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大课题。浙江省宁海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就中职学校“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必须从培养继承人入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 篇1:

硖石灯彩 “绝唱”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古老、最鲜活的集体记忆,凝聚着民族的创造与光芒。它向人们展示历史长河中生命的细节,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并由此抵达千百年文明来源的深处。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它又是如此的脆弱,犹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则将流失于指缝,因而每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都成了它们所属领域的“千古绝唱”,海宁市的“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如何让“绝唱”不绝,保护和传承好对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通过“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推行非遗进课堂使非遗传承由个体向群体转变和跨区融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等措施,使融针刺、绘画、刀刻技艺于一身的世界独有的“硖石灯彩”非遗技艺得到保护、传承乃至发扬光大。

建立“工作室” 打造校园非遗基地

近日,记者来到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走进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非遗会客厅”。工作室负责人,浙江省特级教师、国遗项目(硖石灯彩)嘉兴市代表性传承人、海宁市硖石灯彩研究会会长寿斌杰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通过寿斌杰介绍,记者得知,硖石灯彩最早产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硖石灯彩就已经誉满江南,其制作工艺独特,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玲珑剔透,经千百年锤炼,已经成为集声、光、电、书、篆、画、建筑等多种艺术之大成的传统手工艺品。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海宁市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2002年,海宁以硖石灯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硖石灯彩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保护与传承硖石灯彩非遗文化,成了摆在海宁市尤其是作为传播与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保护与传承好非遗文化,首先必须要有一块阵地,一个平台,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让师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硖石灯彩非遗文化,从而使之得到保护与传承。于是,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在成功创建了“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基础上,2017年创建了浙江省“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胡金龙,国务院认定的硖石灯彩非遗文化传承人,从艺多年来对硖石灯彩传统制作技艺有很深的造诣,其精湛的作品在国内灯彩界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校园里打造了这个 “非遗会客厅”。会客厅里有个可容纳几十人的“灯彩研习工作坊”,硖石灯彩技能大师胡金龙会经常来到这间“工作坊”,向师生们讲授硖石灯彩非遗文化并亲自传授硖石灯彩制作技艺。

平日里,学校还充分利用这间“工作坊”,通过知识问答、图片品味、实物鉴赏、动手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实物展示和技艺展示的形式,增加师生们对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非遗”种子,点亮了他们心中那盏“非遗文化”的心灯。尤其是通过这块阵地和技能大师的“传帮带”,专业教师得到了锻炼,教育教学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先后涌现出了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市级名师等名优教师,教师多篇论文在全国及省级核心刊物发表。工作室成员沈恬开发的非遗衍生品获得了2018年嘉兴市“老味新生”非遗IP设计大赛大奖。工作室成员,也是从工作室毕业走上灯彩制作岗位的费志涛,近年来作品屡次获得全国、浙江省大奖。

除此以外,学校还充分发挥“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纽带作用,构建起了文化部门、灯彩研究会、灯彩企业、大师工作室、大师共同参与的“五体联盟”,并借力“五体联盟”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会客厅”的升级改造和两家校外非遗职业体验中心的打造,工作室集合多位专家完成了《硖石灯彩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硖石灯彩人才培养标准》《硖石灯彩学徒培养标准》的论证与修订,组建了硖石灯彩产品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了《茶壶灯》《红船针刺镜框》等新品,使硖石灯彩这一古老艺术得以推陈出新,生机勃发。

非遗进课堂 变个体向群体传承

硖石灯彩这一古老艺术,尽管像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但硖石灯彩这门民间独特的制作技艺,历史上多为家族传承,而且传男不传女。过于狭窄的传承方式,极容易造成技艺的断层甚至流失。现在拥有不等于永久留存,现在“活着”不等于“长生不老”,因此传承才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最好方式,而非遗文化从个体传承转向众群传承,更是避免非遗文化灭绝的最有力保障。毫无疑问,像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这样开办非遗文化特色专业,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培植起更为广泛、更为肥沃的非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为了把硖石灯彩制作技艺打造成学校的特色专业,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将非遗文化兴趣班的招生范围,从原先的工艺美术专业扩展到全校,只要是对硖石灯彩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选择性课程体系,来选择这门课程。同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现代学徒制,通过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密切合作,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并组成“大师+非遗传承人+行业能手+老师+学生”的教学团队,采用“大师傅”带“小师傅”、“小师傅”带新生的方式,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活态传承教学,尤其是紧密依托“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让学生在学习灯彩技艺的同时,领略大师制作技艺的风采和制作精品的风韵,以增强学生对硖石灯彩非遺文化的兴趣和对硖石灯彩绝妙技艺的追求。

