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

2022-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身残志坚的

黄志坚 青年学的拓荒牛

各种网络用语、时下现象他都耳熟能详;在他的微博上,“80后”、“90后”粉丝活跃不断

本刊记者提起黄志坚教授,无论是曾经受教于他的学生,还是听过他的讲座或曾参与他的社会调查的青年人,都把他看作是一位忘年的朋友。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不愧为青年人的益友良师。说起他的书室“常青斋”名称的由来,他讲了一席“五常”的自勉:常怀青年心态;常思青年发展;常随青年足迹;常交青年朋友;常助青年超越。如今,尽管他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力充沛,风趣不改,一言一笑中凝聚着青春和智慧。他笑称接受我的采访,“是一场80后与80后的对话”。

青年研究一直是黄志坚研究共青团理论中一个重头。即使退休后,他的研究始终未曾中断,而且愈加集中精力在自己有积累有兴趣的学术园地继续耕耘。“我对这项事业太热爱了,多年的积累,多年的习惯,情难以舍。”

黄志坚的人生岁月,与共青团密不可分。1950年1月,十八岁的黄志坚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他做了近五年团的基层工作后,1954年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身)学习并留校任教,此后一直从事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他感慨良多:“在历史的长河中,57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我最感欣慰的是走上了研究共青团学问的道路,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相随,为党和国家团结教育青年的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由做基层工作转到理论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黄志坚在江西省德安县开展青年团工作,先后担任团县委书记,团九江地委任组织部长兼地直机关团委书记。1954年9月,他收到了中央团校的入学通知。

中央团校创立于1948年9月,是中国共青团的最高学府,全团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中心。那时的培训对象是全国团地、市委部长以上干部,由团中央分配学员名额至各省、市、自治区委,再由各团省、市、自治区委按条件选调入学。获得这份珍贵的学习机会,黄志坚打心底里“充满了欣喜与自豪”。

1954年9月,第7期培训班开课。正是从这一期开始,中央团校转为“正规化教学”。即从以往的短期培训、报告式教学,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团的专业知识,学制一年。

在中央团校,黄志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1955年2月,哲学课程学习结束后,黄志坚被校部抽调上来做教学工作。最初是到马列主义教研室,不久,时任团中央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的胡耀邦同志提出,要加强青年团工作理论研究,中央团校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团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研究,于1955年底建立团课教研室(1956年改名为青年团工作教研室,后又改名为青年工作教研室)。原马列主义教研室取消,大部份成员转到团课教研室,黄志坚就是其中一员。

“进中央团校学习是我一生发展中极为珍贵的一个机遇。”黄志坚自此由做基层工作转到理论研究,从一名实际工作者转向从事青年团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从中央团校团课教研室到青年工作教研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青少年研究所、最后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他与青年团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共青团事业有学问

进入团课教研室之初,黄志坚曾经有过茫然。“当年一说到团课,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内部,不少人都不以为然:‘青年团能讲出什么理论来啊?青年团不就是搞搞活动,跳跳蹦蹦吗?哲学,政治经济学,那才是学问。’我当时也曾有过疑惑。”

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对当初的那些质疑不以为意了。“越钻研越觉得,共青团工作里面学问很深。”

研究共青团的学问,黄志坚是从研究青年运动历史起步的。在早期团课教学活动中,他负责编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历史简况》讲义,讲授《“五四”以来中国革命青年运动发展概况》。这段时间编写的讲义、讲稿和发给学员的打印稿,他至今仍然保留着。“关于青运史的这些研究,可以说是我研究共青团学问奠立的第一块基石。”

从青运史研究开始,他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研究方面。开始为学员讲授青年团的组织建设,农村青年团工作的形势、任务和方法,保证党对团的领导,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课程。

在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和对现实工作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黄志坚慢慢悟到一个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其规律揭示出来,系统化,不就是学问吗?”“研究虫子的有昆虫学,研究花木的有园艺学,研究万物之灵的人尤其是思维最活跃、能量最大、创造力最旺盛的青年人,怎么能没有规律可循?怎么会没有学问?”

