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共5篇)
意象就是象(诗歌中人、景、物)与意(作家情思)的组合。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其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高尚、纯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借菊寄寓诗人精神人格品质 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严寒中最先开放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纯净洁白,因风布远,香色俱佳)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清高守节,决不附应流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备受摧残的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荷莲:“不染”的高洁
谐音双关“怜”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凄凉悲伤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长恨歌》)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芭蕉:凄凉之音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
杨柳:惜别之情思亲之意
怀乡之思。使别离蒙上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绿杨陌上多别离。(温庭筠)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郑谷《柳》)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表面是爱惜柳树,深层的却是感叹人间离别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戎昱《途中寄李二》)年年柳色,灞桥伤别。(李白《忆秦娥》)
蝉:餐风饮露
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戴叔伦《画蝉》)
杜鹃:“望帝啼鹃”哀怨凄悲 “不如归去”乡愁思归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 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行不得也,哥哥 ” 旅途艰险
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
鸿雁:游子羁旅思乡
恋人孤独怀人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贫乐》)乌鸦:衰败凄凉
恐怖惊惶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 《隋宫》)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
《满庭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猿猴:哀鸣凄切
悲凉伤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登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江水》)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冰雪:晶莹剔透 心志忠贞 品格高尚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沙鸥:清新明快
飘零伤感
舍南舍北皆春水,单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水:愁思绵绵 情丝不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羌笛:凄切孤苦 边塞离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中军置酒宴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长亭南浦
送别之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禾黍:昔盛今衰 痛惜伤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经》)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殷 箕子《麦秀歌》)
其它: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深夜(秋夜):愁思怀旧
乡村: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思归厌俗
山林、空山:闲适隐逸、宁静安乐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古人:追慕、自愧自叹(常见古人:姜太公、吴王、廉颇、汉皇、班超、祖逖、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谢安等)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常见古迹:大运河、秦淮河、北固山(亭)、金陵、朱雀桥、乌衣巷、姑苏台、赤壁、台城、岳阳楼等)
诗词常用典故及意义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郭沫若同志读叶剑英的诗后,和诗一首:“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类似的还有三径、五柳等)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许浑 《溪亭二首》:“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类似的还有阳关、长亭、南浦、柳岸等)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途中晓发(崔曙)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丈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南园十三首(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雕虫: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辽海:指辽东地区,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康 《说文解字》说:古代的杜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白居易《萱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在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中, 常见的意象如:长亭、阳关、古道、芳草、杨柳、美酒等。这里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意象, 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长亭和南浦
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的意象, 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 并油然产生依依惜别之情。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在古代南方送别诗中, “长亭”“短亭”等意象相对较少, 相反与河流相关的“南浦”的意象却常见。所谓“南浦”, 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 如《豫章记》中:“南浦亭在广润门外, 往来舣舟之所。”就这样, 古代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 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云:“送君南浦泪如丝, 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 如今不似洛阳时。”白居易《南浦别》诗云:“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在“南浦”这个意象上, 积累和沉淀了古代诗人们的离愁别绪, 总是令人黯然神伤。
二、杨柳
杨柳, 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较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诗经》中的《采薇》篇。诗中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兮, 雨雪霏霏”四句, 最为后人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使“杨柳”这个意象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个因素, 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 暗中寄寓挽留的意愿。隋朝《送别》诗云:“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意象与离情结合在一起, 如唐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多情自古伤别离,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上均是以实物来歌咏伤春惜春之情, 暗示作者的离愁别绪。