此外,学校还专门编写了针对性、趣味性很强的《硖石灯彩》校本教材,并开设了硖石灯彩微课教学,实现更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简单方便学习的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视频“体验包”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学校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硖石灯彩制作体验与竞赛活动。由此,学生们学习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气氛日益浓厚,制作技艺迅速提高,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成了传承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学有所成并渐成名师的2009届毕业生费志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费志涛2007年进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工艺美术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就在硖石灯彩工作室学习,学习硖石灯彩制作技艺,毕业后又跟随胡金龙、孙杰两位大师继续学习灯彩制作。随着费志涛硖石灯彩制作技艺的不断成熟以及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他创作的《玲珑塔灯》《乘风破浪》《九龙壁灯》等许多硖石灯彩作品,在市、省、国家级工艺美术竞赛中屡屡获奖,2016年,费志涛入选了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新峰计划”,被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而费志涛却常说,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既要感谢学校这个硖石灯彩工作室,更要感谢长期关注和支持他的工作室的老师们。

通过工作室建设,非遗传承教学成果不断显现,在培养硖石灯彩青年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加突显,2018年成功申报“浙江省中职优势特色专业(国遗灯彩)”及 “浙江省中小学优秀创新实验室”。

跨区大融合 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是以人为主体的传承,它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流变性。这使得一些人把非遗资源看成是自身独享的文化资源而产生排他性,很容易让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局限在当地的“一亩三分地”上。因此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要树立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有意识地去打破区域限制,跳出自身狭小空间,加强跨区域传播、交流与合作,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之中。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充分发挥“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通过采取非遗进社区、回民间,跨校跨区跨省甚至走出国门交流与合作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了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衍繁传承作用。

在“非遗会客厅”茶室的案几上,记者看到寿斌杰老师的工作记事本,密密麻麻记载着“胡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日程安排,仅2018年这一年,成员们在大师的引领下,进社区、跨学校作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演讲和现场制作,就有50多场次,参加全国非遗文化交流会和非遗作品展览会也有10多场次。另外,工作室每年应邀参加台湾地区南投县的“元宵节灯会”。在2019年2月21~25日的“南投灯会”上,胡金龙大师带去的硖石灯彩《钱塘塔影》组灯系列,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世界各地游客的高度赞赏。以灯为媒,不仅扩大了硖石灯彩的影响,也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这是工作室肩负着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崇高历史使命。

为了更大范围地扩大硖石灯彩的影响,工作室还常态化组团,漂洋过海远到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进行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9年2月14日,当制作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硖石灯彩制品,亮相地球南半球第一大城市“风帆之都”奥克兰的“新西兰灯会”时,当地市民惊诧不已,感叹道“哇!这么漂亮,这是灯吗?”随着硖石灯彩影响面的扩大,山东、江苏、湖南、四川、新疆等20多个省先后来到工作室参观学习,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师生也先后到此实地观摩,并派遣学生“留学”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对硖石灯彩制作技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制作体验。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为了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多年来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还让硖石灯彩特色专业美工班的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作品,参加海宁市每年举办的“元宵节灯会”。在被誉为“江南第一灯市”的夜色下,水面倒映着亭台楼阁,各色绚丽灯彩点缀其间,宛若仙境。采莲船灯、元宝灯、走马灯、花篮灯……让人目不暇接。每当举办灯会,海宁及周边县市的百姓都会前来观看,更有杭州、上海市民乘车前来赏灯,观灯群众可达数万之众。倍感兴奋的学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充分感受到了硖石灯彩非遗文化所蕴藏的无穷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从而更加坚定了保护与传承硖石灯彩非遗文化的信心,也更加热爱硖石灯彩非遗文化这门技艺。

非遗文化不但是古代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群众文化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要面向更大范围、更多人群的传播与传承。为此,我们要全力保护与传承像硖石灯彩这样丰富而深厚的非遗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肩负起新时代所賦予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作者:孙支惠 沈恬

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 篇2:

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摘 要: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大课题。浙江省宁海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就中职学校“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必须从培养继承人入手。中等职业学校顺应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是中职学校本身专业细分和服务社会的需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关键词: 中职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教学基地

一、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历史的追溯

海宁素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三绝闻名遐迩,其中硖石灯彩是海宁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僖宗年间就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硖石灯彩重在“彩”,运用绘、拗、扎、结、糊、裱、刻、针八大技法,制作精细、形象逼真、形状各异、惟妙惟肖,具有玲珑剔透的传神之感。2000年,海宁市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2002年,海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2006年,海宁硖石灯彩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8年海宁市被列为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硖石灯彩)。

