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心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者心

医者仁心 师心芬芳

在大学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工作30个年头,因为热爱,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作为一名在全国皮肤科领域都享有盛名的专家,因为责任,凡是找她看病的患者,她都用真心、用真情认真对待,让患者满意而归;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无数荣誉,在很多人看来,她已功成名就,但她却谦逊地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和患者的口碑。只有教好每一名学生,看好每一个病人的病,我心里才感觉到踏实。”

她就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何黎。

“找何医生看病,我们很放心”

9月1日早晨8点多,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专家诊室门口。虽然离专家正常就诊的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但诊室门口已排起了长队。

患者们在等待着何黎医生的到来。

“请问你哪里不舒服?是第一次来我们科室看病吗?”9点整,何黎准时来到诊室。刚坐下,她就亲切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并认真地开着处方。

“我如果没记错,你这次是第三次来找我看病了。经过这几次治疗,现在好些了吗?”何黎问。

患者王女士没有急着回答何黎的提问,而是慢慢地摘下帽子给何黎看。

“呀!太好了,你看,头发都长出来了。”看到王女士原来光秃秃的头上长出了新发,何黎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20多岁的王女士,老家在云南泸西县,患病之前在深圳打工。因患病,一头乌黑的秀发全部脱没了,为此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四处求医问药,“在深圳和好多地方都看过,钱也花了不少,但就是看不好”。

“何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待人很和蔼。”王女士感慨地说,“在一个当医生的亲戚的介绍下,我找到了何医生,按照她开的处方,我用药的第一个月,全秃的头上就长出了绒毛。用药到第二个月月末,头上就长出了渐黑、渐密的新发。”

“孩子,听我的,按照这个处方,你再坚持服用几个月的药,头上就能全部长出新发了。”听着何黎春风细雨般的话语,王女士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我今后找到工作后,一定要好好感谢何医生。”王女士感激地说,“再过几个月,我就可以摘下帽子了。何医生是我的恩人,她不仅看好了我的病,而且让我找回了自信。”

目送王女士走出诊室,何黎又忙着看下一位患者。

“你这是复诊,用不着再交挂号费。我让门诊退还你这次的挂号费。”一位患者被何黎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着。他说:“我慕名从省外赶过来找何医生看病,现在病情好多了。何医生对待病人,太好了。”

在上午的坐诊中,何黎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女患者。这位女患者在天津读大学。考虑到病人在外地上学,来回昆明治疗很不方便,何黎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认真检查后,开了一个处方,告诉患者在天津的哪些药店能买到处方上的药。

……

“一定记得按时吃药。”“要忌辛辣。”“你背上的这个小疙瘩,并无大碍,切除就好了。”中午12点,已是下班时间,但何黎仍坚持给病人们看病。“今早的30个号,不管看到几点,我都必须全部看完才下班。病人的病等不起啊。”何黎说。

采访中,记者得知,2014年,云南丽江的一位乡村小学女老师到昆明找何黎看病,得知女老师的家庭很困难,何黎便减免了女老师两万多元的医疗费。如今,那位女老师的病治好了,而且和何黎一直保持着联系。

“何教授,我的脸被晒黑了,如何才能美白?”“何医生,我身上突然长了些红疙瘩,又痛又痒,该怎么治疗?”……何黎开微博4年来,已有16万多名“患粉”。面对很多患者的询问,何黎都逐一做了回复。

“找何医生看病,我们很放心。”不论是在诊室,还是在微博上,病人对何黎如是评价。

“何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既然你选择了当一名皮肤科医生,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皮肤科医生,那你就要具备立德树人的好品质、精湛的医术和克难攻坚的勇气。”这是何黎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

“何老师对我们严格,那是没得说的。”何黎的15名硕士、博士生们认为,“何老师对我们严格,严得有理,那是她对我们认真负责。”

“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只要犯了错,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错误,何老师都指出来,然后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改正错误。”昆明医科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石航介绍说,“我们在写病人的病历时,何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书写规范;在科室看病理照片时,她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遍不会,两遍,两遍不会,三遍,必须看会为止;她带我们到病房查房时,要求我们必须要熟悉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要关心、体贴。

在2015年报考何黎的博士生之前,从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杨莉已在郑州人民医院工作了近10年。杨莉介绍说:“何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给病人看病要拿准病情后,才能开药方。要保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就能得到高效的治疗。在学习和工作中,她很关心我们的科研进展,我们写的每一篇论文,她都把关,而且逐字逐句地改。”

来自河北衡水的雷东云,硕士是在昆明医科大学读的,而且她的导师是何黎的学生。雷东云去年考上了何黎的博士生。

“何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你想要更好地帮助病人,那你首先要有帮助病人的资本和能力’。”雷东云说,“何老师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她不但为病人加号,而且不收挂号费,还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何老师把医德放在第一位的做法,使我们很受用。”

来自陕西榆林的张娟,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2014年到玉溪人民医院工作了1年。“记得2012年、2014年在北京和杭州举行的皮肤病研究年会上,听了何老师的讲座后,我就有了报考她的博士生的念头。去年考上后,我一直跟着何老师,她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张娟说,“哪怕是开处方,只要我们的描述不严谨,她都会指出来。”

来自尼泊尔的ALsha是昆明医科大学的2014级研究生。提到何黎,她伸出了大拇指表示赞扬,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跟着何老师能学到很多东西。硕士毕业后,我想报考何老师的博士生。”