本着这个理念,他在研究的深化中,逐渐把目光集注于青年。“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对共青团的研究离不开对青年的研究”。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他还没有想到将青年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研室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收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述,收集、研究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点,并整理、编印成册。虽然也开始意识到应该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研究青年和青年工作,教研室也开始进修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但“文革浩劫”的到来严重阻碍了这一研究进程。

青年学科的开拓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气氛为之一新,国外的一些学术资讯、研究方法涌入,开阔了共青团理论研究者的眼界。

1980年代初,青年工作教研室近30年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的积累首先结出了硕果——黄志坚主编的《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出版。这本教材分析了青年的特点,对共青团工作的特有规律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共青团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出版后成为中央团校以及地方各级团校的规范教材,各级团委培训团干部广泛使用。一些开设共青团工作理论课的高等院校也以此为教材。

1984年,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赫列尔出版的第一本青年学专著传入我国,引起了黄志坚等人的注意。“随着共青团对青年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领域越来越深,加上新时期青年自身发展成长的新特征,以及青年工作科学化的呼唤,我们看到了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发展趋势。”

原本只是把对青年的研究作为共青团工作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受到启发,黄志坚带领教研室的团队开始着手准备建立中国的青年学学科。不过他觉得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要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那时我的预计至少还要再有5年的努力。”

此时,一个新的因素加速了我国青年研究向学科化迈进。1985年12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成立,198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中央团校的青年工作教研室转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青年工作系首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建立青年学学科、编写青年学等青字号教材有着紧迫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前两学年为基础教育,学习公共课,第三学年起学习专业课。开设什么专业课?当时手上只有一本专业课教材,就是出版不久的《共青团工作理论》。本科教育不能只有一门专业课啊!作为系主任,黄志坚压力很大。他开始思考青年工作理论学科群的建立,计划开设青年学、青年思想教育学、青年组织学、中外青年比较、共青团工作理论等五门专业课。

教材建设刻不容缓。黄志坚与教研室团队集中精力研究青年学的学科建设,还吸收上海、四川、河北等地的几位学者共同参与编写大纲。经过多方讨论修改后,黄志坚主编的《青年学》于1988年问世,一出版,立即得到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的肯定,列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并指定这本教材。同年,《青年学》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随后,《青年思想教育学》(安国启主编)、《青年组织学》(黄志坚主编穆宪副主编)、《中外青年比较》(黄志坚主编),相继出版,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课教材建设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作为青年学的首位教授,黄志坚感受至深的是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高峰。”他经常听到青年研究者这样的询问:“黄老师,您给我出个研究题目吧”,或是“您说我应该做个什么研究课题?”他的回答常常是:“研究什么课题,最好是到实践中去找。青年中的热点,青年工作中的难点,青年研究中的薄弱点,应该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

黄志坚对青年群体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关注。青年学习与成才,青年的择业与就业、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的消费与时尚、青年的代际交往与社交、青年婚恋的变化、青年的异常行为等,都是他关注的领域;各种网络用语、时下现象他都耳熟能详;在他的微博上,“80后”、“90后”粉丝活跃不断。

“我比较勤奋,重视积累资料,凡是对研究青年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我都会仔细地收录起来。”他的书房有一个资料库,是他50多年来收集的剪报、摘抄和随记等,分为五十多个类别。拉开卡片柜的每个小抽屉,可以看到一张张有序排列的卡片和每个小类的导卡。如“青年文化”类的导卡就记载有:“青年文化学”、“青年亚文化”、“网络世代”、“青春偶象”、“超女现象”、“青年流行语”……等各类鲜活信息。

在黄志坚看来,青年研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年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都有必要深入体察,进而采取对应的政策和决策。共青团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才不会无的放矢。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需。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更是共青团活动覆盖到全体青年的现实需要。”

作者:冯群

第2篇:黄志坚:终生献身共青团理论事业

提起黄志坚教授,无论是曾经受教于他的学生,还是听过他的讲座或曾参与他的社会调查的青年人,都把他看作是一位忘年的朋友。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不愧为青年人的益友良师。说起他的书室“常青斋”名称的由来,他讲了一席“五常”的自勉:常怀青年心态;常思青年发展;常随青年足迹;常交青年朋友;常助青年超越。如今,尽管他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力充沛,风趣不改,一言一笑中凝聚着青春和智慧。他笑称接受我的采访,“是一场80后与80后的对话”。

