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精选10篇)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篇1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

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物理第六章第2节内容(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1.渗透有关计量器的使用、标志、质量标志辨认。对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和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认识和教育。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权,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3.给学生渗透对重金属元素、有毒物体、有放射性物质(或元素)等有毒物质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物质对人身生命造成威胁,使用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二)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支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九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5、投毒罪的处罚:根据刑法典第114条和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犯投毒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15页例题

练习:

1、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2、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m2.密度公式

V3.密度的符号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1g/cm3=1×103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篇2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依法治国”虽然原意是要求政府必须依照法律来管理国家事务, 但正如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 也就是说, 如果能让公民从内心认同、敬畏法律, 那么“依法治国”这一重大决定的愿景无疑将会更快、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教师节前一天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提到:“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 为推动“依法治国”这一重大决定的有序实施, 作为中学教师的我们, 也可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来尽一份力。

在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特别是留守儿童伤亡事故屡见报端的当下, 不仅控辍保学等事务成为学校常规管理, 同时为了避免在校生发生伤亡事故, 全体教职员工谨慎、紧张得近乎草木皆兵的情况也不少见。简言之, 对学生安全的保障, 在中学的日常管理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生可能面临的环境是纷繁复杂和危机四伏的, 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的有限精力就能完全保障学生的安全, 正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更为关键的是应该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 以培养其安全意识。

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学科, 物理教师可通过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的探讨, 融合法制教育的渗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案例分析

1. 出行安全

无论是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挤公交, 还是节假日的访亲问友或是外出旅行, 学生都难免不会遭遇超载, 而超载也是导致众多中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根源之一, 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教育, 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在学习高中物理必修1的《牛顿运动定律》时, 可以结合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典型事故案例, 进行情景探讨教学。

情景案例:2013年2月2日, 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33名村民搭乘驾驶人周某驾驶的中型营运客车 (核载19人) , 因驾驶员接听手机、车辆严重超员制动能力下降且超速运行, 车辆翻下公路右侧约80米深的山谷, 造成车上乘客12人死亡, 10人重伤[2]。

设问探讨:

1.为什么超载情况下容易发生严重伤亡事故?

2. 该客车在严重超员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制动能力下降?

3. 为什么在客车翻下80米深山谷的情况下还有幸存者?

4. 超速行驶的危害是什么?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 不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首先,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而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因而在超载情况下车辆的惯性非常大, 如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遭遇突发情况, 车辆将很难及时刹车和转弯, 即使是实现了刹车和转弯, 然而由于惯性的缘故, 没有系安全带的人员也很容易被甩出座位而导致伤亡, 所以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乘超载车辆以及乘车必须系好安全带。另外,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在地面施加给汽车轮胎的摩擦力有限的情况下, 如果车辆超速, 刹车时需要较远距离才能完全刹车, 也即务必保持合适车距。最后, 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学习, 学生容易认识到安全行车的重要性, 否则:“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 逃逸的, 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3]。”如此, 在学生充分认识如何安全乘车或行车的基础上, 若学生又对亲朋好友加以宣传的话, 必然会使得出行安全落到实处。

2.家居安全

当前, 随着学生家里各种大功率家电的出现, 容易导致电路短路、线路燃烧等安全隐患。因此, 教师可以在讲解选修3-2中《交变电流》的时候, 通过消防安全案例探究学科知识点, 同时渗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情景案例:1993年11月19日,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某外资工艺制品厂发生特大火灾事故, 死亡84人, 重伤20人, 轻伤25人, 烧毁厂房1600平方米和一批原料、设备等。经查, 该次事故的原因为:该厂雇用无证电工违章安装电器设备, 电源开关没有使用保险丝, 电线没有套管绝缘, 并在电源线下堆放大量可燃物, 致使电线短路时所产生的高温使下方可燃物品燃烧[4]。

设问探讨:

1.为什么在电线短路时会导致线路温度过高?

2.为什么电源开关里必须使用保险丝?

3.如何根据自己家庭用电情况计算并选择合适规格的保险丝?

4.若你发现所居住小区的楼房建筑存在用电安全隐患, 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该如何与物业人员反映并请其排除隐患呢?

