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超人观后感

2023-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等待超人观后感

《等待超人》观后感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王沛楚 2011212115 上周二熊老师在收集大多数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在上课时间与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场美国对自身教育现况的“自黑”纪录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这部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发行的教育片于2010年9月24日在美国正式上映。该片由好莱坞纪录片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Davis Guggenheim)执导,纪录片记录了五名学生寻求更好教育却受挫的过程,该片聚焦许多普通美国中学生想接受更好教育但却无法实现这一心愿的现实,探讨了美国公立教育体系现存的问题,揭露了美国公立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作为是一部“自黑”纪录片,它成功地抨击了美国公立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身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国学生,我们过五关、斩六将,突破种种考试的选拔、限制,成功拿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入学资格。付出了十一年机械式学习的努力后,我们享受了三年的自由大学时光,同时也能够用一种不赶不燥的心态时常来讨论、分析一下国内的政治、教育等情况,结合国内的监管机构和影视现状,我不认为国内的导演敢于构思、接拍此类纪录片。用一个模糊又唬人的词来形容此类纪录片,那就是“太敏感了”。虽然这部记录片只是介绍了美国的教育弊端,但是我接下来不能只是就事论事,通过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我需要给出一些自己对美国的这种教育现实的看法,同时我也忍不住要对国内的一些情况做一些对比。尽管会“敏感”,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成熟的社会确实需要并能够保护这些敢于说真话、勇于提意见的人,国外的“批评家”为什么不能出现在华夏大地?

纪录片将美国的教师工会(分为许多工会)推到了风口浪尖,作为美国国内竞选的最大资金支持组织,他们通过大力支持民主党的方式,在国家层面通过民主党影响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在地方,他们又与共和党具有密切关系,用经济方面的资助拉取政策方面的倾斜。对此他们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美国想要解聘一个教师的从业资格需要经过相当繁琐的审核流程,而且大力强调各种教师的同等待遇。这种政策使得教师基本上成为了一个“铁饭碗”式的职位,导致一些教师在取得“终身教职”的免死金牌后就开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将吊儿郎当的作风带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严重缺乏责任感。学生基本上处于“放养式”的状态,与国内各科教师殚精竭虑灌输学生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状况大相径庭。这大概就是我们看到美国的孩子总是在课堂上那么活跃又有点混乱的一个原因,毕竟这种影响教师灌输知识的行为完全不影响教师的待遇情况,“放养式”的教学心态也更加便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奇观——在国内轰轰烈烈要学习欧美的素质教育,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美国却开始对这种“放养式”的教学状况有所反思,想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来加重学生的负担,反倒是有一种要提高灌输式教学比重的趋向。中美两国把过去数十年的教学重点上分别放在了这两个方面,结果纷纷产生了向对方学习的渴望,因为这种单方面的侧重分别导致了不同的教育问题,美国的“自主学习”导致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低下,中国的“灌输式教学”又使得中国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欲望相当缺乏。这就反映了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灌输”与“自主学习”单方面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为单方面的侧重产生问题就反过来进行另一种的单方面侧重,大洋彼岸的尝试已经为彼此做出了标准的示范,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要正确对待“灌输式教学”与“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配比。

纪录片内反映的另一个事实就是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是按照“划分学区”的方式来录取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学区制”是借鉴了美国的这种先例。从纪录片上来看,美国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匀的情况,这也导致了美国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福利与家庭经济条件呈现相当大的关系,毕竟富人住的街区肯定会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或者说富人有能力居住在优质教育资源所在地。纪录片中的五位孩子或其家长都具有改

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希望可以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可是他们所在的学区可能没有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他们可能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也由来已久。美国的教育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就开办了许多特许学校。所谓的特许学校,就是用公家的钱办公立学校却独立运营,同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学校管理者对老师的管理更有力,对学生则延长学时(颇具中国特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为痛失公信力的公立教育争了一口气。这也为那五个家庭及类似的家庭提供了一个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特许学校也有招生名额的限制,所以决策者就想到了一个公平的方法——接受超过限额的学生的报名,通过摇号的方式来选择录取的学生。这与我国名牌中小学通过“入学考试”来选择录取学生的情况产生了强烈对比,我相信家长若是能做抉择,他们大多数应该会选择美国的这种公平、公开的方法。对一个挂着“名牌”的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来说,他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入学尽管无可厚非,但是站在国家层面来看,这是一种“皇帝选嫔妃”式的霸道,这种“入学考试”的方法加剧了社会的不公。靠优质生源支撑的学校真的能够培养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吗?真的可以体现出教师、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力吗?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隐藏的支柱性行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可能不会体现出他对国家、社会、民族的价值与影响,但是在不久的未来,一个时期的教育必将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社会、民族的方方面面。从纪录片上反映的问题来看,美国的教育政策确实需要做出改变,“终身教职”、同等待遇尽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师的利益,但是它对教师行业的危害,对美国孩子阅读、计算能力的提高是贻害无穷的,美国的教育政策确实需要进行改革。大洋彼岸的华夏大地,在教育方面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也呼吁国内的有志之士与决策者深思熟虑,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活动。美国在等待着超人的出现,正处于发展变革阶段的中国何尝不是在等待着超人的出现。

