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到九十年代的通讯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十到九十年代的通讯

八十年代的小说

(二) 第一节:寻根文学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 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

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

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 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分为 “规范”和“不规范” 。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

1、作家简介:

2、人物:王一生 :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

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 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

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 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 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陈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

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 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 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 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 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

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

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 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

(三) 第一节:市井小说

一、时代背景:

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 ,并以文学 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

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二、代表作家分析:

(一)汪曾祺 :

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 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 。 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

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 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

2、《烟壶》分析: (1)故事情节: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

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 (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

1、简介:教材P115面。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

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

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一是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

祖宗至上。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

第一节:先锋小说

一、发展概述:

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

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 马原: 《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

教材P192 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 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 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P193 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P194《 《冈底斯的诱惑》

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 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 《我是少年酒坛子》。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P302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 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 继死亡,温暖的感觉。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P303

《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 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 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

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 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 (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

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

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 《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

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 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 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 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

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

4、人物符号化 。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 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 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

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 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

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 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

八十年代的新诗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

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

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 ,九叶派诗人 、

右派诗人 。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 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 表达方式。

四、代表:

(一) 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 P72 。 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 艾青:作品P141面

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 特点:教材P142——143 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 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

——《鱼化石》

⑶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用富有启示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达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镜子》

第二节:朦胧诗代表人物及其创作

一、舒婷:

1、 主要作品:《双桅船》。

2、 特点 :

⑴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

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再现了整整一代人负载的心理情绪流程。

⑵ 诗歌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 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

⑶ 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教材P14

3、代表作:《致橡树》(新的爱情观及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神女峰》 (1981)

二、青年诗人

1、朦胧诗:它主要是指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北岛等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寻,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 鲜的审美经验,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 意味

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争论: 支持——“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反对——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2、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 (1)

集体亮相:1986年《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位诗人的代表作。

(2)特点:

A在诗歌创作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B 在语言试验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诗到语言止,让诗回 到

语言本身。

⑶代表诗人:于坚、韩东、 伊沙

4、

作品分析:《有关大雁塔》教材P141面。伊沙:《车过黄河》(1988)。

伊沙 ,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诗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

二、顾城:童话诗人。

1、简介:北京人,自幼喜欢诗歌,80年代初期走向诗坛,其父是著名诗人顾工,主要作品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黑眼睛》、《墓床》。 2 、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对漫长的历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3、诗歌观念:“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4、艺术特点:教材P145面。

⑴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 ⑵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选取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 。 悲剧:艺术与生活的茅盾。

二、杨炼、江河:追求诗歌的史诗意识。

特点:诗歌表现出一种史诗意识。具体内容见教材P 145_146 代表作:江河:《太阳和它的反光》、《祖国啊,祖国》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

四、北岛: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人物。 主题: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展现了当代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 。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概述

一、背景及主要作家:

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的降温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

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二、新写实小说的两种类型:

1、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刘恒《狗日的粮食》《伏 羲伏羲》,方方《风景》

2、注重对生活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池莉人生三部曲和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 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记述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之中的生活细节和生活感受。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分别写恋爱结婚和婴儿出世,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人生经历。

刘震云: 《单位》《一地鸡毛》

人物总是因为不堪这种生活的负担而显得身心劳顿,因为无法摆脱这种无形的 桎梏 而显得尴尬无奈 。。

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真实 :传统: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现实,除了细节的真实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新写实:还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说在作品中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革新意义:首先在于使生活现象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四、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 。

3、不具备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新写实小说的不足:

对平庸无奈的现实生存状况批判力的丧失,最后留下的潜在态度就是迁就、认同这种本来就需要改变的现状。

第二节:经典文本分析:《风景》

1、作者简介: 方方

2、内容:《风景》

揭示了人的生存环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人性的状态以及人的命运的决定作用,描写人为着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挣扎和苦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和欲望的挣扎。

⑴故事情节 :描写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几十年的遭遇。

⑵情节的主线: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 。

叙述者:死者,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

⑶主要人物:

七哥:他的理想是生存中恶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学 是:“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 。

⑷评价:民间生存价值的凸现。

小说以纯客观的态度来实录凡俗人生中的种种生存本相,以及揭示出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这里显然摒弃了过去的那种观念性的道德标准与认同,不动声色地使一种生存的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民间的价值取向非常突出的显示出来,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

第2篇:我们八十年代的童年

B

象我们这样出生在

七、八十年代的一代人,至今已经度过了二十几个年头,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二十几岁,小日本被赶走了,内战又没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又被我们伟大的上一辈人征服,惊心动魄的文化大革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悄然成为历史,any way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的幸事。

我们过得朴实和清贫,但是健康和坦然,象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被贫困所困绕,可是当时的我们更多的关心的并不是那些,我们只是在感受人生的纯真和平淡。贫困之外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这构成了我童年最美妙的体验。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总会时时想起它,想起它当初对于我们来说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它们已被岁月遮掩,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和散酒,帮大人们买过香烟和五分钱一盒的火柴,每次看到二分钱一块的小儿酥糖果都会咂吧一下嘴将口水咽下去,最终都没敢买。

苹果和饼干可能是小时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是些在诸多营养食品或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后再也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于是我们象农民伯伯盼着丰收一样等待着过年收获一点零花钱,但过了年后往往仍没有舍得花掉。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浇过煤油当作火把烧过,自己生火烤过山芋土豆,还用废的铁罐头盒子煮过毛豆吃。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也有用火柴当子弹的,拿报纸做过风筝,不过一般只是花花架子,自娱自乐而已。

睡过防震棚,推过平车,帮爸妈挖过储红薯和萝卜的地窖,有时也会偷偷在地上挖个坑埋上一个萝卜看自己种的萝卜发的芽儿是啥样,每次都会被多事的鸡刨了出来,害得爸爸把地窖反复检查是不是露了个洞,不然这萝卜咋跑出来了呢?

