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同居经济学思考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我国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了违反的责任,但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等现象屡禁不绝。文章就此问题作出研究,从婚姻的社会及经济功效着手,分析《婚姻法》中对一夫一妻制度规定的不足之处,试探讨其修改进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未婚同居经济学思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未婚同居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1:

理性看待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法定年龄的修改

【摘要】本文就当前我国《婚姻法》是否应修改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作了简单的梳理,从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言论中,笔者得出我国《婚姻法》现在规定的结婚年龄确实有些高,所以从顺应时代潮流,维护多数人权利出发,降低结婚的法定年龄标准,是大势所趋,也是促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婚姻法;结婚年龄;修改引语: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认为应该修改《婚姻法》关于“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一场社会、舆论的大讨论。主要有反对者和支持者两种观点。

笔者经过梳理,反对者主要有以下理由:

1如果降低到18岁,婚姻稳定性就会存在问题

按说18岁已经成人。但加入,7岁入学,受完12年高中之前的教育,平均年龄19岁。18岁结婚,意味着高二的学生都可以结婚,这岂能不让人纠结?另外,80后人群中,离婚现象增多,也让我们忧心:18岁结婚,婚后的婚姻稳定性如何,会不会导致离婚率的进一步上升,引来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

2如果降低到18岁,就会退回“童养媳”时代

为什么“剩男剩女”现象近几年出現并不断增多呢?关键是与个人认知、人生观、婚姻观有关,也与房价、物价有关,还与其他一些社会问题有关,不能归罪于“法定婚龄”。如果真从保护妇女身心健康的角度,20周岁结婚的“法定婚龄”无疑是适宜的。“孩子成为妻子”、“孩子抱孩子”的惨痛,在解放前的“童养媳”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难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退回“童养媳”时代?

3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没有社会基础

有人认为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调查?征求了多少女孩子的意见?走访了多少家长?没有广泛的民意支持?这些根本上说就是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没有社会基础。

但是笔者通过仔细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觉得现行《婚姻法》关于结婚法定年龄的规定确实有些高。理由如下:

3.1从大多数国家、地区的法定结婚年龄看,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确实有点偏高。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法定结婚年龄如下:伊朗法定结婚年龄9岁;荷兰法定结婚年龄12岁;俄罗斯法定结婚年龄14岁;法国法定结婚年龄15岁;菲律宾法定结婚年龄16岁;韩国法定结婚年龄16岁;日本男18岁、女16岁;巴西16岁;中国香港16岁;中国台湾16岁;美国各州不一。对比我国《婚姻法》“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确实有点偏高。

3.2法定结婚年龄降低是为了保护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反对者的理由是7岁上小学、13岁初中、16岁高中、19岁上大学、大学毕业22岁,怎么能在18岁结婚呢?婚姻是一种责任,18岁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会让房价继续飙升,影响计划生育等。这些理由,其实并不是理由,只是对黄细花代表观点的误读。黄细花观点很明确,针对农村早婚现象。降低法定婚龄,有利于保护普遍存在低龄事实婚姻一族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就是《婚姻法》修改18岁于法定结婚年龄,并不是18岁就必须结婚,你有选择结婚的自由,18岁可结婚,30岁也行,只是年龄范围宽度大了,更年轻,你要读大学,可到22岁后结婚,你要读博士可到27岁后结婚。你们什么时候结婚,结不结婚都无所谓,人家保护的是“低龄事实婚姻”。我们不该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法定婚龄,如果多些穷人经济学,或许就能够理解法定婚龄降至18周岁的真正“善意”,相反降低法定结婚年龄也并影响某些人按部就班的读书上学,因为选择结婚时间是你的自由,法定婚龄降至18周岁也并不意味着你到18周岁或读书期间就应该结婚。这样法定婚龄降至18周岁既能保护一部分人的的合法权益,也不侵犯某些人的合法自由,何乐而不为了。

3.3法定婚龄的降低是保障人权的体现。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8岁法律上算是成年人了,为什么不给他们结婚的权力?笔者觉得农村青年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而大多农村孩子只读了初中。资料显示,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4.2亿人。也是说大部分农村青年16岁就走上了社会,外出打工。在笔者的家乡,姑娘超过22岁就难以嫁出去,一般在18岁之前,姑娘几乎都订了亲,有的按农村风俗结了婚,有的带子结婚,只是等到法定年龄一到,到婚姻机关补办登记手续,拿结婚证书。从笔者到多个地方调查的适龄学童来看,适龄学童比10年前大都减少了一半,这说明农村人口不但没有增长,而是在减少。18岁结婚不会影响计划生育,而是有利于优生优育。

