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精选8篇)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篇1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纸一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便是我们为之研究、探索、实践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出发,从分析思考与研究对策两个方面对该现状进行评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现状 对策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技能培训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信息技术教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中学计算机老师,我感觉学生在上计算机课程的时候都是抱着可以上网、玩游戏等心态进行学习,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他们来说只是提供了一种更先进、更有乐趣的活动课程。有些学生把学校的机房当作网吧,刚进教室的时候就开始下载游戏,上课的时候玩得不亦乐乎。在网吧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来上网聊天、看电影、游戏的,而真正的用于查资料、工作、学习的并不多见(虽然国家明令禁止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但还是有许多原因使部分学生进入网吧);同样在家庭中的电脑也是用来娱乐的居多,而真正用于学习、工作的计算机往往会忽视(有的是看到并不知道是计算机),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熏陶”下,学生自然而然的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娱乐的工具(或玩具)。每当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我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呢?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模式: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1.同学们不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不明白到底要学些什么,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导致他们上课玩乐最主要的诱导因素。

2.教材的内容有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素质,比如初三年级要学习的DREAMWAVER与FLASH两项,书中的内容太空洞,例如只是讲解了创建与编排网页但是却只是停留在此,没有介绍链接部分,试想只有一张张精美的画面而只能单独浏览那怎么能称为网页呢。

3.现在的教学都普及网络教学,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的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这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计算机学习兴趣偏向而出现教学误区。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偏重在于娱乐上面,而真正想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并不多。就出现了学生在上课时出现了“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想听则听,不听也罢”的现象。同样,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也有多种,例如当今的考试制度还是以中考、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老师也认为计算机是“无所谓”的一门学科,不需要参加中考,也不要参加会考(初中),高中的计算机虽然要参加会考,但考试难度不大,很容易过关,所以计算机这门课往往会被忽略。这样导致学生、家长、教师都不重视,出现了下面的一些现象:(1)其他学科老师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留几个学生来辅导甚至占用了信息技术课,上其它学科;(2)部分信息技术老师送课给其他学科老师上的现象也比较严重;(3)部分信息技术老师对自己的学科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所教的是一门小学科,只要学生不吵闹就行,上课只注重纪律的维持,而忽略了教学;(4)部分学生在新授课的时候会做其它作业,或者是没有用心去听,完成操作任务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一心想要去上网或游戏。

3、软硬件设施缺乏而导致操作技能低下。

信息技术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知识、理论上的教学,更是在技能与实践上的教学,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和环境。目前,新建或改建学校大都能满足上课时“人手一台配置精良的机器”的条件,而一些条件较差的老校,电脑设备相对陈旧(有的达不到所需的软件要求),甚至是有一些学校在达不到人手一台机器的标准备配置,上微机课时二人一台,甚至三人一台,这样上课的效率可想而知了。另外比较老的机器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必然会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打断了老师正常的上课顺序。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开不足额定的课程。例如要求每周二节的,由于人手不够只能每周一节(甚至有些学校索性不开设),这样老师一直在赶进度,忽略了学生平时操作技能的培养,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学而不精,学而不会用,正如笔者所教的初一的一个班,平时测试考得不错,但综合操作起来,他们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这样的学生时间一长,必然就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还有每周只上一节课的学生,一星期后所学的知识早就忘记了,更不要说在原有的知识上更上一层楼了。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对策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有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也有一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尽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针对以上的五种现象,笔者提出以下五种对策,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1、纠正错误认识,引导学习兴趣。

面对学生对计算机错误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应用来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肯定娱乐的同时重点介绍在学习、工作中的应用,另外也可以通过提示学生一个事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且让他讲述他如何得知这个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也可以让他完成一些与其有关的一些数据处理,如全班的一次成绩统计(如平均分、名次、总分之类),让学生感觉计算机的有用性,从而来否定计算机并不单单是游戏机,休闲娱乐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更主要的是一个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小帮手。