青年研究一直是黄志坚研究共青团理论中一个重头。即使退休后,他的研究始终未曾中断,而且愈加集中精力在自己有积累有兴趣的学术园地继续耕耘。“我对这项事业太热爱了,多年的积累,多年的习惯,情难以舍。”

黄志坚的人生岁月,与共青团密不可分。1950年1月,十八岁的黄志坚走上共青团工作岗位。他做了近五年团的基层工作后,1954年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身)学习并留校任教,此后一直从事共青团工作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他感慨良多:“在历史的长河中,57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我最感欣慰的是走上了研究共青团学问的道路,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相随,为党和国家团结教育青年的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由做基层工作转到理论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黄志坚在江西省德安县开展青年团工作,先后担任团县委书记,团九江地委任组织部长兼地直机关团委书记。1954年9月,他收到了中央团校的入学通知。

中央团校创立于1948年9月,是中国共青团的最高学府,全团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中心。那时的培训对象是全国团地、市委部长以上干部,由团中央分配学员名额至各省、市、自治区委,再由各团省、市、自治区委按条件选调入学。获得这份珍贵的学习机会,黄志坚打心底里“充满了欣喜与自豪”。

1954年9月,第7期培训班开课。正是从这一期开始,中央团校转为“正规化教学”。即从以往的短期培训、报告式教学,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团的专业知识,学制一年。

在中央团校,黄志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1955年2月,哲学课程学习结束后,黄志坚被校部抽调上来做教学工作。最初是到马列主义教研室,不久,时任团中央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的胡耀邦同志提出,要加强青年团工作理论研究,中央团校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团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研究,于1955年底建立团课教研室(1956年改名为青年团工作教研室,后又改名为青年工作教研室)。原马列主义教研室取消,大部份成员转到团课教研室,黄志坚就是其中一员。

“进中央团校学习是我一生发展中极为珍贵的一个机遇。”黄志坚自此由做基层工作转到理论研究,从一名实际工作者转向从事青年团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从中央团校团课教研室到青年工作教研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青少年研究所、最后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他与青年团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共青团事业有学问

进入团课教研室之初,黄志坚曾经有过茫然。“当年一说到团课,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校内部,不少人都不以为然:‘青年团能讲出什么理论来啊?青年团不就是搞搞活动,跳跳蹦蹦吗?哲学,政治经济学,那才是学问。’我当时也曾有过疑惑。”

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对当初的那些质疑不以为意了。“越钻研越觉得,共青团工作里面学问很深。”

研究共青团的学问,黄志坚是从研究青年运动历史起步的。在早期团课教学活动中,他负责编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历史简况》讲义,讲授《“五四”以来中国革命青年运动发展概况》。这段时间编写的讲义、讲稿和发给学员的打印稿,他至今仍然保留着。“关于青运史的这些研究,可以说是我研究共青团学问奠立的第一块基石。”

从青运史研究开始,他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研究方面。开始为学员讲授青年团的组织建设,农村青年团工作的形势、任务和方法,保证党对团的领导,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课程。

在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和对现实工作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黄志坚慢慢悟到一个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其规律揭示出来,系统化,不就是学问吗?”“研究虫子的有昆虫学,研究花木的有园艺学,研究万物之灵的人尤其是思维最活跃、能量最大、创造力最旺盛的青年人,怎么能没有规律可循?怎么会没有学问?”

