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中医药理论

2022-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辨证论治中医药理论

基于证素辨证理论与眼科专科辨证体系探讨 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分型

〔摘要〕 在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辨证”理论与彭清华教授提出的“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了混合型青光眼的主要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特点,发现混合型青光眼病位证素主要以肝、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较多,包括阴虚、阳亢、热、气滞、痰、湿、血虚、动风、气虚、血瘀等13种主要病性证素,并探讨了混合型青光眼的眼科专科证素辨证分型,将混合型青光眼分为11个证型,分别为水轮阴虚阳亢证、水轮气滞证、水轮实热证、水轮郁火证、水轮痰火證、水轮痰湿证、水轮阴亏证、水轮气虚证、水轮气虚血亏证、水轮气虚血瘀证、水轮气滞血瘀证。“证素辨证”与“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结合起来能较好地反映出混合型青光眼气阴亏虚、痰火瘀滞的特点。

〔关键词〕 证素辨证;眼科专科辨证体系;混合型青光眼;辨证分型;水轮阴虚阳亢证;水轮气虚血瘀证;气阴亏虚;痰火瘀滞

Discussion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Mixed Glaucoma Based on Syndrome Element Differentiation Theory and Ophthalmolog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JIANG Pengfei1,3, PENG Jun2,3*, PENG Qinghua1,2,3*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ye, Ear, Nose and Throat Diseases in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及青光眼性视野改变的眼病[1],也是目前位列全球第二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2]。混合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青光眼类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合并病例,属于中医学“五风内障”范畴,但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来讲,又比五风内障复杂得多,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临床证候复杂,使得临床上对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常直接依据原发性青光眼的证型体系,在辨证时难以反映混合型青光眼的證候特色,给混合型青光眼的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通过“证素辨证”理论与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相结合,探讨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更好地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混合型青光眼。

1 混合型青光眼的病因病机分析

混合型青光眼最早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习称五风内障。《目经大成·五风变》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说明,曰:“此症乃风火痰,疾烈交攻,头目痛急,金井先散,然后神水随某脏而现某色。本经谓之五风。”

本病多由七情过极,五志化火,肝胆火旺生风,上攻于目;七情所伤,情志抑郁,容易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循经攻目;肝郁化火又可煎熬津液为痰,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聚生热,火盛生风,肝风夹痰火上攻头目;阴虚血少,或过用目力,精血耗伤,肝阳上亢扰目,或肝肾亏虚,目失所养[3]。本病症状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瞳神散大与眼痛头痛,也可表现为眼内气血瘀滞,脉道阻塞,津液代谢失常,脉络瘀阻,房水排泄障碍,因而眼压升高。此外,由于混合型青光眼病情复杂,疗程常较长,日久气血亏虚,故本病亦较常见虚证,且多系肝肾阴虚。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主要由风、火、痰、郁、虚等引起气血阴阳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积,有“血瘀水停”之说[4]。

西医根据混合型青光眼的发生发展特点,将其分为8种类型,分别为:(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小梁损害;(3)原发性青光眼手术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4)原发性青光眼炎症后出现的继发性青光眼;(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合并存在;(6)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央静脉阻塞后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7)表层巩膜静脉压升高导致的继发性房水排出障碍;(8)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发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纲目

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纲目主要为:证候、证素及其诊断权值。

2.1  证候

即证的外候,是每个证型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5]。证候是辨证的依据,由于病情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证候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的现象,因此朱文锋教授认为要开展证素辨证研究,首先应对证候名称进行规范[6],包括:(1)症名要求规范;(2)症状须各自独立;(3)不使用诊断性术语;(4)利于反映病情本质;(5)正确诠释症状;(6)症状轻重要区分;(7)客观选择指征。对每个证型的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后,再进行相应的证素提取。

2.2  证素

即证的要素,包括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证素具有以下特征:(1)证素是具体诊断单元;(2)证素不等于证候,证候是现象,证素是本质;(3)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4)证素包含正邪相争的本质;(5)证素不等于病机,病机是对病证产生、出现和变化的理论阐述和预测,证素则是对当前证候进行分析而做出的病理本质判断;(6)证素体现病位;(7)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8)证素间可有重叠涵盖关系[7-8]。

2.3  诊断权值

诊断权值包括实际权值与计算机权值,本文中所列举证素后均标明了实际权值([ ]内的数字)与计算机权值([ ]后的数字)。得到某一证素权值的方法参考《证素辨证学》[6],具体为:从“证素辨证数据库”资料中统计出证候、证素频数(证候总频数、证素总频数,各证候发生相关证素的频数、各证素发生相关证候的频数);按高频数变量权轻、低频数变量权重的原理,据各证候的总频数计算各自的权值,据各证素的总频数合理分配各自的权值;将某证候在某证素中出现的频数乘以该证候的权值,即为该证候对该证素判别的实际权值。本文所用诊断权值均引用《证素辨证学》[6]中的证候实际权值。并将与混合型青光眼证型相关的证候归纳如下。

2.3.1  疼痛  头痛(肝=[2]10;表=[2]10;外风=[2]10;寒=[1]5;热=[1]6;痰=[2]8;阳亢=[2]9;血虚=[1]7;阴虚=[2]8),目痛(肝=[4]20;外风=[4]20;热=[2]8;血虚=[2]8),胁痛(肝=[12]60;胆=[6]30;胸膈=[3]14;气滞=[4]22;血瘀=[2]12)。

2.3.2  头身不适感  眼胀(肝=[4]20;热=[1]6;痰=[2]11;阳亢=[8]38;阴虚=[2]10),头晕(肝=[4]22;半表半里=[2]12;痰=[4]18;阳亢=[4]18;气虚=[2]10;血虚=[5]24;阴虚=[2]8;动风=[5]24),头重(脾=[2]8;湿=[3]15;痰=[3]16;阳亢=[2]12;气虚=[2]9),眼花(肝=[8]40;肾=[4]22;湿=[2]10;痰=[4]22;阳亢=[4]19;气虚=[3]16;血虚=[8]42;阴虚=[6]28;动风=[6]30),眼干涩(肝=[4]20;肾=[3]15;燥=[3]15;阳亢=[2]10;血虚=[2]12;阴虚=[5]23),视物模糊(肝=[4]20;肾=[3]16;阳亢=[2]12;血虚=[4]22;阴虚=[3]14;精亏=[2]8),畏光(肝=[8]40;表=[5]25;外风=[4]21;热=[7]36;血瘀=[2]12;阳亢=[3]14;阴虚=[3]14),胸闷(心=[5]24;肺=[4]18;胸膈=[5]26;湿=[2]10;痰=[4]20;饮=[2]8;气滞=[3]14;血瘀=[2]12;阳虚=[2]10),倦怠乏力(脾=[5]24;暑=[4]20;湿=[3]16;气虚=[5]24;气陷=[3]16),长期食少(脾=[6]30;胃=[4]22;气虚=[4]20;阳虚=[3]14;阴虚=[2]10),耳久鸣(肝=[5]24;肾=[8]40;气虚=[2]10;血虚=[4]20;阴虚=[4]22;精亏=[4]20),腰膝酸软(肾=[7]34;气虚=[2]10;阳虚=[2]12;阴虚=[2]10;精亏=[4]20)。

2.3.3  睡眠、情志、声音  神疲(心神=[2]10;暑=[2]10;湿=[2]12;气虚=[4]22;气陷=[3]16),失眠(心神=[8]40;阳亢=[4]18;血虚=[2]12;阴虚=[4]20),心烦(心神=[4]20;肝=[4]18;半表半里=[2]12;热=[2]10;暑=[3]14;气滞=[3]15;阳亢=[4]20;阴虚=[4]20),急躁易怒(心神=[3]14;肝=[5]24;热=[2]12;气滞=[2]12;阳亢=[6]32;阴虚=[3]14),情志抑郁(心神=[3]14;肝=[8]40;气滞=[8]40)。

2.3.4  饮食口味  口渴(热=[4]20;血热=[4]18;暑=[2]10;燥=[5]23;阴虚=[4]18;津亏=[5]23),口苦(肝=[4]20;胃=[2]10;胆=[6]30;半表半里=[6]28;寒=-[4]20;热=[2]12;气滞=[3]14;阳亢=[2]10;阴虚=[2]9),纳呆(胃=[4]20;半表半里=[2]12;湿=[3]16;气滞=[2]10;食积=[3]14)。

