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 探讨在结直肠癌中MMRP(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以回顾性分析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0月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就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借助免疫组化疗法对MMRP进行检测,分析MSI(微卫星不稳定)表达情况以及与结直肠癌在临床上的病理关系。结果 经分析后发现,MSI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机体肿瘤直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6.9512、7.6254、4.1153、6.6667(P<0.05);MSI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及是否远处转移无关,χ2=1.1157、3.0565、0.3727(P>0.05)。结论 MSI表达与结直肠癌疾病临床病理特征间有着密切关联,通过对MMRP进行检测,可在早期确诊疾病,明确疾病类型,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提升患者生存率与改善其生存质量的作用,适宜深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临床病理学;MSI;

0 引言

结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导致该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呈增高趋势[1,2]。在早期时,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排便发生改变,如大便时出血等,难以引起患者重视,随着病情逐渐发展,患者容易出现黏液血便、下腹疼痛等问题,一旦患者未得到有效、合理治疗,则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中,临床认为结直肠癌的形成途径有两种,即MSI(微卫星不稳定)与CIN(染色体不稳定),其中CIN途径占比率较高,主要是因MCC、APC、p53及DCC等抑癌基因及RAS等部分癌基因突然发生变化,受多因素共同发生作用前提下,在不同的阶段诱发所致;而MSI是由于MMR基因缺陷所造成的[3,4]。鉴于此,本研究以我院6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例,目的是为了分析MSI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关系,现展开具体分析与汇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回顾性分析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0月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就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2~79岁,平均(52.7±6.5)岁。本研究入组对象均满足WHO结肠癌组织病理学分类诊断标准,均为原发性结直肠癌,所有切片由我院2位副高职称以上的病理医师进行复诊,患者及其家属经临床医师详细讲解本研究内容后,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术前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者。排除复发性结直肠癌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者。

1.2 方法

以中性甲醛液(浓度为4%)对标本实施固定处理及脱水剂石蜡包埋处理,经持续予以切片处理后,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染色,之后对石蜡切片实施脱蜡处理与水花处理,并使用p H值达7.4的PSB实施浸泡处理与冲洗处理;以H2O2(浓度0.3%)的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使用PSB浸洗后,加入一抗物质(PMS2、MLH1、MSH6、MSH2),于室温下实施抚孵育,并将生物素标记二抗及过氧化物酶溶液于室温下实施孵育处理,利用DAB进行显色,借助苏木素进行复染,最后予以常规脱水处理、透明处理与封片处理。对于胫骨检测的每张切片,需以正常结肠黏膜上皮(或浸润淋巴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并使用PBS来替代一抗,将其作为阴性对照。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统计MSI具体表达情况与患者基础资料、临床病理的关系。由于MMRP中的MSH2、MSH6、MLH1及PMS2位置都在细胞核,故而以半定量积分法来测定。(1)阳性细胞百分比为0分,表示无阳性细胞;为1分,则≤10%;为2分,则在11%~50%;为3分,则在51%~80%;为4分,则>80%;(2)染色强度:分为4个阶段,其中0分代表无色;1分代表浅黄色;2分代表棕黄色;3分代表棕褐色。所得积分进行相乘处理后,若得分显示为0分,则表示蛋白呈缺失状态;若得分显示1分,则表示蛋白呈低表达状态;若得分>2分,则表示蛋白呈阳性,其中蛋白缺失与蛋白低表达均当作阴性。将在MMRP中表达若缺失1种及1种以上的设为MSI组。

1.4 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以SPSS 23.0分析,分别以%与t值代表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以χ2与()进行检验,P<0.05显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MSI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基础资料的关系

由表1可知,MSI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

2.2 分析MSI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关系

由表2可知,MSI与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无关(P>0.05)。

3 讨论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当中,其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密切关联,具有较高病死率与发病率[4]。在疾病早期时,患者无显著临床症状存在,随着疾病加重,可累及四周组织,促使患者发生肠梗阻等症状,临床表现为隐痛、腹胀、呕吐等,严重影响到患者机体健康与生命。在临床上主要采取根治性手术方式,通过将患者病灶切除,并结合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方式来控制患者病情。故而,尽早诊断予以诊断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症状,减少病死风险的同时,还能够起到改旱患者预后的作用[5,6]。虽然大多数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可得到5年的生存率,然而若患者属于转移性直肠癌,那么其5年生存率较低,可见在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死亡的原因中,主要原因是转移,故而深入研究结直肠癌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利于临床对该疾病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及预防。

