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赵巷浜水环境整治案例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工程概况

赵巷浜河道被大渡河路分为东西两段, 水系不连通。西段 (真北林带) 为封闭水体, 长度230m, 水深2m, 河口宽度7~30m;东段 (公安局段) 长度220m, 水深2m, 河口宽度8~53m。东端赵巷浜泵站与桃浦河相连, 为单向泵站, 通过两台流量为1m³/s的水泵向外排涝。由于内源污染, 水动力不足, 生态系统缺乏, 藻类爆发, 感官浑浊, 透明度不足30cm。

2. 水质现状及治理目标

根据环保局监测数据, 2018年10月治理前, 氨氮超标, 藻类爆发, 水质浑浊, 透明度低, 被评价为劣V类水体。治理目标为, 工程实施后6个月达到Ⅲ类, 透明度大于1m, 杜绝藻类爆发, 水质数据见表1。

单位:mg/L

3. 工程实施方案

3.1 总体治理思路

根据现状调查及水质分析可知赵巷浜存在两大问题:

问题一:氨氮超标及藻类爆发, 主要原因:

(1) 内源污染:底泥污染释放, 中间底泥形态相对较好呈现灰黄色, 边侧底泥呈现灰黑色, 氨氮、COD含量偏高是底泥污染的重要来源。

(2) 河道自净能力弱, 水动力较差:赵巷浜河道基本为封闭式河道, 水体处于静止状态, 故水动力条件较差, 无水生植物, 自净能力也较差, 易形成污染物聚集, 特别是夏季易形成藻类爆发及水华现象, 若长期以往, 水体也易恶化黑臭。

问题二:感官浑浊透明度低, 主要原因:

鱼类扰动:赵巷浜投放了大量锦鲤, 底泥黑臭, 鱼类扰动底泥, 浮泥上浮导致水质混浊, 透明度低。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 本方案确定采用泥水界面重塑、深层氧化降解和生物竞争三大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3.2 工程实施方案

3.2.1 外源控制

针对沿河养殖鸭, 采用集中管理措施, 禁止畜禽粪便入河, 解决外源污染。同时2套排污口净化装置, 作为应急设施, 对初期雨水污染进行削减。

3.2.2 泥水界面重塑

现场勘测赵巷浜底泥厚度30cm左右, 采用清淤技术成本较高, 因此选择底泥改良重塑, 以150g/m2均匀投放, 局部底泥较厚区200g/m2, 共使用底泥重塑剂1349.33 kg。同时河底铺设厚砂砾界面, 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 有效削减氨氮, 减少污染物释放。

3.2.3 深层氧化降解

在全段间隔安装5套深层曝气系统, 曝气量控制在3~5m³/min, 断头死角安装纳米曝气系统, 深层曝气解决底层溶氧不足, 表层溶氧过剩问题, 氧化底泥, 降解污染物, 纳米曝气改善死角溶氧不足的状况。

3.2.4 生物竞争

通过生物调控, 初期增加沉水植物生物量, 减少鱼类数量, 形成物种竞争关系, 有效抑制藻类爆发, 同时减少鱼类扰动, 快速提高透明度。种植沉水植物6000m2打造水下森林;点缀种植睡莲浮水植物150m2;植挺水植物150m2。1.5~3m水深以下沉水以伊乐藻、苦草为主, 1.5~0.5m水深以上金鱼藻、菊花草为主。千屈菜、黄花鸢尾、旱伞草、睡莲作为局部景观点缀植物。

4. 结果分析

4.1 实施前后生态感官效果对比

(1) 治理前后透明度变化对比

治理前水质浑浊, 透明度不足30cm, 治理后透明度大于1.5m, 河底花盆清晰可见。

(2) 治理前后生态变化对比

治理段由以浮游藻类、底栖藻类为主的浊水态藻型生态系统迅速转变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清水态草型生态系统, 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 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

4.2 水质指标改善效果对比

(1) 治理前后DO和COD浓度指标变化

a.DO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氧垂曲线, 河底溶氧较表层稍低, 说明采用深层曝气后, 河底溶氧得到了有效改善。

B.COD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实施后水生植物生长缓慢, 随着春季气温回暖, 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速率略有增大, 导致COD出现阶段性上升。

(2) 治理前后NH3-N和TP浓度指标变化

a.从上图可以看出工程实施后, 超标氨氮得到了有效改善, 从2.07mg/L降至最低点0.07mg/L, 说明底泥改良对氨氮去除起着关键性作用, 有效抑制了氨氮释放;

b.T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由于TP原始浓度较低, 削减基数较小, 通过生态修复综合措施后去除率达到30%-50%;

c.水质总体从劣V类达到了Ⅲ类水标准, 实现了透明度大于1.5m的感官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1) 因地制宜, 抓住主要矛盾, 治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否则投资大、效果差。根据现状调查及水质分析可知赵巷浜存在两大问题, 提出了三大技术综合方案, 投资成本低见效快。水环境治理必须“认真把脉, 对症下药”。

(2) 底泥改良重塑技术可有效削减氨氮, 减少污染物释放, 从水质数据可以看出对氨氮去除存在直接的效果, 在中小河道治理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赵巷浜被列为是普陀区水环境整治重点河道之一。治理前被评价为劣Ⅴ类水体, 氨氮超标、藻类爆发、感官浑浊。通过泥水界面重塑、深层氧化降解和生物竞争三大综合技术应用, 3个月后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 氨氮从2.07mg/L降至0.07mg/L, 河道从藻型向草型转换, 感官透明度大于1.5m, 该工艺治理效果显著, 在中小河道中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劣Ⅴ类水体,泥水界面重塑,深层氧化降解,氨氮

参考文献

[1] 李珍明, 蒋国强, 朱锡培等.上海地区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分析.净水技术, 2010, 29 (5) :1-3

[2] 金鹏飞, 张列宇, 熊瑛等.上海外浜黑臭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给水排水, 2008, Vol.34 (增刊) :63-64

[3] 何彬, 徐娜, 李耀忠等.水处理技术在虹桥机场河样板段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节能与环保, 2019, (4) :98-99

[4] 项鹏海等.浅谈上海市金山区吴家浜黑臭的生产与治理.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8, (6) :58-63

上一篇: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工程风险及其保护方法的分析下一篇:煤矿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要点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