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仁术仁心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仁医仁术仁心

仁心仁术成就仁医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医生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医生;医生对一个病人认真负责并不难,难的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负责;一个人要学点知识并不难,难的是日积月累,永不停息;做医生要保住自己的“安全”并不难,难的是为了病人安全而抛弃自己的安全。

而周联生就是这样一位愿置自己于各种“危难”情况的好人、好医生,在从事近30年的神经内科医生以来,他不畏艰难困苦让无数脑梗塞、脑血栓、中风等病人重燃生命之火,用仁心仁术成就了一代仁医。今天,让我们走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联生,一起来探寻他履行医生神圣使命的光辉历程。

学术牛人

1982年,周联生从徐州医学院毕业后就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职,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医院联合展开科研活动。在他的带领及努力下,神经内科已经成为徐州市首批医学重点学科,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学术牛人”。

马查多-约瑟夫(MJD)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遗传疾病,周联生带领医院的科研人员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合作,自1991年开始开展该病的研究,先后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470263)、卫生部课题基金(91-1-094)和日本JICA资助,历时10年,以科学、严谨的方法对MJD病进行了临床、生化、电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首次从基因水平确诊国内存在该病,填补了国内MJD研究空白,创建了中国的MJD相关基因CAG诊断标准,打破了该病只发生在葡萄牙人及其后裔的理论,并将该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4号染色体3.0cM的范围内,其精确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神经病学》杂志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如今,该技术已作为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这对指导神经系统遗传病的分类和对神经系统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及着床前诊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国民素质。

1994年成立徐州市脑血管病研究所以来,周联生在徐州地区率先开展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综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微创治疗颅内血肿,使脑血管病的治疗水平显著提高,治愈率、明显好转率都大为提高。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治疗脑出血、脑室出血、急、慢性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疗效显著、安全度高、费用低廉,深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目前已在淮海经济区内30余家市、县、乡镇医院开展。此外,他还提出了治疗脑血管病要“争分夺秒,抗栓治疗”的新理念,彻底改变了脑血管病治不好和一定要遗留瘫痪后遗症的旧观念。周联生的团队打破了70岁以上老人不宜溶栓治疗的“禁区”,成功为百岁老人及80岁以上老人抗栓治疗百余例,受到了患者及家人的赞誉。

1996年,周联生组建了淮海经济区神经专业委员会和神经遗传病专业委员会。举办全国、海峡两岸、准海经济区、本地区学术会议、技术推广学习班、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20余次,指导本市及周边省市30余家医院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缺血性脑血管的抗栓治疗,每年为淮海经济区市、县、乡镇卫生院会诊和抢救病人100余次,推动了淮海经济区及本地区神经疾系统病,特别是脑血管病的研究、学术进步、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推广,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的疑难病的诊断和危重病的抢救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周联生还积极地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医生进行学术交流。2006年,他作为徐州市卫生访日代表团成员考察访问了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岗谷市医院、盐岭胸科医院;2008年,又考察访问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考察访问了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考察访问了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及附属医院并与各地医学专家进行了学术讨论和交流。

在搞好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周联生还积极总结临床经验书写论文60余篇,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在国内首报“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及罕见病“僵人综合征、进行性延髓脊髓萎缩症、MEIGE病”等,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省厅、徐州市、徐州市卫生局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12项。

既有高超的医术,又有超强的科研能力,各种荣誉和头衔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徐州市优秀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徐州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徐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医学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系列高评委委员等等,这一连串响亮的称号是对周联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科学研究的最好肯定。

人民的好医生

周联生喜欢涉猎历史人物传记,尤其是敬仰古代的华佗和现代的裘法祖,并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他,始终以病人康复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周联生一直把医德的修养做为一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做好一名医生。周联生所主持的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多数是发病急、变化快的脑中风病人,控制不好,随时都可以发生生命危险,随时掌握全科危重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为了及时准确熟悉每一位危重、疑难病人的情况,每天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上班,推迟一小时下班,十几年如一日,习以为常。只要病人需要,不论是春夏秋冬、隆冬酷暑,他总是随叫随到,把数不清的危重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拉了回来。

