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新城规划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浦口新城规划

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研究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低碳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同,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推动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革。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城市规划理念已无法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低碳理念成为城市规划学界的广泛共识。故而,从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策略。

关键词:低碳理念;新时期;城市规划;新城新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装配式装修在养老公寓设计中的运用及研究”(SKL-2021-2264)研究成果。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前提。目前,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是时代所向,是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有利于营造城市健康、舒适空间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城市大众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一、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时代所向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交通压力不断提升,全球碳排放量持续增长。因此,低碳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在现代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工业化不断加快,给城市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打造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而且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顺应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追求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是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城市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森林资源被过度开发,温室气体逐渐增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因此,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比较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远考虑

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新城新区建设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周边建设新城新区的趋势越发明显,城市功能也逐渐向新城新区转移。然而,部分城市在新城新区规划中,无论是在空间发展方面,还是在区域整体发展方面都缺乏长远考虑,导致在新城新区建设的过程中易出现用地和功能混乱、空间布局不合理、新城新区规划滞后于开发建设等问题,不利于促进新城新区的长期建设和良好发展。

(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商业网点、居民住宅等的建设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新城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消耗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给新城新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污染、扬尘污染、光污染等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利于促进新城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城市规划不完善

目前,低碳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对新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对低碳城市的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新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低碳城市规划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城新区的低碳发展,无法为促进新城新区的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引。

三、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因此,新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也应注重发挥自身的独特性,建设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新城新区。同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城市的区位、气候、地形等特点以及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统筹规划,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城市大众营造健康、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协调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显得愈发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与环境和谐统一,既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足够的资源。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是城市发展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重要体现,所以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也应遵循协调性原则,不仅要发展新城新区的经济,而且还要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断推进新城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为本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大众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大众的多样化需求,使城市大众感受到人文关怀。低碳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所以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应用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出发,营造出优美、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四、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策略

(一)積极转变规划设计理念

如今,打造低碳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要不断保持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温室效应等问题,城市规划设计者要积极转变规划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低碳理念融入新城新区规划中,并且切实地在新城新区建设和发展中贯彻实施,以实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碳排放等目标。此外,在建设和发展低碳新城新区的同时,还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規划新城新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城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新城新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者要合理规划新城新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不断开展调研、比较、分析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和选择最佳的新城新区空间结构布局设计方案,以解决新城新区空间结构布局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此外,针对新城新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用地和功能混乱、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者可以结合其功能开展空间结构布局设计,如针对不同的功能分区可规划为产业区、居民区、商业区等。同时,在优化新城新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还要引导和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从而减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做好新城新区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

虽然城市功能分区优化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使低碳城市的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要做好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首先,城市规划设计者要提高低碳环保意识,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其次,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引、以充分调研为前提,结合新城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布局、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并制定科学合理、绿色环保的交通规划方案,逐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力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使新城新区的交通朝着绿色、环保、低碳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加强节能型建筑设计规划

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新区规划应加强节能型建筑设计规划,其对于减少碳排放量及推动低碳新城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现代建筑设计呈现出了低碳、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低碳建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国都大力倡导低碳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合理利用绿色环保的能源和材料,为城市大众营造出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加强节能型建筑设计应进一步深化低碳理念在建筑采光设计、建筑体形设计、建筑保温设计、建筑配套设计等方面的应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低碳环保,在保证建筑的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的同时,使低碳建筑更能满足城市大众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五、结语

打造一个低碳、优美、舒适的新城新区需要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构思,并且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相契合。低碳理念在新城新区规划中的融入和应用符合新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新城新区的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而推动新城新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克.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策略讨论[J].城市建筑,2014(29):26.

[2]李淼霖.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城规划策略的几点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2.

[3]王曦,张宏宝.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6(12):87.

[4]张泽然,李晨光.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中华建设,2015(10):94-95.

作者单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怡琼

第2篇: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

摘 要:城市规划管理在规划理念、内容、方向、机制和法治等方面,要坚持城市规划地位的先导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创新性,在规划管理全过程中求实创新,将创新理念、创新活动贯穿其中。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化进程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最后介绍了建管并重,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制度;管理创新;建议措施

引 言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模式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进行彻底的结构性调整和创新。

1 城市化进程现状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城市化迅速发展,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化结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些案例和论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期待。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市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不断崛起的城市群落,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加速改善的城市生活变化,中国城市化60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

2 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

2.1 在科技创新上突破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引领一切创新活动的龙头。在科技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工程:首先,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促进高端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运用。其次,攻克一批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第三,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第四,应用一批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五,推广一批服务农村发展的适用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2.2 在产业创新上突破

要紧紧围绕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要围绕“三大目标”,发展“四大经济”,着力打造“五大经济园区”,做强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杂豆业、蔬菜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要加速推进金融、物流、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做大第三产业。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以及新型能源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建立产业基地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品牌,使经济园区成为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

2.3 在建设规划创新上突破

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百万人城市规划,按照跨越式发展,建设能够完全支撑起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能化产业、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以建设沙漠森林公园城市为标志,展现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诗情画意的时代理念,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表现时代气息、现代文明特征的,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一流、文化文明、绿色宜居城市。推行法定图则制度,对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规定。