傍晚的小院里,我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用馒头渣喂小鸡,空气中有种不真实的炊烟味道,仿佛糯米纸随时融化的轻薄。

谁家的单声道唱片机一遍又一遍放着罗大佑的童年,有时会让我顿生钦佩之情,想这名歌手就是名歌手,连唱这么多遍居然一点都不累。

差不多大的孩子中不只一个名字叫建国、国庆、卫星的,听说早我们几年出生的大孩子们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参加过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村委的外围墙上神圣的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

很多生活用品多用“洋”字冠之以名,洋火、洋钉、洋皂、洋条,这些帝国主义的洋货怎么用怎么不屑,却有怎么用怎么舒服。

我们这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当然不会经历这些,我们上小学时几乎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也没写过什么标语,通常只是会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某某某大坏蛋”等字样,一般总会招来大人的一顿喝骂。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希望有一个哥哥,它意味着除了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和自己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会感到很大的恐惧,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庭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生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可以说中国相当多的年轻的企业家就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其实打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

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们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

失败后哭着回家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们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们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

父母也不会真的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将给他听,因为那是孩子的事。

还不怎么认识字的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六十四开本。有的是手工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则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国产侦破故事各种样板戏。

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我读过最经典的算是《悲惨世界》和《王子与贫儿》,小人书中从此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一百本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嘛。

假如谁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更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然而小人书时代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但那之前小人书绝对是我们快乐的记忆中的最美妙的精神财富。

收集糖纸、火柴盒封皮、香烟壳也是我们非常热衷的爱好,不过火柴盒封皮和香烟壳收集一般是用来和别人游戏赌输赢的,所以收集糖纸是一项目的比较纯正的爱好,也比较能满足当时我们的一些虚荣心。

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

搜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一个大早就出了门盯在路上,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糖纸扔在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

不过童年时代在路上捡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糖纸,其他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小的瓶子甚至是棒冰的棍子,孩子们都会乐此不疲,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捡一些好玩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游戏的需要,会充满着一种满足和充实的乐趣。

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主要是用来做为和别人游戏的筹码,或者干脆是游戏的道具,比如叠成三角或四角宝,看谁掷得远或者能碰触到你的对手的宝,那样你就能赢得更多的宝。

火柴盒封皮一般是通过用嘴吹或用用手拍,大家出相同数量的火柴盒封皮,猜拳看谁先开始游戏,开始后谁先一口气把叠成一摞的火柴盒封皮吹翻,这些火柴盒封皮就归谁。一番游戏下来,手往往拍得肿的象馒头一样,回去后又少不得大人的一顿骂,可是如果今天赢了一些筹码心里还是会美滋滋的。

捡棒冰棍子更是会热火朝天了,那是为了一种叫“扔棒冰棍”的游戏。和现在用扁平木头做的冰淇淋棍不同,那时候是用竹子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棒冰棍,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

把一大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它的,就该下一个人玩了。

那些我们童年时代曾捡过的许多东西填满了我的记忆,不过想想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去捡这些东西了,大人们因为卫生和安全的考虑自然是不会让他们乱捡人家丢下来的东西,并且孩子们能玩的东西也不会再象那时那样贫瘠,他们可以在游戏机或一些更好的玩具里来感受属于他们的乐趣。可是我还是觉得那时的我们好玩,充实、带劲,真的。

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荡着五十年代那批人就荡旧了的双桨,我们走进了小学,那里有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约束,也有了视野更加开阔的自由和乐趣。

那时我最擅长写肉麻入骨的作文,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我曾热烈讴歌班上某女生冰雪聪明、大公无私、比雷峰雷峰„„一个吊着两道鼻涕的9岁小丫头片子被我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革命战士。

还有看图作文,我还记得当时的描写:星期天的早上阳光明媚,老师带着我们去看电影。天是那么可爱,我们都开心的排着队。突然小明看到了路边掉了一毛钱„„结局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写过至少三篇这样可爱的东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整整看了N遍《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于是每次写观后感都是痛苦的事情,我把三年级写的抄了一遍,稍作修改后就变成了五年级的观后感。

在课桌上练习书法(一般是写着“某某大坏蛋”“某某吃狗屎”之类),有的人还擅长彩绘,一个学期下来课桌往往会成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清明上河图”,不,应该是一幅幅×2,因为每个课桌上总会有那泾渭分明的“三八线”的。

笔记本上除了歪歪扭扭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外,一般还会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自我激励的话,稍有个性一点的同学会写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问这话谁说的,一般说不知道,有点小聪明的会说“别人说的”。

学校的老师喜欢在课间操放一首“鸽子”,歌词大约是“飞吧,飞吧,我亲爱的鸽子,让你带着我,飞向远方„„”,总是在急急忙忙去厕所的时候跟着音乐边跑边唱。过了许多年,偶尔在电视上听见了,条件反射让我还是去了厕所。

小学时候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的广告上说“绝对吸引你的泪水”,一起去的老师有几个眼睛红红的,同学中间倒是很少哭的,也许我们那个年纪还不能理解那么多。但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却成了学校里脍炙人口的歌曲,每个人都会。后来在某次儿童节学校组织的晚会上,我们班上的那个小丫头居然因为这首歌得了个第一名,不是因为她的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因为她唱这首歌的时候居然流下泪水,这还得了,第一名非她莫数,不过看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确实让人挺心疼的。

不过我们小学学会的歌大部分还是以配合爱国主义的为主,比如《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峰好榜样》等。还有一些是儿歌型的,比如《童年》、《小呀么小二郎上学堂》等。再后来,还学了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比如迟志强的《愁啊愁》还有齐秦的《大约在冬季》等,当时曾有一个非常恶劣的想法,这蹲监狱不是挺好的嘛,也能混得个才华横溢名声大躁呀。

我小时侯的乐感就很好,唱出来的歌声那叫一个悠扬啊,不瞒诸位说我还曾写过两首歌,只不过被一点都不懂欣赏音乐的老哥指斥为二十世纪最难听的歌,这使我的信心巨大受挫。我想如果我这辈子当不上音乐家,我哥定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我们是爱科学的,我们上学时所在的那个时代就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随着我们认识的的字一天比一天多时,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那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

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对作家、诗人之流无比崇拜,看见带眼镜或上衣口袋里挂着只钢笔的老师就艳羡得很。我曾经幻想我当了老师之后是如何如何的神气,还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数学家。

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样子的。

现在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多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小学里学习的榜样是雷峰、赖宁、韩余娟,做的最多的事是捡东西,除了捡我们用来做游戏的东西外,有人认领的就交给失主(并会天真的跟失主说“碰到我们的老师和他说一声好吗”),没人认领的就给老师,老师一般会在早操上会当众表扬一番的,于是做好事的风气日甚。我记得有一段捡东西捡疯的我拿着一个笔套交给老师,弄得老师苦笑不得。

