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说课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共9篇)

动能和势能说课 篇1

《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

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这时候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举生活实例的方法,是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离生活很近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将例子与本节课知识很好的.结合,不显突兀。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我会问学生类似导入的问题: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我将在学生的答案基础上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那么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就是我要进行下一个知识点讲授——探究物体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上进行两次实验演示:(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平面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更远?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和同桌之间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两次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给我的反馈是: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板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初中学生好表达,设置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分析问题的思路,这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讲完动能,自然到了势能的讲解,我是这样操作的:展示打桩机在工作的视频,这个过程中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板书)接着介绍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并由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板书)

那么接着就要讲另一种势能——弹性势能。我会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同时提问:它们具有什么能量?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和迁移学生回答:弹性势能。(板书)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会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板书)

在讲完以上两个知识点后我会说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出四个题目,分别让学生来判断它们都具有什么类型的能量: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将请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相关文章:

1.《动能与势能》说课稿

2.《认识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3.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4.《动能势能》教学反思

5.《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6.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

7.初三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8.《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范文

动能和势能说课 篇2

一、应“合理”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刺激。它提供的许多可能往往是我们普通的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为此,笔者在设计新课引入这个环节上,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精心挑选了一段视频图像,“一起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在这段视频中,既有人被车拖出很远的慢镜头,同时还伴有刺耳的刹车声。在备课的过程中,设想着学生看到这段视频的震撼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教师再不失时机提出问题,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视频播放完后,除了看到预想的同学们惊愕的表情外,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的却五花八门,没有按照我的设想进行下去,一时间使课堂陷入僵局。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实际,结果事与愿违。等到在第二个班讲授时,我及时进行了调整,采用故事引入新课,我给同学讲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与日军激战时,由于弹药耗尽,采用从山头滚落石头,砸死、砸伤日军的故事。正当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时,趁机提出“为什么滚下的石头有这么大的杀伤力?”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能量太大了。”取得了我预想的效果,顺利引出了新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个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这次的探索,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多媒体技术才能渲染气氛,没有多媒体,就不是优质课”。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多媒体,选择时要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而不应有“作秀”心理,一味追求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机械教学。只有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应“片面”追求形成概念的严密性

“能量”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3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介绍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机械能。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我在设计引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这3个概念时始终注意紧扣“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这一关键,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实例,由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能量的概念。我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在前面学习的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图15.4-1和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图15.4-2探究活动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图15.4-4,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探究活动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我以动能的引出为例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我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引出“动能”的概念。演示实验: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钢球做功的情况.按着我的预想,当我提出来是什么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时,学生会分析出是力做功的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来从斜面滚下来的钢球为什么能对木块做功?从斜面滚下来的钢球能对木块做功说明它具有什么呢?学生会自然想到能量,老师再提出在什么情况下钢球对木块做功的?顺利引出动能的概念.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我提出来是什么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时,学生回答的却是木块受到了钢球的推力的作用.在我的再三提醒下才勉强接受推力做功的事实。事后我分析为什么学生会想不到做功呢?首先,“功”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相对“力”而言是一个“新”名词,再者钢球推木块做功的过程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很难明显观察到木块在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如果我不追求功和能的关系的严密性,直接给出能量的概念呢?我决定在下一个班级试一试。当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在学生学过的电能知识的基础上,选了6个具有能量的物体:“①滚动的白球,②张紧的橡皮筋,③下降的铁锤,④风(流动的空气),⑤举高的铅球,⑥被拉弯的弓”。让学生分析他们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具有能量,什么情况下就没有能量了,从而分析出他们具有的能量形式不同,为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同学们自然的给出了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对比两种方案让我意识到,物理概念教学要注意它的阶段性,不能一开始就企图讲深讲透,那样效果反会适得其反。

三、不要“低估”学生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探究实验的各项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时,由于担心平时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心理胆怯的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方案,从而不能主动参与,成为旁观者。因此在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每一个方案的设计都先让平时上课主动积极、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做出示范。由于这节课需要设计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这3个探究方案,结果造成学生探究时间过长,以至延误了下一环节的进度,不得不草草收场。课后,我及时调整改变了策略,对于比较复杂的“动能的影响因素”做了详细设计,通过小组活动,全班性的活动进行,相对于简单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由学生个人进行。

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沙子、质量不同的金属块、弹簧、大白纸”等器材,我在巡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惊喜地看到,我心目中“能力较差”的学生“玩”得兴致勃勃:有的手里拿着质量不同的金属块正在砸沙子,几个人比赛看谁砸的坑深,还有的学生用力拉开弹簧弹向同学手里的大白纸,正在比谁先把纸弹出洞来。这节课很顺利的进行了下去,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让我认识到,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篇3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和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解释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用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