他,坚持信念,迎难而上。众所周知,脑血管病所造的偏瘫是一顽症,溶栓治疗能疏通血管恢复脑血流,但若掌握不好会引发出血。周联生不顾“明哲保身”的劝诫,为每一位病人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以及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仔细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病程中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溶栓药物的剂量,确保每一个经过他治疗的病人都能恢复健康。在大量的实践中,周联生还摸索出了一整套传呼、转运、检查、治疗、检验、观察等急救方法,提出了“争分夺秒,时间是脑”的口号,建立抢救脑血管病的“绿色通道”。

他,一心一意救死扶伤。除了在医院的日常工作,周联生还在网上开通了咨询活动,每天定时解答网友的问题,也成为网络上的好大夫。早在2008年,周联生就进入全程导医网专家库,通过徐州医院论坛,回复网络咨询求助,成为徐州市第一批涉足网络的专家,也是徐州地区涉足互联网最早的一批临床专家。2009年起,他注册了好大夫会员,在工作之余,他忙里偷闲,还不忘每天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患者进行交流,答疑解惑、指导就医,累计达万余人次,成为网友热捧追逐的好大夫。至今年8月,好大夫的浏览量超300万,在全程导医网上的个人点击量超过10万VP,深受广大咨询者的信赖,在神经科领域的粉丝量和回答咨询人次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十多年来,在医生的道路上,周联生始终如一。他练就一身好医术,秉持着一份好医德,默默行使着白衣战士的使命,舍己为人,救死扶伤。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医生出现,此乃人民之幸也!

作者:王涵

第2篇:仁心,仁术

医生,一份看似普通却很神秘,看似轻松实则劳累的职业,而在这个神秘的职业中有个更神秘的岗位——麻醉医生。

振亭叔叔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在接触到麻醉以后觉得很神奇,于是毕业后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麻醉科室。

和很多上班族一样,叔叔一天的忙碌从早晨开始,七点刚过,他已吃过早饭匆匆上路了,赶到医院时刚好七点半,不早不晚,换上手术服,准备麻醉机和麻醉药,七点五十交接班,八点整正式开始工作。

护士已经把病人接到了手术室,麻醉前,叔叔照例先安抚病人一番,让他们不要紧张,整个手术过程中,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观察着病人的生命体征,直到手术结束病人苏醒,送病人回病房后才得空歇一小会儿。小手术一个小时一个,大手术一天一个,常常做完一台手术顾不上吃一口午饭就得投入到下一台手术当中,即便他自己是医生,平时比较注重合理饮食,在工作状态中也没办法保证按时按点吃午饭,因为手术没做完是不允许休息的。

所谓“麻醉”

医学上这样定义“麻醉学”: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其实就是负责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和术后康复管理与疼痛的相关治疗。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麻醉的传说与记载。《神农本草经》中曾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说明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

公元二世纪,华佗研发了麻沸散,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大量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研制成麻醉药,后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后,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华佗给它取名——麻沸。

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空前绝后,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创举。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但是叔叔却告诉我:“麻沸散已然是一种失传已久的中药,真假性还有待考证。”

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

在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最厚的书,只有更厚的书。”

作为一名医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麻醉医生自然也如此。麻醉学是一门很全面的学科,其主干学科就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主要课程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麻醉学、急救医学、疼痛诊疗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解剖学等。叔叔直言不讳地告诉我:麻醉学很全面,但也很难精通。

在美国,有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在一场激烈的电视辩论中,大多数嘉宾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此时一位麻醉科医生缓缓开口说:“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薪水,不过来自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

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叔叔,他非常赞同,他说:“在没有麻醉科之前,做手术就等于死亡,自从有了麻醉科,手术死亡率在明显下降,所以国际医生节就是历史上第一台全麻手术那一天。

“麻醉医生不仅仅要完成一个麻醉患者的过程,在手术过程中,他们需要一刻不停地工作,手术结束前的每分钟,麻醉医生都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不能有丝毫疏忽。正因如此,麻醉师是近些年医生行业中猝死率最高的,他们绝非简单地打一针那么简单。”叔叔说着稍有些激动。

在美国,麻醉师受到很高的重视,要成为麻醉师非常困难。但2013年,美国开始实行麻醉自动化,即通过麻醉机器人以静脉注射的方式将处方药注入血液,并检测与镇静相关的体征信号,从而自动调整或停止输液。

于是我问叔叔,麻醉机器人的普及会不会对他造成危机?叔叔笑着摇了摇头说,这种新科技只是一种辅助,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物品,机器人减少的只是麻醉医生工作的一小部分,麻醉医生真正的工作重点在于分析、统筹全局。

