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导游词英语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黄帝陵导游词英语

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中国生活、工作和旅游,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英语导游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导游专业的英语教学显得愈加重要。主要就当前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实践

[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我国的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导游需求数量及质量的进一步增加。英语作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它在各国间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导游来讲,亦是如此。所以现阶段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然而,从现阶段职业教育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形势并不是很乐观。

一、当前职业院校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职业院校认为专业课的开展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学校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专业学科的建设中,从而忽略了其他辅助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对导游专业教学来说也不例外。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导游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做导游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组织解说能力即可,忽视了英语在导游专业的重要性。

(二)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

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学校,因为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局限性,导致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口语表达能力弱,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且对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不高。

(三)导游专业英语教材选用和编排不合理

导游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其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排理应具有自己的特色。然而,从目前职业院校导游专业现用的英语教材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在大部分职业院校导游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大都是统一的英语教材,即没有区别的、不具备任何专业特色的教材,这必然会影响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四)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目前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导游专业的英语教师就是由一般英语教学的教师兼任的,甚至是非英语专业教师转型而来的。虽然他们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但是缺乏导游专业相关知识,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依旧停留在英语词汇和语法等的记忆上,而不能充分结合导游特色,突出导游领域专业词汇以及特有风俗习惯等,这使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二、导游专业英语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日益频繁,国际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闲暇之余放松的一种主要方式。此时,导游作为人们旅游的重要向导,其英语运用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导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比如,可以在导游专业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所占的比重;更新英语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英语教师培训培养,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改革评价模式,增加英语口语实践考评内容;积极宣传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合理选用和编排导游专业英语教材

新时期职业院校导游专业英语教材必须涵盖旅游专业词汇以及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达到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旅游英语知识,进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目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导游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职业院校就必须合理选用和编排导游专业英语教材:(1)以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进行编纂教材内容。(2)企業参与教材编纂,提供合作景点的英文导游词和真实的导游案例。(3)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教材中增加师徒英语手记等。(4)增加导游英语实战口语演练经典句型。

(三)提高导游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导游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即引进的这些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也要具备一定的导游专业知识,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创新实践。同时,聘请旅行社或景区经验丰富的英语导游进入课堂,在担任英语导游教师的同时,还对导游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外聘教师和英语教师开展教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实现教师教学优劣的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着力增加导游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

职业院校开设导游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导游人才,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则主要是通过实践。所以,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校企合作的优势,着力增加导游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导游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进行改正和完善。

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导游专业英语教学是现阶段旅游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导游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英语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2]田丽华.浅谈职高导游专业语文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5(25).

作者:陈靖

第2篇:地方高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英语导游是英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导游学科知识和全面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内容依托教学为指导提高语言学习和导游知识的全面融合,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英语导游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英语导游 人才培养 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中国入境游人数的逐年迅猛增长,英语涉外导游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才是旅游事业根本所在,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旅游工作的当务之急。”据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达到1.28亿人次,较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了将近70倍,年均增长12.6%;国际旅游收入从2.63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增长213.8倍,年均增幅达到16.1%。 英语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在分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在生态旅游背景下,探讨英语导游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及地方高校在合格英语导游人才方面的培养策略。

二、英语导游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1.具备准确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是英语导游的工作语言,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是一个优秀英语导游的重要能力,是准确表达思想,传达意义,沟通感情,互动交际的基础。具备这个能力需要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本功和熟练的英语听说技能,具体来说,英语词汇量要丰富,能满足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需要,词汇量至少需要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规定的词汇要求;语音准确自然,语流顺畅,这是准确语言交际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音节、语音语调、重音、省音、连读等语音知识;语法规则运用规范得体,能够熟练运用语法规则准确连贯的表达思想;英语听说能力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良好的听力是理解外国游客进而交流的基础,不能听懂游客的问题和需求就谈不上服务。扎实的语言知识基本功和听力技能都是英语口语表达流利性和准确性的保证。

2.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信仰、习俗、目标、机构、技术以及带有群体生活特色的语言。中西方由于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等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当然语言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英语导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沟通交流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较强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差异体现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仅在语言方面就表现在问候语、称呼语、感激语、颜色词、数字、习语、谚语、禁忌语等多个方面。如禁忌语方面,在西方人们很重视自己的隐私,有关年龄、收入、家庭背景等私人信息是不适合谈论的。跨文化交际不但包括语言交际,也包括非语言交际,而且非语言交际也是表达思想和感情,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如体态语、副语言、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比如在说英语国家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表示“吃饱了”,而在中国却表示“杀头”;还比如中国人握手时经常保持一段时间,而且身体相互靠近,而在英语国家两人以手相握手,然后马上松开,两人身体也随即拉开。如果英语导游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手势语,在工作中就有可能引起尴尬或误会。

