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档案制度(共8篇)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1、社会组织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事档案工作的归口管理,指导监督各分支机构、直属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2、人事档案管理实行社会组织领导下的分级管理负责制;
3、人事档案管理必须严格确保材料保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部负责社会组织各级干部的各级分支机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稽核审计部负责人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4、各分支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本机构部门以下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
5、同级组织部门有权查阅本级人事档案;
6、各单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本人档案由同级组织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交叉管理,其他人员不得代管。
二、确定两级档案管理制度
1、一级档案管理为本办法所指人事档案,是职工入社会组织随转的人事档案材料;
2、二级档案为职工入社会组织以后的任职情况、培训情况、工资调整、学历、职称变化、历年考核等情况及职工基本情况复印件备查资料。
三、人事档案分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 第二类:自传材料;
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第四类:学历和评聘材料; 第五类: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 第六类:政治面貌材料; 第七类:奖励材料; 第八类:处分材料;
第九类: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第十类: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四、一般文档管理
1、人力资源部文件:
A.人力资源本部正式形成发出的文件、传真、通知等,除保密薪资文件外,均应保存一份原件或复印件归档,年终按内容类型、依成文时间编号装订成册;
B.人力资源工作中形成的台账、报告,以及搜集到的业务资料等,由各处归口管理,各经办人保存。年终根据内容价值酌情归档;
C.薪资福利类保密文件由薪酬福利部门自行建档保存。
2、社会组织内部文件:
包括发文、所属分支机构的请示和报告(除保密的薪资内容),平时收文即入活页册保存,年终编排目录,装订成册归档。
3、外部文件: 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的发文,社会公开资讯等,应作为公开业务资料共享。
五、职工人事档案管理
1、人力资源部负责管理(建立、接转、保存、整理)本机构内职工的人事档案;
2、人力资源部一般情况在职工试用期满,向其人事档案关系所在单位开出“调函”,交职工或其委托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档案转入社会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接到调入档案时当场拆封核查,如有缺漏或疑点,应将档案密封交职工本人退回原单位补齐或做出书面解释;
3、职工合法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手续清单”上签字,确认无遗留问题;职工出具调入单位的调函后,人力资源部核对档案材料,密封人事档案,连同开具的“档案材料转移单”、或“干部介绍信”、“调出人员工资转移单”及其它有关材料,转至调入单位;
4、人事档案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社会组织有关规定。查阅职工人事档案应经人力资源部长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档案管理人员和查阅者不得私自增删、涂改、泄露档案材料内容。
六、职工管理档案的管理
1、“职工管理档案”是社会组织为每个员工建立的内容管理档案。包括该职工的有关招聘、录用、合同、考核、薪资、福利、奖惩、培训等材料。建立此档案在于方便内部管理;
2、职工管理档案自职工到岗之日建立,每人一份,按部门归类。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归进职工人事档案的材料归入人事档案,职工管理档案封存;
3、职工管理档案中保存应聘录用、劳动合同、薪酬福利(休假、医疗、工伤、教育培训等)、奖惩、考核、体检等所有材料的原件,人力资源部指派专人负责管理;
4、职工管理档案中不应包含秘密内容,人力资源部职工、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工作需要查阅有关职工的管理档案。任何人员不得私自更改管理档案内容;
一、瑶族石刻档案编研中所反映的传统民间组织形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历代中央政权都试图将势力深入到瑶族地区,但由于瑶族聚居地地处偏僻、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加上瑶民风俗习惯独特,使得统治者鞭长莫及,因此,瑶族地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民间组织——瑶老制。
1. 社老组织。
社老组织是瑶老制中的一种。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立的《金秀白沙两村石牌》中就记录有社老向社民的料话:“一料:二村齐意位(会),何人争山场,不得锁人,请老人降(讲)道理,不得锁先,犯二村法律”;“二料:二村齐位(会),何人争田地,不得锁人。请老人分断。何人乱锁先,犯众二村法律”;“六料:二村齐位(会),何人有事,要请老人,……同听老人分断,不得乱打乱作,犯二村法律”;“七料:二村齐位(会),何人有大事小事,二村老人分断不明白,何人不得上下老人来做,上下犯二村法律”。[1]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眼村蒋老大家还保存有一份《春秋二社“料话”规条》的抄件。“料话”是社老在春秋两社日祭社时向社民宣布的生产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公约,向社民料话是社老的职责之一。前面所说的石碑内容和抄件不仅证明了瑶族社会中社老组织的存在,而且还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时期社老组织在瑶族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社老组织因社内成员共祭一个社庙而得名,一般由血缘关系的同姓宗族组成。社老是社老组织的领导者,由占卜产生,也可由最先来建寨的住户老人担任。社老除负有料话责任外,还负有定期到社庙烧香祭神、择定播种和收割日期以及处理社内纠纷的责任。
2. 石牌组织。
石牌组织也是瑶老制中的一种, 它其实是由社老组织演变而来的, 由地域相邻的若干村寨构成。石牌头人由村里能说会道、有胆识、有威信的人来担任, 可以是村民自然选择产生的, 也可以由老头人刻意栽培。他对内的职责是制定并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对外职责是处理与其他石牌的纠纷, 防御外敌入侵。石牌头人主持会议或是调解纠纷时的讲话会被记录下来刻在石碑上, 向群众公布, 要求石牌内的全体群众共同遵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珍贵的瑶族石刻档案中的一部分, 俗称“石牌律”。此类石刻档案一般以立碑石牌组织的名称来命名, 如:六十村石牌、班愆石牌等;有的则是直接以村规民约牌来命名, 如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白岭村1946年所立的《村规民约牌》;也有的以所处理的纠纷主题内容来命名, 如《争山界石牌头人料话》;还有的将历代石牌头人的姓名刻于石碑之上, 如《荔波瑶麓历代石牌头人名单》。虽然名称各异, 但这些石碑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就是, 在瑶族社会组织中, 石牌组织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石牌律”实质上就是瑶族人民自创的一种社会习惯法条文, 内容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则是为了保护瑶族人民自身的利益。