2.4 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上突破

在交通管理体制上,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邮政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职能,纳入一个整体,赋予物流产业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以及制定整体运输政策,实行大交通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在制定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政策时,重点实施中小巴减量淘汰政策,逐步将中小巴迁出中心区,同时提高公交大巴标准,所有新投运力或更新车,必须具备大容量、绿色环保型,建立与现代经济活动相协调、相适应的公交系统。在区划和街道管理体制上,将现行城区发展规模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实行管理区首长负责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建立市、区、街三级管理执法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环卫体制上,以管干分开,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整治市容市貌为重点,对清除乱贴乱画和捡拾“白色污染”委托保洁公司清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推进“门前五包”(包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责任制,制定《门前五包管理办法》、《建筑物立面保洁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公用事业体制上,成立市公用事业局,统筹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项公共服务,制定紧急抢修和重大事故防治处置预案,并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等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在土地制度上,着力调控土地资源,建立起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经营城市土地。对原属村组及企业、单位等拥有城区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产权置换、项目置换及赎买等政策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对城郊村组土地分别按照中长期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从严控制,严厉打击借开发之名囤积、炒卖土地行为。对近年来城郊及公路沿线土地进行清理整治。

2.5 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突破

思想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起新机制、树立新形象。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使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要有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危机感,大力倡导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勇攀高峰。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培训和确立市民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创新的精神,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创新行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把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工作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全体市民中普及创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创新能力。要不断将创新实践和成果进行宣传、传播,使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变成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构建与其他创新互动的创新文化体系。

3 建管并重,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

城市管理是维护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水平,是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的有效保证。如今的城市管理,已不仅仅是对城市设施和社会秩序的简单维护,而是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渡口在城市管理上狠下工夫,传统工矿贸易区“脏、乱、差”的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各类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和职权职责,注重源头管理,建立各项长效机制,使城市管理由制约型向服务型、经验型向制度型、突击型向经常型转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实行“数字化”管理,率先开展控规三维仿真系统应用工作,城市管理精确度更高,效率明显提升。

4 结束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探讨,大胆的实践创新,综合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并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建设、规划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规划师.2004(03):77~79.

[2]林常青.城市规划管理自动化系统模块化开发思路初探——以珠海市为例[J].规划师.2000(05):35~37.

[3]杨戌标.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创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3~5.

作者简介:张天阳,男,贵州盘县人,工程师职称,本科,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工作。

作者:张天阳

第3篇:“新城市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市交通规划※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以及描述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指导下,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和交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 以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新城市主义; 交通环境; 可持续发展

文獻标识码:A

1概述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加强,居民的经济、文化活动更加频繁,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往往使城市交通总量以数倍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出行方便、快捷与舒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小轿车正在迅速进入家庭,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

机动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交通问题。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城市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和缺乏管理的郊区化,引发了市民出行次数增加和出行距离延长的现象。由于交通供需的不平衡,城市出现交通拥挤现象。由于交通拥挤使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下降,出行时间延误。交通拥挤还导致事故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交通拥挤,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在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中占较高的比重。[1]

80 年代开始, 针对大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紧张状况, 城市交通规划改变了以往就交通论交通的局面, 从分析城市交通系统间相互联系与内在影响因素入手, 明确问题的症结, 进而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与政策建议。形成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规划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不仅是规划研究内容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规划观念的转变。对城市交通问题不能再采用以往“先出现后治理”的方式,从被动地适应交通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引导城市交通发展,寻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见图1)

2“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出行距离和时间、加大了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TOD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见图2)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3系统平衡下的交通规划

在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大环境下,作为支撑城市运转的城市交通系统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显得日益迫切,城市交通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载体,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资源消耗等方面有很大影响,也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较快,但城市交通仍面临一些紧迫问题,在城市交通的发展道路上,一般是遵从“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需求增大→基础设施扩张→环境污染加重→能源消耗增加→土地资源占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这种发展模式难于从根本上摆脱“拥挤→缓和→再拥挤”的恶性循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增加虽然有助于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交通紧张状况,但却占用了更多的城市土地。

因此,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成为了一个实践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一个交通与环境、交通与未来、交通与社会、交通与资源多方面协和的交通系统,而不仅仅只是采用低污染和有利于城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

“新城市主义”思想、设计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对城市要素的关心和对城市综合系统平衡的追求。在这里,无论是作为城市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城市系统基础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同时通过各种要素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镇有机体。

从城市层面上看,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的子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为了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事实上是优化有限的空间资源,它强调通过土地利用和对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交通需求,减少交通的资源消耗,提高交通的总体效率,实现城市与交通的均衡发展。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从社区角度来看,“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这样一来,私有机动交通就会大幅下降,就能在总体规划上创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控制郊区城市化的程度和范围,合理安排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和方式,谨慎地对待传统的功能分区观念,创造均衡、配套的社区发展模式,保持中心区和各个地区的功能多样化,从而使城市中每一个社区都形成一个个有体系的子系统,减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而减少整个城市系统内部的能量损耗,达到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与平衡。(见表1)

4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就是优化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资源, 通过对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对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以及交通需求管理, 来减少交通需求和交通的资源消耗, 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实现土地资源友好交通模式、能源友好交通模式、环境友好交通模式、居民出行友好交通模式的有机结合, 最终达到城市交通的三个可持续性目标:即经济可持续性(机动性) 目标、社会可持续性(可达性) 目标和环境可持续性目标, 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与交通均衡发展。

就交通结构而言,城市交通运输需求是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确定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具体来讲,不同出行者的交通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出行者根据出行目的不同,来选择具有不同经济特性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将出行者的出行目的分类如下:

常规性:上班、上学等。

随机性:购物、娱乐、探亲访友、外出就餐等。

突发性:业务需要、就医等。

在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指导下,由于社区的功能复合,常规性的活动全部都在社区内解决,而随机性的活动除开少量的探亲访友之外,其余的也都在社区内的商业空间解决了。因此,只有作为突发性的活动需要通过机动车系统来解决,其他的都可以在社区内通过良好的步行系統来解决。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载体,居民步行出行、自行车出行、私人小汽车出行、出租车出行、公共汽车出行等城市交通形式必然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城市道路从各个方面限制了城市交通结构的有效组织,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的总容量,即城市的总行驶面积及停车面积,该资源的大小直接影响城市总体交通规模,通常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呈反相关关系,与私人交通呈正相关关系。(见表2)因此,在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指导下,步行出行、自行车出行会在交通结构中占到多数比例。同时,由于只有作为突发性的活动需要通过机动车系统来解决,因此,私人小汽车的需求会降低,这会直接减少城市道路的总容量,即城市的总行驶面积及停车面积,城市总体交通规模也会有大幅度的降低。整个城市的交通结构会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体,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作为机动车的主体为辅助,而私人小汽车只占到很小的比例,成为真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结构。

