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导学案

2022-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画风导学案

基于导学案使用调查的英语导学案优化探索

【摘要】近几年来,东莞市一直在贯彻品质和智慧课堂的建设,推进课堂高质量改革。导学案在东莞市初中英语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东莞市一所薄弱初中学校——沙田实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其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对原导学案进行改进,对改进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东莞市初中薄弱学校的导学案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薄弱学校;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导学案改进案例

一、研究目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前身为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在2012年经东莞市“考评”认定为东莞市“薄弱初中”。学校为了突破发展瓶颈,由上至下,凝聚共识,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积极尝试和改革,力求提升办学质量,建设一所“现代、优质、特色”的中学。英语科组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学科教学方面一直不断地向其它东莞市品牌学校学习,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目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被广泛使用,导学案的使用贯穿于三个学年的初中英语常规教学。因此,其设计思路能很好地呈现当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下文通过对学生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角度了解学情,通过对学情的分析,能更好地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和改进当前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理论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三)单元整体教学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学科教学单位,强调单元以整体形式呈现,注重构建单元各版块、各课型的内在联系。单元整体教学既保持了课型的独立性,又关注核心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循环和促进。

(四)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基于已有知识,通过学习理解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形成基于主题的知识间关联;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能初步应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练习个人实际,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用英语表达对所学主题的新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通过调查初中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改进探索。

(二)研究对象

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20个平行班中随机抽取6个班级开展问卷调查。问卷选用的是黄彩媚调查研究中使用的问卷,对问卷进行信度测试,系数为0.814,表明问卷信度高。问卷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整体情况;导学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学生眼中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在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导学案的使用现状。

四、研究结果

(一)导学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37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约3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认为导学案内容比较难;约10%的学生英语基础很薄弱,英语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约74%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设计英语导学案会更好;约40%的学生反映,在英语导学案教学中,英语学习负担大大加重了;约46%的学生认为,它是和练习册一样的习题集。

(2)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约29%的学生没有在做完导学案后进行总结;超过23%的学生做完每单元的英语导学案后,没有反思自己的学习;约25%的学生在独立完成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英语导学案后,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评价。

(3)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整体情况:60%的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在40分钟以内,40%的学生超过40分钟。

(4)导学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超过23%的学生在“经过英语导学案式学习,我变得爱学习了”这项中选择了“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及“不确定”的选项。

(5)学生眼中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约4/5的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做英语导学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批改英语导学案中布置的作业。

2.学生访谈调查结果

在学生访谈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开学初,你对导学案持什么样的态度?现在呢?当被问到开学初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时,大部分学生反映都认同并能接受导学案,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用,抗拒,觉得有点麻烦,对导学案的效果持有怀疑态度,少部分学生把导学案当作是练习卷。在被问到学期末对导学案的态度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导学案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具有很好的效果,对英语学习有帮助,能认真对待。少数学生认为导学案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自己不够重视使用导学案,个别学生认为导学案内容過多、过难。

(2)对比起开学初的成绩,一些学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而一些学生则没有,你们认为自己进步或者没有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在访谈进步的学生时,学生小A 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重视导学案学习,遇到疑问时候会去询问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小B表示自己会深入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从导学案中知道了考點,也从教师的讲解中更加理解了那些考点;对退步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学生小C认为自己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待导学案和英语作业的态度纯粹是完成任务,没有认真地思考知识和理解知识点,尤其是在语法的学习时混淆了知识点。学生小D认为自己没有利用好导学案进行学习,学完一课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复习和小结。学生小E认为导学案中的题目不够典型,自己光顾着完成导学案,没有重视英语的朗读、背诵和记忆。

③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有的学生认为有些单词不认识,部分题在教师讲解前完成不了,有些问题不懂但是在课堂上不敢问教师,个别学优生认为导学案题目过于简单,还有的学生使用导学案上课没能在课上跟上教师的思路。

(二)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难,教师在布置导学案任务的时候应该关注到这部分学生,在正式上课时留出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有超过百70%的学生希望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中。这表明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的自主意识很强,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尝试进行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一部分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中有约40%的学生反映其在英语导学案教学中,学习的负担大大加重了。约46%的学生把导学案视为“和练习册一样的习题集。”按照王祥对导学案的定义,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必须区别于习题集,应该在设计方面进行改进。

从“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前的导学案设计没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应当在导学案上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从导学案的完成时间看,有将近40%的学生需要超过一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自主预习部分,建议教师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完成。