2、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偏差和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计算机学习和使用的轨道上来,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功能和意义,充分重视并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和成功体验。另外,计算机教师也应该从教学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类、游戏类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例如本人在小报制作这节教学中就利用了AUTHWARE课件来教学,并且让学生参与制作,并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放一周看各个作品的点击率,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热爱学习计算机,另外其家长感觉自己的小孩的作品能上网(感觉好像发表一样),从而也会支持他们学习计算机。

3、采取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得其所。

面对学生考试成绩“贫富悬殊”,我采用分层教育的方法。如果给学生制订一个他无法完成的目标,他就会放弃这个目标。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采取分层教学,如好的学生或班级在掌握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补充一些培养其兴趣的、本知识点的延伸,学生感觉学习上有乐趣了,自然而然会每次都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同时那些学习困难生见到学完基础知识可以得到一些有乐趣的新知识,自然也就愿意去学了。另外每堂课的课堂练习也进行分层设置,让每一个学生在当堂都能完成,并且让完成较快的学生设置一些奖励(如上上网,打打益智类游戏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成绩自然而然的上升了。

4、强化软硬件建设,实现资源最优化。

面对学校教学设施完整与否我们是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使其这些设置达到最好。如在上课前最好检查一下我们机器是否出现问题,应该说我们的计算机课一般不会出现在上午第一节课,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堂课的时间来检查我们的机器,使机器的性能发挥至最好状态。面对学校机器无法达到每人一台,只能尽可能克服,如果实在克服不了的我们可以采取帮教的形式,让好差搭配,主要让困难生操作,好生辅导,也可让好学生演示,困难生学习。二者互相交换,这样双方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样他们即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友谊。

5、合理实施考核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考核评价方面,我觉得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现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计算机了,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理解力。所以,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应该多使用“模块式”、“任务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模块式”就是说我们每学完一节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测试(检查),模块设置不宜过大,能花10到15分钟完成较宜。而“任务化”就是我们指定一个任务,如设计一个动画、制作一个电子小报、制作一个网页,每项任务应有简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任务,但不要干涉学生的思路,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篇2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在对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得出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自身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

1.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的异步。

传统学科教学已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同步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技术指标体系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知识体系。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

2.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式”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的状态。信息技术课必须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立足于“交互”的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如何。

3.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作的特点。

学生在传统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非常系统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无法进行很好的协作学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顺序不正确或错误,此时常常需要其他同学对其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协作式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量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指导学生搞好协作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生活”,更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4.在教学评价上,传统学科以考查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

而信息技术学科则采取开放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为评价标准,注重操作过程,采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成果提交的综合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和评价,对我们每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讲,应抓住该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提供的特殊教学环境,扬长避短。在“异步”中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在“交互”中实现目标;在“协作”中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教师则应以“开放”的态度选择方法,用“开放”的态度和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原来的计算机课程的影响,教学方式传统陈旧,教育观念保守,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或者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教育内容陈旧,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落到实处。

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令人难以预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从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作为一项教育发展目标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来看待,真正为国家培养具有时代精神,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优秀青年。对于我们处于信息技术教育第一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开创多种渠道,努力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洪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

[2]王彩.中外信息素质教育现状比较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03)

[3]徐万胥,刘向永.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5(05)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现状分析 篇3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入高质人才的重任,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经过长久的变革已成具成效,但是依然有部分问题存在,影响了最终教学实效。

1.1 课程设计存在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行和深化,素质教育被推向了新的发展高潮,高职教育建设逐渐由传统“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对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不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课时分配不合理,课程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相较于其他学科,电子信息专业更加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教学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经验教训,轻视实践教学的独立性,将实践教学过多的依附在理论教学上。长此以往,实践教学的课时被挤占,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方面的管理做的不到位,缺乏统一的刚性考虑,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过于随性的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1.2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的革新速度不断加快,先进的电子仪器设备被研发出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有赖于优良条件的支撑,是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的基础。然而,先进电子仪器设备昂贵的价格常常使高职院校望而却步,其窘迫的建设资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不可能投入大批资金在相关建设上。加之部分高职院校的建设规划不合理,他们过于强调学校的规模建设,却疏于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导致学生所采用的实验用具与新技术要求脱节,拉大了与企业应用实际之间的差距,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同时,落后的硬件条件还限制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致使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出现分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系统地学习。