3. 社老组织与石牌组织对比。
虽然说,石牌组织是由社老组织演变而来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差异。社老组织是由血缘村寨的社老作为领导人,产生方式由最先来建寨的住户老人担任或占卜产生,职责是祭神、料话、择定播种等的生产日期。石牌组织是由地缘村寨的石牌头人作为领导人,产生方式自然选择或老头人栽培,职责是对内为石牌群众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生产顺利进行;对外调解处理石牌之间的纠纷,防御外敌入侵。
二、由传统民间组织到政府组织、传统民间组织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运动的展开和政策的实施大大削弱了传统民间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例如:土地改革运动将农村土地平均分到了农户手里;人民公社运动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文化大革命使大批头人遭到批斗;一大批瑶族青年被政府培养、选任为乡村干部。但是,在遇到重大传统节日和宗教、祭祀等活动时,由于青年对传统了解不深,人们还是需要寻求社会组织头人的帮助。而且,在有些时候,民间的纠纷更倾向于请族内头人调解,而非“报官”。1951年8月28日所立的《大瑶山团结公约牌》上就写到:“今后大家必须互相谅解,不计旧怨,共同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亲密团结,并订立团结公约六条,共同遵守。”“以上公约,如有违犯或纠纷,由各族各阶层人民选出代表成立各级协商委员会调处,并会同各级政府按情节轻重处理。凡住在我大瑶山人民(包括汉人),均须遵守。各乡各村可依本地情况另订具体公约,但不得与本公约相违背。本公约修改权,属于大瑶山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可见,此时在瑶族乡村管理中,政府有很大的权威,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公约牌本身即为石牌组织中的石牌形式。改革开放后,国家政治环境的改善,使得传统民间社会组织渐渐复苏,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当前的瑶族乡村,政府管理占主要地位的同时,民间社会组织也在影响着瑶族人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共中央与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瑶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步摆脱了落后的状态。但是,传统的民间组织也并未完全消失,它与政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着瑶族的发展进步。瑶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管理为主,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权威共存的社会组织形式。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促进机制不一样,因此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民间组织由头人采用习惯法管理,优点是熟悉族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更方便开展工作;缺点是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和糟粕,不利于法制化建设。政府组织由政府官员采用法律法规管理,优点是使乡村建设法制化,改变瑶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现状;缺点是官员对瑶族传统民俗风情了解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瑶族社会组织变迁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瑶族社会组织变迁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当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瑶族社会由社老组织到石牌组织的变迁,正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了,人们需要联合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相对于以往来说,不仅规模扩大了,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因此,也就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加以规范和管理,石牌组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 国家政治环境的转变。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其组织形式的变迁也有重要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紧张的政治环境弄得人人自危,头人在政治运动中大受打击,为民出头办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也被削弱。而改革开放以来,轻松的政治氛围又使得这些传统社会组织逐步复苏,与政府组织共同促进瑶族乡村建设。
3. 瑶族自身发展需要与外界同化双重作用的结果。
瑶族是一个迁徙性很强的民族,在我国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份都有瑶族聚居区,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法国等国也都有瑶族的存在。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促使瑶族人民有必要建立起一种特有的适合本族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个组织管理自身,进而与外界交流,于是传统的瑶老制便应运而生。同时,尽管瑶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相对封闭,但它并不是绝对的孤立,外界民族尤其是汉族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渗透进去,瑶族也为了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吸收外族的先进之处,这就使得传统的社会组织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瑶族石刻档案作为民族档案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对瑶族石刻档案的研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由社老制到石牌制,由传统组织到以政府组织为主,传统组织与政府组织共存的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瑶族石刻档案的研读, 初步探讨了瑶族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组织变迁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瑶族,石刻档案,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邓达宏.论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J].档案学通讯, 2002 (1) .