2.保存的现状

海宁市硖石灯彩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严峻形势。专职从业人员不足,且青黄不接。因此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是非遗保护的迫切需要。

3.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西方一些国家在全世界推行文化“单边主义”,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传承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传承文化的需要

以“传承和发扬”为目标,传承教学是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文化进行办学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硖石灯彩这一古老的技艺深深根植于这方水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做好这门技艺的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和发扬。

2.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园是令人向往的求知场所,更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精神价值的体现,更体现了强大的育人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也是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工艺美术专业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

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是工美专业紧紧契合当地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是服务于社会文化的体现。充分发挥基地设施设备的作用,更好地传承技艺,延续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实现专业和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只有如此,工美专业才能有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前景。

三、创建硖石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可行性

1.传承人的培养

目前宁海市仅有的几位传承人都年事已高,要传承技艺只能通过培养传承人来实现,所以传承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挖掘年轻的传承人。中职学校工美专业的学生有美术基础,动手和理解能力也较强,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学生进行硖石灯彩的传承教学是培养传承人的最佳途径。

2.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

整理和挖掘硖石灯彩的制作技艺,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灯彩校本教材。以小班化的师徒形式开展传承教学,实现手口相传。教学模式要规范化:首先在基础课教学中,注重传授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硖石灯彩历史发展、文化特征、技术特点等知识内容。传承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工美专业学生在高一阶段普及灯彩知识,了解灯彩制作技艺。第二阶段广泛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吸收进入传承教学基地进行学习,逐步掌握灯彩“八字”制作技法。第三阶段在前两年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夯实制作技法,进行综合制作,最终达到传承硖石灯彩的目的。

3.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创建与运作

校企联合,内外基地互为支撑。与硖石灯彩专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基地的延伸和补充。组织师生定期地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学生掌握灯彩制作要求,体验职业情境,锻炼职业能力。同时,学生的就业渠道也进一步拓宽,优秀的毕业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与省级传承人签订师徒结对协议。

四、硖石灯彩的传承原则

1.还原地方非遗特色原则

硖石灯彩属于海宁特色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必须以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和还原传统手工技法为原则。材料和形式上可以大胆创新,但是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技法绝对不能轻易舍弃。

2.契合学校文化底蕴原则

硖石灯彩是一门综合性的工艺品制作手艺。它涉及书法、绘画、计算、机械、电子技术、装裱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蕴藏着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学校本身已有的文化底蕴,使之能与硖石灯彩完美地契合。

3.结合专业建设应用原则

依托工美专业,与工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挖掘和培养硖石灯彩传承人。本校工美专业有着二十几年的专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基地的建设是该专业的又一次专业细分和拓展。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传承和发扬海宁硖石灯彩”为基地建设的宗旨,这与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原则是一致的。

五、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要求

1.专业师资建设与传承人培养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底蕴。工艺美术专业20多年的办学经验塑造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为传承教学基地的创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均加入海宁市灯彩研究会,并拜硖石灯彩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为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使专业教师尽快成为市级传承人。

2.设施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加大设施设备的投入。建成500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的传承教学基地,建成并完善灯彩工作室、灯彩专用实训室、陈列室等相关配套场室。新添计算机、教学投影仪、刻制、拗彩、绘画、糊裱等专业设备。确立专业带头人,严格按照实训基地7S规范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3.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建设

加深校企合作,承接灯彩产品生产。加大传承教学基地的研发力度,按规划逐步增加基地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基地影响力。逐步把灯彩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上规模、上层次的产、学、研一体的一流实训基地。

六、硖石灯彩传承教学基地创建的实施步骤

1.制定发展规划纲要

(1)2012年,完善传承基地基础建设。教学基地场地面积由现在的50平方米增加到100平方米以上,学生实训工位由20个扩大到50个,每年进行海宁硖石灯彩传承人培养超过50人次,同时还可对外实施培训。

(2)2013年,形成产、教、研一体化教学。可对外承接生产、加工硖石灯彩。培养1至2名教师成为市级传承人。扩大灯彩对外交流,提升知名度。

(3)2015年,产、教、研一体化教学具有一定规模。教学基地场地面积增加到200平方米以上,配套建设500平方米的灯彩展示馆。学生实训工位由50个扩大到150个,继续完善教学基地设施设备建设,每年能进行海宁硖石灯彩传承人培养200人次。

2.建立常态化教学机制

(1)教学形成特色化。采用本校教师和外聘专家结合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特聘国家级和省级灯彩传承人进基地授课,使学生真正把硖石灯彩的技术学到手。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极大地提高了传承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使得传承教学进一步规范有效,同时也带动本校专业教师的迅速成长,形成了特色化教学。