大钢球、小钢球、小木块、大石头、小石头、纸、橡皮筋、弹簧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演示,引入新课

演示一:运动的小车推动纸盒

演示二:高处落下的石块击穿白纸

演示三:拉长的橡皮筋弹出纸子弹

教师问: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归纳:都能做功。再给出“能量”的概念。

学生举例:具有能量的物体。

(二)新课教学

1.动能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具有“动能”的实例。

如:疾驰的汽车、急流的河水、风吹动帆船航行等,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

教师:这些物体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运动。看书得到动能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投影:[巩固训练]下列哪些物体不具有动能?

(1)水中游动的鱼;(2)地上飞奔的猎豹;(3)天上飞的老鹰;(4)太空中的卫星、星球;(5)上升的神舟六号的飞船;(6)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电子;(7)放在地面上的课桌。

探究: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教材115页的小资料。

学生:看后猜想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可能有:质量、速度、体积等。

教师:同学们猜想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投影图:

我们把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运动。

设问:①怎样判断钢球具有动能的大小?②怎样改变钢球的速度?③实验中采用什么物理研究办法?④实验应如何设计?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展示。

请一组同学演示:

第一次,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再请一组同学演示:

第一次,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这个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师生小结:通过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

教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或有做功的本领,他们也具有能。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1)水从高出流向低处;(2)高高举起的大石块。

学生:(总结动能的概念)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与质量、高度等有关。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实验的结论: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三)课堂知识小结(由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训练

1.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机械能

(1)在海面上行驶的轮船 (2)房顶上吊着的灯管

(3)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4)空中飞行的子弹

2.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处于同一高度,哪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如果想使这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相等,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3.小汽车和大卡车哪一个动能大( )

A.小汽車 B.大卡车 C.一样大

(五)布置作业

《三峡学典》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到突破,多数学生掌握了本节基础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引入新课时利用“演示实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分组探究也进行得较为顺利,巩固训练效果较好,教学过程较为流畅。本节设计了动能和势能的两个探究,侧重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势能的探究只是一带而过,还有待课后加以巩固。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势能这一部分是否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的形式,没必要在课堂上探究,有待以后教学中去实践。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篇4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分析能力。若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时,我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少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这堂课的重点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关键是让学生分组探索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体悟能量的重要性,体会到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具有个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上了这堂课后感受到:

1、从浙江电视台不可能任务栏目在我校拍摄的现象“水顶乒乓球”录象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6、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

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4

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故改为只做演示实验,那么学生动手的能力就减小了,另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要多些关于三种能的增加或减小的题目,物体具体什么能的判断等。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5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较成功,第一个实验对于“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刚到平面时速度相等”这一现象演示不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6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7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物理新课改基本理念。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选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科学探究、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讨论、作图等。特别是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能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并不拘泥于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而是突出了“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三个环节。本节课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维教学目标”一一落到实处。

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多处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在课题的导入阶段,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类似公园中的“过山车”的实验,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去探究的欲望;又如课堂的最后阶段,在学生谈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时,学生说出了“行车限速”等应用“动能与势能”的事例,点评中突出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长时间采取这种方式教学,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并加大内在驱动力,有利于物理学科的教学。

三、采用“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本节课中,在完成了“动能、势能的定义”教学之后,没有急着去进行后面的内容教学,而是安排学生对本环节教学进行反馈活动;在完成了“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之后又安排了反馈活动。从录像上看,通过反馈活动使得学生对本阶段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采用这种“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即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编排结构,使得各教学环节清析明了,更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学困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张有弛,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得积极活泼。

四、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中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比如,“动能、势能的概念”是在引导学生分析6幅图例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总结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主动获取了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得深刻,理解透彻。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观察中、在讨论中、在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展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媒体使用得当,发挥了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不足之处及建议:

其一,是在学生的讨论中缺乏的有力指导,比如第一个讨论活动就是指导不力,导致用时过多,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使得科学探究过程显得匆忙、紧张。笔者觉得第一个讨论活动可以不要,由实验导入课题之后就安排学生观察6幅图片,从而导入课题——《动能和势能》。

其二,是教师在学生实验中的调控能力略弱,影响实验效果。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8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成功之处是:

(1)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

(2)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篇5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 篇6

