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同步作业课练习题
1、本文作者是()。他是我国著名的()
2、爬山虎的脚指的是()
A、茎。B、叶。C、茎上的卷须。
3、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A、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B、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颜色。
C、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D、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行的。
E、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4、“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作者经过()观察,终于发现了爬山虎的特点,并按顺序把它描写下来。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画出短文中的动词。
2、“一把”表示(),意思是()。
3、写出反义词。弯曲——(),紧——()
4、“一脚一脚”让我们体会到()。
(二)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短文主要写的是()。
2、第一句话写了();第二句话写了();第三句话写了();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
3、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4分)认一认,连一连
dòu
qiáng
wēi
dǎi
逗________
逮________
蔷________
薇________
2.(2分)《望天门山》不但写了长江水势的________,更借水势写了天门山的________。
3.(3分)我会选择划横线词的解释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________
A.中午的时候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从中间拉开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
A.水中的灯光
B.湖面波光
C.水面上的灯光
③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____
A.天空迷蒙
B.空洞而迷蒙
C.云雾迷蒙的样子
4.(10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绿油油)的禾苗
________的脸蛋儿
________的小手
________的麦穗
________的山洞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挺拔—________
调皮—________
犹豫—________
喜欢—________
特别—________
明亮—________
5.(14分)读古诗,填一填。
(1)《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绘的景物有________,本诗共四句,前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后两句侧重于写天门山的________。(①山川之势
②行船感受)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诗人对________的景色进行了赞美。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3)《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在诗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美景。本诗共四句,请默写后两句:________
________。
6.(3分)判断对错。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楚江”指的是楚国的一条江。
________
②小红用抹布擦去了玻璃上的污物。“抹”的读音是“mā”。
________
③《凉州词》的作者是杜甫。
________
7.(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捐献
②耐心
9.(4分)默写古诗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5分)改变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改变原意,把句子换个说法。
①我天天坚持给鸟儿喂食。
②小明是我最好的朋友。
11.(5分)请你从这三首诗中选择一首你最喜爱的诗默写下来,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12.(5分)我会把意思相近的词语选出来。
妈妈________
生日________
吃饭________
害怕________
收拾________
A诞辰
B恐惧
C母亲
D整理
E就餐
13.(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14.(4分)根据解释写诗句
①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长江浩荡的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________
②滔滔东流的江水,在天门山遇到巨大的障碍掉头向北流去。________
③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________
④在那水流湍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________
15.(5分)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6.(5分)《山行》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________”。
17.(5分)翻译句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8.(4分)默写《望天门山》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19.(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写眺望天门山所见,始终描绘了哪些景物?
20.(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为山川景物抹上了哪些色彩?
21.(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它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22.(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怎样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3.(5分)阅读诗文《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本诗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93分)
1-1、2-1、3-1、4-1、5-1、5-2、5-3、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二、阅读理解题
(共5题;共25分)
第一部分:
1、填空:《为学》选自,作者是。
2、给加点字注音:
不逮人也()久而不怠()子何恃而往()一瓶一钵()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蜀这鄙有二僧(鄙:)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恃:)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犹:)西蜀之去南海(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
4、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5、辨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表示的语气: 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欲之南海,何如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⑵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7、本文写蜀鄙二僧时,用“贫”“富”二字,旨在从 角度论证本文的论点。同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 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贫者语于富者曰()
9、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0、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什么不同?
11、第一段交代了所讲故事的 和。
1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14、贫富二僧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15、“从天下不有难易乎”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是什么关系()A、从一般之事到个别之事
B、从具体之事到抽象之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D、从一般之事到一般之事 用心
爱心
专心 C、从具体之事到具体之事
《为学》答案
1、略
2、略
3、边境;到;凭借;尚且;相距;难道
4、我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对天资愚笨才能平庸和天资聪明才能卓越的人的任用,怎么能永远不变呢?
