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推荐8篇)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与过去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变化,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尤其是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值得认真反思与总结。以下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简要反思总结如下:
转变教学思想,重在转变“教学观”、“学生观”、“智能观”、“质量观”[1]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
1.1 在转变教学观上,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读、做(做实验)、练、议、讲(老师精讲)、知相结合的灵活变通的教学模式。从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检查、督促、辅导、精讲和诱思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能动学习,对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自主探究实验、互动交流和听老师的精讲,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从过去备课时一味地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转变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做到寓能力培养于知识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每一课时有哪些内容能体现三维目标,并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有层次地加以实施。这样,通过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因此,转变教学观念以后,教师在备课时花费的时间、精力是相当大的。
1.2 在转变学生观中,始终坚持:应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和提供的素材,自己能理解、能学会。而不能对学生的能力放心不下,对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就要采取讲授法,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教师讲授的心理倾向。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与检测(设计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并辅以科学的方法指导,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1.3 在转变智能观中,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了学习策略的教学,用能力主线指导化学课堂教学。备课中贯穿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学生学习心理顺序相符合。教学过程中的读、做、讲、议、练、知、能激发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既能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又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学会”学习。
1.4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因为仅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同时也用此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是不全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靠外部动力即外驱力维持学习的方法是不持久的,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各学校应制订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并时时检验自己的教学,以改进完善教学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智能结构,掌握“双基”;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科学把握教学深广度
2.1 必须细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从整体上把握好概念原理知识螺旋上升的脉络。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师的教学实践、考试评价等来确定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深广度。
2.2 关注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个概念原理的描述,以确定共性及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2.3 对知识不可拓宽太深,可通过其简单应用来掌握之。
2.4 在复习阶段,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考试命题情况,综合复习备考,但力戒拓宽太深,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3 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精心策划教学,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构核心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本质与价值
3.1 新课程下课时少,任务重,若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3.2 要回归知识本色,灵活设计学案,让学生能尽可能地自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愉快、兴奋和深思中获得深刻的认识。注重体现科学探究思想,积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2]。
3.3 新课程更应注重落实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与表达、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的熟练把握、重要物质的制备、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因为这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若掌握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高层次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所学知识具有的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提升学习化学的品质。
3.4 在教学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3.4.1 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栏目及功能,用生产、生活中熟悉的实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3.4.2 新授课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问题为主线,精心设计出与主干知识认识发展脉络一致的探究性或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上,注意问题的梯度与层次性,以分散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从中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育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通过反思、归纳与练习加以巩固提升。
3.4.3习题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自主建构。通过对典型例题与习题的共同评析,让学生自我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相关的规律,并通过变式训练与学生的自我纠错与归纳及教师的批阅与点评,实现对易错易混点的彻底把握,从而较好的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4.4 复习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能动实现对主干知识的系统掌握。在重点内容的复习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组织复习课,引导学生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归纳比较,在针对性训练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精选习题巩固提升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如何高效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掌握必要的学科学习策略,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如指导阅读策略、探究发现策略、“接受——内省——复现”策略[3]、“类比迁移”策略、化学习题的解题优化策略(如守恒思想、联立方程组法、极限法、平均值法、不定方程式法、讨论法、特殊值法、十字交叉法和数形结合法等等。)、“求同、求异”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分步学习”策略等等。
实践证实: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品质,效果明显。作业布置上,要在层次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作业量上把握适中原则
新课程理念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作业布置上也应体现出来。首先,布置的作业要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体裁衣,布置不同水平的作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留出一些选做题让其提升,还可以鼓励他们搞一些小论文,小科研等活动。其次,要有针对性,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选习题以实现对主干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最后,在作业量上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改变过去的题海战术,重质而不重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多元化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重在 正面激励与引导
新课程评价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通过试卷、以分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传统观念。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形成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实施了活动性评价、纸笔测验评价和档案袋评价[4]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学案的形式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中,记录下学生的活动表现,并通过批阅探究学案,真实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活动感受。档案袋评价实施中,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理解笔记、纠错与自我归纳笔记,通过教师的及时批阅与点评,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想。结合纸笔测验,则能较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找出并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对他们显性结论的评价,更要重视对他们体验过程的评价,以充分发挥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初步成效
1.全国新课程标准已下达, 其在各学校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 普遍加强了教学的研究, 其中包括进行集体备课, 突破了传统的备课思维, 教师不用再为每一次考试准备相应的方案, 每一位教师根据班里面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备课内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发现问题和规律,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总结出的好的现象进行专业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校外教育, 不定期组织教师的出外培训, 只有是教师亲身体验到问题,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传授方式, 并且是教师更加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定期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配套材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的教材也会不断变化, 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接受的教学配套材料,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做好笔记,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