结直肠癌疾病的发生,是涉及到多个基因改变与多步骤累及的一个过程,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基因不稳定起着重要意义,其中MMR功能障碍则是其发生的一项重要机制。近年来,基于临床深入研究MMR基因多态性发现,其能够造成相应DNA修复蛋白数量与活性发生改变,故而对于肿瘤敏感性较高;有研究显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因为DNA中MMR基因胚系突变,而造成DNA错配修复系统功能发生缺陷,导致微卫星DNA复制错误累积,从而形成肿瘤。DNA错配修复系统是由一系列特异性修复DNA碱基错配酶组成,主要功能是对DNA复制期间所出现的错配情况进行修复,如单碱基错配与2个以上插入/缺失错配,继而确保遗传物质稳定性与完整性,防止其出现突变。而碱基-碱基发生错配,主要对非重复DNA序列造成影响,最终造成单碱基错配,以DNA复制错误为主要表现。一旦形成插入-缺失环,会对DNA重复序列造成影响,导致短序列插入或者缺失,也可表现出微卫星插入或者缺失,以微卫星不稳定为主。在结直肠癌检测中,可将MMR功能缺陷作为一种初筛方法,与此同时也可通过筛选出的MMR功能缺陷用于选择疾病化疗方案与判断预后效果。

MSI指的是相较于正常组织,脑瘤中某个微卫星DNA因重复单位缺失或者插入而导致微卫星长度发生改变,有新微卫星DNA等位基因现象存在[7,8]。MMRP属于一种核酶,参与修复增殖细胞DNA复制产生的错配碱基,若其出现缺失现象,则将造成DNA错配发生聚集,进而产生MSI。而MMRP和细胞生长、凋亡及基因突变等有关,在DNA的合成中,若出现保真度丢失,将会对结直肠癌疾病发生与发展造成影响。当MMR系统参与到DNA修复过程中时,所参与的分子与酶较多,其中主要参与者有MSH2及MLH1,通常情况下,他们会与同源性的MMR蛋白构成一个二聚体来发挥作用,而MLH1和PMS2、MSH6及MSH2则分别形成了功能性的二聚体复合物[9,10]。在二聚体中,MLH1与MSH2是其主导蛋白,而PMS2与MSH6则是其配对蛋白,若前者发生突变,则有可能造成二聚体蛋白出现降解现象,进而使得主导蛋白及配对蛋白的表达缺失。若MLH1蛋白表达存在缺失,那么则伴随着PMS2蛋白表达缺失,同样的若MSH2蛋白表达缺失,也会导致MSH6表达缺失,由此可见MLH1与MSH2表达切缺失互相排斥,二者只能存在一种蛋白表达缺失[11,12]。本研究通过分析在结直肠癌疾病中MSI表达与疾病临床病理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MSI表达阳性与阴性率差异较大(P<0.05);而年龄>50岁与≤50岁患者MRI表达阳性、阴性率差异较小(P>0.05),可见MSI与患者的年龄有关,与患者性别无关;且MSI与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无关(P>0.05),可见MSI蛋白表达情况与疾病病例特征有关,有利于临床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疾病进行筛选。

综上所述,MSI蛋白表达和结直肠癌疾病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联,通过对MMRP进行检查,可深入了解疾病特点,进而帮助临床早期确诊,从而制定出相应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李平,潘建锋.PMS2、MLH1、MSH2、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10):885-888.

[2] 温祥,张建筑,彭晓峰等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0):40-43.

[3] 刘菊林,李静,陈军,等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2020,25(1):28-32.

[4] 孙伟杰,徐莹,杨静,等散发性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系统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7):759-763.

[5] 李宇阳,丁祺,董丽儒,等.错配修复蛋白MLH1 MSH2 MSH6及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9,25(4):536-539.

[6] 马春涛,许春芳,张海玲.错配修复蛋白和Ki-6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2019,24(1):39-42.

[7] 杨晓萍,单颖.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1):99-100.

[8] 王青兵,王雁军,张勇,等.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1):107-109.

[9] 潘思琼,陆奉科,李山.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PMS2、MSH6及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海南医学,2021,32(1):4-7.

[10] 马莉琼,郭雅琪,贺茂涛.DNA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112-113.

[11] 唐秀珺,杨梦园,朱丽珍,等.错配修复缺陷与完整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10):1088-1093.

[12] 黄庆,邹旻红,蒋叶,等.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新医学,2021,52(7):482-487.

上一篇:城市消防应急体系构建与完善下一篇:5G等信息化技术助力打造智慧港口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