本着这个理念,他在研究的深化中,逐渐把目光集注于青年。“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对共青团的研究离不开对青年的研究”。但在改革开放以前,他还没有想到将青年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研室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收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述,收集、研究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点,并整理、编印成册。虽然也开始意识到应该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研究青年和青年工作,教研室也开始进修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但“文革浩劫”的到来严重阻碍了这一研究进程。

青年学科的开拓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气氛为之一新,国外的一些学术资讯、研究方法涌入,开阔了共青团理论研究者的眼界。

1980年代初,青年工作教研室近30年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的积累首先结出了硕果——黄志坚主编的《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出版。这本教材分析了青年的特点,对共青团工作的特有规律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共青团工作的科学理论体系。出版后成为中央团校以及地方各级团校的规范教材,各级团委培训团干部广泛使用。一些开设共青团工作理论课的高等院校也以此为教材。

1984年,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赫列尔出版的第一本青年学专著传入我国,引起了黄志坚等人的注意。“随着共青团对青年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领域越来越深,加上新时期青年自身发展成长的新特征,以及青年工作科学化的呼唤,我们看到了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发展趋势。”

原本只是把对青年的研究作为共青团工作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受到启发,黄志坚带领教研室的团队开始着手准备建立中国的青年学学科。不过他觉得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要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那时我的预计至少还要再有5年的努力。”

此时,一个新的因素加速了我国青年研究向学科化迈进。1985年12月,在中央团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成立,1986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中央团校的青年工作教研室转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青年工作系首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建立青年学学科、编写青年学等青字号教材有着紧迫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前两学年为基础教育,学习公共课,第三学年起学习专业课。开设什么专业课?当时手上只有一本专业课教材,就是出版不久的《共青团工作理论》。本科教育不能只有一门专业课啊!作为系主任,黄志坚压力很大。他开始思考青年工作理论学科群的建立,计划开设青年学、青年思想教育学、青年组织学、中外青年比较、共青团工作理论等五门专业课。

教材建设刻不容缓。黄志坚与教研室团队集中精力研究青年学的学科建设,还吸收上海、四川、河北等地的几位学者共同参与编写大纲。经过多方讨论修改后,黄志坚主编的《青年学》于1988年问世,一出版,立即得到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的肯定,列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并指定这本教材。同年,《青年学》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随后,《青年思想教育学》(安国启主编)、《青年组织学》(黄志坚主编穆宪副主编)、《中外青年比较》(黄志坚主编),相继出版,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课教材建设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作为青年学的首位教授,黄志坚感受至深的是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高峰。”他经常听到青年研究者这样的询问:“黄老师,您给我出个研究题目吧”,或是“您说我应该做个什么研究课题?”他的回答常常是:“研究什么课题,最好是到实践中去找。青年中的热点,青年工作中的难点,青年研究中的薄弱点,应该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

黄志坚对青年群体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关注。青年学习与成才,青年的择业与就业、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的消费与时尚、青年的代际交往与社交、青年婚恋的变化、青年的异常行为等,都是他关注的领域;各种网络用语、时下现象他都耳熟能详;在他的微博上, “80后”、“90后”粉丝活跃不断。

“我比较勤奋,重视积累资料,凡是对研究青年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我都会仔细地收录起来。”他的书房有一个资料库,是他50多年来收集的剪报、摘抄和随记等,分为五十多个类别。拉开卡片柜的每个小抽屉,可以看到一张张有序排列的卡片和每个小类的导卡。如“青年文化”类的导卡就记载有:“青年文化学”、“青年亚文化”、“网络世代”、“青春偶象”、“超女现象”、“青年流行语”……等各类鲜活信息。

在黄志坚看来,青年研究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年的需要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都有必要深入体察,进而采取对应的政策和决策。共青团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才不会无的放矢。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需。是理论研究的重点,更是共青团活动复盖到全体青年的现实需要。”

责任编辑 陈晰

作者:冯群

第3篇:【身残志坚的名人】_身残志坚的名人有哪些?

当你遇到困难还没有尝试就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可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你更加困难的人,他们都在努力,你凭什么放弃?

