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精选7篇)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1

课题:《叹为观止的艺术殿堂》

【活动目标】

1、知道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都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3、教育学生热爱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组的学习内容;准备相关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做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补充;

学生准备:课前分组学习,设计好交流学习的程序;自制演示文稿。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搜集古今中外艺术成就。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欣赏画面、引出课题

(播放从网上下载的绘画艺术作品、建筑艺术作品和雕刻艺术作品)

师: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令人叹为观止,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上节课的安排,来分组学习“叹为观止的艺术殿堂”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叹为观止的艺术殿堂)

但是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让我们叹为观止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1:我对“叹为观止”的理解是:对看到的事物给予最好的称赞,说明这件事物太好了,太完美了。

生2: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各种艺术文化形式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二、再看画面、了解绘画种类

师: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也不同,你知道刚才我们看的画都属于哪些画种吗?(再次播放PPT)

请同学们注意倾听绘画艺术小组的汇报

1、“绘画艺术”小组

生1:我们小组负责向大家介绍绘画艺术。绘画艺术大致可以分为油画、国画、版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等。

生2: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油画及一些代表画家及他们的著名作品。(利用演示文稿进行介绍,内容略)

生3: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个中国的国粹——国画艺术。(内容略)

生4:我负责向大家介绍版画、素描、水彩画及水粉画的特点。

生5:小结:我们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无论是西方的油画还是中国的国粹——国画,都是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任何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他们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

师小结:

1、按表现对象和内容绘画分: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人物画。

2、按绘画工具和材料绘画分:素描、油画、版画、壁画及中国画。

3、其中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师:你能将搜集到的绘画展示给大家并且说一说是谁画的及它属于哪种风格的画吗?

师:哪位同学学过油画?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油画的知识吧!

师:(出示蒙娜丽莎的`画面,)你知道这幅画吗?你都在哪里见过这幅画?你看了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师总结:壁画是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是非常古老的绘画形式。壁画可以画在不同的建筑物上,(边说边播放敦煌壁画)有石窟壁画、寺院壁画、宫室壁画等形式。在生活中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雕刻艺术有着完美的结合请注意倾听建筑小组和雕刻艺术的汇报

2、“建筑艺术”小组

小组向大家展示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

生1:建筑艺术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重视,也使世人为它付出了心血和智慧、力量。

生2:下面大家看到的是古代的建筑。(利用演示文稿,展示东、西方古代的典型建筑)从这些古代宏伟的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具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国家没有古代建筑,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没有辉煌的过去。

生3:看过了气势磅礴、辉煌雄伟的古代建筑,就由我带领大家来畅游当今世界,去看看现代化的建筑艺术成就。(利用演示文稿展示东、西方的现代化建筑的典型)现代化的建筑,是生活在现代化社会的人们利用高新科技进行的创造,这些建筑不光是美术与建筑的结合,更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征服世界、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生:4:小结:通过我们小组的介绍,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建筑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将来也能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讲述故事、看视频,体会、感知东西方艺术的神韵、菁华和魅力

1、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2、建筑艺术故事

3、雕刻艺术故事

思考:想一想,这些艺术家为什么能取得杰出的成就?

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2

一、遴选教学整合主题

小学品德课教材是以单元统整的方式编写的,每个单元以主题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单元里的每课都设置了小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课题所指向的主题教育。整合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课及小标题中内容的相互联系,将相关内容统整在大的主题下面。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目标,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再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特点,对内容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开发和融合,将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镶嵌于单元学习内容,并与各种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经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学毕业,学生处在这个阶段内心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对自己度过的小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却很少回顾梳理。通过主题学习,让他们反思自我,学会感恩,培养阳光心态,这是个最好的时期。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恰好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本单元由“我的成长足迹”和“临别感言”两个主题构成,共4课时。苏教版也安排了这样的主题单元,名称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由“我的这6年”、 “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三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河北版教材这一主题体现在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 中,由“成长的轨迹”、“永恒的记忆”(选学)两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经过比较梳理,我们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单元核心目标都非常相似,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由此,我们细化出具体目标,即回顾成长的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内心感受;在了解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对照找差距, 自我调整,并确定努力的方向,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素养、能力素养等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到,各版本教材主题相同,内容的密度却各有差异,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为我们的教学整合提供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资源。再联系到学校工作中,毕业典礼历来是学校传统教育主题之一。因此,选择此主题为教学整合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炼整合学习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及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逻辑线索整合各个版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下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替换重组,编制出动静结合、课内外结合,有梯度、有实效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基于此,提炼出“再见, 我的小学生活”整合学习内容,并构建了课程整合框架(见下图)。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一学习主题指向六年级学生当下生活与情感的“现实需要”,将“感受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作为核心目标。以此为指引,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学习时空,设计了“我的这6年”“难忘的亲情友情”“我为母校添光彩”“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五大主题活动,将核心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基本内容中。每一项基本内容都不是孤立与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情感的递进、升华。通过这一教学整合的实施,将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与知识建构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情感体验和挑战的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能力提升。

三、探寻教学实施路径

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体现了学科内单元整合、专题式整合, 而实施方式的选择则体现课内外结合、长短课结合、学科学习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大课堂育人观。实施教学整合,在课时上可将原有的40分钟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课100分钟、中课60分钟、小课40分钟、微课10-15分钟”等多种课时,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活动一“我的这6年”,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等,填写“比一比,多惊喜”成长记录表格,然后用小课40分钟时间分享成长大事;活动二“难忘的亲情友情”则可用100分钟的大课或一个半天的时间,回忆交流师生间的情谊、习作、设计留言本并互赠临别赠言、拍集体合影等;活动三“我为母校添光彩”完全可放在课间和课外进行,也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为母校种绿植活动;活动四“去中学看看”和活动五“我们的毕业典礼”则可以请学校德育处配合,统一组织好采风与典礼活动,除了课外准备,课内各需要一个半天的时间。4个半天,结合课外学习,逐步推进主题式整合学习,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收获了学科知识,感受到并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按自己的创意和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学习准备。