3.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方法。英语导游在工作中还要掌握基本的汉译英技巧和方法,一般来说,英语导游的翻译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园林建筑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文字的翻译,这些旅游资源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歌、对联、书法、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这类内容的翻译具有文化对应词少,即存在词汇空白现象的特点,所以英语导游在翻译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如增译法、缩译法、类比法、释译法、展示法等。英语导游的翻译过程就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他们是“文化的传播者”,所以翻译时应遵循“以游客为出发点”和“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导游词应尽量保持中国文化信息。同时,除必要的翻译方法外,英语导游平时应注意积累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已经约定俗成的译法,如孔子、孟子被翻译为Confucius、Mencius,不能简单的用拼音去翻译。

三、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策略

地方高校培养英语导游的途径主要有旅游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培养复合型英语导游人才既需要重视学生英语专业能力的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掌握翻译的技巧和方法,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导游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方式在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着区别,但总的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内容依托促进学生导游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水平同时提高。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英语导游人才方面存在着英语语言学习和旅游基础知识学习得不到同时重视的问题,内容依托教学为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思路。内容依托教学是一种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达到外语习得目的的教学理念,将学科内容知识和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简单来说就是用外语教授某一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既可以习得外语,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内容依托教学主张根据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科知识这个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学,分为主题式、保护式、附加式等模式。根据内容依托理念,旅游英语基础知识以英语为学习媒介,教师通过围绕某一主题的若干话题进行英语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基于旅游知识的任务过程中习得英语。内容依托模式能较有效地解决语言学习与专业培养相脱节的不足,使英语语言学习和旅游知识学习得到同步提高。

2.采取“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英语导游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的英语听说能力,也需要掌握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导游技巧,这样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课堂里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以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重点解决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导游知识的融合问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任务型、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如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辩论、涉外英语导游知识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校内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的模拟导游情景进行涉外导游实践,教师设计导游活动的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从迎接、入住酒店、前往景点、景点解说、用餐到送站等导游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景相结合,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外实训是应用型英语导游培养的关键环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建立合作关系,本着人才共育的理念,学生实习期间在真实的旅游景点通过临时导游、随团见习等形式进行英语解说训练,提高了学生对旅游景点的直观认识,增强了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环节,学校可以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英语导游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指导或教授实践性强的课程,并且在学生实训期间给予指导和帮助。

3.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网络多媒体资源日益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多媒体能够提供声音和图文一体化的丰富信息,能够提供丰富的导游知识和语言学习资源,能够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不但是教师课堂的好帮手,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养成需要教师从学习策略培养、教学评估等多方面入手。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提高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学生主动建构导游知识体系都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英语导游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是促进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纽带,是涉外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英语导游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干映锋.浅析高职学生英语导游能力培养策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李金早.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5-1/2015-1-26-%7B@hur%7D-51-29492.html.

[3]刘杰英,廖晓敏.基于工作过程的导游英语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14).

[4]赵丽.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6,(18).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河北生态旅游背景下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4SH004。

作者:杜淑萍 王晓杰 朱丽梅

第3篇:文旅融合:导游英语课程的母语文化导入

摘    要: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必然导致导游英语课程更多地涉及文化教学,尤其是本土文化的融入,母语文化融入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具体的文化融入策略至关重要,导游英语课程中的母语文化融入亟须厘清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关系、在文化输出中基于学生实情、在文化呈现中注重挖掘文化元素、在文化导入中变革教学模式。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导游英语    母语文化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文旅深度融合,近年来母语文化融入教学已成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热点研究之一。《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将母语文化元素导入导游英语教学实践,对提高导游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旅游业、服务业涉外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必将促进大学生,尤其是旅游类高职生,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立足本民族文化,把碎片化、表层化的母语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实现诗意与远方的共赢发展。

一、母语文化融入的重要意义

任何语言教学都是一项跨文化互动、交流的双向动态教育活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交际现象,还要积极阐释在多元社会文化语境中“本我文化”和“他者文化”如何促进或阻碍跨文化交际[1](68-69)。英语课堂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但是过于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甚至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的局面亟须得到扭转。本族文化是一个人的文化之根,一个没有本族文化根基的人将会成为无根之萍,在多元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2](125-128)。只有了解母语文化的英语学习者才能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取舍,并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传播给西方,成功有效地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母语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语言学习达到文化学习的目的,同时凸显中国本土文化,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3](57-59),从而进一步培养民族自豪感与本土文化自信。

二、导游英语课程母语文化融入的关键问题

1.文化输出中亮明“中国身份”以区别于过去英语教育领域的“文化立场”。

一直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侧重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普遍强调西方文化知识对于英汉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导游英语课程中实施母语文化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融入,使学习者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中亮明“中国身份”,导游英语教学中对于母语文化元素融入的目的指向有别于其他的群体性自我融入,直接促使英语语言的学习者与使用者从中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本民族自豪感及本土历史延续感,从而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