“何老师每看完一个病人,都拿出手机拍照片留底,以作比对。”今年8月份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来进修的刘子琦老师说,“跟着何老师,学到的不仅是医术。我特别崇拜她高尚的医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何黎让研究生参与她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的申报、实验研究,并指导发表高质量论文。连续十年每周二开设“研究生论坛”,巩固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加强相互交流,提升研究生的讲课能力。为培养研究生学以致用的应对能力,她还组织研究生参与性病、艾滋病、皮肤美容等社会实践、宣教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果,何黎不仅在国内首次采用“以病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而且还主持并参与设计制作了7套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及皮损挂图。

在学生们眼中,何黎对他们关爱有加。每年的中秋节,何黎都邀请学生到她家,大家一起下厨,聚餐,拉家常。从昆钢医院来何黎的科室进修的易水桃医生说:“何老师就像一位慈母,得知我怀孕后,她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特别关心我。”

“要以专业的素养做事,更要以医者的情怀担当”

“皮肤病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遗传、真菌、病理、免疫、美容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临床工作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给皮肤科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此外,云南地处边疆,与全国发达地区学术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何黎说,“如何提升云南皮肤病性病学教学诊治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值得我付出此生心血和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在何黎的推动下,连续8年组织召开了云南省皮肤病性病疑难病例讨论会,收集了600多例疑难皮肤病病例,主编出版了2辑《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为全国广大临床皮肤科医师提供了丰富的少见疑难病例诊断及治疗思路,培养和提高了临床医师解决疑难临床问题的能力。

何黎还多次奔赴云南省各州(市),指导成立了皮肤病学7个专科分会,并组织了“专家下乡帮扶、医师上行进修”基层大讲堂活动。分会的成立以及连续3年、36次的学术讲座及临床指导,已为云南培养了3 000多名临床皮肤病学专业技术人才,对提高云南全省基层临床皮肤科医师诊治水平,缩短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何黎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全国13家医院,连续7年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皮肤科疑难误诊病例学习提高班”及国际皮肤屏障学术会议,为我国培养皮肤性病学专业技术人才4 000多人次。

“云南医疗专业人才匮乏所带来的健康、生存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担忧。但这也是我奋斗的动力。”何黎说,“医学教学要有传承,我想把我的专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和医生,通过他们再传承,才能实现再发展。”

针对云南皮肤病性病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何黎提出了“立足云南,服务边疆,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以基础皮肤病教学为侧重,将云南特色皮肤病性病的诊疗列入教学内容。

为解决云南高发地方病——光皮肤病临床防治难点问题,何黎带领团队,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地区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等36项基金的支持下,联合全国50多家医院、研究所、生物科技公司,系统深入地开展了高原光线性皮肤病发病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系列研究,构建起了一整套的自主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防治体系,开创性地创立了国际最大的光线性皮肤病病例样本库及人工皮肤光损伤模型,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开放性平台。经过艰苦的努力,项目在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突破:发现了SELL及DDB2是光加剧性皮肤病重型痤疮的易感基因。该项研究成果对指导重型痤疮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诊疗依据;提出恢复皮肤屏障是治疗光损伤性皮肤病基础的新观点;揭示了紫外线通过激活PI3K/AKT、抑制TGF-B/Smad信号通路,促进日光性角化病发生和鳞状细胞癌进展;提出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的临床类型,解决了临床治疗有效率低的难点问题。

何黎和她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历经上百次实验,在国内率先研发的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薇诺娜”系列医用护肤品,成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目前已在全国2 300多家医院并通过电商等方式服务于全国20多万患者,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2亿元。成功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构建了我国光皮肤病领域转化医学新模式。

……

“不管是搞医学教学,还是做临床研究,都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患甲亢危象、心律失常多年的何黎说,“在医学领域,需要钻研和攻克的难题还有很多,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拓展阅读】

获得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其他9名教师分别为:北京市丰台区第二幼儿园园长游向红(女);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女);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教师刘文婷(女);湖北省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教师禹诚(女);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林冬妹(女);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教师徐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红光小学教师文天立;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王宏(藏族)。

作者:李配亮

第2篇:碧海青云医者心

甘坐医学领域“冷板凳”

2020年上半年,一场新冠肺炎的疫情席卷而来。谁也未曾料到,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演变成为一场针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大考”。疫情的暴发,使大家对于公共卫生领域预防医学有了一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到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虽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一直主张以预防为主,强调医学的前沿要“关口前移”,但是在传统的医学领域里面,预防医学依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投入和人才队伍都相对小众。

这无疑算得上是医学领域里的一条“冷板凳”,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创始人钱碧云教授在此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默默深耕于肿瘤临床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之中。这是一位淡雅而知性的女医学家,但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学科问题面前,她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偏离和谬误,有着坚定的执着与顽强。

“最初刚踏入肿瘤流行病学之门的时候,癌症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种罕见病。”钱碧云介绍道,“而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反而越来越普遍,不仅是癌症,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开始和我们息息相关。”

医者父母心,钱碧云每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在病人身上都非常焦急,感觉自身背负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2007年,她被派往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慢性病流行病学系学习。耶鲁癌症中心同属耶鲁大学医学院,与流行病学系一直密切合作,临床研究也正是该校的一大特色。临床流行病学这一门重要的方法学学科正是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教授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为现代流行病学的一分支学科。

那段学习生涯对于钱碧云的科研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之上,无论是从学科认知还是从眼界开阔上,都算得上她人生中一个里程碑似的阶段。她把中国人的勤奋和谦逊带到了大洋彼岸,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里和实验室内,争分夺秒地泡在里面做研究或者读文献,汲取学科营养。