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现代学生越来越重视解放思想,他们的个性凸显,不喜欢教条式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满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格格不入。许多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固守老套的教学理念,不能真切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依然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这显然违背了创新教育、改革教育的思想。现代高职教育追求的是教、学平衡,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着力于对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其他应用能力的锻炼。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电子信息实验教学课程上,还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大多扮演着听众或操作者的角色,缺少必要的思考、创新环节,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极为严重。

2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的优化对策

作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教学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以下几种优化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2.1 优化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教师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强化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并组织他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树立他们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观。同时,高职教师还应该根电子信息专业的特色,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计,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施有规划、有规则的电子信息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创设上,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综合性更强的实验科目,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进行自主探究式实验,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2.2 改善教学环境

鉴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窘迫的资金状况,作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地融资渠道,主动寻求上级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帮助,整合所有可用的建设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可采用校企联合教育的模式,依照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吸取企业的优势资源,加大电子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保证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计划,适度扩展办学规模的同时加大其他方面的建设力度,讲求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保证教学服务质量。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还应加大师资团队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或社会上的优质人才,请他们到校进行教学辅导,利用他们丰厚的工作经验辅助电子信息教学,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2.3 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不是单纯地实践教学理念运用或仪器设备机械化操作训练,其更多的是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教师要摆脱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机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教师可采用的电子信息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课题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自主探究法等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虚拟的教学环境,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本节课程的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电子信息教学内容制作成CAI课件,并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生,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对元器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1).

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篇4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

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信息化在推动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科学决策,提高钢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实践所证实。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产业升级改造的契机,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在先进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基本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人员、组织设置、信息化规划等方面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企业CIO地位也逐渐确立。部分企业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还重点建设了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产销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ERP 系统,“订单上线”、“账单上线”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业务和财务无缝的企业综合业务协同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冶铸轧一体化、产品质量控制数学模型、计划以及优化排产模型、物流信息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钢铁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钢铁企业信息化成效卓著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1)从企业的比重上看,以ERP 系统为核心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企业40 家,约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5%。

近三年来,南京钢铁、宣化钢铁、安阳钢铁、日照钢铁、新余钢铁、三明钢铁、沙钢、八一钢铁等企业的ERP 系统陆续上线,鞍山钢铁、邯郸钢铁、马鞍山钢铁、宝钢股份、武汉钢铁、太原钢铁等20 多家企业持续进行着较大的信息化工程。

(2)从应用的成熟度上看,上述40家企业都从单项业务应用进入集成应用。

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邯钢、济钢、攀钢、马钢、南钢、湘钢等23 家企业实现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应用(其余17家企业实现了双上线之一),进入深度应用的有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所有项目都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两化融合的水平上看,信息化促成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与生产的集中化。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成为管理创新的孵化器、精细化的助推器、安全经营的保险闸、全球化的直通车、科学决策的信息库。

(4)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看,国产软件占有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钢铁行业解决本行业信息化特有问题的民族企业的数量和能力亦居我国工业领域前列。宝钢、武钢、鞍钢、攀钢、湘钢、兴澄特钢、重钢、广钢、韶钢、济钢、涟钢、南钢、唐钢、承钢等企业广泛应用国产软件,占据半壁江山。

上海宝信软件、湖南视拓、北京红河谷等一批软件公司开发了以钢铁企业的M E S 为核心,向上延伸到E R P 的销售、质量、财务等功能,横向扩展了计量检化验功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及其优化软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武钢、鞍钢、首钢、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四川托日、重钢三峰、北京信源诚、北京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冶金自动化院、中冶京诚公司等能够承担钢铁企业信息化技术工程。

而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可以说,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领先同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消息,通过对同期遴选的钢铁、轿车、重型机械、棉纺织、化肥、造纸、肉加工等7 个行业进行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较为成熟的企业比例较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1)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从钢产量来看,信息化比较成熟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55%,这是任何一个行业还没能达到的目标。另外,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占16.7%,局部应用阶段的占23.3%,成熟度较高的综合和深化应用阶段的占60%。