三、美酒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其中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送杨子》诗云:“惜别添壶酒, 临歧赠马鞭。看君颍上去, 新月到家圆。”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诗云:“芳草复芳草, 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 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 燕雁三两行。有家归不得, 况举别君觞。”
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下片:“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醉花阴》的下片云:“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二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因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42、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如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三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62、著作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63、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四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3、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如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78、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85、抱柱
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
87、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96、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98、巴歌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如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一
李白的诗歌意象,前人已多有探究,如“酒”“月”“剑”之类颇能显示其豪壮之气、游侠之风的意象。然而李白作为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意象中也颇有与众不同,难以常理论之处,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黄庭坚说:“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1]”方东树《昭昧詹言》里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2]”这两段话都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中飘忽无端、难以捉摸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普通人只能欣赏,无法揣摩效仿,此间种种风物自是颇具灵性。以植物意象为例,试看以下诗句: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宫中行乐词八首》[3])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
西域春风落花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
李白诗中植物意象的选择既透露出传统东方美学色彩,又融会了西方美学的精髓。其中“优美与崇高”的对比,信手拈来,语出天然,已成习惯。“山花插宝髻”一句中“宝髻”既已富贵无匹,遂用“山花”中和,乡野之味与宫廷贵气相结合;“罗衣”已沾染世俗之气,而“石竹”却带来浩然仙气,不是牡丹、芍药等宫廷常用花卉,而是名字清雅而花朵绵密娇小的野生石竹。优美与崇高本来相互矛盾,李白却将其有机结合,使柔者更柔,雄者更雄,深得其中三昧。再如“雪花照芙蓉”一句,“宝剑双蛟龙”何其勇武豪壮:宝剑沉于潭中千年,待风云际会之时,化为蛟龙,腾空而起,绞起万丈雷,而下一句“雪花照芙蓉”又何其婉转,仿佛滔天剑气汇于剑尖,剑光凌利划起像雪花一般冷厉的剑芒,却只是映照出芙蓉的灼灼风姿。剑光与芙蓉何其冲突,却又何其相配,如同太阳照在皑皑雪山上,折射出冷傲的光彩。而“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中,“燕”“秦”俱是北地彪悍之国,“碧丝”“绿枝”“桑”却带着江南水乡的柔美。女子春日等待归人的曲意柔肠,便是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另一方面,“西域春风落花时,挥鞭直就胡姬饮”里“西域”和“胡姬”意象相勾连,而“春风落花”是柔美哀怨的,“挥鞭直就”是勇武豪壮的,两相对比,连令人感时伤怀的春日落花都带着一股子暖意和生机,一股子喜悦和灵动。
李白诗中体现的优美与崇高的结合,不光在于均衡,还有原有意象内涵的偶然改变。他具有敏锐的美学感知能力,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寄予了更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
李白被赞颂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歌里弥漫着超凡脱俗的神仙气息,他曾在诗里自豪地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二首》),这种自由放逸的仙气来自于他与众不同的眼界和气魄,也体现在他对植物意象的特殊选择和运用中。李白诗歌中植物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些意象大多是清新自然的,诸如兰桂、梧桐、松柏等传统美学中的“嘉木”“香草”。正如他自己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使用植物意象时,大多仅凭植物本身的特征和形象去营造意象世界,很少对所描写的植物大加修饰、雕琢,因此读起来朴实清新,颇有自然真味。
他所使用的植物意象有柔婉的也有极为广阔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他将巍峨高山比作娇艳芙蓉了,这样的诗句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俯仰皆是。从那句著名的“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汉帝重阿娇》)可以看出,在李白心中,芙蓉花是对一个女子最好的希冀和赞美,“芙蓉”这个意象在他的诗里有独特的地位,不同于普通美丽女子的“桃李”“花颜”,“芙蓉”带有明显的神圣意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其十九》)中的莲花山是华山最高峰,明星是华山神女名,而芙蓉作为女神手持物,是尊贵中的尊贵,清逸中的清逸,是百花之首,是李白对于美好人格的向往。到了神仙世界里,那也是“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他甚至用芙蓉花去比巍峨的高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古风》)是华不注峰,九华山则是“天河挂绿山,秀出九芙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江上答崔宣城》)是华山,“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是黄山。李白不拘于意象的事实特质,而是抓住意象美感的精神实质来构建诗意世界。
特定植物意象的感情色彩并不固定,而是随意而动。“桃李”这个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存世的九百多首诗中,“桃李”这个意象大多都是组合出现的,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植物意象之一,在诗歌中主要有三种形象,有的甚至是相反相对的:一种是谄媚、阿谀甚至艳俗的丑恶面目,大多使用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例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这首诗中用两种植物对比,再用严子陵典故说明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人群的情操。与之相对的是如同美玉一般沉默而踏实奉献的美好品格,“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相和歌辞・鞠歌行》)。美玉如此高洁无瑕,和桃李一样不夸耀付出却自有光华。世上多的是鱼目笑珍珠的事情,而人才和君子总是为小人所妒忌。第三种是用来比喻美好却短暂的事物,借以阐发幽思,或是感慨时光流逝,年华不再,功业难成,或是警示世人不能沉醉于盛世美景之中,因为“开花不早落,桃李不如松”(《杂歌谣辞・箜篌谣》),美丽的花朵迟早会凋谢的。同样的还有“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前有一樽酒行二首》)。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中山孺子妾歌》)以容易凋谢的桃李和班婕妤团扇失宠的故事说明君王的宠爱不由得自身选择,借以排遣幽愤。第四种是比喻友情,多用来表现江湖义气,“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少年行其三》)整首诗都是洒脱豪放之气,语近游侠。 “桃李”意象的繁多含义可以从侧面说明各种意象在李白心中都是渲染气氛和展示才华的工具,他早已熟练掌握意象之法,窥见至高奥秘,在其他诗人还在触景生情时,他无需思考、不拘一格,各种意象便如同施了法术一般,按照天地意志排列。
三
