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影评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洛伊影评(共9篇)

特洛伊影评 篇1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艺术家们常以人类自悼的方式在艺术与生活的高度差中制造英雄,以激起我们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英雄梦。如《特洛伊》

《特洛伊》将古希腊意识流和现代价值观念进行了中庸调和,抽离了所有神话的成分,《特洛伊》将神的特性移驾到人的身上,进而直接将影片升华到了阐释“人的神性”的高度,使影片以更高的姿态为观众演绎人类永恒追求的两大主题——生命和爱情。

《特洛伊》以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为中心展开。不可牢笼的阿喀琉斯是唯一一个可以逃脱道德捆绑和成败约束的人,他崇尚武力,却不被战争所左右;他自负冷峻,却对挚爱体贴温柔;他眷恋生命,却又死之泰然。他的特性所迎合的不仅仅是年轻一代的叛逆或是中年一代的迷惘,他不局限于年龄困囿的旷达是人将自我观念独立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价值取向。在写实的世界里,青春会逝去,梦想会幻灭,爱情会消散,阿喀琉斯作为一个神奇的精神载体,是我们无边的蹭蹬岁月里最具神性的安慰!

影片的另一个灵魂人物赫克托耳是影片中最具人性魅力的角色。赫克托耳是一个被宿命与悲剧,爱与血成全的凡人。他有这样一句对白:“我的一生只奉行一个信条,这个信条很简单:敬畏神明,忠于妻子,保卫国家。”但这不足以是这个温暖如亚麻色阳光的男人的完整写照。没有阿喀琉斯的神化披挂,赫克托耳的本色可以抽象到只有“完美”二字,一路的“完美”走来,就是赫克托耳的大义与大爱。赫克托耳慷慨赴死是整部电影最悲凉的桥段,尽管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决战被誉为二零零四最精彩的打斗,但炫目而写实的动作场面不足以冲淡观众心中的令人窒息的无奈,赫克托耳的死亡仿佛给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惨烈的诠释。阿喀琉斯的死太浪漫而富于传奇色彩了,因为

阿喀琉斯只是自然界的一道迂回,用以创造一两段不朽的佳话。而身负国家的赫克托耳之死才是英雄苍凉的瞬间崩塌,高古慷慨,给男人以梦里的呜咽。

电影以“人们总是在追求永生,渴望千百年后的人们依然记得我们的名字,记得我们的战斗多么英勇,我们的爱情多么伟大”开篇,将“永生”这个千古滥俗的话题讲述得悲壮而独步。正是因为追求“永生”,阿喀琉斯的一切个性顺理成章地成了使然,一切行动成为了自我实现的过程。而赫克托耳“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耀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显示出自己的勇敢、技艺、智慧和健美”,让生命简单到只剩一支洁白的羽毛。《特洛伊》不以说教的态度,只是用一边流血,一边宽容着并肩踏浪而来的英雄给我们一种醍醐灌顶的大智慧,大超脱:生命因我们的热爱和敬畏而产生意义。

更多的人乐意将《特洛伊》定义为爱情片而不是战争片。《特洛伊》表现爱情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第一次打破了爱情片用时间堆积,用承诺安抚的模式和用阶级属性的差异与际遇的纠结作矛盾推进的枷锁,阿喀琉斯与布里塞伊斯的恋情被演绎地简淡大气,宁静缱绻,毫无扭捏的小女子之态。没有长久的相聚,没有缠绵的对白,阿喀琉斯的爱情洁白如同父爱的札记。

在影片的结尾,阿喀琉斯在弥留之际一面忍受利箭穿心的痛苦,一面还要微笑着安慰痛哭流涕的布里塞伊斯:“不要紧,我没事,走吧,特洛伊在沦陷。”这在表现形式上颇似《泰坦尼克号》,但其寓意非《泰坦尼克号》所能及,杰克的遗言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是登上了泰坦尼克号,最幸福的事是认识了你(露丝)。”全然一副热血青年抱定了必死信念的姿态。而阿喀琉斯的遗言是:“我戎马一生,终于在你(布里塞伊斯)身上找到了宁静。”坦然而深邃。同为生死离别,《泰坦尼克号》所体现的依然是属于热恋之人的儿女情长,而《特洛伊》已然让铁蹄之下的戎马恋不再拘泥于儿女情长所包含的小情小爱,真正实现了杜拉斯所谓的“爱情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英雄的壮举。”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冷兵器时代的爱情的可成立性,电影这种从自然走向无穷的艺术所创造爱情故事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去唏嘘不已。

注释:资料来源于

特洛伊战争 篇2

《特洛伊战争》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是一场很著名的战争,电影特洛伊当然也是一部宏篇巨制。电影特洛伊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阿基留斯从不想参战到为名誉而战再到弃战,而后不得不战,直至最后因战而死,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却也是悲剧的一生,虽然名留千古,完成了自己对名誉的追求,但最终没能明白和平才是人类最高的荣誉,为了爱情却与自己理想的生活擦肩而过,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当然,电影中展现的美也引发了深刻思考。

一.英雄之美:

阿基留斯和赫克托尔是当时的两大英人物,一个为了名留千古而战无不胜,一个为了国家安定而战无不惧。阿基留斯的英雄主义是个人的,赫克托尔是特洛伊人民的英雄,是无私的,是一种更为大度的英雄。但无论作为什么英雄,他们都是英雄,拥有着常人不能拥有的实力、勇敢和坚强。阿基留斯身材健壮,性格桀骜,才能出众,展现出一种男性特有的阳刚之美,他的死让人扼腕叹息,;赫克托尔信念坚定,无畏无惧,热爱国家和妻小,将男性的柔美与阳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死让人唏嘘不已。两位英雄拥有常人无法驾驭的实力,他们的死亡从分表现出战争的无情及恐怖。