身残志坚的著名名人的励志故事:

霍金

霍金十

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华罗庚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张海迪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桑兰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lsquo;勇气rsquo;。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贝多芬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海伦bull;凯勒

海伦bull;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bull;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bull;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bull;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bull;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bull;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bull;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bull;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身残志坚的普通名人:

被网友誉为世界最勇敢游泳女孩

这位让人敬佩的小女孩,四肢中只剩下了一只胳膊,但她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放弃它喜爱的游泳运动,这种精神,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每个身体健全的人好好学习的榜样。称她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女孩毫不为过。

澳洲无腿激励大师到中国做演讲

约翰middot;库缇斯的生命充满了磨难,也充满了奇迹。约翰出生在澳大利亚,一出生就被医生断言活不到第二天,因为他不仅双腿畸形,内脏错位,还没有肛门,整个人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谁知,这个小可乐罐坚持过了一周又一周,直到现在,约翰已经活了36年,走遍了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著名的激励大师。

47岁新西兰无腿人 英格利斯征服世界最高峰

47岁的新西兰人马克middot;英格利斯于2006年曾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双腿残疾者。英格利斯是一个传奇人物。1982年,在攀登新西兰最高峰库克峰时,他的双腿被冻坏。截肢后的英格利斯改练自行车,并获得残奥会银牌。但是,他从未放弃登山梦想,终于在2006年5月15日梦想成真。用英格利斯妻子的话说,登顶那一刻,他摸到了天。

南非无腿飞人奥斯卡middot;皮斯托留斯(OscarPistorius)蹲伏在起跑线上,穿黑绿相间运动服,背参赛选手号牌,戴紫色眼镜。除了膝盖下方两条刀锋形状的黑色簧片,他与其他运动员别无二致。素有无腿飞人之称的奥斯卡去年7月在罗马举行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男子400米比赛中,最终以46秒90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二。这一速度,相当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子夺冠成绩。

舞神马丽与翟孝伟

2007年4月20日,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激战正酣,两位特殊的选手成为全场最大的亮点,他们是这个舞蹈大赛举办12年以来,第一对残疾人选手。两人合作的舞蹈《牵手》被观众评为全场最震撼人心的舞蹈,它所表现出的人在绝境中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精神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舞蹈几乎就是表演者马丽、翟孝伟人生的写照。

无腿帅哥滑板代步走天涯

美国蒙大拿州22岁男子凯文迈克尔康诺利天生没有双腿,然而凯文从不自卑,他不仅考上了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电影和摄影系,并且还乘坐一块溜冰板,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凯文在世界之旅中遭遇了众多好奇的目光,但他却用照相机将这些盯视他的目光全都拍摄了下来,当凯文返回美国时,他总共拍摄下了至少32000张世界各国的盯视者的照片。

残疾人街头用粉笔绘蒙娜丽莎

一位来自山东的残疾人在贵阳市街头用粉笔创作蒙娜丽莎,引来众人关注。

让人震撼的奥运马拉松游泳选手

8月20日,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女子游泳10公里马拉松比赛中,来自南非的独腿女侠纳塔莉-杜托伊特没能获得奖牌,也没能跻身前十名,但是所有人都对她表示钦佩。在比赛中,一共有25名运动员参加,除了一名智利选手没能完成比赛之外,纳塔莉在24名运动员中以落后冠军、俄罗斯选手拉里莎-伊利琴科1分22秒2的成绩排名第16,领先第24名12分8秒2之多,让很多健全的运动员以及现场观众惊叹不已。更让大家惊奇的是,她在下水之前将假肢去掉,几乎用一条右腿游完10公里。

英国无腿兵酷爱高空跳伞

两名在因爆炸事件失去双腿的英国士兵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相反,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多次从4200米高的空中双双跳下飞机,成了世界上第一对无腿跳伞爱好者。与众不同的是,当其他跳伞者都是用双腿落地时,艾尔和达伦却不得不学会通过屁股着地。

21位残疾演员历尽艰辛排出《千手观音》

由21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近70%的支持率成为当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舞蹈《千手观音》的首次亮相是在2004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代表全国6000万残疾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风采,轰动雅典奥运会会场,得到很多世界友人的赞扬。

独臂独腿残疾人横渡

长江2004年6月23日,天津市残疾人李成钢在宜昌半小时横渡长江。成钢是一名九级重残者,幼年时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右臂和右腿,但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在国内外的残疾人重大体育比赛中,先后夺得金、银奖牌20多枚。他曾被团中央和团天津市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