超负荷工作状态

学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叔叔大学学医后,看的书越来越厚。五年本科生涯结束后又开始读研,现在工作了,各类考试仍然从未间断。在成为麻醉医生之前,必须要考取毒麻药品处方权(即执业医师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资格考核),这个考试在中国并非易事,相比美国同类考试,却容易得多。

除了经常考试,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通常情况下,国人一周的工作时间为四十个小时,每周五天,每天八个小时,而作为一名医生,他们一周的工作时间在五十到七十小时,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叔叔作为一名二甲医院的麻醉医生,工作这么多年来几乎没休过几个完整的周末。他所在的普仁医院只有十二名麻醉医生,我虽不知道这家医院共有多少医生,但麻醉医生所占的比例无疑少得可怜,工作超负荷自然也就难以避免。然而,他们的收入却不能与这样的超负荷工作状态相匹配,这也是很多医生苦闷的原因。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纠纷不断。叔叔认为政府有很大的责任,医疗制度不完善,医疗投入不足,以及一些误导性宣传造成病人的期望值与现状不符,使得医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对于未来中国的医疗体系,他有些悲观地表示,这个问题只怕会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医疗体系缺陷很多,从卫计委到临床,得不到完善,医患关系就不会得到真正的缓解。

十几斤重的《药理学》

木分花梨紫檀,临床麻醉也有自己的分类——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这两种麻醉对身体同样都有危害,但两种麻醉区别又很大,要细分可以写成很多本书。没有一个麻醉医生是只会局部麻醉或是全身麻醉的,身为麻醉医生必须掌握所有的麻醉方法。作为麻醉医生,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危害,而是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手术更适合哪种麻醉,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

“手术中会出现病人醒来的状况吗?”我突发奇想地问叔叔,他想了想说:“这种情况会有,但是几率非常非常小。”至少在他工作的这些年里,还从未遇到手术中病人突然醒来的情况,这种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大概只有十几万分之一。

麻醉学还涉及许多问题,很多是说不清楚的。比如麻醉时的药剂量过大会怎样?叔叔给我的答案是:“不同的药物是不一样的,你可以翻翻《药理学》这本书,大概有十几斤重吧。”他眨了眨眼,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在叔叔看来,他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处理手术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Tips1

国际医生节:1842年3月30日这一天,美国Georgia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他的妻子为了纪念这一成功,以3月30日作为庆祝日,延续使用下来。

我国古代曾定农历4月28日,即孙思邈纪念日为“医生节”。中国政府批准每年6月26日为中国医师节,2011年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宣布:从今年起,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医师协会医师节,以鼓励执业医师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Tips2

麻醉时乙醚的用量用法: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开放、半开放、半紧闭或紧闭法进行吸入全麻,也可与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全麻诱导时,吸气内乙醚蒸气浓度为10%~15%,小儿4%~6%。但吸气内浓度需徐缓递增,否则易致呛咳。全麻维持吸气内浓度,成人为4%~6%,小儿2%~3%。当乙醚在体内蓄积过多,成人超过80~100mL(指液态乙醚),全麻的苏醒时间延长。采用间断法给药,不需要深全麻时立即停药,使部分乙醚尽快经呼吸排出,当成人体内乙醚浓度低于60~80mL时,不到1h即可苏醒,咳嗽等保护性反射的恢复也提早。清醒病人吸入乙醚蒸气常有窒息感,成人可用静脉全麻作诱导,小儿则常在基础麻醉下开始吸入。

用乙醚作臂肺循环时间测定,必须用乙醚溶于生理盐水中的饱和液,不得混有0.15mL以上未溶解的液态乙醚,若有疏忽,轻者可导致静脉炎或静脉栓塞,严重者可因肺梗死而猝死。

作者:刘晨鸣

第3篇:赵元立&杨燕君 大爱至上 仁心仁术

创建于2014年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是一所年轻的医院。2015年,北大国际医院和天坛医院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于是,身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的赵元立就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据神经疾病中心党支部书记路长宇介绍,在天坛医院技术骨干的带动和影响下,从第一年的300台手术到第二年的1000台手术,第三年至今,每年完成2000台手术,并且获得了业界和患者的极大认可。