2.文化呈现中反思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正迁移属性。

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已有的相应母语文化内容做基础,如以母语文化作为先行组织者,提供给学生认知外来文化的前提知识,当母语文化元素与目的语文化具有可转移性时,母语文化的此种正向迁移属性便成了学习者嫁接新旧文化知识的桥梁,稳定性和可辨别性能有效促进英语文化意义的生成。西方文化的习得过程亦提供了母语文化思维的新角度,促使学生在了解外族文化、借鉴外族文化的基础上正视文化冲突,勇于提出合理的解释并展开讨论,逐步建立对本族文化的反思意识及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能力,在两者交互中形成独立的文化认知系统[4](52-54)。

3.文化导入中重视英语中国本土化变体——“中国英语”的特征。

英语学习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与本土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本土化变体,但在导游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厘清“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本质区别,因为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传播本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亟须对母语文化加以敬畏与保护。中国学生在表达中国文化各领域的特色内容时,在汉语思维与中国鲜明文化影响下必然产生中国特色词汇、句式及语篇的融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传递地道的中华文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表达真空,这时母语文化中的独立事物、意念与思想传统需要通过音译、语义的再生重组进入西方国家,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基于文化交流的良性移植在导游英语教学中需要得到放大和更多关注。

三、母语文化在导游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在文化教学中协调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关系,化解矛盾。

语言教学是导游英语课程的基础与平台,而母语文化要素的融入则是导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依据,文化融入亦可进一步促进和辅助语言教学。具体到导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取英语语料中显性及隐性的母语文化要素,充分考虑具体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导游英语教学内容的契合性与难易梯度,中国文化要素在西方文化中的对等表达与接受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情、文化元素内容与课堂推进效果等不断调整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授比重,细化母语文化元素按体系在课时中详细分布等。此外,教师授课时还需妥善化解英语教学的“标准性”与中国文化“母语特点”间的矛盾、中国文化概念的独有性和英语语言表达规范性间的矛盾,处理好具备较高统一度的全国性文化内容和具有较为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既可用英文大体简介中国文化元素概况,又能娴熟详细地对外传播家乡或区域的地方特色文化,当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双料”传播使者。

2.在文化输出中基于学生实情,确立渗透原则。

导游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与西方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准确流利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向游客有效地表达与传播本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民俗风情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遵循文化融入教学的适应性、阶段性、实用性三原则,教学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的现状,精心编排母语文化元素如何巧妙地融入导游英语课程的体系,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适时、适量、适当地在导游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元素,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鉴赏力。在课程巩固与训练阶段,可根据教材内容将文化內容与日常交际关联起来,并结合涉外旅游工作岗位,将文化教学融入日常语言技能训练中,保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在文化呈现中挖掘文化元素,优化课程内容。

母语文化融入的着落点最终还是要在课程内容中呈现出来,导游英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要整合现有选编教材,充分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地方传统艺术文化元素与民俗文化元素,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补充新兴热点文化元素,关注其中蕴含的物质内容、制度内容与思想观念内容的可传播性,现时的与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参与度,必要时可建设茶艺、书画、礼仪、唐装汉服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室与实训室。在遴选教材与自编讲义的过程中,编者可精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以英文导游证现场考试及导游服务大赛文化知识专项赛题为依据,联动现有导游基础知识双语课程,与外教专家通力配合找出对外传播性痛点,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传播中的突出难点难题。同时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与自媒体传播的高效与影响力,综合考虑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加以精选内容并辅以微信公众号图文推送,营造母语文化和地方文化浓厚的习得氛围,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并借助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平台综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文化融入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意犹未尽,课后不再想起的怪象难题。

4.在文化导入中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

教师要在侧重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横向母语文化导入,将英汉文化差异比较与鉴别贯穿词汇、句式教学及学生思维方式之中,开展目的语—母语文化双向传输、文化表演展示法、生产性学习、产出导向法、内容与语言整合性教学法、内容依托式教学法等母语文化导入教学策略改革尝试,在导游英语课程中延伸比较型引入、拓展型引入及契合型引入母语文化元素教学理念,逐步构建“4—2—3—1”文化教学新模式: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次梳理、英汉文化差异的分析教学、文化实践教学、文化串联教学这四个教学前准备步骤;开展课内、课外两种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导游英语课程中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改善升级文化学习环境;融合运用传统模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这三种教学工具;使学生从自身出发,通过努力不断提高中西文化鉴别能力与母语文化的表达和国际传播能力。

四、导游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融入

1.有效整合相关教材,补充本土文化元素,形成地方特色教材。

要实现旅游类英语课程中语言文化的本土化融入,最佳切入点应从教材内容入手,增补中国文化元素内容,编者应基于学生当前英语知识认知水平,对文化元素内容进行合理筛选。课程资源可不限于传统文本形式,补充音视频及电子读物,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同时,在课程中补充地域文化元素,如江苏文化教材编写可融入楚汉文化中的江苏梆子、吴文化中的苏绣、金陵文化中的云锦织造、淮扬文化中的扬剧等代表性元素,形成地方特色校本讲义或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本土文化自信。