无手老师教学20年

今年40岁的石屏二中教师高红兵,27年前读初二时被高压电残酷夺去双手,但这位折翅汉子,交给人们的答卷是勤奋学习,考上大学登上讲台;奋笔疾书,书法多次被收藏,堪称当地一绝;苦练跑步,1500米比赛全班第一;苦练乒乓,获省第七届残运会男单冠军;浪里白条,获省残运会游泳金牌;无手骑车,一天骑行上百公里;讲台20年,2000桃李满天下

令人心酸地雷小姐选美

地雷小姐选美大赛是由由挪威艺术家莫滕middot;特拉维克发起,参赛者都是地雷受害女性,优胜者将赢得假肢。特拉维克表示,希望选美比赛能唤起人们对地雷危害性的关注。安哥拉、阿富汗和柬埔寨等国都属于世界上埋有杀伤性地雷最多的国家。

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

她用一只手臂做到了常人用两只手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她的名字叫娜塔莉娅bull;帕蒂卡,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一个被誉为为乒乓球而生的波兰维纳斯。13日是帕蒂卡在本届奥运会的首次高调出镜,她代表波兰队与中国香港队进行女团小组赛的第一轮比赛,虽然最终以微弱分差惜败。但比赛中,这位独臂女侠还是赢得了全场的尊敬和掌声。在波兰排名第

三、世界排名第147位的帕蒂卡,从7岁起就迷上了乒乓球,11岁参加残奥会,15岁赢得2004年雅典残奥会乒乓球冠军。今年她还在世乒赛首轮小组赛中打败了世界排名第六的新加坡名将李佳薇,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虽然帕蒂卡最终没有取得本届奥运会女单的入场券,但她却得以代表波兰乒乓球女队参加女团比赛,同时也力求在残奥会上捍卫金牌。作为残疾运动员,帕蒂卡用别样的美丽诠释着体育运动的真谛,也感动着世人。

他摇着轮椅越过了罗布泊

尹小星,24岁,现居住广州,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偏远农村。8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致残,失去行走能力,只能依靠膝盖着地慢慢挪动。然而,被誉为轮椅行者的残疾人尹小星,以他的手摇轮椅独自一人成功穿越了被誉为死亡之海罗布泊,整个穿越历时9天,这是我国第一次有残疾人凭借手摇轮椅走出死亡之海。

无手园丁的生命赞歌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没有双手的人能熟练地在黑板和本子上写字,更不会相信这样的人能24年如一日,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奋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的马复兴老师,无手却为自己的人生谱写着精彩的篇章。

篮球女孩的奥运冠军梦

9月11日,篮球女孩钱红艳正在进行专业的残疾人游泳训练。 2000年10月,一场意外的车祸,使云南陆良县4岁女孩钱红艳从骨盆以下完全截肢,成为一个高位截肢的残疾人。父母将篮球剪开一圈,套在她身体的下面,走路时她就用一双小手拄着特制的木手垫,一步一步地挪动身体,开始了用篮球行走的生活,因此大家都叫她篮球女孩。

第4篇:身残志坚的人物

霍金: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邰丽华:

邰丽华(1976年11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聋哑人舞蹈家,无党派人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舞蹈演员、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1994-1998年湖北美术学院本科毕业,1998-1999年武汉第一聋哑学校教师,1999-2003年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2002年8月调入北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担任演员队队长,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28岁成为艺术总监,塑造了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舞蹈“千手观音”。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人物;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第5篇:身残志坚的故事:

一位瘫痪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登上国际颁奖台

2000年8月13日上午8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来自54个国家的800多名选手.紧张地进行着有34个项目.为期3天的国际大赛.吴洪生与其他28名中国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在女装制作组.吴洪生是近百名选手中惟一的男性.评委要求参赛者3个小时内自行设计.制作一件女式衬衣.很多选手没按时做好.而他却仅用了2小时20分钟就完成了制作.他的作品以款式新颖.做工精美赢得了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可.众多富有经验的外国选手也都

[OK!OK!"地赞叹不已.最后.吴洪生荣获了该项目比赛的金奖.当布拉格市长把金灿灿的奖牌挂在他的胸前时.赛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吴洪生的泪水打湿了金牌.他百感交集:[我终于梦想成真了!这不仅是对祖国.对亲友的回报.更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位韩国记者问我这次拿到金牌能得到多少万奖金.我回答他:`这奖牌是我的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成功之刻.到处是掌声与鲜花.然而隐藏在掌声与鲜花后面的汗水.泪水又有谁知呢?不幸孩子的幸福童年