3.4降低法定婚龄有利于优生优育。农村青年大多能早成家早当家,承担起家庭责任,这有利于乡村和谐。如果你去乡村就能发现,那些早结婚的年轻父母孩子健壮,且聪明伶俐。在18至22岁生的孩子应该是质量最高的。而且由于法定婚龄的延迟,导致育龄不断延迟。目前,中国平均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29岁之间,年龄推迟趋势非常明显,最终导致高危妊娠比例增加。因此,降低法定婚龄和生育年龄,有利于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优生优育。

3.5如果法定婚龄高低其实并不要紧,那我们为什么不为保护一部分人的权益而降低一下法定婚龄呢?有些人说,婚龄多少其实并不紧要,一个事实是,很多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都比国内低,但未婚同居等现象却普遍存在。因而,即便调低了这一年龄,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剩男剩女”、高龄产妇、未婚同居等现象,除了现实的原因外,更与人的观念转变有关,笔者觉得降低法定婚龄更是理性之举。

4总结

在支持者和反对者激烈的思想碰撞背后,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和分析当前我国《婚姻法》的法定结婚年龄,正是由于我国法定结婚年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才会导致人大代表的建议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因此,修改《婚姻法》,将法定结婚年龄降低,是正视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尊重公民的权利的需要,也是更好的完善我国法律的需要。

作者:艾金鹏

未婚同居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2:

试析一夫一妻制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

[摘 要]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我国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并规定了违反的责任,但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等现象屡禁不绝。文章就此问题作出研究,从婚姻的社会及经济功效着手,分析《婚姻法》中对一夫一妻制度规定的不足之处,试探讨其修改进路。

[关键词]婚姻法;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

我国2001年《婚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我国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婚姻家庭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考验。在一些地方“包二奶”、养情人、纳妾、未婚同居等现象不断增多,我国一夫一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并且导致家庭危机甚至恶性事件发生,影响社会安定。新《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就规定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包二奶”、养情人、重婚纳妾等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予以遏止和处罚。在司法解释中还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作了确认规定。①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夫妻间有互相忠诚尊重的义务,还规定因重婚、婚外情导致离婚的夫妻中无过错一方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以此惩罚有过错一方。探究其原因,既然法律明令禁止都未见成效,那是否一夫一妻制也有其不尽合理之处?抑或当前的经济和制度并未能提供一夫一妻所需的保障?

一、婚姻的主要功能探讨

毛主席曾将《婚姻法》和《宪法》相提并论,认为社会生活仅有这两部根本大法。对于如此大事,基督教神学认为婚姻是人与其灵魂的另一半的结合,西方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一夫一妻是亘古不变的婚姻家庭形式。但自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首次提出了家庭史的略图”以来,学界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婚姻做出新的思考,给出繁多而精妙的论述,如人类学发现了各民族有其运行良好且风格各异的婚姻制度。生物学认为持久的异性爱关系是建立在先天遗传的肉体和心理的需要上的。社会学则认为婚姻是组成从生理上和文化上哺乳下一代的基本单位的必要手段。经济学认为选择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主要是根据家庭经济现状及长远发展而决定。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对一个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社会生活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婚姻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有必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量。法经济学逐渐成熟并成为一个热门的交叉学科,在对婚姻法的研究方面也作出过不少有见地的解说,在一夫一妻制的研究中引入并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是很有益处的。

二、一夫一妻制需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一夫一妻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但私有制本身的财富分配不均的必然性与一夫一妻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我国现在出现“包二奶”、养情人、小三的情况的极大多数是官员或富裕阶层的男性,这种现象虽普遍但并非任何人都会出现,因此不宜从道德角度抨击而应找其经济原因,甘愿当小三或情妇的女性往往处于取得物质利益的考虑多于纯粹的爱慕,而房价高企、贫富悬殊等原因也在消灭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可能性。