5结论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雷同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

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中,积极吸收新城市主义理论成果,可以有效地利用城市资源,控制因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交通问题,通过营造功能复合并具备良好步行系统的社区,减少城市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而减少整个城市系统内部的交通损耗,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结构。

参考文献:

[1] 杨扬,陈幼林,王孝坤.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J]城市公共交通.2004,(6).

[2] 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10).

[3] 沈未,陆化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与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2005 (1) :150 - 151.

[4] 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 (1) :13 - 15.

[5]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 ]. 公路交通科技,1999,(4).

作者:何韶瑶

第4篇:浦口新城计划5年投资900亿元打造核心区

“一年打基础、三年拉框架、五年见新城”,这是南京市浦口新城定下的战略目标。记者昨天从浦口新城建设指挥部获悉,新城计划五年投入900亿元建设核心区;到“十二五”末,核心区先进的基础设施、靓丽的城市景观、标志性的建筑群落、高品质的城市功能将成为亮点,可视化、可感化、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滨江新城雏形显现。

卧山环水,拥有老山、珍珠泉、佛手湖、西江口湿地等原生态的景观资源……浦口新城是南京最具有跨越发展条件的黄金宝地。新城规划总面积约9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约27.5平方公里。浦口新城建设有关人士透露,今年,新城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加快建设江北滨江大道、中央大道、商务东街、中心大道等道路工程,以及泵站建设、七里河综合环境整治等水利工程;引进城市综合体、200米地标建筑项目等。全面推动项目启动和招商工作,以高端项目带动提升新城品质,集中在总部大道两侧开工一批高品质项目,形成总部商务区。如,总投资40亿元、占地216.6亩的东方城城市综合体项目,将建设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商业中心、酒店式公寓、地下商业及停车场,建筑规模77.3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的明发项目总部,则将建成以商务办公、大型商业、酒店式公寓等融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高度约250米的浦口新城地标建筑。总投资30亿元的乔波冰雪世界项目将建设约5.5万平方米的滑雪滑冰馆、五星级酒店、城市商业中心和高档住宅,内有亚洲最长的500米室内滑雪道,是南京青奥会的配套项目。(刘莉莎)

第5篇: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

(2016-2020年)

文本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

二〇一八年二月

言 ......................................................................................................... 1 第一章 总

则 .......................................................................................... 3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 7 第一节 区域概况 ................................................................................................. 7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 8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 10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 14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 18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 ........................................................ 22 第一节 规划原则 ............................................................................................... 22 第二节 规划目标 ............................................................................................... 23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 26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 26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 ............................................................... 27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 30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 .......................................................... 32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33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 34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35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 36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 ................................................................ 40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 ........................................................................ 40 第二节 效益分析 ............................................................................................... 41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45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 ...................................................................................... 45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 ...................................................................................... 47 第三节 提升技术保障 ...................................................................................... 49 第九章 附

则 ........................................................................................ 51 附表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实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落实党中央、省部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推进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有效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土地整治方针政策,规范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是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浦口区未来五年土地整治战略,确定了土地整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统

1

筹安排了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全区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2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规划目的

科学、有序地部署“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依据《土地管理法》,遵循《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废弃低效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为手段,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浦口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编制《南京市浦口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第二条

规划任务

1. 评价“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 2. 调查评价并测算土地整治潜力; 3. 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

4. 确定土地整治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 5. 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6. 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

7. 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第三条 规划依据

1.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9)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0) 《土地复垦条例》; (11)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12) 《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规范性文件

(1)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

(3)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

4

(4)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国土资规发〔2014〕1号); (5)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

(6) 《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

(7)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开展市、县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16〕39号); (8)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 (9)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地方各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7〕44号);

(10)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的通知》(国土资发〔2018〕31号)。 3.相关规划

(1)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南京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3) 《南京市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 《南京市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年)》;

(5) 《南京市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6)

南京市浦口区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浦口区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江浦街道、

5

顶山街道、桥林街道、汤泉街道、星甸街道、永宁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盘城街道和老山林场,土地总面积91049.00公顷。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6

第二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六条

自然条件概况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介于东经118°21′~118°46′,北纬31°51′~32°15′之间。

浦口区山富地饶,聚宝藏珍。其总体表现为集平原、岗地、丘陵、低山及大江、大河为一体的综合型地貌,区域属宁、镇、扬丘陵山地西北边缘地带,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区境东南部为长江沙洲平原,面积157平方公里,西北部为河谷平原,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平原地区低平坦荡,土壤肥沃;中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老山山脉,总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山体起伏,植被丰厚;低山与平原之间分布着砂砾丘陵、黄土岗地,总面积530平方公里。浦口区后备土地资源少,主要分布于沿江滩涂,还有部分丘陵山地尚未开发利用。浦口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在年际、季节之间差异较大,丰枯明显。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2.2毫米,本地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62亿立方。 第七条

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28万

7

人),常住人口74.9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8316人,人口出生率为13.1‰;死亡人口3622人,人口死亡率为5.7‰;全年自然增长人口46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3亿元。全区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5.3%、49.7%和45.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八条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浦口区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浦口区土地总面积为91049.00公顷,其中,农用地58740.81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52%;建设用地2459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的27.01%;其他土地771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7850.89公顷,园地面积为1405.18公顷,林地面积为16005.93公顷,草地面积为3.65公顷。建设用地中,城市1100.31公顷、建制镇8975.67公顷、村庄8606.46公顷、采矿用地622.74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43.6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

