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c

2023-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汉家寨c

汉家寨

《汉家寨》教案

一、课题:《汉家寨》

授课时间:2013-6-

5、

6、7 班级:

13、14班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法、写作训练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让我们铭刻在心,如司马迁忍受宫刑的痛苦和耻辱,皓首穷经,发愤着书,历经十三年,完成了52万字的辉煌巨作——《史记》;又如在外国考察的吉鸿昌,亲身经历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侮辱和刁难,当别人误认为他是日本人时,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写上:“我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把这块木牌佩带在身上。是什么让中国人不低头、不屈服,勇往直前呢?是什么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我想我们可以从汉家寨的空山绝谷、千里戈壁中找到答案。

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茫茫风沙它不屈,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跟随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

二、作者简介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了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张承志是个个性独特的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厚重和沧桑, 让人觉得这才是男人写的东西。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 1 学……”

——张承志

三、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ě)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à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倔强(juéjiàng)碴(chá, 小碎块; chā, 胡子拉碴.)渣(zhā)嶙峋(lín xún)峥嵘(zhēngróng)伫立(zhù)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四、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写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苍凉雄大,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进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写在汉家寨遇到的一老一少,重在体现他们无言的坚守)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写离开汉家寨,那一老一少给作者心中带来的振荡。)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五、文章第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什么特点?这些内容与写汉家寨有何关系?

这一部分极写了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辽阔、苍凉、沉寂(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为下文写那一老一少作铺垫,同时也反衬汉家寨人坚忍顽强的精神。

作者是怎样写的?

2 1.通过运用有感染力的词语来营造环境氛围。

“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四顾无援”,—— 空山绝谷、阴凉、空旷、四顾无援。

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

比喻: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 风很大、很猛,风霜凛冽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相比,天山南麓就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被烤伤的皮肤应该是红色的、被烧焦的感觉。而天山南麓除了毒草,只有酥碎的红石和焦土。相似之处都是红肿的、伤痕累累的

拟人:马在这种碎石中谨慎的选择着落蹄之地——突出了天山南麓地面上的贫瘠和尖利,非常难走

亲眼看到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一步步一分分地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一般来说只有人才会憔悴衰老,现在用它来修饰土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寸草不生。

3.通过描写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4.通过列举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来凸现环境特点。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第二课时

一、汉家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脑海中的汉家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这些感受?请概括其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死寂: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全身。

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环境恶劣: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推起,布满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的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贫瘠、寸草不生:

坐落于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

与世隔绝(封闭、保守):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总结明确:汉家寨周围一片死寂,孤苦伶仃地伫立于300里荒无人烟的戈壁包围之中。那里没有土地,没有绿洲,甚至寸草不生。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仿佛没有生命迹象。

人文环境特点:历史悠久、坚韧坚守、神秘

二、研习人物

1、走进汉家寨,作者看到了谁?他们面对“我”的到来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3 老汉:无言 摇摇头 微微摇了一下摇头

钻进泥屋——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七八岁 穿破红花棉袄 一动不动

凝视——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2、在这样的环境,面对这样的人物,作者想到什么? 在那块绝地,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

这里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3、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什么东西?

在汉家寨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坚忍的精神

顽强的生存能力 在这样的万里“绝地”里,这就是他们的坚守!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

4、他们坚决守卫的是什么? 坚守在这里不光是一种坚忍、顽强,它还是对家园、故国、文化、信仰的执著保护、怀念、追求,不离不弃。

三、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文中写道:“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汉家寨身上寄托了什么思想情感?你是怎样认识的?

作者是在汉家寨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使作者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坚守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要坚守家国、故园、文化、信仰,要坚守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的人生信念。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崇洋媚外”中坚守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结合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弄清全文主旨。一是第一部分写环境的作用,是用环境的恶劣来反衬人在这里生活的顽强及坚韧的精神;二是第二部分写人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里汉家寨人就这样顽强的生存下来,他们在这里就这样坚守着;第三部分作者写自己的感想,并且有直接表明主旨的话语:“汉家寨至少在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受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作者从汉家寨人那里体会到了一种坚守的信念和精神。

结合作者自身和背景分析: 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初衷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张承志是一个别具言说意味的独特存在,是文学界的“异端”、“另类”,更是思想界的斗士。长久以来,他对中国文坛和社会现状的道德批判,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护卫,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坚守,甚至在东西文明的冲突下激烈紧张的危机感,一直是文学界关注和争议颇多的作家。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而这两年异国生活,不是观光访问也不是讲学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正是这种沉潜深入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生活,让他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所面临 4 的危险形势”,西方世界(包括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中国所应面对的文化危机,这些进一步刺激强化了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认同观点。

而此时国内的人文环境正处在商业化世俗化的演进狂潮中,文化界也沉醉在这众神狂欢的“后庭花的合唱”中,张承志感到震怒“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使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汉家寨》就选自其中的《清洁的精神》。

在而虞我诈中坚守诚信,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雅,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游戏人生”中坚守作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独醒”,在急功近利中坚守踏实,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华……

坚守节操:

举世皆浊我独清, 世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苏武牧羊(坚守民族气节) 坚守大义: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坚守良知: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 讲真话

把心交给读者

第三课时

一、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

二、品味课文句子的含义

1、“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这一句是什么含义?