随着人类基因组DNA测序的完成以及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在人类肿瘤病因揭示、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钱碧云的研究一直以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为主,她在耶鲁大学与导师合作的关于非编码RNA在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论文,一经发表即成为高被引文章,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同一领域的学者在大量检索和引用,足见其原创性与含金量之高。

回国之后,如何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临床当中面临的医学课题,成为钱碧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她这些年来贯彻研究始终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流行病学是干什么的,可能还停留在流行病的调查问卷阶段。”钱碧云耐心地解释道,“它还有很多的工具,还有很多的方法论,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包括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它的病因来源,以及怎样预防等。”正是由于民众对于流行病学认识和重视的欠缺,愈发让钱碧云觉得自己肩上的承担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产生了很多数据,这成为了一个热点。大数据可以使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结局,为精准医学寻找更好的药物靶点,并且提高了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能力。其实早在20年前,钱碧云就全力以赴参与到了覆盖天津市市内6区400万人口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的大数据研究之中,并由郝希山院士领衔,凭借“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摘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殊荣。

“严格意义上讲,当年其实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但应该说,我们在行业里几十年中一直在延续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做工作。”钱碧云回忆道,现在的研究也是基于当初对女性肺癌20多年来发病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女性的肺腺癌是逐步在上升的。这个结论从表面上看颇令人费解,中国女性吸烟率很低,为什么不抽烟肺癌发病率还在升高?后来,钱碧云来到上海,对人群覆盖面更大的上海市1450万人口也进行了跨度更长为期42年发病率数据分析,结论同样是发现女性肺癌的发病率是逐年上升的,甚至在2011年后的平均上升率高达14.13%。“由此,我们更加锁定了女性的肺腺癌的病因学值得研究,而且应该是将来预防的一个重点,要格外给予关注!”钱碧云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范工作起到了未雨绸缪的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肺癌已逐渐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症,钱碧云和她的团隊也长期致力于集中在女性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人群易感性、发病及临床预后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机制与预防转化的研究,一刻没有放松,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其中,近几年团队围绕大气空气污染物PM2.5通过影响非编码RNA进而对肺癌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尤其对于国人肺癌遗传易感性方面,突破了国际上大多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缺乏功能解释的局限性,钱碧云带领博士生通过大数据的科学分析率先发现了如果某类人群携带一种特殊的基因型,肺癌的发病风险会降低。针对这个有趣的发现,课题组继续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胞里首次创建出可对照比较的这种变异基因型,发现它的功能和明星分子EGFR通路有关。令团队欢欣鼓舞的是,这项历经7年的研究结果终于发表在肿瘤学的主流期刊ONCOGENE上。当前团队正继续努力寻求可以早期预防的人群特点和有效的防癌手段,这些都成为钱碧云研究工作中的亮点。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钱碧云及其团队的努力对于深入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相关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等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更强有力的体系结构来加速精确医疗的发展,这是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所在,能继续引领医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自己寻找肿瘤精准预防手段;另一方面运用我们的方法学技术为临床医生的一些经验性问题提供科学性的支持,从而提高对疾病早期预警信号的发现能力,以及对诊断性检测方法与治疗方法的研发能力,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证据’。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原因。”钱碧云如是说。

打造国内临床研究标杆

这些年来,被钱碧云所看重的临床研究已愈发成为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临床研究水平也已成为国家医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杆之一,甚至被世界各国提到了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的临床研究资源非常丰富,但临床研究开展得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受过系统培训的临床研究人员还存在严重短缺的状况。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促进临床研究方法学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熟悉临床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在临床研究领域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常年位于全国第一,交大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在临床医学研究平台建设、制度创新、过程监管、质量管理等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2017年6月,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核心,整合了13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与临床研究能力,开展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为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机构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致力于开展各类临床研究系列培训和教育教学,促进医院之间临床研究信息共享和科研协作。同时建立一支在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协调与质控、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库管理、统计分析及精准医学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具备国际视野、专业高水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服务团队,让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走向世界。

钱碧云作为创始人,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座年轻的临床研究中心首届主任一职,被众多医学界的专家领导们称为“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机构建设的奠基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工作。她白手起家,大到发展规划、团队组建,小到购买服务器、每一张办公桌的设计,她都亲力亲为。她决心打造出中国版的“杜克临床研究所”,将“以大学为主线的多中心科研型临床研究方法学支撑体系”模式推广到全国。因为唯有开展起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才会让患者受益,所以,钱碧云说,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坚持攻坚克难。

临床医学研究不同于日常诊疗,“日常诊疗”指为增进患者健康而采取的诊断、预防性干预或治疗措施,其效果把握度较高。而“临床医学研究”旨在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增进知识,一般需要有一份正式的医学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及相應的研究过程。临床研究也不等于临床实践,其本质是科学研究,是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出发点,但需要我们进一步将临床问题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寻找答案,从而回答临床问题,改善临床实践,最终使患者受益。

所以,临床研究者与临床医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可能不了解临床研究的人经常想当然地认为临床研究就是复习病例、总结病例和发表文章,其实并未真正认识到临床研究的本质和规律。”钱碧云说,“临床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科学活动,在临床研究的整体过程中,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数据分析都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我们大量的临床病历和数据资源,获取强有力的研究证据,用以解决临床问题、改善临床实践、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

钱碧云强调,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研究是决定其能否站在医学发展前沿、引领医学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无临床研究,便无以造就好医生。为此,临床研究中心在全流程帮助临床医生完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他们创新性地在全国首开了临床研究的咨询门诊。