8

积为2965.5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382.01公顷。其他土地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6750.39公顷,其他草地面积为874.86公顷,沙地、裸地和沼泽地分别为0.29公顷、40.10公顷和46.22公顷。

第九条 土地利用特点

1.浦口区土地类型复杂。丘陵岗地与平原圩区并存,且各街道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差异显著。

2.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交错分布。浦口区沿路、沿河而居的居住模式,使耕地与村镇建设用地之间相互交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使用的效率。

3.岗地、丘陵地区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任务重。 4.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主要集中在城镇和集镇,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2010-2015年间,城镇用地由8869.58公顷增长为10075.98公顷,年均增长241.28公顷。

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区村庄用地面积8606.46公顷,村庄布局散落,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全区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0698.72公顷,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88平方米,具有一定的整治潜力。

9

第三节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第十条 土地整治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2683.7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4个,建设总规模为11031.42公顷。基本完成规划指标。经土地整治,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级

“十二五”期间下达全区补充耕地规模298.60公顷。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项目77个,项目总规模336.13公顷,补充耕地面积246.38公顷。基本完成规划任务。2011-2015年,全区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85个,复垦总规模804.55公顷,新增农用地面积792.0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66.81公顷。 第十一条 土地整治成效

“十二五”期间,浦口区土地整治工作不断推进,在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1.促进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246.38公顷,增加了耕地数量。同时,通过土地平整,归并零散地块,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田间路网和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1031.42公顷,

10

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11-2015年间,全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总规模为804.55公顷。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利用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依照有关规定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防风固沙能力得到增强,提高土地生态涵养能力,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农田生态景观和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通过推进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直接减少了生活生产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4.规范了项目管理,保障了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通过编制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的规模、时序和布局,明

11

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任务和责任,规范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资金使用和项目验收,为持续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十二条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耕地质量建设及评价制度有待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区土地整治工作重点以新增耕地面积为主,在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和保护耕地生产能力方面工作力度不够,本轮规划应建立“提等级、优布局”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实现耕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同时,对补充耕地质量是否做到“补充耕地与建设占用所减少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的要求等问题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2.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集中关注于增加耕地数量,而对全区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统筹安排程度不高,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不够凸显。

3.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展。从以往已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看,渠道单一,主要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企业和个人等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和农业的机制尚未建立,各项支农资金并未有效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项目实施保障措施有待完善。土地整治目标责任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方协作不到位,土地整治常常涉及到国土、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受部门间权限及职能划分的影响,各部门在项目实施过

12

程中衔接不够。规划信息公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调整、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13

第四节 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第十三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

1.《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十三五”时期,是南京市浦口区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未来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浦口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浦口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和首批建设启动区,将获得更多的土地、资金、政策支持,汇集更多的人才、信息、产业的创新要素。江北新区 “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区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作为支撑,新增用地的需求将居于高位,传统的资源、环境、土地等禀赋条件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亟需进行改善升级,全区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在此形势下,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路径。

2.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契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

14

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的头号工程,大力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建设标准,优化建设布局。浦口区全力提升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高标准建设汤泉、星甸现代农业科技项目,加快提升星甸-汤农-永宁片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十三五”土地整治借助农业现代化的契机,将更多承担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责任。

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有力助推

为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夯实“强富美高”、“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和试点启动会议精神,浦口区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工作有力有序。充分认识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意义,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发展与复兴。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化”,充分发挥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在保护生态、气候方面的重

15

要作用。同时,统筹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山、水、林、田、湖、村”的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1.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的实施,浦口区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产业空间需求使城镇化空间扩张加大。同时,浦口区未来建设“一城、三组团、五功能区”的城市格局,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整治管控和生态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有待全面强化,特别是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促进生态经济崛起、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亟待创新突破。浦口区城镇工矿用地的需求保持高水平,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将进一步增长,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支持,建设用地供给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2.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对农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压力将继续加大,浦口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期内,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确保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落实。

16

3.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土地整治的重任

浦口区受市郊城市化和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土地整治工作环境,做好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强化国土空间管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促进城乡集约发展任务艰巨。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培育壮大浦口区推进“两聚一高”的新动能,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崛起;探索形成江苏乃至长三角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是土地整治肩负的一大重任。

17

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第十五条

农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用地整理面积5044.05公顷,可补充耕地274.61公顷。将农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2313.87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67.14公顷;

农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4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05.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9.75公顷;

农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447.7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0.58公顷;

农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22个行政村,其整理农用地面积1176.6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7.14公顷。 第十六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为2353.74公顷,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2203.7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2143.19公顷。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一级潜力区:涉及9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45.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65.29公顷;

18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二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80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733.56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569.40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518.69公顷;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四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38.26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5.65公顷。 第十七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工矿废弃地复垦规模为349.4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6.90公顷。将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工矿废弃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5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251.5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13.68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11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55.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6.89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34.7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29.53公顷;

工矿废弃地复垦四级潜力区:涉及13个行政村,其复垦面积8.05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6.80公顷。 第十八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规模为418.46公顷。

19

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分为四个等级: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9.33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25.9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3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119.22公顷;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四级潜力区:涉及4个街道,整理潜力规模为43.99公顷。

20

第十九条

损毁土地复垦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规模4.09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3.66公顷。将损毁土地复垦的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损毁土地复垦一级潜力区:涉及1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0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0.94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二级潜力区:涉及2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4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29公顷。