其实,从2018年1月起,赵元立主任就与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工作多年的杨燕君护士长开始在同一个科室工作,二位共同见证了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说起对彼此的第一印象,赵元立说:“短发、能干,像花木兰。”杨燕君说:“专业、耐心、特别敬业。”两人对医护关系有着共同的认知,即高质量的诊疗,离不开医护间的密切配合。在人们眼中,医生治病救人,实际上很多工作是由护理团队在完成,医护齐心协力,才能成功有效地救治病人。护士遵医嘱执行时,还可能根据病患情况查漏补缺。有时遇到急症病人,抢救工作特别考验医护的配合度,默契指数决定着医疗工作能否顺页利进行。赵元立特别强调:“在上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由于资源、人员的紧缺,护理人员们往往付出更多。”就在此刻,两位一起回忆了那段特殊的时光。

你在前方拼命抗疫 我在后方为你护航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让大家始料未及。2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杨燕君接到护理部主任的电话,国家卫健委通知,紧急组建医疗队到鄂州去支援。杨燕君回忆:“时间相当紧迫,11点正式接到通知,3个小时后出发,于是,医院快速集结医疗物资,我们各自准备私人物品。因为我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所以有一点点经验,在我报名援鄂的第二天就把行李箱打包好带到单位,做好了随叫随走的准备。我还特地搜索了鄂州,它距离武汉很近,车程15分钟,疫情相当严重。当时看新闻,当地已经开始招聘60岁以下的退休护士,说明急缺人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一共派去20名医护人员,其中,我们神经外科去了3名护士。”

到了鄂州,杨燕君被分派到了鄂州市中心医院,它是鄂州市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唯一指定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地方。“贵州援鄂医疗队比我们早去一个星期,他们入驻了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我们入驻了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经过对医院环境实地考察,我们才发现准备接管的CCU病房从物理环境到设备、流程等各方面比我们预期的要低。虽然做好了苦战的准备,但真的感觉非常困难,那也要坚持!我们与鄂州中心医院的医生护士一起重新建立CCU,他们负责申领物资以及科室间的沟通工作,还要为我们翻译方言,而我们则负责管理好病人。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经过两周的实际工作总结,针对新冠肺炎病房工作的特点,我们护理工作梳理顺畅了,制定出了各班次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并且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明细贴到护士站的墙上,大家到岗一目了然自己今天需要做什么工作。”

此次,新冠抗疫护理工作格外繁重,杨燕君在内的护理团队每人每周至少要排5~6天班,每個班次至少5小时。杨燕君解释:“我们也要考虑护理人员的身体状况,工作时间过长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所以,5个小时一轮换已是极限。5个小时是指进入病房到离开病房时间,并不包括穿隔离服脱隔离服的时间。三级防护的隔离服从里到外有三层,穿脱防护服以及准备的时间加起来有—个多小时,等于6小时工作时间。由于隔离服全身被汗浸湿,到了住所,还要赶紧把衣服清洗,因为我们没有带太多换洗衣服,二三月的鄂州还相当湿冷,衣服很难晾干,好在鄂州市政府特别贴心地为我们提供了电暖炉,能够烘烤衣服。要知道,新冠病毒在56度高温下,半个小时死亡,这样的电暖炉也为我们提供了—道安全的屏障。”

在杨燕君所在的CCU,有8张病床,收治的均为危重病人,有一些是经口气管插管的呼吸机辅助通气的病人,有一些是佩戴无创呼吸机的病人,他们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杨燕君说:“我们不仅要全力救治,还不能让病人躺在污秽之中,那样很不人道,要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于是,杨燕君会在每一次当班期间,与同事们一起做着许多护理工作,给病人翻身扣背吸痰、处理病人的大小便,给病人擦洗身体,换上干净衣服,还要清洁卫生、搬运液体、搬运巨大的氧气罐……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秦宇红在他的《抗疫日记》中这样评价杨燕君:“护士长总是冲在一线,我在巡视患者调试呼吸机时,发现护士长拿湿巾和温水在为几个插管的患者逐个地擦洗清洁,她那么细致、认真、温柔,一丝不苟!虽然患者处于镇静状态,但她像是在抚慰一个个熟睡的襁褓中的婴儿!”

