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学单(精选8篇)
语文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坚持做到:每上一节课,都要明确根据教材特点与单元重点,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训练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及应该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揭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就要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我首先是让学生过好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每学期之初专门上好二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生字)、记(记住音、字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字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写出生字)。通过学生独立性学习,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通过自学不仅能够掌握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就是课外读物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主动学习。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学习兴趣提高了,读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能力是从实践中练来的。勤于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自学。我们语文教师不要一切都包办,总是不放心,总怕让学生自己走“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只让学生吃米糊,这样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
要坚持给学生让路于自学,还时间于学生,还主动权于学生,把课堂时间留一部分于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具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方法是: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得问题,写出文字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地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自己写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观察目的,从教给学生观察步骤和方法进行训练。教学看图学文《长城》时,先让学生查寻长城的历史发展资料,搜集从不同角度反映长城的图片;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以及表达心声的豪言壮语,颂扬长城的诗词文章。使学生在自学中感受到长城建筑的雄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油然而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再指导学生看图,弄清观察点,理解照片的主体和背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面,赞叹之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真情流露,与作者的思想水乳交融。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了调查的耐心与信心,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左右脑得到全面发展。
3、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学习活动的动力以及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来源于兴趣。为此,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就论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认为:“兴趣是个水闸,借助它,注意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重要。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作者经历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心中有无限的感慨,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是激动的、自豪的。我引导学生朗读,越读越投入,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内心的感受。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成就感更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晓之以理,让其明白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其逐步确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一文时,让学生调查了解电脑在国防、科技和生活的用途。同学们通过查资料,访问专家,请教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不仅获得了电脑知识,激发了学习电脑的兴趣,而且从自学中懂得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学习自觉性增强,掌握知识的愉快体验变浓。
4、指导教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只有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才能成功地完成各种学业任务,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学方法的指导是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能力训练得如何的重要标志。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就高年级而言,安排了两类不同的课文,即精度课文、略读课文。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制定了“学习方法,使用方法,形成能力”的单元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精读课文的要求是:围绕重点教学目标活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某一读写方法。
一、重视识字能力的培养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学生的识字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1.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要求学生一看到音节就能准确地读出字音。
2.运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分析字形的能力。
3.掌握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具有熟练地查字典的能力。
字典是识字的重要工具,是我们无声的良师。语文大纲指出:“教给学生查字典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必须认真对待。”查字典是二年级的训练项目,但我在中、高年级教学时,从没有疏忽对学生查字典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每一次接任一个新班,我首先要检查他们对低年级的“汉语拼音、汉字结构规律和查字典”三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查字典,我则提出更高的要求:
1.能从字的几条解释中找出符合上下文的正确解释。
2.把字典上较深的解释通俗化。
3.字典中解释与课文对不上号时,能想出符合文章的确切解释。
课文中有些字、词,带有修辞色彩,它的字义已超过本义的范围的, 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字典的解释加以比喻或引申。如《养花》中“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使我全家都感到骄傲。”这“骄傲”一词不能作“自满”解释,而应当是“自豪”。这样使学生明确对于字典中的解释,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当联系上下文活学活用,培养学生“望文生义”的能力。
二、教给方法,转化能力
叶圣陶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我就朝着促使学生能够 “反三”这个目标去启发,引导他们去探索,总结学习方法。如在教学每单元的讲读课文,我是按这个步骤法教的:
1.初读——从整体着眼,通过阅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和字典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它们的意思, 大体上读懂每一句话。
2.重读——由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理清层次,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弄请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精读——把分段阅读所得到的认识联系起来,进一步从整体上深入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中心思想,对字、词、句、段、篇一番的分析,体会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
4.熟读——理解全文在表达方面的写作特点,对感兴趣的段落可背诵。
当然,这只是个学习步骤,在教学中,不同类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句意、 段意、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能力。
三、激发兴趣,以“境”引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学 《桂林山水》时,我先用多媒体呈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再播放“桂林风光”的图片及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定会大大提高。
四、精心设疑,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设疑,应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的原则;还应围绕教材重难点。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体会他的爱国情怀。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詹天佑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然后,我精心设计了一问题:“找一找居庸关和八达岭各有什么特点,詹天佑是如何克服的?” 从而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五、培养习惯,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复习和自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读书要做到:眼到、 手到、口到、心到。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抱负?学生通过朗读、理解、 议论,深入到课文中,逐步体会中心。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被周总理的爱国热情所感动,还学到了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博览群书,提高自学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大量阅读课外书,也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还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挑选课外阅读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在班级举行“故事演讲”活动。
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果。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疑激趣、以境引趣和以读生趣的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例举: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我强调学生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開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以境引趣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火烧云》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在课堂上,对学生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目的定位,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指出学生的不足,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除了保持”评“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视同学、老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使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下了根。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一、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
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
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关键词: 小学生自学方法自学习惯
摘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
1、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当然,对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
2、提出预习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
3、提供预习提纲。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可以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例:《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形状奇特陡峭笑呵呵尽管
(3)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实际。二要启发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三要有趣味性,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四要难易适当,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预习要有检查。跟任何工作一样,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
学要做到三次检查。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
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对学生的预习,按提纲检查,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可放在讲读课文时
再解决,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5、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难点,创设台阶,降低难度。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
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
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
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
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
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
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
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
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
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
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
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
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
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
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
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
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
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薛永伟
实践证明,前置作业不但简易,而且实用、有效。2010年10月,我参与“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研讨课。在与同事备课中,我把前置作业的理念、措施等渗透到二年级语文研讨课《坐井观天》中。课后,《坐井观天》设计的前置作业———预习卡成为此次研讨课讨论的亮点。大家充分肯定了这种打破传统的作业布置,以充满人性的预习卡将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下去,将“先学后教”中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看到我们课题组的努力得到这么多专家、同行的肯定,我想这可能就是小学语文前置作业的魅力所在。那么,前置作业该如何设计呢?