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分析:弄清它暗示什么。

2、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汉家寨人在如此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他们肯定也面临了人生的“三岔口”与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坚守。这种信念、行为给作者极深的触动,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结合文章主旨回答。

3、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这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他回忆的不只是这块土地,更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所给他的一种坚守的精神。汉家寨那种坚守的精神感染着作者,作者要从中吸取力量,要永远把“坚守”放在心中。

分析: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答案,结合文章主旨回答。

4、作者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根据文意想一想,是什么使作者“心中激荡”? 在这块残酷的绝地里,汉家寨的人自从祖先迁移到这里,就这样世世代代地固守了下来,他们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5、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这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第2篇:汉家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一、回顾复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所谓“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即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

“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

“选材的散”指题材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题材。郁达夫说:“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鱼虫,无可不谈。”《达夫自选集 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笔法随意,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

“神不散”也说“神聚”:散文不能信马由缰,要在形散基础上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这根勒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 《动人的北平》

1、作为一篇散文,其“形散”体现在什么地方?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历史典故. 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

2、这篇散文的“神聚(神不散)”是什么? 北平的品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容新 作者的情感——优雅情怀

散文的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当然可以丰富多彩亦可单一;神要饱满,不可空洞枯燥,当然神要凝聚集中,也可多元多向度。《动人的北平》表现散文的丰富多样性,色彩斑斓,而《汉家寨》则看似单一,但实则也体现散文的“散”。从选材上,《动人的北平》写整体景象,而《汉家寨》 则是片断;《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汉》则是一幅主画面;《动》写作家自身所在的城市,感受体验更全面,而《汉》则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走进汉家寨,走进有走出一个陌生而有动人心弦的地方,所以,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些。那么,在张承志笔下,《汉家寨》如何体现散文的形散与神聚呢?

二、《汉家寨》

(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做倾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写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通过阅读,理清层次,找出描写汉家寨“形”的内容。 体会这样写的意境,为揣摩文章的“神”做准备。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 二)、咀嚼赏鉴:

1、走近汉家寨时,对 其“形”的感知

所见: 铁色戈壁 岩石 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 不毛之地 所闻: 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2、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 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从没离开过故土) ;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茫然,好奇),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 贫穷)

所感所思:(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2)、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3、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 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 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三)、散文之神

形——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神—— “坚守”精神

理解 “形”的串联对“神”的作用:《汉家寨》既写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又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的特点,同时形散又紧紧围绕“神聚”(坚守)来安排。所以,理清层次,无论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间的联系,揣摩“神” ,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形”是为“神”服务的。

(四)细节探究:

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

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 “坚守” 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4、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5、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

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 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

(五)总结: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3篇:汉家寨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

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4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并获硕士学位。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等。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题目是“汉家寨”,所以文章是紧紧围绕汉家寨展开的,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汉家寨所处的大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写进入汉家寨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写离开汉家寨时作者的感受以及汉家寨对他以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用幻灯片显示文章结构图)

2、教师小结:《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推而广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因此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有了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四、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

2、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使读者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这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第二部分: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期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从而点化主题:万里绝地,几户人家。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3、分组讨论。

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被收容过,在有生残年再也无法离开它”?

提示:“收容”的本义是有关的组织、机构收留处在困难中的人并加以照顾。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在这里写自己被永恒的“山野之静”所“收容”,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静包裹着,完全融入到周围的宁静之中,这种一路单骑行进于三百里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此他在有生之年在意无法忘记。

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提示: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五、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1、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主观感情的句子加以品味。

例析:(1)“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通过这些句子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2)“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通过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2、体会下面描写的作用:

“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明确:小女孩小巧的红艳身影体现的是坚守精神的传承。

六、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等等。

2、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3、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七、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八、作业:

写一篇随笔,谈谈自己对“坚守”的理解和体会。

《汉家寨》教 案

单位: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科:语 文 姓名:王 彩 焕

第4篇:汉家寨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1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 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投影出示:教学目标)(音乐起)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二)逐层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所见:铁色戈壁 红石焦土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创造了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广袤、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为下文作者的反思张本。