在开学伊始,任课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的培训,明确地告诉学生各部分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时间,让学生明晰使用导学案进行新课教学的学习要求,同时,端正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特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部分学生一开始没有接触过导学案式的教学方式,对小组合作和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不了解。教师应适当放慢脚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初中的英语授课方式。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导学案使用方法的培训能让他们更快地熟悉导学案式的教学思路,缓解新手教师教授新课时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教师这一角色。

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在学生随机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参与导学案使用调查的学生群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英语尖子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建议导学案的设计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设置有难度、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

五、英语导学案的优化探索

改进之前的导学案,在学习内容方面:侧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语言技能训练单一,忽视语用,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在学习方式方面: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点的训练与记忆,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较少,缺少学生自评和总结。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不够充分,阅读和写作语篇的选材趣味性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表层化,没有将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进行有机融合。

改进后的导学案,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了变革。在学习内容方面:从“听、说、读、看、写”五个方面开展综合性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改变了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师创设的真实语境中进行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既有小组探究,也有自主学习,每课时的导学案后包含“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结”部分。在教学方式方面: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走向了课程的整合和关联。教学设计以话题意义为中心,以功能为主线,贴近真实情景。问题链的设计从低阶到高阶层层递进。话题的内容选材更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关联,输出情感价值观前做好充分的铺垫,能真正地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巧妙融合,营造出适宜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为例,对改进后的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

(一)明确单元主题,整体理解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cooking的主题,通过了解北美的感恩节以及感恩节的传统食物——火鸡及其制作方法,学会为最喜爱的特色食物制作一份菜谱。本单元的话题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的话题内容有交集,比如,食物名称、食物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等。

(二)结合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

(三)围绕目标与评价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第一课时的语法课教学中,创设情境:On Friday,there is going to be a food party in our school dining hall.接着让学生观看一个美食派对的视频,说出视频中的食品名称。然后让学生将美食派对中的食品名称和炊具按照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行分类。假设美食派对中有成员要制作三明治,给学生展现制作三明治的视频后,提问学生制作三明治所需的食材及每种食材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学会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提问,以及学习食物的量的表达。通过让学生复述三明治的制作过程,学习用序列副词描述食物制作流程,并学习祈使句的基本句型。

在第二课时的听说课中,在food party的语境下,按照“制作香蕉奶昔—制作水果沙拉—制作奶酪三明治—制作俄罗斯汤”的顺序,依次呈现书本的听力内容,最后设计了复述香蕉奶昔制作过程、角色扮演的听力输出活动。在学生听前,要给学生进行听说策略的渗透。

在第三课时的阅读课中,在课前准备部分,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处理比较难的单词短语,为后面课堂的导学扫除障碍。在阅读课堂导学部分,设计了一个“我和我的美国朋友Mary通过微信互相介绍本国传统节日及美食的制作步骤”的大的情境线,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一步步完成课堂任务。首先,以Mary在微信上发来的短视频引出感恩节这个话题,再通过Mary在发完短视频后又在微信上给教师发来一篇介绍感恩节的文章,而恰恰这篇文章就是Section B 2b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然后,学生通过skimming找出篇章里面两个部分的主旨大意。再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解读感恩节习俗和火鸡制作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文本的简单复述。在完成课本文本解读后又以Mary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为理由,带着学生学习了解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及月饼的制作步骤。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输入写一篇介绍中秋节及月饼制作过程的文章,对本文进行迁移创新。

第四课时的写作课在第三课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介绍食物名称及这种食物的烹饪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了解,热爱家乡的特色美食。在正式写作前,给学生展现常见的食物名称和食物制作过程的相关表达。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爱的中国传统食物及家乡的传统食物。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写下几个自己喜爱的家乡传统美食,并陈述喜欢的原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感恩节和火鸡制作过程的单词填空题,目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给学生呈现写作的格式范例。接下来布置写作任务,在学生完成写作后结合作文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和自评。

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在每个课时的最后,笔者都会设计一个自评表,让学生评价整节课的学习收获。以阅读课为例: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非常符合请选Very good,比较符合选Good,基本符合选Not too bad,不符合选Need to improve。

六、研究启示

本文基于导学案的使用调查,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英语导学案进行了优化探索。通过对改进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作为一线教师,要在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設计中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英语学习活动比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创新迁移。

总之,教育要体现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初中英语品质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只有精心设计切合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做到立足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导学案才能真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彩媚.导学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5(12).