恶心(脾=[5]24;胃=[5]26;湿=[4]22),呕吐(脾=[4]18;肝=[4]20;胃=[8]40;胆=[4]20;半表半里=[3]16;湿=[3]14;气滞=[3]14)。

2.3.5  头面五官体征  目赤(肝=[3]16;热=[3]15;阳亢=[5]24;阴虚=[2]10),瞳神散大或缩小(心神=[8]40;闭=[6]30;动风=[3]16;毒=[2]12)。

2.3.6  形体肌肤体征  肢体萎软(肾=[2]10;经络=[4]20;气虚=[4]22;血虚=[2]12;阳虚=[3]14;阴虚=[2]10)。

2.3.7  神志面色  面色萎黄(脾=[4]20;肝=[2]9;胃=[2]10;虫积=[2]10;气虚=[3]14;血虚=[4]20),面色赤(肝=[3]14;寒=-[2]10;热=[4]18;血热=[2]10;阳亢=[4]20;血虚=-[2]12;阳浮=[4]20),面色淡白(心=[4]20;热=-[2]10;阳亢=-[4]20;气虚=[4]20;血虚=[5]24;阳虚=[4]18)。

2.3.8  小便  尿短黄(热=[4]18;暑=[2]10;燥=[2]12;阳浮=-[6]30;阴虚=[3]14;津亏=[4]18)。

2.3.9  舌苔  苔黃(寒=-[4]20;血寒=-[2]10;热=[6]28;血热=[3]16;阴虚=[4]18),苔腻(湿=[8]40;痰=[6]30;饮=[2]10;脓=[3]16;食积=[2]12),舌淡胖(寒=[2]10;热=-[4]20;湿=[2]10;痰=[2]12;水停=[3]14;气虚=[2]10;阳虚=[5]26;阴虚=-[4]20),舌淡(热=-[4]20;阳亢=-[4]20;气虚=[3]16;气陷=[2]10;血虚=[6]30;阳虚=[3]14;阴虚=-[4]20),舌紫黯(心=[2]12;肺=[2]10;痰=[2]10;气滞=[2]12;血瘀=[7]36;阳虚=[2]10)。

2.3.10  脉象  脉数(外风=[3]14;热=[4]20;血热=[3]14;阳虚=[1]6;阴虚=[4]18),脉弦(肝=[4]20;半表半里=[3]14;气滞=[4]20;血瘀=[2]12),脉滑(热=[4]18;湿=[4]20;痰=[4]22;脓=[2]10;食积=[4]20;阳亢=[2]10;气虚=-[4]20;气陷=-[4]20;不固=-[4]20;血虚=

-[2]10;阳虚=-[4]20),脉缓(脾=[2]12;外风=[4]20;热=-[2]10;湿=[2]10;气虚=[2]10;阴虚=-[2]10),脉濡(脾=[3]16;湿=[6]32;痰=[2]8;水停=[2]10),脉细(热=-[2]10;气虚=[3]14;血虚=[4]20;阳虚=[2]10;阴虚=-[4]20),尺脉弱(肾=[6]30;气虚=[2]12;血虚=[2]10;阳虚=[4]18;阴虚=[2]10;精亏=[4]20),脉涩(血寒=[3]15;热=-[2]12;湿=-[2]12;痰=-[2]10;气滞=[3]16;血瘀=[8]38;血虚=[2]12)。

3 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分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出的特点,有多种辨证方法。湖南中医药大学朱文锋教授综合了八纲、六经、病因、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经验,总结辨证的普遍规律与实质特点,构建了以“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为主要证素的完整辨证体系[5]。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彭清华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证素辨证与眼科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冲破了大内科辨证体系的格局,在中医传统五轮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的独具特色的眼科专科辨证方法[9-11]。但眼科专科辨证体系仅列了常见眼科证候,基本未列复合证或是某一具体疾病的证名、证候。而混合型青光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证候常常较为复杂,应用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对其进行辨证难以反映其灵活复杂的病情,故现有眼科专科辨证体系中水轮证的证名仍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12]。依据证素辨证理论将混合型青光眼的常见证候表现提取出关键证候,对照《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诊断权值及对应证素归纳为证候、证素量表,整合证候的证素特点之后,再将眼科专科辨证体系水轮证中与混合型青光眼相关的常见证候归纳为 “眼科化”[13]的证型,每种证型的病位证名仍沿用眼科专科辨证体系中水轮证的病位证名,使混合型青光眼的证名更能反映其病位特征性。根据混合型青光眼的常见证候与证素,将混合型青光眼分为11个证型。

3.1  水轮阴虚阳亢证

证候: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锐减,甚至失明,白睛混赤,伴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眼科专科表现有: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瞳内淡绿色,眼压升高,眼珠变硬,甚至胀痛如石(证候、证素量表见表1)。

3.2  水轮气滞证

证候: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锐减,甚至失明,白睛混赤,伴有胸闷嗳气,恶心,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眼科专科表现有:视盘充血水肿,边界模糊(证候、证素量表见表2)。

3.3  水轮实热证

证候:发病较急,视物模糊,目珠坠胀,疼痛拒按,畏光流泪,抱轮红赤,瞳神紧小,黄仁纹理不清,神水混浊;或视力急剧下降,甚或失明,心烦易怒,发热口渴,失眠少寐,舌红苔黄,脉弦数。眼科专科表现有: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界模糊;或视网膜静脉怒张迂曲,或静脉旁有白鞘,视网膜出血量多而色鲜红,或玻璃体积血(证候、证素量表见表3)。

3.4  水轮郁火证

证候:头目胀痛,视物昏蒙,情志不舒,胸闷叹气,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眼科专科表现有:黑睛雾浊如呵气,瞳神散大,视灯光有红晕,眼压稍高(证候、证素量表见表4)。

3.5  水轮痰火证

证候:起病急骤,头痛,眼珠胀痛,视力急骤降低,抱轮红赤,伴身热面赤,眩晕,恶心呕吐,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眼科专科表现有:眼压升高,瞳神散大,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证候、证素量表见表5)。

3.6  水轮痰湿证

证候:视物模糊、变形,伴头重胸闷,恶心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腻,脉濡缓。眼科专科表现有:眼前有淡灰色黑影遮挡、浮动,眼底检查黄斑区可见水肿及黄白色点状渗出,周围可见环形光晕,中心凹反光消失,或神膏有尘状、絮状、团状混浊(证候、证素量表见表6)。

3.7  水轮阴亏证

证候:两目干涩昏花,视物昏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眼科专科表现有:晶珠混浊(证候、证素量表见表7)。

3.8  水轮气虚证

证候:视瞻昏渺,视物易色,视物不能持久,神疲,食少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眼科专科表现有:视乳头色淡或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证候、证素量表见表8)。

3.9  水轮气虚血亏证

证候:视物昏花,視力下降,神疲懒言,肢软乏力,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弱。眼科专科表现有:视物如有振动之感,或视物颠倒错乱,或晶珠混浊,不耐久视,眉棱骨痛(证候、证素量表见表9)。

3.10  水轮气虚血瘀证

证候:视力骤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或无光感,神疲乏力,舌紫黯,脉细涩。眼科专科表现有:视野缺损,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淡白,动脉显著变细如丝状,或血柱时断时续,呈念珠状,或整条血柱完全消失,视网膜后极部灰白色混浊水肿,黄斑呈现樱桃红(证候、证素量表见表10)。

3.11  水轮气滞血瘀证

证候:视物模糊,或视力急剧下降,甚或仅睹三光,眼珠转动作痛,平素情志抑郁,胸胁疼痛,舌质紫黯,脉弦涩。眼科专科表现有:眼底检查可见视盘充血水肿,边界模糊,静脉怒张,视网膜有放射状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或视盘色淡或白,动脉变细,状如白线,或虽有血柱在脉,但呈串珠状,静脉变细,黄斑区呈樱桃红(证候、证素量表见表11)。

4 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分型展望

证素辨证是由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其思维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对混合型青光眼病理特征进行提取,将其特征进行证素分析,对眼科专科辨证体系而言,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研究可能为水轮疾病辨证方法的研究提供思路,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都具有很大价值。