“一提门诊,你肯定想到的是患者生了病,到医院去看医生吧?”钱碧云笑着说,“但我们的门诊对象就是那些临床医生。很多临床医生在做科研课题或者在临床当中碰到一些有关数据的问题,都会来跟我们咨询如何处理。如果临床有了一些新技术或者手术的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对比,到底哪种方式能够对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他们也会来向我们求证。”

在上海交大的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生成了“患者”,他们带着临床研究的问题进行预约,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每天排班,按照学术领域,按照临床医生提出的需求,进行门诊咨询。这一特色门诊受到了广大医生的欢迎和好评,预约火爆。

为了更好更广地推广临床医学研究,这些年来,在钱碧云的带领下,研究中心不遗余力地主办了多届专项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临床研究中心的导师团围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顶层策略、临床试验优化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偏倚分析、研究者视角的样本量考量、数据库建设与数据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以国际化视点,共同解读了目前医院临床研究实践中的一些瓶颈与困局等热点问题和重要环节。

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标杆,而咨询门诊仿佛也成了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的“标配”。国内陆续建立起来的各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都到这里考察学习,汲取经验,钱碧云也被邀请到国家卫健委及各大医院进行授课和交流,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

团队齐心 开创未来

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钱碧云特别强调,临床研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学科合作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前提和基础。临床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不同角色人员的参与,包括临床医生、科研辅助人员、数据科学和监管科学的专家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还经常需要同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学或交叉学科开展深度合作,所有人、所有研究都应遵循统一的研究方案、流程,而不是各行其道,各自为政。

钱碧云非常欣慰,也非常自豪自己拥有着一支跨越行业甚至跨越系统的“大团队”,这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队伍里,有学流行病学的,有学分子生物学的,有护理学背景的,有药学背景的,还有统计学专家,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也融入了医学领域,所以钱碧云的团队中还有数学和计算机背景的专家!“正因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交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就非常热烈,特别是数学和医学碰撞在一起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钱碧云介绍道。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所谓“海纳百川”,就是宽容每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闪光点。通过团结协作,为一个更大的、一致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同时,钱碧云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现在的年轻人素质很高,也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但是现阶段我主要还是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钱碧云对团队的年轻人们充满了期待,“现在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靠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从医并不是认认药品、背背处方那么简单,建立思维远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要鼓励他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新现象、新规律,真正去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学者,钱碧云的学识和为人得到了同事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与尊重。作为领导,追求以科研的方式做管理,用数据和证据说话。在她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职交叉复合型科学研究人才和国内从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技术支撑的专职人员队伍。

近几年来,在钱碧云的手下,涌现出一批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她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悉心培养,严格要求。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如今,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站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大家用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一起携手推动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向前快速发展。

最近两年,钱碧云和她的团队愈发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加班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好消息也一件一件地传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右旋柠烯靶向LSS抵抗PM2.5诱导胆固醇合成致肺癌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前期結果;今年1月,由钱碧云牵头的,包括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产业界领头人物参与的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获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批准成立,正式筹备建立后将成为国内首家关注前沿医药生物技术临床研究的多学科融合专业委员会。而关于咨询门诊的工作,钱碧云坚持着她自己制定的高标准,给临床医生上课或者咨询时,绝不允许照本宣科,一定要保证内容是最新的、最前沿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柳叶刀》等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上的一些案例,所以在工作之余,她也要时刻保持在不断地学习状态当中。

“有‘得’就总会有‘舍’吧!”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钱碧云也有她感性的一面:“有的时候也会遇到瓶颈,会感到累,但一想到临床研究方法学实在是太重要了,太受医生同行们欢迎了,每次授课或者门诊,我们都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那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让我一直有动力坚持走下去。”

现在,钱碧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临床医学研究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不仅在三甲医院,也希望在更多的研究型医疗机构能够落地,让更多医者知道什么是临床研究,能够把临床研究方法学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临床工作中去,最终使患者受益,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

医者仁心,钱碧云时常勉励年轻人,医者在行医的路上,起初也许并不优秀,但始终不能停止对优秀的追求。不因贫富贵贱而侧目,不因道路艰难险阻而畏惧,一语道出了身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心。正所谓“大医精诚”——这四个字沉甸甸地铭刻在钱碧云以及她的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底。

专家简介

钱碧云,现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同仁医院副院长、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美国AACR会员等职务。近年来主要从事肿瘤临床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作者:干思思

第3篇:张亨 海归博士的医者“颐”心

早在归国创业前,张亨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位于海淀区的新世纪日航饭店二楼的中华2厅,一块写着“生物医学与节能环保分论坛”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如约等候的日本华侨,医学博士张亨。

现任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院长,留日博士总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副会长,历任在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副会长,医学与药学协会会长,张亨担任着许多职务,这些职务无一不与祖国的医学发展密不可分。

早在归国创业前,他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在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宁夏等地,都留下他为国服务的身影。“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如今,张亨已经回国5年整。对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他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要开拓中国的医疗和养老市场,使之与国际接轨;再通过云计算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和院外病案管理系统,称之为大健康管理。从预防医学、健康养生等方面定向努力,将我们的医院和公司建设成为一个民营医疗和科技一体化的特色机构。”

从赤脚医生到博士之路

张亨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跟家人学针灸学中医,是他迈进医学大门的第一步。17岁那年,他以一名“赤脚医生”的身份,在包头市固阳县开始了下乡知青的生活。两年后,恰逢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作为高考的招生对象之一,张亨于12月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公开招考,并一举考上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本着一颗继续深造的心,顺利考取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正式授予学位的硕士。