[2]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4) .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社会组织;制度创新
自贸区是我国应对国内改革和国际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既承担全面改革的任务,又肩负深层次开放的重任。作为推进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试验田”,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发展的实质在于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以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激发其他主体的活力,从根本上促进投资贸易的市场化。自贸区改革既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也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在政府、市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中,社会组织无疑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基于对现有沪津闽粤自贸区社会组织的实证分析,系统考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的走向,旨在为推动社会组织的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 社会组织对自贸区建设的功能和意义
目前法律上尚没有对社会组织做出明确定义,但一般认为,社会组织应当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职能上的公益性、组织上的民间性和行为上的中介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市场—社会—政府的主体框架内,社会组织作为推动自贸区市场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有力支撑,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中心环节,其在自贸区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功能:深化自贸区市场化进程。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促进和深化市场经济,而社会组织可以为自贸区市场化的实现提供稳定持续的支持。沪津闽粤自贸区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数量激增,纠纷日益复杂,大大加重了行 摘要: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在自贸区市场—社会—政府的互动框架内,社会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与实现市场自由化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协调、服务、干预等多重功能。上海自贸区社会组织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面临着诸多的制度难题。我国自贸区应当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已有经验,针对现有问题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应制度。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社会组织;制度创新
政管理的负担,社会组织可以借助自身的组织和专业优势提供差异性服务。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满足自贸区企业的多层次需求。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可以解决企业在公共服务、员工培训、科技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又是经济民主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其在政府决策咨询、市场影响评价、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限制行政垄断,保障市场公平环境的实现。
2. 干预功能: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自贸区改革的关键在于通過放松政府管制,从而实现激发市场活力的效果。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承接政府权力的下放和职能转变,促进“自由贸易与社会的兼容度增加,更加有利于发挥自由贸易提升全人类福祉的功能”。一方面,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接主体”,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的不足,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综合统筹型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动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参与社会监管,可以有效提升监管效果,节省行政成本。
3. 协调功能:助力自贸区国际化发展。2015年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在国际标准上有可能对我国构筑新的挑战。自贸区国际化的发展必须提速,而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效果日益突出。首先,有助于实现国际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社会组织可以积极参与集体协商、劳动争议处理等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防止发达国家利用相关标准(劳动标准、环境标准)设定歧视性“贸易壁垒”,干扰正常的国际投资与贸易。其次,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国际贸易纠纷调解和谈判机制。与政府不同,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中介性的特征,在国家谈判和贸易纠纷调解中具有主体中立、手段多样、方式灵活等优势。可以有效解决境内外企业之间的纠纷,提升我国在国家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贸易纠纷ADR已经日渐成为解决贸易纠纷的主要方式。
二、 自贸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以上海自贸区社会团体为例
1. 自贸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上海的社会组织发展起点高、发展快,早在2008年浦东新区就打破一业一会的限制,实行无主管部门即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浦东现代物流行业协会是当时登记的第一家行业协会类的社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上海市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已经达到11 607家,每万名户籍人口拥有社会组织约8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社会团体因为机构健全、与政府关系紧密,因此是自贸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点。目前上海自贸区内的社会团体按照业务范围可以分为综合类、行业类和专业类三种,按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松紧程度可分为政社分开型组织、政社半分开型组织、政社重叠型组织三类。这些社会团体主要承担为会员服务、自律以及为政府服务等职能。其中为会员服务业是维持社会团体日常运营的主要手段,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大力实施和推广,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而进行的服务逐渐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社会组织依赖特定的形式来实现其职能,就目前来说,其主要通过开展社团活动、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和营利企业等开展活动,如德国商会成立了排除办事机构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并设立会员制的社会组织专门开展会员服务,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咨询公司开展有偿服务等。但总的来看,目前自贸区社会组织具有规模小、职能有限、行政色彩浓厚、专业化程度低等特征,直接制约着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