通过对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分型的证素分析,发现混合型青光眼辨证有其独特之处:其证候多为水轮表现,对除混合型青光眼的特殊证候证素之外的全身或眼局部证候进行的证素分析,得出的证名大致与彭清华教授提出的眼科专科辨证体系中的证名相同[14],只是在病位上不能反映出混合型青光眼的病位特点,故在证的命名上,多采取水轮命名,通过对病位的修改而完善的证名则更符合混合型青光眼的病位特点。除水轮气虚血瘀证因病位证素脾的权值较低外,大多数证型都具有病位证素,对这些病位证素的特点进行归纳,发现混合型青光眼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肝、脾、肾为主;其病性证素较多,包括阴虚、阳亢、热、气滞、痰、湿、血虚、动风、气虚、血瘀等13种主要病性证素,这与混合型青光眼的复杂性相符,在这些证素中,阴虚、气虚、血虚、血瘀证素权值较高,反映出混合型青光眼气阴亏虚、痰火瘀滞的疾病特点。

自朱文锋教授提出证素辨证以来,临床辨证诊疗得到规范,辨证趋于标准[15-16]。证素辨证主要针对大内科疾病,其证素多为全身性或较为明显的症状,这种辨证方法在内科、外科、妇科等学科应用较为方便[17-20],即使在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上,参照其眼部及全身证素,也可对诊断大有帮助。但目前证素辨证在混合型青光眼证型中的应用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视物模糊、眼胀、眼痛等证素在混合型青光眼疾病中普遍存在,以此证素诊断混合型青光眼疾病敏感性较低;混合型青光眼虽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但以脏腑为主要证素则难以反映混合型青光眼的特异性;也有混合型青光眼病变严重,但全身症状、证候、证素表现并不明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证素辨证就会增加临床医者的难度,不利于眼科临床医师的诊疗。如将混合型青光眼的证候证素以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候证素纳入方法,进行提取、归纳、证候证素编码,通过数据挖掘确定这些证素的实际权值及计算机权值,使《证素辨证学》证素分析方法应用到混合型青光眼的辨证论治中,会更加贴合混合型青光眼的病变特点。

本文主要通过证素辨证理论与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对混合型青光眼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具有眼科专科辨证特色与证素辨证特色的11种混合型青光眼证型,在证型命名上体现混合型青光眼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特点。本文虽粗浅的探析了混合型青光眼的证素辨证,但其准确性、科学性仍有待于临床的验证,对混合型青光眼各种病理变化的证素分析、提取、计量权值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877-1879.

[2] FOSTER P J, JOHNSON G J. Glaucoma in China: how big is the problem[J]. Br J Ophthalmol, 2001,85(11):1277-1282.

[3] 李传课.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48-570.

[4] 彭清华,朱文锋,罗  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瘀水停病理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9):16-18.

[5] 黄献平.中医“证”研究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21-23.

[6]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158.

[7] 李建超,彭  俊,彭清华,等.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2):3-8.

[8] 黄碧群,曲  超,向  岁,等.中医证素辨证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24-31.

[9] 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5)[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5):396.

[10] 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6)[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31.

[11] 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7)[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269-270.

[12] 彭清华,朱文锋.眼科专科辨证体系及眼科常见证候的研究(1)[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269-270.

[13] 江运长,彭  俊,孙学争,等.证素辨证在眼底疾病辨证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10):5-7.

[14] JIANG PF, PENG J, ZHOU YS, et al. Ophthalmic Syndrome Pitterentiation System and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J].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18,1(1):9-13.

[15] 黄惠勇.证素辨证与数字中医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1):3-6.

[16] 黄惠勇.我的导师朱文锋先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8-10.

[17] 夏帅帅,曾  光,向  茗,等.基于證素辨证体系浅探2型糖尿病辨证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7):1554-1556.

[18] 黄碧群,向艳南,周德生,等.143例脑出血恢复期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547-1550.

[19] 吴  晶,黄剑阳,潘健斌,等.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与病性证素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1):1231-1233.

[20] 王  雅,陈  斌,龙远雄,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1):1234-1237.

作者:蒋鹏飞 彭俊 彭清华

第2篇:浅谈中医肿瘤的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发展

【摘 要】 中医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医在肿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就中医肿瘤的基础理论和中医辩证论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中医肿瘤 基础理论 辩证论治

1 中医肿瘤基础理论的发展

1.1 继承与创新并重

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之路是中医基础理论必走之路。一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平衡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就算是现在看来也是十分符合朴素唯物论和辩证观点的。由此可见,经典的中医理论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进行中医学创新的基础。对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并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为中医肿瘤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中医学的生命力来源于自身的理论和临床的疗效,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才会历经千年而不衰。为了在新时期使中医药理论发扬光大,能够跟得上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的步伐,关键就在于突破旧知,获得新知。在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而是应该对固有的中医理论有新认识、新见解,形成具有中医特色并且能够知道中医肿瘤临床实践的新的理论。

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坚持“为我所用”、“以我为主”的原则,保证中医药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

1.2 中医与西医互补

中医和西医虽然研究思路不同,但是研究的对象一样,都是人体,即研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现象和规律。由此可以,中医和西医并不是两个学科,而应该是医学内部的两个学派。最终这两个学派走向统一,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从宏观与围观、结构与功能、整体与局部、传统与现代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中医肿瘤治疗方面,已经建立了中西互补医疗模式,通过将辩证论治为原则的扶正疗法和现代化的肿瘤治疗方法相结合,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人类的医学历史上,很多其他世界的传统医学在辉煌一时后却相继消亡。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医学仅仅只是偏重技术实践,其理论形态并不完整。这些传统医学缺少了理论的发展,就失去了活力,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而传统中医学却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哲学理念的完美结合,所以才能够经久不衰,并且经过不断的历练,造就了其坚不可摧的理论内核。中医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丰富的临床医学时间经验是中医学的活力所在。所以在中医肿瘤的治疗中,应该要把临床作为切入点,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在中医治疗中,疗效才是硬道理,所以用实际的治疗效果来检验理论,这是科学研究一个必要又关键的环节。如果能够拿出确切的疗效,肯定能够提高中医的社会信誉,为中医肿瘤治疗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在临床的治疗实践中,通过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更加充实自身的理论。

2 中医肿瘤辩证论治的发展

辩证论治,也叫做辩证施治,在中医药学中是十分常见的一个术语。所谓辩证就是将病理变化的部位和性质辨清,所谓论治,就是针对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决定怎样治疗。并且中医讲究“辩证求因”,即把辩证和求因看成是两个步骤,并且在中医临床治疗中也是先进行辩证,之后求因。切不可混为一谈,不然就混淆了辩证的概念。

辩证论治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从感性阶段升至理性阶段的过程。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因为药理学说和病理学说太过简单,而且实践知识又不足,导致理论和实践不能够结合。《内经》以前的中医治疗方法,只能说是纯粹的经验疗法。

东汉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其重要的标志有如下两点:一,处方用药不再是以单个的症状或者病名为依据,而是通过在一病之下按照不同症候来组合处方用药。对于同样一种病,由于其症候组合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二,比较明确的指出不同的症候组合而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指出病理变化部位和性质的条文非常的少,所以我們只能说《伤寒杂病论》仅仅只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而不能说它已经确定了辩证论治的原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在张仲景之后辩证论治的原则并没有广泛的被医生们所掌握。

要想彻底地实施辩证论治,必须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一,病理学说的进一步深化;二,药理学说的相应发展。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这两个条件直到清明时代才逐步的满足,这个时候辩证论治的原则才得以确立,才能够普通实施。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够对绝大多数的症候组合作出合理的病理学解释,并且明确地指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对辩证论治作出一个完整的定义,辩证论治就是根据症候组合来辨清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之后针对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立法处方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辩证论证,由于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实施辩证论治的时候,辩证仅仅就是以直观的四诊作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断依据,这样做的结果就客观的记录比较少,更多的只是直观的感觉,这就使得中医在量化诊断、疗效评价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中医学的实践必须要按照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并从临床疗效入手,将优势病种选作中医科研的突破口。在中医肿瘤的治疗中,可以借助现代化并且先进的诊断技术去延伸四诊的感官,使辩证思路得到拓展使各种病症能够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早期的治疗,在中医肿瘤临床治疗中实现中西医学术上的完美结合,取长补短,将中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3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应该要立足于自身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并且要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多学科、高科技的手段来弘扬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要以实现中医肿瘤临床治疗现代化为目的,不断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郁文骏,何光鉴.肿瘤病中医研究发展史述要[J].癌症探索,2003,2(1): 29-30