二.红颜之美:

电影中出现了三位女人:海伦、帕里塞伊斯、安德洛玛克。海伦的美貌倾国倾城,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她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爱情引起了这场战争,虽然有后悔过自己引起了杀戮,但是没有办法挽回,1她的美只停留在外表,并没有深入到精神。帕里塞伊斯是公主也是神的仆人——女祭司,她的美很简单,美得单纯,不论外表还是内心都澄澈如水,让人心旷神怡。安德洛玛克,英雄赫克托尔的妻子,她的深情与绝望最让人难忘,她想阻止丈夫与阿基留斯决战,但她的丈夫不是属于她一个人的,他还有他的国家,他的子民,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上战场,当她看到丈夫战况不利将永远地离她而去时,却再也看不下去了,她掩面而泣,揪心痛哭,她的美感人至深,动人心扉。她所展现的是一种大美,一种由里及外的美,她的成熟、无私、真挚都让人能很具体的触碰到她实实在在的美。

三.音乐之美:

本片的背景音乐主要采用的是哼唱和美声,就像印度梵音一样展现出幽远神秘,象征着人们期待着和平。本片不仅仅是造景的背景音乐,其他小细节的音乐也做得很好,音乐的很好应用使这部片子磅礴的气势和悲剧气氛显露无遗。当赫克托尔在决斗倒下,阿基留斯拖着他的尸体回营的时候,悲伤的背景音乐里突然有一声海鸥的声音,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这个细节很好的展现出了那种伤感和震撼。

四.爱之美

自古以来,爱是人们生活的最高追求,每个人的生命因为有爱而变得饱满充实。电影里面最值得称赞的应该就是帕里斯和赫克托尔的父亲,他面对自己的小儿子选择的爱情给予的是宽容的态度,即使他的爱情会带来战争,他也是尊重儿子的选择;面对大儿子,他更多的是培养和怜惜,当儿子的尸体被当众拖在地上时,他的心碎了,不顾艰险独自潜身敌营带回自己的儿子。他对儿子的爱深沉而又浑厚,没有专制而充满信任,展现出伟岸的父爱。国王面对战争不曾畏惧,他宁愿送儿子上战场,宁愿亲赴敌营,也要保卫自己的子民,他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好国王。赫克托尔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的爱至深至真,他想和平的生活,想看着儿子长大,想陪妻子老去,但面对战争,为了自己的国家,他毅然决然的亲赴疆场,大丈夫气概展现无遗,他的爱宽广无私,令人敬佩。

电影开始有一段独白说我们的历史在很久很久以后会有多少人会记住,即使没有多少人会记住,但是,对于这场因为爱情而发生的伟大战争,将会被我们的子子孙孙所铭记于心,用一场战争诠释三种不同的爱情。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追求浪漫,奋不顾身,是激烈的爱情,动人心彻,青春激扬,展现了爱情的活力之美。赫克托尔和他的妻子,他们的爱展现出责任、成熟、稳重,真实无可挑剔,端庄典雅的爱情展现的独特柔美让人羡慕感叹。阿基留斯和女祭司布里赛伊斯的爱没有结果,他们之间有太多阻挠,纠缠、痛苦的爱情承载的太多,最终无疾而终,这份独特的爱情展现出的唯美让人潸然。

五.悲剧之美:

人性的归宿总是向往和平的。电影的音乐基调平缓而又宽广,清澈的延音空灵而圣洁,展现的就是一种人们对和平年代的强烈渴望,而电影用战争的手法把人们的愿望打破,特洛伊被木马屠城时,火光冲天,人们的哀号啜泣更是带走了赢得和平的最后一丝曙光。电影用

战争把爱撕碎,把希望打破,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我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在悲剧的背后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

电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悲剧,虽然爱的深沉,但却要生死相隔。王子为了国家,必须承担起战争的痛苦,远离自己深爱的儿子;国王无奈要直面王子的死亡,那一种心碎让每一位观众都为之动容。

电影展现的三段不同意义的爱情,是三种不同命运的爱情悲剧,战争拆散了他们,当然也拆散了无数的平民爱侣,特洛伊国王的一句话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你杀了我儿子,又杀了多少人的儿子、父亲、丈夫?”,无数家庭在战争的梦魇中支离破碎,震人心魄的爱情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到底有多深?

赫克托尔和阿基留斯无疑是电影中的英雄,他们的生命展现出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悲剧。赫克托尔的生命注定要奉献给国家,他的一生不仅属于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更属于广大民众,他是特洛伊英雄,但他却因此无法完成自己简单的夙愿——陪着儿子长大,他的悲惨来源于不和平,所以不得不说他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阿基留斯一生征战,只为荣誉,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所有,留下的只有所向披靡的虚名,他的悲惨来自自身,所以他的悲剧是当时所有个人的悲剧。“我打了一辈子的仗,始终是你让我获得了宁静„„”,英雄最后如此悲凉的感叹,无疑留下的是代表大众对和平无尽的期盼。