5、⑴表疑问语气⑵表肯定语气⑶表询问语气⑷表反问语气
6、⑴离开;距离⑵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7、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物质条件
8、雇船;从;告诉
9、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10、第一次是疑问的语气,第二次是鄙视的语气
11、时间;地点
12、为开篇的论点提供依据。
13、总结全文,是全文的结论。
14、说明了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是主观的努力。
15、A
用心
爱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饮少辄醉(就)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D.树林阴翳(遮盖)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杂然而前陈者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负者/歌于途
4.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城的地理特征,对于这五个字有下面几种评论,其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五个字高度凝练,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B.这五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C.这五个字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D.这五个字言简意赅,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用课文原句填空。
(1)《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四季不同风光的句子是: , , ,。
一季一幅画,每一幅画都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2)《醉翁亭记》中有动静相衬之美,“ , ”,以树林之静衬托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衬托太守颓然之静,趣味盎然。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峰回路转(曲折、回环)
太守自谓也(对……说)
B.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花)
C.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而乐亦无穷也(也)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在乎山水之间也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
其此之谓乎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B.课文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作者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D.课文以“乐”为主线,贯串全文。通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10.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类文阅读】
(一)[2020—2021·河南月考]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①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②,乃至无讼③以听。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因凿石引泉,酾④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予状而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山不过十仞,溪不袤数丈,怪石皑皑,涌湍潺潺。洞壑无底,云兴其间。仲春气至,万木华发。公登山乐,乐者毕同。无小无大,乘兴从公。公举觞酒,酒酣气振。舍瑟咏歌,同风舞雩。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选自独孤及《琅琊溪述》,有删改)
[注]
①领:治理。②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召: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③讼:案件。④酾(shī):疏导。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酒酣气振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13.甲文中,作者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滁人“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甲、乙两文中的治理者有着同样的情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丰乐亭记(节选)
[宋]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
(2)问诸滁人
(3)顾而乐之
(4)因为本其山川
1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17.找出文中两处写景的地方,并概括其写景特点。(4分)
18.选文围绕一个“乐”字来构思,说说作者笔下“乐”的含义。
(3分)
答案
1.[解析]
B “意”是“意趣,情趣”的意思。
2.[解析]
C C项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3.[解析]
C 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析]
B “意未尝不尽”的说法有误,应该是“意犹未尽”。
5.(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2)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6.[解析]
A 谓:命名。
7.[解析]
C A项,介词,从;介词,到。B项,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译为“啊”。C项,连词,表承接。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8.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解析]
D “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表述有误,应为“衬托太守的与民同乐”。
10.这两句话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入手,以树木之茂密、禽鸟鸣声之婉转,突出表现了“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及太守的与民同乐。
11.(1)离开。
(2)尽兴地喝酒。
12.(1)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2)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3.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14.示例一: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百姓的情怀。甲文中百姓游玩、众宾尽欢是治理者励精图治的成果,乙文中李幼卿使饥者有粮吃、召流亡者回乡的做法表明治理者能够心系百姓疾苦。
示例二:两文中的治理者都有与民同乐的情怀。甲文中所叙写的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等场景,乙文中所描述的百姓乘兴从公的其乐融融的画面,都体现了治理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参考译文]
[乙]
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治理滁州,让滁州饥饿的人有粮食吃,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唤回来,以至于没有诉讼案件(需要)处理。所以(他)平时有不少闲暇时间,常常寄情于琅琊山之下。于是开凿石头引出泉水,疏导它的水流成为小溪。在溪的左右建了(可供歇息的)上下坊,又建了禅堂、琴台环绕着它。我描述这些情况说:自从有了这座山,就有了这道泉。山不过十仞高,溪流不过数丈宽,怪石雪白,泉水潺潺。山间洞壑深不见底,云气时出其间。仲春时节,阳气升腾,万木吐绿,山花烂漫。幼卿公享受着登山游览的快乐,其他喜欢登山的人都跟随着他。(大家)不分老幼尊卑,乘兴跟随幼卿公(同乐)。幼卿公举杯畅饮,气势豪放。推开刚刚弹的琴,开始咏歌,忘情地舞蹈于春风中。当乘醉而归之时,已是禽鸟归巢,夕阳西下。
15.(1)第二年。(2)之于。
(3)向四周看。(4)根据。
16.(1)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
(2)喜欢它地方僻静而事务简单,又喜爱它风俗安适悠闲。
(3)又幸亏滁州的民众为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又乐意与我同游。
17.示例:开篇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选文结尾,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
18.作者“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得知它在滁州城南面一百步远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开辟出空地来造了一座亭子,(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②
寒暑易节()
③
杂然相许()
④
甚矣,汝之不惠()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