[2]李军茹,陈学习.中医肿瘤学发展历程初探[J].辽宁:辽宁中医杂志.2005,32(3):191-192

作者:单国英

第3篇: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医辨证论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方法 选取入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中医辨证方法诊断治疗。 结果 42例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结论 中医辩证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辨证论治

[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分支,以血管平滑肌上细胞出现增生,以及发生在粥样硬化斑块并在其上出现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侵犯范围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动脉,以循环系统为甚,可同时使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从而造成颅脑缺血性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并均经确诊为非遗传性动脉粥样硬化。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61.9±5.2)岁。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大多都处于隐匿状态。随着病情发展,中期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心慌、心悸、胸闷、头晕、头痛、四肢冰冷,行动不便、失眠、多梦以及视力和记忆的下降等临床症状,针对不同患者可能症状略有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若管径狭窄达75%,则会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甚至猝死。

1.2 方法

若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健忘、思维不易集中,或郁或呆、腰酸腿软、心烦不寐、肢体麻木、舌质暗红苔少、脉弦细或细涩,证属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者,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子12 g,熟地24 g,菊花10 g,山萸肉12 g,龟板15 g,山药12 g,女贞子15 g,牛膝15 g,丹参15 g,丹皮10 g),以滋肾养肝。

若表现为形体肥胖、身倦嗜卧、短气自汗、胸闷发憋或胸痛,心悸不宁,头蒙如裹,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弦滑,证属脾虚痰聚,阻遏脉络者,选用导痰汤加减(陈皮9 g,半夏9 g,橘红9 g,胆星6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炒枳实6 g,生姜6 g,丹参15 g,川芎6 g,炙甘草3 g,赤芍12 g),以健脾祛痰降脂。

若表现为胸闷憋气,阵发胸痛,痛引肩背或伴心悸失眠,烦躁郁闷,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证属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 g,川芎6 g,生地12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枳壳6 g,桔梗6 g,柴胡3 g,牛膝10 g,甘草3 g,元胡10 g),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消失、体征改善为显效;症状消失、体征稍微有改善为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本组42例中,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3 讨论

西医认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的代谢障碍可造成血小板粘附脂质,外观呈黄色,故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随斑块的扩大,可引起动脉管腔的狭窄、变硬,进而引起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病变。中医则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肝肾阴虚,髓海不足,或脾虚痰聚,阻遏脉络,或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有关[1-2]。“肝藏血,主疏泄”,肝脏为机体的化工厂,激素、维生素的合成和灭活,脂肪、蛋白质、糖类的合成分解,凝血因子的合成及降解,以及毒素的代谢都发生在肝脏中。肝脏出现问题,引起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进而形成粥样斑块。“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方面,若是脾出现运化问题,则水谷精微不能充分运抵身体各处,而使身体产生血瘀阴虚现象,虚则化火,火则炼津,进而津会化痰,痰瘀与血瘀共同滞留在血脉之中,便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肾主水液,主藏精,主纳气”,人进入中年后,肾功能渐不如前,肾精渐亏,其气血亏耗,进而产生肾虚之症,所谓阴虚化火,火则炼液,化作痰瘀,瘀积血脉,即成动脉硬化。

本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如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者,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益髓通络,滋肾养肝。药理研究证实,杞菊地黄丸能有效的降低高脂血血清TG、TC、LDL、VLDL-C含量,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如脾虚痰聚,阻遏脉络者,选用导痰汤加减,以健脾化痰,除湿降脂。研究报道,导痰汤能明显降低血清的ALT及TG、TC、HLDL-C,能够有效升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降低血清TNF-α含量,促进动脉硬化的消退[3-4]。如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者,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药理研究显示,血瘀血清组细胞液中的ET和NO含量都明显升高,PAI活性也明显升高,AT-Ⅲ活性则明显降低,血府逐瘀汤能调节内皮细胞ET/NO释放平衡作用和降低其对抗凝、纤溶功能影响,同时对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

综上所述,虽然由于中药自身起效慢等原因,对个别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起效不明显,但总体上说,中医辨证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微,黄小民.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2):216-218.

[2] 顾耘.软脉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634-636.

[3] 高辉.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0):99-100.

[4] 赵文君,郭家奎.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74-76.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黄浦

第4篇:一 衡通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衡通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衡通中医理论首先要明白中医之精髓,那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思维方法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科书中论述甚为详备,读者可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之论述结合起来。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即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即是中医的基本特点,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即传统之四诊、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

我写的《名医师承讲记》是师承历代名医与近代名医学说论点,以及张锡纯学说的心得体会,写的《张锡纯师承学堂》系列计有师承张锡纯 《中医基础理论讲记》 《中医诊断学讲记》 《中医内科学讲记》 《中医外科学讲记》 《中医皮肤科学讲记》 《中医妇科学讲记》

《中医儿科学讲记》记者问:

你的书为什么叫“名医师承讲记”临床家是怎样炼成的呢? 李静曰:

为什么叫“名医师承讲记?”这要特别感谢现代中医界大伯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新课堂丛书的总编刘观涛先生,我在中医名家网上发表了一些我这些年所发表过的论文,写了自已运用中医五方(经方,单方,验方,秘方,时方(协定处方)于临床的心得体会,汇集成册,取名为“中医五方演绎”,刘先生阅后来电约稿并表示赏识,建议将原书名改为“名医师承讲记”。

我出生于解放后的中医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然而母亲还是二十多岁即被病魔折磨而死,故我自幼立志学医。然而行医开始治疗效果并不好,因此总在想自已医书读的也不少了,为何治病效果平平呢?为何还有许多病屡治不效呢?自已“屡败屡战”的精神固佳,然而别人治不了的病,自已也治不好。这不是古人说的“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吗?还是自已书读的不细,想古之名医大家,近代北京四大名医,现代诸位名中医,有那么高的成就,没有一个是轻易而成名的,都是经过磨励苦学,都是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这个过程的。所以我主张学中医先读名老中医之路。我认为,要从中医基础经典名著学起,《内经》

第5篇:脑瘤中医辨证论治

一、

病因病机

1七情所伤,气机失调

人的情志由心所主而分属于五脏,正常的情志活动有懒于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活动,以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如长期或突然而较剧烈的情志刺激,极易损伤脏腑正常功能活动,影响气血津液精的代谢,从而使情志与脏腑之间良性的互相依赖的调节方式遭到破坏。近年的研究表明,脑主情志比心主情志更为实际。所以,脑主情志、情志不遂、七情伤脑是脑瘤形成的重要因素。脑为诸阳之会,全身阳气通过阳经会聚于脑,一旦七情所伤,气机失调,阳气不能交会于脑,就会出现清阳不升、浊阴盘踞、痰瘀胶结的脑瘤病理基础。

2肾脑不足,痰瘀内阻,日久成毒

肾与脑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髓在脊为脊髓,上聚脑为脑髓即脑海。肾精充则脑海足,脑海空虚,则肾精因上济脑海而虚少,导致精少髓亏。脑海是脑瘤所居之地,脑瘤的生长直接侵袭损伤脑海,耗竭脑髓,故当脑瘤生长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导致脑海空虚,肾精不足,肾脑两虚,出现头痛、头晕、头昏、健忘、少寐、胫酸膝软、耳鸣等。这些症状在脑瘤切除后还会存在较长的时间,甚至长期存在。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相生,故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脑瘤患者每因肾精不足,阴液化源乏力,造成肾阴亏虚,。肾阴不能滋养肝阴,肝阳炽张,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脑络绌急,则出现剧烈头痛、头胀、耳鸣等。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蒸腾气化,调节尿液排泄。肺脾肾功能异常,则水液的生成、输布、蒸腾、气化、排泄作用就异常,势必水湿停留为痰为饮。另外,肝郁不舒,气滞津停为痰;瘀血生成或因气虚气滞,或因痰阻寒凝,或因跌仆外伤,或因手术损伤,痰瘀胶滞,日久不除,成毒化热,痰热瘀毒聚于局部而为脑瘤。

因此,脑瘤的病位在脑,与肝肾脾胃关系密切。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肾脑两虚(肾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其次是肝阴虚及脾胃运化和升降功能失司;标实是肝火肝阳偏盛和痰热瘀毒内阻。

二、

治疗总原则:脑瘤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患者,肿瘤尚小,正气尚盛,瘀毒不深,多采用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调;中期,脑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正气亦伤,但正邪相争处于"势均力敌"阶段,宜攻补并重;晚期,肿瘤已增至严重阶段,正虚邪盛,患者不任攻伐,当扶正为主,少佐祛邪抗瘤药。

三、

药方: 1.