在前方,杨燕君护士长靠着一股子信念拼命抗疫,在后方,神经外科赵元立主任给予莫大的支持和关怀。杨燕君说:“我们前后方几乎每天都要沟通,主任一次次问我们缺什么,还给我们快递口罩、小火锅等物资,他也想来前线,但是后方离不开他。我记得特别清楚,由于长时间高压工作,感觉心理和体力快要崩溃时,收到主任的微信:‘尽量保证休息,好好吃饭,现在的困境只能咬牙挺住。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争取也到一线去和你们并肩作战。’在主任的叮嘱下,我们咬紧牙关,往前冲!我们想着冲过去就是胜利。”是的,他们做到了,在湖北鄂州奋战55天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20名白衣战士平安凯旋。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 有一种品德叫仁心

疫情面前,全国各地抽派医护人员驰援湖北,逆向前行。疫情之外,大夫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症病人,与死神赛跑。疫情发生时,留守后方的神经外科主任赵元立教授肩上的担子同样千斤。他告诉我们:“虽说北京不像武汉那么紧迫,但是气氛也是非常凝重,因为当时并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控制住,毕竟医院是相对比较危险的地方,整个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我们日常工作照样在推进,唯一的变化就是外地病人少了,不过,一旦有进神经外科的病人,基本都是病情非常严重的。由于危重病人多,实际上,从医疗质量或者医疗强度来说,可能比原来还要更重视。我们比平时更加小心谨慎,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力求保证病人有一个最好的治疗效果。”

2020年春节期间,神经外科收治急诊病人多达30余例,完成急诊手术21台。其中一例发生在除夕晚8点,一位63岁的女性患者突发头疼,失去意识,深度昏迷,有随时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赵元立主任果断指示“开启脑卒中绿色通道,急诊手术治疗”,快速将患者送入手术间,为病人实施小脑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与死神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在零点时分赢了。

赵元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5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199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主要从事脑血管外科,颅脑肿瘤和创伤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各种颅脑肿瘤的手术治疗。199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0年当选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3年以来三次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項目。

杨燕君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援鄂医疗队护士长,硕士,主管护师。20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余年,2020年荣获“首都杰出护理工作者”“首都抗疫天使”,护理团队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用赵元立的话说,越是在困难、特殊时期,越要牢记医务人员的使命。“我们—方面要保证神经外科一如既往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要特别关注疫情防控,不能耽误任何一个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当时,每一个稍微体温高一点的病人来医院,我们都如临大敌一般。其实本来神经外科很多病人就会有点发烧症状,有可能脑内出血导致发热,也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就是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或者有的病人受伤后细菌感染而发热,我们一律按照疑似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标准去操作。不管是不是,首先隔离,如果遇到既是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又必须做手术的情况,我们会在负压手术室内进行。负压手术室,顾名思义,手术间的气压比手术间外的气压低,有独立出入口,入口处设有准备室作为缓冲区。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可以被高效过滤器过滤,并通过空气净化系统消毒,避免播散到手术间外。被患者接触过的手术器械、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医疗废物也会单独处理。”

赵元立表示,仁术是医生的根本,要知道,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门学科,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要求颇高。赵元立总结了几点:一要专业过硬,知识丰富;二要手术准确,操作精细;三要不断进取,努力钻研。这几点也是他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有着20多年临床实战经验的赵元立,始终走在学科前沿,对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大程度地消除病变,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是赵元立坚持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赵元立主刀,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神经内科电生理监测团队合作完成一例唤醒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语言功能区复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这个手术的优势就是:既使患者的病变得到了比较好的切除,还确保了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良好的生存质量。

除了仁术,仁心更是医生必备的品德。听说过一个比喻,神经外科手术是超高难度,属于外科中的王冠级别,那么小儿神经外科就相当于王冠上的钻石,难上加难。因为儿童颅骨稚嫩,正在生长发育时期,手术材料都与成人不同。为了让儿童患者能够好好度过艰难的治疗期,赵元立还给孩子们买了抓娃娃机,用来奖励做手术听话的孩子。赵元立解释说:“我们医院始终提倡人性化,治病救人的地方,应该是有人情味的。对待病人,要有求必应,不是指一定能治疗好,是指病人提出的需求,尽量满足。说实话,生病已经让人很痛苦,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北京看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在其他方面,医护人员尽量提供一些便利,给予一些安慰。”