2.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实现生产性双语文化。

开展英汉文化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英汉语的表达差异,提升英语语言运用准确性,培养对两种文化的品鉴、扬弃与贯通能力,并实现学生在英语语言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自主探索。英汉文化得以在学生身上形成互动,逐步培养文化创造力,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教学中可对中西相似的文化主题进行横向比对,引导学生探寻中西文化共核,更助其领会不同文化现象、文本与事件彰显出的显/隐性的经典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在关联、对照不同文化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其继承、弘扬与传播本土文化的自觉性与执行力。

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灵活化解课时不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靠一门课或几堂课实现融入不太现实,授课课时不足,中国概况类的文化元素宏观介绍可以通过打造系列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精选文化元素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堂文化融入水平与增强效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单门课程或课程群课时不足问题。

4.课程考核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切实提高传播能力。

旅游类英语文化融入教学的落地还需通过考核手段,增加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内容,考查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运用及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有效对外传播能力。授课教师要调整、优化、创新考核机制、内容与形式,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品鉴与传播能力。

五、结论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涉外旅游服务岗位的跨文化交际属性,决定了在导游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融入十分必要,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与对外传播能力,提升英语目的语的运用准确性。导游英语课程在进行母语文化融入时,要考虑学生实情,借助信息化等多种手段,不断创新文化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效果。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导游英语课程成为旅游类专业学生积极吸收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并加以比较鉴别的平台,使其自觉成长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使者,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Scarino,A. 2009.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apability in Learning Languages: Some Issues and Considerations[J]. Language Teaching,2009(1).

[2]刘欣.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

[3]李桂苓.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

[4]刘敏.英语跨文化交际目标的重新审视与教学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8).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SJA2253):文旅融合视域下母语文化元素导入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201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JSJG459):COVM四联新生态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19SWC-041):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ESP“金课”教学体系构建与资源建设研究——以烹饪英语为例、2018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8XJY004):文旅融合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研究——以《導游英语》课程为例、2019年度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立项课题(2019ZYS06):传承江苏非遗文化与大学英语教改的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叶丁

第4篇: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第5篇:黄帝陵导游词(整理)

黄帝陵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胡,也可以叫我胡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尽全力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 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第6篇:西安黄帝陵导游词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你们整理的西安黄帝陵导游词,希望你们喜欢。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你们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黄帝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说到黄帝的贡献,就不得不提《黄帝内经》。在5000年前,黄帝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祝由,古代治病方法之一,以祝祷方法治疗疾病,即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当地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药。”黄帝的这部医学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资料十分缺乏,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平时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因此,因病伤而死的人越来越多。黄帝经常为此事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更不懂得预防。人一得病,只有听天由命,谁也没有办法。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它在一片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而且边吃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个情况。立刻命人前去察看,并一再叮呼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也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 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黄帝兴奋地说:“看来,野兽有时比人还聪明。它们受伤后,知道吃草治伤,我们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一次,黄帝手下驯养动物能手王亥在训练一只熊时,由于这只熊不听指挥,王亥一怒之下,失手将它的一只后腿打断。这时,有人主张将熊杀掉吃肉;有人却说:“这是一只母熊,留它一条命,也许还能生育小熊呢!”王亥按后一种意见,把这只断腿的母熊放了。这只母熊一蹎一跛地钻进了树林,不料又被几个猎人发现。其中一个猎人正准备用箭射它,忽然看到这只熊的一条后腿吊着,正在树林的草丛里寻什么。猎人便隐藏起来仔细观看,原来这只熊用前掌在草丛里刨一种雪白的草根。每刨出一撮,先放在嘴里嚼一阵,然后吐出来,再用前掌轻轻地敷在被打断的后腿上。猎人感到非常奇怪,便没有惊动这只受伤的母熊,回去后把在树林里看到的情景报告给黄帝。黄帝听后,又派人去树林里察看。谁知,去的人找了三天,也没有发现这只熊的踪影。十几天以后,当有人在另一片树林里发现这只熊时,它的断腿不知什么时候长好了。一见猎人,就飞快地逃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把熊刨过的这种草根从地里挖出来捣烂以后贴在损伤筋骨的人身上,结果都治愈了。黄帝从这两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医案》 和《本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中华民族第一部医药著作《祝由科》就这样产生了。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不断增补,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 《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你们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你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你们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你们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蒋鼎文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蒋鼎文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1949年3月,蒋鼎文去台湾。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见,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蒋鼎文先生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但又不好公开表达,只好向亲友发出“葬身何所”的悲叹。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台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 “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孙中山先生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x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x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 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弃文习武,于1904年入日本陆军x官学校学习。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程潜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1913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1925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当时程潜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运输困难,不必再备。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程潜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 (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 (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 (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

第7篇:新郑黄帝故里导游词

新郑黄帝故里导游词(沿途;1350字)

(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参观旅游。我是来自郑州AB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A,大家可以直接称呼我为小A。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陈先生,此次的黄帝故里之旅将由我和陈师傅来共同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大家能够在整个旅程中玩的开心、玩的舒畅!