第2篇:等待超人观后感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超人

这学期的教学论课上,老师经常将我国教育与美国教育进行对比,总能得出某些大众化的结论:我国基础教育非常强,学生计算能力远远高于同年龄段的美国学生,而美国却培养出了很多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及美国总统,相比之下,我国的尖端人才则少得可怜。每每这时,同学们都会抱怨说,我国教育问题太大,应试之风严重,只培养出了高分低能的人才等等诸如此类。殊不知,我们所仰望的美国教育,也一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等待超人》是一部揭露美国公立教育弊端的纪录片,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很多公立高中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的百分比极低,喜欢数学的学生在学校受到排挤,师资不足,准确地说应该是好老师师资不足,高中升学率高的公立学校极少,为了公平起见,只能通过摇号的方式录取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是没有钱或者机会进入情况好一些的私立学校的。每一位上任的总统都夸口要整顿教育系统,no child is left behind,但基本都是空话而已,整个国家都在等待一个真正能拯救所有孩子的超人。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孩子是一个黑人女孩,她很小立志要当医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同学厌倦学习她能给出有效的建议,对周遭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味道。有个场景是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向终点奔跑,她很努力,用尽全身力气,咬紧牙关,可还是落在了最后。最后她也没能得到进入她理想学校的资格,这种无奈,就像当初她的父亲因为家里没有钱没法上学一样,她是因为没有摇到号,这种靠运气换取资格的办法,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所谓公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小女孩的未来,有的人会说,上不了好的高中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未来,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榜样不都在前面。可是,他们都是不满足于学校知识或者说学校给不了他们想要的知识后他们才辍学自己研究、创造,而这个小女孩,显然她的智商也很高,但她想当一个医生,这个理想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还是在理想的大学里,而大学,是需要一个高水平的高中保障的,因为片子中说了,进入一个差的高中就意味着相比于同年龄的孩子,你已经落后了三四个等级了。也许小女孩凭自己的faith,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最后也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相比于进入了那个好的高中的未来,然后凭相同的努力而获得的未来显然是会逊色许多的。这大概就是家长们挤破脑袋,不计任何代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好高中的原因吧。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很多地方也在效仿美国的就近入学政策,然而这个就是公平的了吗,住差学校旁边的有钱人可以在好学校周围买房,将户口迁过去,保障孩子就学,而在差学校旁边的穷人们就没有办法,只得就读那个学校,那么这个政策还只是为富人服务的,这样不仅没有促成教育公平,反而拉大了教育不公。即便在美国这个如此强调民主的国家,教育不公平一样是个大问题,这样想来,教育实际上是每个大国共同拥有的问题,无论怎么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存在,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问题促进了人类的思考,教育的进步。那么当这个问题来到我们个人面前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前天我回到高中母校,高三学子端午休假半天,校园里一片沉寂,处处可见“此时不搏何时搏”这类标语,走在校园里,气氛有些沉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暂时依旧还是依靠定终身的国家来说,高中生们为了这次决定性的考试付出了太多,从教室里摞得高高的资料就可以看出来,只想说,高考前能做的只有加油。就像影片中说的,根本就没有超人,没有人可以拯救我们,能做这件事的,只有我们自己。任何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放弃,就像美剧《越狱》里说的,just have a little faith, 只要有信念,自己永远是自己的救赎。有的东西你就是没法改变,比如这整个教育系统,那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改变自己,首先去适应这个系统,寻找一个最适合的方式,去到达自己理想所需要到达的彼岸,比如自己心仪的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施展自己的抱负。当然这是很多中国大学生都没有在做的事情,太少人拥有自己的信仰,太少人有理想,而更少的人为之奋斗,导致中国顶尖人才缺失。我想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反思的,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Waiting for superman, 应该改为being the superman 才对。