2. 自贸区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组织成立面临体制困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确立了对社会组织进行“双重管理”的基本框架,其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限制竞争、选择性扶持”。“民政部门负责对社会团体进行登记注册管理,而业务主管部门则负责进行日常管理。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重复成立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总的来看,目前的管理模式使得社会组织成立准入门槛高且程序复杂,而规模和竞争上的限制使得社会组织发展步履维艰。这点在外国商会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的限制,外国商会难以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和吸纳中国企业作为会员,限制了外国商会的功能发挥,不利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交流。
(2)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力度有限。虽然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其仅限于公共服务事项,对于涉及社会管理的事项依旧未能实现有效转移。如很多政社重叠型社会组织目前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范围依旧非常狭窄,其仅能承接一些并不重要的辅助性事务,而重要工作的取得通常要依赖于社会团体领导的人脉和影响力。同时,国务院虽然已经明文已经取消了很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但是由于受到“行政管控”思维的影响,社会团体并没有能够承接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评价和认定职能,因而社会组织的职能发挥非常有限。
(3)评价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目前对社会组织的评估仅仅体现为传统的行政考核,由于缺乏直接的会员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参与,评级结果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如虽然很多社会团体虽然被评为“上海市5A社团”“上海市明星社团”,但是与普通的社团相比,其在吸纳会员和品牌塑造上并无任何优势。而政府评估的标准不统一、程序不合理以及结果上的不公开也极大的制约了评估的效果,导致评估的奖惩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就政府机构本身来说,其也并未认可民政部门的评估结果,如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事项中高级别社团并无优势。
(4)监管方式难以满足需要。目前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尚处于重视事前监管,忽视事中事后监管的阶段。由于缺少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监管部门难以掌握社会组织的日常活动,及时了解相关组织的要求和最新动向,而社会组织也难以将相关企业的诉求及时的传达给政府,大部分社会组织与其他其他组织之间从未进行过业务交流,加强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显得异常急迫。同时,自贸区社会组织的自律监管面临严峻挑战,由于社会团体职能的有限,其对已加入组织成员的意义并不大,因此监管职能以“评优一票否决制”或者“君子协定”为形式,出现违约情况后社会组织的应对措施极为有限,因此行业自律属性很弱。
(5)跨区域活动面临突出障碍。跨区域活动包括:社会组织跨地区吸收会员、社会组织跨地区开展活动以及跨地区合作。就目前来说,各自贸区社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跨区域活动难以实施。如广东省与上海市社会组织之间的信用认证,虽然在各自区域内均为有效,但是两者达成的信用互认协议却因为无法获得政府的认可因而难以实施。从实质上说,目前社会组织之间的活动依旧受到了行政权力的制约,因而难以独立跨区域开展活动。
三、 促进自贸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
1. 减少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限制。
(1)放宽对外国商会的限制。随着天津、广东、福建等省自贸区的成立,外商企业的增加将带来对社会组织的巨大需求,在我国社会组织服务水平不高、数量稀缺的前提下,外国商会可以大大提升自贸区的整体服务水平。2014年民政部發文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设立分支机构无需民政部门批准”。自贸区应当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放宽对外国商会的限制,同时允许中国企业自由加入商会,促进外国商会与中国企业尝试新的合作制度,如半会员制、友好合作制,以增加境内外企业的互动交流。
(2)变革双重管理体制。现有的“双重管理”模式将登记和日常管理分离,偏向于以政府为中心展开,致使登记程序复杂、日常管理效果不佳。上海对社会组织登记实行“一步到位”,即对新增和存量社会组织实行同步推进登记管理。同时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除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双重管理的,可以直接登记。广东省则先后制定了《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关于广东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方案》,将“业务主管单位”变为“业务指导单位”,弱化了业务主管单位对行业协会的控制,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自贸区可以进行制度创新,结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双重管理模式”,构建“备案注册——登记认可——公益认定”的三层准入制度。
2. 强化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1)加快政府向社会组织的职能转移。针对自贸区政府职能转移不够的问题,国务院应当积极完善相关立法,将取消审批的事项有步骤、有条件的转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入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如自贸区政府编制政府购买目录,将公共服务职能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开招标,政府则按照服务购买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这种合同规制的方式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大大改善了服务质量,又促进了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
(2)促进社会组织的自律管理。一直以来,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之所以落不到实处除了自身职能有限外,还与其自律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自贸区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建立行业性的自律公约,同时建立惩罚通报机制,对于严重违反会员公约或者诚信守则的相关企业和单位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计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清退;通过以上制度设计可以促进会员单位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内部自律监管机制。