(旅程安排)今天我带大家到新郑黄帝故里观光游览,咱们走京珠高速,在新郑下高速,就到了黄帝故里。中午在新郑大酒店就餐,晚上5点返回郑州。

(河南概况)

大家远道而来,想必对河南不甚熟悉,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河南: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而得名。远古时代,河南是一个水草丰美、大象出没的地方,所以河南简称“豫”,即多象之州的意思。 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因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又得名中州。河南平原居多,又称为中原。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的说法。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亿人,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地名由来)

现在我们进入新郑市界。新郑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他的弟弟姬友封到了镐京附近的咸林,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华县东北,国号为“郑”,这是“郑国”之名的由来。郑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之一,姬友为郑国第一个国君。公元前782年,后来,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继承了王位,姬友看到周幽王骄奢淫逸,政治腐败,为了自身的安全,就把他的部族、财产慢慢的迁移到了洛水以东的郐国,也就是现在的新密市附近。后来他乘机灭掉郐国,建立新的郑国。为了区别陕西的旧郑,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新郑”。

1994年这里撤县建市。200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被评为中国最有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之一。

(新郑枣树)

新郑有“中国第一枣乡“之称,俗话说”灵宝的苹果,潼关的梨,新郑的大枣甜如蜜”。请大家往路右边看,会发现田地里有很多枣树,而且枣树的根部都比较雍肿。早在春秋郑国时期,就有新郑种枣树的记载。千百年来,枣农为了获得丰收,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就拿斧头将根部砍几斧头,这样营养就能充分聚集在树枝,结出的果实就能甜似蜜。

数典不忘祖,叶落要归根,中华民族是崇本尊亲,求本追根的孝道民族,近年来,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去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54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河南省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皇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郑州市等各级政府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黄帝故里,每年吸引着亿万华人前来拜谒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为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姓氏?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我们确认轩辕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我们祖先的故乡,来寻找答案吧。

(下车前的安排)

朋友们,黄帝故里停车场到了,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11点30半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关好车窗,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做好下车准备。

黄帝故里导游词(景点;1536字)

各位朋友:我们脚下站立的正是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新郑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这里共有被称作是“活化石”的水杉960棵,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说到形式广场,不能不提到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姓氏,姓氏起源很多,并不断发展,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万多个,已经普查到的姓氏有4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的约1800个。在前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史载,黄帝族后裔繁衍600多个姓,炎帝族繁衍247个姓氏,炎黄二支与其它民族融合中总共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从姓氏上说,后世子孙共尊炎黄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世纪宝鼎)

矗立黄帝故里祠后的这个气势恢宏、硕大无比的鼎叫黄帝宝鼎。它通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还高出0.39米,重8吨,一度成为“天下第一鼎”。

史书记载,黄帝最早铸宝鼎,使鼎由炊器变为国家礼器。

此后,历代帝王都把鼎视为神器、国之重器。凡宗庙活动、国家大事,皆行鼎祭。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鼎,逐渐变成为国君、各级官员的专有礼器,所谓“钟鸣鼎食”即是此意。鼎的多少,成了身份、级别和地位的标志,成了人与人,家族与家族,国家与国家,礼尚往来的信物。

这尊黄帝宝鼎,采用的是8000年前我们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鼎形式,为圆鼎。鼎腹有九龙,寓示九洲,龙首有宝珠,象征国家之光;鼎足为熊足,寓意黄帝立国于有熊。 黄帝宝鼎周围的八个小鼎,4圆4方,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代表仕、智、爱、丰、安、嗣、寿、财之意。在这里,您可以自己选择鼎而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皇帝纪念馆)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就是黄帝纪念馆。黄帝纪念馆外观是黄帝时期人字形大房子造型,在设计上采用了地穴覆土式建筑样式,寓意轩辕之丘,并分为上下两层,如同从地下自然生成。馆内布置有黄帝文化艺术陈列,墙壁上刻有古朴的岩画、雕塑,突出浓厚的“根”文化氛围。纪念馆内外分别塑有两尊手持宝剑、凛然端坐的黄帝雕像,高度均为5.9米,寓意为九五之尊。馆外雕像为玻璃钢制成,馆内雕像为紫铜铸成。

纪念馆屋顶两侧壁画是四灵象,也就是上古的四方神。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相传青龙是东方太昊的丞相,白虎是西方少昊的丞相,朱雀则是南方炎帝的丞相,而玄武是北方颛顼的丞相。他们后来被人们尊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守护神。在这里,他们都是轩辕黄帝的守护神。你们瞧,中央的麒麟身的龙图案,就代表黄帝。

纪念馆内的大型榕树根雕,称“中华根脉”,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中华根脉强壮有力,源远流长。两支粗大的主根,一支象征黄帝族,一支象征炎帝族。根雕中央刻有六龙戏珠,象征炎黄子孙心向始祖,根在黄帝故里。众多茂密的根系层层交织,象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根连根,心连心,团结一心,风雨与共,傲然雄踞于世界之东方!中间这颗宝珠,是黄帝宝珠,社稷之光,严冬能给人民带来温暖,盛夏给人以凉意,黑夜给人以光明。它是以黄帝不朽民族精神,永远光芒四射,造福千秋万代。