[3]曾燕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2):23-29.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胡春华

作者:杨静

第2篇:“导学案”之思与辨

摘要:“导学案”区别于教案和学案,在强调教师“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获得”,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探讨“导学案”的现实运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厘清其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关系,从而梳理出“导学案”的运用要求和价值取向,为一线教学中“导学案”的探讨和运用明晰方向。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导学案”概述

传统教案式教学重教轻学,而学案式教学又重学轻教,“导学案”作为继教案、学案之后的第三种教学设计,力图吸收二者的优势,克服二者的不足,在教师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学,做到“先学后导,以导促学”。“导学案”具有主体性、超前性、自主性、交互性、生成性五大特点。师生互为导学中的主体,体现主体性;导学中注重“先学后导,以导促学”,强调“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主导性,体现超前性;“导学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本质追求,体现自主性;导学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和对话,体现交互性;“导学案”不仅强调教学设计的预设,而且还更强调教学的非预设性生成,这体现了生成性。“导学案”由导学目标、学法指导、导学重难点、导学过程、学后记和导后记五大部分构成。在操作中“导学案”教学的自主学习指导可以从确定导学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预习、师生双向主动、练习巩固、总结反馈六个方面来考虑。

“导学案”作为教学设计表达方式的一种,对它的思考需要厘清它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搞清楚它与同样作为教学设计表达方式的教案和学案的关系。

二、“导学案”与教学设计之辨

“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它与教学设计是“源”与“流”的关系。教案和学案都是教学设计的发展形式,但是二者存在自身的缺陷。“导学案”在综合二者的优势并克服二者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力图弥合二者的缺陷,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

(一)“导学案”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经过多年发展有第一代(ID1)和第二代(ID2)之分■[1]。时至今日,国内教育界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每一种定义都有其重心,即方案、过程与科学、操作程序、独立学科。

各种定义方式的出发点不同:方案说和操作程序说基于微观层面,过程与科学说基于中观层次,独立学科说基于宏观层次。各种定义方式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其归宿都是将教学设计视为促进教与学的有力支撑。方案说和操作程序说必然要将方案和操作程序的设计建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方案和操作程序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有利地开展,也需要在教学系统下进行规划和实施。所以,要综合人们对教学设计所设定的重心,只需抓住方案、过程与科学。根据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的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看来,要寻求一种真正的定义,则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的纲领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2]■。教学设计的方案说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描述性定义;而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规划教学的过程或科学”则体现了教学设计的规定性定义;只有包含教学设计“是”和“应当”两种成分即“方案”和“过程与科学”的定义才是完整的定义。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根据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和实施旨在创设有效教学系统的方案的过程。

(二)“导学案”与教案、学案之辨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凯诺夫教育学的影响,注重从教的角度单方面设计教案。“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3]这种“蓝图”是基于教的角度单方面制定的,被限定了固定格式,重预设、轻生成。“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4]■“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教案怎么能有统一固定的格式呢?教案的格式应和学生的实际相一致,应该是千人千案而不是千人一案。”■[5]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在学生,但是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却在教,归宿在于应付检查,完全将学抛于脑后。

面对教案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不少学校试图以学案代替教案,克服教案存在的弊端。所谓学案,“就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是学习内容具体化的学生自主学习文本”■[6]。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学案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学案重生成、轻预设,过于偏重学生,忽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学案教学由教师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前者基于教师在年龄、知识上的优势而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教师塑造的客体地位;后者则致力于对前者的革命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另一个极端”[7]■。学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文本,将教学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弱化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在教学中消解了师生主体性关系。“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但是没有教的支持,他的学可能要走更多的弯路,而且也不能组织和激励出更强烈的学。”■[8]只有教师引导下的学,学生才能更出色地学习高深的知识。“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比较如表1所示。

三、“导学案”的现实运用和价值取向

(一)“导学案”的现实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导学案”的本质追求,“导学案”教学的自主学习指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确定导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学习要求和学习重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指导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获得了。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固定时间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采取那些方法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3.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以学生预习为基础,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预习时间。在“导学案”施行的初期,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发展起来,教师需要在课下安排学生自主预习。当学生已经熟悉和习惯“导学案”教学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自主预习。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和及时反馈,保证学生自主预习的质量。

4.师生双向主动

学生依据“导学案”做好自主预习后,需要根据预习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主动寻找规律和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和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和对话。引导学生对“导学案”的基础部分独立消化,对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决,做到师生双向主动。

5.练习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练习的设计应该紧扣导学目标、导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设计练习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应该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简答题和分析题),让学生自主、交往、合作讨论和解答。教师要注意设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同时要求当堂完成练习巩固。