3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他对抗心肌缺血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当时基础研究做的很多,心肌缺血的原理、早期预防和治疗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但80年代初的研究水平整体不高,之前有好多东西都没有人研究过,需要我们自己去一点点摸索,所以那时做了不少实验和创新的东西。”

硕士毕业后,张亨的脑海里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想在国内建设一个从基础到临床的一流心脏病研究室,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术后护理等医疗过程。在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后,他和另外一名北京毕业的研究生,联合当地资深的老蒙医,参与筹备了包头市中蒙医学研究所(现与包头市蒙医中医医院院所合并),并担任副所长一职。“我们当年做了很多研究,这一领域在当时空白很多,比如蒙药药理学,几乎没几个人做过。我们做出了9个蒙药药品生产标准,至今还在被使用。”他笑着说,“我们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和奖项。”

1989年,张亨考取了卫生部德州会奖学金,拿到了“红头文件”,被公派到相当于国内三甲水平的医院——日本国德州会湘南镰仓综合病院心内科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时,导管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在日本普及,但并没有普遍应用于中国,国内只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能做。他不禁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项技术掌握并带回祖国,把国内的心血管机构做起来。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张亨回到了中蒙医学研究所,梦想将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深入探索并进行推广。但这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80年代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这种大项目的科研经费。研究就这样被搁浅了。

日本的学习经历、科研的严谨性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之路虽然坎坷,却促使他坚定了继续去日本深造的念头。在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之后,张亨考取了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成为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部的一名博士生,开始从抗高血压、抗高血脂症、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四个领域研究心血管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日本在病理机制研究方面起步很早,过程也很艰苦,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以后。有付出就有回报:他撰写的多篇日语、英语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在动脉硬化的机制研究方面提出的“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子”理论、利用有弹性的橡胶管和没有弹性的钢管传导速度的不同这一现象提出的“管道传导理论”已经得到日本医学的认可;研发出通过动脉脉搏波动速度来测定动脉硬化程度的装置,现在也在日本生产运用于临床了。

老年医学的研究之路

获得博士学位后,张亨在东邦大学医学部大森病院继续潜心研究心血管疾病。其中,动脉硬化机制研究是他负责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对日本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他联合8所高等院校对东京周边参与体检的25万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多因子、多级别分析,获得了东京周边动脉硬化流行病学大数据。为日本动脉硬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为日本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日本内阁府出台的“健康的日本21世纪”的国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数据。张亨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前期我们通过精确的计算分析,得出了很多详细的数据。为日本厚生劳动省运用饮食处方提供了依据。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推出这些值,反过来又应用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去用。如今我国医疗正缺少这样的数据分析作为理论基础啊。”由此他不禁联想到近些年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往往好发于中老年人。慢慢的,他对老年医学这一重要医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让他真正下决心研究老年医学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另一件事。2006年,中国的卫生部、民政部等七大部门与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驻国外的各国大使馆调研当地养老的方针和政策、保险机制、经费的构成比例、当地养老机构设施的运营特点及构成等等。作为在日科学技术者联盟的副会长,医学与药学协会会长的他曾在各个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对养老工作有深刻的研究。大使馆对他的工作很是认可,希望他们团体能协助做这项调查。张亨痛快的答应了这项义务服务。为了深入接触日本的养老体系,以便将来运用到国内,他与大使馆协商,将调研后有关日本养老培训的工作交给自己的协会来做。医学与药学协会派出了5名义务服务的研究人员,按照大使馆的要求调查了日本养老的有关内容,对日本的公立养老医院和私立养老医院的形式、人才培养以及用人方式、人才来源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调查。调研工作结束后,张亨并没有止步。他将同一时期我国的养老设施与日本做了一个对比,研究结果让他深深的感受到我国与日本在老年医学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他萌生了在中国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想法。

“颐养结合”的多面探索之路

回国需要机缘,而燕达国际健康城恰好就给了张亨这样一个机缘。彼时他已经在日本国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五年有余。理化学研究所的待遇好,年收入、奖金等非常理想,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工作。在一次回国参与“百名留日博士江苏行”活动的时候,张亨结识了燕达国际健康城的董事长李怀。简短的交谈让李怀对张亨提出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兴趣,力邀他参与“医养结合”项目,这正与他之前研究的老年医学不谋而合。2010年张亨选择放弃国外的稳定工作,接受燕达国际健康城的邀请回到祖国工作。2012年,他又担任联想集团医疗健康养老部门运营管理部总经理,参与调研美国养老市场,规划建设常州医养结合养老院项目。回国后的他没有一刻停止为中国的养老事业付出。

在做项目的时候,创业的想法再一次浮现在张亨的脑海里。2014年,他入股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随后成立北京颐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一步步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说到动机,他神采奕奕:“我们回来的目的是创业,而不仅仅是打工赚钱。我做医养结合这方面的养老服务,是想为中国的老年人谋点福利。养老项目的引进过程中,我们把日本、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国家的成熟养老体系做了本土化处理,让服务体系更加接地气,更符合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在服务细节上我们参照国外的服务标准做了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设计,所以底气很足。”