3. 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1)加强评价机制创新。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实现对社会组织监管的核心内容,国外高度重视对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已有实践表明,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估体系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评估效果。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在评估中均引入了社会参与。自贸区政府应当构建政府评估——公众评估——社会组织自我评估为一体的多元评估框架,动员民众的广泛参与,细化评估程序、考核项目、评估后果等具体内容,并将结果及时的向社会公布,听取公众意见。同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与社会组织的声誉评价、税收减免等直接挂钩,分数考评优秀的可以取得政府较多的财政补贴,并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具有优先备选权。
(2)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发布了《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若干意见》,旨在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制度。2014年上海自贸区发起成立了“社会参与委员会”,该自治组织共囊括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共42家单位,是企业和社会力量沟通协作,共同进行市场监管的互动平台,该组织应当定位为自贸区公共治理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贸区政府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相应制度,如自贸区管委会重大事项和条例的出台,应当邀请该委员会参加并征求其意见。同时,广大自贸区企业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出相关建议和批评。自贸区政府应当将该委员会建成凝聚会员的载体、合作共治的平台、反映诉求的渠道。
(3)创新监管方式。2015年福建省自贸区率先在全国颁布首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天津市社会团体管理局则发布相关规定“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赋予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发放信用登记的证书并发布公告。同时对于存量的社会组织进行登记证书的换发”。自贸区应当结合其自身的发展状况,推动监管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以往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变革现有的行政监管方式,积极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合同监管,加强对社会组织责任的追究,同时变事前监管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存。并完善监管的后果机制,将资助、奖励与监管后果结合起来。
(4)建立社会组织的跨区域合作机制。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既体现为不同资质的互认,而且也是政府跨区域合作的重要体现。国外高度重视不同政府之间的合作,如英国“地方战略伙伴”计划,承诺对不同区域和领域的社會组织要给与必要的配合和确认。自贸区政府应当积极主动推动与区内外政府之间的合作细节和程序,实现对社会组织跨区域合作的承认和允诺。
四、 结论
自贸区是我国在已经具有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地位,以及与国际规则接轨不断加强背景下的一次制度尝试,与原有的经济特区改革不同,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而非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区应当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必须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置于全新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以过渡干预的政府和缺乏监管的社会组织对于自贸区的发展来说都意味着失败。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双向互动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除了加强自贸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区内外社会组织的协调,以减少可能存在的制度套利和系统风险。
参考文献:
[1] 郑恒峰.自贸区建设中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2).
[2] 廖鸿,石国亮.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及改革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 袁建伟,李生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创新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5,(5).
[4] 马庆钰,贾西津.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趋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4).
[5] 王全兴,王凤岩.我国自贸区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初探[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3).
[6] 游祥斌,刘江.从双重管理到规范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4).
[7] 王全兴,王凤岩.我国自贸区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初探[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3).
[8] 林江,范芹.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3).
[9] 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贸易,2015,(1).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信息公开是指将可能对本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会员尚未得知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向会员或社会公布的行为。
第三条 本会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年度报告为定期报告,其他报告为临时报告。登记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信息,也应当予以公开。临时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的决议;
(二) 对本会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三) 本会的财务情况;
(四) 本会接受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资金使用情况;
(五)本会接受政府职能委托、授权、转移情况;
(六)本会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情况;
第四条 信息公开是本会的持续责任,本会应该忠实诚信地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本会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报送公开信息,确保没有虚假、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信息公开的载体可以是本会内部读物、网站媒体等。
第五条 本会发现已公开的信息有错误、遗漏或误导时,应及时发布更正公告、补充公告或澄清事实公告。
第六条 本会理事会授权秘书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本会信息公开工作。
第七条 信息公开前应严格履行下列程序:
(一)提供信息的部门负责人核对相关信息资料并签字确认;
(二)秘书长进行合规性审查并签字;
(三)会长(理事长)或会长(理事长)授权人签发。
第八条 本会会长(理事长)有权以本会名义公开信息。
第九条 未经理事会决议或会长(理事长)授权,理事不得以个人名义代表本会或理事会向公众发布、公开本会未经公开过的信息。
