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

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没觉得什么特别的,直到上课老师播放的时候才了解,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长很长,分上下两部。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人震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深林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的我看过的电影。上课老师播放了不到一半,回去后我又认真的看完了剩下的部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查阅了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论是,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这是根据赛德克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雾社事件真是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史诗大剧,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同样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里程碑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所要守护的事情,奋不顾身,献出生命。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充满了血肉之情和立体感的。人物设置中的各种不同追求和信仰都是让人为之感慨,赞颂的。无论是莫那鲁道对侵略一直未变的反击决心还是铁幕瓦利斯对于赢得莫那鲁

道成为英雄的尊严,都是人性光辉的闪光。所以说,这才是赛德克巴莱,这才是真正的人。

当年轻时的莫那鲁道取下异族人头大喊:“战死吧,赛德克”时的坚决和杀气,就让人不禁感叹他到底有多少的能量。随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猎杀,战争,奔跑,放声高歌,导演并没有隐藏他骨子里的野蛮,但正是这种野蛮也让他后来的反抗更加决绝。莫那鲁道被人拉到日本,他看到了满街的人,蛮横的武器,但最终还是奋起反抗,明知之后无非死路一条,还会连累族人。300多个土著士兵自尽或战死,而女人早早将未成年的孩子扔下悬崖或亲自勒死然后集体投缳,为的是不给战士累赘。但,即使这样,在莫那鲁道看来,反抗就是对祖辈的忠诚,所以他不允许一个人脱离队伍。我们可以说他是野蛮切激进的,但正是这种原始的野蛮让这个人物充满了人性深处的光辉,他怎能不向往安宁,只是他选择真正属于他们的原始“野蛮”轻易对抗外来的所谓“文明”。在这里,他不仅是个部落头目,可以说是一个把全部落人们内心呼唤的外化表现,是全部赛德克人的坚决内心。影片最后,他不孤单,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高歌的走着,挺直的脊背,高昂的头颅,头也不回的投进自己的应有归宿的怀抱。

影片的符号体系非常完备,原始文明一方以森林、溪流、冷兵器、野兽为标志;而现代文明有两张面孔,一面是温和的——学校、邮局、医院、桥梁、运动会、风琴,一面是残酷的——飞机、大炮、机枪、化学武器。当这两面同时展现在原始文明面前,古老的部落困惑了,生活条件的些许改变,是以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的,他们对现代文明

的接受是被强迫的,而这正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症候。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面,人物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对暴力的血腥渲染,与美丽的自然外景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由于电影中的文戏主要是展现赛德克族的风情和信仰,集体舞蹈和自杀场景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所以,在动与静的转换中,观众的神经有所舒缓,但却丝毫无法放松,因为整个故事和具体细节都是惊奇的、壮烈的和动人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曲激动人心的《出草》,由澎湃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就是一段男声齐唱,然后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气势磅礴,虽然听不懂语言,但此段音乐的画面感极强,几乎不用看就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少数民族狩猎或是战斗的场面,最后以竹笛和弦乐收尾,结构完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曲《太阳旗》。配乐总的基调反映了赛德克人的音乐风格,和影片配合也非常完美。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虽然时长比较长,但还是会逼迫人不自觉的看完。影片讲述了一个跟以往抗日历史剧不同的故事,从另外的角度表达的深厚的反侵略主义色彩,发人深省,鼓舞士气。场面恢弘壮观,气势逼人,堪称经典之作,不由让人心生感慨钦佩之情。向观影者传达了不屈不挠、抵抗到底、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从这个角度讲,也应该算是一部励志电影。总之,《赛德克巴莱》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初衷。

第2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

思政09-1班胡春云

20095617

少年央求莫那头目带领他一起去打猎,见证祖父口中年轻勇士的豪迈,可是,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没有猎场你又怎么去打猎呢?头目脸上狰狞的刀疤印在了巴万迷离的眼神里,森林不就是我们的猎场,山中奔跑的野兽不就是我的猎物么?

巴万:“莫那头目,我祖父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

莫那:“你祖父说我年轻时是个勇士?那我现在任然是个勇士,他知道吗?”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莫那的心中就开始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夺回先人的猎场,激发新生代年轻人内心的狂野,用生命诠释领土,用鲜血捍卫骄傲!

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群戴着信仰的自由人,莫那在开场时矫健的身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这样一个比猎豹还矫健比游鱼还灵活的青年在敌人面前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了我,果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众人一起见证过的勇士!