欲望是一切真正悲剧的源头,众王之王的阿伽门农为了统治全世

界,为了土地,将所有人推上战场,对他弟弟的死,他却只是平淡,为了他的梦想,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为阻挠他的牵绊。被欲望浸染于心的他是那么的狂傲和自大,因为他的欲望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生命葬骨异乡,他带给人们的是战争,带给时代的却是无法诉尽的悲凉。电影里流的眼泪最多的是真正关心生命的女祭司,她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一切罪恶的源头就是欲望,她对抗罪恶的方法就是眼泪,她的眼泪澄澈纯净,引人深思。她对欲望的控诉和驳斥虽然绵薄无力,但她带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永恒厚重的。

纵观整部影片,我得到的最明确的启示就是人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影片以恢弘的场面和强大的音乐背景烘托出特洛伊战争的惨烈;用唯美而直白的手法表现的三段战争中的爱情悲剧也令人叹惋;影片最后描述两位英雄的逝去毫无修饰,生命这样悄无声息的流逝,让人感叹面对战争,每个人所承受的苦难都一样沉重。《特洛伊战争》承载了导演的反战愿望,导演用悲剧来引发思考,用死亡来呼唤和平。作为青年一代,不得不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人类的真正和平还需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们更加努力的去建设和维护。总而言之,为了人类真正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要构想的和实践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为了和平,我们前进的步伐丝毫不可懈怠......美

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班级:10级环境科学一班

姓名:艾威

观《特洛伊》有感 篇3

——浅述构图美与希腊神话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特洛伊》。一个个恢弘壮阔的战争场面不时的闪过脑海。展现了沃尔夫冈·彼德森巧妙妙的构图方式。

当《特洛伊》用现代技术向世人展示成千上万名古士兵战斗的奇景时,我不得不感叹,传奇“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的”特洛伊之战"的宏大和悲壮,还有什么是现代科技所不能做到的呢?当史诗与现实零距离的时候,到底是复述传奇呢?还是又在书写一段传奇呢?数万士兵的前进与对峙再到相互冲击,茫茫碧海上的千帆争舸,凌空回转的不可思议的长镜头,不得不让人称奇。出海时,镜头由近及远,海面上出现几只战舰,缓缓拉远,战舰数目逐渐增多,木色的战舰与天蓝的海面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军万马的气势不言而喻。本片避免了由于虚拟摄影产生的梦幻的感觉,而力求更多的细节表现。影片聪明地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局部人群的战斗,以此来烘托整体战场的激烈,同时又能突出个体人物的英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在观看本片的同时,我不得不感叹东西方神话的不同。雅典希腊似乎与我印象中的中国神话有存在很多不同,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均是与人类十分接近的,其集中了所有美的特点,男人有健硕的体魄,女人有美丽的容貌。而中国神话大多是以动物为载体的神,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在精神层面上,古希腊神话的诸神是入世的。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权利、义务、交换。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权威。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维护自己的家园。这种以人为本,包蕴不断追求奋斗,不断超越内涵的人本精神与中国神话截然不同。在道德层面上,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

《特洛伊》观后感 篇4

姓名:钟振兴

学号:2010301040046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电话:1316328590

5邮箱:876493253@qq.com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之战,异常因为爱情而发起的战争,一场因为女人而发动的浩劫。特洛伊之战似乎验证了那句经典成语——红颜祸水。

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殿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而帕里斯却对麦尼劳斯的年轻美貌的妻子一见钟情并将海伦从她丈夫——国王麦尼劳斯身边诱走,这对一国之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耻辱。强大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认为,自己兄弟麦尼劳斯所受之辱就等于是自己的耻辱,在家族荣誉感的驱使下,他很快联合起希腊众多部族夺回海伦,保护兄弟的荣誉。

阿伽门侬对荣誉的追求实际上已被他强烈的贪婪所侵蚀——他要通过控制特洛伊城来巩固自己已经拥有的广阔帝国的霸权。在特洛伊国王普利阿摩斯的领导和王子赫克托尔的保卫下,这座围墙高筑的城市坚不可破。但只有一人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他就是被人们认作是最伟大的勇士的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们都死了,就没有人还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阿塔琉斯,这个被称为冷血杀手的人,在遇到满身是血的圣女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心灵感受,我相信他不是被爱情征服的,心灵的那种平静绝不能不负责任地用爱情两字来搪塞来粗描淡写来一笔带过.虽然他可能因为这种心灵的感受而产生了爱情.但,爱情只是一种副产品,也还是一种私欲.

这种心灵的力量已经促使他作出了令所有希腊士兵都吃惊的转变,他决定撤退回家了.不参战了.然而,惋惜的是特洛伊人的私欲也开始膨胀,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仅仅满足于守住城池了,他们想要消灭敌军,于是悲剧接着上演了.阿塔琉斯的表弟,阿塔琉斯的崇拜者,身披阿塔琉斯的全副盔甲迎战,结果牺牲了.我忘不了阿塔琉斯带着平静的幸福的与世无争的笑容走出营棚,听到表弟死了的那一瞬间,他脸上表情的变化,他的眼睛瞬时充满了腾腾杀气,那种宁静不复存在,他只想为亲爱的表弟复仇,这种私欲障碍了他的宁静.这确实是一种私欲,当他在为他的表弟心痛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他的刀下曾经倒下了多少别人的表弟.战争不可避免地延续了.特洛伊的王子是个善良的人,他和所有普普通通的人一样,他爱他的妻子,忠于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杀了阿塔琉斯的表弟!他善良,他温情.他不适合战争.他不可避免的死了.阿塔琉斯,在决斗前轻蔑地拒绝了王子想要体面安葬的请求,他说"狮子和羊没有约定",于是,他带着一腔仇恨,在特洛伊王族的众目睽睽下,在王子亲人们的心如刀绞的泪眼下,快意地用快马拖着王子的尸体拖回营地.当年迈的特洛伊国王以一个死者父亲的名义深夜悄悄吻着他的双手时,他的脸上又一次现出了复杂的表情.于是这次他和"羊"的父亲约定,安心举行为期十二天的葬礼吧,战鼓在十二天后再鸣.然后他走出营帐,对着特洛伊王子已没有生命的身体哭泣.这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眼泪.他,曾经被人称为勇士,冷血杀手!在生命面前,他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被触动,也许有些苏醒了。