现代意义的一夫一妻是舶来品,其构建没有其他相辅相成的文化和制度保障未必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社会生活。就目前我国法律的评价来说,《婚姻法》中一夫一妻是我国整个婚姻制度的基石,且法律严厉否定破坏一夫一妻的行为。但从新《婚姻法》实施状况来看,研究成果表明在这一方面收效甚微,没有迹象表明法律的修改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包二奶”、婚外情等现象有明显的阻吓遏制作用。这点可以在中国每年的离婚总量、离婚率和由婚外情导致的离婚仍然在上升这一事实得到佐证。据民政部门统计,1999年中国有120.2万对夫妻离婚,每千人口中有0.96个婚姻解体。2003年,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15.4万对。2004年,中国共办理了161.3万件离婚登记手续,比2003年增加了28.2万对,比前一年增长21.2%。②大多数夫妻并未能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婚姻法》的期望就目前来说是落空的,但这也许不是《婚姻法》本身的过错。

《婚姻法》第三条和第四十六条已为婚姻制度提供了框架,而第三十二条的离婚制度则提供了在违反一夫一妻制度时的救济。但正如前面提到,婚姻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其制度运行的不只是简单的几条规定而已,还有配套的大量安排是否到位。如最简单的婚房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房价一路飙升,高企的房价高速地拉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速的把大量工薪阶层排除在购房者的可能性人群之外,一般百姓对房屋的刚性需求无法满足之下更是凸显了手握大量房产的富裕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社会本身就不自由平等,婚姻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呢?

四、结语

婚姻看似只是两个人的结合,其实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真正稳定一夫一妻制度,应着实研究造成此问题的深层社会原因,只有解决这些症结所在才能为一夫一妻的落实提供必要的条件,《婚姻法》对婚姻的要求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教育资源要充足,在各方面落实人人平等没有特权阶级,没有性别歧视,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居民的养老减少子女过多考虑扶养父母的压力,等等。在思考一夫一妻所面临的挑战之时,正是要践行研究中国问题的理念,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注释]

①②《画皮》:《婚姻法》的潜文本解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肖霄,朱与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4-44

[3]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林葆先.中国婚姻法的伦理审视[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常国顺.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基础是爱情吗? [J].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1

[作者简介]曹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曹晗

未婚同居经济学思考论文 篇3:

农村打工青年“速婚”现象的思考

摘要:速婚是近年来在农村打工青年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婚姻形式。农村打工青年的速婚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婚姻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会影响速婚者们的婚姻质量,引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打工青年的婚姻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农村打工青年;速婚;婚姻质量

速婚是近年来农村打工青年婚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速婚者在极短的时间里认识并结婚、组成家庭,速度象闪电一样快,因此有人又称它为\"闪婚\"。

尽管人们认为婚姻应该慎重,但是,速婚现象已被一部分人所接纳并有蔓延之势。《中国青年报》公布的调查称,75%的公众听说过\"速婚\",34%的公众接受速婚形式,认为双方只要情投意合就可以迅速结婚。天津市民政部的一项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年轻人闪电式结婚的增长幅度已接近50%。不过,有半数(51%)人是不支持速婚的。他们认为婚姻必须经过慎重考虑。未经过慎重考虑的婚姻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由于情感的缺乏,婚姻的不融洽甚至离婚的现象较为普遍。上述天津市的调查显示,速婚者的婚姻从结婚到离婚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从一年到半年甚至一周的,更短者只有一天!笔者假期在湘西南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打工青年的婚姻状况十分堪忧。农村打工青年的速婚表现出独有的特点,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农村打工青年的婚姻状况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 农村速婚现象透视

笔者对湘西南某镇的16对在外打工青年所做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对待自己的婚姻大事时并不慎重,结婚前没有给自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未来的伴侣。从相识到结婚,一般不过半年,有的只有一两个月。他们的婚姻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进一步的调查后发现,速婚者有着以下一些特点。

1、速婚者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不高。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夫妻二人的文化程度或者都不高,或者呈一高一低梯度分布,即丈夫高-妻子低型和妻子略高-丈夫低型。他们中年龄最大者32岁,最小者20岁。夫妻双方结婚时的合计年龄在48--58岁之间,夫妻的年龄差距最大的有10岁。