走进大厅,厅内两侧是客家文化展。“客家人”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是炎黄子孙的优秀儿女。历史上,他们由黄(河)淮(河)之间,迁居闽、粤、赣、蜀、黔、滇、台、港、澳等地。有的又乔迁海外,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族群,对所在地区或国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故景区从1990年正式开放以来,每年三月三举行拜祖大典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便汇聚到这里寻根拜祖,他们在这里焚香叩拜,以寄托对祖先的绵绵情思、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

有坑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关于黄帝故里景区就给您介绍到这里。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

第8篇: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

热诚欢迎您前来中华圣地、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景区参观考察,并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战国时代,《庄子·盗跋》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莫不尊祀黄帝为始祖,莫不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北关的轩辕丘,长于姬水河畔,在新郑率领先民们一统天下,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服衣裳,创文字、定历律,由野蛮步入文明,真正成为中华第一大帝。后世为纪念黄帝功德,汉朝时,人们在轩辕丘上建造黄帝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修葺,并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至2002年、2003年,新郑市人民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使得这里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轩辕丘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旧城北关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景区面积已达到近百亩,主要由轩辕广场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鼎坛区、轩辕丘区四部分组成。景区布局突出了“中华之根”这一主题:广场区小桥、流水、奇花异草、古树翁郁;祠殿区古朴肃穆,供奉轩辕黄帝及其两位夫人;鼎坛区雄伟壮观,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文化长廊、客家第一步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雄浑的历史画卷;轩辕丘区气势宏伟,庄严神圣,有造型独特的黄帝纪念馆。其中故里祠区,是整个景区最古老的部分,它始建于西汉时期。

树高千尺总有根,河流万里必有源。我们10多亿炎黄子孙的“根”在哪里?根,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么,就让我们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来踏着远祖的脚印,遍寻自己的祖根吧!

第一石坊??

它是由香港中华民族国际友好协会为庆祝2000年4月2日举行的中华民族子孙龙禧千年黄帝故里寻根拜祖大典而修建的。牌坊,是门洞性的建筑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建筑。“文治武功何彪炳,艰难缔造五千年”,它立于祠前,提醒人们,永世不忘黄帝功德。此牌坊为四级六柱坊,高11米,宽17米。坊额上雕有黄帝像,横额和楹联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题写。

外联为“依具茨溱洧起波涛,滨颖淮有熊降轩辕”。它诗情画意地表达了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的地理和历史。

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山岭、岗丘、平原兼而有之,河流湖泊密布,是十分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具茨”指位于新郑西南的具茨山,“溱洧”指流经新郑的两条古老河流,即溱水和洧水;“滨颖淮”指新郑地处淮河、颖河流域,有熊指新郑在黄帝出生时期为有熊国。

内联为“始祖功德盖天地泽披九洲,华夏文明灿古今誉播八方”。它高屋建瓴地表明了黄帝的丰功伟业,天地难以负载其德,九州永远铭记他的恩情;由黄帝肇始的华夏文明,光耀古今,天下共仰,骄傲地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横额“中华圣地”,意为黄帝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心中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乾坤浮雕盘

石坊后的乾坤浮雕盘,是博大精深的黄帝文化的一个具象,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中间的金属指针,叫日晷,是古人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在日晷外侧,为太极图、四灵像、八卦、十二生肖和二十八星宿等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它融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科技于一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第二石坊??

第二石坊为三级四柱坊。其楹联引用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的前两句。孙中山先生首举义旗,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如此高度评价轩辕黄帝,其意义尤为深远。《祭黄帝》诗,高度地赞扬了轩辕黄帝及所创造的非凡业绩,表述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坊额上的“轩辕故里”四个字由国家原领导人薄一波亲笔题写。

轩辕桥??

是古轩辕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为拜谒始祖轩辕黄帝,在祠前专门修建的。原桥为明“隆庆四年”即公元1570年所建。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的古砖上,刻有“许州造砖户王仲”的字样。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此桥被沉埋地下多年。2002年3月,新郑市决定恢复轩辕桥这一景观,在开挖新桥桥基时,正巧与古桥址相合。说明从古到今,轩辕子孙的心是相通的。新修的这座轩辕桥,长12米,美观、典雅,如长龙卧波,横跨于姬水河上。

姬水河??

这是一条象征性的姬水河。真正的姬水河,在市区西南10公里,发源于具茨山,流经新郑南部,汇入淮河。春秋《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意思是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俩,黄帝因成长于姬水,而姓姬,炎帝因成长于姜水,而姓姜。

古枣树??