在小学品德教学整合的实施中,我们以品德学科教师为主,结合学情编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注意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德育处、中学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实施中遵循“三活一线”的教学思路:“一活”,就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再现生活。“二活”,就是指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凸显活动性。“三活”,就是指活用教材,活化学习内容。“一线”,就是指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彰显品德教育的魅力。

四、落实学生素养评价

对于整合学习的学生评价,一定要基于小学品德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对学业评价提出的要求,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那么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培养学生反省和修身、感恩孝敬、具有道德判断与决择能力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自信豁达、积极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搜集和处理信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和提建议、交流合作等能力素养。评价方式包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口头点评,在每个小主题活动结束之后的阶段性自评、互评、师评(或家长评), 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我们坚持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开放、整体的教育性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整合,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2014年3月30日。

[2]俞建明.“缝合”城乡生活的断裂——记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新田园教育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6-05-04,第12版课改研究。

[3]李洁.学科整合理念下生本课程实施路径--“1+1”生本品德课堂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6,(03)。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3

一、说本册教材

1.教学知识的整合

我将本套教材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按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进行了整合。生活教育有“安全地生活”“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生活中讲规则”“健康的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主题;思想教育有“在集体中成长”“心中有祖国”“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主题;科普教育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和“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地理环境教育有“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放眼世界”和“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

2.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下设的三个学习主题里面生成许多的小话题,那些内容在问题的设计、话题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小博士卡通形象贯通教材,反映实际生活的照片,精美生动的图画都是学生喜欢的。整套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从国家、世界着眼,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鉴于此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充实教学内容:作为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上课的老师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这个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习俗》这个单元时,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和社会两大阵地,或是创造相关情境,或是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体验。在教学《生活中的消费》时,我会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查访问、实际购物、研究购物的技巧,充实购物知识,真正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3)要突出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教育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课程,但是有个别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历史、地理,抄吧,背吧,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建议课堂上老师尽量挖掘教材的情理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整个课堂充盈着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做到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班学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的同时我加入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购物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自觉地将教室打扫干净了。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在教学中全方位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星级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鼓励为主,分层评价;方式多样,综合评价;呵护学生,宽容评价;共同参与,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多次评价。这是我县根据新《课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评价手册。实行星级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老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记录作为依据,然后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评出来星级学生荣登教室内的光荣榜。这也是我们评选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一个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方面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容忽视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

(2)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是早在四年前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并且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教育网,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资源将更加鲜活起来。如,在建党90周年时,播放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3)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去亲身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本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去进行教学。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永恒的愿望》第二单元为《地球真美丽》、第三单元为《成长记录册》。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三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学生分析

该班的整体素质比较高,绝大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三、教学目标: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 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并因此感到自豪。

2、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我们应该支持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被迫进行的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歌颂为正义二战的人们。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的友爱之情。

四、教学措施: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进度安排:1---5周 第一单元、永恒的主题6---10周 第二单元、地球真美丽11---16周 第三单元、成长记录册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上方的课文,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2.阅读与讨论一。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页“安妮的日记”,并引导学生讨论。3.阅读与讨论二。了解卓娅的英勇事迹。

4.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感想。课题3.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平鸽所代表的人类的美好愿望。2.巩固和提高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8页右上方的文字 3.小组创作。请他们也将自己对和平的愿望写出来。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全班朗读自已的和平愿望。5.教师总结。主题二 迈向和平的世界

主题1.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2.知道安理会的职责。

3.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4.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2.阅读与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10页上方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阅读下面阅读标识框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并且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说明。3.探究与讨论。

4.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课题2.相聚在五环旗下 教学目标

1. 知道奥运会是为和平、团结、友谊、公正而举行的世界盛会。2. 知道五环旗的意义。

3. 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五环旗,并提问学生:“谁知道五环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聚在五环旗下》。”

2.阅读与讨论。要点:你知道奥林匹克圣火代表什么吗? 3.思考与制作。4.展示与交流。5.教师总结有关奥运会的知识。

2.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怀。3.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教科书中呈现的是两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因为它们都非常真实,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感情。

2.阅读与思考。要点:感受和体会人们在援助行动中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同情心和爱心: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性别、不分健康与残疾。

3.阅读与思考。要点:对瑞恩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是什么力量驱使瑞恩做遮掩的事?瑞恩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付出了什么? 4.教师总结。

第五单元 地球真美丽 导入课 教学目标

1.感知地球是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知道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知道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通过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5号和6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识图,形象地感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生命的星球” 2.演示与讲解

3.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课文,然后自由讨论。

4.探究与讲解。5.讲述与演示。教师和学生出事报刊上有关杨利伟遨游太空的资料。6.观察与讨论。7.总结。

主题一 共同的家园 课堂1﹒认识我们的星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2.了解并初步认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知道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概况。3.进一步培养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2.制作活动。3.阅读与讨论。知识进行分析。4.观察与演示。5.教师总结。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与思考。要求:(1)了解我国北极探险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极地区的概况。(3)了解科学考察工作的特殊与艰苦。3.阅读与讲解。4.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导入。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距离。3.阅读与思考。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

4.讲解与讨论。

5.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

主题二 环绕地球看世界

课题1 到纯子学校看一看 教学目标

1.透过一所普通的日本小学校,了解日本的社会概况、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就先到领国日本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日本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日本的路线。3.阅读与思考。他们思考: 5.教师总结/

课题2.和阿里一同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课题5.双头鹰瞭望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透过格林和安徒生的家乡,我们了解的只是部分欧洲的状况。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欧洲占有很大的面积,这就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2.识图练习。

思考:(1)俄罗斯的国旗、国徽有什么含义?(2)俄罗斯有怎样的气候特点(4)