(2)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成熟度居于我国工业领域前列。

实现信息化的40家企业,均消除了信息孤岛,建立起了企业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

从整体上看,信息系统纵向覆盖了从铁、钢、轧的主要生产线;横向囊括了销售、计划、质量、生产、采购、供应、发运、财务、人事、劳资、设备、计量、检验、化验、安全、环保等管理业务,并延伸到了新产品研发和办公自动化领域。这些系统具备了管理和控制衔接、产供销一体、各项业务与财务无缝连接的特点,部分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系统衔接、采用商业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的深入应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国钢铁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信息化先进技术并将其国产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工业领域做到了这一点。

钢铁信息化六大发展局面

目前,宝钢、济钢、南钢、武钢、湘钢、鞍钢、昆钢、马钢已经被列入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试点示范企业,沙钢、太钢、邯钢、建龙钢铁、莱钢、酒钢被列入重点关注企业。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战略目标,为对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 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

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 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 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

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 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网 ]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

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

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事业信息化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建设事业应用领域大大拓展和深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以“数字城市”为目标,全面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事业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设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各级领导对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也给予充分重视,并相应成立了信息化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

2、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网初具规模

“建设部互联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已全面开通。网上开设了政策法规、企业信息、行业动态、招投标信息、市场分析等二十几个栏目,每天点击率已达七、八万人次,为沟通全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3、行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应用成果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CIMS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IC卡技术、自动监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在建设事业各行业广泛应用。

勘察设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效益也比较高的行业。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采用CAD、三维动画、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设计与管理集成化、智能化应用系统,目前甲乙级设计单位计算机出图率已达到100%,彻底把工程设计人员从传统的绘图中解放出来,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使方案的比选、优化更为直观,提高了设计质量,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建筑业,已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施工系统(CAC)、计算机辅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一些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覆盖管理业务职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促进建筑业科学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全国建立的300多个有形建筑市场,将收集、发布工程信息、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信息、建筑材料价格及工程建设法规政策信息和业务流程计算机管理融为一体,有的还实现了区域性联网。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已与全国100多个城市招投标办联网。

在城市规划行业,以卫星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包括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各种专题图在内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已经或正在建立各自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等。

在房地产行业,不少地区建立了房地产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产籍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房地产项目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逐步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这些系统的应用,对改变房地产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所有大城市、大多数中等城市都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供水监测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燃气、供热监测调度系统也在一些城市得到应用。一些城市建立起以IC卡为主要载体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收费系统。许多城市的公用事业呼叫中心和服务热线的开通,在及时满足用户服务需求和处理紧急事件方面作用显著,提高了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初步形成一支信息化工作骨干队伍

近年来,部、省、市三级建设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各类技术培训,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建设信息化工作专业骨干队伍。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建设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批贴近建设行业需要的、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支撑力量,成为建设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支宝贵力量。

几年来,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行业信息化意识不强,重视不够。信息资源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信息和信息服务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信息市场化水平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建设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连基本的设备也没有,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3)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讲,建设事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建设事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许多在岗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4)建设事业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技术政策、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严格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由于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导致低水平重复、浪费资源、通用性差等问题,影响资源共享和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篇7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 教学管理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运行都需要依赖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仅仅靠传统的人工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管理, 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落实, 也能够避免人工手段出错率较高的情况,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作为新生力量的民办高校, 办学体制与管理方式都具有灵活、与时俱进的特征, 在教学管理方面也顺应时代潮流, 大多采用了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但是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 办学经验普遍不足, 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 这些都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困难。因此, 民办高校在积累经验、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应该尽快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1. 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一是民办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认同度高于信息化管理方式, 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化手段不如传统方式可靠, 因此在推进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还有一部分人过分依赖信息化手段, 认为一切工作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 在某些工作上反而走了弯路, 而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增强了对信息化的不信任感。

三是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有误, 不能合理使用教学管理软件。例如, 一些人认为电子邮箱、QQ群的建立与使用就是信息化管理。