6.总结反馈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总结应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教给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方法,做好自学检查。教师在学生自主总结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和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总结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估能力。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学习的学后记部分,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自主学习反思。教师自己也要做好导后记,做好导学反思。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面对教案式教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涌现出了很多教改实验,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实验,“教学案一体化”实验,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学案导学”实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教学设计都试图改革传统教案式教学弊端,努力弥合教与学之间的裂痕,权衡教与学在促进学生获得旨趣中的地位和位置。它们有的追求教学合一(如讲学稿、教学案),有的倡导学生中心、教师辅助(如学案教学、学案导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虽然它们的重心有所不同,但都在试图纠正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错误,努力追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导学案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9]■,让课堂教学从“先教后学”彻底转变为“先学后导,以导促学”。

立足上述内容要点,可以尝试将“导学案”定义为: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这一定义方式体现了六个基本概念和两层含义:第一个概念为“自主学习能力”,它是较之传统包办式教学而言的,“导学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本质追求,同时引导学生交往和合作学习,对话教学则贯穿导学始终。第二个概念为“学习获得”,无论是导,还是学,其本质旨趣皆在学生的学习获得,而这种学习获得主要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第三个概念为“导学合一”,“导学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纵向发展方式,试图克服教案和学案的弊端,使导与学有机结合从而发生教育性化学反应,克服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和堆积。第四个概念为“设计”,暗指应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基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设计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导学方案。第五个概念为“主体性交往”,在“导学案”教学中,师生之间结成平等、互助的主体性关系,共同追求学生的学习获得。第六个概念为“方案”,指“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案。第一层含义是导与学的互补和统一,即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各司其职”,导学互补统一,而不应该走向“教师中心”的极端,彼时陷入“学生中心”的泥淖。第二层含义为“导学案”贯穿着主体性这一思想,师生结成主体性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

[2]Scheffler.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G]/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

[3]南纪稳,殷春华.优秀教案的特征[J].教育科学,2003,(4):27.

[4]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

[5]韩天德.关于教案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7,(5):33.

[6]付海燕.关于学案教学的一点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70.

[7]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79.

[8]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6.

[9]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1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作者:王益辉

第3篇:化学“导学案”的初步设计

摘要:“导学案”的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和发展的过程。“导学案”注重围绕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期通过有序训练,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求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学案”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学案;意义;编写原则;结构框架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24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在集中学习8小时外不得组织集体上课和补课”,这项规定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上课时间。以我们高三化学为例,“五严”规定出台之前,一周安排8课时,而“五严”规定出台后,一周仅剩5课时,但时间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位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有效解决此难题。

一、实施化学“导学案”的理论意义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要认真贯彻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设计将体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宗旨。通过“导学案”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其成为懂得如何处理学习问题的学习者,获得主动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化学“导学案”现实意义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1]。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帮助化学老师解决这个难题,通过精心策划和编写化学 “导学案”内容,来满足学生学学习策略培养的需求,搭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实施平台,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服务的倾向,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每一份“导学案”的探究过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体现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和发展的过程。“导学”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如何探究、自我获取和主动构建。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训练为主线”的转变。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中等、较难)。

2.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3.能起到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

4.编写化学“导学案”之前,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把课后的习题融合到“导学案”当中。

5.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省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6.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

四、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

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3个模块。

1.“课前预习”模块

课前预习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先学后教”,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必经途经。通过课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自我解决问题的“自我发现知识”的切身体验,让学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课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课前预习”模块是“导学案”的主体,在编写“课前预习”模块时,要把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如可分为基础、中等、较难3个层次,目的是使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条件下,也能根据“导学案”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复习氯气净水时,可设计以下四个梯度问题:

(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顾)

(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

(3)NH2Cl是一种新型净水剂。试利用水解实质回答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

(4)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已知高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还原产物是Fe3+,试回答高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飞跃。

“课前预习”模块可设计为“知识构建”、“学情调查”等环节。

2.“课堂互动”模块

“课堂互动”模块可分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思评估”和“当堂巩固”5个环节。

“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前提是分组。任课教师可根据座位将班级分为4至8个小组,每组可设置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口号。分组后学生最好是面对面,以便于交流和讨论。同时在课堂展示中可考虑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师也可以提前两天发“导学案”,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任课教师把“导学案”作为作业批改。可以做抽样调查。一来可掌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存在的不足,以便课堂集中评讲。

“教师点评”环节指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和小组展示情况,对“导学案”进行恰当的点评,起一个“画龙点睛”作用。

“反思评估”环节是学生对完成本导学案目标情况进行的自我鉴定,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创新能力。它不仅对学生起自我检测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3]。

“当堂巩固”环节可以是几个问题,几道题目,以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评价”模块

课后作业的布置,实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必须和课堂教学同步,起到巩固强化、拓展延伸的作用。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较优秀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在试题的选择上同样强调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学生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智能的转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国忠等.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3.