通过对电线中因通电产生的焦耳热的计算、保险丝等用电安全常识的了解, 学生对大电流通过电路时容易导致线路燃烧将会有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自然能意识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安全用电。此外, 对生活中发现的安全隐患, 如果物业人员拒不纠正排除的,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六条的学习:“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维护保养、检测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的,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责令停止使用, 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5]”, 学生可以依据该条款告知物业的责任。

3.课间安全

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过程中, 特别是课间休息过程中经常会嬉戏打闹, 如果楼层较高的话, 有时会将手中的坚硬物体无意抛出, 而落下的物体就有可能砸到楼下的人, 造成伤亡。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该类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物理教师可以在讲解必修2中《功能关系》时让学生定量分析高空坠物的危险, 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情景案例:某校初二年级一群学生在课间休息玩耍时, 不小心将一本课本从5楼扔出, 被扔出的课本刚好砸到楼下操场上路过的一个学生, 致使该学生重伤送医院治疗。

设问探讨:

1.书本这么轻 (假设质量为100克) , 为什么被书本砸中的学生会受重伤呢?

2.假设5楼抛出的书本在空中下落的高度差为15米, 书本获得的速度和动能分别为多少?

3.对于这种高空坠物致人受伤的情况, 责任该如何认定?

通过学生的定量计算和探讨交流, 学生很容易认识将物体抛出楼下的危险性和严重性并非危言耸听, 加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学习, 特别是其中第八十七条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 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 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 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6]。”也就是说, 对于上面案例中的情况, 即使没有学生站出来承认或指认是谁扔的书本, 根据该规定可以要求所有在楼上的学生均有向受伤学生赔偿的责任。

三、总结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是多姿多彩的, 面临的危险也是防不胜防的, 无论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 还是学校层面的安全常规工作, 再或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 中小学教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均不能不时刻关注和保障学生的安全。从治标与治本的角度看, 与其整天提心吊胆地全方位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 还不如传授学生必要的安全常识和法律意识。这样的话, 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 学生也可理性地分析自身的处境, 并主动选择规避危险。

参考文献

[1]央广网.习近平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EB/OL].http://china.cnr.cn/yaowen/201409/t20140910_516407286.shtml.

[2]中国公安部.八类违法导致春运期间道路交通事故多发[EB/OL].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837/n2557/4330432.html.

[3]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1-04/23/content_1653570.htm.

[4]中国消防在线.火查至尊——访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火灾痕迹专家田景章[EB/OL].http://119.china.com.cn/xfym/txt/2005-07/25/content_70206.htm.

[5]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8-10/29/content_1134208.htm.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篇3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點,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物理法制渗透教育教案 篇4

物理教研组:朱绍木

物理教学中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教学中有机的进行渗透,从而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一、挖掘教材——科学殿堂的法治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法制内容并不占明显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慧眼识金,充分发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且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因此,在公路上行车,速度越快,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就越大,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里可以联系《交通安全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限速、限载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意识。又如在对《圆周运动》进行教学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如果不能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汽车转弯时的速度过大,那么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将不能提供汽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那么汽车将可能做离心运动,驶离路面造成交通事故,所以驾驶汽车在转弯时必须降低车速,避免发生将他事故。

二、有机渗透——实现科学与方法统一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喧宾夺主,把法制的标签随意张贴,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法制的双重教育目的。

1.巧妙引入,营造氛围

在讲《光的反射》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近年来,城市更亮了,夜色更美了,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时尚的口号。然而,在华灯溢彩,霓虹闪烁的城市中,美丽的夜景下,光污染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些亮光在使城市变美的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人眠⋯⋯于是官司不断,纷争又起。那么光污染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希望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2.调查实践,交流合作 理论总是枯燥的,一万句说教比不上一次实践,亲身体验得到的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触及灵魂。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时,可课前安排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供电线路中哪些地方存在短路等安全隐患?调查高压装置和学校配电房是否安装了安全防护栏设施?是否设立了警示牌?有条件的可以去工厂了解安全用电的具体规定等。之后,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分享,认同安全用电的责任。

