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频繁互动与发展,又为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可以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特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多传感器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多传感器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篇1:

智慧城市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建设智慧城市浪潮,为解决城市规模过大、资源匮乏等城市通病提供了契机,同时,智慧城市发展的着眼点也由原来狭义的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城市转变为广义的倡导建立系统协同生态智慧城市体系上来。这一过程中,智慧城市作为整体系统,在获得自身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智慧城市 政府管理创新 城市治理 管理思维

智慧城市为人所熟知主要是IBM公司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振兴经济而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其又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以实现城市的繁荣、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但这并不是“智慧城市”的真正起点,在此之前,美国学者鲍里尔(Bollier)在1998年出版的《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一书中,提出智慧的城市规划思想,倡导以整体思维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从规划到建设以及长期治理,都要采用包含利用新技术治理、引导城市系统发展等在内的新理念,并得到了美国波特兰市的实践支持和联邦政府的关注。由此看,在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中,其内核已经蕴含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的路网、资源以及建筑、医疗等公共服务进行整合的思想,突显出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系统的巨大的社会价值,因其有能力解决当时的城市发展无序、资源紧张等治理难题,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推崇。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智慧城市的概念没有提出以前,城市信息化与治理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也因其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且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政府强大的整合资源能力成为主导力量。从最早的“三金工程”,到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自2005年起,我国政府先后确立了包括深圳、成都、烟台等城市在内的三批共51个中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试点城市(区)。各城区或以老城改造,或以新城规划的方式,进行光纤铺设、扩充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等信息化基础建设来提高城市的信息联接效率和信息处理能力。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强调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大力加强信息基础建设的必要性。可以说无论是无线城市、数字城市、还是智能城市智慧城市,信息基础建设整合都是一项硬性指标。

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初级信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政府主导外,如果想继续发展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研究报告,智慧城市的整体市值2016年预计将达到10234亿美元。巨大的市场吸引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积极投入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市场,从软件开发到系统集成,进一步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各项科技支持。近年来,我国已经尝试建立多个政府与企业的产业联盟在智慧城市信息综合应用领域开展合作。2013年10月,中国第四个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级联盟—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成立,这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商会等一百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在工信部的领导支持下发起并成立的。在这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建立密集信息网络、提高信息联接速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可以系统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政府管理提供各种创新平台。

信息基础设施联合应用。硬件与软件的支持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实时的基础设施应用当中,数据信息类型千差万别,信息格式信息格式多种多样,简单数据处理将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发展多样化的需求。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发展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实现智慧感知、多方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可能。在这种情形之下,以众包、众智为特点的信息平台联合应用,可以让城市居民自己有针对地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北京市“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借鉴苹果App Store、欧洲Living Lab等创新2.0模式,以多渠道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提供一个充分及广泛参与的平台,最终提升公众的参与及协作发挥大众的力量实现创新活动,这实际上也是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度开发,使智能城市发展更加人性化。