2.提高了教学的资源意识。新课程实施以后, 新教材的出现使原本就习惯于教学内容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 乐于尝试用新的教材, 注意对比新的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新增内容, 进行收集应用。我以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经历简单说明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留有十分钟的学生自由领悟和问问题的时间, 有一次有个同学拿着高二, 高三的两本教科书来问我, 提出为什么一个化学规律在数字上会出现不同, 之后我做了笔记, 并查看了资料和其他的化学教师探讨了一下, 才发现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差别。之后, 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这本应该是我们一个教师去发现的问题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发现, 自己心里很满足, 并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适合化学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1.为化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对于化学教学, 可以做些演示实验, 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史实, 提供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辅助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对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
2.介绍化学科学经济方面的应用和与生活中的联系, 扩展学生视野
化学本身就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科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增加人们对化学物质的安全防范意识, 还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常识,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常识并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教学基础,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在做化学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做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 估计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化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己设计实验, 做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工作。
三、创造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确立, 更多的为教学思想添加了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与教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使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才能加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发展, 不断的培养出科学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力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 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并且教师也能应用一些软件制作化学教学, 是教师更加简单方便的传授教学课程。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学习化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自己需要的化学信息, 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细化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更加方便的沟通遇见的化学问题, 对不了解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视频来清晰直观的学习掌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搜索化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把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问题情境的创造和实施策略, 完成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改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目标, 以及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编制教学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加强了, 教师面对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同学, 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出适应全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塑造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领悟能力和需求, 还要根据课堂标准和教材, 分别设定社和全班同学和个别同学学习的目标。
其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 看到一个一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讨论小组, 组织讨论活动, 每个人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化学教育是培养科学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学科。作为化学教师,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加贤, 蒋小钢.“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 2009, (03) .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2-02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广大教育者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说新课程改革要想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是个很重大且艰难的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化学教育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沧桑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进入八十年代后,改革的频率越来越快。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正式拉开第9次高中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帷幕。
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时代也在不断发展的,历史是在不断迁移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满足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迂腐、以老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呆板、枯燥乏味。相对来说,新课程理念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更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学习方式的完善,这与与过去仅注重对教材做加减法等方式的改革是不同,与此同时,还打破了以前封闭式的课程管理,提倡地方、学校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开放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学方面带来了可喜的局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平时化学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无法做到完全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没有掌握新课程教材内容,手上虽然捧着新教材,心里还是记挂着老教材。
2.没有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个创造性思维能力,只会一味地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疏远没有过多的交流,教师只会机械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机器,没有自己的学习感悟和想法,泯灭了学生对化学教学的热情和兴趣。
3.应试教育的存在,致使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里分数成了学习的最高标准,为了分数而学习。高考是人生转折点,也是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压力,不难看出,在每个学校采取最多的化学教学方式就是“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练习题、习题库等等多不胜数的题目,使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
4.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积极性和兴趣,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把化学的知识内容反复地给学生讲解其含义、用法,对学生的知识反馈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存在着这些弊端,是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的,肯定会被时代的潮流给替代。化学是门科学,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其重要地位是不可言喻的。这些问题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改进并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探索。
三、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而改革,所以说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的几点反思。
1.更新教学观念。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学生,要学会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1)要树立学生能成才的人生观。(2)要树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观念。(3)要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4)要在思想上建立起新的评价机制理念。只有教师变得更加优秀,才会教出好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题海战术”“填鸭式”“满堂灌”等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构架一种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才会带来高效的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并不是什么都是正确,也有需要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地方,传统教育观念致使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教师的意思学生只能一味地遵从,就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学生也是很少提出质疑,甚至于有些学生盲目的跟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走。所以说教师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是会对学生造成习惯性的影响。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化学是个很严谨的课程,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些操作是有些危险的,如果教师自己的操作能力不够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说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扩展视野,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课程改革,能够熟练的掌握学习新课程教学方式,贯彻新课程理念。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需要努力学习的目标,也是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的使命感。
四、结语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现实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有多么重要, 新课程改革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是在短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高中化学课程作为改革中的一员,其中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只有改进改革中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识改变命运和强大国家。
参考文献:
[1]林正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改革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乔慧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21:34-35.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葛存凤(214125)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关键词:课程、观念、方式。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基础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实施课程的改革,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社会性、人文性和发展性.为此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与发展的差异性。