痰毒凝聚型

主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身重倦怠,舌强语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痰多胸闷,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或弦细。

治法:化痰散结,解毒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味。胆南星10g,清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陈皮10g,白术10g,云苓30g,石菖莆15g,全蝎5g,蜈蚣2条,山慈菇15g,徐长卿20g 2.

气血郁结型

主证:头痛头胀,面色晦黯,视物模糊,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白芷30g,蝉蜕5g,白蒺藜10g,全蝎10g,王不留行15g,麝香0.2g(绢包入药,每包煎3次) 3.

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烦躁易怒,抽搐震颤,舌强失语,昏迷项强,恶心呕吐,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0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清热。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枸杞子10g,杭菊花10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泽泻15g,丹皮10g,云苓10g,女贞子15g,生牡蛎15g,夏枯草15g,珍珠粉1瓶(0.6g装,冲服),僵蚕10g,怀牛膝30g,白花蛇舌草15g 4.

肝胆实热型

主证:头痛头胀,如锥如裂,呕吐如喷,便干溲赤,,舌黯红或绛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泄火,解毒通腑。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g,黄芩10g,桅子10g,生地10g,赤芍10g,芒硝5g,石决明15g,白花蛇舌草30g,苦地茶5g 5.

脾肾阳虚,肝血不足型

主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力障碍,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气短懒言,溲清便溏,或咽干口渴,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脉沉细无力。

治法:偏阳虚者温补脾肾、补脑填髓;偏血亏者健脾补肾养肝、补脑安神。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生地30g,山萸肉10g,石斛10g ,麦冬10g ,五味子5g ,石菖蒲15g ,肉苁蓉30g ,巴戟天10g ,肉桂5g ,远志10g ,茯苓15 g,炮附子10g ,生姜5g ,大枣5枚,薄荷3g。

偏阳虚者去石斛,麦冬,加仙灵脾10g,山药15g,偏血亏者去附子,肉桂,巴戟天,加桑寄生30g,当归10g,生黄芪15g.

以上各行如颅内压增高症较明显,可加大利尿逐水药,如白茅根,车前草,木通,头痛明显加元胡,莪术等。 6.

魔芋30g,每日水煎服,20帖为一疗程。

7.

蛇六谷30g,苍耳子30g,贯众30g,蒲黄根20g,七叶一枝花20g,先将蛇六谷煮2小时,再加其他药同煮,滤取清汁,饮服。

8.

仙脑方

鱼脑石10g,石决明15g,生牡蛎15g,蜂房10g,蝉蜕5g,威灵仙15g,全蝎10g。对脑瘤头痛有效。

9.

蚕菊汤

生石决明30g,僵蚕10g,地龙10g,蝉蜕5g,木贼10g,生鳖甲10g,蜂房10g,牡蛎30g,丝瓜络10g,全蝎5g,晚蚕砂10g,甘菊花10g。此方对于脑瘤头痛剧烈,呕吐,视力减退者有效。 10.

通络散结汤:党参1515克,当归1010克,天南星1010克,煅牡蛎1515克,僵蚕1010克,地鳖虫1010克,蛇六谷1010克,三棱1010克,猪苓1510克,重楼1010克,菊花1010克,猫爪草1510克,甘草67枚,干姜3片为引,每日一剂,水煎两遍,早晚饭后服。 11.

祛风化瘀散:全蝎6090克,三七6060 克,天麻6060克,白花蛇60克,炮制后研细粉。一次53次,以黄酒冲服。 12. 补肾化痰汤

【来源】钱伯文,《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姜半夏、制南星各15克,石菖蒲、当归、山萸肉各9克,赤芍10克。

【用法】依法制成糖浆,口服。同时随证加服汤剂。

【功用】补肾固本,软坚逐瘀。

【方解】颅内肿瘤,其本在肝肾虚亏,髓海不足,其标则为痰凝气滞,瘀毒凝聚,故治宜标本兼顾。方中半夏、南星化痰软坚;石菖蒲化痰开窍;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山萸肉滋补肝肾。诸药相合,共奏化痰软坚,活血逐瘀,滋补肝肾之功,故取得良好疗效。

【主治】脑瘤。

【加减】痰湿内阻,治以燥湿化痰,以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指迷茯苓丸加减;肝胆实热,治以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用杞菊地黄丸、一贯煎加减;气血郁结,治以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风内动,治以镇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天麻钩藤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 13. 南星蚕夏汤

【来源】于敏,《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南星、生半夏、夏枯草各15克,僵蚕9克,石菖蒲6克,地龙15克,蜈蚣2条,壁虎2条,地鳖虫9克,猪苓、茯苓、决明子各15克,菊花、青葙子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每疗程为3个月。

【功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方解】方中用半夏、南星、僵蚕、地鳖虫、蜈蚣等化痰祛瘀;石菖蒲、地龙、菊花、决明子等平肝熄风。药理研究证实,化痰、平肝、熄风药物能抑制小鼠肿瘤细胞恶性生长,提高自身免疫机制,故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的效用。

【主治】颅内肿瘤。

【加减】偏瘫加黄芪、赤芍、当归;畏寒肢冷加炮姜,小茴香、吴茱萸;阳痿加菟丝子、仙茅、仙灵脾;闭经加当归、川芎、王不留行、穿山甲;失眠加灯芯草、远志;恶心呕吐加木香、竹茹、陈皮、九香虫、旋覆花;阴虚潮热加北沙参、石斛、龟板、鳖甲、生地;纳呆加陈皮、焦楂曲、生苡仁、鸡内金;形羸体虚加黄芪、太子参、当归、麦冬、生地。 14. 辩症治疗:

14.1肝肾不足,脑髓亏虚

此型多见于手术及放化疗后,或放疗而未行手术治疗者。证见头痛、头胀、头沉,健忘,耳鸣,心烦,时有目视异常,腰酸膝软,舌质红黯,苔薄白,脉细弦和细涩。治宜补益肝肾,益脑填精。药用生、熟地黄、炙龟甲、山茱萸、枸杞子、菊花、牛膝、肉苁蓉、当归、炒白芍等。

14.2痰瘀阻络

此型治宜分消痰瘀,虫类通络。适用于脑瘤治疗的始终,有无症状均可使用,但要充分结合脾胃功能的强弱。对头痛较重,缠绵不已更适合。药用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僵蚕、全蝎、蜈蚣、川芎、天竺黄、炒莱菔子、焦山楂、水蛭、地龙、穿山甲等。

14.3肝阳上亢,热毒腑实

此型多见于实体肿瘤复发,或未行手术者。因瘤体生长较快,出现物理压迫症状,表现为头痛剧烈,呕吐,大便干结,低热口渴,视力下降,舌红,苔薄黄或黄腻干燥,脉数和弦数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重镇潜阳。药用夏枯草、贝母、玄参、生牡蛎、大黄、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黄芩、栀子、野菊花、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生石决明、珍珠母等。

14.4脾运失司,胃失和降

此型多见于脑瘤晚期,瘤毒弥漫,邪气盛而正气虚,脏腑功能低下,精神不振,纳少脘胀,恶心呕吐等;或行放化疗后,药物和射线影响脏腑气血,导致恶心呕吐,食纳不香,头晕脱发等;或脑瘤术后,用多种药物治疗者。治宜健运脾胃、和胃降逆。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人参、黄芪、半夏、陈皮、枳实、砂仁、木香、焦三仙、炙鸡内金、旋覆花、代赭石等。

14.5瘀阻水停

此型多见于脑瘤术后不久,手术对脑络损伤未恢复,或术后出现脑积水,或未行手术者瘤体周围水肿明显者等。治宜活血利水,引水下行。药用益母草、泽兰、牡丹皮、路路通、漏芦、王不留行、生薏苡仁、牛膝、泽泻、车前子等。 15.加减三甲复脉汤【辨证】肝阳上亢,络阻血瘀。