智慧城市发展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杰出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把公共服务功能摆在城市功能的重要位置,要想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平台,就需要把信息科技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环境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以整合,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据2012年《社会蓝皮书》测算,中国的城镇化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包括23座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面对这样庞大的城市规模,在还没有找到可替代能源的前提下,聚集人口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十分惊人,所需要的服务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在传统治理过程当中,这种需求往往会以人工办事的方法解决,一方面,人工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一件事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好。而信息化社会管理平台的建立,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平台,可以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又节约办事成本,如在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推行的“一站式”“一网式”“一卡式”政府公共服务中,都包含着把个人信息与个人所需各项服务联合到一起的内容,这种基于民众真正需求的服务平台,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建立有前馈功能的预报系统。对于现代城市来说,随着人口及城市规模的扩大,突发公共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也在增加,社会犯罪率增高风险进一步加大。以往城市构建的信息网,如依靠大小小的联网摄像头,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已经可以做到实时记录以备查验分析,但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来说,仅在问题出现后去分析问题远远不如防患于未然。现代城市可以利用遥感、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网等无线网络技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通过风险模型计算,建立重大事件预防机制,为人们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如北京市交通部门在比较大的节日前就会依照天气情况、节日出行特点、道路施工及限行尾号对交通拥堵情况进行预测,做出及时调整,通过短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向外发布,降低出行拥堵系数,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此外,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一旦爆发烈性流行疾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智慧城市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个城市管理部门的协作大系统,在流行疾病爆发初期,可以根据各个医院的就诊数据以及交通、天气等情况预测出是否会爆发某种流行疾病,推出类似谷歌流感趋势那样的网络平台服务,从而赢得时间、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这种由智慧城市发展而带来的政府管理创新,可以在城市管理中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现代城市智慧化、人性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立可进行数据整合分析的“城市云”。某种角度上说,信息数据皆有使用和挖掘利用价值,可以看作为一种财富,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云平台也可以依靠着移动互联网以及先进的通信技术,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及与民众需要的一些服务连接起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社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如无锡市政府在2011年成立的云计算中心,就是为服务政府企业和市民而建立的一套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在应对环境污染中,通过传感器、物联网、了解太湖水域水况以及垃圾焚烧场、汽车尾气等等与之相关的环境数据,再由计算中心,对这些传输到“无锡城市云”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得出一套有效解决方案。这种“城市云”就是依靠信息技术,以及辖区内的各项数据采集,通过共享、整合、协同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实际上就是利用“数据”,把城市各领域、各子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创新政府管理方法,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城市竞争力。

智慧城市发展转变政府管理思维模式

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模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中,科层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科层制承担着提高政府组织效率,保障政策执行能力以及有效评估政府绩效的责任。但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电子政务开展的各项服务平台已经促使政府扁平化,消减了中间管理层的工作,减少了行政节点,原来的层级权力体系随即被打破,依托层级权力管制思维模式必然会有所触动。如果仍然依照旧有模式以统一管理、行政命令等为社会管理手段,势必会令人反感甚至是反抗。一些城市和地区近年来曝光不合理行政行为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是这种管制思维惯性的尴尬表现。

智慧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管理部门与民众的直接联系,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关系得到重构,社会管理由原来的重管制向重服务转变。如南昌市西湖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实现全区100%街道(镇、处)和100%社区(村)的网络延伸、服务延伸、窗口延伸,居民可以享受零距离的政务服务。这种方便、高效、精准的公共服务提供一方面得益于智慧城市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原来提供服务所需行政成本,使各项公共服务无缝衔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智慧城市强调服务带来的的行政管理思维转变。

政府主导模式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无论是颇具高科技实力的欧美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国家都认识到协作治理的重要性。如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日本的“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计划、新加坡“智慧国家2015”计划等,这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复杂巨系统,既需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各项科技的协同,又需要政府、企业、NGO社会组织以及市民的等诸多建设主体的协同,这与传统政府管理凭借单一主体就可以进行社会改革有着根本的区别。特别是在公民参与治理方面,以往的治理模式中,公民参与治理的方式往往集中在投票、选举上,至于具体的公共政策制定与管理则没什么发言权,或没有渠道参与,公民的参与并不是十分积极。但智慧城市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公民有了能够参与城市治理的技术支持,如美国的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玛诺尔实验室”,就是可以供居民提出有关于城市治理议案的网络平台,居民可以自己投标解决和投票评论赚取积分,积分达到一百万的人有可能成为市长。这就把城市管理中原来政府主导的相对封闭的模式转变为协同治理的开放式模式,极大地引发了社会参与热情。对于政府治理创新来说,智慧城市系统发展可以提高社会多元主体协作的紧密程度和有序程度,有效地促使社会各个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产生协同效应,释放社会活力。

