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发展,从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研究测绘工程文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占的地位,在了解测绘工程文化结构结构基础,需要进一步讲述测绘工程文化价值,要很好对于测绘工程文化教育进行分析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论文 篇1:

关于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工程观的界定、大工程观视野下的教育观以及我国工程教育现状,指出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以大工程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及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工程观;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近几年,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了大工程观指导下的“EDC-理工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对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有了一些思考。

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应以大工程观为指导

(一)大工程观是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1993年提出的关于工程教育的思想,大工程观是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总体要求,客观地指明了社会工程实践活动的大趋势。大工程观教育是重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是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辟的一条新路。

(二)大工程观指导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是时代的需要

人类对自然的发掘和利用造福了自我,却不幸地引发出许多危及后代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面对这些整体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解决。科学、技术、人文的融合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我们解决工程问题的法宝。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点日渐突出,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求理性地认识和合理改造自然,追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按这一理念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三)大工程觀是伴随工程教育实践产生的

美国工程教育经历工程经验到工程科学再到工程实践的发展历程,大工程观就是伴随这一历程而生成的指导工程教育的理论体系。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思想就是大工程观视野下的教育观。这种观点反映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同时也迎合了现代工程的实际需要。

(四)我国工程教育现状需要以大工程观为指导

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模式脱胎于前苏联的专业教育,该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存在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口径窄、工程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等弊端[1]。1996年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2],中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以“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标志着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上下共识。

我国大工程观意识培养方面刚刚起步,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最大化、最有效地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大工程”意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二、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

(一)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工科高校主要是面向基层和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必须应对工程全球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大工程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明确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具备优秀人格素养以及和谐工程理念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工程综合方法论和工程实践认识论来建构工程的现代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2.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工程观要求我们根据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指向来调整高等工程教育的宗旨、结构、体系、内容、方法。根据当前本科工程教育现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学科主义课程观向强调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转变;二是由单科技术教育向综合技术教育转变;三是由单纯技术教育向现代工程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四是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工程教育的四个转变必须由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来推进,而这一改革又必须以树立大工程观为先导,以整体设计为中心,改革才会深入。因此,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综合、和谐、理性进行整合。

3.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和时代性。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大工程观的关键,要按大工程观要求理清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工程师承担的是一种构建整体的任务,因此必须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需要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发展从分化走向了综合,新知识和新方法的产生更多出现在跨学科和学科交叉地带,这就对那种以学科来组织课程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因为工程不再被看成一个学科或专业,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大工程观角度,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科主义课程观,更多地强调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另外,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4.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理论与实践并行,实现理论与实践和谐发展。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工程知识的传授,但这种知识传授必须要有一个使学生亲身感受和内化的过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是随着工程背景逐年积累、工程意识逐步深化而提高的,工程能力只有课堂教学与工程训练、工程实践环节相互交替和不断深入,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升华和内化。

(二)按大工程观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不仅是工程最本质的属性,也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要求。大工程观是在“回归工程运动”背景下提出的,“回归工程运动”的本质是回归工程实践。所以,在工程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三)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按大工程观要求对学生加强人格素养培养

“素养”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现代工程师提出的人格要求,人格素养是履行好工程师职责的重要前提。所以,“素养”是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现代工程师提出的人格要求。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工程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具备优秀人格素养为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展现出修养、道德、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服务于社会,成为在才智和社会成就上的佼佼者。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目前,工程专业任课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偏重理论知识,大多都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实际工程开发,不了解工程思维的内在特征,缺少一定的工程经验,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3]。这不仅影响对工程教育改革的认识,也影响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在德国,一名工程大学的教师,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在达到了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最低年限后才能有资格申请,可见,工程背景对工程专业教师是多么重要。培养和引进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际开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使教师在教学之余能够有机会开展工程研发的工作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学习,更多地参与工业企业的设备改造和科技开发,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和工程研发能力。

三、工程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要注意形成共识

大工程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改革目标。因此,师生形成共识,是改革的前提条件。

(二)改革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结合

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通过课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结合。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实际课题研究,定期邀请企业领导、专家来校做报告,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种科技创新竞赛,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去,实际感受工程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的大工程观意识。

(三)改革要注意符合本专业实际

大工程观是科学理念,但按大工程观进行工程教育改革要具备许多条件,如教师素质、实验条件、实习条件等,要按大工程观要求逐步改善条件,根据专业实际逐步推进改革,不能照抄照搬,急躁冒进。但同时也要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改革。

大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我们只有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改革健康推进。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2]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多样化·宏观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1).