【治法】平肝潜阳,清润通络。

【组成】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鳖甲15克,生牡蛎15克,旋复花10克,旱莲10克,骨碎补10克,牛膝10克,白芍12克,丹参12克,磁石12克,龟板20克,朱砂1克,红花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肿瘤良方大全》16.南京中医学院已故院长、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邹云翔教授验方

【方药】小川芎、炙蜈蚣各5g,枸杞、丹参各15g,当归、鸡距子、炙远志、红花、桃仁、桔梗、贝母、半夏、神曲各30g,太子参24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长期服药,随证加减。 17.上海中医学院岳阳医院于敏医师验方

【方药】半夏、南星、夏枯草、石菖蒲、僵蚕、生牡蛎、地龙、蜈蚣、猪茯苓、蟾酥、地鳖虫、天龙(壁虎

【适应症】胶质瘤、垂体腺癌、听神经瘤、颅咽管瘤、脑膜瘤、松果体瘤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个月为1疗程。连服数疗程后,视病情改为间歇性服药,但以长期服药为宜。

18.上海第二医学院刘永戢医师奉献以下2则验方方1

【方药】蛇六谷、蛇果草各30g,半边莲、半枝莲、夏枯草、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贯众、菝葜各15g。

【适应症】中枢神经恶性肿瘤(胶质瘤、转移性瘤、恶性脑膜瘤),手术治疗后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2

【方药】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贯众、石见穿、七叶一枝花、菝葜、茶树根、柳树叶各30g。

【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胶质瘤、肉瘤、恶性脑膜瘤、转移性瘤)手术后颅内压偏高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9.熄风软坚汤

【功能主治】功能熄风清热,化瘀祛痰。主治脑瘤。 【处方组成】蝎4.5克、蜈蚣6条、丹参20克、川芎4.5克、僵蚕9克、地龙9克、半夏9克、钩藤15克、白术9克、天麻9克、天葵子15克、夏枯草30克、贝母9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呕吐加美竹茹;头痛甚加藁本、蔓荆子、白芷、菊花;视力障碍加蕤仁、青葙子、密蒙花、石决明、石料夜光丸;便秘加大黄遮虫丸或香泻叶;多饮多尿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龟版、远志。

20. 鱼脑石汤

【功能主治】功能化痰开窍,平肝潜阳。主治脑瘤。

15克、广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天竺黄10克、石决明12克、珍珠母24克、煅6克、桔红6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钩藤12克、川12克、生代赭石30克,水煎服。

玄参;痰蒙心窍,神魂恍惚及伏热呕吐,加服安富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肝阳上亢,眼目昏糊。加苦参、龙胆草、龙荟。

15例,其中胶质细胞瘤6例,颅内转移瘤3例(乳癌脑转移脑脑膜瘤1例,枕骨骨瘤1例。治疗后,神经胶质瘤有5例存活,颅内压增高症状缓解,其中1例已生存6年有余。脑转移3例均死亡,最长生存期为半年。其余病例均健在。

【处方来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史兰陵。

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潜阳;地龙、天竺黄化痰通络;桃仁、郁金活血化瘀;代赭石降逆止呕,全方共奏化痰开窍、平肝潜阳之功,是为有效。(王龙宝) 21. 消瘀化痰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化痰软坚。主治脑瘤。

处方组成】丹参15克、川芎12克、葛根15克、桃仁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白芷15克、天葵子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痰湿重者加云苓、薏仁、胆南星;视力模糊者加石决明;头痛易怒者加柴胡、郁金。

4例脑

【处方来源】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许菊秀。

语】上述4例脑垂体肿瘤患者,都具备头痛固定不移、有紧压感、手指增粗、口唇增厚等临床表现,以痰瘀互结为其主要病理变化,其病初多血瘀,继则夹痰,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龙宝) 22. 祛瘀通窍汤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主治脑瘤。

【处方组成】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三七5克、甲珠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石菖蒲6克、麝香0.2克,水煎服。

夜明砂10克、菊花10克;纳差,去桃仁、红花、麝香,加鸡内金8克、淮山药10克。

1例蝶鞍肿瘤,治后症状明显改善,经蝶鞍照片复查未见异常,随访8年末见复发,获临床治愈。

【处方来源】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刘青云。

语】本例头痛如锥刺,青紫黯有瘀斑,脉深而涩,为瘀血之证,故方中重用活血祛瘀、开窍醒脑之剂,取得显著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王龙宝) 23. 芪龙天麻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通络,化痰熄风。主治脑瘤。

【处方组成】黄芪40克、当归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30克、葛根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桃仁12克、川芎12克、地龙12克、天麻12克、10克、生

蜈蚣2条;肢体屈伸无力加鸡血藤30克。

1例小脑桥脑角肿瘤,服药40余剂,患者可拄杖行走50余米,生活基本自理。1年后复查CT提示。右侧小脑桥脑角高密度阴影缩小至1.5×2平方厘米。

【处方来源】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霖。

语】方中丹参、蜈蚣、天麻熄风通络;葛根升律液而柔筋脉;白花蛇百草、胆南星、夏枯草化瘀散结,适用于气血亏虚、痰瘀交阻的脑瘤患者。(王龙宝) 24. 软坚化瘀汤

功能主治】功能化痰软坚,祛瘀解毒。主治颅内肿瘤。 【处方组成】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昆布15克、桃仁9克、白芷9克、石见穿30克、留行子12克、赤芍15克、生南星15克、蜂房12克、野菊花30克、生牡蛎30克、全蝎6克、蜈蚣9克、天龙2条,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11例,痊愈1例,显效3例,有效1例。

【处方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

语】祖国医学认为肝火上扰,痰浊阻窍,肝风内动,毒瘀侵袭等与脑瘤的发病有关,故方中用复枯草、海藻、昆布化痰软坚;野菊花、牡蛎、全蝎、蜈蚣平肝熄风;留行子、赤芍活血化瘀,治疗脑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陈湘君) 25. 李家祖传治癌秘方

主治:各种癌/瘤

配方:生五灵脂10克,生黑牵牛10克,生香附子10克,生广木香10克.

用法:买药时加工成粉,加白醋调糊为丸,阴干.一次10克.生姜汁送服,每天3-4次(小儿药量减半).也可以不调糊,服药时加些醋.

注意:不得吃人参。孕妇不可用。

说明:一般病例30分钟见效,经千余例临验,疗效100%,被称为神方!本方前三味药是祖传秘方,第四味药是贡献人研究所加.

献方人:广东饶平县三饶镇西巷头民间医师26. 方源:李兴让等:补肾化瘀法治疗颅内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

A方: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熟地、当归各15g,补骨脂18g,巴戟天、何首乌、黄芪、党参、金毛狗脊各30g。 B方:荸荠60g,天葵子、白花蛇舌草、石决明、半枝莲各30g,重楼、半夏、白术各15g,三

七、白僵蚕、天麻各10g,全蝎3g。

治法:水煎服,以上二方交替使用,间日1剂,效不更方。

疗效:以本方治疗颅内四脑室恶性肿瘤1例,取得显效,患者生存10 27. 脑瘤汤:(注:此方与24方极象只多天龙片)

夏枯草30g,海藻30g,石见穿30g,野菊花30g,生牡蛎30g,昆布15g,赤芍15g,桃仁9g,白芷9g;生南星9g,蜈蚣9g,留行子12g,蜂房12g,全蝎6g,天龙片15片。每日1剂,煎2次分服。天龙片分3次随汤药分服。

疗效:上海中医学院单用本方治疗颅内肿瘤11例,总有效率为72,7%。

第6篇:中医药辨证论治合艾艾灸治疗艾滋病20例疗效观察

樊翠红 路聚更 王庆雷 王红全 池招民

(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沙河054100)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药 ,艾艾灸。

艾滋病(HIV/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自2005年10月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在省中医院毛宇湘等有关专家指导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艾滋病的研究,通过20例病人的治疗观察,对HIV/AIDS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为我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内病人,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11-54岁,平均年龄35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16例,性传播2例,母婴传播2例;病史8-15年,平均12年;20例中无症状期患者11人,发病期患者9人;中医药辨证论治三期十二型分布情况:气血两亏型10人,气阴两虚型3人,气虚血瘀型2人,肝经风火型1人,脾肾亏虚型4人。

1.2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选择经CDC确认的无症状和发病期艾滋病患者,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随机选取20例患者,加用艾艾条施以灸疗。