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的儿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作为特洛伊城的主将,他预感到特洛伊注定要毁灭,对妻儿将要面临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心情沉重,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悲哀,毅然负起保卫家园的责任。他因杀死假阿喀琉斯而心怀愧疚,但他决不向强者低头;他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苟延残喘地活着……他的形象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只有赫克托尔是为他的国家、为他的人民而战。但也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特定角色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对着自己的战士们说出这样一句话: 热爱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卫自己的国家!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诺言,并以其中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的心灵。

与天生的战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来自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阿喀琉斯可以因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耳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而上。任情驰骋的阿喀琉斯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关于力量的浪漫梦想,背负着责任的赫克托耳却是真正拥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梁。这位本该继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许稍欠身为王者的野心霸气,但是这个以全部心力热爱着祖国的男人足以成为特洛伊最坚强的守护者。

赫克托尔注定要走出城门面对愤怒的阿喀琉斯。死神就在外边,他的敲门声清晰可闻,你会开门吗?宿命难道是一种力量而不可抗拒?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时候殉难,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谁愿意看到美人迟暮,谁愿意看到英雄死在床上?也许,战争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幕尽而亡,死得其所。

特洛伊国王,他能够说出"你现在就是我的敌人,但对于敌人也应该尊重"这样的话,就足以说明他是个值得敬重的人,但不幸的是他缺乏智慧,盲目轻信祭司关于神意的种种解说,两次错误的拒绝了两个儿子的建议.第一次,他失去了大儿子,第二次,他失去了整个国家.并让整个国家陷入灾难.而这一切,都源于欲.欲产生了战争.

这就是战争中的英雄,但是英雄的结局总是悲剧。

傲慢、反叛、所向披靡的阿喀琉斯除了荣誉外,从不效忠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而对建立不朽英名的无限渴望促使他加入阿伽门农旗下攻打特洛伊,他的退出与归来左右了这场战争。最终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所杀,而阿喀琉斯自己也死在了特洛伊的城墙下。

归根结底,战争其实就是由海伦这一美女引发的.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原来海伦只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不同的人为了这场战争有不同的筹备和打算.女人和爱情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特洛伊》着墨最多的,是双方的两个英雄的个性刻划,他们间的牵扯,以及芸芸众生在这场悲剧战争中的所得所失。

但女人和爱情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是在电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争因海伦而起,随着阿基里斯(Achilles)为救布里赛伊斯付出生命而结束,屠城时,特洛伊的老幼残病,在安德洛玛刻的带领下通过密道逃离了纷乱中的特洛伊。女人和死亡成了这个故事所有矛盾的出口。有的人为了占有,有的人为了复仇,有的人为了荣誉.不管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私欲的膨胀.是人们内心的交战引发的外在的战争.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英雄们都死了,无论他们参加这场战争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爱,是为了荣誉,还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幸存下来的,或者生死未卜的,并未因此得到幸福。在这场颠倒众生的战争里,没有得到,只有失去。

我的眼追随着屏幕的变化,我的耳不放过电影中哪怕一声轻轻的喘息,然而我的心却无束缚地四处游弋,一会儿它附在了海伦的眼神里,一会儿,它站到了特洛伊的城尖上叹息,一会儿它随着大海的波浪无为的起伏,一会儿它听见勇士阿塔琉斯在临死前望着特洛伊王子的表妹,对那位卫神的圣女说:"我征战一生,只有你带给我平静".

是的,平静是多少重要,又是多么难得!我相信当他从木马的肚子里轻易攻破城池,杀出重重血围要去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女人的时候,他不是为了爱情.连他自己也许都不明白他在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

特洛伊之战,不论最后胜利的是谁,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战争让人们变得聪明,战争推进了人类发展.纵观古今,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息,在滚滚硝烟中,人类的文明被创造,被破坏,再被创造...

特洛伊观后感 篇5

除了隐去神话色彩外,《特洛伊》还对《荷马史诗》故事中部分人物关系和情节作了修改。例如原著中阿波罗神庙祭司之女克律塞伊斯与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Briseis),在电影中就变成了同一个人,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由阿喀琉斯的好友变成了表弟,而阿伽门农在电影中的归宿也要比原著中更戏剧化得多。此外,在原著中,特洛伊之战持续了十年,虽然《伊利亚特》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只集中描述了其中最精彩的51天,但对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细节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特洛伊之战,在电影中看起来也就是两三天的事。

这种取舍与改动,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是符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与节奏的。历时十年的战争,电影并非没法表现,只要几个简单的字幕就行了;但是,剧情电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应当在于情节的连贯与紧凑,尤其是对于这样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而言,突出原著所表现的主题、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虚构的时间细节,才是把握原著神髓的正确方式。从这一点来看,我赞赏影片的叙事节奏。影片开始十五分钟内,就交代了一场最伟大战争的起因和主要人物关系与性格,却并没有露出仓促急躁的痕迹,显示出编导优秀的控制能力。电影的开头,使用的是典型的“先声夺人”的手法,阿喀琉斯的勇猛无敌以及自负散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一来,观众就很容易理解其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了。