第3篇:《等待超人》观后感

观看《等待超人》,我从中了解到美国孩子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虽然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政治家们分别采取了不同方案试图解决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但都没有太大的改观。

纪录片中暴露了几个美国社会存在的教育现状,总结及体会如下:

第一、 在美国人眼里,知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对知识的渴望是强烈的。对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有

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上大学; 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会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希望美国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

第二、 美国教育弊端暴露,高收入低产出。虽然美国政府把大量的资金投入了美国教育当中,但人

才的产出与大量的投入并不成正比。资料显示,美国初中等教育中学生辍学率高,无数青少年过早踏入社会,无所事事,犯罪率高。因而,国家在这些毫无回报的囚徒身上的供养资金等同甚至高于用于供给学生读高中大学的费用,那么与其如此,不如有效利用资金,从教育源头抓起,减少辍学率,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三、 教师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教育失败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于教师终身制,教育终身制的实行,使

教师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等,在这样的范围下,教育效率自然低下。事实上,教育终身制度的弊端早就被发现,也有教育家试图进行改革,即取消这个制度,但强大的美国教师工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抵制改革,最终改革还是未能如人所愿。毋庸置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想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教师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选拔制度等必须重新建立起来。

第四、 教育的不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班制度:人为的把班级分成好与差的结果是

好的班级越来越好,而差的班级越来越差。而对于处于差班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一方面这样的分配制度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想学好,周围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他们学习。(2)教育经费问题限制了孩子入学的选择范围。父母都想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学习,然而美国公立学校绝大部分都背上了“辍学工厂”的臭名,所以私立学校就列入了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而私立学校学费高昂,让一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望而却步,只能勉强选择不是很满意的学校学习。(3)运气与金钱决定入学学校。想要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除了有金钱的支撑,还要靠运气。鉴于教育资源有限,美国不得不采用摇号的方式来决定入学的学生。虽说是运气,但这样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很多学生获取更好的知识的权利,甚至可以说是人才丧失。

以上我们提到了美国孩子想要获得优质的教育,但教育制度的弊端剥夺了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我想美国教育者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但是等待超人改变现状的想法是徒劳的。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完善教育体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他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必须依靠全体的力量,除了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包括教育者在内的一切公民的共同努力。此外,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不应把它与政治利益挂钩,而应该把它置于一个更高的地位,即一切为了教育下一代!

第4篇:超人读后感

《超人》冰心老人的的一篇文章,文章一开篇便指明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和人没交际,亦不爱带一点生气的东西。这源于他消极的人生态度,消极得固执。

他固执地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德。一切不过是场戏,到处充斥着阴暗、黯淡、虚伪。父母子女,与其互相牵连,不如互相遗弃。他曾言语:“不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完了。”将自己的一生说得如此轻描淡写,毫不在意。可以真切地明了此时的他心中果真无爱的。连自己都不爱,何况父母、宇宙以及万物呢!

他的固执直到某深夜楼下传来的呻吟声而受到了威胁。如水月光使他想起美好温暖的事物,他无法享受,只觉着累极,可又因无法入睡而无法摈绝这些思想。几天下来,人憔悴得厉害,但行动上仍机械似的无生气的重复着。终于,心理的变化带来了行动上的表现。即使他的初衷是为了拒绝呻吟,拒绝母亲,拒绝宇宙和人生,拒绝爱和怜悯,但他的行为却让他人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也许这是连他自身亦没有察觉到的变化,但在旁观者程姥姥看来,却是破天荒的事!

随着呻吟声渐悄,那几夜的思绪也渐渐朦胧不见。他又恢复了那个冷心肠的何彬,拒绝与外界的一切瓜葛。禄儿几次上门道谢都不被理睬。然而,当他有些无可选择的让禄儿帮忙买绳子回来时,禄儿红扑扑的脸蛋的亮晶晶的眼神对他真的毫无影响吗?“何彬却不理会,拿着绳子自己走进去了。”在我看来,似乎是刻意的冷漠,正体现出他心难以保持静如止水。甚至急于给自己找借口——因为搬家之累才会显得反常。

何彬的反常是他的烦闷,即使没了呻吟的叨扰,却仍会不由自主想起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是他隐藏的爱已被唤醒,因着是与他从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立在完全相反的一面,他的消极是如此顽固,可爱的潮水亦如此汹涌。两者势均力敌,从这里皆可理解之前何彬的慈悲,刻意的冷漠,烦闷等反常行为了。