3.巧辩例题,激发联想

例题讲解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在《运动和力》一章中,多以某人、小车、木块等作为研究对象。这时,如果教师把研究对象改为冉冉升起的国旗或是国旗护卫队员矫健的步伐,再加上少许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联想到周一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或是天安门升旗的盛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变换例题中的研究对象,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国旗的形象在学生脑海时时浮现,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再开发,高效渗透而又不留痕迹。

4.会心一笑,轻松渗透

法制的内涵是约束人的行为,它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怎么做,如何做才符合规范,因此法是严肃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总是要板着一张脸谈法说法。有时一个故事、一段幽默甚至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领略做人的准则。恰当的笑话运用,犹如一缕清风,轻轻吹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把快乐包裹的“法”的种子撒播在学生心田。

5.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5

【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条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进行游行、示威以及集会做了如下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第三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第四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6

猫洞乡佑份小学

毛家艳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猫洞乡佑份小学

毛家艳

教学目的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渗透相关法制内容:

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

2、播放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昔日的黄河与今日黄河的对比,导出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并板书。

3、“摇篮”怎么会变成祸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治理黄河?

四、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词语。

五、回归主题

1、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2、后来,黄河变了,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3、学生交流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黄河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社会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

无限制的开垦放牧 农作物大量减产 ↓ ↑

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 ↑

→ 水土流失 →

4、治理方案

(1).管住泥沙。

(2).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3).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兴修水利。

六、渗透法制教育

1、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2、顺势简介我国防洪、防沙治沙、环保等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及黄河治理工程、黄河防护林建设等重大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

第三条 防沙治沙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四、作业

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

板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昔日的黄河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摇篮)今日的黄河

凶猛暴烈

叫苦不迭

(祸河)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工程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班会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7

我在农村从教近二十年, 并且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担任了班主任工作, 对普法工作深有感触。作为教师, 我们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怎样杜绝上代法盲、下代法盲、甚至代代法盲的恶性循环, 扫除法盲和文盲一样, 成了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可以这样说, 学校普法工作的质量, 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那么, 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 该怎样融入到普法工作中呢?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 我认为“普法”工作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去给学生讲什么大道理, 也不是像专门的法律部门一样去打着大横幅大标语上街游行搞宣传。除了平时在班上出黑板报、组织竞赛之外, 可以留意的去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在班会课里安排一部分时间, 贯穿一些法律知识宣传。内容从小到大、由表及里, 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和积累法律知识, 慢慢养成学法、知法和用法的习惯, 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就本人所组织的一节班会课的大概过程, 和大家谈谈自己的做法,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受应试教育余风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 我们有些老师为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 每次考试过后, 对于那些学生做错的题目, 他们会罚学生抄上几千遍, 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针对这种现象, 我曾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在班会课上做过讨论, 焦点是“老师罚学生抄千遍的作业违法吗?”。这个话题对学生既不陌生, 又比较感兴趣, 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开始的时候, 同学们以为我是要讲学习方面的事, 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敢发表真实的意见和想法, 说的只是老师让抄作业是为了咱们好, 让咱们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怎么会违法呢。我向他们表明今天咱们探讨的话题只和法律知识有关, 和平时的学习关联不大。同学们便开始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但最终还是找不到切入点, 形不成结论。或者就认为这并不违法, 最多也只能说这老师的做法“狠了点”而已。典型的“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出现这情况乃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变换了一下问题“老师打学生违法吗?”如此一来, 全班同学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说“违法”。我问为什么, 他们说现在老师不能“打”学生的, 打学生就是体罚学生, 体罚学生就是违法行为。咱们的学生就这样, 在他们眼里, 老师只有拿着教鞭或用手掌打他们的时候才算违法, 因为这是“明明白白”的体罚, 也是法律部门在宣传的时候就讲得清清楚楚的, 他们再熟知不过了。但是对另外一种体罚——变相体罚, 他们就知之甚少了, (受传统观念影响,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老师打人都是合法的) 。于是我解释说, 现在除了“打”这种行为属于体罚外, 罚抄过量作业也属于体罚, 属于变相体罚, 这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有着明确的规定。同学们听了如梦方醒, 原来老师除了“打”之外, 罚抄过量作业也算体罚啊。我说不错, 还有在体罚这一系列中除了“打”之外还有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而变相体罚的范围除了抄过量作业之外, 还有劳动惩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打”伤及的是同学们的皮肉, 而“罚抄”则伤及的是心灵, 伤害的是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同学们弄明白了其中道理后, 我问他们知不知道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法律法规都有哪些?并且都分别在当中的哪些条款?全班同学只有少部分能说出是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至于哪些条款就没有人知道了。我拿出准备好的三本法律书——《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 我说这些知识都在我手里的这三本书中。《义务教育法》里第十六条规定了“禁止体罚学生”,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15条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除此之外, 在《教师法》的第三十七条还规定了“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 要给予相关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的同学听说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还会被追究责任, 觉得不可理喻。我说不只是老师, 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在法律面前都人人平等, 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王子犯法, 与庶民同罪”。