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点?(4)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点?(5)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与讲解。5.自由讨论。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6.辽阔的北美大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美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了解北美大陆有着众多民族、发达的经济。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大西洋的西海岸,还有两个大国——美国和加拿大。那里的轻快怎样呢?让我们和小文一起,从她表姐的来信里了解一下北美大陆。”

2.识图练习。在世界的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1)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和大城市纽约的情况。(2)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3)从玲华表姐的学校情况是否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4)加拿大有什么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5.自由讨论。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7.足球和桑巴舞的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

2.阅读与讨论。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4.全班交流。

5.全班讨论。6.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课程

1.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

2.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 3.自由辩论。

4.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水的危急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2.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3.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4.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可以以朗读“地球属于谁”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开始,然后说明,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水的内容。2.阅读与讨论。3.小组探究。教师强调,介绍时要能够详细具体地加以说明。

例如:我是海河,发源与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石家庄„„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个流域中,之有3.1%是洁净的I类水,10.7%是Ⅱ类水,7.7%是Ⅲ类水——这样的水还可以做人类用水的水源。可是,这三类水加起来才是我的总水量的21.5%!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12.3%是V类水,要知道,这些水不仅不能喝,连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Ⅵ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是说,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经属于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经养育了许多代的人,养育了这么多繁华的城市,难道人类就要让我的水全部变成臭水,让我变成一条没有用处的河流吗?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你们那些城市,又该怎么办呢? 4.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5.1

1.了解有关空气质量的知识。

2.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本地区空气质量状况,特别是主要污染物的来源。2.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1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上方的文字,并提问学生:“本地区电视台有没有空气质量报告?你们是否看过或者经常收看空气质量报告?”

2.小测验。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小测验——写在另外的纸上。教3.阅读与理解。

4.小辩论。教师说明,以该不该发展家庭汽车为题,全班进行一次辩论活动。正方:应当发展家庭汽车。反方:不应当发展家庭汽车。

5、教师讲解。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六单元 成长记录册

主题一 成长中的新问题 课题1.对立,还是沟通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关爱、平等对待。2.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矛盾。3.初步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及典型事例。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可以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6页的文字,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乐乐和他的小伙伴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烦恼?你有与他们类似的烦恼吗?”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讲解:“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部分原因是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高了一些,或是把你看成大人了,希望你什么事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和父母及时沟通。” 3.探究活动。4.同桌讨论。5.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些做法。6.总结。

课题2.烦恼,还是化解 教学目标

1.懂得男女同学之间不仅应该相互尊重,也可以友好交往。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74~175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做介绍。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小记者在行动

教学目标

1.懂得良好的道德风尚靠无数道德细节构成。

2.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关系到整个社会风尚。3.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通过“不是我扔的”这一故事,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想法。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教科书第78页上方呈现的假日小队拍摄的三个画面,并且请学生发表意见。朗读第78页中间的课文。2.小组探究。

3.交流与讲解。理解:其实是不是这个叔叔扔的并不重要,爱护环境、自觉养成维护环境的行为是最可贵的。

4.同桌评价。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正式填写。

泰山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第一单元为党唱支歌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养成自我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2.知道新中国的诞生及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意义。3.懂得国旗、国徽、国歌的含义。

二、导学案 1.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将10月1日定位国庆节?想看看开国大典庄严热烈的场面吗?播放CD《开国大典》,学生感悟,谈感受。2.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

(1)知道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吗?你知道哪些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及主要内容吗?(3)国旗、国歌是谁设计创作的?国旗图案是怎样构成的?国旗的底色及五星排列的含义?讲一讲它们背后的故事。小组交流,分享互助

小组内集体交流自己搜集新中国成立的资料及图片、有关国旗、国歌的来历及创作的历史背景。课堂展示,质疑释疑 分组汇报,展示材料 课堂升华,深化感情

齐唱国歌,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朴实而真挚的感情

三、巩固检测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 中 国 的 诞 生 国旗 国徽 国歌

第2课 改革开放奔小康

一、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以改革开放的鲜活事例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树立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认知目标: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知道我国在从小康生活走向全面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富裕,知道我国在从小康生活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学具准备:歌曲《春天的故事》CD带;邓小平画像。

二、预习学案

1.调查了解和亲身感受自己家庭及周围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2.收集整理“小康生活”“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资料。

三、导学案

(一)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情况。

(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课文内容,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1)什么是“改革开放”、“小康生活”?

(2)中国怎样奔小康?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的?

(3)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怎样引领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的?

(4)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国人民正在走向富裕? 2.全班交流学习。3.回顾现状,设想未来。

谈谈收集到的过去生活资料,看看目前的生活,设想未来生活。3.歌曲欣赏《春天的故事》,歌颂“改革开放”政策好。

四、课堂检测

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记录和追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发明创造的大事记。

六、板书设计

2.改革开放奔小康

1978年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 国家走向富强 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

国防事业 人民走向富裕

第3课 走进新时代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力目标 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志向。

认知目标深刻感受我国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准备 录制歌曲《走进新时代》《祝福你,中国》;剪制《“神六”回家》实况录像片段;收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图及有关祖国快速发展的资料。

二、导学案

1.回眸“神六”回家,育情导入课题

⑴回眸“神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5年10月17日”这一天吗?那是一个怎样的日子?让我们再一次回眸那令每一个中国人、每个华人为之兴奋、骄傲的一幕。(播放《“神六”回家》录像片段)⑵看了这段录像,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⑶激情导入:是啊,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在太空历时155个小时后安全回家了。当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走出返回舱时,全中国人民沸腾了!“神六”安全回家,显示出我国强大的科技力量。它不仅解决了多人长时间在太空飞行、工作和生活的关键技术,而且完成了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中国人真了不起,中国真伟大!我国的航天技术走进了一个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伟大祖国改革巨变的自豪感,一起学习第三课《我们走进新时代》。

2.自主读书交流,整体感知教材

⑴过渡谈话:常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驶入新世纪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奔小康的大道上迅猛前进,课文列举了而这方面的很多案例。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课文,再说说我们的国家还有哪些方面入了快车道、走进了新时代。⑵读书后交流(小组活动: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航天事业等资料)。3.具体分析讨论,感悟发展之快

⑴举例说说我国怎样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⑵分小组讨论。⑶小组代表汇报发言。A青藏铁路

①谁能向大家介绍有关青藏铁路的情况? ②除教材介绍外,你还有哪些补充。

③小结: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修筑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新的突破,也创造了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修建,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B西气东输

①“西气东输”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启动的最大工程。谁能详细介绍介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 ②解释什么叫“西气东输”。

③小结:“西气东输”不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西部优质天然气的能源,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方便了东部地区人民的生活。C南水北调

①什么叫“南水北调”?