张亨做了许多规划。首先,将国外的先进医学理念融入自己的事业。日本的养老院干干净净、香气怡人,服务细腻周到,那就以日本的环境标准做好中国的养老院。日本老年人喜欢动,而中国老年人喜欢有人伺候着。“这样不对,先进国家的养老理念是让老年人动起来,自己动。外加互动,动手动脑动身体,从而增强体力。而中国的老人似乎有人伺候才是高大上。这与生物进化宗旨相勃逆,你越帮他,他体力就越差。能动就让他自己动,想活的长寿必须动起来。”张亨解释道。老人怕孤独,孤独很容易导致脑功能退化,为此他强调集中管理:养老院的老人吃饭在餐厅一起吃,看电视去集体活动厅一起看……这都是他对传统养老理论的彻底颠覆。“我们提出介护康复概念,介护就是看护加护理,康复就是恢复机体的功能。这是一种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的理念,一边养老一边让你康复起来。现在国内大部分人还不了解介护康复,需要我们去慢慢开展。”

同时,他想在养老院的管理方面注入高科技的力量。张亨联合日本公司,共同进行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可穿戴设备拥有两个电极,可以贴在胸口。既能采集数据,也能将数据同步传输到云、护士站,或者直接通过蓝牙手机接收,进而24小时监测老人或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为老人或患者的心跳、体温、三维体位、运动体态、植物神经系统的状态、睡眠情况、情绪波动等指标的分析提供了量化性数据。可穿戴设备在预防交通事故,训练汽车驾驶员、飞行员,中医药研究,美容等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步的推广中。

最近,张亨正在研究将大数据和健康管理和老年医学结合起来。在做东京25万体检人群的数据分析时,他就感受到了国内健康管理系统的不完善之处。日本每一年都进行全民健康体检,检查的资料会被逐年保存起来,年复一年形成对比大健康数据。而大多数中国人在看病之前的健康数据几乎为零,出院后也不能进行持续的数据跟踪和管理。他想通过可穿戴设备和云计算的结合,将数据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共同推进对病人、养老机构的老人以及空巢老人的管理。同时在疾病的早期预防方面打开突破点,在糖尿病等多发病上多下一些功夫,从而为政府提供流行病、慢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针。

“我做的项目都带‘颐’字,颐福阁、安信颐和,我的公司叫颐康。‘颐’,取颐养天年、健康长寿之意。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两亿,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数的60%,少子高龄化日益严重,今后的中国养老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我和我的团队,想在国内多建一些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且具有一定国际高端管理水平的养老院。我希望能让中国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张亨未来要走的路,同样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要走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 李娜

作者:闫郡庭

第4篇:医者父母心

医者父母心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因为孩子一个的甜蜜微笑而倍感幸福?您是否因为孩子的病痛煎熬而心急如焚?而有这样一片小天地,却常常同时上演着这些放大的幸福、莫名的感动。

这片小天地,就是我要向您讲述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党支部。在这里,有一种爱叫博爱,有一种关怀叫无私,有一种职业叫医者,有一颗心叫父母心。

共产党员唐慧青虽然还没有生过孩子,但是病区里的孩子都亲热地叫她“妈妈”。

记得今年四月,突如其来的“手足口病”疫情在桂北地区蔓延开了,大批重症患儿集中于儿科病房。唐慧青,那个瘦小的身影,每天,她都会在高烧不退的患儿病床旁忙碌着。一会儿拿出冷毛巾敷在孩子的额头,一会儿又把热毛巾敷在孩子的胸口。她忙得满头大汗,在更换毛巾的间隙中不断地捶揉着自己的腰背,却还是硬撑着。

孩子们的体温终于降下来了,她撑着腰,拖着疲惫的双腿欣慰地说:“孩子,救一个是一个!”

是啊!孩子是父母的心肝、血肉,也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心肝、血肉啊!

像唐护士长这样的普通共产党员在我们桂医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一群人,铸成了一支抗击“手足口病”的铁军,而站在这支“铁军”前列的是儿科党支部书记杨方源教授。

有一次,杨方源教授接治了一个仅十个月大的婴儿,孩子来时病情十分危急,陪同前来的爷爷奶奶焦急万分。一看到杨教授,两位老人“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恳求他一定要治好孩子的病。杨教授连忙扶起老人,安慰他们不要着急,让他们尽管放心。在杨教授和全体医护人员一整夜的抢救下,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两位老人感激不尽。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对于杨教授和儿科全体医务人员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啦。从4月到10月的整整6个月时间里,他们共成功救治了31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这就是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党支部的医护人员!他们拥有着博大的爱心,拥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这样一群医者,他们拥有着毫无保留的父母心!

如果说我们的党是一座傲然挺立的大厦,那么,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她坚实的基石一块;如果说我们的党是一条长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她晶莹剔透的水珠;如果说,我们的党是一首唱响国内外的史歌,那么,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就是琴键上律动的音符!

第5篇:关于医者父母心的演讲稿

> 关于医者父母心的演讲稿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变数,几乎每天甚至是每一时刻都有人遭遇着意外或者疾病的偷袭。但是,在突发事故的现场,在病痛折磨着人们身心的时候,那些身着白衣的医生们疾步走来的身影无疑是对遭遇不幸的人们最大的安慰。毫不夸张地说:医生是个关乎人命的特殊行业,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有点像盾牌,因为好的盾牌能有效地阻挡那些危险因素的入侵,将健康与生命的安全防护起来。而这也正是我们强调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首要原因,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一个好的医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对生命的尊重感,尽管医生的工作是繁忙而劳累的,他们几乎没有周末、假期甚至不能享受一个夜晚完整的睡眠。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从扁鹊、华佗到孙思邈,从古至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涌现出的医术高超又具有仁爱之心的名医不胜枚举。特别是前年,非典疫情暴发的时候,那些在死亡的威胁下与病毒进行艰苦搏斗的医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珍视生命、沉着应对、众志成城的高尚品格,那些在防护口罩与眼镜的遮蔽下透露出来的真诚而勇敢的笑容赢得了全社会的共同尊重。如今,非典已经走远,但在非典中积淀下来的那种"生命高于一切"的医生职业道德却传播开来。 >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少数冷脸相对、敷衍患者将职业道德抛诸脑后的"不良"医生,但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都在感喟自己遇到了一位热情、善良又医术高超的好医生。对患者而言,生病是痛苦的,但遇到兼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医生无疑又是一种不幸之中的万幸。我们期待着每一位患者都能拥有这样的幸福。