作为一部85%时间里表现战争过程的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而且又是线性发展的情节,《特洛伊》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沉闷或过分;恰恰相反,影片的不少场景,都强烈地吸引了我。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仅是吸引我的“目光”,而是吸引我的“心灵”:尽管我已经对《荷马史诗》的故事烂熟于心,但在观影过程中,我仍然对帕里斯(Paris)的不负责任感到出离愤怒,对赫克托尔的忠诚与无奈感到无比痛心,对阿喀琉斯的个人悲剧感到同情与悲哀……

特洛伊的观后感 篇6

——《特洛伊》观后感

赫克托尔,普里阿摩斯的儿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哥哥。他是特洛伊第一勇士,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墙”,是电影中真正的英雄。

阿喀琉斯是为荣誉而战,帕里斯是为女人而战,阿伽门农是为利益而战,只有赫克托尔是为他的国家、为他的人民而战。但也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特定角色的背景之下,造就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英雄的特洛伊的大王子,对着自己的战士们说出这样一句话: 热爱自己的女人,敬奉自己的神明,保卫自己的国家!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但是这个称得上史诗、称得上英雄的男人,用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恪守着这样的诺言,并以其中无限的力量震撼着每一颗热血涌动的心灵。

与天生的战士阿喀琉斯不同,赫克托耳的力量来自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阿喀琉斯可以因为一己的矛盾而置千万希腊军于不顾,拒不出战时,赫克托耳却不得不舍下娇妻幼子,为惹下祸端的弟弟承担起并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他不能任性,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而上。任情驰骋的阿喀琉斯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关于力量的浪漫梦想,背负着责任的赫克托耳却是真正拥有力量的肩膀和脊梁。这位本该继承王位的大王子也许稍欠身为王者的野心霸气,但是这个以全部心力热爱着祖国的男人足以成为特洛伊最坚强的守护者。

赫克托尔注定要走出城门面对愤怒的阿喀琉斯。死神就在外边,他的敲门声清晰可闻,你会开门吗?宿命难道是一种力量而不可抗拒?英雄要在最光彩的时候殉难,唯有此才有震撼力。谁愿意看到美人迟暮,谁愿意看到英雄死在床上?也许,战争给了他们最好的舞台,幕尽而亡,死得其所。

阿喀琉斯,一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

荣誉,这就是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为之而战的理由。

“你若不去打这场仗,你会娶到一个好女人,之后儿孙满堂,他们敬重你,喜欢你。但是,当你的儿孙们都死了,就没有人还记得你。如果你去打这场仗,你会死,但是你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说的一番话。阿喀琉斯要的就是这份简单的荣誉感,战胜了,他不会在乎名,在乎利。他只想要自己的名字能流传下去。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克托尔杀死,并将赫克托尔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克托尔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

生活,信仰,祖国,这些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必须要守护住的部分,才激发起我们心底里最深沉的力量。珍惜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名与利

皆是身外之物,有爱人与自己来分享,名与利才显有意义的。因为爱,人活在这个世上才觉得温暖。

古老的特洛伊从未被攻破的城墙倒下了,熊熊火光映照着爱琴海。无名的士卒遗骨他乡,而历史只书写给君王来听。爱琴海海水依旧清澈,海边的沙滩重归宁静,特洛伊故城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烽烟里,英雄的身影又会于哪里出现?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或许不过仅仅是荷马吟唱的歌谣。

09会计

(一)班陆冰艳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篇7

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对手输在一块石头上。”这里,足以表现他的荣誉意识,但是当他将赫克托尔杀死后,却将赫克托尔的尸体绑在车后并拖回了希腊联军的驻地。这种不尊重对手和死者的做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而尽管电影中没有涉及到天上奥林匹斯诸神对特洛伊战争的态度和争斗,但是熟悉《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最后正是死在阿波罗借帕里斯射出的箭下。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却将阿喀琉斯的死亡处理得更为悲剧性,阿喀琉斯参加特洛伊战争是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荣誉,因此对他而言,所有的特洛伊人都是自己的敌人,而自己取得荣誉方式毫无疑问是斩杀战场上的每一个特洛伊人。可阿喀琉斯最后的死亡却是因为希腊人用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破城后,他为了拯救被阿伽门农欺辱的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而被出现在自己身后要替自己兄长赫克托尔报仇的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踝后乱箭射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远胜过《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被阿波罗一支金箭射死,而悲剧性也更为强烈。

反观电影中的另一位伟大的英雄——赫克托耳,则有着比阿喀琉斯更为鲜明的命运悲剧。

他本应该是特洛伊的下一个国王,但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帕里斯在和自己一起代表特洛伊去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墨涅劳斯商讨特洛伊和斯巴达议和的大事。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疼爱的弟弟帕里斯勾搭上了墨涅劳斯的妻子,斯巴达的王后,海伦。在准备启程回特洛伊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酒宴上,尽管赫克托尔意识到帕里斯可能做出不利于这次议和的举动来,并多次警告他,但是最后却还是没能阻止帕里斯将海伦带上船。这直接导致了赫克托尔命运悲剧的开端。