第十条 监事会或监事个人不得代表本会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新闻媒体发布、公开本会未经公开的信息。监事会或监事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或有关部门单位报告相关人员损害本会利益或违法、违规和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时,应及时通知理事会,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本会年度工作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应当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审议后,向会员公布,并报登记管理机关。
第十二条 本会应当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前告知会员或理事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议程等事项。
第十三条 本会应当及时将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的决议通过本会的信息公开途径告知会员,并上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 本会应当随时关注本行业的信息动态,对本会正常运作和会员业务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及时告知会员。
第十五条 本会对外信息公开的文件(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要建立专卷存档保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文件、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文件、监事会或监事文件及信息公开文件要分类专卷存档保管。
第十六条 本会理事、监事及其他因工作关系接触到应公开信息的工作人员,直接对本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未公开的信息负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不得泄露未公开的有关信息。否则,对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负全部责任。
第十七条 由于本会有关人员的失职给本行业造成影响时,应对其给予惩诫。
(十)制订或参与制订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老干部工作,管理市委老干部局。
(十一)对市级机关党的工作履行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
(十二)完成市委和市委组织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二、服务态度
1、工作人员一律实行挂胸卡上岗,举止得体、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每一位服务对象。
2、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到不脱岗、空岗,
办事一视同仁、无亲疏远近之别。
3、实行首问负责。凡首先接到基层、企业和群众的来电、来信、来访的同志,首问负责到底,能解答的即刻解答,能办的事迅速办理,不刁难、不推倭,更不得与服务对象发生争吵;凡涉及其他部门或科室的,立即协调解决,如果一次协调未到位的,负责做好有关工作,约定回复;如果需要交接办理的,做到交接清楚,明确责任;凡不能办到的事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使来者满意而归。
三、违诺责任
凡有违反上述承诺内容以及服务态度不好的,情节轻微的,一次给予批评教育,二次给予通报批评,三次给予待岗;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给予离岗、待岗处理,同时追究部门主要领导的连带责任;对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按照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实行监督。
工作制度
(一)会议制度
1、项目组组长会议
主要内容是:传达中央、省、市综治委关于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分析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服务工作形势和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指导性的对策措施。会议由项目组组长召集并主持。参加人员为项目组组长、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
2、项目组成员会议
主要内容是:传达市综治委关于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分析社会组织创新管理服务工作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决策部署;通报交流近期工作情况。会议由项目组组长召集、一名副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项目组全体成员。会议每年度召开一次,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会议的会务工作由项目组办公室承办,并负责对会议确定的重要事项进行督办,有关落实情况应及时报告项目组和专项组有关领导。
3、联络员会议
主要内容是:传达上级有关会议、文件及专项组办公室关于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部署安排,通报交流
一、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概述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 企业组织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以及经营管理理念都在发生着的根本性变革, 现代企业组织对企业风险的定义也赋予了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发展。就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来说, 它是指企业在组织经营过程中所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在新时代的市场发展机遇之下,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政策推动以及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自由竞争, 使得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把握机遇又如何应对挑战, 在此期间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风险因子。在此情况下, 如果只是简单将风险定义成为企业所面临损失的一种所谓的可能性来理解, 或许是已经无法适配于现代企业风险社会化管理需要。因此, 如若全面完整的定义现代企业的风险性, 题中应有之义应是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风险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其次, 风险与机遇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二者在数量及性质上成正比例的辩证统一关系, 机遇蕴涵于得到有效管理的风险之中。
企业组织的经营风险按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类。内部风险则主要是由于企业组织内部自身在管理和企业控制方面所产生的不确定性, 使得此类不足衍化成企业的内部风险, 而外部风险则是归结于企业外部, 社会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社会市场竞争等所带来的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不论是企业的内部风险亦或是外部风险, 正是因为这些形形色色的风险存在, 使得企业在并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竞争中一直长久的存续, 必然在某一天走向消亡, 或是因为企业组织本身章程、制度上的安排亦或是由于风险的不可抗而导致的被迫终结。但是, 无关于何种形式所导致的企业组织消亡, 企业组织退出市场并不意味着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也就从此消亡, 企业终止之后其在存续期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该如何存续, 该如何追究, 企业因此产生的经营风险该又将如何分担?