一、教师的观念应化学教学向化学教育转化
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选修中有关合成材料专题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拓展视野栏目的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面并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产品不断出现……这一切作为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成为化学问题的探究对象。化学教学中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出发 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为了巩固和检测课堂效果,考试和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听见考试就头疼,作业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转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动脑筋,尽量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同时自觉地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演示试验,在教学可多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还可以包括活动与探究中的探究实验和需要探究的实验。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包括可以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检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或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
4、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共同提高,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化学科学教育。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模拟微观世界中分了、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通过模拟试验过程使学生获得仿真操作的技能和体验,使教学活动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适应补了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采用自制的电脑可以使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自制和利用现有的化学课件、截取电视相关资料,利用录像、投影等。还可建立习题库、实验录像、课件库等。作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从而使化学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
张廷宝
马廷相
733102
摘 要:结合几次新课改的培训体会,结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心得,本文提出新课程改革下高一化学教学的三点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并且要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为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已成为时代和每位教师最真切的呼唤。笔者结合几次新课改的培训体会,结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心得,认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高一学生普遍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存在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可是一旦进入理论性较强,实验较少的学习内容时,就会感到枯燥,学习兴趣减退。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特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从多方面人手,其主要方法有: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开头是整节课成功的一半。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讲《氮族元素》时,可以这样引入: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一闪一闪,忽隐忽现,十分诡异。很多人遇到这些都会毛骨悚然,赶紧逃跑。谁知,那火还会跟着人,你跑它也跑,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崇,就把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那么“鬼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与动物身体中有很多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但这种火非常小,发出的是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而出现“鬼火”,又由于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所以,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这就是旷野的“鬼火”。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在化学中体验生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这节课时,可以通过介绍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如清晨树林中的光束,夜晚车灯产生的光柱,像这些美景的产生与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密切相关,引入新课,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胶体到底有什么性质,是什么性质令生活中这些美景的产生。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引入,激发兴趣
通过设计或利用趣味实验,以直观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Na2O2时,通过演示“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通过趣味实验引入,学生更乐于去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应当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在学习方法指导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读、划、写、记”。“读”,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 “写”,把自己的疑点写下来,带着疑点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
(二)、要求学生记好笔记,提高课堂效率
记笔记不是抄老师的板书,更不是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课堂记笔记,应该是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如老师补充的知识),记总结的规律,记解题方法,记代表性的例题等。笔记不只是课堂记,在课后应该不断进行补充。
(三)、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通过做题反过来掌握课本内容,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三、在课堂教学中,并且要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总体形势来看,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评价还是高考。近年来,高考试题已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发展。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对以下三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挖掘题示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二)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三)逻辑思维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必须从高一抓起,立足于平时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具体的做法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认真做好“讲、练、评”之结合;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加强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逆向思维、变形思维、发散思维等。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参考文献:
【摘 要】 当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研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导向偏离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化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当下高中化学教师受功利目的的驱使和影响,在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可能会过度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工具理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反思的成效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二)自觉意识缺失
叶一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愿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倾向于进行教学反思。但人的惰性又通常使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去的习惯、经验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容易落入窠臼。而人一旦满足自己的狭隘经验或对自身的问题缺乏反思的行动时,反思性思维就容易沉沦、消失或者遗忘。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教学反思、做科研等是一种负担,不乐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更愿意关注学生成绩等显性现象,忽略教学反思这些隐性因素对自身提高的重要作用,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反思的习惯也慢慢消退。对于新教师而言,及时反思之后的实践创新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也要将新的教学方式等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二、问题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则课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仍然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旧瓶装新药,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非常抵制,使用得不顺手,干脆还是用老教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挑战前,要乐于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学并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
(二)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也称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
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我想借此机会, 谈谈怎样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当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向现行的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国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氛围, 相对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所以加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就尤为重要,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为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 而且能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通过加强实验创新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进而获得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激发性
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惊叹不已”, 如案例2, 课本上利用塑料瓶变瘪, 远不如玻璃片不掉落令人惊叹!案例8课本上, 铁钉能比得上魔杖吗?特别是案例7为获得老师的生日蜡烛, 学生们真是“煞费苦心”啊!可以说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在动脑!这样的课堂还有开小差的吗?这足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 形成化学概念, 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要求老师就课题的内容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当然也不能为了“哗众取宠”, 取悦学生, 而去设计一些不人道, 甚至很危险的实验.例如这次有个选手为了验证一氧化碳的剧毒性, 而把一只小白鼠放进一个装有一氧化碳的塑料瓶, 对学生身心都是伤害.