此外,在制定手术方案时,赵元立会考虑周全,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也替患者考虑经济因素。“在这里,软件硬件条件都是国内一流的,原来有病人听到‘国际医院’这几个字,以为收费肯定很贵,就不敢来了。后来北京和一些外地的医保已经把北大国际医院纳入定点医院名录,这样病人的费用也就不是问题了。”如果遇上有特别困难的患者,还会帮助患者与红十字基金会等申请一部分资助。对于偏远地区的患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还多次开展医疗帮扶和义诊活动。赵元立在9月16日就去到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义诊、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

在采访结束前,赵元立和杨燕君都表示,医护人员最应该给予病人的是爱和希望,也希望病人对医护人员给予理解,共同携手,创造生命的奇迹。

既要传承 也要超越

Q=《北京青年》周刊

Z=赵元立

Y=杨燕君

Q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Z我是七十年代生人,也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确实看到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每个家庭每个人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看到现在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让我们感到自豪。

Y我也是七十年代生人,从我小时候所居住的院子印象到我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变,一步步印证了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

Q说一件在你记忆中,你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Y 1990年,在我上中学时,曾经来北京看过一次升国旗仪式,我半夜从永定门步行至天安门,人很多,虽然没能站在最前排,但是当国旗升起来,到了上空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Z看来岁数大了就容易怀旧,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198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上,我作为学生,在游行方阵中举着气球。后来在1994年,我又参加了国庆庆典,在天安门广场上跳大头娃娃舞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经历。

Q 2020年,你要送给祖国什么祝福?

Z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临近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经过半年时间,我们国家的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大家逐渐恢复昔日的生活。所以,我们还是祝愿祖国平安、人民健康。

Y是的,希望祖国平平安安。

Q“祖国”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Z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见证着新中国的辉煌,也希望把很多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Y祖国是我愿意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Q习近平總书记说,我们都是追梦人,那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Y从我的职业来讲,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好护士,让患者想起我时,心里头会感觉一暖。

Z作为医生,我们当然希望治疗尽可能多的病人,让那些不治之症能够治愈,或者说让更多家庭能够重新拥有欢笑。

Q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样理解“追梦”的?

Z追梦,我认为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一代推动一代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

Y追梦对我来说,就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Q在“追梦”的道路上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Z在追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就像爬山一样,努力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难忘的经历有很多,比如说考上好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再比如顺利完成一例高难度的手术,病人术后恢复得很好,一切都是值得纪念的。

Y父母对我的教育永世难忘,现在,我每做好一件事时,都觉得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的话,也会替我高兴。

Q在你追梦的过程中,你认为激励你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走向成功的?

Y激励我的还是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诲,小时候,我家里墙上贴着我爸爸的很多奖状,这点对我影响很大。我没觉得自己有多成功,只是做好自己,把父母教给我的都实践出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我就感觉挺满意的。

Z除了父母,激励我的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会经常读名人自传,尤其是革命先烈成功的经历,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Q面对追梦道路上的困难,你是怎样应对挑战的?

Z一方面我们要沿着前辈的脚步继续前进,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超越他们,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强,才有更美好的未来。比如说我们的前辈们手术技术已经很精湛,可我们也不能止步于此,要钻研新技术让手术更加精准高效。

Q当你认为自己取得成功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如何体会?

Z如果把事情做好,内心会有一种愉悦,这可能就是成就感和自豪感吧,这也会形成一种自我激励,是一种良性循环。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作者:周樱

第4篇:仁医仁术 患者送锦旗

2013年5月7日上午9时,边马乡效化村的韩佩带着写有“神医华佗 妙手回春”字样的锦旗,喜笑颜开地来到了魏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外,特地带来了30多人的秧歌队,在住院楼前扭起了秧歌,锣鼓喧天,并亲手将锦旗送到内科医生侯新法的手里,连声说“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据了解,患者韩佩因患心肌病,胸腔积液,四处求医未果,后经人介绍来到了县二院找到了侯新法医生,经过侯医生的精心治疗,很快便康复出院。

在县二院大力倡导“三医 三大”活动期间,在郭清莉院长的正确领导下,县二院医护人员注重医德、医风、医术的转变、提升,凭借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护理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感谢,树立了县二院“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在今后,郭清莉院长将带领全体员工继续努力,为谱写医院灿烂辉煌的新篇章而奋斗!