2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所见:大漠孤烟: “怅怅” “异域” 景物 黑戈壁:“可怕” “绝地”

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 不动 “无言” 人物 汉人服饰

小女孩:“一动不动” “凝视” 破红花棉袄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一连串的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句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作者用他所擅长的手法,粗线条地勾画出了一幅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画卷,这是人类精神与大自然的巧妙契合。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之旅。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 “坚守着什么”

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三、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自然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28自然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3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笔力凝聚于汉家寨的描写,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四、小结。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16.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铁丸”,在文中找出与这两个比喻相对应的内容,分条陈述(不少于3条)。作者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5分)

17.作者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作者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4分)

18.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2)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19.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得到的“答案”。(3分)

4 16.①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②三道巨大空阔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③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④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特点:周围环境恶劣,封闭枯绝,与世隔绝,破败落后,孤独苦寒,可怕的绝境。(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文中描写了这一老一小对“我”的到来都感到吃惊,都穿着汉人服饰。描写他们的用意:一老一小很具典型性,表现了汉家寨的留存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坚守生活、坚守生命,坚守汉人血脉的延续,引出“我”对他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并为下文赞叹人的“坚守”提供依据。

18.①“大漠孤烟直”相比汉家寨并不算残酷,汉家寨真正体现了另一种残酷,即:人的生存环境的险恶。②汉家寨人生存千年、延续至今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事实。

19.无论置身于何等残酷的境地、忍受多少的辛苦,为着生命的存活,人都能做出坚韧的坚持和努力。

第5篇:汉家寨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高考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有些同学经常提出一些疑惑,散文阅读做起来很轻松,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总是得不了高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

(二)各位同学都拿到了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汉家寨》,现在就给大家1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道题目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③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庄重典雅,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2.阅读①~④段,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 答:

(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 答:

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大家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各小组的组长收起来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换,然后各位同学为其他同学打分,打分过程中每位同学应做好应答准备,包括批阅者对你答题思路的提问和答题者对评分标准的提问

(四)大家的讨论太激烈了,请各位同学拿回自己的作业我们简单的做个补充和总结,请大家对照并自己打分,也看一下自己给别人的打分是否准确 第一题是选择题,题干中的

A答案考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B答案考的是文中句子的作用

C答案考文章结构特点 D答案考文章的表现手法,文中老头的象征手法不对, E答案考语言的整体特色

这道题选BC得5分,否则不得分,答对的同学举手,课代表统计正确率

第二题第1问考表现手法,(1)①正面描写,“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300里空山绝谷”写出了“四野的宁寂”;②侧面描写,作者借写自己“不由得屏住了呼吸”、“一路单骑”“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两眼幻视、满心幻觉”、“一种茫然的感觉”烘托“四野的宁寂”(或从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等角度表述,亦可);③反衬手法,借单调的马蹄声以动衬静地写出了“四野的宁寂”。 这道题每答对一点得一分,共三分

第二问考环境描写及其作用①这里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荒芜、悲凉、严峻、苍凉、广阔的情境,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②为下文作铺垫;③反衬汉家寨人的坚忍顽强的精神;④烘托作者最后“遗憾”“悄然”“孤寂”离开,对“决绝的气概”“人的坚守”的认同的心境 这道题打出环境得两分,作用共三点,每点一分,共五分 第三题考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汉家寨(或汉家寨的人)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生存。②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这道题每点两分,共四分

第四题考人物形象,正面:希望小女孩和老人一样,继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用这种坚守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她终有一天也会变成老者。) 反面:汉家寨远离尘嚣,远离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有其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一面。小女孩与老人的两次“摇头”、“便不动”、“突然钻进了泥屋”不同,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一直凝视着我”“她的眼睛黑亮”、“一动不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我这个外人的好奇,因而我们可以期望小女孩应是未来世界的预言