[3]付嫦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3).

作者简介:孙立民,理学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孙立民

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测绘工程文化育人策略

摘要:随着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发展,从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研究测绘工程文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占的地位,在了解测绘工程文化结构结构基础,需要进一步讲述测绘工程文化价值,要很好对于测绘工程文化教育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测绘工程;文化育人

一、“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概念

1、我国是一个工程大国,大工程观是对于传统工程教育存在问题反思,是培养当代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先进理念,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工程文化建设指引了前进方向,为测绘工程文化教育实施找到了一个很好切入点。大工程观教育思想能够很好把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结合的工程观念,大工程观不是工程复杂,而是指的是理论支持科学基础上,实现对于各个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同时走出工程科学知识本身范围。大工程观教育观是指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实际工程背景,要以工程技术为主要线索,着重工程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将工程教育、自然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互融合起来,实现现代工程教育观念丰富性。融合各类科学文化内涵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价值观精髓所在,综合发展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方法论,实践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认识论基础,素养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人格要求,首先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知识背景整体性融合,大工程观是哲学表述,最终目的是实现工程、综合、实践、责任和文化相互结合。

二、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对于测绘工程文化育人策略

1、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大,城市人口增加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城市开发力度也越来越广泛,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工程化大国,工业是支持国家重要力量,工程发展是判断国家综合实力硬件重要标准问题。在建设活动中测绘工程是非常重要环节,大型施工计划中,需要通过测绘工程来实现选址测绘,保证施工安全稳定,施工完成以后要进行测绘质量检测工作,测绘工程贯穿了整个工程前后,工程施工主要包括住宅楼、商业厂房和建筑物,同时还有公路和桥梁,通过对大工程观教育理念认识,可以很好分析测绘工程文化教育现状问题,通过测绘工程可以让建设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损耗,使得整个施工配置更好合理化,在整个建筑测绘工程中需要很好发展科学测绘工程观念。

2、大工程观的核心是工程系统学,在工程技术本身形成系统,和其他非技术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新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赋予新的内涵,具有非常高度工程价值和文化价值魅力,大工程观是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发展重要背景,主要为了满足工程本身、工程孕育成长创新需要,需要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将工程教育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互融合,是一种非常现代化教育观念。强调的是工程知识体系价值,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体现工程能力,强调工程单元设计管理能力和系统周围环境之间关系。

3、测绘工程文化主要指的就是工作者研究和实践传播群体,最终实现被认可和遵循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和文化理念,是整个工程文化发展中是一项非常具有多元化系统知识。在高等院校,测绘工程文化注重文化自身特点和学科发展特色,测绘工程文化是高校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理论知识体系,是一种被师生广为认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更是工程文化最核心知识,决定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及时规范,包括对于工程理念、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等等各个环节。

4、测绘工程文化教育是实施工程教育重要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要实现对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深厚认识,在工程教育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标准提高,注重人的外在因素,人才培养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渗透和融合过程,最终为了实现测绘工程文化良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可以分为单个维护,宏观维护、中观维护和微观维护,以测绘工程哲学教育观分析,现代教育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具体构建,主要活动对象就是对于测绘工程实现,研究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方式,可以看出工程师具备的文化素质和哲学智慧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