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也是我们国家走进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三条主线)

③小结:“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将有效缓解我国北部及西北部降水量不足、旱情严重的状况,为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D航天技术

杨利伟叔叔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全的太空之旅,“神舟”六号会见,都说明了我国航天科技进入了国际领先水平。4.《统一大业在推进》。

(1)请你举例讲一讲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或内地支援香港、澳门的事例。

(2)从电视新闻中,你了解到了海峡两岸关于“三通”的新信息吗?说给大家听听。

(3)小结:我们相信,在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同胞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海峡两岸亲人团聚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⑷你还知道我国统一大业发展的哪些情况? 5.教材拓展延伸,深化发展认识

⑴承接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确实感到祖国在这些年以快速、稳步发展的步履,向世人展示了强大中国的综合国力。我想问大家:除了教材介绍的外,你们还知道我们的国家在哪些方面走进了新时代?(如外交、体育、农业等)⑵分组交流课外收集调查的资料,然后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⑶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真多,从中看到祖国发展之快,各行各业都走进了新时代。

6.畅谈学习体会,激发爱国热情

⑴过渡谈话: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知道自己的祖国有如此成就时有怎样的感想?又想说些什么呢?

⑵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去的如此巨大的成就吗?

三、课堂检测

四、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坚持收看CCTV新闻频道CCTV4的“海峡两岸”节目。

五、板书设计

1.科学技术等领域迅速发展 2.统一大业在推进。3.发展进入快车道

第二单元 多姿多彩的世界 第四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养成自我收集资料和整理 资 料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网查询,书籍翻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兴趣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热爱生活,体验快乐,热爱多彩多姿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世界民居,民族服饰

三、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收集民族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收集图片以便进行展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习俗。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地理条件,使得文化习俗各异,因而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具特色。

1:世界民居览胜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形成这些有趣的现象?见过那些不同民族的住房。傣族的竹楼,蒙古的蒙古包····

沙特阿拉伯一些旅馆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

说说我们身边的房子,再说说我国少数民族与国外的房子,能不能发现不同房子的秘密。

马来西亚的吊脚楼、浮脚楼,爱斯基摩人的雪房子···· 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房子不尽相同?说说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民族服饰万花筒

见过那些民族服饰,你觉得这些服饰有什么特点?还见过哪些有趣的民族服饰? 为什么漂亮的丝绸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蒙古服饰,日本和服,土著居民服饰,阿拉伯头巾,苏格兰男人的短裙、、、、、、、、第四课第二课时 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养成自我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网查询书籍翻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热爱生活,体验快乐,热爱多彩多姿的

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饮食文化,出行方式

三、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收集民族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收集图片以便进行展览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民居,民族服饰,学到不少的知识。这一节课呢?我们学习饮食文化,出行方式。

除了以上的饮食文化,各地还有那些不同的饮食习惯呢? 我们一起学习了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有什么收获呢? 1:饮食文化面面观

我这里也有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的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2:出行掠影

说一说现在的交通工具,其特点有哪些

在一些环境特殊的地区至今还必须采用的传统的交通工具,能不能探究一下形成的原因?说一说

人们重视出行,不仅讲究交通工具,更讲究出行的吉利、安全。比如祝福的话、、、、、汽车 火车 游轮 飞机 骆驼 羊皮筏子 毛驴 雪橇

第五课 漫游世界话习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收集各国习俗的知识,与同学们欣赏并接纳异国文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国主要见面礼的方式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禁忌 情感态度 价值观:通过了解习俗,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重并欣赏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识记各国的见面礼·婚礼文化

三、课前准备:世界各国的图片内容及风俗礼仪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的主要讲了什么是习俗,习俗怎么来的,习俗有哪些作用,透过习俗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异国文化。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了解不同方式的见面礼

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见面总要事先互相打招呼。我们常见那些打招呼的方式呢 2: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不同地域不同风情礼节也各不相同,欣赏世界各国人精彩纷呈的见面礼。从互相见面礼中你们的感受到什么? 3:欣赏色彩各异的婚礼文化

我们中国的婚礼常常采用哪些方式或色彩突出婚礼的喜庆? 我们国家为什么会突出红色?西方国家为什么选用白色? 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代表红红火火的日子 白色在西方人眼里代表着纯洁,美丽

再举例一些其他婚礼里如:环保婚礼·雪中婚礼·········

五、板书设计 1:不同方式的见面礼 2: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3:色彩各异的婚礼

第五课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对比体验感悟生命

过程与方法:交流见闻,展示不同习俗与禁忌 情感态度 价值观:尊重和接纳异国风俗

二、教学重难点

感悟生命,展示不同习俗与禁忌,尊重和接纳异国风俗

三、课前准备

准备世界各国的禁忌图片内容及风俗礼仪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方式的见面礼,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色彩各异的婚礼文化。这一节呢?我们学习对比体验以及不同地区的禁忌 1:对比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介绍西方国家的葬礼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西方和中式葬礼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在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交流见闻——展示不同民俗和禁忌

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禁忌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禁忌有哪些呢?不同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和风情,反映了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思想观念。