由条块思维模式向系统资源整合模式发展。在传统行政管理中,各种行政事务分门别类,大小机构层叠交叉,容易形成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情况,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方面,这种财权、事权的纵向体制固定化,使得直接面对公众事务的基层管理部门谨遵一些可能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条令,无法灵活应变,听得见“炮声”却做不了决策;另一方面,即便在横向的政府部门设置上,也有很多机构职能重复设置,一个问题,多头监管,无形中浪费了很多公共行政资源,也使得政府工作效率迟迟不能提高,民众怨声载道。究其根本,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有技术层面的原因。随着智慧城市大目标的提出,智慧城市追求的是协同发展、有着资源共享的目标,是建立全面感知、深度互联的智慧城市,必定冲击这种设置障碍条块分管的思维方式。最新的例证就是江苏省根据国务院2014年20号文件的要求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从2014年底开始试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这项打破条块思维的改革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得到了群众高度赞赏,也节省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行政资源。并且,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部署,这种“多证合一”整合管理资源的新模式将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在这种新管理思维的启发下,必定会有更多的行政资源整合措施推出,使人们享受智慧城市的果实。

小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理论探讨、技术创新和各地的试点实践,使我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联合应用开发发生了巨大改变,智慧城市在发展自身系统的同时,已经使传统的政府管理方法、管理思维、管理结构有了新内涵,这势必要求政府创新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但这种创新并不是必然一帆风顺的,还有几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从目标层面来说,中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一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结构不合理、资源匮乏等现实压力不容小觑,也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大趋向、大目标不能动摇。

其次,从规划层面看,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样表明,智慧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的规划制定与一个城市的人口、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脉络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智慧规划。

再次,从建设层面来看,我国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仍然很不均衡,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停留在网路基础建设阶段,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信息使用方面,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已达到8.71亿人,且绝大多数都是在18岁至40岁之间,60岁以上的移动网络用户微乎其微,信息人口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服务需求导向大不相同,如何全方位培养居民的信息素养,如何在应用开发中照顾到因数字鸿沟而被信息边缘化的人群,是智慧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后,从制度保障层面来说,我们知道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发展中,实现企业生产、民众生活的可持续进步,而这一创新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制,才能集中精力,排除干扰,确保目的的实现。

总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企民众三方面的协同努力,使得信息化高科技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社会进步、政治改革,使城市生活更加有序、健康、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473143)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齐丽斯

多传感器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及路径依赖

导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频繁互动与发展,又为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契机。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可以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城市管理创新应因地制宜地构建畅通的组织运行机制与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7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70%~80%)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快速城市化必将是我国下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心城区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管理现状与公民期望相差较大,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问题。如何突破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以提高城市管理绩效,也成为我国城市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主线之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技术前提。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市管理目标。

一、机遇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宁波实践

“互联网+”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概括与提炼,“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无结构、半结构的巨量数据能得到快速的处理与跨界融合。而创新2.0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平台,以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创新2.0将传统城市重塑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1]随着网络互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城市管理的环境将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网上的虚拟空间和开放的创新空间,而“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管理工具的升级,给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机遇。浙江宁波市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70%,城市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功能开发新阶段,因应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宁波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实践分析,呈现了其导入的“互联网+”的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实践经验。

(一)互联网+公共政务:政务云的实践

2010年以来,宁波市一直将建设电子政务作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浪潮,宁波市积极推进宁波电子政务云计算支撑平台、宁波数据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和宁波通用应用软件平台等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对高速增长的数据量进行实时高效的分析与解读,对缓解“城市疾病”、规避城市运作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波市政务云的运营与实施是城市管理由碎片化、分散化、封闭化的管治向开放透明、协作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有效地促成了相关政务数据的统一归集,实现了政府对复杂政务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城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实证数据支持。

(二)互联网+公共设施:物联网的实践

2014年,宁波启动了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物联网基础平台将由城市政府统一建设,启动了智慧电梯监控、城市消防栓监管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物联网项目。发挥物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上具有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借由传感节点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的系统化、生态化的城市管理神经网络,具有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宁波市通过物联网建设、布局与应用,使得城市政府能实时便捷地感知地域广、环境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对于推进智慧感知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云医院的实践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重塑医疗服务与管理的流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医疗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15年3月,宁波市卫生局与东软熙康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家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城市云医院平台(即“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运营,开创了“互联网+医疗”、“云+端”、O2O的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料资源和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无缝衔接,探索在线诊断、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的应用,突破定价、医保等的地域政策限制,优化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简化了患者的就医程序,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效地解决了医疗信息不透明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互联网+教育服务:智慧教育的实践