在回到特洛伊城后,赫克托尔知道希腊人一定会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所以他也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当战争开始,他第一次面对阿喀琉斯时,他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一定会战死的结果。在阿波罗神庙,他第一次和阿喀琉斯交手,但是却丝毫没能从阿喀琉斯占到任何的便宜,这也使他意识到他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而特洛伊也决不能正面同有着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作战。而当阿喀琉斯因为阿伽门农霸占了他的女俘并在召开将领会议时轻视他的荣誉时,他愤怒的拔出了自己的宝剑并宣布退出战斗。当赫克托尔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特洛伊王城的长老会议上,当他听到长老们都建议要乘机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只有当阿喀琉斯真正地离开的特洛伊,才是他们攻打希腊人的时候,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有击败希腊人的希望。可是很可惜,他的父亲却相信了长老和祭司的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决定趁夜攻击希腊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所以才导致赫克托尔将穿了阿喀琉斯盔甲的特洛克罗斯误认为是阿喀琉斯,并将他杀死。而当他意识到穿盔甲的那个人不是阿喀琉斯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他知道阿喀琉斯迟早会找他来报仇的,所以在决斗的前夜,他带着自己的妻子来到了特洛伊的密道,做好了所有的安排。当然,特洛克罗斯的死直接导致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从而导致最后赫克托尔和阿喀琉斯的决斗并被阿喀琉斯杀死后将尸体拖回希腊联军驻地。看到这里,我本应该为赫克托尔感到悲伤,但是仔细想想,我却觉得对于赫克托尔而言,这更是一种悲哀。是种无法抗争毁灭的命运的悲哀。而纵观整个《特洛伊》中的其他人物,也无一不是带有一种悲剧的命运。如:帕里斯、海伦,两人虽然在影片的开始有着一种看似幸福的生活,并如愿以偿的得以生活在一起,但是却是因为两人的私奔而导致了这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的爆发。而最后,也还是不得不离开被希腊人洗劫一空的特洛伊城,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纵观整部《特洛伊》电影,其实更多的是像在欣赏一部战争与爱情的悲剧。整个影片中虽然不缺乏搞笑、快乐的元素,如:希腊诸国组成联军时,阿伽门农派人去伊大卡找奥德修斯时,奥德修斯那戏谑的动作以及对两个使者的愚弄。以及影片前段墨涅劳斯宴请特洛伊使团等情节。但是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本影片的悲剧性。正所谓“以乐写哀,远胜于以哀论哀。”影片前面对各位人物的生活越是描写的有趣味,同影片后半段战争带来的死亡的对比就越是明显,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就越是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回归到美学的角度上,我认为《特洛伊》中所谓的悲剧美,其美主要是影片中所描述的人物与自身的命运抗争,但是却又始终无法逃脱命运带来的种种灾难,最终导致死亡。即可以理解为美学上的悲剧,因为影片中的那些战争的宏大的场面,以及希腊和特洛伊作战时的那种杀伐,甚至是影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对于处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这种冷兵器肉搏的血腥战争的我们而言,毫无疑问这些都给我们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或强劲气势,以及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而这样的一种压迫无疑会引起我们精神或者内心深处一种震撼与痛感;因为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中种种情节的同时,我们也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电影中那些杀戮对我们而言是多么让我们觉得胆寒,这也正是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却处于一种低于对象的状态,从美学上来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则正是构成悲剧的必要的一种状态。

让我们再次回到电影上,结合电影的情节来具体阐述这部电影的悲剧性。就整部《特洛伊》的主要情节来说,其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代表自己国家同希腊的斯巴达议和时,抢走了当时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即斯巴达的王后。因此,斯巴达的国王找到自己的哥哥——希腊诸国的领主:阿伽门农,倾希腊诸国之兵攻向了特洛伊。兵临城下,特洛伊的长老们忙成一团,大家都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让国家陷入战争不可理喻。于是长老们一致要求王子把海伦还给斯巴达人,帕里斯将海伦带到了长老院,一片沉静之后,长老们说了一句话:为海伦而战!这一战就是十年。最终导致的特洛伊的战败后被掠夺一空并被焚毁。”从我们现在看来,为了一个女人而导致两个国家交战十年,并最后导致一个无比富饶的国家的毁灭,和一群英雄的战死;其中特洛伊城的毁灭,特洛伊人的流离失所导致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深入内陆这样的一个情节,很容易引起我们情感上的怜悯;但双方作战时那种近似炼狱般地厮杀的情节,却有让我们对当时所谓的“英雄”、“荣誉”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而这恰恰是《特洛伊》的悲剧性塑造地最为出彩的地方,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些情节所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欣赏这部影片时,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欣赏电影《特洛伊》这样一个审美活动时,我们作为审美主体,已经完全被作为审美对象的电影《特洛伊》当中这些情节所爆发出来的震慑人心的情节所压制。而这样一种压制则必然将引起我们的痛感,从而导致我们在这个审美活动中同电影中的这些情节在情感和精神上发生一种矛盾冲突,也就是所谓的主客体的矛盾激化。矛盾激化的最后结果毫无疑问,当然将会是作为主体的我们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爆发从而打破电影中这些情节带来的压制,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不仅超越了电影中这些情节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压制,也超越了之前自己被这些情节所造成的压制,这样的一个审美过程,在美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崇高”。而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悲剧”更为恰当。当然,《特洛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一种悲剧效果,和它本身所记录的故事是取材于《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我看来,一部好的带有悲剧性的电影,必定和它所承载的题材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为《荷马史诗》中的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本就是一种带有悲剧性的描述。试想,如果一部电影本身所承载的题材本就是诙谐、轻松、没有沉重感的,这样电影我想无论怎么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或者是血腥残酷的画面,都是不能引起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的一种痛感,也就无从说起被客体所压制了,也就构不成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了。