2. 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不够

一是民办高校起步晚, 有些学校直到近几年才开始使用教学管理软件, 在软件使用方面局限性颇多, 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数据不能共享、软件重复购进造成浪费等现象。

二是教学管理各项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手段的不多, 还有一大部分工作是使用人工手段完成, 造成了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软件两方面的浪费。

3. 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中年纪较大的老同志和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同志较多, 而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年人较少。老同志管理经验丰富但接受信息化管理方式难度较大, 在自己工作中不善于利用教学管理软件, 而年轻人虽然对使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比较熟练, 但教学管理经验较少, 不能正确区分各项工作应该使用何种方式来完成, 对教学管理系统的掌握也不够熟练。

4. 支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不是国家投资, 有时候不能及时为教学管理软件提供硬件支持, 这主要是指计算机硬件设施和互联网络。如果硬件设施不能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 就会出现管理系统反应过慢、在多人使用时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的现象, 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1. 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条件

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使硬件的更新速度能跟上教学管理系统的发展, 使硬件的质量和稳定性能满足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此外还要保证稳定而快速的网络速度。

二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将各项工作制度化, 列入教学管理文件, 成为全校的共识, 避免出现某项工作流程不明确、规定不严谨的现象。只有将工作流程、规定和要求固定下来, 才能使其进入教学管理系统, 实现“机管”不是“人管”。

三是明确教学管理系统的模式。目前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专项系统模式, 这种专项系统的针对性较强, 可以满足高校逐步实现信息化的要求, 缺陷是各个数据库之间很难共享, 基础数据重复现象严重;二是主系统加专项系统模式, 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一般性需要又兼顾了特殊性需要, 但是主系统与专项系统之间的数据衔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是综合系统模式, 这种模式的工作效率最高, 但是相对对管理人员和硬件设施的要求也最高。

对于高校来说, 在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前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哪种模式更适合本校的实际状况, 选好了模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做好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一是做好思想动员。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工作量的重要手段, 是与时俱进、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表现。

二是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团队。明确需要从事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构成, 使之成为一个团队, 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做好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集中的理论培训和日常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迅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

四、结语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兴事物, 为高校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有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决策层提供改进教学手段的基础依据, 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贡献。虽然目前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只要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认识, 提高技术水平, 民办高校的信息化程度必将不断提高, 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家钰、孙福良、瞿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J],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基础设施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教学上已经从单纯的理论培训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今天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目前,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信息技术。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的学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的娱乐产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上,许多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初中生好玩爱动,有不少学生只是将学校机房当作网吧,学生多是在课堂上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而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而且,在许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课是不参加考试的,因此学校也不太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投入也不大。这些原因使得学生始终未能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只认为信息技术学不学都无所谓,认为计算只是娱乐的一种工具。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只需要一本教材就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有相应的设备,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与环境。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一些条件好的学校还能满足教学要求,在上课时给学生配备质量合格的计算机设备,而一些条件差的学校或是一些农村中学资金有限,只能让学生使用设备陈旧的计算机或是两三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因为信息技术不参加考试测评,出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考虑,学校对其投入的精力也不大,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资源也不够,有时候一个教师可能要带整个年级的课程,或是由其他学科懂得一些信息技术的教师充当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基本满足,学习效果也十分低。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分析

1.纠正错误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要想改变教学现状,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并非只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时才能发挥作用,在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时,也能应用到信息技术,快速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了“表格的编辑与修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演示利用“Excel”表格制作学生的成绩表格,计算学生平均分、总分、排名等情况,让班上的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用处,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并不只是用来打游戏,在其他方面信息技术也有较大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分层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以外,还应有健全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健全学生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所保障,他们才能更加愉快地学习。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某一学科感兴趣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可能在学习的时候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浓厚,学习的领悟能力要强一些;反之,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收获的知识也少一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如班级上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快,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知识教给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差,教师则可以降低教学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收获知识。而且教师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制度,比如说学生完成了一个教学任务,可以让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打一打游戏,聊聊天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生成绩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初中阶段正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黄金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课上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彬.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2]刘向永.深思逐渐弱化的信息技术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

上一篇:小学开学仪式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安监局绩效管理工作建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