二、感性
在优质课比赛那天, 黄山市正下着大雪.案例4中, 老师给每个学生戴上“暖宝宝”, 一个生活化、人文化的课卷跳出来, 立即把学生拉进课堂!学生能没有强烈欲望去探究里面的成分吗?在案例6中染红鸡蛋方法的分享, 学生一辈子都会明白其中原理的!再看案例1中一根平常的输液管, 比起生硬的导管亲切多了.还有那些怀揣着生日蜡烛回家的学生, 晚上一定会在家点燃它, 回味灭火的原理!因此我们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老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尽量取材于生活,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需要注意的是, 设计要有科学性、合理性, 不能为了感性而失去理性, 否则会本末倒置.
三、指导性
在案例4中为了能使学生设计出探究“暖宝宝”中的物质, 老师就学过的铁有关知识进行回顾, 从而学生就能有效地理出方案.在案例9中, 老师能很好地结合生活中取果汁的方法, 去引导学生设计提取花的色素方案.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老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 离开老师的指导, 势必降低学生实验的教学功效.从这个角度来看, 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成为提高实验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对于学生实验的指导, 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体现在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例如在实验知识方面, 老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在实验技能方面, 老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 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规则、实验操作步骤, 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思维方面, 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 做到学会观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
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的指导, 应该贯穿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 学生实验操作前, 老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启发讲授模式, 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 去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 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四、直观性
在案例1中, 两个气球落地有着鲜明的对比;案例3中的水火相容;案例5中构建三角模型和拆除三角模型的对比, 很直观地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而灭火只需消灭一个条件.如果实验不能产生很直观的现象, 也就不能很明确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一个创新的实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特别要避免繁琐的实验, 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有个选手为了体现水火相容, 由于采用不合理的仪器———注射器, 燃烧时活塞冲开引起课堂着火, 事后老师再问问题时, 课堂鸦雀无声, 因为学生惊魂未定啊!而同样别的选手用装有氧气的试管倒扣, 直观明了.所以在创新时候, 一定要安全可靠, 简约直观.
五、生成性
一个具有创新的实验, 如果没有生成性, 等于是一场闹剧.生成性体现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操作结束后, 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 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操作中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1. 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进行归纳处理,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 根据实验操作的体会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推理演绎, 获取规律性知识.
3. 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实验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作出评价性指导, 即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对全体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以及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实验水平有关的问题进行讲评, 促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产生新的飞跃.
六、加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机制和保障
以上几点关于创新实验的体会, 也是我走进别人的课堂, 再走进自己的课堂的体会.一个创新的实验, 不是完全依赖理论的培训.其实新课改以来, 我们的教师理论培训有余, 主要是操作技能不高, 教师团队合作不够, 这次我就看到每个选手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在支持, 可以说每个创新的实验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所以真正能做到创新, 就要亲手操作, 就要团队合作.我们不能每天强调学生自主合作, 而忽略了教师自身合作.中学化学实验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型的化学教师, 所以说教师不仅要接受“输血”, 还要学会去“造血”!
其次, 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加大对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样才能给实验创新教学提供优质平台.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县城初中, 偌大的两个实验室里空荡荡, 现有的仪器陈旧不全, 学校对实验室经费投入很少, 又缺乏专业化学教师去管理实验室, 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很难有效开展;再加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例如中考评价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县全面实施了理化实验加试, 也纳入中考总分, 但还是流于形式, 这样怎么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呢?全国其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初中实验教学环境状况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有关部门加大对化学实验配置经费的投入, 是加强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有力保障.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先驱已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我国古代酒的酿造,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代,1965年我国成功地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了这些发明创造外,还要认识到我国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大宝藏。如近年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在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通过这些例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二、介绍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出原子学说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他总是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为座右铭,通过他的刻苦钻研而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个药店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好学精神,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他严肃认真、勇于创新的精神,经过反复实验,反复研究最后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的“燃素说”,并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英国化学家拉姆赛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了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气。
出生于我国福建省一个农民家庭的著名制碱专家侯德邦。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满怀报国之志,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回国创业,经过潜心研究,不断努力,最后发明了名震中外的“侯氏制碱法”,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市场,他的精神被后人所敬仰。将以上素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都是有帮助的。
三、在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态度、责任感、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科学探究中,如能将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一双胞胎处理好,那将对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教材中挖掘体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比如在讲空气污染时,充分利用课本素材和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以及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二)、强化训练,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对药品的用量和浓度严格控制,对定性实验,药品应取最少量,多采用微型实验。这样,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省了药品,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加强实验改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的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教材中提到要进行尾气处理,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尾气处理呢?这给教学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总之,加强实验的改进应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弃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加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新课程改革下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教育论文01-04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论文11-29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01-18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1-06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论文01-16
作业4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01-16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