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8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98-01

一、挖掘课本中法制教育内容,把法制教育渗透教材中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2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7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法制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使学生深有体会,增强意识,提升法制教育理念。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每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计算出我们班所有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说说自己对垃圾袋及乱扔垃圾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同时结合如果从楼上往下乱扔垃圾或者随地乱扔垃圾影响到他人,还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事例,从中受到一次法制观念教育。

三、利用身边的数学,及时渗透安全教育。

在教学《比较高矮》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这节教材的主题图程现的是街口红绿灯两位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情景。于是,在课开始前,我问孩子:从图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们站起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老奶奶比小朋友高,有的说他们走的是斑马线。当孩子说到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信息时,我紧紧抓住孩子的发言反问到:为什么必须走斑马线?不走行不行?什么时候才能过马路?并让孩子亲自上台来表演。通过这样的反问和现场模拟,让刚刚入学的孩子懂得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建立起规范的过马路等交通安全意识。这样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孩子就受到了一次安全教育,取到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我们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数学游戏规则适时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夺红旗”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调皮捣蛋,有意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游戏规则就好比国家法律,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纪律,国家就不得安宁。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渗透法制教育的前提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做好本职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把《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科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节 篇9

执教人:杨 辉

课题

1、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五、布置作业。

课题:

2、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过程与方法:

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适合的食品。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促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了解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加强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渗透法制知识: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法制教育。教学重点: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信息。教学难点: 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若干。

为每位学生准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记录单。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可以考虑透明与不透明的、不同材质的、透气与不透气的、奶粉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揭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观察、交流、汇报。(2)讨论:

A.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 需要避光的食物,包装一般是不透明的;怕磕碰的食物,包装大多比较硬实;肉制食品多为真空包装……

B.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

C.一般的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 食品的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和保存方式……

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投影仪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一种食品包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称,调查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4)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了解食物的配料是为了有目的地选择食物。)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1)列表记录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A.小组活动

记录四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填写《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B.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展示记录表,相互补充完善。(2)观察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

A.比较两种食品的特点,看看是不是根据食品的特点来确定保质期长短的。B.比较两种食品的包装和保存方法,看看不同的包装方法和保存方法是否也在影响保质期的长短。

C.比较两种食品的用料,看看是否有影响保质期的因素。D.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保质期有差别呢?(3)小结

食品的生产日期有早有晚,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因而导致食品的新鲜程度不一样;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种食品,由于包装方式、配料的不同,保质期也会存在差异。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三、课后拓展

阅读课后《资料库》,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

一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关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3、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培养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5、懂得大自然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精心呵护,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

发展初步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瞧,这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活动的情景。

二、自主探索

1、请小朋友拿出小木棒来摆一摆,看看能写出几个和是6、7的加法算式。再比一比谁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学例题

看学生植树图,让学生说说图画的意思。(1)思考:要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式?

质疑: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数却相同?

交流:从这题中你发现了什么?(2)一共有6个人,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2人,男同学有几人?怎样列式呢?

(3)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4)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6—2=4,6—4=2)

三、思维训练

教材“想想做做”第六题,看图填算式7—□=□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列式,答案不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法制渗透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植树,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同学们知道:(1)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密不可分。(2)小朋友参加植树造林是为了保护环境。

(3)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

和是6、7的加法 被减数是6、7的减法

5+1=6 1+5=6 6—4=2 6—2=4 3+4=7 4+3=7 7—2=5 7—5=2

上一篇:趣味体育活动下一篇:新员工岗前培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