损毁土地复垦三级潜力区:涉及19个行政村,其复垦潜力规模为1.62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43公顷。 第二十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规划期间,浦口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为106.01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为95.42公顷。将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为三个等级: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一级潜力区:涉及6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4.7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9.28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二级潜力区:涉及17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45.94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1.36公顷;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三级潜力区:涉及14个行政村,其开发面积5.3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4.78公顷。

21

第四章 土地整治规划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规划原则

第二十一条 规划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以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项目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因地制宜、注重实施

依据经济和社会法制水平、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调整村镇建设、产业发展、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3.加强协调、相互衔接

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4.部门合作、公众参与

22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认真听取各部门意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坚持尊重民意、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第二节 规划目标

第二十二条

总体目标

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快全区土地整治步伐,遵循“保护优先、节约集约、城乡统筹、依法依规、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将土地整治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充分衔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序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加强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整治力度,全力实现“苏南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 第二十三条

规划主要指标

1.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规划期间,全面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浦口区 “十三五”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力争建设高标准农田6597.31公顷。经整治后的基本农田质量提高1个等别,粮食产能不断增加,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23

2.补充耕地任务指标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补充优质耕地,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行耕地修复与生态管护。规划期间,全区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1245.25公顷。其中,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4.90公顷(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149.60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1040.35公顷。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基本导向,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补充耕地913.75公顷。

4.工矿废弃地复垦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开展历史遗留土地复垦,加强土地生态整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126.60公顷。

4.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推动产业结构

24

升级,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旧城镇、旧厂矿和“城中村”等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到2020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规模384.41公顷。

25

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第一节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十四条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

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建设优质、集中连片、基地化的现代高标准农田。规划期间,确保建设高标准农田4071.54公顷。 第二十五条

鼓励多部门参与建设

浦口区鼓励发改、农业、水务等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主动与参与建设部门对接,按照国家、省厅、市级相关要求,明确项目建设范围、资金投入、新增和改造耕地面积及质量、类型、验收单位等主要内容,做好项目信息上报备案工作。

第二十六条

加强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

依照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的评估和验收、有针对性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稳步提高耕地产能,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实施耕地等级差别化管护,重点保护水田等优质耕地。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农田的生产生活和耕种条

26

件,还依靠成规模、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打造集生产性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七条

争取投资渠道多元化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除了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调整优化区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积极吸引社会投资,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可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节 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力度

第二十八条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严格农田整治工程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改善农业机械化条件;不断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稳步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稳步提高农田防护比例。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

27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规划期间,农用地整理规模补充耕地149.60公顷。 第二十九条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提质改造、补改结合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创新举措,须重点纳入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除了使用传统的测土配方施肥、使用有机肥、适度恢复绿肥种植等提高耕地质量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排灌等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或者通过改造农田水利等设施,将旱地改为水田的土地整治等措施对现有劣质、等级低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在新开垦了耕地、落实了补充耕地数量基础上,补充耕地质量和水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做到补改结合。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的途径,即补充一块、改造一块结合起来,总体实现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整治后耕地等别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耕地排灌设施配套程度达到90%;农田防护林符合《江苏省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95%;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有所增加。

第三十条 扩大补充耕地途径

要合理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对于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

28

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可行性评估论证、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复核认定后可统筹纳入土地整治范围,新增耕地用于占补平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补充和改造的耕地,以及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节余部分,均可纳入补充耕地管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第三十一条

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管理

贯彻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耕地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严格新增耕地质量验收,做到面积和产能双平衡。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实事求是地认定新增耕地数量和类型,科学评定耕地质量等别,核算新增粮食产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必须严格客土土源质量标准、强化宜耕土层建设,结合客土回填、表土剥离等活动,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改良土壤性状,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新增耕地还应及时确权、登记、颁证,并加强监管,确保有效利用,防止抛荒。

第三十二条

其他农用地整理

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土地整治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在稳定和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

29

加强低效园、林地整治。积极开展对中低产园地的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稳步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引导新建园地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加强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受损林地的恢复和重建。

第三节 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第三十三条 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科学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乡村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乡村土地利用总体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集中,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对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地形特色村庄、规模较大村庄要予以保留,并加以规划管理建设引导。对有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应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维持历史文脉的延续。全面考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与乡土文化保护之间的外在联系,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深入挖掘和传承丰富多彩的乡土文

30 化。

第三十四条

加大村庄复垦力度

加强散乱、闲置、废弃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期间,村庄复垦补充耕地913.75公顷。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促进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聚。积极引导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流转,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

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进行村庄功能分区,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村庄内部绿化建设,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布局优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第三十五条

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障

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备选库,经实施、验收后确认实际新增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作为下挂钩指标规模和编制挂钩实施规划的依据。挂钩指标要优先满足项目区内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发展非农产业用地的需要。安置用地需提前滚动安排,各地应在挂钩复垦项目实施前落实补偿、安置措施,切实保障安置用地。

31

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切实制定收益返回管理办法,明确收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确保挂钩所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切实做到农民自愿、自主、自治。

第四节 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整理

第三十六条

积极探索再开发利用方式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整理城镇低效用地384.41公顷。分类明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通过政府主导再开发、市场主体实施再开发、综合整治提升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再开发利用。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引导实现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第三十七条

积极开展旧城改造

加大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和调整盘活力度,加快推进旧城区工业用地调整退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工程工业建设科技研发项目,不断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城镇更新改造的促进机制。合理安排中心城区老工业用地土地用途置换,推进

32

旧城区合理有序更新,疏导不适宜在旧城区发展的职能和产业。经济推行节地型更新改造,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鼓励开发土地的地下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主城区工业用地全部调整退出。 第三十八条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管理,遏制“城中村”现象的扩大。将“城中村”各项管理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规划区内土地市场和土地管理的一体化,促进现有“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尊重居民主体地位,严格按照民主程序确定改造模式和改造办法,依法依规确定土地权属,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加大“城中村”土地整治力度,完善整治的配套政策,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