偶尔老师还会组织我们去捡树上掉下来的一些干树枝给五保户或捐一些图书以供学校建立图书室,不过这是损私肥公的事情,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的人认为我们捡的树枝是他们家树上的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于是会对学校的做法颇为愤慨。还有我原来就捐了六本书,甚至把哥哥最爱看的一本小人书瞒着他给捐了,害得哥哥还以为是老鼠拖走了,从此对老鼠恨之入骨,每个星期都会把家里的老鼠洞堵上一遍。直到现在我都没告诉老哥,那本书已经被我捐给了学校。

不过我还是为小时候我们那些学雷峰做好事的精神感到自豪和感动,现在显然已不可能那么单纯了,而且现在的孩子也很少有人知道雷峰他们了,你如果问他雷峰是谁,他很有可能会回答你是某个电玩游戏里的怪物或是某个动漫里的某个小配角。

学校门口的无证摊贩特别多,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是最早的盗版。

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从来没买过。

还有“印花纸”,有一种是自粘的可以直接贴在书上,还有一种“印花纸”则需要沾点唾沫才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不管用。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乎乎痰似的了,吃得还挺香。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棉花糖”、“面饼”。还有转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转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油”。

还有卖那种酸梅做的果肉,一个酸梅肉包成一个糖果包装状,一个二分钱,并且以《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名字命名,有的叫“唐僧肉”,有的叫“八戒肉”。“唐僧肉”卖的特别好,据说是因为据当时对《西游记》已有初步权威了解的同学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装在一个看上去就有毒的容器里(那容器很有些象后来在中学里冲厕所的自动储水装置),水还在里面循环的转着,买上一杯美滋滋的喝,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别纯洁,也没有对着那装桔子水的容器的形状乱想。

那时下课的信号是那口类似革命题材的电影中用来警示鬼子来了的大钟发出的,我们总是对下课的钟声特别的敏感,上自习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下课钟声从凳子上跳起的反映,绝对比奥运赛场上百米赛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起跑的反映慢不了多少。

没有手表,我们判断下课往往却会有很土的高招,比如以第一天下课时太阳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门上的位置为准,第二天只要看到光线快到昨天的位置就知道大约还有多久就下课啦。不过阴雨天的时候就失去了作用,也就会觉得特别的难熬,会觉得总下不了课。

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写N遍),然后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就会背着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其实老师当然没有那么坏,只不过施教水平上有高有低罢了,我想有些老师的学力比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高不了多少。

我的小学老师里大多数比较严厉,一般是采取“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模式,罚站、罚抄课文、打耳光、罚面壁,这些骇人听闻的处罚在那时再司空见惯不过。

这也使我们对老师有了一种很显著的依赖心理,和同学打架了会威胁对方说:我告诉老师去。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在电脑或电玩游戏的教化里他们可能会恶毒的说:我要杀了你。不是教育水平不一样,而是我认为有些所谓的难以界定的人权影响了老师们的某些应当是正当权利的使用。

也有的老师会采用一些诱教的教学方式,据说大受欢迎。就是以讲故事为诱,让我们专心听讲,专心做作业,如果不专心听讲的人则有可能被罚出教室不准听故事﹙这一处罚往往比上面的体罚要严酷的多﹚。

那时听故事给我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游击队员杨风的,这故事我哥那会听过,我那会听过,若干年后我妹妹上五年级的时候居然也听过。有一个片段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说杨风一人赤手空拳杀死十个拿着机枪的日本鬼子,这曾令我们热血沸腾不已。在我们的心目中,杨风的名声绝对比李向阳响亮的多。

不管如何,若干年后再想起我的小学生活,我都非常感激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不管是严厉的还是给过我乐趣的。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认识真知的启蒙,给了我要严于律己的中心思想和态度,给了我解读人生的钥匙。

我们玩的游戏除了上面我说过的外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有时候游戏也分男孩们玩的和女孩子们玩的。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的呼啸声中,我们经受了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还有斗鸡,不是那种宠物鸡,而是用右手搬着左腿这样对斗,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称呼,我们那儿就叫斗鸡。这是一项人体接触非常激烈的游戏,经常是斗完了回家去找妈妈缝裤裆,当然又少不了一顿骂。

比较激烈的还有“挤钢渣”,冬天的时候由于比较冷,下课的时候大家靠着墙挤成一排,两边的人就往中间对挤,在寻找温暖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

还有一种游戏我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就是两边分对等的人,分开十米左右的距离,面对面拉着手,然后一边开始唱着歌挑对方的人,被挑中的人要朝对面冲过来,冲散人墙的就可以拉走对方一个人,冲不散的就要被对方俘虏并兑变成对方的人。

还有用一根小棍推铁圈,看谁推的最远;抽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最快,持续的最久,有点艺术感的男孩子会在自己的陀螺点几个带颜色的点,转起来的时候煞是好看。

女孩子也是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皮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皮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内胎剪成的,后来也有用衣服上的松紧带来做。她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的感觉中,女孩子们的心情永远是好着的。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跳皮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丢沙包也是孩子们玩的比较多的一种游戏,大多是女孩子玩,就是将沙包抛向上空然后接着,看谁到最后能接到更多的沙包,有些象现在马戏团的杂耍,不过技巧性没有杂耍难度高。沙包一般是用碎布缝的,里面装的是麦子或者大豆,沙包缝成正方形,外观上挺好看的。

还有“翻单背”,用一根头尾接在一起的绳子,在两只手之间交叉出不同的形状,由另一个人接到手上来并变换成另一种不同的形状,然后再接着来,最后不能破解的人输。这是当时难得的益智游戏,道具简单,规则容易,但是自打我上中学以后便没见有人玩了,这曾使我觉得非常的惋惜。为了不使这个游戏失传,我曾煞费心机的交一个小孩,交了老半天,他说了一句:什么呀,哪有俄罗斯方块好玩,我当场晕翻。

再一个是“拾杨窝”,在地上挖十个小窝,五个一排,共两排。然后到树上摘一把链枣,每人二十五个,每个窝里放五个。由一个人先抓起一个窝里的链枣走,一个窝里放上一个,放完了没有空窝的话接着抓起来走,直到空了一个窝,可以将空窝下一个窝里的链枣赢回。一局下来如果对方赢的链枣不够了,你便可以做地主去圈他的地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游戏曾风靡一时,害得每个人家周围都被挖满了小窝。

我们打扑克牌只会打“八张牌”和“小猫钓鱼”,好处就是不管有几个人,不管牌缺不缺,总能玩得起来。不象现在打分或者斗地主,最害怕的就是“三缺一”,有时甚至是“一缺三”,而且即使四个人的时候任何一个人没心情就玩不起来。