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测绘工程文化育人具体方式

1、文化是精神主旨,文化可以很好塑造人和培养人,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会形成非常固有心理理念和品质,测绘工程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中具有非常重要位置,是新时期培养高级工程师重要需要,落后的科学发展观需要及时提高工程人才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理念要非常先进,人才培养要注重教育观念转变,要真正体现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根本,实现与时俱进教育发展模式,运用测绘工程文化引领科学教育观念提高,测绘工程文化是在工程领域实现对于施加具体构建整体性改造过程,是关于工程活动最重要文化哲学思想,需要运用科学思想模式实现对于大工程观运用。在工程实践关节实现工程类专业教学重要环节,保障工程实践合理化,坚持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理论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动手能力。

2、用先进文化观念实现对于师生价值观提高,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工程文化育人策略中,要及时处理好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身关系,形成非常科学积极向上价值取向,还要遵循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工程文化传承活动,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内涵的高级专业工程人才。工程类学科专业注重建设工程文化内涵,在学生思想实践中渗透教育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于教師自身感悟能力提高,在工程环节实现对于人才培养,测绘课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核心地位,是学生心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核心载体,工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需要及时掌握知识实现测绘工程系统知识教育,这就需要学术性非常强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也就是复合型人才从事工程测绘中,同时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增加课程实现对于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综合性认识。注重测绘工程文化教学实践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好大工程观指导渗透,将工程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最终实现培养出良好复合型人才。注重人文社科层次教育、理论基础层次、工程基础层次、工程文化基础层次和综合素质训练层次推动,重视课堂教学和教育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综合性设计科学教育课件,在测绘工程教育活动中,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践模块、设计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课外活动模块,最终实现对于测绘工程文化育人策略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培養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测绘工程文化育人重要环节,要将学生自身所学知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非常良好验证,从而很好提高增加人文素质修养,做好科技活动实践教育,学科竞赛和职业技能提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实现学生多方核心新型教学观念深入学习。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中,实现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相互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相互衔接,努力形成课内外知识相互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科学、合理和完备实践教学体系提高。

参考文献:

[1]居里锴,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68-70;

[2]艾芫,李翠屏.试论大工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65-166;

[3]杨桂芳,蔡安江.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86-88.

作者:张翔

大工程观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工科院校学生骨干教育

摘 要:该文结合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探讨90后工科院校学生骨干的特点,对当前工科院校学生骨干在培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工程观下学生骨干培养途径的设想,以提升学生骨干的各项能力及素质,培养出满足当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

关键词:学生骨干 大工程观 培养内容

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与工科院校学生骨干

1.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在多年的研究实践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其赋予新的含义。闫广平认为:“大工程观教育是为了满足工程本身、工程孕育与成长和创新的需要,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融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1]”

1.2 学生骨干的界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骨干某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实质性的成分或部分,通常用来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按照团中央2009年下发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文件精神,本文将学生骨干定义为在学习、组织管理、文体等实践活动中积极活跃,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要指:(1)学生会及班级系统:校学生会干部、院学生会干部、班委;(2)团组织系统:校團委委员、院系团委委员、团支部委员;(3)党组织系统:学生党支部委员、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除上述三大体系外,学生骨干还活跃在各类社团组织中。

1.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学生骨干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骨干具备全面的素养。这其中包含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因此,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培养下,工科院校学生骨干应具有宽泛的知识体系和创新精神、执着的工程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和人文底蕴深厚、工作效率高超、善于沟通交际等非专业素养。其中专业素养中工程理念是先导,工程意识是动力,职业道德是主体,非专业素养方面人文修养是核心,人际环境是旨趣。

2 当前学生骨干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专业素养方面

知识面不全,当前一些工科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在专业学科设置上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此外,人文教育在当前工科院校中普遍缺失,导致学生以人文素质的低下为代价而换取专业知识的高积累。此种短视行为,最终使学生心理人格脆弱;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造成功利主义盛行,对物质条件极端追求。

实践能力不足,大工程观下,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但是一些工科院校在本科教育过于强调课本的理论学习,在学生实训环节时间少,经费安排不到位,缺乏实践基地。使学生对现实工程环境的接触和了解较少,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强,在一些工科院校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学校方面很多高校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同时未能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学生科技活动进行有机联系,导致创新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简单机械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学生方面,缺乏主体意识,习惯于被动的、机械式的回答、解决现有问题,缺少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缺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一项调查表明:有近41%的学生在升入毕业班后才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近80%的学生选择了考虑过,但没有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2%的学生从没想过要做生涯规划。通过这组数字清楚的表明,学生骨干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及规划较为淡薄。