2、夫妻以同乡为多,只有部分男性(4人)是娶回的外地打工妹。这些同乡夫妻的相识途径特别,主要经由地缘和血缘方式,通过节假日期间亲戚撮合或者媒人介绍。打工青年在过年、过节时回来,利用亲戚朋友聚会的机会,收集附近有关未婚青年的信息,由父母托人约时间见面、牵线搭桥。如果双方有好感、不反对的话,便可以订婚并进一步商讨结婚。娶外地打工妹者主要是由于业缘关系认识的,回乡是为了登记结婚。

3、结婚仪式较为简单,半新半旧。打工青年们回家通常只是在老板那里获得较短的假期。多数夫妻举办仪式时较为匆忙,一些夫妻婚后就要重返工作地上班。他们的结婚仪式说不上复杂。在结婚时,由男方向女方下聘礼,女方订做嫁妆,约请亲戚朋友喝喜酒。整个结婚从议定到举行,时间较短,仪式简单。娶外地打工妹者的婚姻仪式就更加简单了,有些几乎不办酒。

4、婚后满意度低,彼此难以融洽相处,少数有离婚意向。在问到他们\"是否经常彼此交流\"时,多数回答\"少\"或\"无法交流\";当问到\"对目前的对象满意吗\"时,多数回答不上来,或说\"不知道\"、\"一般般\";当问到\"是否会与对方交流\"时,近半数的回答\"会吧\",有些则说\"首先还是会出去挣钱,钱有了就都好了\",有些说,\"先分开一段会对彼此好些\",有些干脆说\"无法沟通\"。这些夫妇婚后并不打算马上生育孩子,也没有计划农家经常要做的一些事情,少数人流露出离婚意向。

二、 农村打工青年速婚现象的思考

1、 农村打工青年速婚的个人原因

首先,有些农村打工青年在个人认知上存在偏差。受城市速婚观念的影响,少部分农村打工青年把结婚看成一场游戏,把婚姻等同于性,对离婚也无所谓。受打工地环境未婚同居现象的影响,农村打工青年在外耳濡目染,对于婚姻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淡化、消失了,持\"性至上\"观念者大有人在。有些农村打工青年认为,情感可以在婚后慢慢培养,甚至认为没有情感夫妻生活照样可以过得好。有些打工青年则对婚姻存在某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认真付出,一定会得到对方的真爱和真情相待。还有些年轻人,结婚主要是让父母亲满意。

其次,有些个人缺乏道德。农村打工青年在外,孤单寂寞,不能坚持住自己的操守,降低自己择偶标准或者不负责任地与他人未婚同居。有些男子在家不好娶媳妇,便在外骗取外地打工妹的感情,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骗取对方的信任而未婚同居,\"生米煮成熟饭\",从而达到骗婚的目的。

第三,有些个人缺乏自主意识。外来打工妹尤其是年轻的女子,大多从农村来,文化层次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诱惑,有些打工妹因找不到工作或工作薪金低,为了找个依靠或通过婚姻来改变生活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有些农村打工青年在同居时故意不避孕而造成女方未婚先孕,在女方的催促下匆忙结婚。

2、 农村打工青年的速婚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首先,打工地缺乏交友环境和条件,择偶难。尽管农村打工青年在择偶上可能具有较农村封闭环境更为有利的条件,但在城市中受工作、交往、居住方式等客观限制及其作为城市边缘人的现状给其婚姻带来障碍。笔者所调查的速婚青年的打工地多数位于城市边缘,工作地条件艰苦,治安乱,人际关系复杂。他们一般不与陌生人交往。女性的主要集中地工厂,一般会围墙高筑,铁门紧闭,是所谓的\"安全岛\"。她们在享受安全保证的同时,情感也遭受了封闭。这种条件下的打工族近80%的打工妹表示要回到家乡寻找配偶。

其次,农村拉配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农村媒妁风气还未改变,在节假日里回家的青年们仍然会被亲戚朋友拉着去相亲,聚会成了相亲的机会和场所。一个青年往往要在一个假期里看几个对象,然后在看过的候选人中选择。若遇有双方不反对的,媒人就会努力说合并代为操办婚庆仪式,年轻人较少机会进一步了解和交流。

第三,年龄偏大,不得不结婚。受着农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的影响,农村打工青年长年在外,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面临来自父母的压力。青年自己看着同龄人出双入对、带着娃娃甜蜜地享受天伦之乐,心里也会不是滋味。父母的催促和亲戚朋友的介入就会加速他们选择对象、结婚的过程。