第6篇: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观后感

从医虽然不是很长,缺一直努力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让自己在重复的、甚至是机械的工作中麻木,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人,是生命,万不可大意;保护患者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对患者负责同时也是在对自己负责。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敬业的,看了《医者仁心》,暗自汗颜,心还是不知不觉间变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么柔软,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时的热情、执着,快忘了什么是理想,还要不要追求?只道别人俗,却不觉自己庸。

剧中一句台词,让我颇震撼: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这句话让我心痛,真的心痛!

“大家一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啊,保护病人,也是保护咱们自己”,这是我近年来重复的最多的话之一,尤其最后那句,有时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今天一句“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病人呢?”,让我不免心虚,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医生愿意时时生活在防卫状态呢?什么时候起医患变成了对立方?甚至敌我?互相防范、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关系变得那么纠结?扭曲的医患的关系是一把实实在在的双刃剑,伤害着双方!是什么造成的呢?今后医患该怎样相处呢?

我坚信人与人间的友善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互相信赖、理解、支持的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建立是迟早的事,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学医三年多了,可以说现在没有什么感觉,确切的说没有强烈持久的目标,一切都在慢慢的摸索中,不知道我们毕业后是什么样?刚才看完卫生部拍的一部片子《医者仁心》,他们说这部片子是在为医生平反,的确,讲述了医生的点点滴滴,很实际,很苦很累,各种医疗纠纷,人情世故,很适合医学生看。看过这么多部电视剧都是在看剧情,场景,没有认真去想过自己将来面临的是什么,只是一笑而过。而看这部片子时我的眼镜却湿润了很多次,这是从来没有的,很切实际。说不定我们以后就会这样,应该是说基本上就是我们以后的生活,还有面对病人,面对家属,面对各种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精湛的手术,冷静的心境是一个好医生必备的。做一个好医生,做一个优秀的医生不是我们在大学这几年就能学好的,只是在了解皮毛,太少了,更多的东西是自己以后在临床上摸索出来的,这是出自一个著名的心外科主任医生之口,或许他们只是个演员,但是他

们的每一句话都道出了作为一个医生的心声,医生的辛酸。

你明白吗?或许只有医生本人才能理解这种心情,医生现在是最苦最累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也许很多人认为医生是高收入的职业,我只想说那是他们辛勤劳动应得的,每天的夜班,急诊,是什么原因给了他们那么大的毅力?是生命,是责任,是承诺。每个医生入学之前都要宣誓,那就是承诺。

以前医生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受人尊敬,而现在医疗商业化,利益化,完全被金钱控制。而医生也为之不得不为了保护自己而按部就班,甚至违背良心的做事,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原谅,医疗纠纷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医生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面容,变得和街上的流氓差不多,他们失去了尊严甚至自尊。病人,家属,社会的不理解,国家的重视不够等等导致医生就是在刀口边上过日子,整天提心吊胆,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没有意义,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而现在呢,更多的是回避病人,家属的追打与质问。哎,悲剧

第7篇:医者德为先

简讯 修水县中医院党支部创先争优办公室

第九期

医 者 德 为 先

“医德医风标兵“记修水县中医院骨科主任王金华同志先进事迹

王金华同志,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修水县中医院骨科主任。1996年九江医专毕业后分配到修水县中医院工作,从事骨科临床工作10多年,他怀着“救死扶伤,造福家乡” 的美好愿望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他恪守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行们的赞誉,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曾多次被评为全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所在的科室也被评为先进科室。

他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质,能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服务大局,服从组织,热爱本职工作,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神圣的使命,不计名利,公道正派,团结同志,在职工中有较高威信。

刻苦钻研医术,求进取,业务水平高。王金华同志于2001年至200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四医院进修学习三年,他 努力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和科内的同志一道逐渐开展了各种骨折、颈肩腰腿痛、畸形矫正、椎间盘突出、骨肿瘤、骨结核、断肢再植等诊疗手术,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使骨科诊断水平和信誉度得到了同步提高。2006年任骨科主任以来,身先士卒,强化管理,把科室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水平、创新服务理念,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把一个连年走向低谷的骨伤科带上了一个新台阶,没有发生过一起等级医疗事故及医疗差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信赖,也得到了群众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该同志不仅有精湛的医术,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到廉洁行医、文明行医,不以医谋利,不弄虚作假,不收受红包、回扣,无群众投诉,无违纪违规现象。

古人云: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健康最为重要,比千万黄金还要珍贵,以医药换救人的生命,不图回报,没有什么能超过这种德行的。王金华同志始终牢记这一格言,把他贯穿在工作中,在医疗行风建设中,努力实践自己崇尚廉洁精正思想品格,他视病人如亲人,总是换位思考,经常对人讲,病人生病是一种患难与痛苦,我们应该多关心、多体贴、多给一点爱心,更不是索取,2008年9月,西港镇骨髓炎患者袁江到县中医院骨科做手术。手术前,袁江的爱人悄悄地塞给王金华200