特洛伊的故事 劫走海伦 篇8

普里阿摩斯的另一个儿子赫勒诺斯精通占卜,是个预言家,他站起来说了一串预言:他的兄弟帕里斯如果从希腊带回一名女子,那么希腊人就会追到特洛伊,踏平城市,并会杀死国王和他所有的儿子。

这则预言引起大家的议论。小儿子特洛伊罗斯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他毫无顾忌地表示不相信这类预言,甚至嘲笑他哥哥胆怯,并劝大家不要被这种预言吓得失去了主张。其他人还在沉思,权衡利弊,普里阿摩斯却大胆地支持儿子帕里斯的建议。

国王召集市民宣称,过去他曾派使节在安忒纳沃斯带领下前往希腊,要求希腊人对抢劫姐姐赫西俄涅表示赔罪,并将她归还回国。那时候安忒纳沃斯受尽屈辱,被赶了回来。现在,他想让儿子帕里斯率领一支强大的部队,用武力来实现用礼节无法实现的目的。安忒纳沃斯支持这一建议,他站起来回忆了那时作为使节在希腊遭受的侮辱,指责希腊人都是和平的狂人,战争的懦夫。他的讲话激起了人民对希腊人的愤怒,他们一致要求战争。

但普里阿摩斯是个贤明的国王。他不愿轻率地过早地作出决定,而是要求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一位年事已高的特洛伊人潘托斯从人群中站出来。他在童年时曾听父亲奥蒂尔斯说过,如果将来拉俄墨冬家族中有一位王子从希腊带回一个妻子,所有的特洛伊人就会面临灾难。据说他父亲是听了神谕的暗示。“因此,”老人在结束时说,“我们不能受战斗的荣誉的迷惑。朋友们,让我们还是在和平和安宁中生活,别把我们的生命在战争中作赌注孤注一掷。最后,也许连自由也会失掉。”

人群中发出一片嘟哝声,大家对这项建议表示不满,纷纷要求国王普里阿摩斯不要理睬一位老人的恐吓的话,而要大胆地把心中决定的事付诸实行。

普里阿摩斯下令建造船只,工场就设在爱达山上。同时,他派儿子赫克托耳到夫利基阿去,并派帕里斯和得伊福玻斯到邻国珀契尼亚去,争取这些王国的支持并结成同盟。特洛伊的青壮年纷纷报名入伍。不久,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国王任命他的儿子帕里斯为军队的统帅,并指派他的兄弟得伊福玻斯、潘托斯的儿子波吕达玛斯以及埃涅阿斯为参将。强大的战船出发了,朝着希腊的锡西拉岛航行。帕里斯想在那里首先登陆。半路上,他们遇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船队。他正要到波洛斯访问贤明的国王涅斯托耳。他看到迎面驶来的浩浩荡荡的战船,赞赏不已。而特洛伊人看到他的装饰豪华的船也非常惊奇,他们知道这一定是希腊显赫的王侯乘坐的船只。可是双方互不认识,因此两支船队在海面上相擦而过。特洛伊的战船平安地到达锡西拉岛。帕里斯想从这里登陆到斯巴达去,准备与宙斯的双生儿子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交涉,要求归还他的姑母赫西俄涅。如果希腊人拒绝交出赫西俄涅,那么帕里斯准备直航萨拉密斯湾,用武力夺回王后。

帕里斯在动身前往斯巴达之前打算在爱神阿佛洛狄忒、月亮以及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神庙里献祭。这时岛上的居民也把来了一支强大战船的消息传到斯巴达。因为墨涅拉俄斯已外出访问,政事由王后海伦主持。海伦是宙斯和勒达的女儿,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的妹妹,她是当时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她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忒修斯抢走,后来被两位哥哥重新夺了回来。后来她在继父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中长大。姑娘的美貌吸引了大批求婚的人。国王担心如果他选择其中的一个为女婿,便会得罪其他众多的求婚者。后来聪明的伊塔刻国王奥德修斯建议他让所有的求婚者都发誓,将来跟有幸选中的女婿建立同盟,共同反对因未选中而怀恨在心,并企图危害国王的人。廷达瑞俄斯接受了他的建议,他让所有的求婚者当众发誓。后来,他选中了阿特柔斯的儿子,阿伽门农的兄弟,亚各斯国王墨涅拉俄斯作他的女婿,继承了他的王位。海伦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赫耳弥俄涅。当帕里斯来到希腊时,赫耳弥俄涅还只是一个躺在摇篮里的婴儿。

美丽的王后海伦在丈夫外出期间孤零零地住在宫殿里,过得十分单调、泛味,感到非常寂寞。这时她听说一位外国王子即将率领强大的战船来到锡西拉岛,便怀着女性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位王子和他的武装随从。于是,她动身前往锡西拉岛,准备在阿耳忒弥斯神庙里隆重献祭。她走进神庙时,帕里斯正好献祭完毕。他看到端庄的王后走进来,说不出的惊羡,那双高举起向天祈祷的手不禁垂落下来。他几乎不能控制自己,因为他感到好像又见到了他在牧场放牧时曾经见到过的爱神阿佛洛狄忒。他早就听说海伦美艳动人,他觉得爱情女神给他送来的这位女子要比传说中的美女海伦还要美丽得多。他原想爱情女神许诺给他的美女一定是个处女,没有想到她会是别人的妻子。现在,斯巴达的王后站在他的面前,她能与爱情女神媲美,这时他顿时明白,这便是爱情女神赠给他的美女,他一心想得到她。父亲的委托,远征的计划顷刻间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他觉得带领着成千上万的士兵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海伦。正当帕里斯默默地沉思时,海伦也在打量这位从亚细亚来的俊美的王子。他一头长发,穿着东方闪亮的金丝长袍,身材魁梧,十分动人。顿时,她丈夫的形象从意识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位年轻而英气勃勃的外乡人,他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上。