这些游戏构成了我们童年时代主要的精神生活,也许有些已经忘记了规则,忘记了玩伴,忘记了我们曾经一边玩一边唱的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因为那些游戏而来的乐趣,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些乐趣中一点一点长大。

村子中心的空场上经常会有镇上下乡来放的露天电影,有一首郁冬唱的叫《露天电影院》的歌: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时候它不断出现„„讲的就是那会的事,可是我们的经济状况一定不如他们,因为至少他还住楼,我们那会相当一部分人还住土坯房呢。

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呀。放映员一停下车,先见着的孩子一定会扯起嗓子喊:来电影了!大对来电影了!比过节还高兴。

放电影之前,总能听到那些麦垛在场旁边的人家的叫骂上,因为没带凳子的人只有去扯些垛子上的草做着看,一场电影下来,那些原本看起来壮实丰满的麦垛肯定会被薅得其零八落。

总会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也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

那时看露天电影更象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的高兴。很多年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我们孩子们把电影分成三类:拳脚棍棒上见分晓的叫武打片、用机枪手榴弹的叫枪战片、没有任何﹝对打﹞动作的是索然无味的生活片。当时武打片中的代表作是《侠女十三妹》、《少林寺》等片子,模仿成了我们最深刻的观感,这些片子给了我们最初的体育教育。枪战片比较多的局限于革命战争片,向《英雄儿女》、《地道战》等,这些片子不象武打片那样吸引人,对我们来说只是聊胜于无罢了。至于生活片,我们难得会用心的看,当然了,即使用心看也不一定看得懂。

露天电影很快被电视取代,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但是电视对于我们这些难得见见外面的世界的孩子们来说,电视后来很显然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村上的第一台电视出现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的电视里一共能收三个台:中央台、江苏台,还有一个应该是淮阴台,我记不大清楚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跟半导体收音机比了。

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元甲》,还有《昨夜星辰》、《珍珠传奇》、《一剪梅》、《阿信》,还有虽放过N遍但我们还是很热衷的《西游记》、《葫芦娃》„„

童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放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像每个淮阴小伙子都多了一条白围巾,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上中学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

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拽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玲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七八个欧阳锋伏在地上练“蛤蟆功”,甚至还有三两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举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和《雪珂》、《京华烟云》等琼瑶的言情剧。那时的家长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

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叩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那时候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候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傻不塄登的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改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你更美„„佛出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哩啪啦的打字声,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或说某某厂长祝大家过年好,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武打片。

哦,还有一段,“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灭害灵,正义的灭害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那时候最爱看的当然还是动画片,我觉得八十年代的动画片种类多多,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艺术都很好,尤其是国产的动画片艺术性很强,而且别有特色。

《大闹天宫》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绘画和着色非常非常的漂亮。另外《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画法堪称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而且那个时候的歌曲出奇的好听,这是后话,不提。另外那时的动画片教育性很强:《小马虎》教育我们要仔细,《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老狼请客》:你要是没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神笔马良》:小时候我的最爱啊﹗《醉酒》:一个卡车司机酒后行车,开到建筑工地,撞了。演的次数太多了,不过风格跟别的不一样,倒是有点像某版的《翠花上酸菜》;《半夜鸡叫》:小学时代看了《半夜鸡叫》以后,姓周的同学都惨了﹗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经典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得很好呵”“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 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三日的歌,一个是“我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开心,开心的流鼻涕﹚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 ﹗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前年谣言,彻底推翻。”

《黑猫警长》:憨厚的黑猫警长,怕老鼠的猴子,会拐弯的子弹,让我看到了国产动画片的另一片天地,丰富的想象力,更加接近了当代孩子的品位。

《葫芦娃》:没看过的请举手,你,呵,先回去扫盲吧﹗

相比国产艺术性很强的动画片而言,国外的动画片更注重的是情节和动作的感受力,而且张力十足,大人和小孩一起看,大人的笑声绝不会比小孩少,而且绝对投入。

《米老鼠唐老鸭》:世界级的明星,不过李扬的配音“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啊呕”—简直拽的没治了。

《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不过《大力水手》的女主人公实在是太丑了。

《猫和老鼠》:八十年代末的动画,小学生的必修课。反正猫永远打不过老鼠。

《机器猫》: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机器猫》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讲的头头是道。不过当初俺年龄小,就是看着好玩。

最让人激动万分不能忘怀的片子是《恐龙特级可塞号》,严格说来那不能算是动画片,可是儿童是最大的市场,当时我们总是围了一屋子的小孩,看那位英勇无比的队长: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然后“啾”的一声,怪兽就玩完了。

对,这片子象极后来的风靡一时的《奥特曼》系列,也怪,小日本的片子里怪兽总是多得象牛毛一样多,而且杀伤力都极大,也许这是日本人出于对当初老美那两枚原子弹的敬畏和憎恶之心吧

还有《布利斯特警长》、《蜡笔小新》、《铁臂阿童木》等等好多好多,只是后来渐渐的长大了,这些都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回忆,渐渐地、渐渐地„„

我的童年象和风一样柔和甜美,象玛瑙一样清澈剔透,象俏皮的蝴蝶一样清纯可爱,撇开贫穷的捆扰,它显得是那样的绚烂明媚丰富多姿,那是另一种无限的富足。

不可能再有相同的明天,哪怕甚至只是相似的明天,明天永远不会那样,那种心无旁骛的欢趣,无可挑剔的淳朴,可以让所有的期待乏味,所有的幻想失去憧憬的思绪。

在那些无法忘怀的地点,刻骨铭心的时刻,我只能看到自己的脚步天真烂漫的挪移着,我看不到前方的忧郁难耐,也看不到已经过去的贫困落寞,只有自己的脚步无矩的但非常实在的蔓延着,坚定的就象我现在依然无法咏涵得透的人生。

初春的寒意在小村的炊烟朦胧里四溢着,谁家的饥辘肠肠象失群的鸭鹅一般哀鸣,黯然的暮色又增初春那另人不可抗拒的寒。

可是走过冬的严酷,感受到哪怕只是化冰一样的一丝的温暖,我的童年便能捕捉到盎然的生机,剥蜕着某些后天的伤痕,让我的生光彩夺目。

时光让我见证着某些属于历史的变化,可是我的欢乐不是历史,它是我内心积累的底蕴,它赋予我站着行走的力量,让我积极的屏弃掉许多不安的念头,凌乱的意识,让我在我的方向快乐的成长。