正在何彬苦苦挣扎之际,禄儿送的那盆花儿给何彬消极的现世态度予以致命一击。那花儿的清香给河滨带来了离乱飞舞的繁星和温柔慈爱的母亲。终于,何彬的脸上露出了爱的神情,泪水也流了下来。是他最终坦白了自己,坦承了自己对爱的眷恋和渴望。

他为何以繁星赠以禄儿?他所拥有的是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和院子里的花;禄儿亦有慈爱的母亲和清香的花。他将自己所有而禄儿也许尚未发现但亦可拥有的美好拿出来与之分享。因为他们是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这时的何彬已然不再孤身一人,他已与世界互相牵连。

我以为,母亲、繁星和花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暗示主旨之意。这些具体意象代表是那些温暖美好抽象的情感。“超人”指在人之上,既没有了正常人应用有的情愫感念,最终河滨恢复了非超人的意识,悔悟了自己从前的错识。虽然从他的行动表现上看,并未有巨大的改变,但其心理却完成了一次飞跃性的升华。相信不久的他的未来亦不再灰暗,而充满了美好的希冀和憧憬!

第5篇:超人读后感

超人读后感一

印象中是以和闻名的,她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文笔清丽,风格恬淡;她的诗歌小巧精致,玲珑剔透,风格温婉。

读了这篇冰心的《超人》,再次感受到冰心的”集母爱、童真、自然为一体“的”爱的哲学“——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所共有的特点。

小说我看了两遍,获得的是不同的感受。

第一遍读时,侧重的是内容与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没有生气,不和人来往,总是孤零零一个人。他认为”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可见何彬心中怀有强烈的憎世思想,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我可以隐约看到他选择把自己封锁起来,拒绝别人的一切情感。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折。一个名叫禄儿的孩子摔伤了腿,”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动“,生动形象的描写让禄儿这一形象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的主人公何彬听了这夜夜的呻吟,想起了”慈爱的母亲,天上的星,院子里的花“!这些意象充满了生气,原来他的童年是美好的,他原并不是这样冷心肠、这样死气沉沉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想,或许在他童年里也有过一段似曾相识的记忆——病痛中母亲温柔照料。禄儿痛苦的呻吟无形中成为了一根诱发他沉睡记忆的导火线,也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心中封锁爱的匣子。何彬让程姥姥带钱给禄儿治病,为了让自己儿时的记忆不再泉涌,制止自己”荒唐的想法“。禄儿一直寻找机会报答他,于是,在何彬搬家的时候,禄儿以母亲与母亲是好朋友为由送给他一篮金黄的花儿。何彬被禄儿深深打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了世间有真爱,从一个人的孤冷的世界踏了出去。

文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呵护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都爱着自己的母亲,母亲之间,孩子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愿望,有着深深的绊!

第二遍读时,是上了中国现当代的课后,这一次读后考虑得更多。

我从课上了解到,冰心早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问题小说“家,著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等小说。在这些问题小说中,冰心关注的是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父子、妇女、儿童、知识分子等的矛盾冲突与困惑。她的作品意在唤醒当时冷漠的人们,她希图以爱的温暖来改良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的社会人生,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查了资料后,我认识到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代背景下,四起的枪声虽然推了陈旧的孔子思想,但广大人民还是处于一片迷茫中。尼采思想的流入让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其思想的消极成分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人公何彬的”冷“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何彬由禄儿的呻吟想起幼年的事情,便是尼采”超人“哲学与冰心”爱的哲学“之间的斗争,虽然”前几夜的思想,不过如同晓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峰尖上,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我们可以看到,何彬如铁筑成的心房,已经慢慢地被打开了。”睡下的时候,他觉得房间热极了,便又起来,将窗户和门,都开了一缝“,这房间,何尝不是何彬的心房呢?他已经开始觉得自己的内心太过于枯乏沉闷了,他已经开始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了。

文中还有一段非常细致、形象、完整的梦的描写。梦很朦胧所以不会很有条理,但是母亲的形象却随着梦的深入逐渐明晰起来。看”缓缓的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清香随将过;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静穆不动的看着——目光里充满了爱。“我想说,这是一直埋在心中的情景了吧?!这是幻想了很久的相会吧?!”母亲呵,我要坐起来在你的怀里,我们只是互相牵连,永远不互相遗弃“”母亲啊,别走,别走……“不论有多少醉人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盛行,无论有多少顽固的劣根性在国民身上残存,迷失的国民至少还有母爱的支撑,母爱的导航。