献祭完毕,海伦回到斯巴达的宫中,她竭力想要从心中抹去那个异国王子的形象,强使自己想念仍然逗留在皮洛斯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但不久帕里斯带着几个随从来到斯巴达,进入王宫。王后海伦按照礼遇热情地接待了前来造访的王子。帕里斯王子讲话温文尔雅,言词动听,眼睛里燃烧着激情的火焰,他又弹得一手好琴,琴音美妙,使海伦迷醉得不能自制。帕里斯见到海伦心旌摇荡,便忘了父亲的委托和此行的使命,心中只有爱情女神迷人的许诺。他召集跟他一起来到斯巴达的全副武装的士兵,答应满足他们的任何条件,说服他们帮助他。然后他带领他们冲进王宫,把希腊国王的财富掳掠一空,并劫走了美丽的海伦。海伦表面上在反抗,可是心底里并非不愿意跟他走。

帕里斯带着战利品驶过爱琴海时,海面上突然风平浪静。在载着帕里斯和海伦的船只前面,波浪自动分开,年老的海神涅柔斯从水中伸出戴着芦花花冠的头,胡须和头发上滴着水。船只像被钉子钉在水面上一样。涅柔斯大声向他们宣布了一个可怕的预言:“不祥的鸟飞翔在你们的船前!希腊人带着军队追来,他们将拆散你们罪恶的结合,摧毁普里阿摩斯的古老帝国!唉,达耳达尼亚人要为你们付出多少生命!帕拉斯·雅典娜已戴上战盔,执着盾牌了!这一场血战要经历多年,只有一位英雄的愤怒才能阻挡你们的城市的毁灭!一旦等到指定的时日来临时,特洛伊人的家宅将被希腊人烧成灰烬!”

特洛伊之战观后感 篇9

那不屈的意志在特洛伊的城头飘荡,那豪迈英勇的风云又是希腊联军不愿放弃的荣誉,血与火的征途注定着一方的灭亡。英雄们注定在战争中陨落,因为这场战争注定名垂千古。正如阿喀琉斯的母亲说道“如果你不去,我可以给你找个妻子,然后生个儿子。等你死后你的儿子还能记的你,可是等你亲近的人都死后你注定会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而你去了特洛伊虽然你会死亡,但是那无尽的荣誉会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阿喀琉斯的英名。”是呀,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是英雄男儿就不得不走向战场,那才是男儿驰骋的舞台。哪个男儿有希望默默无闻。不正是功名马上得,那就去吧!

战争注定是英雄们的舞台,无论政治家有多少阴谋诡计,战争的胜利总要英雄们一刀一枪的拼杀出来的,决定战争的因素也许很多,但是绝对实力肯定是决定性因素。特洛伊战争双方的男子汉都不亏是男子汉的称呼,那么谁又是他们之中最杰出的英雄了。是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吗?我想应该是的,两个渎神着,然而两个人性格又截然相反,更是在不同的阵营。这是两个有着瑜亮情结的人物,然而两个人命运有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赫克托耳死,阿喀琉斯也活不成。

赫克托耳无疑是英雄,一个完美的英雄一个坚强不屈的热血男儿。“敬奉你的神明,保卫你的土地,热爱你的女人。”这是这个王子的准则,这位特洛伊王位的继承人,特洛子的城墙,特洛伊第一勇士无疑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敬重他的父亲,热爱他的人民,忠诚于他的妻子。就算对他那个浪荡子兄弟他也是爱的真诚。一句“ you are my brother” 是电影中最让我动情的一句话。虽然帕里斯是一个浪荡子,给特洛伊带来了灾难但是赫克托耳并没有责怪他,一句你是我的兄弟生活千言万语。尽管这是朴实的一句话,但却是时间最动人的一句话。

赫克托耳无疑是个悲剧英雄,连死后的尸体都被敌人侮辱。在与阿喀琉斯的战斗中,明知道自己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但是为了特洛伊人的荣誉,为了自己男人的尊严,毅然走上了战场。大概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反。为了家国而舍弃生命,赫克托耳无愧英雄的称号。特洛伊的王子,尽管岁月流逝,却没有带走你的名字与英雄的事迹。

如果说赫克托耳上战场是为了责任,阿伽门农上战场是为了利益。那你又是为了什么了?我的战士阿喀琉斯,请允许我用战士而不是英雄来称呼你。你是天生的战士,天生你就属于战场,属于不甘于寂寞的战士。你为的是什么了,荣誉,对荣誉。作为希腊最杰出的战士你需要荣誉。那就让特洛伊战场来给你荣誉。有人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当你在那美丽的特洛伊公主的哭诉中打算返回希腊时。你的挚友阵亡了,你不的不拿出披挂继续走上战场。你打算复仇后带着心爱的姑娘远离尘世,可是除了战场你还能去哪里。于是神收走了,你的生命。你死于帕里斯之手。

【特洛伊影评】推荐阅读:

上一篇:前河中学“一校一品”工作总结下一篇:电视台安全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