第五节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第三十九条

积极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按照“限定范围、控制规模、项目管理、定期考核”的统一要求,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政策平台,组织工矿废弃地复垦。规划期间,复垦工矿废弃地补充耕地126.60公顷。 第四十条 严格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管理

项目区内的复垦与建新实行整体审批,确保复垦面积必须大于建

33

新面积,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高于建新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挂钩指标重点用于工矿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另外,要做好项目区土地权属、资金的管理,明晰产权,保障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严格验收考核,确保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稳步有序开展。 第四十一条

推进土地生态环境整治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正确处理废弃工矿复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复垦前认真评估和论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保障群众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农田地表恢复、防护林种植、田埂修筑、基础设施修复、耕地肥力恢复等措施推进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工矿区生态面貌、美化环境。

第六节 加快实施损毁土地复垦

第四十二条

规范组织损毁土地复垦

在调查评价损毁土地复垦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地损毁的类型、程度和复垦的可行性等因素,立足农业优先、改善生态环境和鼓励多用途使用,统一规划,确定复垦的重点区域,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重点工程。规划期间,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00公顷。

第四十三条

积极推进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复垦

全面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按照“谁损毁、谁复垦”

34

的原则,坚持土地复垦和生产建设相结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在生产工艺、建设方案中落实土地复垦各项要求。加强位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新损毁土地的复垦管理;加强生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减少损毁面积,降低损毁程度。

第七节 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第四十四条

科学合理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统筹安排、科学论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补充有效耕地面积。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将剥离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规划期间,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53.30公顷。

第四十五条

促进开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规范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加强土地开发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经济、技术、生态可行性研究。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得到持续有效利用。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适时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35

第六章 土地整治项目安排

第四十六条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按照农田布局集中、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于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高产、稳产的永久性良田。

规划期间,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总规模为4158.61公顷,预计投资13723.41万元。 第四十七条

农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农用地整理,科学合理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措施,建设满足田间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要的高标准田块,完善田间路、生产路的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田间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产出效能;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规划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项目68个,总规模为2381.33公顷,

36

可新增耕地176.76公顷,预计投资7860.00万元。 第四十八条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通过对农村宅基地、村落空闲地以及村落中的废弃土地等进行有效整理,对零散住户向中心村、重点村迁移,对不集中的产业进行集聚布局,对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163个,总规模为2149.13公顷,可补充耕地面积1900.64公顷,预计投资389766.86万元。 第四十九条

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依据,优先考虑将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整理区内的工矿废弃地划为复垦项目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不安排复垦项目区。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综合利用、农业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工矿废弃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景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复垦后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支持土地复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定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加强土地复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土地复垦的水平。

规划期间,安排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62个,复垦规模为209.57公顷,可补充耕地188.64公顷,预计投资7336.11万元。

37

第五十条 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

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旧城区功能配置,重点治理基础设施落后的城中村和与城镇功能定位不符的旧城区,挖掘旧城镇用地潜力,不断完善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旧城区转型更新,积极推进旧城区节地型改造,控制生产性用地规模,稳步增加生态用地,提升旧城镇的集约用地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

规划期间,安排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18个,项目规模231.92公顷,预计投资92768.00万元。

38

第五十一条

损毁土地复垦项目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铁路、公路及重要航道、河流水系的整治、疏浚等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临时用地,根据相关要求,必须及时将这些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

规划期间,安排损毁土地复垦项目6个,复垦规模为3.06公顷,可补充耕地2.76公顷,预计投资64.16万元。 第五十二条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避开生态脆弱区、生态退耕区和水土流失区等,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土地的后续管理,确保被开发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

规划期间,安排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44个,开发规模为83.33公顷,可补充耕地77.92公顷,预计投资2428.00万元。

39

第七章 投资分析和效益分析

第一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渠道

第五十三条

土地整治投资估算

参考浦口区近几年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情况,根据规划期内各类土地整治任务,规划期间,全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总需求约30.70亿元: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测算标准为3.5万元/公顷,建设规模为4071.54公顷,需求资金1.43亿元,占总投资的1.68%。

(2)农用地整理投资测算标准为3.3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3834.95公顷,需求资金1.27亿元,占总投资的0.08%。

(3)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测算标准为260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1003.53公顷,需求资金26.09亿元,占总投资的96.33%。

(4)工矿废弃地复垦测算标准为110万元/公顷,复垦规模为148.98公顷,需求资金1.64亿元,占总投资的1.51%。

(5)损毁土地复垦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损毁土地复垦规模为2.25公顷,需求资金0.01亿元,占总投资的0.02%。

(6)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测算标准为45万元/公顷,整理规模为58.13公顷,需求资金0.26亿元,占总投资的0.37%。 第五十四条

土地整治筹资渠道

40

根据现有有关土地整治资金政策,参考浦口区历年资金筹措情况,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资金可筹措35.77亿元,筹资渠道有:

1.土地整治专项资金

可筹得资金7.77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可征收3.39亿元;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耕地,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可征收2.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30亿元;土地复垦费,可征收0.30亿元;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可征收0.89亿元。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筹措资金

可筹得资金28.00亿元,主要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新区使用单位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5.08亿元,耕地开垦费4.32亿元,耕地占用税3.89亿元,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0.45亿元,建新留用区土地出让产生的纯收益14.26亿元。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五十五条 土地整治经济效益

规促进农地集约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规划期内,需安排农用地整理资金1.27亿元。整合各项资金集中投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及农村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农业规模化、

41

集约化、机械化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的利润空间。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自给。规划期间,年均新增耕地面积为249.05公顷,按照2015年的单产标准459.46公斤/亩,年均增加粮食产量171.64吨,不仅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保障粮食自给率。

