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诉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不当得利纠纷案——网上交易安全性探析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裁判要点

网上交易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上进行的交易, 很多情况下交易双方的身份均不明确, 虽然交易双方在网络上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方式均有约定, 但因主体不明, 因此交易双方在网络上对交易事项的约定并不能产生双方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最终合同的成立及合同的主体、内容应在实际发生买卖行为时确定。

二、基本案情

原告诉称, 2013年1月22日, 一个网名为苹苹安安的人通过qq群向原告订购黑白苹果五代16G手机各20部共40部 (价值190800元人民币) 并送给被告, 被告收到原告的前述手机后, 将款项付给了他人, 并未给原告付款, 且拒不归还原告的上述手机, 属不当得利, 原告多次讨要, 被告拒不归还, 请求判令被告赔偿190800元。

被告辩称:一、被告不存在不当得利。从被告在公安机关的供述可以看出被告和“蘋淉莂”之间存在买卖关系, 且被告已支付合理对价, 双方已互相履行合同义务, 并不存在不当得利。二、原告起诉主体错误。从原、被告证据可以看出原告和原告所称的“苹苹安安”之间存在买卖关系, 原告只是替“苹苹安安”把货送到被告处, 因此“苹苹安安”才是本案适格被告, 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对被告的起诉。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1月22日, 被告通过qq群向网名为蘋淉莂姬的人订购40部苹果五代手机, 约定价款为每部手机4680元, 共计187200元, 被告留了自己的送货地址和联系电话, 蘋淉莂姬给被告留了户名为邱某的账号。同一天, 网名为苹苹安安的人通过qq群向原告订购黑白苹果五代16G手机各20部共40部, 约定价款为每部手机4770元, 共计190800元, 苹苹安安给原告留的送货地点为被告的经营地点, 原告所留的汇款账号为户名为孙某的账号。之后原告委托摩的师傅将黑白苹果五代16G手机各20部手机按苹苹安安所留地址送至被告的经营地点, 被告方验货后向蘋淉莂姬所留的户名为邱某的账号汇款187200元。因原告未收到货款, 遂要求被告返还手机, 之后被告报案。公安局案件侦办大队对涉案人所做的询问笔录中显示蘋淉莂姬和苹苹安安所留的电话为同一电话。

三、裁判结果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原告孙某93600元, 并驳回原告孙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宣判后, 被告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四、裁判理由

生效裁判认为:网上交易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上进行的交易, 很多情况下交易双方的身份均不明确, 虽然交易双方在网络上对交易价格和交易方式均有约定, 但因主体不明, 因此交易双方在网络上对交易事项的约定并不能产生双方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最终合同的成立及合同的主体、内容应在实际发生买卖行为时确定。具体到本案中, 原告送货及被告收货的行为均系基于与另一交易主体通过网络所协商的买卖事宜, 虽然原告与网名为苹苹安安的人、被告与网名为蘋淉莂姬的人在网络上对交易的一些事项均进行了约定, 但并不能产生买卖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因此被告以这两个网络交易进行抗辩依据不足, 被告与网名为蘋淉莂姬的人所进行的网上交易不能成为被告取得货物的合法根据。本案中的买卖合同应当是在原告向被告送货、双方对交易主体及交易内容明确且意见一致、被告验货收货时成立, 这就要求原、被告在实际交易中均应尽到核实对方的身份情况及相应的合同内容的义务, 本案中原、被告在实际交易信息均不清楚且双方对价款、付款方式均未形成一致的情况下即进行交易, 被告收取原告的手机没有合法根据, 构成不当得利, 但因原、被告均未尽到核实身份及账号的义务, 原、被告在此过程中均有过错, 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 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因此根据原、被告的过错程度, 对由此给原告造成的损失被告应承担一半。关于损失数额, 原告主张为190800元, 原告的该主张证据不足, 因此应以被告实际付款数额为准, 即187200元, 故被告应赔偿原告的数额为93600元。

五、案例评析

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 取得不当利益, 造成他人损失的, 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本案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被告取得手机是否有合法根据, 因本案的交易行为系通过网络进行, 因此网上交易能否产生合同有效成立的法律后果为判断本案被告取得手机有无合法根据的关键。本案的判决结果即是在认定两个网络交易并不产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本案的基本事实来看, 本案的网络交易存在两个, 一个是原告与苹苹安安之间的交易, 一个是被告与蘋淉莂姬之间的交易。从网络转到现实中, 本案真实发生的交易双方为原告与被告, 并且原告依据网络上商议的交货事项送货, 被告依据网络上指定的付款方式付款, 送货与付款行为均真实发生, 只是在真实的合同关系及合同履行中, 原、被告均以为对方即为网上交易的交易主体, 并且以为送货、付款的方式双方在网络平台上已经协商一致, 因此原告委托摩的师傅送货, 被告直接依据网上收到的账号进行付款, 最终导致本案后果的发生。因此, 本案的网络交易和实际交易是存在误差的, 网上交易能否导致合同成立的后果是关键问题。如合同成立, 本案中则存在两个合同关系, 一个是原告与苹苹安安之间的合同, 一个是被告与蘋淉莂姬之间的合同, 并且被告基于与蘋淉莂姬的合同关系向蘋淉莂姬付款实际是在履行合同义务, 且依据网上交易约定的事项, 其履行并无不当, 有合法根据;如合同不成立, 则被告收取原告货款无依据, 构成不当得利。

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 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 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 标的; (三) 数量; (四) 质量; (五) 价款或者报酬; (六)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 违约责任; (八) 解决争议的方法。”从该条规定来看, 当事人的名称, 即合同主体在合同成立时应当明确。而在网络交易中, 因为交易是在虚拟平台上进行, 交易双方身份均不明确, 虽对交易事项有一定的协商, 但因交易主体不明, 并不能产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正是基于此, 判决书没有认定本案中存在的两个网络交易产生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 并作出如上判决。

现实中存在大量的网购现象, 为了交易的便捷性交易双方实际并不见面, 交易标的物在交付时通常也是由快递或如本案中的摩的师傅代予交付, 合同实际已经履行, 那么这种情况下合同能否成立、何时成立呢?现实中的网上交易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购物网站上, 在这种情况下, 卖方的信息一般是公开的, 卖方所公布的商家信息、商品信息及商品价格均明确, 为要约, 消费者在确定购买后, 通过支付宝或确认订单的形式确认购买, 为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 买方在确认订单或支付宝付款后即合同成立;一种是在如本案中的QQ群等公开聊天群中交易, 交易双方均申请有虚拟账号, 通过虚拟名称互相交换信息, 交易双方身份互不明确, 如本案的情况, 一般在交易实际发生时双方主体才明晰, 因此这种情况下应在实际交易发生时合同成立。

以上处理方式对于分担网上交易所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帮助。假如通过虚拟账号进行的网上交易能够产生合同成立的后果, 则买方仅需依据有效成立的合同收货、付款, 而交易习惯中, 买方一般都是在收货验货后才会付款, 对买方来说风险几乎为零, 而风险全部转向卖方, 对买卖双方来说风险不对等。因此确立合同不成立的后果后, 在实际交易时双方均应尽到谨慎的义务, 由双方分担风险和损失, 这即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也有利于网上交易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上交易,不当得利

参考文献

[1] 龙翼飞, 陈群峰.民法案例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推荐阅读:

上一篇:176例腹部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分析下一篇: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对策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