3: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异国的风俗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世界风俗礼仪图片,并谈一谈自己对所收集的图片内容的看法。学生交流,辩论

组织学生围绕正反观点进行辩论

五、教学设计

1:对比体验,感悟生命 2:不同民俗和禁忌 3:尊重和接纳异国风俗 第六课 丰富多彩的节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向往过节时的快乐体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交流等方式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健康,快乐度节日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记我国传统节日 难点:览胜国外节日

三、课前准备

收集教材中涉及的节日图片照片,准备有关节日见闻的小故事或短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长这么大度过了无数个愉快的节日,说说你都度过了那些节日、最喜欢什么节日。1,七嘴八舌话节日

分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了解的节日最多。(最少分三组)2,异彩纷呈话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现在我们走进一猜奉承的习俗之中去。清明节(哪一天,习俗)出课件

端午节(哪一天,习俗)出课件 春节(哪一天,习俗)出课件

学生交流春节习俗你还说出其他节日的传统习俗吗? 3:国外节日开眼界

了解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主要节日及其习俗 圣诞节

并说出自己的得到的启示

生讲述圣诞节的来历或圣诞树,圣诞老人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1;七嘴八舌话节日 2:异彩纷呈话习俗 3:国外节日开眼界

第六课 丰富多彩的节日(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向往过节时的快乐体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交流等方式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健康,快乐度节日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忆往昔节日情景大放送

三、课前准备

收集教材中涉及的节日图片照片,准备有关节日见闻的小故事或短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丰富多彩的国内外节日及习俗,现 在让我们翻开记忆中的最快乐的温馨的一天,把你过节时的欢乐体 验传递给大家。学生把过节时与亲人好友拍摄的照片或互相赠送的纪念品,节日贺卡以及收到的节日礼物拿出来展示交流同时讲述难忘的故事,得到的启示既幸福体验,,,节日情景大放送:

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节日习俗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 如:吟诵春联赛一赛·巧手包饺子· 吟唱节日歌曲·制作节日贺卡·扮圣诞老人„

五、板书设计

1:忆往昔快乐 2:节日情景大放送

第三单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7.地球病了

一、学习目标

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2.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地球的病历卡,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黑雨、黑雪,太阳的虑光镜——臭氧层,臭氧层被破坏的备忘录,保护臭氧层大事记。2.实验:酸雨对绿豆种子生长的影响。

二、导学案

收集有关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现象及世界各国为保护大气环境所做的努力的相关资料。

三、学案

(一)检查汇报课前预习情况。

(二)集体学习自主学习:

课本内容37——40页内容。小组交流:

按顺序交流,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学习:

1.交流有关臭氧层的知识。说一说臭氧层的作用及所在的位置;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什么原因使臭氧层遭到破坏;怎样才能保护臭氧层。

2.交流有关酸雨的知识。说一说酸雨的危害有哪些?出谋划策:如何预防和治理酸雨。

3.交流有关温室效应的知识。说一说什么是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集思广益:控制温室效应。

(三)拓展延伸

1.播放课件:地球的病历卡,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黑雨、黑雪,太阳的虑光镜——臭氧层,臭氧层被破坏的备忘录,保护臭氧层大事记。2.小组交流:谈谈观后感。

四、课堂检测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有哪些?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五、课后作业

阅读有关科普书籍,增强环保常识。

8.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一、学习目标

1.懂得感谢、热爱地球,明确保护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地球需要从每件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水的习惯。

3.了解我们人类面临着水、土地资源匮乏的严重危机,分析其原因及对人类的威胁。知道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和土地,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教师课前准备:

生命离不开水的事例;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匮乏的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了解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二、预习学案

调查采访家乡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现状。

三、导学案

(一)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集体学习自主学习:

课本内容41——45页内容。小组交流:

按顺序交流,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学习: 1.学习水资源的知识

(1)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究竟有多少?(2)我国水资源情况到底如何?(3)在世界居于什么地位?

(4)当前水资源遭破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恶果?(5)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2.学习有关土地资源的知识

(1)为什么说有限的土地?“有限”体现在哪些方面?(2)“有限”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够用吗?(3)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地球上土地资源匮乏的危机?

(三)课堂小结,拓展话题。

四、课堂检测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有哪些?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五、课后作业

与父母一道制定节约用水的计划,半年进行一次统计。

六、板书设计 8.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一)生命之水在枯竭:淡水危机 有限的淡水资源 :

匮乏原因:①人口增长 ②环境污染 采取措施:

(四)有限的土地:土地危机 土地使用状况:

土地匮乏原因: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污染 ③水土流失 采取措施:

9.我们到哪里去安家

一、学习目标

1.对人口急剧增长给地球所带来的资源紧张的压力感到忧虑。

2.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爱护资源,养成节粮、节点、节水等良好习惯,为保护地球资源而积极行动。

3.知道全球人口急剧增长是造成地球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了解地球上的额资源是有限的,懂得如何爱护地球资源。

二、教学重点:

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爱护资源,养成节粮、节点、节水等良好习惯,为保护地球资源而积极行动。

三、预习学案

1.到2005年止,全球人口总数估计总量达到多少,我国现有人口是多少,在世界人口中处于何位置。

2.人口的急剧增长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压力。

3.你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哪些资源,当地人口增长情况和土地资源发生的变化。

四、导学案

(一)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集体学习自主学习:

课本46——47页内容。小组交流:

按顺序交流,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学习: 1.急剧增长的人口压力

(1)全球每年净增人口数量有多少?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多少?(2)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你还知道了什么?(3)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带来哪些压力? 2.面临枯竭的资源

(1)看了47页专家们对9种重要矿产资源自2001年起是由时间的预测,你有什么感想?