[2]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9.

[3]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94.

作者:朱安健

第4篇:二年级语文第17画风教案学案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型新授题

1、画风时2时设计人教学目标设计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在读、议、画中理解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方法设计

1、“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3、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这篇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一、猜谜激趣,导入题。

1、一堂新授,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文却是《画风》。(板书题)

3、读了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

二、初读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一、激趣

、猜谜: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4、与以往所学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时理解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考虑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三、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三、识字

、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四、指导写字。

、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五、再读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外延伸

生活中看似很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所发现。板书设计画风

飘舞的旗子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后反思《画风》这篇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二年级语文第17课画风教案学案

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15、画风

课时

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设计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 设计

1、“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3、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一、激趣

1、猜谜: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1、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4、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5、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三、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三、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五、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生活中看似很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所发现。

板书设计

画风

飘舞的旗子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课后反思

《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二年级语文第17课画风教案学案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新授课课题

15、画风课时2课时设计人教学目标设计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教学方法设计

1、“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2、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3、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一、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1、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画风》一课的导入可采用猜谜的方法“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猜谜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风看不见,摸不着,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却是《画风》。(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5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一、激趣

、猜谜: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4、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5、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6、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三、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三、识字

、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3、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四、指导写字。

、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五、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生活中看似很难办的事情,只要认真观察,不断实践,一定会有所发现。板书设计画风

飘舞的旗子

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课后反思《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利用电风扇这一直观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风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突出了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敬畏自然》导学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

荔波县甲良中学 八年级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号 主备教师 何立凤 时间 2011年5月18日 备课组长签字 教导处签字 印刷 份

课题 :第11课《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学习过程 无比的美。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一、预习新知

3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课堂展示

(一)读课文小组讨论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

) 提出问题:

二、(

) 分析问题:

三、(

) 解决问题: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6、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 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不自量力 陷阱 呐喊 沾沾自喜 B.喜形于色 窃笑 佳肴 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 呐喊 演化 美味佳肴 D.精巧绝伦 幼稚 误解 高深漠测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

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 不

生命力的体现吗?

(

)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

声音。

(

)

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 ④①②③ 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5 、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

, 。

6 、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7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

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

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收获:

疑问:

第8篇:《旅鼠之谜》导学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

荔波县甲良中学 八年级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编号 主备教师 何立凤 时间 2011年5月18日 备课组长签字 教导处签字 印刷 份

课题 :第13课《旅鼠之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

1、给加点字注音: 媲美 膨胀 挑衅 迷惘 澎湃 滑稽

歧途 啮齿 苔藓 迁徙 繁衍 吞没

2、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

(2)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 (4)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 (5)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6)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

(7)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

二、课堂展示

合作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旅鼠的奥秘:

2、本文的写法很有特点:全文结构采用 的框架, 的形式,通俗亲切的说明了旅鼠的奥秘,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3、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示?

三、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媲美( ) ②啮齿( ) ③挑衅( )

④繁衍( ) ⑤滑稽( ) ⑤迷惘( )

2.根据句意用本课学习的成语填空:

(1)根据( )而下的结论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2)他们的设想具有远见卓识,绝非( )之辈。

(3)真令人( ),《千手观音》这个节目竟是一群聋哑姑娘表演的。

(4)消防队员( ),终于将这场大火及时扑灭。

四、课外阅读

(一)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①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扬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

③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

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④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02.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

畜量26.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儿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

悠悠白云游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⑤“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⑥朱镕基总理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jiè___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

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等。

1、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jiè_____泽而鱼。

2、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在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5、从全文看,第⑥段画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划线词“警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

7、 对本文的重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五、小结

收获: 疑问:

第9篇:《离骚》导学案

主备人:信阳一高 2017年11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相关艺术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鉴赏《屈子行吟图》:

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描画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意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强化了屈原庄重、傲岸的神态和精神气质。

二、解题

解释:“离骚”,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风骚”: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三、诵读——感知诗韵

学生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作用: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楚辞简介:

① 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特征: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品味诗境,把握情感

阅读、思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独具魅力。 五.

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六.作业:

翻译背诵全文

推荐阅读:

上一篇:关于聚餐领导发言稿下一篇:车间主任岗位描述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