1962年.吴洪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寨里镇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排行第五.自幼天真活泼.极受家人喜爱.谁料.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小洪生在痛苦的煎熬中一躺就是5年.8岁时.他的病情突然好转:双手可以活动了.大小便有了知觉.两条瘫痪的腿也能动弹了.吴洪生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抱着他失声痛声.热泪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病情好转后.小洪生就缠着父母要上学读书.刚开始.由哥哥姐姐背他上学.很快.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洪生就赢得了师生的喜爱.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主动轮流背他上学.

后来.同学中的吴柯平.吴柯勇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喜欢穿一件红色背心.而吴洪生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总是要多穿一件.因为天天背送.时间长了.背与被背者总是一个后背破洞.一个前胸破损.冬天.寒风裹雪.两个孩子背着他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个雪后的清晨.吴柯平背着洪生去上学.不小心滑到了路边1米多深的雪沟里.沟沿上的雪融化结冰了.两人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在雪中折腾了半个小时.最后被一位过路的大爷救了出来.师生们对洪生的关心爱护.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这样.在师生的背上.小洪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1978年.吴洪生以全县统考第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在体检时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眼巴巴地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升入高中.而自己只能面壁独处.洪生一手抱着母亲的腿.一手捶着床.哭喊着:[妈妈.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母亲心痛欲裂.却也只有偷偷地抹眼泪.村里人也议论纷纷:[小瘸子捞不着(不能)读书了!"[小瘸子"的字眼象皮鞭一样抽打着洪生.隐隐传来的[铛铛"的上课铃声像针扎一般刺着他的心.吴洪生意识到了残疾将给他带来可怕的人生.痛苦.失落.绝望笼罩着.

一天.洪生趁家人不在.扶着板凳.挪到了父亲保管生产队农药的屋里.想喝药自杀.看着眼前的农药.他禁不住泪如泉涌.就在打开药瓶的一刹那.昔日同学们风里雨里.汗里泪里背着他上学的情景历历在目.[难道大家不辞辛苦地照顾我.换来的竟是我的自杀?"[不.决不能!我要战胜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他擦干眼泪.将药瓶放回了原处.

为了自立更生.洪生开始学钟表修理.两个月下来.家里的两口钟被他折得七零八落.却怎么也组装不到一起.失去耐心之后.他彻底绝望了.死亡的阴影又一次占据了洪生的头脑.他选择了

跳井自杀.然而他几次刚爬到井口边.就被家人发现并拦住了.

庆幸的是.吴洪生有一直牵挂.爱护他的良师益友.老师和同学们给他带来了书报.如<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而洪生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伙伴吴柯平送给他的一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历经战火的洗礼.出生入死.身残志坚的动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洪生看到这段时.不禁为自己的过去羞愧不已.他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激励自己不断奋进.见洪生喜欢绘画.父亲就为他买来了一套服装教材.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初时.在报纸上临摹.剪裁.后来.家里的旧衣服成了他的试验品.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对照书本中的尺寸裁剪,无法站立.便坐着板凳.伏在炕沿上剪裁--4个月后.在姐姐的帮助下.他把炕当作剪裁桌.门为烫衣板.搪瓷缸为熨斗.开始为亲朋好友免费做衣服.洪生承诺:做好了不要钱.做不好赔偿.他这样逼着自己做好每一件衣服.因为一旦做坏.自己根本无力偿还.渐渐地.他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裁缝.1979年.他到村裁纫组做了一名技术工人.由于他为人忠厚.技术过硬又肯吃苦.在1982年至1996年间.洪生先后被镇供销社服装厂.县二轻局服装厂.烟台佳佳服饰有限公司聘为厂长.经理.