2.2 非专业素养方面

人文素养缺失,许多工科院校学生骨干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分科教育,过早结束了人文课程教育,同时,进入学校后,由于专业课程设置过满,作业较多,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严重。

角色意识模糊,在学生骨干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骨干身份不符合、不适应的现象。有的学生骨干不能严于律己,甚至发生违反校规、考试作弊等现象;有的学生骨干不能很好的融入群众中,存在一定的心理优越感,甚至会发生与同学对立的情况;还有的学生骨干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原则性不强,思想认识水平与普通同学差异不大。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学生骨干的角色意识模糊,不能正确定位。学生骨干具有“学生”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正确的角色意识要求学生骨干既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工作中坚持原则,关键时刻站的出,又要站在普通学生的角度,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真正展现骨干的风貌。

政治素质有待提升,对于学生骨干,政治素质发挥着最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符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学生骨干就能从全局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素质主要来源于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包括自发的学习和专题培训。然而,调查中显示,有些学生骨干政治上缺乏理论学习,表现在他们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政治觉悟低,对国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热点问题不关心,入党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骨干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知道做学生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比较迷茫,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厌倦、浮躁、思想动摇等现象。此外,少数学生骨干不重视品德修养,生活作风不正,存在违反校规校纪,考试作弊等严重破坏学生骨干形象的行为。

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骨干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因为作为一名学生骨干,日常的工作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活动开展时,许多学生骨干更是要牺牲大量的学习时间来进行筹备和组织。然而,学生骨干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要在各方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习上当然也要成为佼佼者,因此,怎样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成为每个学生骨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一些学生骨干在学业上遇到困难,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威信,也会削减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当前的制度没有赋予学生骨干绝对的实权,因此,在处理棘手问题时,他们多数是凭借自身工作经验和个人魅力来应对,约束力不强,容易出现一些冲突及矛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骨干工作的信心缺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同学服务是学生骨干的职责,但是,部分90后学生骨干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差,有时党自己的某种私欲得不到满足时,便马上消沉,对工作开始应付。导致自己在同学中的威望降至最低。

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提升学生骨干综合素养的途径

3.1 提升专业素养教育方面

完善学生骨干知识架构,在“大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既要注重科学知识基础、工程技术基础,还要注重经济、管理、人文基础;既注重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领先,更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知识体系的连贯畅通,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中低年级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骨干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高年级可以开展专业实习等,让学生骨干对专业有清楚的认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工科院校应着重对学生骨干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创新意愿,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造性思维,使学生骨干创新意识内化到日常学习工作中。

加大对学生骨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与规划,不要掉入对生活迷茫的漩涡。高校应结合学生骨干自身实际特点,做到全程、全面指导学生骨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在学生中发挥示范效应。

3.2 非专业素养教育方面

提升学生骨干思想道德素质,在对学生骨干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全体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每年应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等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充分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利用。可以办好红色网站,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平台;逐层建立理论学习组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载体。同时,将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各级学生组织中推进政治理论的学习,實现以点带面、广泛辐射的效果。

提升学生骨干综合技能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骨干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调研能力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骨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从而提升学生骨干对社会的认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的工作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提升学生骨干人格魅力,学生骨干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在工作中应当学会尊重别人,特别是在与广大同学的交往中,不能感到自己高人一等,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正确面对个人的利益得失,才能无怨无悔地为集体和同学服务,用踏实的工作赢得同学的尊重,实现个人价值。同时,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培养良好口才,成为同学们信赖并乐于交往的朋友。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5-4(1).

[2]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 孙明,朱洵.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84-87.

[4] 王建平,金文.高校学生骨干培养中的目标激励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03(7).

作者:桂锦峰

推荐阅读:

上一篇:企业会计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技术咨询合同(精选2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