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重构。2011年以来,宁波市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继推出与建设了“空中课堂”项目、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与智慧教育平台,同时,通过采购、自建和整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终端化。宁波市通过智慧教育的实践,让教育资源实现了重新的配置与整合,让跨越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而形成的传统教育鸿沟成为可能,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跨时空、跨学科的开放创新的教育模式。

(五)互联网+交通服务:智慧交通的实践

2013年以来,宁波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宁波智慧交通云平台、宁波智慧交通交警业务支撑平台、宁波交通业务支撑平台、宁波公共服务平台,并从数据采集、共享、交通信息汇聚、业务管控、公众服务等各个层面,整体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从实施效果看,宁波市“互联网+交通服务”的实践,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资源的高效融合,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线上就能实现对交通资源的宏观有效配置,指导线下交通的高效优质运行,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管理及其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目标与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

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下协同工作,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城市信息广泛共享的需求。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新型信息科技的利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实现城市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精准管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浙江宁波市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城市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传统城市政府是在“分而治之”的组织构架下运行的,是“一一对应”的“面向问题”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城市管理把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是基于管理集成的“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与以人为本二者不应相互排斥,二者理应相辅相成,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支撑。浙江宁波市在突破传统城市管理路径依赖问题上,采取的核心思想是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创新2.0理念,以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环节,通过公共政务、公共事务和市场服务的创新,进而达成资源高度共享、数据快速分析、服务管理精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其创新思路如图1所示。

(二)创新实践的基本特征

1.坚持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人机互动的过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的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公众满意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而城市管理智慧化与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都是服务于城市公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公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城市管理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管理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将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2]充分考虑城市公众需求,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政府管理效率,让信息时代赋予的“技术红利”惠及全体城市公众。

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既可以视为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现代经济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新工具,又可以视为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的方法论。现代城市管理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将大量的智能传感器实施网状对接及对城市信息采集。通过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跨区域、跨系统的调用与集成,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实时化、精细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随着城市管理数据的迅猛增长、多类数据分析并存,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构建起能分散能集中式的收集、分析、反馈、处理数据的“大数据”构架,从而对规划发展、管理运作进行智能调整,对空间和环境的智能提出适应对策,对紧急事件进行智能预警与应对。

3.集成互联网与创新2.0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重构并简化城市管理流程的过程。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管理的机遇,那么互联网思维则是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将城市智慧化管理从概念到实践的重要媒介。随着新一代自媒体与网络互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特征,整合“碎片化”的公众意见,实现传统的线上线下城市管理体系的优化整合管理体系,并运用创新2.0思维,从“互联网+”与“创新2.0”集成的视角,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城市管理职能的高效实施,[3]进而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结论与启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政策路径

(一)研究结论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甚至改变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日益复杂化。但“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城市管理要素等的高效融合,贯彻落实创新理念、优化城市管理体系、打造新时代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关键。政府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信息、知识及传统资源的融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共享,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实践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模式特征。

(二)政策启示

如上所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是达成城市发展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与高效运行、提升城市生活智慧性与宜居性,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参照。

1.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协同机制

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进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的一种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应构建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机制,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从而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公共服务部门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为城市主体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2.让公众成为促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2.0时代的知识社会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公众参与意识也逐步加强。公众参与是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城市信息的公开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4]应设计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方式的多元化与便利化,提升数据被使用的广度与频数,挖掘数据的深入价值,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总之,城市管理是集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公民服务,因此,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应成为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城市信息化水平

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决定城市管理模式创新重点的主要因素。我国各地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差别大,各地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其信息化水平。根据陆小敏等(2014)的观点,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按技术成熟度可分为准备期、发展期和成熟期。[5]信息化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和数据资源积累为主。信息化处于发展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及各个领域的应用整合、联动为主,注重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而信息化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城市综合运行服务中心建设,以及以城市主体积极参与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为特征的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注重知识网络的建设和价值挖掘。

说明: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课题(编号:2015C2502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y611038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

[2]潘修华,龚颖杰.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

[3]杨福颂.“智慧城市”建设需互联网思维[J].杭州,2014(3):28.