吴洪生的自尊.自强.自立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也赢得了邻村姑娘徐秀丽的心.两人偷偷相爱了.世俗的冷嘲热讽和家庭的反对没能阻止他们的相爱.不久.身高1 68米.端庄秀丽的健全姑娘徐秀丽做了双腿残疾的吴洪生的妻子.这在当时成了镇里的头条新闻.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坚强的女人.每谈及自己的家人.吴洪生总是一脸的幸福与自豪:[在我眼里.妻子徐秀丽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最可爱的人.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今日的成功."

1996年.在当地政府和妻子的鼓励支持下.吴洪生辞去了佳佳服饰有限公司经理的职务.创办了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心--梦迪制衣公司.公司成立后.最忙的不是洪生.而是徐秀丽.公司的大小事秀丽都要参予决策.丈夫每到一处她都要搀扶照顾.尤其是上下楼时.怕洪生摔着.她就背着他楼上楼下地跑.每每总是大汗淋漓.她却从无半句怨言.看着背负着自己的妻子浑身被汗湿透的样子.吴洪生的心里便会洋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激情.是疼爱更是感激.是依靠更是力量!于是他加倍努力.也不断取得了新的成绩.在短短4年间.他先后夺得了山东省残疾人技能选择赛女装制作项目第一名.全国此类项目第一名.并成功地登上了国际颁奖台.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在吴洪生的札记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有幸生长在充满友爱和真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的生存必然有着刚毅和执著的成功.他的发展必须有着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责任."

在吴洪生被聘任为厂里.经理期间.他毫无保留地把裁缝技术传授给职工.无偿对200多名职工进行技术培训.1996年.为了让当地的下岗职工[看到一种希望.一种精神.一种鼓舞和激励".他主动为党和政府排忧.他办的公司当时招收的30名职员都是下岗职工.他常以自己为例.鼓励他们学一技之长.走自立自强的道路.4年来.公司先后安置了30名下岗职工.15名残疾人.使他们走上了富裕之路.公司为国家上交利税5万多元.并且.每年都为干休所的老同志送去衣服和礼品.为社会福利院捐赠款物.

如今.梦迪公司已从负债20万元发展成为净资产达50万元的.集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谈及将来.洪生还有许多想法:[我想扩大企业的规模.再安排50名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就业.成立`梦迪残疾人服务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致富技术.信息及用品用具.把服务社办成`残疾人之家`.让`梦迪`为更多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创造择业机会.提供技能培训.与他们共拓坚实的人生之路.我要尽我所能.回报社会!"

第6篇: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

斯蒂芬.霍金(1942-)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3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12点30分(北京时间4月7日下午18时30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的传递活动,来自中国的残疾击剑运动员,火炬手金晶是第三棒。在这一站这个非常勇敢和可爱的女孩引起在场所有媒体和

中国人的关注。金晶传递途中极少数的“藏独”分子企图干扰北京奥运火炬的传递,他们试图要从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手里抢走火炬。金晶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紧紧护住火炬不被抢走。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这个画面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最美最坚强的火炬手”。

第7篇: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邰丽华

邰丽华两岁时,因一次高烧失去了听力。没过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关闭了。那以后,她陷入了无声世界,自己却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伤心地哭了。 为此,父亲带她辗转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求医问药,只要听说哪里有一线治疗希望就不会放过,但始终不见好转。眼看要满7岁了,父母将她送人市聋哑学校学习。

舞蹈使邰丽华品尝到无穷的欢乐,但她知道,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17岁那年,她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上大学。于是她又将自己练舞的倔劲放在学习文化课上,1994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如今,邰丽华成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她不仅担任了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队队长,出任了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她也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形象大使”,先后在40多个国家巡回演出,她的演出剧照总是出现在艺术团宣传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1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我们平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小姐。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

2

贝多芬的故事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

3 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华罗庚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4

张海迪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5

霍金

霍金十

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6

桑兰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3年来,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7

第8篇: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19世纪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特斯开母比亚。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在她的导师安妮·莎利雯的努力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司马迁生理残疾!写史记!传千古!

孙膑缺失髌骨下肢残疾!孙膑兵法!打败庞捐!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人奋斗!

荷马!盲人书写的荷马史诗!

罗斯福!小儿麻痹的总统!

史蒂文霍金!只有3根手指能动!

推荐阅读:

上一篇:康复科工作简介下一篇:假如我生命中没有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