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能。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土地质量均不低于周边的农用地质量,且具有农田灌溉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层厚、养分全、无污染、无病害,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高。规划期间,将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项目,整治后耕地等级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力及产出率提高,提质改造耕地的新增粮食产能。

第五十六条 土地整治社会效益

规划期间,全区新增耕地质量不低于达到当地最低等,通过后期合理管护逐步达到周边耕地水平;整治区内原有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2

全区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规划期间,浦口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规模、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的安排实施,将有效缓解城乡发展中的用地供需矛盾,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第五十七条 土地整治生态效益

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平整以及防护林带的修建,将提高项目区内耕地防洪抗灾能力,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效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拆旧、迁建安置区综合改造治理,村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系统进一步改善,村内绿地与村庄周边绿化林带相结合,提高绿地覆盖率,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营造出景观优美、人地和谐的宜居环境。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

43

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对田、水、路、村等的综合整治,改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降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耕地内部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类型进一步丰富,改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44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制度保障

第五十八条

完善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部门联动配合、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各级政府由主要领导人亲自挂帅,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设立土地整治实施工作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规划项目的实施和监管,使项目实施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项目实施涉及的街道,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协调指挥部,协调工程施工期间的问题。项目区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深化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相关利益方意见,平衡好政策要求和民众意愿,保护民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利益的共赢。

第五十九条

建立绩效考核奖惩制度

县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规划确定的相应指标,制定土地整治实施计划,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建立规划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成立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土地整治工作,统一组织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对于土地开发整治中成绩显著的地

45

区,在安排下建设用地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优先考虑作为奖励;对于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治计划或不按规划要求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原则上不安排下的建设用地。并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资金和进度等的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六十条 严格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一经批准,必须得到严格执行。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建立有效的规划效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监督检查,杜绝随意修改、变更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因形势变化需要进行指标调整的,应进行科学论证,并严格规划调整和修编的程序,应对规划调整和修编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充分论证。 第六十一条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在项目竣工并验收后,国土资源部门应迅速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办理项目工程移交手续,将项目资产及管护职责移交给当地政府,并签订相关管理合同。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受益范围为一个街道的工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街道的工程,由所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同时,政府可委托镇集体或村集体通

46

过承包、租赁、拍卖、业主负责制等多种市场手段确定专门的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 第六十二条

建立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建立土地整治经济激励机制,鼓励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凡按规定程序组织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的项目,新增耕地可按规定归其使用。对于居民点整治,由政府主导,严格执行建新拆旧,适当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强化农民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落实国家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耕地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节 完善经济保障

第六十三条

大力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围绕近年来国家涉农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抓好对上衔接,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国家、省级、市级土地整治、基础性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对土地整治特别是农用地整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承担保护任务方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参与整治工程的积极性与主动

47

第6篇:新城规划

通州新城将打造“一核二区一线两园”文创产业布局

十二五期间,通州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打造“一核二区、一线两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力争到十二五末,文化创意产业GDP占到总值的12.5%。

6月14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主任周茂非等一行来通考察时表示,通州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优势,市文资办将进一步加强与通州区的联系与沟通,全力支持通州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领导王云峰、岳鹏、王杰群、崔志成、李亚兰陪同调研,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向市文资办领导介绍了通州文化产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和规划。

近年来,通州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艺术品创作交易、出版发行、动漫网游、原创音乐等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继诞生了运河艺术节、宋庄艺术节、草莓音乐节、九棵树数字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截至去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79家,税收2.34亿元。“十二五”期间,通州将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和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核二区、一线两园”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创意产业GDP占到总值的12.5%。其中,“一核”为运河核心区;“二区”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通州文化旅游区;“一线”为运河沿线养生文化体验带;“两园”为台湖国际图书产业园和九棵树数字音乐产业园。

市文资办领导对通州文化创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市文资办党委书记张慧光希望通州区抓住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坚持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理念,集中力量打造重点项目,形成品牌效应。她表示,市文资办将进一步加强与通州区的联系与沟通,积极研究新问题,出台新政策和新举措,全力为通州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考察中,万达集团还向区领导介绍了“文化旅游城”项目的规划情况。

第7篇:新城社区创建文明社区长期规划

为创造文明、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新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现制定新城社区建设文明社区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青浦区文明城区和先进社区的创建标准,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实践和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区的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环境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二、创建目标

按照青浦区精神文明创建要求和国家级文明城区标准 - 1 -

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青浦区验收标准,我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树立“守法爱区、开放创新、明礼诚信、团结务实”的文明新形象;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公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明显意识增强,在全社区形成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良好风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得到净化,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质量进一步提高,美化、亮化档次和品位明显提升,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成,环境实现整洁优美,常年保洁。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实现进入国家级文明城区的目标。

三、具体工作规划

精神文明建设要本着巩固成果、提档升级、主动延伸、

多出亮点,分层次、多渠道,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精神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道德建设

l、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居民进行“三义"、“三观”、“三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通过编发宣传提纲、组织先进人物报告团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激发社区居民的热情。

2、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开展“争做文明居民”活动,把道德教育任务落实到学校、社区和家庭。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亲情奉献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2、认真搞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好机制、好方法、好载体。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社区环境治理

l、采取得力措施进行环境治理,保持社区面貌整洁优美。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活动,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社区绿化美化布局要合理,要逐步实现园林式绿化;绿色楼道创建要按要求达到6 O%以上。

2、广泛深入“三大创建”工作,创建工作要提档升级,使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建立市民学校,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变传统的讲座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百姓热爱兴安、热爱加区、热爱社区增强公民的开放、创新、争先、诚信、民主法制意识。