(2)你所生活的地方有哪些资源?(3)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堂小结,拓展话题。

五、课堂检测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有哪些?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六、课后作业

与父母商量,拿出节约用电的好办法。

七、板书设计 9.我们到哪里去安家 急剧增长的人口压力 面临枯竭的资源 所采取措施

10.让我们和谐相处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自觉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2.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懂得爱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化境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预习学案

收集生态平衡的事例,破坏环境遭大自然惩罚的事例;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环保纪念日;对环保做出贡献的人或事;学生准备以不同的形式宣传环保。

四、导学案

(一)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集体学习自主学习:

课本48——51页内容。小组交流:

按顺序交流,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学习:

1.保护人类的朋友

(1)从这一部分教材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基本要点:什么是生物圈?“我们”指的是谁?“和谐”是什么意思?(2)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和谐相处?不和谐相处会怎样呢? 2.共建地球村

(1)结合课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人们为保护环境作了哪些努力。(2)对比两次会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三)积极思考交流:我为环保做什么?

(四)课堂小结,拓展话题。

五、课堂检测

谈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有哪些?学习了这节课你想说点什么?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六、课后作业 写环保日记

七、板书设计 10.让我们和谐相处

(一)保护人类的朋友 生态平衡

(二)共建地球村 环境保护

第四单元 世界是个大家庭 11.地球村的管理机构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村的管理机构——联合国,知道联合国的组成部分,了解联合国的宗旨。

2.认识国际红十字会所开展工作的性质,了解国际红十字会的七项基本原则。3.认识亚太经合组织,知道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有哪些。

教师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资料。

二、预习学案

查阅有关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资料。

三、导学案

(一)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集体学习自主学习:

课本52——56页内容。小组交流:

按顺序交流,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学习(提出问题):

1.联合国有多少个成员国,总部设在什么地方?联合国的组成部分有哪些?联合国的宗旨有哪些?

2.国际红十字会的性质是怎样的?国际红十字会的七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3.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我国于什么时候加入?

(三)分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四)课堂延伸 共同阅读搜集到的资料。

四、巩固检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11.地球村的管理机构 1.联合国

191个成员国 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 2.国际红十字会

体现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七项基本原则 4.亚太经合组织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6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四单元)

主题一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 课题1.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 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 学会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鸽子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喜欢鸽子吗?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上方的文字。教师提问学生:“人们在什么样的庆典上放飞鸽子,为什么要放飞鸽子?放飞鸽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今天我们就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主题――白鸽引出的话题。” 教师小结:“鸽子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因为美丽和温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鸽子既可以供人们欣赏,又可以用于通信,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信鸽。鸽子还是和平的使者,是盛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如1988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0年在我国举办的亚运会等盛会的开幕式上,都有数万只美丽的鸽子展翅飞翔,表明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望。” 2、阅读与讨论。 学生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教师适时引导。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听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介绍,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出示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并提问:“这个徽标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象征这什么?” 3.问题与探究:为什么要用鸽子何橄榄枝代表和平呢? 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毕加索,并体温:“你知道他时谁吗?能介绍一下吗?”教师了适当补充。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它是西班牙人,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教师提问:“我想让大家猜一猜,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的绘画作品。 教师引导:“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平鸽的由来》一文。” 4.阅读与思考。就教科书和师生搜集的资料,讨论人们通过和平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补充有关橄榄枝的知识。 5.教师总结。 给教师的建议 1.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利用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或者自己另外凑集资料。 2. “阅读与思考”活动应当时重点,让学生充分地发表他们的阅读感受。 评价建议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 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 2. 阅读与思考。教师提问:“为什么1914――19的战争会成为世界大战?” 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右下方的文字,理解其含义。 3. 阅读与讲解。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做讲解。应将重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史实上,如战争的时间、参战国、人口等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大战的意义”。 4. 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们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第3页下方的.内容,联系以前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 5. 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这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联系实际,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家庭作业: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课题2.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教学目标: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 2.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 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14~17页。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上方的课文,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2. 阅读与讨论一。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页“安妮的日记”,并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安妮的遭遇是个别的吗?安妮听说的集体毒死和枪毙犹太人的事情是真的吗?安妮在日记中对德国法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想法? 3. 阅读与讨论二。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页“永生的卓娅”的故事,了解卓娅的英勇事迹。 4. 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 1. 本课题内容多而且重要,教师应当努力保证课时,最好用两课时完成。可以将安妮日记或者卓娅的故事充分展开。 2. 在学习安妮日记和卓娅的故事时,一定要将讨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的罪恶以及对儿童的摧残。 3.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五年级时学习过的有关二战期间我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的真实故事,或者从其他渠道了解有关资料。从战争的残酷和反抗的英勇两个方面丰富教科书现有的内容。 家庭作业: 写一篇学习感想。 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感想给予书面评价。 课题3.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平鸽所代表的人类的美好愿望。 2.巩固和提高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20~21页。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教师启发:“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有了许多了解,也一定产生了许多感受和想法。”请自愿的学生发言。 2. 讨论与总结。教师说明,并对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让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8页右上方的文字,以及乐乐的话,要求学生按照乐乐的建议,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加以整理,供学生参与。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保证主要事件准确的前提下有所侧重。 3. 小组创作。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小文的话,然后请学生朗读第9页“我渴望和平鸽在世界各地飞翔”,并请他们也将自己对和平的愿望写出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 4.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全班朗读自已的和平愿望,教师加以点评。 5. 教师总结。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下方教师的话,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利用每个小组完成的“和平的愿望”,出一期壁报。 评价建议 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 2. 对每个学生的“大事记”给予等级性评定。 3. 对每个小组的“和平愿望”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 主题二 迈向和平的世界 主题1.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 2.知道安理会的职责。 3.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 4.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24~25页。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哪些作用。 2. 教师就联合国的基本情况做一些专门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和二战的内容。战争是不堪回首的,它带给人类和历史的创痛是巨大的,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追求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以和平、合作、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教师板书课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10页上方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阅读下面阅读标识框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并且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3.探究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然后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参加过维和部队吗?参与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4.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注意从新闻或其他媒体中积累信息,讲课时应结合生动的事例,以便学生理解。 2. 对学生而言,本课题内容相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应尽心较为充分的准备,并且应充分利用维和部队战士的资料。 家庭作业 搜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课题2.相聚在五环旗下 教学目标 1. 知道奥运会是为和平、团结、友谊、公正而举行的世界盛会。 2. 知道五环旗的意义。 3. 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28~31页 教学准备 1. 师生搜集奥运会匹克运动会有关和平等方面内容的照片、资料。 2. 检查并且落实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五环旗,并提问学生:“谁知道五环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聚在五环旗下》。” 2. 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15页的内容,并根据教科书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你知道奥林匹克圣火代表什么吗?在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什么要将橄榄枝花环送给各国运动员?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都体现了一种什么追求?你能发现奥运会的变化吗?为什么说奥运会是国际大家庭的盛会? 3.思考与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为宣传北京奥运会制作一份小报。 4.展示与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设计的小报。 5.教师总结有关奥运会的知识,肯定学生的设计,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有关“非典”时期的医护人员事迹,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向父母等长辈了解。 家庭作业 1. 搜集有关红十字会和南丁格尔的资料。 2. 向父母了解“非典”时期护士们的先进事迹。 评价建议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课题3.闪光的红十字 教学目标 1. 知道红十字会的宗旨和工作内容。 2. 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34、35页。 教学准备 搜集红十字会组织在国内、国际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所从事的救援及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在追求和平的事业中,还有一个以维护人类和平、减少各种战争和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为最高宗旨的组织,你知道它是什么组织吗?” 2. 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红十字会是一个什么组织?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什么?你听说过红十字会组织做过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教师可结合从广播、报纸、电视上了解到的情况启发学生,同时让学生展示更多的资料来说明红十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教案设计 篇7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 辱》中的第三个话题, 教材以数字和事例说明侵略的血腥及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根据让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这一课程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材编排“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线串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及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的屈辱与苦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及强国之志。在这一节课中, 我认为通过直击“30多万遇难者”这个点, 剥离出“30多万”这个群体概念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从而挖掘出“30多万”这个数字背后所隐含的遇难者人数的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引发学生共鸣。