二、经营风险社会化分担的理论基础———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提倡风险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分担机制, 使得企业组织的风险降低, 也使得权利人的权利更加容易得到保障, 而保险、基金等运作则成为了社会化分担的基本形式。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的社会化分担制度, 是相较于风险自担理论而言的, 是建立在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中包括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以及社会其他主体的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是社会法律制度和经济法律制度中规定的, 个体对社会整体承担的责任, 是由所扮演的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所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社会责任可以认为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角色义务责任又或者说是预期责任。其重点是侧重于主体的身份性, 是基于主体的社会地位、扮演的社会角色所产生的一种对社会大众的责任;二是法律责任, 是基于行为所产生的一种责任, 侧重于主体的行为, 是因为主体没有履行应当履行义务而承担的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是强制性义务。
1. 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并非原生词汇, 英国学者谢尔顿1924年在《管理哲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 并认为包括道德因素。”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多德教授认为, 企业财产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不论谢尔顿所认为的社会责任还是多德教授所概括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其宗旨都是一致的, 即基于企业是一个“经济人”的角色定位, 在关心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着重发展企业的“社会人”角色, 尽最大可能性的促进公司相关利害关系人和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周边社会的共同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与社会是应该相辅相成、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将“经济人”与“社会人”的角色实现有机的结合和统一。此时, 就产生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2. 社会其他主体的社会责任
企业经营风险的社会化承担是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理念的体现, 是企业责任的同时也是全体社会的共同责任, 体现的是“分担”二字。社会中的所有主体, 均有义务为了社会的和谐和良性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社会化的承担方式, 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经营风险的社会化分担的制度构建
企业组织的经营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企业组织经营的全过程, 不仅仅维持在企业组织的存续期间, 更加重要的是在企业组织终止之后, 完善其“身后之事”。企业经营风险的社会化分担, 侧重于“社会化”与“分担”, 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不仅依靠企业组织自身进行风险管理, 还需要社会中的各类主体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共同化解企业组织经营存续期间及企业组织终止后的相关经营风险。
1. 建立企业组织代表机构存续制度
当企业终止以后, 消费者常常面临着难以维权的窘境,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复存在, 投诉无门。因此, 本文主张建立企业组织代表机构存续制度, 在企业清算注销以后, 留存一个代表机构, 例如建立类似于“公司清算组”的组织机构, 代表已注销企业参与各种法律活动, 在企业注销后的几年中进行管理和运作。另, 对此类代表机构的存续期间也应当有所限制, 存续3年-5年或是与公司销售或生产产品的最长保质年限相同或适当缩短。企业组织代表机构的存续, 是为了消费者能够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稳定市场秩序。
2. 建立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
在企业的后社会义务中设置企业产品责任保险制度, 其理念就是生产者对产品进行投保, 在消费者受到侵害时, 由保险人替代投保人来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的一种制度。目前, 我国对责任保险存在着相关的立法和实践, 但是, 其制度的运作必须是以公司企业组织的存在为前提, 因此, 在企业组织终止注销的情况下, 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的实现就没有可能。总之, 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组织并不能够很好的执行这项制度。因此, 针对这项缺陷, 建议在立法及实践中, 完善此项制度。规定企业组织在终止之前就应当对其销售或生产的所有产品进行强制性的投保, 如果消费者在商品保质期或使用安全期之内受到因产品问题出现的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等, 由企业组织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同时, 对还未销售的产品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 例如:回购, 停止销售等。
3. 建立产品社会基金制度
正如同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一样, 产品社会基金制度也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终止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我国的《公司法》规定, 公司一旦终止, 其在法律上作为独立人格的主体资格就不复存在。对于非公司制企业也是如此, 一旦企业组织注销就无法承担任何责任。此时, 企业的后社会义务该如何履行, 社会责任又该如何承担。在企业注销后, 与企业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 这既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所提倡的安全交易和社会稳定。因此, 应当建立产品的社会基金制度, 不同于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 产品社会基金制度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形式, 主要依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支持等一系列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 以“社会共治理念”共同管理。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 企业组织的各种社会经营活动存在着更多的风险性, 研究企业存续期间的风险规避固然重要, 但企业终止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经营风险该如何解决、如何完善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因此, 本文在讨论企业组织经营的各类风险基础上, 论证了经营风险社会化分担制度的理论基础, 尝试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在企业组织的经营风险社会化分担制度。
关键词: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社会化分担
参考文献
[1]辛绪武.“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讨论文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12) :9-12.
[2]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
[3]郑祝君.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公司制度的理念变迁[J].法商研究, 2004 (4) , 121.
[4]崔丽.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吉林大学, 2013.
[5]崔汪卫.公司终止后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与立法完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4, (6) :105-111.