1.3治疗方法

1.3.1辨证论治法

1.3.1.1气血两亏型 治宜补气养血。予八珍汤或人参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甘草、黄芪、茯苓、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川芎、山萸肉等。

1.3.1.2气阴两虚型:治宜补益肺气滋肾养阴。予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麦冬、 五味子、熟地黄、百合、甘草、元参、桔梗、山药等。

1.3.1.3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解毒。予补中益气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白术、人参、当归、川芎、赤芍、甘草、桃仁、红花、牛膝、杜仲等。

1.3.1.4肝经风火型:治宜清肝泻火利湿解毒。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芪、栀子、泽泻、当归、车前子、柴胡、地肤子、板蓝根等

1.3.1.5脾肾亏虚型:治宜健脾利湿,和胃止泻。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砂仁、山药、白扁豆、薏苡仁、黄连、黄芪等。

1.3.2艾艾灸疗法(艾艾灸法)

取双侧足三里穴为施灸部位,选用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宣纸包装,加工成

1.5x20cm之艾艾条,供患者使用,名为艾艾灸法。该艾艾条具有辛香走窜,开表透里,提神醒脑之功。

用法:擦净施灸部位,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相距3-5cm,6个月为一疗程,以局部温热能耐受为度,避免灼伤。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20例患者经一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和CD4数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D4数值治疗前后有3例下降,17例还有升高。

2.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

1表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症状

乏力

纳呆 治疗前 20 20 治疗后 14 16

多汗 睡眠 精神 8 15 16 4 10 1

2从表中看到,乏力、纳呆、多汗、睡眠、精神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70%、80%、50%、66.7%、75%。

2.3 治疗前后CD4数值变化情况比较见表

2表2治疗前后CD4变化情况比较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治疗前 222 175 356 460 576 196 324 385 554 713 490 425 274 317 439 453 488 374 81 38

1治疗后 268 242 538 633 709 283 350 386 776 406 488 552 435 334 539 554 459 558 147 437

升降值(±)

+46 +67 +182

+173 +133 +87 +26 +1 +222 -307 -2 +127 +161 +17 +100 +101 -29 +184 +66 +56

从表中看到,CD4数值治疗前后比较:3例下降,总值338,均降11

2、67。17例升高,总值1749,均升10

2、88。CD4数值有增长趋势。 4 典型病例

4.1 刘某,男,45岁,农民,沙河市柴关村人。因其妻受血感染HIV而接触感染,2004年被CDC诊断为艾滋病。2004年10月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素有乏力,纳呆,伴腹胀,恶心,关节酸痛数年,经中医药辨证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2006年12月CD4检测为549,2007年7月CD4为555,2008年1月CD4为356,2008年7月15日CD4为538。血常规:2006年WBC为5.0×109/L,Ly为2.2×109/L;2007年WBC7.7×109/L;Ly为3.3×109/L。2008年WBC5.0×109/L,Ly为2.2×109/L。艾艾灸以来,疲劳感消失,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

4.2 王某,男,37岁,沙河市柴关村人,1997年因其妻分娩受血感染HIV,2003年其本人经CDC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经常感觉困倦,乏力,纳呆,关节肿痛,时见皮疹。2005年接受中医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已下地参加劳动。2006年12月CD4检测为416,2007年7月CD4检测为459;2008年1月,CD4检测为425,2008年7月16日CD4为552;血常规:2006年12月WBC 6.0×109/L,Ly为2.7×109/L;2007年7月WBC6.9×109/L,

Ly为3.4×109/L;2008年1月WBC6.8×109/L,Ly为3.4×109/L。从检测结果看,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 5 讨论

5.1 艾艾条灸疗足三里穴,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确实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不论从主观感觉还是试验室检查均得到了验证。 5.2 艾艾条研发思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强壮要穴。根据针灸学理论,针刺和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和血之作用,临床上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针刺不宜,但艾灸值得应用,艾灸本身具有扶正补益作用,适合于虚证表现者,邱茂良主编五版《针灸学》教材记载“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并阐述其有双向调节功能,助消化,增加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格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增强免疫能力。

依据艾滋病的特点,从患者发病过程看,多数患者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尤其是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证候。因此培土固元,健脾益肾法则当贯穿于艾滋病治疗用药的全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功能赖脾胃得以充养,脾胃虚则五脏俱虚。足三里穴作用与之相合,且选取方便,施灸容易。

5.3基于以上分析,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为施灸部位,选用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配制之艾艾条供患者使用,经6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从临床表现看,对患者心情,精神,睡眠,体力、多汗等症状有明显疗效,CD4数值多数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培训资料.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08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合肥:安徽中医学院.2008.11. 作者简介:路聚更(1963—)男,主任中医师,学士。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尤其擅长痔疮、皮肤病及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研究。

第7篇: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一、中医内科笔记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肺阴沙参咳嗽平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喘脱回,肺脾六君肾生金。 1.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益肝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喘寒麻盖表麻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气虚耗生脉补,肾虚不纳肾气蛤,正虚喘脱参黑蛤。 1.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

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5、肺痨:痨肺阴月虚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6、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水凌桂,瘀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桂甘龙牡汤】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7、胸痹:胸痹瘀府气滞柴,浊栝寒枳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右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阳补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8、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枣心脾归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9、癎病:癎病风定痰龙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癎★定癎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胃寒香良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笑,阴亏贯芍虚寒建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苔多薄白,脉弦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舌红少津,脉细数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11、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饮夏苓肝四七,气香阳理胃阴麦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舌苔厚腻,脉滑实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舌苔白腻,脉滑

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虚证

1)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舌苔白滑,脉虚弦

2)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舌质淡,脉濡弱

3)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舌红少津,脉细数

12、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肝柴瘀血少腹逐 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舌苔厚腻,脉滑

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舌质紫暗,脉细涩

6)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3、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脾胃虚参苓,肾阳四神肝乘痛 1.暴泻

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肠胃证:消食导滞★保和丸—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舌淡苔白,脉沉细

3)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舌淡红,脉弦

14、痢疾:痢湿芍药疫白芍,寒湿不正阴连驻,虚寒桃真休息连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舌苔黄腻,脉滑数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15、便秘:热秘麻仁气六磨,冷秘温硫气虚芪,血润阴增阳济川 1.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舌苔薄腻,脉弦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舌苔白腻,脉弦紧 2.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舌淡苔白,脉弱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舌淡苔白,脉细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舌红少苔,脉细数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舌淡苔白,脉沉迟

16、胁痛:胁痛郁柴胆湿龙,瘀阻血府肝络贯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舌苔薄白,脉弦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舌质紫暗,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7、黄疸:黄疸热茵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瘀逍鳖 1.阳黄

1)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舌苔黄腻,脉弦数

2)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阴黄

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舌淡苔薄,脉濡细

3.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苔腻,脉濡数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舌苔薄白,脉细弦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18、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血四物,肾元痰夏瘀通窍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证: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头痛证: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苔白腻,脉濡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证: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2)血虚头痛证: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痰浊头痛证: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4)肾虚头痛证: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瘀血头痛证: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19、眩晕:眩晕亢天气血归肾左,痰湿(浊)半夏瘀通窍 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舌红少苔,脉细数;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舌苔白腻,脉濡滑

5) 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20、中风:中风入络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脉,风痰解语气虚补,肝肾亏虚左地黄 1.中经络证:

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舌苔薄白,脉浮数

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汤—舌红苔黄,脉弦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息风汤—舌红苔腻,脉弦细数2.中脏腑证: 闭证:

4)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5)痰火瘀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6)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苔白腻,脉沉滑缓

7)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3.恢复期证:

8)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苔滑腻,舌紫暗,脉弦滑

9)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舌质淡紫

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10)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舌红苔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21、水肿:风水越术毒豆毒,水湿皮苓湿热凿,脾阳实脾肾济武,瘀水互结桃物苓 1.阳水

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

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22、淋证:淋热八石苇血蓟,气沉膏萆劳无比 1)热淋证: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3)血淋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证: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5)膏淋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证: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23、癃闭:癃膀湿正肺热清,肝郁沉香浊瘀当,脾气补春肾阳济 1)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24、阳痿:阳痿命门赞育丸,心脾归脾肝郁逍,惊恐启阳湿热泻 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 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 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 5)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25、郁证:郁证肝柴气郁栀,痰郁半厚心神甘,心肾天六心脾归 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血益气★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26、血证:鼻衄热菊胃玉肝龙气血归;齿衄胃火清胃泻,阴虚火旺六味茜;咳血燥桑肝泻阴虚合;吐血胃热泻灰肝火龙气虚归;便血肠湿地槐气虚归,脾胃虚寒黄;尿血下蓟肾虚知,脾不统归,肾不固比;紫斑血热灰,气不摄归阴虚茜。