如“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教学片段:

体验一:了解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人数之多。

引入课题后, 教师出示一张图———

师: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一面墙壁。在这面墙壁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怒目圆睁的头颅, 张大的嘴巴似乎在呐喊。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一串数字, 是30多万。

师:这面墙壁上这个怒目圆睁的头颅、这个冰冷的数字, 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在告诉我们, 在南京大屠杀中, 有30多万个遇难者。

师 (加重语气) :是呀, 仅仅在南京这一场大屠杀中, 就有“30多万”个遇难者。孩子们, 是30多万哪! 你们能想象一下, 这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没有人举手。 (学生回答不出来)

“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是这个教学环节的一个“主问题”。但也许是我所提的这个问题过于统笼、过于抽象,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 立即调整思路, 换了一个方式提问。

师:我们这个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吧, 平时大家在操场上做操, 感觉怎么样? 挤吗?

生:很挤。如果站在二楼看大家做操, 那就是密密麻麻的。

师追问:估算一下, 这30多万人, 是我们学校人数的几倍呀?

生:有100多倍吧。

师再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生数的100多倍。想象一下, 如果30多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上,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学过《开国大典》, 课文说参加典礼的群众也有30多万人, 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是人山人海。

生:教材里还说, 这30多万人的游行队伍分成两队出发, 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走出会场呢。

师:是呀, 30多万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哪。这30多万人在那70多年前, 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哪, 可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城之后,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

师:孩子们,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 请看课件:

在这场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共有30多万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如果让这些死难者手牵着手, 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苏州, 长度达200英里。

所有死难者身上的血液重达1200吨, 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此时的追问,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为解决“主问题”服务。理解“30多万人”这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中所蕴含的人数之多就是这一个环节的“主问题”。在学生卡壳的情况下, 教师应立即调整思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学生数的几倍”, 在学生对这个庞大、抽象的数字有一个较为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以后, 又抛出“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 再次追问“30多万人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情景”,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五年级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里关于“30多万与会群众”壮观场面的描写, 从而比较直观地理解日本侵略军所屠杀的人之多、南京大屠杀屠城之惨烈。这样的追问设 计, 就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并为解决主问题服务,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二:了解惨死在屠刀下的30多万是哪些人。

师:请大家联系你们所搜集到的材料、看过的电视剧、读过的文章、百度到的图片, 想一想:这30多万人是谁呀? 他们都是谁呀?

学生交流。

生:在这些人中, 有被俘的中国军警人员、有官兵、有市民。

生:课文里说“南京超过30多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所以这是一些官兵和居民。

“这30多万人是谁”是这一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此时, 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是基于文字表面的, 仅限于他们从课本上得到的信息, 并没有真正理解“30多万军民”数字下这些遇难者具体的身份信息, 未认识到简短的文字叙述下面那些个体生命的存在。他们的体验还是很肤浅的。我继续追问:

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

生:这些人当中有年老的工人、有农民、有商人、有教师、还有学生。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是说日军如何残杀小孩子的。有一个小男孩被日军抓去灌自来水取乐, 一直灌到肚子滚圆。然后日军当着孩子父母的面, 像踩皮球似的把孩子的肚子踩破。这些人中, 就有被杀害的小孩子。

生:还有逃难来的难民, 有无辜的村民。

生:我百度到一张图片, 一个孩子就挂在日军的刺刀上。在这一些人中, 就有孕妇、有咿呀学语的婴儿, 也有这些尚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

生:课文里戎秀英老人控诉, 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被日军打死了。日军杀死的都是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孩子。

师: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品德与社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搜集到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资料, 难的是对现有资料的加工与有机整合。此时教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的追问,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他们围绕问题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丰富学生的感知, 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在交流肤浅处追问, 能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高层次继续思考,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出重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三:了解日本侵略者屠杀手段的残忍。

师:在这些人中有老弱妇孺。他们有的是年老的居民, 有的是可爱的孩子, 还有的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呀, 可现在他们变成了……

师停顿了一下, 追问:变成了什么?