新郑是大枣的故乡,枣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枣核化石。据说枣子的大规模栽培,最早是从黄帝时开始的。新郑西北一带,多沙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说:“旱涝之地不任耕稼,种枣则可矣!”大约黄帝最早发现了这一作物的生长特点,又发现大枣不仅可以鲜食、干食,还可药用,所以,就在他的故里大种起枣子来了,使有熊国成为大枣之国。目前,枣树已成为新郑的市树。

这是一棵千年古枣树,远远望去,发现树干像是插在一个大花瓶之中。你看,枣树靠近底部的那段树干,格外粗壮,圆溜溜地,像不像大“花瓶”?花瓶上,还有斑斑驳驳的纹路。这是新郑人特有的栽培技艺,当地人称作“开甲”,是一种增产的办法。每年枣树花期的5月下旬到6月下旬,枣农都要用斧背砸伤树皮,形成斑痕,减少养分的向下输送,以集中供给果实,使之结果又多又甜。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齐民要术》上就有“反斧斑驳椎之”的记载!我们应当向祖先的勤劳智慧致敬!

新郑枣,皮薄、肉厚、核小,吃起来特别甘甜。我们这儿有一句话:一天三颗枣,红颜不见老。到新郑来,不尝尝新郑红枣可算是一种遗憾。

黄帝故里景区还有一种特色树种——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传说黄帝的父亲姓公孙,因为他曾亲自栽培此树,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公孙树”。

国槐,又称黄帝槐,是有熊国的特色树种,沉稳坚毅,顶天立地,是新郑人民性格的像征。

轩辕黄帝之碑??

“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而亘古及今其名不泯并受后世尊崇者,其行必有殊勋,其品必有盛德。念我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惟我始祖炎黄二帝其可当之„„”。该碑于2002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敬立,中国著名碑文专家、河南省文史馆研究员李铁成撰文。行文庄重酣畅,意境高古,高屋建瓴阐述了轩辕黄帝生于新郑,带领臣民,告别蛮荒,创造发明,设官司职,扩土开疆,一统中华的不朽功业。

TOP

黄帝故里景区导游词(之二)

故里祠门口??

大家看一看这对看门兽是什么动物?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这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

这前厅的四周图画是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央视直播的掠影,这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拜祖盛典。下面我们就要进入黄帝故里遗祠,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

故里院??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修复,最后一次修复是在90年代初。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是五帝之首。在我国,“五帝”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与黄河中上游文化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城外的红山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区的先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民族。在各族不同的宗祖神中,黄帝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世代为人们所敬仰,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时留下的功德碑。这其中最著名的还有林则徐拜祖碑。提到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近代的民族英雄。他什么时候来拜谒过始祖呢?这还要追溯到道光十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837年,林则徐擢升湖广总督到广东赴任时途径新郑,在当时新郑县令李丞的陪同下拜谒了始祖。林则徐之所以能取得虎门硝烟的成功,是和他拜始祖分不开。

大殿??

这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从居住在河洛一带(今洛阳地区)的有娇氏部落,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子,在轩辕丘产下一子。因出生于此,而取名轩辕。传说,一天,少典的妻子附宝,到郊外祭神,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继而电闪雷鸣,如同白昼,就如同一条巨龙,绕北斗而降,把附宝惊倒在地,电闪雷鸣过后,已是星斗满天,附宝觉得头晕目眩,发现自己怀了孕,阅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画上面的那位男子就是黄帝的父亲少典,女的就是黄帝的母亲附宝。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

[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这个是民用车,可以乘坐人和工具,中间的是指南车,上面按装着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至什么方向,木头人的手都始终指向南方。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这个是训兽的场面,原来动物都是野生的,通过训练,大型动物用来作战,小的动物就在家里饲养,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部族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物,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而黄帝修德治兵,制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驽,侵略其它部落,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前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皆惊魂落魄,溃散四逃。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弟兄,个个铜头铁额,英勇善战,又惯使刀戟弓驽等兵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冀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至今在河南新郑风后封地风后岭一带还存有风后遗址及唐代军事家独孤及的《风后八阵图记》。

[建都有熊]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又挥师北上,驱赶走向南方扩张的荤粥族,天下有不顺者,进行征伐,然后班师回有熊新郑,诏告天下,并在西泰山(今新郑龙湖镇)大会诸侯,定鼎建都(河南新郑),举行开国大典,各部族首领共尊黄帝为天子。黄帝划野分州,封官司职,设三公(风后、天老、五圣)、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陇右,北达燕山,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

[高擎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帜。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龙是各部族大溶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最吉祥、最嵩高的保护神,鼓舞我们不畏难险,勇往直前,振兴中华。自古以来,人们把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称帝王的身体为龙体,穿是龙袍,住的是龙宫,后人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黄帝定都有熊以后,致力于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部落联盟体制,也就是现代国家的原型。其所辖区域东至于海(渤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开发农牧]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男子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解决人们吃饭问题;教女子在家养蚕、抽丝、织帛,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的生活状况,也就从黄帝时期开始了。

[肇造文明]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发明创造房屋(宫室、銮殿、庙观、城池)、衣裳(布帛、丝绸、冠冕、足履)、车船(战车、指南车、记里鼓)、阵法(风后八阵)、兵器(弓箭、弩、刀、盔甲)、音乐(箫、琴、钟、鼓、号角、磬)、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按照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黄帝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四五千年相传不衰,至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享用着它的福荫。因而,黄帝被奉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东配殿??