【关键词】组织机构代码 电子档案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51-01
组织机构代码是我国社会诚信的基石、信息共享的桥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依法成立、注册、登记的各类法人及其分支机构颁发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诚信体系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组织机构代码工作迅速发展。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是以标准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建立这项制度至今,经过三个阶段、二十年的发展,组织机构代码已列入国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重大工程的统一规划,解决部门各自的业务流与国家信息化管理需要的信息流不统一的问题。目前,组织机构代码已在银行、税务、统计、公安、外汇管理、社会保障、海关、质检、法院等二十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金卡工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子档案是经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档案。电子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计算机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元、图像、图表、符号等到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都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都需要存档备查。电子档案的特点:
1、依赖性和非人工识读性。电子档案要依赖于计算机软、硬性和数据库与网络系统,和传统的档案在载体质量上是根本不同的。纸质档案人可以直接读出来,而电子档案都是数字代码,只有借助计算机解码,才能转换成人可识读记录。
2、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无论是磁盘、磁带还是光盘,其存储量大于过去各种信息介质,这种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可减少档案的存储空间,便于存放。
3、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电子档案的信息不具有固定的位置,可以以非实体进行加工和管理,这种可分离性造成了电子档案信息易于更改,不留痕迹,易于复制、传输、便于异地调阅或形成文件。
4、信息共享性。传统档案由于受原件的约束,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用户利用一卷档案,且要身到现场;但电子档案可以人在异地,在同一时间多人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共享同一信息。
5、载体的多样性。传统的档案记录信息的载体是纸,变化的是纸张的大小,而电子档案的载体有磁盘、磁带和光盘,呈现多样性。
尽管电子档案信息利用快捷方便,并且可以登上“信息高速公路”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1、数据的易消失性能;2、信息的不安全性;3、信息的易改动性;4、信息的易出错性。由于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子档案在收集、鉴定、编目、检索等方面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有本质的不同。
为解决这一问题,普遍的做法是是采用“双套制”,即在保持电子文档的同时,把电子文件拷贝输出成为纸质文件。
现在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与全国其它各分中心都已经将所有的纸质档案扫描成电子档案,并且将旧档案已经扫描完毕。所有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将每天新产生的新的纸质档案扫描归档,并且在规定期限内上传到省、国家电子档案服务器。保证了电子档案的更新和覆盖率。实现了有组织机构代码就有电子档案。但为了保证组织机构代码的信息的准确,在有的时候还要用到纸质的档案。同时由于电子档案的特性,也弥补了纸质档案的不足。
一、由于纸质的档案本身的原因,纸质档案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纸质档案由于本身材质的原因,容易破损不容易保存。
(2)纸质一般只有一份,不容易被传播和被其它部所应用。
(3)纸质档案无法做到备份。
(4)纸质档案的存放也需要极大的存储空间。
(5)虽然我们在纸质梢案存放时,已经按一定的顺序存放档案,并且为纸质档案编排了目录。但在查询的过程中还是相当的费时费力。如果要多次查阅则更为不方便。
二、纸质档案不足弥补方法:
(1)纸质档案极易破损及污染,保存极为不易。
由于电子档案是将扫描仪将纸质档案扫描后,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就不会产生破损和污染的现象。使我们的档案保存更方便快捷。
(2)纸质档案的唯一性,不易其它相关部门应用。
由于纸质档案只有一份,无法实现原件复制。并在相关部门之间传递十分的不方便。由于电子档案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这样就以通过其它的存储介质进行传递,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递。这样就减小了地域的差异和缩短了传送的时间。
(3)纸质档案无法做到备份。
纸质档案的唯一性,无实现备份保存。如果利用电子档案就可以将档案扫描后,存储在其它存储介质里。这样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备份和异地备份。
(4)纸质档案的存放也需要极大的存储空问。
由于纸质档案本身就占用一定的空间,随着档案的增加存储空间也随之增大。极不利于大量存储。利用电子档案就可以存储在其它存储介质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存储介质的密码的增加,存储介质的存储能力也将随之增加,而体积则逐步减小。从而大减小了存储的空间。
如果使用电子档案存储,就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对电子档案进行信息录人和保存。同时可以利用数据进行电子档案的相关查询,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查询语句进行多种条件的查询,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更多功能的信息查询。为了保证组织机构代码的信息的准确,在有的时候还要用到纸质的档案。
三、电子档案在日常业务办理过程的作用
(1)创建建信息共享平台,这样可以方便应用部门对组织机构代码使用业务的扩展。同时也可以为其它部门和我们其它机构辨别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真伪提供坚实有力的依据。减少伪造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在社会上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不可估计的后果。
(2)在日常业务办理时,有时会发生注册号重复的现象。在以前要让用户到发证机关查询其本的信息和与之相得的信息,或者到卡当案库查询相同信息两个家用户的相关档案。这样的查询非常费时费力,并且有时还可以找不到相应的档案。造成用户办理组织机构代证的时间延后,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与社会的不良影响。现在利用电子档案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的用户的档案的信息。不用再去查询以前旧的纸质档案,这样大大减少了用户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时的手续和时问。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3)在办理日常业务时,有些极少的用户用变更过的证件,谎说是由于办公人员的失误,造成了他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的信息错误。在以前我们只能去查询旧的纸质档案,或在年检期间为了加快办证业务的速度没有时问去查义,我们只能承认是我们的失误,然后免费为用户办理新的组织机构代码证。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检索到电子档案,这让我们马上分清责任,并且快速的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样我不仅可以减少我们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声誉,避免对我们的声誉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会组织档案制度】推荐阅读:
社会组织组织制度11-30
社会组织薪酬管理制度09-06
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10-20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11-13
社会组织包括09-14
社会组织管理问题11-27
妇联与社会组织01-12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慈善07-26
浅谈农村社会组织11-04
曲靖市社会组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