在教育改革中有创新,有改革的精神,把学生培养好,让学生生活在幸福的教育当中。

(责任编辑:任媛媛)

作者:顾明远

第2篇: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修身养性

临朐七中地处东南山区,是一所普通的乡村高中。教师待遇、生活和工作条件同县城高中学校相比,都比较差。种种不利因素导致我校前几年教师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高达60余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师培训基地”。然而,就在大量人才外流之际,仍有一部分教师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用自己的智慧辛勤的耕耘着这块贫瘠的土地,认真研究和解读新课标,及时制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注重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创新,创造了临朐七中教学史上的“神话”,铸造了七中的“魂”。

与此同时,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做到赏识教育,成为乐观豁达的教育者。在教学中,具备有灵活多变的能力、有独特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是能在繁琐的日常教学中,“静下来教书,潜下心来做人”。“静”,即心无旁骛,不为外界物欲横流所动,“潜”,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拥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宁静而致远。在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里,活的自得其乐。在工作之余,弹弹琴,修理一下电器,摆弄一下花草,让自己平淡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案例一:英语教研室的百科全书---李春培老师

李老师是我的老师,在我是学生时,眼中的李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工作认真的老师。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因为外语的特殊性,很多同学望而生畏。在英语课上,李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英语要多听、多读、多记、多背,看的多了,就会用。李老师身体力行,平时利用课余时间,背完了朗文词典。尽管一届一届的英语老师来了又走,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李老师能把朗文词典能完完整整的背完。李老师因为其独具的专业魅力使学生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从心里服他,所以上课没有捣乱的学生。尽管如此,对一些英语基础差且英语已成为弱科的学生来说,要想提成绩,仍是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难题。所以在空余时间里,课间常看见李老师给学生辅导英语课的身影。因此,我们经常开玩笑的叫李老师“总有空”,因为不管谁问他有没有时间去找他辅导,他总会答应。

毕业之后,回到了母校,和李老师成了同事,又对他多了一层了解:是一个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兴趣广泛的人。

李老师曾经亲自跟我说过,“他教了这么多年,从没有打过一个学生,骂过一个学生。”工作了几年后,自己才慢慢的体会出这句话的分量,它不仅体现了李老师崇高的师德,也折射出其良好的修养。

李老师爱好修理电器,他桌上经常摆着一些废旧电器用品,课余期间,随手捣弄两下。英语教师用录音机比较多,遇到不好用的时候也比较多。这时就要麻烦李老师修理了,经他灵巧的双手摆弄几下就好了,有时碰到比较麻烦的,譬如像换零件之类的,李老师还要搭上东西。就这样,李老师还是对这样的活来者不拒。另外,他还对音乐情有独钟,二胡拉的不错。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很经常听青年人喜欢听的流行歌。如果有他喜欢听的歌,会憨厚的笑笑说:“把你的磁带或mp3借给我听一下好吗?”

案例二 地理学科的领头人-----张清超老师

初识张老师,感觉他是一位严肃的人,但是和他聊上几句后,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我们都惊叹于他过硬的业务素质,一个地球仪在他手里,他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气候特征、地理风貌、人口以及种族等一系列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描述出来,他本身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理教科书。听他的课会让你觉得,地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并且你会慢慢地发现,地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工具书。

张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任劳任怨的模范,地理学科的顶梁柱。

2009年,地理上两名骨干教师自动辞职,导致地理学科出现高三教师断层的局面。无奈之下,张老师带领刚毕业一年的史小莉老师,担任高三地理课,他根据史教师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进行一对一帮扶;他们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在张老师的帮扶和引领示范下,史老师的业务素质迅速提升,很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当年高考,地理学科考出了出奇不意的好成绩。

张老师不仅课教的好,还写一手好钢笔字,养的花草堪称一绝。走进他的二楼办公室,简洁,大方,不失登大雅之堂。君子兰、兰草、桂花等在他的手下,年年争相斗艳;每年桔子花开的时候,办公楼的楼道里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送走一届学生,是一学期的终点,同时又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做老师,很多时候,要放平心态,理性的接纳学生的错误,多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要做到“助人自助,促人自悟”。如今,都说教师的压力很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太高,一旦达不到我们既定的目标,失落就随之而来,所以减压最好的办法是无欲无求。只有放平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眼前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让他们身上的朝气和活力驱走我们身心的疲惫,慢慢享受着桃李满天下的幸福过程,做一个快乐的施教者。