(2)教材开发规范化。创建传承教学基地,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硖石灯彩的工艺性,把硖石灯彩的“八字”技法从易到难,科学规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成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完全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硖石灯彩制作的步骤。

(3)展示交流多样化。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请进来就是让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来校参观,让他们都进入到我们的灯彩展览室和传承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查看。另外,基地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还不定期组织学生的作品在校内外进行展示,此举一方面提高了灯彩工作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向社会展示了我们丰硕的传承成果。

3.教师培养制度化

(1)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灯彩制作制度化。结合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化”建设的要求,灯彩专业教师积极深入灯彩企业学习。学习形式由中短期组成,中期培训即每年暑假教师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拜师学习;短期就是每2个月利用周末到校外实训基地见习一天。

(2)专业创作。加强专业教师灯彩创作,并形成制度化。所有灯彩专业教师都被吸收加入市文联硖石灯彩研究会,除了平时参加研究会活动外,要求必须参加研究会每年一次的创作比赛,鼓励教师参加除此以外的各种灯彩创作交流比赛。通过创作比赛,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提升传承教学基地的影响力。

(3)考核评价。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教学)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和专(兼)职学徒考核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传承教学基地考核评价机制。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校领导组成的考评小组,根据考核评分细则,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对传承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考核采取查看台账资料和观看现场表演或制作的方式进行。最终根据考核结果按年度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建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之硖石灯彩[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2]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寿斌杰

硖石灯彩文化艺术论文 篇3:

“非遗”传承人保护直面面临的问题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是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对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是重中之重。目前,政府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都非常支持。

随着民间艺人年龄的增长,很多较少有人从事行业的老艺人步入了花甲之年,这些老艺人时常会担心自己终生从事的艺术就要失传;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要非常重视这种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个人经济生活拮据的民间艺人在给予经济上帮助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一种观念,形成一种氛围,让更多的人来从事或者喜欢这些文化财富,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就行指引,要培养更多的“文化粉丝”;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熟悉并喜欢我国的经典优秀文化艺术,把这些青少年们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而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正在急剧势微。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依靠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口授身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展延续,代代相传。这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

但是,这些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恰如遗金散珠,逝花流水,存亡不知,心中无数,特别是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急剧势微,甚至已经失传或者消亡。

存在于温州永嘉一带的菇民戏,如今只有寥寥几人还会演唱,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台州乱弹,仅有的一个剧团已停演多年。

“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始于武肃盛于宋,相沿至今千百年”的海宁硖石灯彩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年近50的胡金龙从事灯彩工艺已经有23年,如今是硖石灯彩的领头人。制作灯彩这活儿精细,主要靠手工,年轻人不愿学,令胡金龙失望的是,儿子就未承父业,不学灯彩学了电脑。为培养接班人,老胡从1998年开始,在职业高中开办灯彩工艺美术班,可办了4年,培养了70多名毕业生,最终仅留下1人。

面对不断流失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有学者认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二、民间手工技艺家收徒难

人类是文化的使用者和接受者,我国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们手把手的传授,然而对这些老艺术家来说,要找到心满意足的接班人,还是破费周折的,传承人不仅要有艺术的天分还需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来讲,他们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估算的。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有不少民间艺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无比巨大的损失。

眼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导致很多传统工艺难以生存。比如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荣宝斋木板水印,现在只能作为一种特色的纯手工技艺保存着,但不可能依靠它去盈利,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授身传来传承,但是要挑选一门传统工艺的优秀传承人,条件非常严格,其中最主要是有责任感,因为民间手工技艺的利润低、工艺复杂,不能因为不赚钱就半途而废。这也是目前“收徒难”的主要原因。

三、困难传承人机制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传承人保护机制还面临三大问题的困扰,而这也正是传承人机制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由于“文化粉丝”的缺乏,造成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仍停滞在浅表状态,群众热情不能调动起来,下一代孩子业已形成的审美娱乐化崇拜和感官刺激崇拜以及西化痕迹,要想得到适当纠正,难度就非常大,由此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

第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继人。很多传承人他们并不在意政府给自己多少补贴,而是在意自己的技艺由谁来接。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技艺。

其次,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缺少一个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给钱,还要营造好的氛围。大熊猫只有在有竹子有水的地方才能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样。要引导大家形成比较好的乡土文化氛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下去。

第三,明确传承人的身份定义。如何确立和培养传承人?现在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我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要靠悟性和口传身授,可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传承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玉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J].文化学刊,2011,(01).

[2]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

[3]汤凌燕,柳建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法律思考——以福建省为主要分析对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周安平,龍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J].知识产权,2010,(05).

作者:陆文红

推荐阅读:

上一篇:项目实施情况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新型材料(精选2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