第5篇:仁心仁术

曾经在六六写的小说《心术》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圣经》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认为,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六六用她独特的视角真实的反应了中国式的医患关系,而剧中主人公有几句对白也引发了我的深思:

“师兄,我想你一定记得教授的话: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心术》是取意“仁心仁术”。六六说,人在世上不外乎两点,心与术。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是啊,不光是医生,所有医疗战线上的工作者都要有仁心,然而作为一名护士我认为仁心体现在我们的责任心、耐心、爱心、细心和上进心。

高度的责任心不光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负责。它能使患者更放心更信任地把自己交给我们,也能使我们自己回到家中更安心。我们的责任心在于我们每一次认真的核对,每一次严格无菌的刷手,每一次准时的巡视、每一次准确及时的记录,责任心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

耐心是我们的对患者的态度,是我们工作的方法。每一个患者来到医院内心是矛盾的,心情是低落的,尤其是长期被病痛折磨的患者,看了好多家医院,他们难免有抵触的情绪,那么对于这样的患者我们更应该去耐心的与他们沟通交流,还要学会耐心的倾听。有时候耐心的倾听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剂。

我在术前随访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对手术充满着担忧,心情格外的紧张,似放心又不安心,经常会问“我什么时候会好?”“术后可疼了吧”“是哪个大夫给我做了,是主任吗”“我什么时候做啊,是第一个吗”等等,当我遇到这样的患者,我告诉我自己当我病着躺在医院病床上时,尽管自己是同行,了解医院各个环节,不也是在术前跟麻醉师和医生聊很长时间吗,连我自己都这样,更何况患者呢。我只有耐心的回答他们,宽慰他们,哪怕只是一两句好话,就算不能像对自己亲人那样,起码也要像对自己邻居那样亲切一些,温暖一些,患者的心就安定一些。

温暖的爱心像四月的春风能吹走寒冷,能融化冰雪,能带来绿色。我们医疗战线的老前辈林巧稚教授,她这样说过:“我能用一颗爱心给患者治愈;实在治不好的,我能用爱心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在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我能用爱心来关心患者,让我的患者都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这是我一个基督徒应尽的责任。”

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时,我在想这不就是仁爱吗,这不就是我们应该效仿的吗。林老前辈用爱照亮了别人,用爱诠释了自己。作为我们新的一辈更要将爱进行到底。

细心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医生要细心地查体,才能更准确的诊断;麻醉师要细心的观察麻醉后患者的状态,才能更安心的给药;放射线医生要细心地阅片,才能给出更准确的结论;检验师要细心的化验,才能给出准确的

结果供临床参考;护士要细心地观察病情,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护理。细心好像齿轮的润滑油,只有上了润滑油,齿轮才能更好的运转。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的更新着,它呀比神九发展的都快,那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知识齿轮的运转,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钻研,有一颗上进心,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使患者满意。

我相信,我们只有具备了责任心,爱心,耐心,细心和上进心,才能更好的诠释仁心仁术。

第6篇:存仁心 施仁术 献仁爱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心得

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仁爱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追求有“术”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目标。 医者仁心,医院是见证信仰、希望和爱的地方,在这块圣土上坚守一生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我们的职业精神之所在。

最近,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心术》,剧中挂在墙上的一块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匾上写着“仁心仁术仁爱”六个大字,这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也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心很容易变得浮躁浅薄,变得急功近利,紧张的医患关系、复杂的医疗环境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茫。尽管如此,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从我们穿上白大褂进入医院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仁心、仁术、仁爱,这是我们医务人员内心无比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一生的行医之路上勇敢前行。

以仁心温暖人心。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有仁心。我们曾经宣誓: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今天,这一原则被我们更加丰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则赋予了当代社会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内涵。 如何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呢?“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解除病人生理和精神的痛苦,让患者早日获得康复。仁心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不仅是耐心和细心,更是责任心和同情心。在我们病区,有这样一位主任,每天上班之前提前一刻钟到病房,看望他的病人,询问病情,和病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当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如此时,他说:“其实每天早到一刻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这一刻钟却温暖了病人的心。”其实在很多时候,完成任务,坚守制度并不难,难的是在这之外,我们还想再做点什么。有人把医生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成为第三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追求的理想,也是具备仁心的最好体现。 以仁术捍卫生命。明代龚廷贤说过“病家求医,寄以生死”。在医疗问题上,病人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医院,寻找自己选择的医生,同意或拒绝某种治疗,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多,对某些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不了解,对一些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不了解,对自身的病情变化以及它的后果不很了解,而这些都可能导致病人及其家属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在一些急重症情况下更不用说了,往往病人和家属都已根本没有了商量和选择的余地,甚至病人已丧失了判断的能力。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就完全依赖于医生了,在他们眼里,医生就是一群具备专业知识的天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责任重大。如何才能不辜负病人对我们的期盼与信任呢?我认为,唯有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才能承受生命之重托。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自身加强学习,总结经验,更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共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穷医道精髓,献仁术爱心。