一、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为前置作业的设计“量体裁衣”
学生的学情就是前置作业的起点,学生的发展就是前置作业的落点。因而我特地有意识地在小学语文教学前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区别地设置了一些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的前置作业。当教师还没有教,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自己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尝试性的学习时,既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又逐步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又尽显了教学的人性美。
基于此,设计前置的作业之前,我们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而且要自问:这节课我要用什么抓住学生的心?了解儿童的学习心理,抓住孩子的童心,设计出适合孩子口味的前置作业(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孩子才能乐于学,勤于探究,主动获得知识。如对于小学二年级同学,我们布置前置作业时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布置一些活泼多样、生动有趣的题目,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坐井观天》:
为吸引小孩子,表中的卡通画及“瞧我的”等体现学习主动性的语言,都是为二年级的小朋友“量体裁衣”特地设计的。虽然只有四道题,但每一题都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及发展状况。如第一题,它旨在引导孩子复习上一节课(识字四)的成语积累。第二题,它旨在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又帮助孩子扫除“阅读障碍”:如“蛙”字,交流展示学习心得时,有的同学说用加一加(虫 + 两个土);有的同学说用换偏旁(“挂”字提手旁换成虫);有的同学说在家里的蚊香盒上看到这个字……第三题,它尊重孩子的差异和兴趣,让学生有所选择,既读自己喜欢的角色,又加强朗读训练。第四题,它重在培养孩子质疑的意识。所有的前置作业,都需要以学生以往的知识体系为载体,在以前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决定着前置作业的设计。
二、把握文本的教学目标,为前置作业的设计“指路导航”
文本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准确的目标把握、完美的课前问题设计,成为前置作业的终极追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而然教他们预习不可。”所有的文本其实就是一个凭借,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个道具。传统教育,教师在整节课中,都是为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的知识点而努力着,却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孰不知,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没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们事先把握文本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培养,设计出前瞻性的前置作业,还孩子主动学习的权利,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先做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语文教学最高的目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上,教师所教的是学生不懂的地方,所训练的也是可供孩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3)情感目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前置的作业如下:
(1)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周晔是鲁迅的___,鲁迅是周晔父亲的___。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下来。
1借助课文中的生字注音,我认识的生字有____。
2我通过查字典学会的字有_____。
3在预习中,我认识的多音字有____。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有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_____。
(3)我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我不但把课文读通顺,而且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我停下来再多读几遍,就读懂了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_____。
(4)我认真读了课文后,发现了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积累了____。
(5)读了这篇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我记录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
上课时,我要和大家进行交流,或者向老师请教,把这些问题弄明白。
课前,我研读文本后,根据文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好课堂教学预设,设计了上面五道具有差异性的前置作业以供不同的学生选择。
上课之初,在学生 (根据前置作业———预习卡内容)尝试学习后,我安排了六七分钟时间让孩子展示了他们的学习心得(这是孩子的初步自学的结果):要求说出你用什么方法学到的、解决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为目标,或圈或划,或评或说,或读或讲……以各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三、构建和谐的合作小组,为前置的作业设计“搭设舞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高效学习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的合作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以照顾到学生完成前置作业个体的差异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在课堂前进行展示前置作业提供了机会。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同学们就前置作业展开讨论,人人都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保留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述本小组的观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组构建时,我首先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4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让学生先行自由组合;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也有利于发掘小组群体智慧,解决前置的作业难题。课前做到“三让”: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合作,让孩子充分地互帮互学,让孩子充分地展示心得。小组讨论后,我按组别顺序由小组长依次汇报本组自主学习所得或小组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孩子自学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初识鲁迅”后,他们对鲁迅虽有粗浅的认识,但当时的社会离现在比较远,所以合作小组虽对鲁迅资料的收集群策群力,但仍然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如“鲁迅在救助车夫后,为什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师相机指导,并把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总结起来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明白别人学习课文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掌握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培养的内涵;培养的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33-01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标”中首次提出公民的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小学教育是培养这种自主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会学并且爱学,着重掌握学习技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一、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内涵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指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语文的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指小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手段与方法,即努力寻求获取语文知识的最优化的途径;二是指小学生学会制订最能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计划,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目标、要求,结合自己个人特点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三是指小学生对自我学习语文的结果进行审查,对后继活动的控制和对自我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
所谓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对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外延
1、教与学
教与学是一种双向度活动。教师的教学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角色转变的意识,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是否真正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自学能力的掌握,最初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怎样说完整的话等等。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自身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自学的目的。而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时期,是知识相对贫乏、能力相对欠缺的时期,这个阶段被称作个启蒙时期,此阶段小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还没有形成既定的模式,因而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包括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以说,小学阶段是对少年儿童实施自学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针对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利用教师自身学习能力或电教媒体生动、直观的优点,通过重现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范例中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课内与课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激发其兴趣,发挥其特长。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在课前诱导以及辅导的同时更加重视课外延伸,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把知识点与课外活动切实连贯起来,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去真正发现和观察问题,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做到手脑并用,把抽象的知识自然演变为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目的才会有较清醒认识,使之变成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激情,才能形成学生自然的求知欲。
3、群体与个体
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讲求互动,要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他们始终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教育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合作应该是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是意在拓宽个体、深化个体、校正个体、提升个体至上的再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下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因此,我在三十余年的教学中,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不断探索着。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自学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而小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不断地向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方法应成为学习方法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学语文自学单】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自学计划10-19
培养小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有哪些11-24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习单06-02
五年级语文学习单09-17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小学语文作文05-25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