3 元钱,为了不影响家属以及患者的治疗情绪,他把钱接了过去,为患者动手术之前,他又悄悄地把钱交给了护士长,让她帮忙交到医院结帐室,当作病人的医疗费。手术后,护士长把交款发票交给了袁江的爱人。今年3月,庙岭乡庙岭村村民张明华因股骨折住院治疗,王金华是经治医生,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张明华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家人送给王金华500元,以示感谢,王金华无法推辞,接过红包后又让护士交到了结帐室。几年来,患者为求王金华“多关照”送来的红包有

三、四十次,王金华都坚决拒绝了。

他敬业奉献,工作任劳任怨,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随叫随到,讲公道、守医德,用真情去面对每一位患者,一切为患者着想,真心实意为患者治病,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他们早日康复。他知道,骨科诊断是治疗骨科的重要手段之一,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漏诊,责任非常重大。为此,无论是给哪位患者作检查,他都是一丝不苟,慎之又慎,碰到疑难杂症,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查资料,向专家请教,尽早为患者减轻痛苦。四川籍民工刘强粉刷墙壁时,不慎从二楼摔下来,造成腰椎骨折,在中医院治疗了半个月后出院了,但仍无法独立行走,为帮助他早日康复,王金华每周都会打电话给他,指导他进行下肢肌肉训练,三个月后,他终于站了起来,能独自扶着墙壁走路了。

多年来,王金华同志把 职业责任当作自已的生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颂。

第8篇:医者仁心

十八大精神与医生的职责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状况,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医生,学习十八大精神,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成一个医疗工作者任务。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当前各项卫生工作结合起来;与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卫生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我想,这是对医生的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集中表现为敬业精神。我们便应成为这样的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受病人爱戴的医生!或许从医之路会很艰难,但我会走得很坚定;或许未来的路会很泥泞,但我能走得坚强。世界上最昂贵者莫过生命,所以我只能也成为敬业的医生,样兢兢业业的去救死扶伤。几千年来,中国名医甚多,古有医圣华佗、张仲景、扁鹊、李时珍,近如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华等等。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优秀医生的楷模,不仅是医术高尚、更是医德高超。医生是一个温情的职业,来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因为生命是如此之珍贵。敬业的医生纵使得不到那张印有“优秀医生“的所谓证明,但他们的名字总会在百姓口中相传不息。敬业的医生从来不贫穷,他们身边永远有那么多拥护爱戴的群众。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未来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颂我的工作。然而,我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让我们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创新的未来,尽己所能,关爱珍惜每一个神圣的生命。

第9篇: 《医者仁心》后感

看完医者仁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剧中那熟悉的工作环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我深有感触。

做一个护士有骄傲,有自豪感。当我看到一位位垂死病人让我们的医生从死亡边缘拉回现实中时,我自豪;当我看到丧失信心、处于绝望中的患者, 在护士鼓励关爱的柔声细语中,重新建立自信,扬起生命之帆时,我自豪;当无数患者在我们无数个忙碌的日日夜夜中,日渐康复,最终健康地走出医院大门时,我自豪。我曾为自己是一名医护工作者自豪,为我能解除患者的痛苦而欣慰。但是,当前扭曲的医患关系却让我们的自豪感消失了。

剧中刘敏的遭遇让我怕深有同感。一个被同志们公认的一个好护士长,一个被挨打的护士,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妻子,一个用自己鲜血救人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没法照顾家庭的女人,最后却迷失了自己„的护士遭遇,有多少和她的相同或相似呢。 作为一个护士,又有谁体会到我们的辛苦与辛酸呢?刘敏遗书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 护士这个职业不那么崇高,我们在劳碌辛苦中,在人们的呵斥声中,日夜颠倒地工作,没有人关心你,也没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复一年中煎熬中,一点一点地变老,一点一点变得绝望”这段话,让我十分心痛。是啊! 现在的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且地位也不高,而我们有多少人在重蹈覆辙, 刘敏的遭遇又是我们多少护士的真实反映呢?

“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这句台词震撼人心。 那么我们护士,又有谁来保护呢。 作为一名护士,当病人病情加重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何尝不是和病人家属一样呢,甚至比病人家属更加难过,那种无力感有时令我很绝望。但是, 我们护士却在病房经常听到有的病人抱怨,为啥账上无钱就给我们停药?为啥药费这么贵?为啥看病咋这么难„„病人明明有钱,却不交费;医生安排的治疗,病人满腹狐疑;医生的各项交代,要求家属的名字签全 。那么护士,又怎样呢?医生有 事情找护士, 患者有事情找。有护士人这样评价病人与医生之间关系,不信任,却又依赖,这样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医护关系紧张,护患关系紧张,存在这些问题的的根源是沟通、宣传、引导不够,更是现行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

《医者仁心》这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关于家庭、医患、同事、同学关系„„通过这些说出了医生、护士们心中的酸楚、病人们的无奈和期盼、领导们的苦衷、职工们的烦恼、它是医生和患者的代言剧,它为医患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请患者也体谅我们医护工作者,我想说:人心都是肉长的, 我作为一名护士,我会用爱心关爱病人,用恒心感动患者,用父母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做好每个细节,记录好每个流程,处理好医患关系,用爱体会,用心工作, 真正做到医者仁心!

内二科 周林红

推荐阅读:

医者仁心经典语录07-17

上一篇:简单工程承包协议书下一篇: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工作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