以仁爱赢得尊重。作为医务工作者,更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懂得帮助他人,懂得珍惜生命。医生的尊严并不来自于他的学历、地位、职称,医生的尊严来自于患者的敬重,来自于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如今“医患”二字,似乎成了问题丛生、矛盾重重的代名词。医生与患者,本是一家亲,在疾病面前,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在拯救生命的过程中,是携手并进的科学行动者。要建造融洽的医患关系,需要互尊互信,需要相互理解,需要换位思考。医患关系的改善,虽然离不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患者的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医生做起,我们医务工作者只有从内心呼唤仁术的回归,尊重患者、体谅患者,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医患之间的难题才有望化解,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

仁心仁术,行医之本。获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人命;仁而无术,则庸医足以杀人人不晓。未来的路还很长,唯有存仁心、施仁术、献仁爱,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才能在从医之路上愈行愈远。

第7篇:医者大爱仁心仁术演讲稿

医者大爱仁心仁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镇人民医院的医生XX。我演讲的题目是《医者大爱,仁心仁术》。

今天,在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参加演讲活动。二十年前,我以同样的命题在母校参加演讲,那时候,我对“医者大爱”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和老师的讲解中,对于医生的责任还不甚理解,如今,我离开母校二十年,在平凡的诊疗工作中、在一次次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在应付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的肩上责任的重大。“医者大爱,仁心仁术”是对我们工作的真实刻画,也是我们医者应该永远恪守的道德准则。

医者对患者的爱,是平凡的爱,更是无私地大爱。 因为对患者的爱,那位美丽的提灯女神——来自英国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下定决心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营养,大大降低了伤病员的死亡率,并在1860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因为对患者的爱,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战争中的中国,在手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直至最后牺牲。因为对患者的爱,古代名医李时珍遍尝百草,研读大量医学书籍,诊治病人无数,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

目》。数不清的医学前辈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沉甸甸的大爱,也是医者对患者的责任。

受到前辈的影响,如今的医务工作者,更是时时刻刻努力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投身卫生工作后,每一天所到之处,耳濡目染,我们都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我们不会忘记,在1998年抗洪抢险的紧要关头,我们的医务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首先将患者转运至安全地带;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医务人员无暇照顾亲人,却对患者伸出了温暖的手;2003年,“非典”来临,钟南山院士作为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不但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抢救危重患者,主动向省卫生厅请缨把危重患者转到他所在的医院,还多次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今年,禽流感袭击了我国部分省市,医务人员立即投入到对患者的抢救工作中,使这次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在重大疫情面前,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表现出了忘我的精神和无私的大爱,在平凡岗位上,更是处处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医务人员匆匆忙忙的身影,那是他们在抢救危重病人;医务人员被不理智的患者误解或者辱骂会经常发生,但是没有医务人员去申辩,他们不是无力还击,而是希望用自己无私的大爱温暖患者、化解矛盾。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是以个人的经济利益为主,而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作为我们工

作的目标,时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在心中永远装着对患者的爱,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但要有“仁心”,还要有“仁术”。医学在人类不断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我国,不但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更有古老的中医药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前沿技术的不断利用,是我们提高诊疗技能的重要保证。

如今,医改覆盖全国,新农合制度在全县实现了无缝隙覆盖,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均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上了工作日程。卫生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万众瞩目、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深化医改,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如此历史机遇,千载难逢!在这伟大的旋律中,卫生事业理所当然将会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章!

在这里,我要说:“医者大爱,仁心仁术”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中国梦!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梦一定能够梦圆中国!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07-17

上一篇:蓝天幼儿园岗位职责下一篇:聊城市优秀企业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