大方县鸡场中学 李果

整体设计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不追求概念的严密性,通过功和能的关系,建立起能量的概念即可。通过实例引入动能的概念,学生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教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这个探究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还包含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探究,养成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与人共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双主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斜槽、钢球、橡皮筋、压缩弹簧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看一则新闻:最美司机吴斌在高速路上遭受铁块袭击。

为什么小小的铁块能把人砸死?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教学说明:从生活到物理,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推进新课】 一. 能量 通过播放PPT图片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片内容,从功和能的角度去分析建立能量的概念。(教学说明: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功和能量的关系,建立起能量的初步概念。)

二、动能

举例:高举的重锤、流动的水、拉圆的弓。问飞行的子弹、运动的小车,风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能够对外做功,都在运动,引入动能概念。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讨论公路上对汽车行驶的速度有什么规定?为什么?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猜想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与体积、质量、速度、密度等有关,最后归纳成 研究与质量、速度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多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引导:采用控制变量法

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再上台演示。其中强调研究质量时要在同一高度。

再让学生修正方案,重新实验,总结得出。

(2)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一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汽车限速?看教材中的小资料并讨论想想议议。(教学说明: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势能 1.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特点: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质量一定时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的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思考:一块石头放在高山上是否具有能量? 讨论总结它会对地面做功,它蕴藏着重力势能,只不过没有机会表现,只要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演示拉伸的橡皮筋是否具有能引入弹性势能。2.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2)特点: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课堂小结】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总结,进一步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教学说明:通过学生总结回答,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反思的习惯)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 教学反思

移动IM从势能到动能之变 篇7

IM暗流涌动

这一切并不是巧合。在3G黎明前曙光初照的这一刻,2007年的中国IM市场,其实早已暗流涌动。2008年,以移动IM市场为喷发口,中国IM将迎来从势能到动能的高速转变。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在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势力强势带动下,中国四大电信运营商纷纷下水,全面涉足移动IM市场。

2月20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www.shanghaitelecom.com.cn)终于姗姗来迟,推出了新的移动IM产品——网信。跟其他的运营商IM产品相似,中国电信(www.chinatelecom.com.cn)的“网信”同样以“无线聊天”,“互通”等特性来吸引用户。相比其他运营商,中国电信进军移动IM领域确实稍迟缓了一些,但好歹赶在了3G的前夜。而已经积累下来的海量上网客户端,也许可以让中国电信表现得底气足一些。

早在2006年,中国移动就推出综合IM业务“飞信”,提供通信、娱乐、交友、资讯、搜索等多种服务,并与Vodafone、Orange等7家海外移动运营商联合采取措施,推动跨网络手机即时通信业务的发展。中国联通(www.chinaunicom.com.cn)也推出了移动即时通信综合平台——超信(UM),实现BREW、Uni-Ja、WAP、短信、IVR、互联网等多种技术平台的联动,覆盖所有手机用户终端,满足用户之间文本、语音、图片等多媒体内容格式的交互。随后,网通(www.chinanetcom.com.cn)也随之宣布推出该公司移动IM业务灵信。

再往后看,百度(www.baidu.com.cn)也正在忙于测试自己的IM产品,并广招人才。而近期市场后期之秀,3G移动即时通讯软件mycool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Mycool的全球免费对讲功能和手机VOIP是现行的移动IM的两大亮点,这两大新颖功能吸引了大批年轻、时尚的用户群体,对skype这样的传统VOIP运营商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只要你的手机可以连上网络,Mycool就可以让你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与好友实现语音、图片、视频、文字的交流。3G网络即将在我国的北京、天津、秦皇岛、沈阳、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八个城市试点,3G网络一旦实现,手机的上网速度比现有的网络要快十倍甚至百倍,这样一来,类似于mycool这样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不仅可以实现手机对手机、电脑对手机的即时语音视频聊天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定位导航、手机电视直播、手机电影、手机多方视频会议等众多强大的功能。

来自赛迪顾问(www.ccidconsulting.com.cn)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移动IM市场规模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92.9%。移动IM市场规模增长率高出中国整体IM市场规模增长率近43个百分点。“未来移动IM市场将呈现更迅猛的增长势头。”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咨询师何潇对《互联网周刊》说。