3、 择偶时的矛盾心态是农村外出打工青年普遍遇到的问题

农村打工青年在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矛盾心态。外出打工经历已经对农村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产生了影响。大部分打工青年进入城市后对婚姻爱情的期望值高了,但现实中找不到如意的,使得他们处于某种矛盾心理中。婚恋观念上的不定型也加剧了他们的矛盾心理。在恋爱自主性上,他们通常想自己选择恋人和决定自己的婚姻,但是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过感情经历者来说,常常难以作出恰当的选择;有些青年在父母和自己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会出现矛盾心理;在婚恋模式上,青年在自由恋爱时,不得不要找一个媒人象征性地介绍,否则担心会被笑话。自身的年龄也使他们产生心理矛盾。结婚前外出的农村打工青年的结婚年龄明显推后。但是,出生地婚姻年龄与工作地婚姻年龄的差距使得农村打工青年处于矛盾之中:在工作地对自己的年龄无所谓,到了出生地又觉得自己的年龄太大了,不知道怎么做好。

婚姻的质量决定夫妻双方婚后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婚姻关系的持续期。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高满意度,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由于农村打工青年在\"速婚\"时是在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形下进行的,主观上又忽视感情基础,择偶过程中的矛盾心态会被带到婚后生活中,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婚姻家庭生活。

4、农村打工青年的婚姻是个急需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外出务工夫妻产生矛盾导致家庭解体的现象大有上升的趋势。处于分割状态的家庭离婚的比例竟高达五成以上。缺乏感情基础而结合、平时较少的交流使得农村青年的婚姻犹如\"苦水婚姻\"、\"噩梦\",会引发家庭冷暴力和暴力。还有些异地婚姻者由于被欺骗而结婚,对配偶缺乏了解,大多数不幸福,在获得了对配偶的完全信息之后会选择外出、外逃甚至自杀。如何引导打工青年正确择偶、关注自身的感情生活、在组织家庭时多一些理性和自主,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关注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据数据显示,在外出打工者中,青年人占了大多数,35岁以下的外出农民工占到总数的88%。学术界对于农村打工青年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人口学等领域,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也主要关注外出打工者在城市的求职与工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与保障、城市社会适应、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对于外出打工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家庭问题则较少关注。在社会工作的层面上,目前对于农民工的帮助主要在于其就业培训、权益维护方面展开,较少组织有益于未婚大龄青年交友活动、较少有两地分居的农村青年的定期相聚,也没有解决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没有对于危机中的农民工婚姻的干预实践等等。

三、 结论与建议

1、青年农民工由于在打工地缺乏交友的机会和场所,择偶难,由于城市边缘人的身份以及对于外在世界的不信任感,他们很难在工作地交友、结婚;部分在外打工青年对于婚姻缺乏正确认识、有些人缺乏道德,使得目前农村青年速婚的现象较为普遍。

2、速婚青年的婚前内心存在严重的矛盾心理,婚姻往往缺乏感情基础,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婚姻。

3、加强农村打工青年的婚姻研究,找出目前影响农村打工青年婚姻的客观因素,从客观上消除社会环境对于青年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妨碍因素;提供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适当的交友场合,给予他们必要的婚姻辅导、增强其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感,为打工流动家庭提供适当的夫妻相聚条件等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可怕的“快速婚姻”》,《农民科技培训》2004年第1期。

[2]邱长福:《“打工婚姻”谁解其中味》,《警察天地》2003年第5期。

[3]许素霞:《速配婚姻噩梦,谁能许我一辈子的真爱?》,《西江月》2005年11期。

[4]《打工妹情感调查》,《小康生活》2005年第3期。

[5]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P325.

[7]广志、信焕、张晨:《离婚率高出城镇,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婚姻杀手》,《人民日报》,2004年9月17日。

[8]邹小燕:《关注农民工“半流动家庭”的婚姻》,《记者观察》2005年11期。

[9] 邓智平:《关于打工妹婚姻逆迁移的调查》,《南方人口》2004年3期.

[10] 李强:《当前我国城市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遇文

作者:欧阳林舟

上一篇: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集合3篇下一篇:百日行动工作总结(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