快乐---

嗯,它正是童年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第3篇: 介绍一下八十年代我国流行的动画

必需说的是我国的动画片艺术性很强,而且别有特色。《大闹天宫》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绘画和着色很是非常的丑恶。此外《小蝌蚪找老妈》的水墨画画法可谓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而且影响了晚期日本的动画片(比如《聪白的一休》)另外,那个时候的歌曲出奇的顺耳,这是后话,不提。

其它而今的动画片辅导性很强:《雪孩子》教训咱们要杀人越货,《小马糊》教导我们要卖命,《三个与尚》经验我们要互助,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连续剧和系列剧有

《大闹天宫》:中国动画片的NO.1。真实没的说,再多说一句但凡过剩的。前几年的动画片《西纪行》基础底细无奈比。

《黑猫警长》:“眼睛瞪的像铜铃...”黑猫警长的歌曲真是VERY GOOD。晚期的黑猫警长有五集,分袂是《夜袭搬仓鼠》《食猴鹰》(原名不是这个)《偷红土的小偷》《吃丈夫的螳螂》与《吃猫鼠》。第二驱散围歼食猴鹰的战斗最猛烈——“实验第一套作战筹算...神枪手掩护...并吞制高点...”。到了末了食猴鹰被剃光了,说了一句“我是贼,我活该”,这是本身小学时被女同窗“侮辱”的时刻的认罪语。此外,大象河马紧要吃红土(谁人时刻俺到了植物园还要找红土喂大象呢,嘻嘻),女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夫能力生小螳螂,尚有吃猫鼠的具备,长知识啊。尤其是每一鸠集束的时候,黑猫警长掏着手枪乓乓乓乓打出四个大字——请看下集——真是酷闭了。

《阿凡提的故事》:木偶戏,很多多少集,有《卖树阴》、《种金子》等等。阿凡提一边骑驴一边唱“我的小毛驴,小毛驴...”,还有种金子时的咒语“埋沙子种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房子...”妙哉妙哉。人人都看过吧,无非12集都看全了也不易啊!

《天书奇谭》:里面的小仆人公蛋生把天书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锋利!尚有蛋生吃饼的行动也帅呆了。《天书奇谭》情节崎岖,确实是动人心魄啊。

《陶陶的故事》系列:棒!怎么样嘉赞都不为过。陶陶是一只兔子,比兔子罗杰可强多了。《看不见的朋侪》讲陶陶对着山谷措辞——“你对别人友好,别人也对你友好;你对他人没端方,外人也对你没端方”,挺有辅导寄义的。《雪孩子》让人嬉皮笑脸,讲雪宝宝为救小兔自己化成水酿成了白云,挺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内里的雪孩子一边滑雪一边唱的歌曲“雪花,雪花...”——哎,怎一个美字了得!另外还有好几部,人人想想吧。

《葫芦兄弟》:本事各异的七个葫芦娃,大家都知道。

《葫芦小金刚》:《葫芦兄弟》的续集,歇菜了。结论:中国的连续剧,不能拍续集。

《邋遢大王历险记》:只是记得好玩,印象不深了。

《小龙人》#:“我头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它是谁?“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小龙人》不算动画片,可是也很有影响力。虽然是90年的,但是我也列出来了。这个片子的想象力很是惊人,不像是孩子写的。

《小灵通》#:二十集,我没看全,但是我有书(是叶永烈先生写的,他的博士警察金明是我的儿时偶像)。第一集是中央电视台,后来讲邮票、自来水、煤气、冷饮、火柴的制造,讲塑料博览会、玩具博览会、航模制作等等,最后一集是北海舰队。绝对棒绝对棒的科普片。

《舒克和贝塔》:郑渊洁的成名作,颂扬小耗子的。不知为什么,我最喜欢臭球。不过99年砸美国使馆的时候,据说北航的兄弟们高喊“舒克,舒克,舒克,我是飞行员舒克”,北理工的弟兄们也应和“贝塔,贝塔,贝塔,我是坦克手贝塔”,然后就是...真是,真是...

《封神榜》:长篇动画,比较晚。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跟西游记写的不一样,孙悟空从花果山回来才把白骨精打死。当初我是在电影院里看全的,旁边一些大人也都伸着脑袋看。

《旗旗号巡洋舰》:是《七巧板》里播出的,谁还记得?里面有一只小耗子是厨师,不过被诬陷偷了花生米。不久前一次我睡不着,竟然想起了旗旗号巡洋舰的歌——“拉响风的汽笛...七七号已开始起航...啦啦啦啦...”,哈哈...

拐个弯:当初星期四鞠萍姐姐的《七巧板》和星期五董浩的《天地之间》大家记否?我的表姐当年就喊鞠萍姐姐,现在她的宝宝三岁了,还是喊鞠萍姐姐。我最喜欢《七巧板》里的学学做做栏目和《天地之间》的主题歌“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谁能揭开这些奥秘,必会变的聪明无比...”最奇怪的是几年前清华大学要保送生时的宣传片的插曲和背景音乐就是《天地之间》?!?!?!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

《动物王国盗窃案》#:全是动物演的,开始时猩猩博士撅着嘴说“发电站的金轴被盗了”。还有猴探长、狗熊局长。想起来了吗?

《琴岛和海尔》:海尔公司的赞助片,当初只拍了几集,《我们爱科学》杂志还连载过。现在又拍了,不过名字叫《海尔兄弟》。

《皮皮的故事》系列:有《小白兔不见了》《牙齿逃跑了》等等,十多集,教育大家养成好习惯。

比较晚的,但是大家提到的:《蓝皮鼠和大脸猫》《皮皮鲁和鲁西西》《小蛋壳奇遇记》

注:#表示非动画,是人演的。

单集的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片的张三丰,中国卡通界的达摩,开山鼻祖。据说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快去看啊!