这道题从一方面回答即可,答案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共5分

(五)这道散文阅读题我们就算做完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高考散文阅读的题型及做题方法 (只要能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即可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不求全面) 选择题:内容较广要求大家在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精读重点语段后完成 非选择题主要题型及做法如下: ①解答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看清楚所考词语的类型,如果所考词语为代词,就应该确定代词指代的上下文的具体内容,有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并列的几条,且散布于好几段文字中,要全面归纳总结。注意近指和远指。如果考查词语的比喻义,一定要确认比喻的本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正是其隐含的意义。如果考查点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那就应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上下句或上下段中一定有隐含或解释这些属性的语句,认真选取那些揭示概念特征的,归纳成正确的答案。 ②解答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从若干年的高考试题看,文中重要的句子都是含义比较含蓄的,它们或富有哲理,或揭示主题,或比喻象征。我们知道语段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要解释句子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段或整篇文章设置的环境和背景中来理解。如这是富含哲理和揭示主旨的句子,其上下文一定有相关的事例来揭示它,我们从中抽象出其内涵,就是较好的答案;或有相关的语句阐释它,只是这些语句可能不太集中,我们全面地归纳就能如愿,还要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由表及里,才会得出准确而完整的答案。如果是比喻象征或双关的语句,要联系上下文,寻找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果是双关句要注意其双层意义,尤其是其隐含的意义;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意义。在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描写与主题有关联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找出这种关联点,也就找到了隐含的意义;但这些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主旨的理解,要尤为注意。 ③解答提炼文章主旨的题

这类的题一般不直接出现在文章的某个段落,即没有现成的主旨句,如何提炼主旨呢?除了注意筛选出的信息外,在整合信息时,我们分析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论了什么理、表了设么态,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里就有主旨的影子。 ④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方法是纵览全文,善于抓中心句,抓住转折句中的转折后的内容,抓住递进关系句中进一步表现句意的内容,解释问题原因和结果的,分条论述几个并列的方面,要总结全面到位,善于理顺与问题有关的各个内容要点,做到无疏漏,简明、准确。 ⑤解答有关文章结构的题

首先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解答有关问题。文章的线索包括时间、空间、事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个地点、一句话、一种情感等等。抓住这些,也就串起了所有的材料,使解答不支离破碎。然后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承上启下等问题。结合主旨,便能解答有关的问题。 ⑥揣摩语言表现力的题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文章的语言都是经作者加工锤炼后的语言,或丰富、或生动、或含蓄,或幽默、或自然、或简洁。解答这类问题,首先看看在原文中的位置,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否描摹了事物的形态,是否运用了修辞格,起到了这类词格应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该词语或句子的内容,联系文章主旨,以解答出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即可。 ⑦解答探究类的问题

A.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但不能脱离文本。

B.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适当引申,但能够还原到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印证 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出独到见解,但不能无中生有。

(六)总结: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大家在掌握了散文阅读做题技巧之后完成《彩色的沙漠》这篇散文,来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第6篇:《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陈晓波

一、说教材:

《汉家寨》一文是语文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记游散文。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

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

1

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没有接触过,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 “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四)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重难点

(一)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二)难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汉家寨人的“坚守”、作者的“坚守”。)

四、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授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抓住关键,展开联想,点拨思路。

3、研讨探究法——小组合作自主研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生活在大西北,可能已经见惯、甚至厌烦了塞外的荒凉,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在近乎残酷的的荒凉中感悟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支撑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走近张承志,感悟这种精神。

二、作者简介

张承志,回族,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

3

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写作背景

张承志自幼丧父,加之回族是一个外来血统的民族,这一切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强大的汉文明影响下,回族失去故乡后又失去了母语,成为一个仅凭信仰来确认的民族。我们称回民为“回回”。这一词语也含有“生不能回麦加,死也要魂归麦加”之意。这种普遍的“失落心态”逐渐积淀于回族群体中并酿就了一种民族潜意识。

4

张承志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社会越无序,价值越混乱,他对信仰的呼唤就越急切。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要想在这样涌动的无序的思潮中突破出去,要想以文学的形式反映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需要一种坚忍的反叛勇气(包括反叛自己),同时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张承志就在这样的涌动的社会中默默地孤独而艰难地突围着。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年代还会有如此孤独的思想者和如此孤独的抗争者。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四周被高墙所围、身处荒凉境地的张承志,拿起如椽之笔“唰唰唰挥笔写下长城、长江、黄河这样的文字”。民族传统不能丢,民族精神不能丢,民族气概更不能丢。面对西方文化的侵略,张承志这个出身西亚回人, “以笔为旗,独自为战”。虽然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炎黄的血。

四、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提问: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阅读并归纳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所见所思)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五、课文分析

5

(一)、第一步:读景

1、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找出第二段中写汉家寨地理环境的句子并分析)

归纳: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

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险恶荒凉)

荒凉贫瘠 寸草不生

(二)、第二步:读人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 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归纳:有。文中写到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女孩。

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与世隔绝从没离开过故土)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天真,好奇)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 贫穷)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归纳: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6

(三)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1、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归纳:他们在坚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2、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归纳: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3、 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归纳: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 7

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不至于悲凉。

4、从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离开汉家寨?离开之后汉家寨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归纳: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5、作者在坚守什么?

归纳: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还坚守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概。

六、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七、作业

设若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8

上一篇:山东丝绸下一篇:设计展览前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