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
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9、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
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20、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⑶
惧其不已也
已:
⑷
无陇断焉
断: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2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2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25、诵读文言文,要正确掌握长句的停顿。用“/“划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许
2置
3荷
27、从这段文字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
个人,他们运送土石所采用的方式是,运一次土石需要的时间。
28、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愚公移山的原因。
29、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以残年余力
C.曾不若孀妻弱子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问:“何以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虽我之死
虽人有百指
31、选出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聚室而谋: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量。
B.而山不加增:而且山不能增高。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2、.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智叟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语言描写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D7、河曲智叟亡以应
8、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10、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1.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2.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13.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赞同
④
聪明
14.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1分)
②
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1分)
15、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16、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17、(2分)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8、(5分)
(1)(2分)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3分)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3)(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19、(认识,2分)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态度,1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20、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1分示例:
*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
*是一样的,都是在质疑愚公能否把山移开。
*都是向愚公提出疑问,能否真的把山铲平,都认为愚公不可行。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2分示例:
*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1分)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1分)
*妻子的话表现出对丈夫的关心和关切,是善意的提醒;(1分)智叟的话是讽刺和挖苦的嘲笑,没有善意。(1分)
21、(2分)
(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
(4)隔绝
22、(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23、(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24、(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25、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26、赞同(赞成、同意等)
(安)放
担(挑等)27、5人;用箕畚;一年28、由于大山挡住了出路,进出要饶很大的弯29、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庞大”“形形色色”“随风见长”“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继续学习从题目入手,抓住中心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植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对绿色生命的关爱情感。
教学重点、要通过品读体会、比较句式、仿写等手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对比、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积累语言表达的“样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紧扣题目,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齐读。
问、你读了课题想了解什么?
2、课件展示行行色色的植物。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结构。
1、检查字词的预习。
2、随机理解生词。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文章。
1、学生默读课文一——三自然段,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觉得这部分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庞大、复杂的特点?”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a、汇报交流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用具体数字的说明,可以使人们更清楚了解所要说明的特点。
b、汇报交流第三、四自然段植物的不同生存环境、形体、寿命、生长速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用排比、举出具体实例、对比、引用俗语,也可以更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要说明的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3、学生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你觉得这部分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奇趣无比、五光十色的特点?”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4、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在汇报交流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先体会段末省略号的用法,再按照作者“你也许认为……吧?不是”的句式,进行一个简短的续写。
(在交流的过程中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感受最深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它画下来。
五、总结
孩子们,在你们的深入理解与精彩朗读写中,我们一起领略了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植物世界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我们想发现这些故事,并让这些故事继续下去,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课程标准描述】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5.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内容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学习目标】
1.通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引人注意、均匀、重叠、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积累词汇。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全文。3.通过理解文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文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基础运用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一大题“基础”,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以评价目标1。