李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世界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的。尤其从《楚辞》和屈原的作品汲取良多,《山海经》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意象源泉。李白诗歌中的植物意象继承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传统审美内涵,诗歌中多见芙蓉、薜荔、琼蕊、桂枝、芳兰、蔓草、绿萝、兰蕙等属于“香草”的植物意象,并且同样具有政治讽喻意味。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古风》)反映了世道人心败坏,众人追名逐利,而对个人修养不屑一顾的行为,而“夷羊满中野,盈高门”(《古风》)中“”作为两种《离骚》中的恶草,比喻奸佞小人。比干、屈原均被君王厌弃,也暗示了君王昏聩,贤臣遭贬的现象。“夷羊”是亡国的神兽,有警示君王的意味。这首诗通过借古喻今的方法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愤懑。“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古风》)则化用了《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与李白的“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是一以贯之的审美取向。可以说李白诗歌无论是意象选择,还是情感态度,都沿袭了屈原以香草自比,抒发政治情感的.传统。
李白诗作中的植物意象有现实性的,也有很多虚构性的。既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考察到的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象,也有前人或诗人对现实存在经过想象虚拟出来的虚幻性的意象。而其中的虚幻性植物意象一般来自《山海经》等上古大荒的神话传说。
“苍苍三株树,瞑目焉能攀”(《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三株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4]《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中的“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李白为了显示自己的豪情说:“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短歌行》)。另一首诗《上云乐》中的“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里提到的“若木”,同样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而《天马歌》“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中的“玉山禾”则同样出自于《山海经》中“昆仑之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发现李白诗歌中含有大量来自于《山海经》的植物,这些神奇的植物代表了李白对于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神话世界的喜爱,也显示了李白善于从远古神话传说中寻找灵感、采撷果实的意识。
古时的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们幻想奇特、情节瑰丽,启发了后人创作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李白诗中有许多大胆神奇的想象,而对于神话传说的植物元素的取用则给李白诗作染上了浪漫性、神秘性的色彩。
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 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
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 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
再说“浮云游子”。
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辞别故乡流落他方。李白常在送别诗中采用飞蓬的意象感叹友人的身世飘零。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中想像这次分别后,友人就像是孤蓬一样,万里之外,飘飞无定。怀想之情,意在言外。
“寒砧”
“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此句从视觉切入。“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总是”一词,涵概深广。这前四句诗浑然天成,难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红豆”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相思红豆是我国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 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红豆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来自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更由于王维的《相思》诗而传遍古今,名扬四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根据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写就的脍炙人口的《相思》诗,它反映出那个历史时空的青年男女在确定终身大事时,以红豆饰品作为情物相赠情人的动人情景。从此,红豆成了纯洁爱情的象征。爱情无价,红豆无价。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患难与共分离后的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周密《清平乐》:“一树香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红楼梦·红豆曲》:“滴不尽思相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豆的文化意蕴简单而美丽,纯情而深邃。
丁香
丁香的的特点是暗香浮动,花色淡雅且以白和紫色为主,所以重要形容那些隐约难言的情感,似有似无又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紫色象征的神秘和高贵。
意象淡雅的哀怨忧愁,多形容少女相思时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哀怨。以丁香喻愁,是中国诗词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璟(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中有句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诗词: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其中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即指自己中意但因故不能如愿的意中人,由豆蔻联想到自己的情人,但是因为天各一方,惹起绵绵无尽的相思.丁香,豆蔻也可指词人对自己居住的实景描绘,也可视作一种比兴, 2 因为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也正是自己情绪的最美代言
黄昏落日
黄昏日暮带上了相思离别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凭栏
用于表达较为激烈的感情,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等。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渔翁
多用以喻指隐逸清高、遗世独立之人。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东篱
多用于比喻隐逸之士或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西楼
多跟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新亭
《世说新语》中有“新亭对泣”的故事,故“新亭”常用于象征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如辛弃疾《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刘克庄《贺新郎》:“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鹧鸪
感叹时光流逝之无奈;寄伤时忧国、家国兴亡之思;羁旅乡思之愁等。古代许多的诗歌作品中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如郑谷的《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在这首诗中,鹧鸪所体现出来的忧愁的表露无疑。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鹧鸪代表的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诗歌中常见意象及意义】推荐阅读:
诗歌常见意象20111-13
诗歌中常见意向12-03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鉴赏07-10
诗歌的意象及情感06-19
诗歌鉴赏常见基础知识06-10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05-24
高中语文常见意象09-20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11-27
面试中常见问题及答案11-08
意象诗歌理解09-14