赛德克是信仰彩虹的民族,在彩虹桥的那端是祖灵们安息的地方,只有真正勇敢无谓的人才有资格在脸上印上他们的图腾,只有印上图腾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走上彩虹桥,走向族人的认可。

好吧,我们从影片的开头说起,这是一篇篇幅巨大的英雄抗争史,她叙述了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文明“蚕食”,生存的森林迅速被开发,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在太阳族的照耀下备受欺辱,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五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如果从政治、经济、当时的世界局势等一系列因素考虑,也许你会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力的,因为只是两种发展潮流的对抗,是古老的部落文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之间的较量,显而易见,赛德克族人的灭亡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可是,他们是赛德克·巴莱,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支撑,他们是无法驯服于另一种外来文明的,当两种骄傲的文明碰撞,战争与死亡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莫那曾说过:“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日本人想用“文明”来感化,结果,遭遇了赛德克人的“骄傲”。这是一个怎样无畏无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现代化武器还能依旧用“风的方法”理智、沉稳的抗争,在对抗中宁愿战死、自尽也不愿被降,宁愿亲手送走自己的家人也不愿她们承担活着的负担,他们的凶残不仅是对别人,还有自己。

我更倾向于从巴万成长的角度来看赛德克族人感情的起伏过程,在莫那的岁月中有青年时期手抬刀起头落的利索,有桀骜挑衅的自信,有瓦力斯愤恨的眼神,有中年时期的沉稳蛰伏,有忍耐有仇恨,直到最后的敏锐的眼神、如鹰般让

人不敢直视,英雄的成长太过闪耀,太过悲壮,他首次出草时内心的颤抖我无法体会,在外族挑衅时他一次次按捺本族人时内心的凄凉我也无法体会,明知最后可能是灭族的结局时依旧坚持着带领族人奋起反抗的勇气我更加无法体会,他的内心太强大,强大到可以支撑一个部落,近千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强大太承重,我的心灵负担不起。巴万成长于两族之间的磨合期,从族人被统治开始到最激烈的反抗结束,死于生命的最高点,在毁灭中走向彩虹桥。

巴万内心最直接的反感来自于学校不平等的待遇,他比日本小孩跑的快,日本小孩哭了,他就被老师打肿了脸,这种没道理的偏向使他愤怒,赛德克族勇者第一的规则在日本人的学校里被践踏的一无所剩。巴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忍耐,好猎人要懂得等待时机。他在等待中成长,骨子里的野性正在慢慢复苏,也许是莫那的那一句反问点燃了他的血液,也许是被那两杯酒点燃,一个新的英雄即将诞生。虽然是个孩子,他扑向猎物时的敏捷丝毫不逊于一个熟练的猎人,当他扑向水中的那一刻,仿佛时光逆转,青年莫那的身影回旋在我的脑海,这个民族在经历数年的忍气吞声之后即将复活。巴万在比莫那更小的年纪里手起刀落割下猎物的首级成为另一个英雄,没有迟疑,没有恐惧,仿佛这些年来族人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巴万在奔跑中迅速的成长,虽然脸上还没有印上男人的印记,他的身上已经散发出一种领导者的气息,伙伴们不自觉的跟随在他身边,一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近五个小时的影片虽然长看下来却依然意犹未尽,这里有有巍峨的高山、秀丽的峡谷、清澈的溪流,美仑美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赛德克族人的心灵般纯净、善良。音乐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节奏感的舞蹈、篝火倒映在族人闪亮的眼眸,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欢乐、和谐。这些优点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投入到电影画面中去,然而这些似乎都是形式外在,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影片的叙事,视觉上的凌厉风格。他们精准的箭法、飞奔时紧绷的肌肉、打磨的闪亮的弯刀散发出的阵阵寒气、出草时熟稔的刀法以及头颅下喷出的血柱…….一切的一切都冲击着观众的灵魂,甚至在影片高潮你会感觉到喉咙里一阵腥甜,仿佛那些血液将要从你的胸腔里迸发。虽然血腥,没有反感,如果可以,我愿成为原始部落的一员,跟随在众人脚后用鲜血祭奠祖灵,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弯刀对抗大炮,用勇气直捣侵犯,如不成功便是毁灭,没有领=领地没有尊严的苟活倒不如一阵血战之后灵魂的回归,在彩虹桥的那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等待着勇士的回归!也许我是受到了巴万的影响,可他受到的又是谁的影响呢?他在那样一个年龄里见证了族人被欺、头目隐忍……最惨烈的集体自杀是他的成人礼,那一刻他的思想才真正的达到一个男人的高度,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反抗。在后来的战争中他迅速成长,果敢、勇猛、无畏无惧。我关注着这个勇士的成长,手挺一管机枪,飞奔着向敌人冲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毫不犹豫扑向敌人,在悬崖的最高点达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惨烈的结局打破了英雄不死的神话,可是我在心中暗自欢喜,英雄终于有了着落,他是在战斗中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尊严的死去,让人肃意顿生!

巴万:“我的猎场在这里,在湍急的溪水里,在高崖旁的彩云之端!”