何彬醒来后看到了一篮金色的花,那有着阳光般色彩的花儿是否也像阳光般照射进了何彬冰冷的心呢?”我不知道怎样可以报先生的恩德......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质朴而又简单的言语间流露出不一般的深沉的哲理。禄儿充满纯洁童心的信念颠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导地位,也彻底摧毁了何彬扭曲的信仰。文章的末尾,何彬带着那些”金黄色的花“和幸福的笑离开了,不再孤独,不再落寞了。

文章就是这样以一个个小小的伏笔、以主人公何彬思想的渐渐变化为线索,淡淡地,情节发展着。最后,我们看到,”爱的哲学“胜利了。

超人读后感二

读完《超人》后,感受最深的便是人性中爱的温暖,无论是何彬对母亲的那份深切的爱,还是禄儿对何彬的那份无暇的感激之情,无不彰显着人类本性中的那可贵的品质——爱!

面对当时充满矛盾和封建专制的社会人生,试图用爱来拯救当时在思想上受压抑,精神上逐渐空洞化的青年。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文章开篇就展现了一个性格孤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日常生活中几乎和人没有交际,不爱带一点生气的东西等一系列细节中很好的表现出何彬那不带一点生气的生活。而在精神信仰上,何彬始终坚信”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面对阴暗无所寄望的世界与人生,他选择”旁观“,”顺其自然“(”不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就完了。“)这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青年的无奈与悲哀,一种在精神上消极的人生态度始终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夜里凄惨的呻吟声,窗外泻入的月光三番五次地唤起他记忆深处”慈爱的母亲,天上星,院子里的花……“。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些美好的景象无疑是他最为珍爱的。而他所坚信的尼采哲学却不断地迫使他有意识的去弃这些记忆,致使他的内心很烦闷,思想很混乱。这反映了当时青年内心的挣扎,始终存在着无法排解的重重矛盾和冲突。

何彬是渴望母爱的,他强烈地思念着那慈爱的母亲,发出了”母亲呵,别走,别走……“的呼喊。母亲最终还是走了,但却留下了那缕带有爱的清香,而这份清香恰是天真善良的禄儿带来的那篮金黄色的花儿散发出来的。禄儿的一句”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启发了何彬,使他顿时领悟了爱的真谛: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私,伟大,世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禄儿对他的关爱更使他明白了”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孩子的世界是尘世上所剩不多的净土之一,何彬无疑是被禄儿的爱所感化了,因现实生活销蚀而暗淡的心灵又焕发了人性的光辉,流下了那几十年来不曾有的泪儿,留下了对这几十年来空无所有的悔恨。

文章最后,何彬回赠给禄儿的那篮用泪光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用满天的星儿盛在弦月圆凹里金黄色的花,是爱的象征,是何彬对禄儿的感激之情,是对”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都是好朋友“的践行,是何彬从消极走向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开始,是何彬精神上得到振作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寄托!有希望,便是光明。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冰心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用爱去抚慰与疗救当时内心苦闷的青年,无疑给当时黑暗现实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送去了阳光,这样人类心灵的爱之花才不至于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萎谢凋零。

第6篇:超人:《钢铁之躯》观后感

以前看超人都是儿时的记忆,零碎的找不回也无法评价他的优劣。超人:《钢铁之躯》是一部艺术与暴力美结合的上乘作品。开头几分钟足以引人入胜,钢筋混泥土中的打斗,辅以温情暖暖的情感写照。配音高端大气上档次,那么熟悉的汉斯寂寞风格,能悲壮,能昂扬。暗黑风格的视觉效果非常好,但打斗动作视觉疲劳。

全片最大的亮点在于音乐,绝对的荡气回肠,有绝对的史诗感觉,打斗特效有惊艳之举,3D效果可以忽视,超强移动画面恍惚不定。影片风格与钢铁侠3和蝙蝠侠系列几近吻合,但绝不照搬。本片的剪辑的亮点如同配音的回光返照,忽然出现的闪回将超人的童年与成年穿插着补充细节,避免平稳过渡,让情节有张力。 在导演斯奈德和监制诺兰的联手打造下,这名超人有着二分之一的复古风格,也有着二分之一的暗黑系风格,混血的颠覆了以往漫画中的超人形象。同样赞。

我认为一部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一部现象级好莱坞爆米花大片。肯定值得观赏!

上一篇:三年禁毒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火炉工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