《渔童(渔盆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片,强力推荐!里面那外国坏家伙说:“捞头(老头),愚盆是窝们国家地(渔盆是我们国家的)。渔童忍无可忍,终于教训了那外个国的坏家伙。典型的中国画法。

《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不是英国的丁丁,是中国的少年。丁丁有一把金钥匙,用科学技术打败了孙悟空。挺古老的,估计记得的人不多。

《老狼请客》:你要是没有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典型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的很好啊”“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三日的歌,一个是“我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开心,开心的流涕)

《九色鹿》:又一个经典——美丽的九色鹿。配音和画面都是很唯美的感觉,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

《小马虎》:另一个经典——挂在电线上的马小虎。尤其是马小虎开汽车“吧吧呜,呜~——”当年我坐我老爸的自行车,就会来这一句。

《小鲤鱼跳龙门》:超级无敌大经典。

《猴子钓鱼》:经典中的经典,中国动画片的代表作。看看中国化的美术,听听中国化的音乐,作中国人真好。要是你没看过,那你的人生绝对是不完整的。建议大家在入土之前好好看看。

《猴子捞月》:也是猴子的故事,也是中国化的动画片。

《过猴山》:里面的老头子跳舞时的音乐很好,什么时候哪个舞厅里也来一段,那就火了。

《等明天》:小猴子老是等明天,结果一直没有盖房子。

《淘气的金丝猴》:里面用国画画的的金丝猴和大熊猫进入了不少教科书!太棒了,任何语言任何文字都没法形容他。

《火焰山》:大概是解放前拍的。不过很好啊。

《人参果》:不说了。

《开山救母》:老版的《宝莲灯》,上下集。

《娇娇的奇遇》:没有看过《娇娇的奇遇》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神笔马良》:小的时候我的至爱啊!

《熊猫百货商店》:剪纸片,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小熊猫学木匠》:教育我们要仔细。“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没吃桃子,少了桃子...”百唱不衰啊。

《差不多》:讲一个小猎人的故事,也是教育我们要认真。

《狐狸打猎人》:和《差不多》是同时代的。

《人参娃娃》:横里看,竖里看,怎么看怎么好。白白净净的人参娃娃叫的那声“小哥哥”,太天真太可爱了。

国外的科幻片

《铁臂阿童木》:老。年纪小一点的估计只能在妈妈肚子里看了。我也是印象不深,只记得有一个茶水博士,大鼻子。我妈妈系里也有一个大鼻子叔叔,现在我心里还叫他“茶水博士”。

《星球大战》:我只是看过一遍,但是当时谜死了。一个大机器人,叫“麦克瑞一号”,胸前一个大X字母;里面有三架小飞机也可以组成机器人。还有叼着红玫瑰的帅哥敌人。基地的计算机叫“雨果”。里面的经典话语——“麦克逊向基地传真”。

《变形金刚》:我当时都疯了,一年多的零花钱都买了变形金刚玩具和洋画。我许久都没有吃零食,整个夏天没有吃过一根冰棍,现在想起来都挺佩服自己的。我的玩具有“大力神(6个挖地虎组合,一个美国原装的要18圆,只好买拼装的)”、大无畏、擎天柱、红蜘蛛(五十多块钱哪,导弹还会发射,是俺当初小学数学竞赛全市第一的奖励)、混天豹等等。后来就谜上了模型,哇,跑题了。

我说的变形金刚是美国拍的,也就是一二三代。一代是擎天柱领导,典型的话语是“汽车人,变形,出发!”,汽车人有铁皮、大黄蜂、千斤顶、探长、幻影等。霸天虎有威震天、红蜘蛛、声波等。声波爱说:“机器狗,激光鸟,快出来”还有机器恐龙“我,钢索,才是首领!”。

第二代也是擎天柱领导,但是其他人物换了不少。出现了大批的组合金刚,还有女汽车人和机器昆虫。

第三代是补天士领导,主要在宇宙中开战。人物有爵士、弹簧、罗嗦、瘟疫等。出现了大都市、铁甲龙、宇宙大帝、五面怪、金大圣,感觉有点乱。

日本人后来又续了几代,简直是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第四代是头领战士,一上来就把塞迫登(变形金刚的星球)给炸了,真无耻!每一集主要就是在变形中耗时间,加上开头结尾两个歌和中间的过场,基本没有什么情节。——这是日本动画片的通病。

现在变形金刚的网站很多,动画图片音乐应有尽有,我基本上都是整个网站的DOWN下。哎,这就是童年。

《百变雄师》:类似于变形金刚,但是远不如变形金刚,不过玩具很好玩(玩具比变形金刚出的早!)正义的首领是彼得王www.joined-tech.net,邪恶的首领是萨尔魔,还有一个可可怪说话很奇特的。

《太空堡垒》:三部曲,不过好象是90年代初的。里面的变形战斗机很好,另外那个叫明媚的歌星唱的歌棒极了。

《大白鲸》:也是大家开着飞行器空战的,敌人是亚特蓝斯帝国的人。大家还有印象吗?...大印象减肥~~~

《特种部队》:打来打去的,乱哄哄的。

《小不点》:美国的,里面讲一些住在下水道里的小生命,其中有一个叫飞行员丁吉,特别喜欢飞行。

《恐龙特急可塞号》#:和变形金刚是同时代的,日本人演的。纯粹是傻小子一群。讲一个飞船在白垩纪和嘎达密斯人的战争。最烦的就是“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人间大炮,放”接着就是“可塞,前来拜访”...我呸!呸归呸,如果上天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要对《恐龙特急可塞号》说:俺还是要看。如果非要给...——砰,谁扔的板砖?

《太空学校》#:人演的,一般。

《方舟二号》#:也是人演的,也是一般。不过里面有一只大猩猩挺逗的,叫亚当(跟伊甸园里偷果子吃的家伙同名)。

《机器娃娃》#:硅谷的一个工程师造了一个机器娃娃,然后就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蓝色的咪姆》:不得不看的科普动画片,讲科学家的故事。吐血推荐!

《宇宙的巨人——希曼》:“赐予我力量吧,我就是希曼”(另一种版本——“挥客显灵,希曼来了”)。那时,每当本人拔出“宝剑”时,我的同桌就成了我的“坐骑”——太空虎。(然后我就被痛扁)

《非凡的公主--希瑞》:“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我现在也没有弄清希瑞是不是希曼的妹妹。希瑞的那个旋风马很好,可惜我没有。

《黑星》:类似于希曼和希瑞,不过黑星的剑长的怪怪的。

《布瑞斯塔警长》:布瑞斯塔警长有“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里面还有一个变形马,他的大炮叫‘塞拉炯’,很酷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细毛副警长爱扔套绳,不过老是把自己套住。

《神探加杰特》:全身上下都有机关的傻冒探长,和他聪明可爱的侄女索菲,还有一只狗。

==================

附:70年代的动画片,谁看过?谁要是看过我服了他!