第3篇:《赛德克巴莱 彩虹桥》观后感

南京林业大学学术论文丁敏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不羁只因侬本多情,学会爱慕全赖有你。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法,可以褪去墨迹,可以淡忘回忆。而有一种情怀却日久弥新,那就是对历史的印记,那么清新,又是那么的伤感,踏过历史的足迹,漫步往昔的台湾,那一抹令人振奋的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是曾经的斯巴达300勇士,还是现在的赛德克族300名战士,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很多人说,他们都失败了,但是失败并不代表。刑天失败了,但他继续战斗,被人尊称战神,蚩尤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项羽失败了也被称为战神。失败并不代表他不勇敢,我们也不能因成败而论英雄。

自古以来,英雄一直是男人心中的荣耀,只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变味了。正如电影里那位日本司令说,不是战死就是自杀的精神不存在了,日本没有了武士道。其实,中国也没有课忠义,没有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没有史可法的城在人在,没有邓世昌的为国捐躯,也没有张自忠的取义成仁。不是时势不造英雄,而是人们忙着争夺财富,人们忙着嬉笑谩骂,人们都嘴里说着刘墉的话,心里全是和珅的鬼。

叛徒,比敌人更可怕;走狗比暴君更可恶。英雄的失败,自然有英雄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嫉妒是怨恨,更有一批可怕

的叛徒和可恶的走狗。每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愿意当叛徒,当走狗。当年的秦桧,让岳飞命丧黄泉,成了那些叛徒走狗的先祖。当年的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军的骑兵踏尸中国。当年中国的抗战,更多的人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在叛徒的出卖。总之,这个世界,有英雄,就有叛徒,有英雄,就有走狗。英雄可以留名千史,叛徒走狗永远钉在耻辱墙上。

我绝不是赞扬战争,我也绝不是赞美暴力,我只是欣赏那些勇气,那些不畏强权的勇气,那些不怕死亡的勇气。现实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展现自己的勇气,最喜欢干的却是自相残杀,骨肉相残,不过是亲者痛仇者快,可是在血的刺激下,谁还能控制住自己?曾国藩虽然是历史完人,但是还是要消灭太平天国,岂不知为帝国主义打开了通道;国民党在日寇全面进攻后,还是妄图残杀中国百姓,让大片中国土地沦丧。想起现在的大学,大四的时候,也总要让你们自己相互竞争下,最好拼个你死我活,也许这是生存训练。只是我知道,连狼这样凶狠的动物都知道团结,而有些人却从来没有懂得怎样做人。

文明和野蛮,像是势不两立的。其实,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是野蛮,要知道人类是灭绝其他动物种族最残酷的;有时候所谓的野蛮,也是文明,他们爱护自然爱护所以他们敬畏的东西。没有谁对谁错,只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是愿意承认的。但是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反对,以灭绝为目的的冲突。日本的毒炸弹,每一个人正义的人都不会

支持,而近似灭绝种族的行为,更是为每一个有正气的人所厌恶。有人说,死比活着更容易。我说,是啊,死了一了百了,再也没有痛苦。也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说,是啊,活着是为了继承,为了更好的发展。对待生死,坦然以待,不要苟活,也不要卑微的死去,我们要活的伟大,死的光荣。人生一世,既然生命有数,何必要委屈自己,我们要学着勇敢的面对,生死无所谓,只为能有所贡献。

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荣耀。战斗到最后的英雄,有时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心。梁山好汉即使是招了安,也照样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我们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我们也不是为了英雄而英雄。我们需要活出自己的光彩,为自己,为祖先,为后人!我们永远在战斗!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比起战士们的冲锋陷阵,更让我震撼的是妇女们的集体自杀,他们的大义,他们的勇敢,他们用血染红了那片森林。他们的肉身吊在了树枝上,但他们的灵魂早已飞过了彩虹桥。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宁愿走投无路下自杀祭祖,也不愿成为敌人玩弄的工具,这才是赛德克人。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了彩虹桥,一群英勇的赛德克人骄傲的哼唱着山歌走向彼端。他们用身体赢得了灵魂。

也许是因为“特殊国情”的关系,反侵略战争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早期的《地道战》和香港的《十月围城》等,

但几乎没有一部电影能和《赛德克.巴莱》相比,它不同于《十月围城》主要突出小人物的牺牲精神,和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而是以一个部落的兴衰灭亡折射出台湾,他们被迫割让,被迫接受着敌人的奴化教育,被迫着做一切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也曾反抗过,斗争过,压榨过。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才洗清了百年的奇耻大辱,只希望一切灾难都已经过去,台湾这个受尽惊吓与折磨的孩子应该好好歇歇,选择自己的道路。

对于这样一部真诚、真实又震撼人心的作品,任何言语在它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电影院,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听,赛德克人又唱起了熟悉的歌谣:“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结语:只有真正的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民主! 中国人最可怕的是现在已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看完这部电影,我欣喜居然也有屠杀小日本场景——震惊了,了解宝岛台湾的人文历史,明白出草的来龙去脉。

更为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赛德克巴莱致敬。

敬礼,礼毕!

上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二染色体下一篇:安全之星评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