第3篇: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讲座

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江英中学师德教育活动之“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讲座

黄石安

20

12、

4、20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支柱和基石,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的理想信念关乎莘莘学子的命运,关乎学校教育质量。既然立志于教育、既然选择于教育、既然投身于教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就注定成为为师、从师的法则。“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要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一、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又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一位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在他身上更应体现出一种人格的艺术和人格的魅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女儿的回信中就曾指出,师德不仅是教师的道德,还应是人格的魅力。我想,这种人格的魅力内涵包括了“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作为教师就应该把教育当成事业,安心于教育,淡泊名利。时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也应该守住教育这片静土。在教育中,廉洁从教就要讲求奉献精神。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我付出了多少,而不是我

1 得到了多少”的思想。教育乱收费,收授学生家长红包,私自课外补课再收费,想方设法追名逐利沾得一身铜臭等现象都是与廉洁从教而格格不入。

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教育学生首先要求的就是“为人师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试想如果要求学生做到,而老师却做不到,又怎样去教育学生。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学习上的表率,工作中的楷模,生活上的榜样。

二、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关爱学生,宽严相济

没有学生,哪来教师。正是有了学生才有教师,正是有了学生才需要教师。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爱的教育”,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就要教育学生立志成才。

怎样才算爱学生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有教无类,宽严相济。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但在教师眼中都是学生,所谓“优生”与“差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爱学生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春风化雨,爱在细微处;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和尊重,多一点情感投入,多一点耐心细致,多一点鼓励支持,多一点深切关注,走进学生心灵。但爱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做到严格要求学生,该严则严。

三、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燃烧的腊烛”、“辛勤的园丁”,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刻画

2 出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要对得起“教师”这一称呼,而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首先要服从工作安排。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整体,作为教师就要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服从工作安排,为集体分忧。

其次要将工作做好。工作中,虽然没有最好,但有更好,作为教师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和能力将工作做到更好。做不好或不想做好或安于现状等于无事徒劳,一事无成。

四、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如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而被时代所抛弃。正如一个通俗的比喻那样,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更新突飞猛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那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手段运用到教育中,为教育教学服务。

“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的积极学习。教师要“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应做到这几点:第一,积极参加教师职务培训和校本培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跟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第二,向先进学习。在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光荣事迹,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典范。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先进教师和老教师,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是我们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第三,学会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反思成绩的取得以便我们能更好的总结经

3 验,反思工作的不足以便我们能改进教学,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有所思、有所想。

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普通而崇高,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之善在教,教之善在师”,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第4篇:宁静致远_淡泊名

[教师形象篇: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修身养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高密市醴泉街道实验学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的理想信念关乎莘莘学子的命运,关乎学校教育质量。既然立志于教育、既然选择于教育、既然投身于教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就注定成为为师、从师的法则“我是一名人民教师,要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王栋生,是我很欣赏的老师。他提出了“不跪着教书”。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笔名“吴非”)老师出版《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迅速发生影响。 在《不跪着教书》中,有一篇组文章专门讨论教师的独立人格问题。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个人最喜欢的文章是《诫徒》。这篇文章看起来似乎是王老师写给自己徒弟的一封信: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人家发财,只要生活还有保障,就足够了。

在这本书中,有几篇文章专门谈学生的人格问题。王老师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里说:“我对你暗示了不少次,身上的俗气不去掉,早晚会被周围的人抛弃。以为你现在还是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了利害冲突,你就有可能成为危害别人的人,轻则搅得别人没办法正常做事,重则会对同事朋友下毒手。不过我现在还是想告诉你,有些事是很可笑的,只是你不知道。比如,年轻人在老年人面前世故,还认为老年人看不出来,这就很可悲,当然也很可笑。”

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真可惜啊!