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

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4.吐血

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

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

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肝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

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

27、消渴:上消肺热消渴方,胃热玉女气阴七(中),肾阴六味阴阳肾(下)

1)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3)下消证:

α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β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28、内伤发热:内伤发热阴清骨,血归阳肾气补中,气郁丹栀血瘀府,痰湿郁热黄中和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桅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喝和中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29、虚劳:虚劳气虚肺补肺,心福脾君肾大补;血虚心血养心肝血物;阴虚肺沙心天王,脾胃益胃肝补肝肾左归;阳虚心保脾附肾右归 1.气虚

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证:补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

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

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养阴何谓★益胃汤4)肝阴虚证: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证:滋阴补肾★左归丸4.阳虚

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

30、癌病:脑瘤痰阻通窍汤,风毒上扰钩藤黄,阴虚风动定风珠;肺癌阻肺血府逐,湿蕴二栝阴虚沙,气阴两虚生脉固;肠癌湿热槐角丸,郁毒膈下脾肾补,肝肾阴虚知柏黄;肾癌湿热八正散,瘀血桃红脾肾补,阴虚内热知柏黄。 I脑瘤

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

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 II肺癌

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

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行气化痰★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3)阴虚热毒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 III大肠癌

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 2)郁毒内阻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 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 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IV肾癌、膀胱癌

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

31、痹证:风寒湿痹行防痛乌着薏,风湿热痹白桂痹,痰瘀双合肝肾筋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阻痹证:化痰行瘀,益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

32、痉证:痉邪壅羌肝经羚,阴明白增心营营,阴血物定痰浊导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33、痿证:痿肺津救湿热妙,脾胃术中肝肾虎,脉络瘀阻圣愈还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34、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湿热四妙瘀血逐,肾虚腰痛阴左阳右

1)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证:

a肾阴虚证: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b肾阳虚证: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二、中医外科笔记

35、乳癖:乳癖肝郁痰凝逍遥蒌,冲任失调二仙四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36、蛇串疮:蛇串肝经郁热龙胆泻,脾虚湿蕴胃苓除,气滞血瘀疏肝红

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

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37、痔:内痔热凉下注脏,气瘀止痛脾虚补;静外下注萆薢散;混合参见内痔内痔治 I内痔

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 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II外痔

一、结缔组织外痔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

三、血栓性外痔

血热郁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III混合痔【内治参见内痔】

38、脱疽:脱疽寒阳瘀桃红,湿毒四妙气阴鳖 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 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 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 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

39、肠痈:肠痈瘀滞牡丹藤,湿热复柴热毒脓

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 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

40、崩漏:崩漏脾虚止崩汤,肾苁阳右阴左二,血热虚上实固经,血瘀逐瘀止血汤。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a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b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c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a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b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41、痛经:气滞膈下寒凝少,湿热调血虚圣愈,肾亏益肾调痛经解

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汤 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补肾填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42、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方良,肾阴左归合二至,阳右俱虚二仙二至合

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

43、带下病:带下过多脾虚完,肾阳内补阴知柏,下注止带热毒消;带下过少肝肾左,血枯瘀阻小营煎 I带下过多: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 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II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 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

44、胎漏、胎动不安:胎漏胎动肾虚寿,血热保阴气血胎,血瘀桂茯合寿胎

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5、产后发热:产后感邪五味失,外感荆穗血瘀生,血虚补中发热退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

46、不孕症:不孕肾气毓麟珠,阳温阴养肝郁开,瘀阻少腹痰湿苍导 1)肾虚证:

a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

b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c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四、中医儿科笔记

47、肺炎喘嗽:肺炎喘嗽常与变,寒华热闭银麻杏,痰热五虎合葶苈,毒热黄三阴沙参,肺脾气虚参五味,心阳虚衰参附龙,邪陷厥阴羚角清 1.常证

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2.变证

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48、小儿泄泻:湿热葛根芩连汤,寒藿食保脾虚参,脾肾阳虚理中四,小儿泄泻变证随,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救逆 1.常证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五、传染病

49、水痘: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汤剂一服水痘消 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50、痄腮:痄腮常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服之解,热毒壅盛普济消,变证陷入邪心肝,清瘟败毒服之痊,毒窜睾腹龙胆泻 1.常证

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2.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证:清泻肝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六、中医伤科笔记

51、桡骨下端骨折:分为a伸直型b屈曲型

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NORMAL:桡骨远端的关节面向掌侧倾斜为10°~15°,向尺侧倾斜为20°~25°。

伸直型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屈曲型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扎上三条布带固定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 儿童骨折早期治则: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中后期内服药可减免;中年骨折按三期辩证用药;老人骨折中后期着重养气血、壮筋骨、补肝肾;解除固定后,均应用重要熏洗以舒经活络、通利关节。

52、颈椎病:分为a神经根型颈椎病b脊髓型颈椎病c椎动脉型颈椎病d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些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药物治疗:治拟补肝肾、祛风寒、活络止痛,可内服补肾壮筋汤/丸,麻木明显者:全蝎粉,眩晕明显者:愈风宁心片,急性发作,颈臂痛较重者:舒筋汤。

5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痛及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 急性期或初期治宜活血舒筋:舒筋活血汤,慢性期或病程久者,体质多虚,治拟补养肝肾、宣痹通络,内服补肾壮筋汤;兼有风寒湿者,宜温经通络,大活络丹。

第8篇: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

【摘要】目的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论文阐述其诊断要点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经典代表方剂对各型荨麻疹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荨麻疹 中医经典方剂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64-02

【Abstract】 in urticaria is a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sentials of diagnosis and TCM etiology,pathogenesis,TCM classic recipe for each type of urticari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Key words】description in urticaria,Chine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荨麻疹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约占皮肤科门诊疾病中的三分之一。常因各种因素所诱发,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且能累及内脏病变,极个别可能导致危急生命重症。急性荨麻疹发病急,症状控制也快,极易痊愈。而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程长、症状反复且不易控制,而困扰许多病人不得安宁、寝食难安,也使许多门诊医生束手无策而大量滥用激素、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使患者疾患愈演愈烈,时常使病人处于疾病困扰之中,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已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可,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荨麻疹的临床表现,辩证施治原则、经典代表方剂及临床运用体会。1 荨麻疹疾病的诊断要点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早有记载,见于《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著作。一般称为“瘾疹”“蓓蕾”。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因其时隐时现,称为瘾症。因其遇风易发,民间又称为风疹块,还有称荨麻疹为风疹,风丹,赤白游风的。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皮损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风团,境界清楚。猩红或苍白颜色。皮损时起时消,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后不遗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又发热、关节疼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甚至引起窒息。皮损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或仅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1]。部分患者皮肤划痕征阳性,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2 荨麻疹疾病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为病机。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2],本病多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以至血虚风动,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热或夹寒,乘虚侵入所致。也有先天禀赋原因,或食入鱼、虾、蟹、蛋等易动风燥火的食物或药物,以及某些有肠道寄生虫的患者皆可导致肠胃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本病。

本来来源:嘉和止鼾器http:// 转载请注明版权,谢谢合作.

第9篇:中医知识:中医儿科学中胎黄的辩证论治

一、概述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因与胎禀有关,所以称为“胎黄”或“胎疸”。胎黄相当于西医学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致病因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其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生理性黄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

分型论治: 1.常证

(1)湿热熏蒸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小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理中汤。 (3)气滞血瘀证: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行气化瘀消积。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2.变证

(1)胎黄动风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平肝息风,利湿退黄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2)胎黄虚脱证:

证候: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

治法: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

最后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

【例题】患儿,出生28天,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治疗首选方:

A.羚角钩藤汤 B.参附汤 C.血府逐瘀汤 D.茵陈理中汤 E.茵陈蒿汤

【答案】D。解析: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小,舌质淡,苔白腻为胎黄寒湿阻滞证的证候,治法为温中化湿退黄,代表方选用茵陈理中汤。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八年级思品教案陕教版下一篇:全科医师团队工作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