2.创设阅读理解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二大题“理解填空”,关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评价目标2、3。
3.创设拓展应用环节,通过完成评价单第三大题“领悟表达”,关注学生表达运用能力。以评价目标4。【学习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落实目标1)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三、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落实目标2)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1)指名读。(学生评议)(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落实目标3)(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课件出示:(触)()()()()()4.学生评议。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四)解决问题(落实目标4)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 牢固)(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色(灰色)爬:触、巴、拉、贴(牢固)
【学习目标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落实目标1)dié
nèn
yànɡ
xì wō
fú
重()()绿()起
空()()牛()过
二、按照要求进行填空。
1.“隙”应查()部首()画。字义是“空”;“空隙”是由近义字组成的词。再写三个结构相同的词语:()、()、()。2.“拂”应查()部首()画。字义:①轻轻地擦过;②甩掉;③掸去;④违背,不顺从。那么“一阵风拂过”的“拂”表示()意思。
3.“萎”是()结构的字,字义是()。用它可以组成()、()、()。
三、理解填空。(落实目标2、3)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围绕爬山虎的脚,作者先介绍(),再讲述(),最后讲的()。这样介绍,读者不仅了解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还受到留心、细致观察周围事物启发。
四、领悟表达。(落实目标4)
1、师恩难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老师 一()亭子 一()庙
一()种子 一()人家 一()花
二、在句子中填上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5、“(),()”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三、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吸引人的成语有:、、、、。
2、形容人知识丰富,才学出众的成语有:、、、、。
四、填空。
1、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书笔记的形式有:(),(),()。
3、本文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田老师把小诗:“()”编成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人听了身临其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画中的景物有(),(),(),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五、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2、春蚕到死丝方尽,()。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随风潜入夜,()。
六、词语解释,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恭恭敬敬——
戛然而止——
七、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儿时的老师田老师的,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
八、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无题 唐 李商隐
1、教学效果(思效)
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相应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负担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直观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课文也大有帮助。但是,过多运用直观的东西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正常轨道,容易形成单纯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上不足之处就是过多的课件演示有点“喧宾夺主”。
2、教学收获(思得)
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
(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
(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但是虽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实效性并不大,在一个个环节中并没有看到学生在读书上的明显提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指导性的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改进措施(思改)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这个数是( )位数。
(2)一个百万是10个( ),10个一千是一个( )。
(3)在67850800中,5在( )位上,表示5个( ),7在( )位上,表示7个( )。
(4)一个八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最高位是亿位的数是( )位数。
(5)最大的五位数是( ),最小的六位数是( )。
(6)5060000=( )万 794900≈( )万
345900≈( )万 950000000≈( )亿
272700千克≈( )万千克
(7)由890个亿、780个万和70个一组成的数是( ),这个数读作( )。
2.选一选。
(1)把5986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写作( )。
A.5万 B.6万 C.7万
(2)用0,2,4,6这四个数字组成四位数,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数有( )。
A.4个B.5个C.6个
(3)下面最接近40万的是( )。
A.41万B.409000C.391006
(4)下列用四个5,四个0组成的.八位数中,一个0也不读出来的是( )。
A.55000550 B.55500050
C.50005550
3.判一判。
(1)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大。( )
(2)744990≈75万( )
(3)读8005000时,一个零也不读出来。( )
(4) 756000≈4亿, 中最小填5。( )
(5)千万位的左边一位是百万位,右边一位是亿位。( )
4.在 里填上“>”“<”或“=”。
100000 99999 3034500 3043500
4350098 435万201亿 0000000
5261000 526万79800000000 800亿
5.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567≈ 9800≈ 7090≈
249≈ 3050000≈
6.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有十三亿七千零五十四万人。
写作:( )
小红:我知道祖国大陆约有十三亿三千九百七十二万人。
写作:( )
小兰:我知道北京市约有一千三百八十二万人。
写作:( )
小军:我知道天津市约有一千零一万人。
写作:( )
小华:我知道香港约有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写作:( )
小明:我知道澳门约有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写作:( )
小芳:我知道台湾地区约有二千三百一十六人。
写作: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组数游戏。
8 8 8 8 0 0 0 0
玲玲说:“我写出来的是一个0也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军军说:“我写的是只读一个0的八位数。”
(1)玲玲写的是( )或( )或(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同步作业课练习题】推荐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01-30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02-03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03-16
《爬山虎的脚》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01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课06-29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6课06-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