多么富有智慧的哲理,每当读他的教育教学理论,都觉得像暖风吹拂心灵,中国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富有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教育工作者。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教育学生首先

1 要求的就是“为人师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试想如果要求学生做到,而老师却做不到,又怎样去教育学生。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做学生学习上的表率,工作中的楷模,生活上的榜样。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关爱学生,宽严相济,没有学生,哪来教师。正是有了学生才有教师,正是有了学生才需要教师。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爱的教育”,对学生充满“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就要教育学生立志成才。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教师被比喻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燃烧的腊烛”、“辛勤的园丁”,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刻画出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要对得起“教师”这一称呼,而最好的诠释莫过于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首先要服从工作安排。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整体,作为教师就要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服从工作安排,为集体分忧。

其次要将工作做好。工作中,虽然没有最好,但有更好,作为教师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和能力将工作做到更好。做不好或不想做好或安于现状等于无事徒劳,一事无成。

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就要做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的积极学习。反思工作的不足以便我们能改进教学,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有所思、有所想。

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普通而崇高,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之善在教,教之善在师”,宁静致远,淡泊名利,做崇高师德的实践者。 每当在教学中遇挫,让人丧失斗志,怀疑自我的时候,都会去翻那些让人深省的话,让自己在感动中找回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是优秀上进的,能够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当然,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构建也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

第5篇: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的品行,是以“静”修身的,是以“俭”养德的。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心静性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格外看重“淡泊”和“宁静”的。 54岁的诸葛亮教8岁儿子以“静”来致学,以“俭”来修身。静,后文“宁静”与之呼应;俭,后文“淡泊”与之呼应。这里的“俭”不是“节俭”,而是通“简”,即“简朴”。君子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就要返朴归真。“非淡泊无以明志”,突显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治学。 那么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这些话秉承了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倒觉得,道家思想要更加确切。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就是心境的空明宁静。心境受外界干扰、诱惑,心灵就会蔽塞或不安,必须“致虚”和“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的,“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的,二者相通。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母鸡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荀子《解蔽》上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认为“解蔽”方法就是“虚一”和“静”。所谓“虚一”,就是虚极而达“道”;所谓“静”,就是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达“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这就是“宁静”。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是道家一种思想,淡泊是心境怡适的一种境界,用恬淡净清来透悟人生。庄子亦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间的交情要像水一样清纯洁净,不参杂一丝杂念。这就是“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其根在于“虚极”;“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基在于“静笃”。所以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

第6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50分左右)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带给我们高尚情操的力量;梅花傲立于千里冰封的寒冬,为银装素裹的天地平添几缕清香,那是勇敢拼搏的力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直,展现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纵观古人,淡泊名利,追求本真的典范数不胜数,其中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太白;有在岳阳楼上鸟瞰洞庭湖时豁然开朗并感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文正;有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业”寄情山水的晋代诗人陶渊明;更有被贬黄州时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而“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更一语道破他无意追求功名,淡泊的为人处世态度。在我看来,他们不仅是淡泊明志的诗人,更是随心而生的智者。人的一生未尝不经历喧哗、繁丽的时刻,然而在这欢闹之时,隐于市朝则是明智之举。古人有云:“大隐隐于市。”不仅如此?在人生漫漫长路中,如果有几处叫好便扯走心绪,有几声热闹便滞住脚步,那么人生之路亦不长矣。

正如穿着那件破大衣,本着淡泊的心态继续潜心研究,他深知探索之路漫漫其修远,最终,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拓展了广义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成为了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

一。不仅是他,放弃英国皇家学院高薪邀请选择继续研究的法拉第;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的古文学家季羡林;面对盛大声誉,依旧保持踏实实干作风,行走于田垄之间,埋头于稻浪之中的袁隆平;以及将一生奉献于科研事业的居里夫人;无不是怀着淡泊的心境,秉着严谨治学的作风潜心研究的典范。他们的执着和淡定,足以给当今世人立下求实的榜样。

作为新时代学生的我们,应该发扬继承古人淡泊的情怀与高洁的精神,学习爱因斯坦、袁隆平等人身上严谨治学的作风,刻苦钻研学习。多一份平静,少一分浮躁,真正找准人生的目标,让那淡然之美陪伴我们漫漫的人生之旅。

除去浮华聒噪,看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

保持生命本色,让精彩天空晴空如洗高远辽阔。

第7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其意思为: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更远的目标。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

兼覆。”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推荐阅读:

淡泊名利作文05-26

上一篇:领导干部监督检查报告下一篇:大学经济法知识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