《奇怪的球赛》:一场冰球赛,不过好象是反苏修的。

《两张布告》:与白匪斗争的故事。

《歌声飞出五指山》:木偶剧,红军的故事。

《西瓜炮》:小刀会OR太平军?

《小白鸽》:——解放军的信鸽。

《奇怪的病号》:——狡猾的菜青虫。

《象不象》:大象象不象?

《芦荡小英雄》:类似于鸡毛信的故事。

《山羊回了家》:雷锋精神的体现。

《战旗似火》:讲“农业学大寨”的动画片。

《出发之前》:上山下乡的故事。

《两只小孔雀》:西双版纳的傣族红小兵与孔雀的故事。

《火红的岩标》:藏族人民深切悼念毛主席。

《画廊一夜》: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呀!哈哈。

《主课》:阶级斗争!

《渡口》:阶级斗争!

《长在屋里的竹笋》: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树苗》:树苗在集体的果园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骏马飞舞》:抓住反革命分子!

《大潮汛之夜》:大潮汛,大批判!

《带响的弓箭》:抓住“北极熊”!

还有——《大橹的故事》《东海小哨兵》《小八路》《万吨水压机战歌》《放学以后》《试航》《金色的大雁》

60年代的动画片:

《我们爱农村》《南方少年》《李科长巧难炊事班》《湖上歌舞》《红领巾》《小林日记》《四点半》《冰上遇险》《牧笛》《黄金梦》《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集体有余》《画像》《一条丝腰带》《一棵大白菜》《小溪流》《红云崖》

==========================

后记

80年代早已过去,但80年代的动画仍然在我们的心中。或深,或浅,或清,或重...但是,那是回忆,不单单是对动画本身的回忆,还是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就像我们的父辈们老是会回忆上山下乡的岁月,总是喜欢《渴望》、《年轮》那样我们看不懂的影片。

早就想写点什么。可惜,我是个懒汉。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的朋友辩论。她是属于典型的“哈日族”,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日本的东西都是好的,凡是中国的东西都是差的。对于“中国有什么卡通”这样的问题,我作出了反驳——于是就有了上文。

其实,在解放前中国以《火焰山》为代表的动画片就很好了。解放后,中国的动画片又有了发展。《小蝌蚪找妈妈》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不过,那些小青蛙小虾米又有了新的“生命”。我儿时学国画的时候,就曾摹仿过《淘气的金丝猴》的金丝猴和大熊猫。无论是《大闹天宫》《九色鹿》还是《好猫咪咪》《猴子钓鱼》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美感——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就像我们的京剧。我对音乐不很在行,但是那些动画的插曲和配乐怎么都觉得好听。

那个时候的动画片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渔童(渔盆的故事)》教育我们爱国;《丁丁战猴王》教育我们爱科学学科学;《小黄鹂学唱歌》告诉我们怎么练胆子;《小马虎》告诉我们要细心;还有《等明天》《娇娇的奇遇》《熊猫百货商店》《小熊猫学木匠》《差不多》《天才杂技演员》...那个不是呢?

美国好莱坞的动画片很有创意,很有气魄——不过,十个故事有九个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就像现在中国打开电视到处是皇帝戏一样。另外,美国的猫眯是永远打不过老鼠的,不象中国的《好猫咪咪》和《黑猫警长》总算还给猫一个公道。

日本的卡通开始明显的是模仿中国,像《聪明的一休》。后来逐渐发展,并有了自己的风格。不过现在风靡中国的《蜡笔小新》我实在是不敢推崇:诚然,蜡笔小新很搞笑;不过,现在的孩子能学到什么?是在小鸡鸡上画大象,是掀女同学的裙子,还是捂住正在驾驶的司机的双眼?

我并不是要完全抛弃西方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还在用奔腾用视窗一样,我们也会去看美日的卡通。不过,我只想说,它们不是唯一的!

我们的那个时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

我们的那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不象现在大家还在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而烦恼不已。

我们的那个时代,起码是一个有意义的时代。

我们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她,已经走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会了。

但是我们还是会怀念那个时代,怀念那个时代的电视剧,怀念那个时代的小人书,还有那个时代的动画片............

第4篇:八十年代歌曲 童年 歌词

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这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哦,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第5篇:七八十年代经典歌曲

1、当我想你的时候——千百惠

2、大约在冬季——齐秦

3、梦醒时分—— 陈淑桦

4、萍聚 —— 李翊君

5、千年等一回

6、广岛之恋 —— 莫文蔚

7、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 毛宁

8、一生中最爱 —— 谭咏麟

9、我只在乎你 —— 邓丽君

10、让我欢喜让我忧 —— 周华健

11、相思风雨中—— 张学友

12、心肝宝贝—— 任贤齐

13、懂你—— 满文军

14、有没有那么一首歌 ——周华健

15、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 王力宏

1、讲不出再见 —— 谭咏麟

2、月亮代表我的心 —— 邓丽君

3、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 林忆莲

4、漫步人生路 —— 邓丽君

5、你还欠我一个拥抱 —— SARA

6、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 张学友

7、黄梅戏 —— 慕容晓晓

8、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 邓丽君

9、一生何求 —— 陈百强

10、一剪梅 —— 费玉清

11、我的歌声里 —— 曲婉婷

12、选择 —— 林子祥

13、飘雪 ——陈慧娴

14、千千阙歌 —— 陈慧娴

15、铁血丹心 —— 罗文

第6篇:七十年代小学 八十年代中学老同学老校友聚会主持词

一、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1岁月不舍昼夜地流淌着,它让十几年前的少男少女们,有了风姿,添了帅气,面对岁月的恩赐,我们朗声欢笑。 2岁月不舍昼夜地流淌着,它让几十年前的少男少女们,做了爷爷,当上奶奶,面对岁月的恩赐,我们掩面而笑。 3又到金秋好时光,生正逢时日日新。今天,我们仿佛是时间的河流,从不同的方向汇聚在一起。

4春种秋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们收获友谊和感情的季节。我提议,让我们紧握旁边同学的手,彼此问一声:你好……

5一声声温馨的问候,来自一颗颗真诚的心。这问候,在这秋风送爽的时候,如春风拂面。

6时间如水源远流长,记忆如酒历久弥香。今天,让我们再次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少年时候的欢畅,领着我们继续前行。 1同学,是我们一生当中最亲切的称呼。叫一声同学,便盛满了故事和情谊。校友,是我们离开学校以后最亲的称谓。叫一声校友,便亲如兄弟姐妹

2多年以后,有那么一个人喊着我的名字,然后对我说:我是你的同学。是缘分让我们是同学校友,是缘分让我们今天相聚。 3当你在工作中累了,当你在家里有了困惑,来找我们吧!我们是***校友联盟,***校友艺术团。校友联盟广结社会朋友,校友艺术团 广交天下才俊。

4在每一个周末,我的同学,我的校友,就来我们这里 摄影绘画 观笔笔描摹, 欢歌起舞听朗朗书声,放松我们紧张的心情,放飞我们年轻时的梦想。

5今天,让我们在这美好的金秋、美丽的南湖,重叙往日的友情,享受回眸的喜悦,享受同窗的情谊!