3、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整

合社区资源建立文化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驻区单位、公共设施等现有资源,开展共建共育活动。要结合自身实际,组建秧歌队、民乐队、健身队等文艺演出队伍。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冰雪文化活动。在广场、公园、社区等制作冰雪景观,装点美化环境。因地制宜,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滑雪、滑冰等体育活动。

青浦区青房物业有限公司

2012.3.20

第8篇:东营市滨海新城规划方案解析

方案一: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 滨海游憩板块• 滨海生态居住板块• 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

观水、听水、滨水、游水等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打造东营滨海游憩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水心:内海区域打造岛屿、沙洲、建筑景观等核心标识系统和游戏目的地,休闲模式包括:水上屋创意风吕、温泉水上度假屋等休闲度假场所;景观小品、艺术建筑等景观标志。

水面:蓝海(内海)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可以打造滨海观光环。水面上还可以船、筏(非机动)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以漂浮结构形成大地艺术景观。其休闲模式包括:滨海水上乐园的水上游乐设施设备展示和推介,充气类水上游乐设施设备,“水上嘉年华”的滑水、船筏、帆板、冲浪等;在漂浮物上进行的休闲 验性活动;漂浮结构的景观小品等。

水中(水下):水中(水下)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潜水、游泳、戏水,也可以建设水下世界。休闲模式包括:水中的游泳、潜水等戏水游乐项目;海洋温泉浴等水中休闲项目;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的水下 餐厅等。

水空:水空是水面上的空间,可以创造凌空游乐的广泛内容,包括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等游乐项目;栈桥、浮桥、水上平台、水上空中花园等景观小品;水上空中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

水滩:水滩是水岸边浅水区域,为亲水戏水区,是水景制造最有价值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榭、船屋等滨水建筑小品打造水上园林;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沙滩网球、沙滩风筝、沙滩田径、沙滩运动车、沙滩拔河、沙滩舞蹈等滨海金滩的水滩游乐项目;开发沙雕艺术、日光浴、散步、沙滩浴等休闲项目。

水岸:水岸是近邻水体的陆地,也是护堤区域,可以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海花园、滨海道路、水城建筑体系等多种景观,也是水城的建筑互动关键。滨水区可以看到水体的岸上区域,是室内游乐、陆地游乐的区域。开发海洋温泉公园、滨海温泉水上度假村、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旅游房地产等。

3、滨海生态休闲居住区

依托围海而成的滨海景观资源及游憩、商业、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中高档住宅,在满足临港产业区及现代服务产业区人口对居住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滨海旅游度假、滨海休闲的需求,规划用地面积约31.6平方公里。

居住区以中低层建筑为主,注重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能源的使用,注重与城市水系景观的结合。

滨海旅游度假区要以低层、低密度住宅为主,以水为脉,将水与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风格的水城居住群,形成西班牙风情区、美式风情区等各种特色组团。

4、滨海科教研发区

科教研发区位于滨海高等级公路以东,与滨海居住、滨海游憩区及临港产业区相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提倡生态办公引领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由具备高度信息化处理功能的楼群构成,是关注企业行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功能区。

从功能上来说是集中展示城市产业文化和形象的基地,满足企业研发、会议、教育、培

训等功能。优先考虑从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及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入区。

作为产业升级基地、合作基地、创新基地项目,形成综合性的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研发办公区;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可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集聚联动,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点。

科教研发区将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支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等,并引进相关的企业入区落户,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部分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为龙头,关联产业为支持的综合性、国际性产业升级基地。

5、滨海新城核心建设区基本设计要求

水系与城市空间融合:通过滨海新城内部水系网络将水库、河流、海洋连接形成城市水景观与城市水生态系统。重点对内海区域、观海栈桥、黄河路水系、滨海商务区、游憩区、新填海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低碳与城市设计融合:应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ED照明等技术,以清洁能源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源、海水淡化,加强城市供水节水、雨水及中水综合利用等。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设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低能耗建筑,重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等。

突出城市核心区的海岸天际线:通过高层集聚、多层过度、低层围绕的布局方式,集中建设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区域打造城市中心区。

广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

1、广利港区

建设面积:港口建设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2000吨级码头1个,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商贸港,集商业贸易、旅游码头等多功能港口。

将广利港迁至广利河入海口外侧深水区域,有效扩大广利港吞吐能力。对广利河入海口附近进行综合整治河口拦门沙和内河航道疏淤,重点建设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建成中心城区的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和零散集装箱海上运输集散地,到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同时,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上观光旅游。

2、临港产业区

建设面积:35.4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临港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滨海新城重要的产业支撑,新城区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基地。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生态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临港商贸仓储与物流等。

新防潮堤选线方案

新防潮堤位于渤海负两米等深线,新堤长30.03公里,线型整体规整、局部灵活。新防潮堤内侧为300米绿化带和200米水系。

方案二:

相同点:

1、整体布局结构与方案一相同。

2、四大功能板块与方案一相同。

3、水系分割、生态优先、组团布局与方案一相同。

不同点:

1、新防潮堤采用外环环抱式布局方式,利用采油岛和观海栈桥形成外海海湾。

2、水系布局更加灵活,水系面积更大。

3、水系分隔组团更加注重用地与水的相融。

第9篇:解读新城乡规划法(最终版)

解读新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报批前应公告

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注重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法律还将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内容。

乡村规划管理有望得到加强

城乡规划法对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作出了明确规定,乡村规划管理有望得到加强。城乡规划不仅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也包括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

中国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07年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一字之差,意义深远。中国正在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城乡规划法共7章70条,针对当前城市和村镇开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规定。规范内容包括城市、建制镇、集镇、村庄的规划、建设及其布局。

这部法律还突出了民众的参与。规划在报批以前应当将城乡规划予以公告,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规划经批准后也必须正式公布。城乡规划法将有利于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上一篇:情况反映公安下一篇: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