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第一夫人。她是我国古代最早养蚕织丝的人和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宋《通鉴外记》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为纪念嫘祖功德,历代封建王朝都设先农坛供奉她,敬奉她为“先蚕”。嫘祖生昌意、玄嚣,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及夏、商、周、秦都是她的后代。

关于嫘祖发明抽丝养蚕,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嫘祖十五六岁时,在山上摘桑椹吃,看到一枝干桑枝上吊着几个枣样大小的东西,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就摘下来带家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屋角的破筐子里了。第二天早晨醒来,她听见屋里扑扑棱棱响,走过去一看,见那个破筐子沿上有几只飞蛾,正扇动着翅膀爬,一爬过去就繁下一串串的籽;又过了不知几天,她又去看那筐里的飞蛾,飞蛾不见了,筐子里却生了许多蚂蚁大小的虫,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她想:这小虫是从桑树上摘下来的,兴许它一定吃桑叶。她就把筐子端出来,把它撒到桑树上。谁知到桑椹红的时候,桑叶吃光了,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茧,有白色的,有黄色的,非常好看。一下子摘了九大筐!她想这些东西煮熟后肯定很好吃,就把它放在锅里煮,谁知煮了一会儿,用根小木棍一挑,不一会就缠了好多好多闪光发亮的丝坨坨。后来,她就把这些丝织成了衣服,穿在身上,漂亮极了!村上的姑娘媳妇们见了都跟着学了起来。后人不忘嫘祖的功德,就在家里的织布机上,敬着嫘祖的牌位,称她为“先蚕娘娘”。

据史书记载,轩辕黄帝共有四位夫人,第二位是方雷氏,第三位是彤鱼氏。

西配殿??

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这位娘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嫫母”。她是中国远古时代最丑陋最贤慧的一位女子。据史书记载,嫫母相貌奇丑。《列女传》说:“黄帝妃嫫母„„甚丑而最贤。”《丑人篇》说:她是黄帝时代极丑的女人。她的前额和鼻子像秤锤,身体像个黑竹箱。黄帝为什么要选一位最丑的女子为妻?传说,建国之初,各部族经常抢夺俊男美女,往往引起部族之间的冲突。有人主张用暴力加以制止。黄帝不赞成采用暴力,可是又想不出好办法。一日他到野外视察,在河边见到一位十分丑陋的女子,与之交谈,觉得她聪明贤慧,就把她选为妃子,并通告各个部落。各部落首领以为黄帝定是选了美女天仙,都纷纷前来祝贺,谁知一见,都“哇——”的一声惊呆了。轩辕黄帝在这方面真是给我们做了表率,以后抢婚的事大大减少。嫫母非常贤慧精明。她用松香、硫磺和木炭发明了火药。她见嫘祖种桑养蚕缫丝,就昼思夜想,发明“织机”,解决了用蚕丝织帛问题。后来嫘祖随黄帝南巡而死,黄帝立嫫母为正妃,使其掌管宫室,外出监护于道。嫫母生苍林,其后代北狄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第9篇:河南省导游考试景点讲解:黄帝故里导游词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轩辕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西北部。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缮 ,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扩建。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shu、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灵宝阌乡镇南),葬于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西北)。相传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此,后人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穿过轩辕广场,现在我们来到了山门之前。各位看一下门口的这对看门兽。它是石熊。因为在五千多年前,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有熊部落所居住的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在当时是一种很威武、强悍的动物,有熊部落人们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它当作自己部落的图腾。左侧这座“中华民族子孙千禧龙年寻根祭祖纪念”碑是由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提写的。

请各位进入故里。这门楣上是原中央领导薄一波的题词“轩辕故里”。这屏风上是中央领导人陈云的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殿之前。这门楣上的匾额是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的题词“人文始祖”。进入大殿,迎面看到的是轩辕黄帝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在大殿四周的墙壁上是8幅壁画,生动的展示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我向大家介绍其中几幅重要的壁画。

大家请看第三幅黄炎结盟。5000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大地,氏族林立,大大小小的部落成千上万。当时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第四幅是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所向披靡。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这蚩尤在作战中还能够喷雾,使人迷失方向。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即命风后造指南车,以示四方,破蚩尤大雾,依风后《握奇经》设八阵,经“五十二”战,蚩尤大败,逃至中冀(今河北翼县),被黄帝手下大将应龙擒杀。

接下来是建都有熊和高擎龙旗。黄帝平定蚩尤以后,定都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二月二日正式登基。此后中国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源于此。黄帝建都以后,升起了象征各族统一的龙旗。这龙图腾是各部落图腾的统一体。之后,龙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河南灵宝),葬于桥山。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他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在大殿后边有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丘,两侧有东西两配殿,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今天黄帝故里的讲解就告一段落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配合,半小时后我们集合上车,前往下一个城市,七朝古都开封,早听说了开封的小吃很出名,别忘空出肚子海吃一下。谢谢

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不是药神豆瓣影评下一篇:公司各岗位安全职责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