[4]李杰义.城市社会管理中政府主导与公民参与的互动机理[J].上海城市管理,2012(2):38-39.

[5]陆小敏,陈杰,袁伟.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4(1):21-22.

责任编辑:张炜

作者:李杰义 卢旭佩

多传感器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篇3: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建筑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管理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序发展,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施工管理;应用分析研究

1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作用

1.1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效率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处处与网络技术相联系,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来看,未来的建筑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项目的管理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建筑项目的效率,同时保证建筑项目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弥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和建设中的诸多缺陷。相关操作人员应在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学习,真正掌握和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解决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1.2建设项目管理的多元化

根据当前建筑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是为了促进建筑业能够真正适应多元化建筑市场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建筑领域有许多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而采用何种施工技术,应事先综合分析,从不同施工技术的优缺点出发,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然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在制定施工计划前不合理,应及时停工、果断,并配合主管部门进行修订,一旦不适应当前的项目管理方案,如果强行施工,将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将对整个工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其后果难以预测。基于此,为了有效地了解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情况,必须加大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力度,并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使信息技术为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2建设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过程信息化应用程度低

目前,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一些企业还不能充分应用信息管理技术,部分管理环节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例如,施工现场的一些数据主要通过人工记录和收集,导致工作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最终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

2.2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突出优势是可以使建筑产业链网络化、集成化。但是,目前许多建设单位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仍然较低,科技装备落后直接导致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困难,最终导致信息技术应用的碎片化。在建设中,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化、平台化的虚拟互联网站,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备在线采购困难,项目管理没有固定的行业标准,信息交流、信息发布和互联网使用脱节。在信息技术管理方面,中国与国际标准也存在很大差距。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缺乏相关管理技术和经验,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流于形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人事管理过于粗放。这些都是中国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

2.3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专业人才的缺乏,在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人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专业人才却十分匮乏。同时,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信息专业人员大多是应届毕业生,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能有效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根本需要,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价值不断降低。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培养更多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并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3如何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改进数据管理

要最大限度地开展项目的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做好数据管理工作,加强和改进数据处理,确保数据管理工作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因此,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实际调查,根据现场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后,再全面了解施工中的信息。此外,为了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控,获取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进行定位,通过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卫星定位信息等手段,加强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的建设,既可以弥补传统管理机制的不足,又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建筑工程管理部门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加大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力度,还应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增加信息技术软件开发

加强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在进度控制方面的应用效率和程度。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建筑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条件。这种软件在销售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这类软件的开发是由效益效应驱动的,将吸引大量的年轻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投资。同时,质量控制也是信息技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人员的安全可靠性决定着工程的竣工质量。目前,国内建筑工程设计人员依靠经验完成设计方案的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会大大降低,施工质量也会下降。采用质量管理软件,不仅处理时间短,结果可靠性高。在过程控制软件方面,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深基坑设计、施工模板设计、工程测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三维效应设计等广泛应用的应用软件。

3.3不断完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对于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来说,要实现全面精细的信息管理,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是非常关键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建设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将管理体系的建设贯穿于建设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贯穿于各个环节。此外,相应的员工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细化策略,并通过制定的策略规则实现生产信息数据的有效交换和共享,同时还应将生产数据信息收集和存储,该体系结构在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合理。

3.4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其运作较为复杂,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相关管理技能和经验。首先,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只注重细节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以进一步减少管理中的失误。第二,管理者应增强信息管理意识。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员工,都只注重信息化管理,为企业设计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独立的建设项目管理软件,以提高管理效率。例如,一些企业采用“APP+PC”的楼宇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三,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讲座、宣传板等方式让员工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员工意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后,企业应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后续管理中熟练使用管理软件。

4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水平正在逐步发展,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现代项目管理。虽然信息化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软件开发管理,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等方式,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不断推動我国建设工程管理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莹.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2):110.

[2]杨艳.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的实践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51-152.

作者:王振海

上一篇:肺炎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总结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