6 今天,让我们放下社会的面具,敞开我们的心扉。共一方土地当戏台——唱起来吧!扯一缕秋风当红绸——舞起来吧!

下面我宣布,******聚会 合:现在开始!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每位同学的记忆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几个关键词:

2 跳皮筋、 chua嘎拉哈、弹溜溜、扇piaji,还有藏猫猫。 3今天,我们会为大家安排一个时空,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重玩我们童年的游戏,在游戏中找回童年的快乐! 4同学们:让我们放开心情,豪情满怀、欢度金秋! 5下面开展文艺活动。这次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6 游艺活动,文艺表演。首先****** 【下面按节目顺序报幕】 结束语:

1醉过方觉酒浓,相聚才知情重。

2同学、校友,是杯陈年老酒, 醇香甘甜。 3同学情最浓,友谊如花香,我们彼此心心相通。 4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曲曲优美的歌声, 让如歌的岁月,汇成迷人的风采。 5一个个动人的舞姿,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把青春的记忆,溶入醉人的醇香;

6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迎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联欢会到此结束。再见~~

二、

同学聚会开幕主持词

1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2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老师!

合 晚上好!

1. 亲爱的老同学 多年不见,你还好吗? 紧紧握着你的手的时候 我的大脑在我们的毕业照片中快速的扫描 我在努力把你的脸庞和笑容 拉回到三十年前的样子

2. 我的老同学, 毕业这么多年,你还好吗? 见不到你的这些年, 我一直在打听你的消息。 梦回年少的时候, 你那熟悉的身影就在我身边。

1. 我的老同学,你好吗? 不经意间毕业已经三十五年, 那跨越世纪的岁月, 把我们年少的记忆陈酿成浓香的酒, 在每个想念你的日子细细品味。

2. 我曾在无眠的夜里打开记忆的闸门, 眼前浮现都是用青春描绘的画面。 那时我们没有华丽的衣裳也不会打扮, 可韶华的我们,通身绽放着靓丽的光芒。

1. 那时我们的老师正当年富力强 她一心教学,把家和孩子排在身后 如今她桃李天下,天天把自己的学生夸奖

2 那时我们怕她,因为她勤于教学管理严格 如今啊!三十五年过去,感恩上苍的眷顾 老师她依然健康的在我们身旁!

1 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今天 就让我们喊一声~老师,母亲!

2 今天 就让我们喊一声~老师 妈妈! 愿您幸福平安!健康长寿!

1 请大家起立,和我一起说~ 祝老师妈妈,幸福平安,健康长寿!

2.(给老师送礼物)即兴主持

1. 想想三十五年前,我们还翩翩年少 刚懂得羞涩,才知道学习的重要 埋头读书的日子,只记得同桌是谁 一朝分别后,再见时已韶华不见;

2. 我的老同学,你的鬓角怎么也有了白发 我的白发是几十年的雪花晕染 你在南方住了那么久,那水墨丹青的风景里 应该有你不老的年华!

1. 亲爱的老同学,我不怕见你的白发 因为我分明在你的眼神里 找到了岁月不曾夺走的真情 那是只属于我们的不老的童话

2. 亲爱的老同学,我们已经分别了太久的时间, 这些年我们虽然没有太多的联系 可彼此都真诚的想念

1. 我们班的照片,我时常拿出来静静地看着 还要常常念叨一遍你的名字

2. 我们班的同学真多! 在一起整整两年,有的还叫不出名字! 可尽管多年没见,今天相聚在一起 却觉得那么熟悉!

1. 当年的羞涩女孩们,如今有的已做了婆婆; 那个最爱说话的男生,如今都抱上了孙子!

2. 我的老同学,也许我已经记不清 我昨天说过的话, 可你的笑容却如五月的丁香 芬芳了我记忆的回廊

1. 亲爱的老同学,无论我们相隔多遥远 你永远都是我最纯洁的挂念; 我会把我们的故事深深地珍藏, 久久地怀念~

2.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心情 如夏花般灿烂, 这美好的一刻,是我们太久的期盼!

1.让我们高高的举起杯, 为这幸福的时刻,为美好的祝愿 ,

合:干杯!干杯!!干杯!!!

2016.05.12 青青

三、同学聚会邀请函

想念的老同学,您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与树木的年轮一起,度过了半个世纪。 那是一个美好而伤感的夏天,我们怀揣各自的理想,与一个叫“**中学”的地方道别,可我们都知道,一个书写着“***班”的记号,早已深深的印在每个人的心底!“***班”是我们共同的标识,不必佩戴,而是用一生铭记!

我的老同学,分别35年了,我还记得你年轻的模样,如今过得好吧?35年啊!多少风雨侵蚀你的黑发,多少担当负累你的体魄,如今我努力的把你现在的样子拉回从前,却不经意间模糊了双眼。

如果我们是树,五十年的根已深深的扎入泥土,干也该粗壮参天,枝叶在四季的风里飞扬。可哪一条根脉不恋故乡的泥土,哪一棵树干不愿做自家的栋梁,哪一片叶子不念着根的情意啊!

老同学,或者你就在故里,或者你远在他乡;也许你人生辉煌,也许你平淡无奇;这些都无关我们“****班”老同学的深情厚谊。 如果说35年前的相逢, 是唱一首青春的歌,那么35年后的相聚,就如品一款陈年的酒。

来吧,亲爱的老同学,让我们奔赴三十五年后的聚会,高举盛满陈酿的酒杯,唱一曲青春不老的歌! 至此,我们诚挚与您相约~ 2016年*月*日,在中国的东北,我们美丽的家乡~相聚!

上一篇:门卫装修申请报告下一篇: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