生 (呈现图片) :我搜索到的这一张图, 图上是日本侵略者把遇难者的头颅摆在一起, 而他们就在这些头颅后面合影。所以, 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头颅。

学生哽咽, 教室空气似乎凝固。

师:这些侵略者, 杀完人后, 竟然把头颅摆在一起照相, 这说明他们是以杀人为乐, 以杀人为豪。这真是一群———

生:一群没有人性的禽兽!

师:在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成了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头颅, 看着这些头颅,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甘与恐惧。此外, 他们还变成了什么?

生:他们变成了缺头缺胳膊缺腿的残骸余骨。

生:他们变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

生: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报告, 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 约19万人, 被零散屠杀的约有15万人, 这些死难者人数太多了, 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所以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师:这些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逝去, 只给亲人留下永远抚平不了的伤痛。

通过“他们变成了什么”的追问, 战争的创伤被逐渐揭开, 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相, 也在被逐步还原。通过教师的追问, 再一次告诉学生, 遇难者是无辜的。通过追问,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 呈现出“30多万遇难者”遇难后的惨状, 强烈谴责日军以杀人为乐的兽行。这样的追问编织起一个强大的气场, 震撼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破难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被杀的?

生1:我从电视上看到日本侵略者还常常把无辜的村民抓去活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就有一个“万人坑”。

生2:有的村民被他们浑身浇上油, 点火烧死。而日本侵略者却在一旁哈哈大笑。

生3:他们有的是被当做活靶子射杀的。

生4:有的是机枪扫射的、被集体枪杀的。

生5:有些战俘被拉去注射含有鼠疫、疟疾病菌的血清。当他们濒临死亡时, 就解剖他们。这是一个原日军731细菌部队的士兵在为中国受害者出庭作证时所说的。

生6:这些死难者中, 有的是被刀劈死的, 有的是被鬼子强奸后杀死的。

生7:我找到一张图片, 是一个孕妇被侵略者挑开了肚子, 她的孩子就挂在刺刀上……

师: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令人发指。那么, 这一群无辜的村民, 放下武器的战俘, 他们又为什么被杀?

生1:他们把我们中国人当实验白鼠, 称为“马路大”。很多战俘不是被集体枪杀, 就是被送到731细菌部队, 被注射细菌折磨而死。

生2:我搜集到一段资料, 说两个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 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满一百五十个中国人。他们看见中国人, 不论男女老幼举刀就杀。比赛结果是一个杀了105人, 一个杀了106人。这两个野兽一个叫向进敏明, 一个叫野田毅。他们是把杀人当做游戏, 以杀人为乐。

生3:他们还喜欢往人的身上浇上煤油, 活活把人烧死, 说这是“点天灯”, 然后他们看着身上着火的人惨叫乱窜, 他们却非常开心地大笑。

师:他们是把杀人当游戏呀。我们中国人的命在这侵略者的面前轻如毫毛!

生:日本侵略者说, 中国人连猪都不如, 因为猪肉还可以吃。

……

师: 侵略者蔑视我们中国人, 把我们中国人当做实验白鼠, 任意宰杀。他们在我们中国犯下了滔天罪恶! 杀人手段令人发指! 不管是哪国人, 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 灭绝人性”! 他们是一群———

生:他们是一群禽兽, 不, 他们是禽兽不如!

师追问: 为什么? 为什么这群禽兽敢在我们中国大地撒野、横行?

生: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是呀,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贫穷积弱的国家的百姓连生存权都没有, 还怎么能谈得上尊严?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 感受和体验。此处的追问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追问, 把这些遇难者一个一个地剥离出来, 还原他们遇难时的情形。在追问中,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心灵上无法抚平的创伤;在追问中, 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被杀害者的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 在追问中, 进一步感受到什么叫做“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在追问中, 激发出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志, 体验不断加深, 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教师出示“南京炼狱图”。

师:孩子们, 这是一幅“南京炼狱图”, 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表示看到了侵略者举着血淋淋的屠刀在狂笑、堆积如山的尸体、头颅随地打滚、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怜的宝宝绝望地哭泣、悲愤的僧人还在不停地搬运尸体……

师: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淫掠, 无所不为。整整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呀, 大火连天, 几天不熄, 无数的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大街小巷都横陈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震惊世界的滔天罪恶“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血腥的日子, 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 一个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30多万中国人倒在了血泊中 , 南京城“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 到处残垣断壁, 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

展示“南京炼狱图”, 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教师追问学生“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再一次直击“30多万”遇难者人数之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害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悲怆与激愤。此时的追问, 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 凸显主旨,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目标明确画龙点睛,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周恩来总理说过, “可以原谅, 但是不可以忘却”,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孩子们, 面对这些受难的同胞, 你想说些什么……

本着“简约教学”的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 我并没有准备大量影视资料, 而是紧扣教学目标, 利用一个数字两幅画, 设置三个“主问题”:“30多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他们都是谁”, “他们是怎么死的”, 然后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随机应变,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将“主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整合 , 用巧妙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聚焦学生已有的认知, 引导学生理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人之多、遇难者之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层层推进, 带着学生穿过历史的隧道, 走近历史真相。在追问中, 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残酷本性; 在追问中, 学生碰撞信息交流情感, 知道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在追问中, 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在追问中, 学生懂得“不能忘记过去”、“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巧妙追问,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被引向纵深。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追问是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要追问有效, 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主问题”, 然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紧扣“主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开拓学生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有效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灵活的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追问的契机, 在关键点上有效追问, 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从而让品德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读写2汉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