3G时代的话语权

各大运营商以及传统IM服务提供商,甚至搜索引擎公司,为何要在移动IM领域磨刀霍霍?原因无外乎三个。

一是3G来到后,网络和终端的提升将极大地促进无线增值业务以及无线互联网的发展,移动IM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时机。二是个人IM市场的持续饱和,促使腾讯QQ、msn也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移动IM领域;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个人IM市场注册账户数达到8亿,个人IM用户数达到1.8亿人,占互联网总网民人数的92%。中国个人IM用户饱和度及用户人数均已经居全球之首。三是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用户对信息的容量、速度与便捷性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移动IM固有的移动性、粘性强等先天性特点满足了用户的要求,将催生出一片持续扩张的蓝海。尤其是受2008年奥运会影响,这一需求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这些因素来分析,谁掌控了移动IM的市场份额,谁就掌握了3G网络时代的话语权。

其实,IM工具本身所创造的收入并不足以使各大运营商、服务商虎视眈眈。他们看好的,是IM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移动IM与互联网IM最大的不同在于产业链移动运营商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移动运营商在无线增值服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它们不仅仅是规则的参与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包括腾讯、MSN、Skype在内的IM服务提供商所面临的冲击也是必然的。尽管他们在传统互联网IM领域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却不得不重新审视在移动IM领域的业绩缩水。

合作强于竞争

互联网分析师秦川指出中国的移动IM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是三大电信运营商均推出了自己的无线IM产品,由于其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这样给其他的IM服务提供商,特别是独立的移动IM服务提供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手机移动IM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谁会是移动IM最大的赢家?

“市场合作仍将强于市场竞争。”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咨询师何潇用一句话总结了目前的移动IM市场局面。

何潇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运营商毕竟无法独占市场,且需要其他IM服务商提升其技术研发能力,从而更好的提供用户体验;二是由于运营商的强势出击,迫使其他移动IM服务商必须通过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

以中国移动与腾讯QQ为例,尽管对用户的争夺是那么激烈,中国移动与腾讯QQ用户依然维持着互联互通的关系。因为这两者具备各自的先天性优势,谁也无法一下子取代谁。中国移动拥有数目庞大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以此展开无线增值服务和移动IM服务,具有先天的便利性;而腾讯QQ是在互联网IM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技术研发能力和增值服务运营经验是中国移动无法企及的。

目前移动IM的产业链环节参与方主要有传统IM服务提供商、第三方IM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和用户等。运营模式主要分为IM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合作模式、IM服务提供商自营模式、运营商自营模式。其中IM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合作模式与传统增值业务SP运营模式相同,产业链合作上比较成熟。而运营商自营模式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样的进退两难的局面下,运营商难以一家独大,而IM服务提供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而另一个需要突破的是终端制约问题。移动IM要想盈利,需要提供更丰富的无线增值服务,但目前适合移动IM产品的增值服务不多,而受终端设备本身性能的制约,移动增值服务暂时无法像互联网增值服务一样蓬勃发展。

目前移动IM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远远没有达到饱和阶段。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还不习惯用手机上网,对手机网络服务持观望态度,毕竟比起5亿手机用户,5000万的移动IM用户仍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对运营商还是服务提供商来说,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产品的不断完善上,通过各自的优势来形成特定的用户群,必要的时候,通过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才是“王道”。

QQ像MSN一样开放,MSN像Google Talk一样漂亮,Google talk像QQ一样群聊,飞信和超信互通,Skype可以装到我的Nokia3230上……这也许就是所有用户对移动IM工具最美好的愿望。

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知识点 篇8

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篇9

释简单的现象。 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分析解释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 分析解释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 灌云县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备课

主备人:张伟

审核人:陈兆军

教具 学具 单摆(摆球、细线)、滚摆。

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设计

教师引导

观察课本P30图12-2 ①小明从高处滑下越来越快说明了什么? ②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③小明的动能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增大的动能从何而来?

(活动4)观察摆球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④摆球在摆动过程中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⑤摆球从A到O摆动的过程中,速度_____,动能______; 高度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⑥物体增大的动能从何而来?重力势能减小到哪里去了?

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⑦摆球从O到B摆动的过程中,速度_____,动能______; 高度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结论:物体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动能越来越大

动能和势能

学生分析讨论

观察课本P35图12-12(a)、(b)、(c)三幅图中物 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及相互转化情况。

(练习)

(1)滚摆(过山车):

上升过程: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下降过程: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皮球下落:

下降过程: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接触地面到形变最大: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 形变最大到复原: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上升过程: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二次备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体现学习主体的作用.

实验演示过程比较快,要提醒学生注意认真观察.

提示学生对于细节的注意.

学生讨论

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

①生活中还有那些事例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化? ②上述事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结果又会如何?

③实际事例中损失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课堂 总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灌云县实验中学九年级物理备课

【动能和势能说课】推荐阅读:

上一篇:民营医院建设指南下一篇:研招考试报名福州市招生办报名点公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